关于负荆请罪的背景故事

合集下载

负荆请罪的故事8篇

负荆请罪的故事8篇

负荆请罪的故事8篇负荆请罪的故事1战国时,赵国有一个足智多谋的上大夫蔺相如,还有一个英勇善战的大将军廉颇。

有一年,秦王邀请赵王到渑池相会。

酒宴上,秦王请赵王弹瑟。

赵王弹了一曲。

负荆请罪的故事作陪的蔺相如心想,务必为赵王争回面子,于是捧起一个缸,走到秦王面前说:“大王擅长秦乐,请大王一击,以相娱乐。

”在蔺相如的强逼下,秦王勉强在缸上击了一下。

秦国的大臣气得大叫:“请赵国割让出十五座城作为向秦王的献礼!”蔺相如也高喊:“请秦国把首都咸阳作为向赵王的献礼!”秦国始终没能占到半点便宜。

事后,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大夫。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人说:“我出生入死,立了许多战功,而蔺相如只凭三寸不烂之舌,就官居我之上。

倘若给我遇见,我必须要当面羞辱他。

”蔺相如听说以后处处忍让,上朝的日子故意装病在家,以免与廉颇引起争执。

有一天,蔺相如出门,远远看见廉颇的马车迎面驶来,他吩咐仆人把车子调转方向,避开廉颇。

身边的人都说他太胆小了,蔺相如一笑,问大家:“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哪个厉害?”大家异口同声地说:“那当然是秦王厉害啦。

”蔺相如又道:“我敢在秦国当众呵斥秦王,又怎会偏偏怕廉将军呢?只是我想到,强秦不敢侵赵,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我们两人要是争斗起来,敌人就要来钻空子。

我不能忘掉国家的安危啊!”这些话传到廉颇的耳朵里,廉颇很惭愧,于是光着脊背,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府上请罪。

负荆请罪的故事2获得了在「渑池会」上的外交胜利之后,赵王占了很大便宜,很有面子、很风光的回到赵国,还带了一个人质回来,所以他觉得蔺相如的功劳实在是太大了,于是就命令蔺相如为上卿,就是一国最高的爵位,位在大将军廉颇之上,所以廉颇就很不高兴。

廉颇说我这样一个将军,有攻城野战之大功,出去打仗的时候风餐露宿,冒那么大的危险九死一生为赵国开疆拓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之劳,而位居吾上。

蔺相如就这么说说话就爬到我的上面去了。

他说将来如果有天见到蔺相如的话,我一定要侮辱他一下,蔺相如听到这话之后就不上朝,为了避免跟廉颇相见。

成语故事:负荆请罪

成语故事:负荆请罪

成语故事:负荆请罪在中国古代,负荆请罪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成语故事,它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道德启示。

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主人公是廉颇和蔺相如。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故事情节和精神内涵三个方面来剖析这个成语故事。

一、历史背景负荆请罪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当时中国正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

各个诸侯国之间相互争斗,以争夺更多的领土和资源。

在这样的背景下,赵国因为蔺相如和廉颇的出色表现,成为了一个较为强大的国家。

而负荆请罪的故事,就是发生在赵国两位重要人物之间。

二、故事情节廉颇是赵国的一位大将军,他因为战功卓著而备受赵王的器重。

然而,他却对蔺相如十分不满,因为蔺相如的口才和智慧让他在朝中逐渐获得了更高的地位。

廉颇甚至扬言要杀死蔺相如,以除掉这个心头大患。

蔺相如听到了廉颇的威胁,但他并没有选择与廉颇直接对抗。

相反,他选择了避让和宽容。

他离开了赵国,前往他国避难。

然而,当赵国面临外敌入侵时,蔺相如毫不犹豫地回到了赵国,并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为赵国解决了危机。

廉颇得知蔺相如为了国家安危而放弃了个人恩怨后,深感愧疚和敬佩。

他决定背着荆条去向蔺相如请罪,表达自己内心的忏悔。

蔺相如非常大度地接受了廉颇的请罪,两人最终化解了恩怨,成为了刎颈之交。

三、精神内涵负荆请罪的故事蕴含着忠诚、勇气和谦虚等中华传统美德。

首先,忠诚是廉颇和蔺相如对国家的热爱和忠诚,正是这份忠诚促使他们最终化解了个人恩怨,共同为赵国的安危而奋斗。

其次,勇气是蔺相如在面对廉颇的威胁时,选择了避让而不是直接对抗,这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智慧。

最后,谦虚是蔺相如对廉颇的宽容和原谅,他没有因为自己立下大功而居功自傲,反而展现出了谦虚和大度的精神风貌。

这个故事对现代社会也有着深刻的启示和反思。

首先,我们应该学会宽容和谅解。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摩擦和冲突,但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对待这些问题。

蔺相如的宽容和谅解让廉颇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从而实现了矛盾的化解。

其次,我们应该注重团结合作。

负荆请罪小故事

负荆请罪小故事

负荆请罪小故事
负荆请罪是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里的故事,讲述了赵国大将廉颇和丞相蔺相如的故事。

故事讲述了赵国的蔺相如因为劳苦功高,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自持功劳在身,看不上文人出身的蔺相如。

在蔺相如高升之后,扬言说:“我再遇见相如,一定要羞辱他。


相如听到后,就不愿意见到廉颇,上朝的时候就说病了不去,也减少了出门的次数。

但该来的终究是躲不过去,不久后在邯郸城回车巷里蔺相如远远就看到了廉颇。

廉颇让车夫把车驾到路中,不给蔺相如过去的空间。

结果蔺相如却直接调转回头,从巷子里退出去了。

蔺相如的门客问他:“先生您是害怕廉颇将军吗?”蔺相如回答:“就是见到秦王我也是不怕的。

但是我知道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赵国有我和廉将军在,如今若是我和廉颇将军争斗,必然会有一方受到损害。

我这样做,是为了要把国家的急难摆在前面,而把个人的私怨放在后面。


廉颇听到蔺相如的这番话非常愧疚,就脱了衣服背着荆条来向蔺相如请罪。

两个人从此尽释前嫌,成了好朋友。

负荆请罪背后的故事

负荆请罪背后的故事

负荆请罪背后的故事
"负荆请罪"是一个成语,源自中国古代的一段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当时秦国的国君秦穆公为了争夺霸权,与楚国发生了多次战争。

在一次战斗中,秦穆公的军队被楚国打败,他本人也被俘虏。

俘虏之后,秦穆公被楚国国君楚庄王带到楚国,并且受到了礼遇。

楚庄王知道秦穆公身为秦国君主,认为他是个有能力的人,而他的失败只是因为战略上的失误。

于是,楚庄王并没有加害于他,反而将他释放回秦国。

回到秦国后,秦穆公深感愧疚和自责,他觉得自己作为国君,竟然连战败都经历了,对不起国家和百姓。

于是,他在朝会上跪下来,用荆棘抽打自己的身体,向大臣们道歉,表示自己应该为战败负责。

这个故事传颂开来,成为一个经典的典故,形成了成语"负荆请罪"。

它用来形容一个人因为犯错或者责任重大而感到极度愧疚和自责,主动承担责任并向他人道歉。

这个成语体现了一种勇于面对错误、敢于承认过错的品质,也强调了领导者应该肩负起责任,以身作则。

历史成语故事负荆请罪

历史成语故事负荆请罪

"负荆请罪"是一个源自古代的成语,其历史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的赵国。

当时,赵国有两位杰出的人物,廉颇和蔺相如。

廉颇是一位享有盛名的武将,因其多次立功,被赵惠文王拜为上卿,官位在蔺相如之上。

然而,蔺相如并非以武功取得官位,而是因其才智和多次为国家立功而被赵王封为上卿,地位超过了廉颇。

对此,廉颇感到极度不服气,公然放言若遇到蔺相如,他将当面羞辱他。

然而,当蔺相如得知此事后,却选择了宽容和谦逊。

他并没有与廉颇发生冲突,反而选择了回避。

这种高尚的行为使廉颇深感惭愧,于是他决定向蔺相如道歉。

为了表示他的诚意和悔过,廉颇背着一根荆条来到蔺相如的门前,请求蔺相如接受他的道歉。

这种行为表明了廉颇对自身过错的认识和悔改,也体现了他对蔺相如的尊重和敬意。

因此,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创造了"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主动向人认错、道歉,给自己严厉责罚的行为。

最终,蔺相如接受了廉颇的道歉,两人从此成为了亲密的朋友。

他们一文一武,同心协力为国家办事,使秦国因此更不敢欺侮赵国。

这个故事不仅展示了古人的宽恕之心和勇于认错的品质,也告诉我们即使面对权力和地位的挑战,我们也应保持谦卑和诚实的态度。

负荆请罪的故事和寓意

负荆请罪的故事和寓意

负荆请罪的故事和寓意
负荆请罪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讲述了发生在赵国首都邯郸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故事又被称为将相和。

在邯郸市串城街有一处巷子回车巷,这里就是蔺相如回避廉颇的窄巷。

还在巷口立了一通石碑回车巷碑记,记述负荆请罪的故事。

1.负荆请罪的故事
古时的大将军廉颇,因看不惯蔺相如一再立功,便扬言要给蔺相如一个下马威,于是蔺相如就处处躲着他。

蔺相如的仆人看不惯了,蔺相如就对他说,他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要是国家起内讧,其他国家就会来攻打自己国家,那就对国家不利了。

廉颇知道了这番话,感到十分羞愧,就背上荆条向蔺相如道歉。

2.负荆请罪的寓意
1、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要像廉颇一样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真诚道歉。

2、不能居功自傲,像廉颇一样,自以为天下的事都是靠自己一个人的功劳。

3、要以大局为重,像蔺相如一样,不计较个人的恩怨,从国家利益出发,舍小我全大我。

负荆请罪的成语小故事

负荆请罪的成语小故事

负荆请罪的成语小故事引言中国古代的成语中有许多非常有趣的故事,其中之一便是“负荆请罪”。

这个成语源于战国时期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忠诚而勇敢的人面对错误时的决心和勇气。

本文将通过叙述这个小故事,以及解释成语背后的含义和应用场景,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

负荆请罪的故事在战国时期,韩国有一位官员名叫廉颇。

他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武将,深受国王和人民的尊敬。

然而,有一天,由于一次失策,他导致了韩国在与赵国的战斗中遭受了严重的损失。

这使得廉颇非常自责和懊悔,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可能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更大的危险。

为了道歉并表达自己的决心,廉颇决定采取一种非常特殊的方式,他决定“负荆请罪”。

于是,他将荆条束在背上,赤脚行走了数百里,一路向国王的宫殿走去。

当时正值盛夏时节,酷热的天气使得他的脚底溃烂,但他仍然坚持下去,没有一刻停歇。

当廉颇到达宫殿时,他已经是衣衫褴褛,肩背上的荆条已经被汗水浸湿,甚至已经鲜血淋漓。

国王听闻廉颇的行动后,非常震惊和感动。

他知道廉颇的诚意和悔过之心,并认识到自己对廉颇的过分苛责。

因此,国王亲自下令将廉颇接进宫中,并原谅了他的错误。

廉颇的负荆请罪成为了一个经典的故事,被人们传承并发展为成语。

成语的含义和应用场景根据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发现“负荆请罪”这个成语具有以下含义:表达一种道歉和悔过的心态,意味着一个人承认自己的错误,并愿意为自己的过错承担责任。

这个成语通常用于描述一个人在犯错后,以真诚和谦卑的态度向他人道歉或寻求原谅的情景。

“负荆请罪”这个成语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场景。

比如,在团队合作中,如果一个人犯了错误,他可以用这个成语来表达自己的歉意,并希望获得团队其他成员的谅解和支持。

在家庭关系中,如果一个人做错了事情,他可以通过负荆请罪来重新建立亲密关系,并修复他们之间的纽带。

此外,政治和商业领域也是这个成语的适用场景。

政治家或商界领袖在犯错后,可以通过负荆请罪来重建公众对他们的信任,表明他们的自责和悔过之情,并承担应有的责任。

负荆请罪的背景

负荆请罪的背景

负荆请罪的背景秦昭襄王一心要使赵国屈服,接连侵入赵国边境,占了一些地方。

公元前279年,他又耍了个花招,请赵惠文王到秦地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西,渑音miǎn)去会见。

赵惠文王开始怕被秦国扣留,不敢去。

大将廉颇和蔺相如都认为如果不去,反倒向秦国示弱。

赵惠文王决定硬着头皮去冒一趟险。

他叫蔺相如随同他一块儿去,让廉颇留在本国辅助太子留守。

为了防备意外。

赵惠文王又派大将李牧带兵五千人护送,相国平原君带兵几万人,在边境接应。

到了预定会见的日期,秦王和赵王在渑池相会,并且举行了宴会,高兴地喝酒谈天。

秦昭襄王喝了几盅酒,带着醉意对赵惠文王说:“听说赵王弹得一手好瑟。

请赵王弹个曲儿,给大伙儿凑个热闹。

”说罢,真的吩咐左右把瑟拿上来。

赵惠文王不好推辞,只好勉强弹一个曲儿。

秦国的史官当场就把这事记了下来,并且念着说:“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赵王在渑池相会,秦王令赵王弹瑟。

”赵惠文王气得脸都发紫了。

正在这时候,蔺相如拿了一个缶(音fǒu,一种瓦器,可以打击配乐),突然跪到秦昭襄王跟前,说:“赵王听说秦王挺会秦国的乐器。

我这里有个瓦盆,也请大王赏脸敲几下助兴吧。

”秦昭襄王勃然变色,不去理他。

蔺相如的眼睛射出愤怒的光,说:“大王未免太欺负人了。

秦国的兵力虽然强大,可是在这五步之内,我可以把我的血溅到大王身上去!”秦昭襄王见蔺相如这股势头,十分吃惊,只好拿起击棒在缶上胡乱敲了几下。

蔺相如回过头来叫赵国的史官也把这件事记下来,说:“某年某月某日,赵王和秦王在渑池相会。

秦王给赵王击缶。

”秦国的大臣见蔺相如竟敢这样伤秦王的体面,很不服气。

有人站起来说:“请赵王割让十五座城给秦王上寿。

”蔺相如也站起来说:“请秦王把咸阳城割让给赵国,为赵王上寿。

”秦昭襄王眼看这个局面十分紧张。

他事先已探知赵国派大军驻扎在临近地方,真的动起武来,恐怕也得不到便宜,就喝住秦国大臣,说:“今天是两国君王欢会的日子,诸位不必多说。

”这样,两国渑池之会总算圆满而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负荆请罪的背景故事
战国时候,有七个大国,它们是齐、楚、燕、韩、赵、魏.秦,历
称为“战国七雄”。

这七国当中,又数秦国大。

秦国常常欺侮赵国。

有一次,赵王派一个大臣的手下人蔺相如到秦国去交涉。

蔺相如见了
秦王,凭着机智和勇敢,给赵国争得了很多面子。

秦王见赵国有这样
的人才,就不敢再小看赵国了。

赵王看蔺相如这么能干。

就先封他为“大夫”,后封为上卿(相当于后来的宰相)。

赵王这么看重蔺相如,可气坏了赵国的大将军廉颇。

他想:我为
赵国拚命打仗,功劳难道不如蔺相如吗?蔺相如光凭一张嘴,有什么了
不起的本领,地位倒比我还高!他越想越不服气,怒气冲冲地说:“我
要是碰着蔺相如,要当面给他点儿难堪,看他能把我怎么样!”
廉颇的这些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

蔺相如立刻吩咐自己手下的人,叫他们以后碰着廉颇手下的人,千万要让着点儿,不要和他们争吵。

以后,他自己坐车出门,只要听说廉颇打前面来了,就叫马车夫把
车子赶到小巷子里,等廉颇过去了再走。

廉颇手下的人,看见上卿这么让着自己的主人,更加得意忘形了,见了蔺相如手下的人,就嘲笑他们。

蔺相如手下的人受不了这个气,
就跟蔺相如说:“您的地位比廉将军高,他骂您,您反而躲着他,让
着他,他越发不把您放在眼里啦!这么下去,我们可受不了。


蔺相如心平气和地问他们:“廉将军跟秦王相比,哪一个厉害呢?”大伙儿说:“那当然是秦王厉害。

”蔺相如说:“对呀!我见了秦王都
不怕,难道还怕廉将军吗?要知道,秦国现在不敢来打赵国,就是因为
国内文官武将一条心。

我们两人好比是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要是打起
架来,不免有一只要受伤,甚至死掉,这就给秦国造成了进攻赵国的
好机会。

你们想想,国家的事儿要紧,还是私人的面子要紧?”
蔺相如手下的人听了这个番话,非常感动,以后看见廉颇手下的人,都小心谨慎,总是让着他们。

蔺相如的这番话,后来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

廉颇惭愧极了。

他脱掉一只袖子,露着肩膀,背了一根荆条,直奔蔺相如家。

蔺相如连忙出来迎接廉颇。

廉颇对着蔺相如跪了下来,双手捧着荆条,请蔺相如鞭打自己。

蔺相如把荆条扔在地上,急忙用双手扶起廉颇,给他穿好衣服,拉着他的手请他坐下。

蔺相如和廉颇从此成了很要好的朋友。

这两个人一文一武,同心协力为国家办事,秦国所以更不敢欺侮赵国了。

“负荆请罪”也就成了一句成语,表示向别人道歉、承认错误的意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