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精品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必修一优秀教学案例{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高中历史必修一优秀教学案例{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总结战争的原因、过程和影响,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促进自我成长。
3.设计历史思维导图,让学生梳理战争事件的脉络,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4.利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学生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评价,不断优化教学策略。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展示历史图片、播放战争视频等手段,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战争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多媒体技术,创建虚拟的历史场景,如模拟甲午战争的海战场景,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了解战争的过程。
3.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进行情景再现,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感悟。
5.教学策略的灵活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灵活运用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策略,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运用历史知识,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这种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培养他们的历史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讲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历史背景、战争过程和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战争的残酷性和对中国的伤害。
3.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两个历史事件的联系和区别,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4.结合相关历史资料,讲解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和感人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学生小组讨论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从战争的原因、过程和影响等方面,分析两个历史事件的特点和意义。
2.掌握相关的历史概念和术语,如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马关条约等。
3.能够分析战争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4.学会利用多媒体资源和互联网进行历史资料的搜集和整理。

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教学设计一、课题名称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二、教学目标【课标要求】1、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的侵华史实。

2、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抗争精神。

【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原因及社会影响。

2.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影响(对日本、对其他帝国主义列强及对中国各阶级阶层等),引导学生学会从多种角度理解认识重大历史事件。

3. 通过对史料的分析找出中国战败的原因。

培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1.情景式导入,运用时事政治以激发兴趣;2.引入大量图片、资料,指导思路,让学生自己分析得出正确认识;3.运用多媒体引入资料、图片、名人名言,以丰富课堂,拓展视野(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对甲午中日战争:认识到这是日本推行扩张政策,蓄谋已久侵略中国的一个步骤;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根本原因在于政治腐败,制度落后;爱国官兵的英勇事迹值得世世代代相传,他们的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灵魂;对甲午战争的纪念从来没有停止,也不应该停止,但是更为重要的是纪念背后的反思;《马关条约》对中国、日本乃至远东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我们应以史为鉴,在现代国际竞争中扬长避短,振兴中华;台湾问题是一块伤疤,台湾人民当年的反割台斗争体现了他们的爱国精神,今天解决台湾问题需要大智慧。

体会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的精神,增强实现祖国统一的信心。

2.对义和团运动:认识到他们朴素的爱国主义精神,不畏牺牲、奋起反帝的精神,体会用血泪书成的历史之沉重;同时,他们的愚昧、落后、迷信也不容忽视,从而得出经验教训:旧式农民战争抵挡不了帝国主义侵略,他们受时代与阶级局限,无法冲破皇权主义之束缚,也不是近代先进生产力代表,终究无法拯救中国,但他们的反抗精神永存,永远激励中国人不畏艰辛,奋勇前进。

第14课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学案

第14课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学案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课标要求】: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重点】:1、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2、《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危害;《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难点】: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如何理解‚扶清灭洋‛口号【知识结构】:根本原因背景导火线内容中日甲午战争过程:1894年7月;1894年9月;1895年《马关条约》对中国:影响影响对日本:对国际: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义和团运动性质口号概况清政府的态度:镇压---利用---镇压意义结局背景:根本原因直接原因1900年6月至1901年9月过程1901年9月签订条约社会性质影响加深了苦难侵华大本营【知识梳理】:一、甲午战争与民族危机的加深1.战争爆发的原因:(1)根本原因:日本在走向资本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对外侵略扩张的野心不断膨胀,逐渐形成了对外扩张政策。

(2)转嫁经济危机和国内人民视线(3)导火线:。

2.战争的经过:(结合教材插图了解战争过程)1894年7月丰岛战役---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1895年3.战争的结局——清政府战败,接受《马关条约》(1)《马关条约》的内容①割地②赔款③开放通商口岸④投资设厂(2)《马关条约》的危害①侵略势力深入②阻碍民族资本③国家财政困难4.战争的影响:(1)对中国方面:A、马关条约的危害B、刺激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中华民族陷入及其深重的民族危机。

C、甲午战后,为挽救统治危机,清王朝。

D、激发了民族意识,各阶层展开救亡图存斗争。

中国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

(2)对日本方面: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国际地位提高,成为亚洲强国。

(3)对国际方面:刺激了列强争夺和瓜分中国的欲望,同时列强在远东的矛盾激化。

5.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1)甲午战争中中国军民组织了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和威海战役,涌现出了左宝贵、丁汝昌、邓世昌,聂士成等爱国将领;(2)《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人民掀起了反割台斗争,涌现出了刘永福、徐骧等爱国将领。

历史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教案(08岳麓版必修1)

历史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教案(08岳麓版必修1)
教法:新课程理论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学法:本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比较重视,使得上高一的学生能提出一些问题,而且他们性格较为活跃,课堂上能积极回答问题,因此宜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法,即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探究、讨论,得出结论,需要注意的是基本概念要了解清楚,以免考试混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一个课时
课题
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中日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等重大历史事件。
过程与方法: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具体情况,了解中国社会民族危机的严重性,透过两次战争使中国社会完全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深渊。
⑶战争历程: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1894)
经过:牙山偷袭、平壤作战、黄海大战、旅顺屠杀、威海卫结束(邓世昌、丁汝昌)
⑷结果:中国战败——《马关条约》内容:割地、赔款、开放口岸、投资设厂
设问:《马关条约》的内容与以前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内容有何不同?
预期回答:割地、赔款比以前多得多,开放的通商口岸深入长江上游,最大的不同是《马关条约》中新增的内容是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这是以前条约中所没有的,这反映了当时世界形势变化,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加紧了殖民掠夺,由商品输出为主转为资本输出为主。从《马关条约》的内容可看出,这是继《南京条约》之后危害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⑸影响:①使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②使中国完全确立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课堂思考:1.对比《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
2.为什么帝国主义最终未能把中国变为殖民地?
课堂小结:通过对比《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来进行巩固知识

示范教案(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示范教案(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教学重点《马关条约》的影响;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的严重危害。

教学难点“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

教具准备设计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内容包含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运动等材料及本节课板书提纲等。

一、知识与技能1.识记的基础知识(1)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2)掌握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及发展;“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慈禧太后的安抚政策;义和团运动的意义。

(3)掌握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爆发及义和团的抗击;八国联军的侵略暴行;《辛丑条约》的内容及严重危害。

2.理解和运用(1)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使中国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

(2)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析“扶清灭洋”口号,培养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深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合作共同探究,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2.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材料,创设问题情境,探讨历史的内在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甲午中日战争使日本在西方列强支持下企图征服朝鲜、入侵中国而挑起的侵略战争。

它是日本统治者推行扩张政策、蓄谋已久侵略中国的一个步骤。

2.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爱国官兵英勇顽强、视死如归,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但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

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了严重危害,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3.台湾军民反对日本割占台湾的斗争是近代中国人民维护祖国统一、独立和领土完整的斗争的组成部分。

4.义和团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加速了清政权的灭亡,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力量的发展,震撼了全世界。

5.义和团的历史经验教训表明:旧式的农民战争抵挡不住帝国主义的侵略,无法阻止中国在半殖民地的境况中沉沦下去。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课件显示右图:师请大家看一幅图片,这是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美国侵略者坐在清朝皇帝宝座上的合影。

【历史】4.14《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教案(岳麓版必修1)

【历史】4.14《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教案(岳麓版必修1)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及结果,八国联军侵华的主要史实,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认识战败对中国政局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甲午战争经过和《马关条约》影响的分析,加深对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民族危机空前加剧理解,掌握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2)通过对义和团起因、口号以及结果的分析,认识到义和团运动是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结果,让学生掌握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3)结合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帝国主义列强侵华的本质,掌握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历史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分析,激发学生对丧权辱国的切肤之痛,增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

(2)结合甲午战争结果的分析,使学生深刻体会“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学习的远大志向。

4、教学重难点:(1)重点分析:①《马关条约》是自《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一个不平等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②《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

从此,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2)难点分析:甲午战争后中国各阶层的探索是难点。

面对民族的生存危机,中国各阶层展开了一系列的探索。

清王朝进行了军事改革,派袁世凯编练新军;康、梁等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则创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团体——兴中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纲领;农民阶级则掀起了义和团运动,反抗外来侵略,但最终都失败了。

二、教材分析1、知识结构:日本的侵略扩张政策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和过程甲午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马关条约》及其危害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战后中国救亡图存的运动义和团的兴起和“扶清灭洋”的口号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危害义和团运动的影响2、课本分析:本课内容包括两部分:甲午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教案2)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教案2)

B.洋务派 C.义和团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1.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日虽竭力预备战守”可知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清政府对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已有了认识,但材料中未涉及如何解决双方矛盾的方式方法,从材料可以看出李鸿章错误地认为谁先开仗谁就理亏,得不出选项A、B、C三项。

2.答案C解析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李鸿章领导的北洋舰队全军覆灭,故题干所指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列强侵华战争。

题干中的“新世纪之难关”是解题关键。

4.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的“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失败”“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等信息可知,这次战争后,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在华代理人,镇压反帝运动,这个“转折点”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5.答案C。

解析材料形象反映了义和团盲目排外走向极端。

C项正确。

6.答案D。

解析结合选项提供的四个条约和题干提供的信息综合判断,可以判断文中的“议约”是指《辛丑条约》。

另“疾愚暴之无知”应是指义和团运动。

7.答案D。

解析日本割占辽东半岛,危害了俄国在中国东北的利益,于是俄国联合法国、德国,强迫日本把辽东半岛还给中国,实际体现了外国侵略者争夺中国的矛盾。

8.答案D。

解析《辛丑条约》规定:准许各国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战略要地,材料中的信息与此相对应。

9.【解析】由题干信息“19世纪末流行于河北、山东一带”“灭洋教”可以判断是义和团运动。

【答案】 C10.【解析】“这一集体亮相”是指1900~1901年英、法、俄等发动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答案】 C11.答案:C。

解析:“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是指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这是《马关条约》的内容。

A项是《南京条约》的内容;B项是《辛丑条约》的内容;C项是《马关条约》的内容;D项是《天津条约》的内容。

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教学设计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教学设计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重点在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和平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设想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学习。通过设置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甲午战争为何会导致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中国有何影响?”等,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课堂参与度。
3.结合所学内容,选取一个历史人物或事件,进行角色扮演,录制一段视频,展示战争时期的历史场景。通过情境再现,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共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4.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编写一份关于本节课所学内容的问答卷,包括判断题、选择题和问答题。要求问答卷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以检验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有其内在规律,尊重历史、珍惜和平,反对战争,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贡献。
4.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珍惜生命、关爱他人的价值观,使学生明白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痛苦和灾难,倡导和平共处、共同发展。
二、学情分析
在高一历史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近代中国的历史已有一定了解,但对于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深入认识尚显不足。学生在此阶段已具备基本的历史思维能力,但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和史料解读能力仍有待提高。此外,学生在情感态度上,对于国家历史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较为强烈,但对社会责任感和平和价值观的认识还需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针对本章节内容,学生可能存在的难点主要有:对战争背景、过程的掌握不够系统;对战争影响和历史意义的理解不够深入;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系统梳理战争的历史脉络,关注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同时,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教师应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和平价值观。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为今后的学习和社会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及结果,八国联军侵华的主要史实,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认识战败对中国政局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甲午战争经过和《马关条约》影响的分析,加深对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民族危机空前加剧理解,掌握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2)通过对义和团起因、口号以及结果的分析,认识到义和团运动是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结果,让学生掌握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3)结合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帝国主义列强侵华的本质,掌握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历史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分析,激发学生对丧权辱国的切肤之痛,增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

(2)结合甲午战争结果的分析,使学生深刻体会“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学习的远大志向。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原因及社会影响
从《课标》要求来看,要求掌握列1840年到1900年强侵华的史实,这就要立足于对战争原因和影响的分析,这也是了解中国近代屈辱史和抗争史的基本线索。

难点:如何评价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是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是要事迹,教材对义和团运动的论述较少,学生很难有整体认识。

因此需要恰当补充一些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义和团。

三、教学方式
1、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师讲授;师生讨论
2、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列表法、比较法、分析法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一道日本历史考题引起的思考:每次给同学讲授这一课都会让我想起多年前的一道日本历史考题。

曾经有一位日本教师在历史课上给学生出了一道题目:日本跟中国100年打一次仗,19世纪打了日清战争(甲午战争),20世纪打了一场日中战争(抗日战争),21世纪如果日本跟中国开火,你认为大概是什么时候?可能的远因和近因在哪里?如果日本赢了,是赢在什么地方?输了是输在什么条件上?分析之。

看到这个题目,一方面不免让我们感慨历史考题可以是这样出的!中日两国在历史教学侧重点的不同。

也引发我们对中日两国百年战争的思考。

日本学生的判断,大都认为中国跟日本的摩擦会从东海开始(钓鱼岛就是位于东海),从台湾海峡开始,时间判断上大致在2015年至2020年之间。

今年2014年是甲午中日战争爆发120周年。

今天我们一起回顾这场对中国影响至深的战争。

一、中日甲午战争(1894.7-1895.4)
众所周知,日本深受中国文化影响。

那么日本为什么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
1、背景
材料一: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为适应垄断资产阶级的需要,列强加紧争夺商品市场、原料产地、资本输出场所和殖民地。

(1)世界形势:第二次工业革命,西方列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对外加紧侵略扩张。

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入为主
材料二: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国力逐渐强盛。

但国内市场狭小,统治集团急需从对外侵略扩张中寻求出路,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日本是一个岛国,地域狭长,资源匮乏。

明治维新前,日本和中国一样是一个封建落后、闭关锁国并且也遭到西方侵略的国家,1868年明治维新你后,日本走上一条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但由于资产阶级改革不彻底(自上而下的改革),保留浓厚封建残余势力,广大工人、农民生活十分贫困,国内市场十分狭小,生产发展受阻碍,在加上人民的反抗,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为了解决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矛盾,日本统治者强烈要求对外侵略扩张,企图从中寻找出路,为此精心炮制了“大陆政策”——旨在征服中国和全世界的侵略政策。

(示意图)
材料三:明治大帝遗策是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满蒙,第四期征服支那,第五期征服世界。

——(日)田中义一
侵略朝鲜——夺取中国东北(满蒙)和台湾——占领全中国——进而征服全世界
(2)日本:明治维新后制定扩张政策,以解决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矛盾——根本原因明治维新后,日本实力壮大,对外扩张野心膨胀,形成侵略中国的“大陆政策”;1890年,日本爆发经济危机,试图对外转嫁危机。

(3)中国:洋务运动,近代化起步
兴起洋务运动求富自强,建立“亚洲第一舰队”——北洋舰队(非徒有虚名,无奈甲午战争时,已经十年未更新装备)。

洋务运动使古老中国缓慢复兴,中国崛起对日本侵略不利。

材料四:1894年3月,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
公使:“促成中日冲突,实为当前之急务,为实行此事,
可采取任何手段. ”
(4)导火线: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

1894年爆发东学党起义,向中国求援,日本借
机挑起战争——导火线
东学党起义:朝鲜境内爆发的由东学道领袖
全琫准领导的反对朝鲜王朝封建统治、反对帝国
主义瓜分侵略的农民起义
材料五:19世纪末,对于日本即将发动的对大清的战争,列强各打着自己的算盘:
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
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的势力;
德法想乘机在中国夺取新的侵略权益;
俄国采取不干涉政策
(5)欧美列强:默许或支持日本侵略。

2、战争经过:视频(看视频析败因:实力差距)
主要战役:丰岛海战、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