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个传统美德故事
中国传统美德的故事1:贤达之士不弃妻4篇

中国传统美德的故事1:贤达之士不弃妻4篇中国传统美德的故事1:贤达之士不弃妻东汉初期的名臣宋弘,不仅以清节威德着称于世,在处理夫妻关系上,也称为千古绝音。
宋弘,汉光武帝即位以后,拜为太中大夫。
后来又做了大司空,被封为侯。
自己将所有的田地租税收入和朝廷给的俸禄,一并用来赡养九族中的人,因而自己虽然官高位显,家中却没有多少财产。
这一年光武帝的姐姐湖阳公主的丈夫死了,她守了寡,光武帝念及姐弟之情,时不时地请她入宫见面、聊天,也想再替姐姐找一个好丈夫。
这一天两人坐在一起议论朝中的大臣,汉光武帝便想趁此机会,旁敲侧击地看看姐姐的态度,于是说道:“姐姐看我这朝中众臣,谁是真正的贤士?”公主回答说:“依我之见,宋弘为人有威望,有道德,其它人无法跟他相比。
”这样一来,皇帝明白了姐姐的意思,她是看中了宋弘的人品,就宽慰姐姐说:“别急,等我想个办法,慢慢找个机会把这件事办了。
”由于深知宋弘的为人,光武帝为此颇动了一番脑筋。
他知道要是让人直接去说媒,而宋弘不同意,这岂不是让姐姐的面子丢尽了,就是自己也不好下台。
于是过了几天,他找了个机会召见宋弘,让公主坐在一座屏风后面听他们谈话。
上来就论及公主的婚事,恐怕太唐突,所以聪明的汉光武帝就先从民间的谚语开始,向宋弘提问:“我听人讲民间有这样的谚语,说一个人当了高官,他过去的旧相识就要被换掉,不再来往了;要是一个人发了大财,有了钱,纳几个妻妾,这也是常情啊!”宋弘听了,明白了一二,他正色回答皇帝的问话说:“臣听说人贫贱时交的朋友,富贵的时候不能忘记他们,而贫贱时同甘共苦、患难与共的妻子,也不能因为自己富裕了就休弃她,这才是一个真正的贤达之士所做的。
”听了这话,皇帝也就明白了宋弘的想法,更佩服他的为人。
中国传统美德的故事2:举案齐眉见道义后汉时期,有一位叫梁鸿的读书人,是扶风平陵地方的人,家境十分贫寒,父亲早早就过了世,当时正值乱世,梁鸿年幼,无力葬送,只得用一张草席裹住父亲下葬。
传统美德故事(精选8则)完整版

《传统美德故事》传统美德故事精选(一):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谦虚礼貌中国素称礼仪之邦。
礼作为一种具体得行为来讲,就就是指人们在待人接物时得礼貌举止,也就就是此刻所说得礼貌。
而礼貌得本质就是表示对别人得尊重与友善,这种心理需求,就是超越时代得,就是永存得、然而,一个人如果只懂得礼貌得形式,却没有谦让之心,那么,她不会真正懂得礼貌,谦让也就是谦虚、平等得表现,就是礼貌得重要内涵。
谦虚礼貌包含着我们得祖先对自然文化得骄傲与自豪,就是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得根本特征之一。
七岁之师春秋时期,孔子与她得学生们周游列国,宣传她们得政治主张。
一天,她们驾车去晋国、一个孩子在路当中堆碎石瓦片玩,挡住了她们得去路。
孔子说:您不该在路当中玩,挡住我们得车!、孩子指着地上说:老人家,您瞧这就是什么?孔子一瞧,就是用碎石瓦片摆得一座城。
孩子又说:您说,就应就是城给车让路还就是车给城让路呢?孔子被问住了。
孔子觉得这孩子很懂得礼貌,便问:您叫什么?几岁啦?孩子说:我叫项橐,7岁!孔子对学生们说:项橐7岁懂礼,她能够做我得老师啊!传统美德故事精选(二):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尊老爱幼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
意思就是说,孝敬父母就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得。
一个人如果都不明白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她会热爱祖国与人民、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我们不仅仅要孝敬自己得父母,还就应尊敬别得老人,爱护年幼得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得淳厚民风,这就是我们新时代学生得职责子路借米子路,春秋末鲁国人。
在孔子得弟子中以政事著称。
尤其以勇敢闻名。
但子路小得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得父母想吃米饭,但就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样办?子路想到要就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能够满足父母得这点要求了不?于就是,小小得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瞧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得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就是一个勇敢孝顺得好孩子、传统美德故事精选(三):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刻苦学习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二十四孝故事

二十四孝故事1. 孝顺的刘海。
刘海是一个孝顺的儿子,他的母亲生病了,他整天照顾母亲,不离不弃,直到母亲康复。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顺父母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2. 孝顺的张良。
张良是一个孝顺的儿子,他的父亲年老多病,他不顾自己的前途,一心一意地照顾父亲。
最终,他的孝顺感动了皇帝,成为了一代名臣。
3. 孝顺的包公。
包公是一个孝顺的儿子,他的母亲年老多病,他不离不弃地照顾母亲,直到母亲去世。
他的孝顺感动了天下人,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传奇人物。
4. 孝顺的孟母。
孟母是一个孝顺的母亲,她教育儿子孟子,使他成为了一代伟人。
她的孝顺精神感动了世人,成为了中国孝道的典范。
5. 孝顺的曹操。
曹操是一个孝顺的儿子,他的父亲年老多病,他不离不弃地照顾父亲,直到父亲去世。
他的孝顺精神感动了天下人,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传奇人物。
6. 孝顺的关公。
关公是一个孝顺的儿子,他的母亲年老多病,他不离不弃地照顾母亲,直到母亲去世。
他的孝顺感动了天下人,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传奇人物。
7. 孝顺的孔子。
亲去世。
他的孝顺感动了天下人,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传奇人物。
8. 孝顺的周瑜。
周瑜是一个孝顺的儿子,他的母亲年老多病,他不离不弃地照顾母亲,直到母亲去世。
他的孝顺感动了天下人,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传奇人物。
9. 孝顺的刘备。
刘备是一个孝顺的儿子,他的父亲年老多病,他不离不弃地照顾父亲,直到父亲去世。
他的孝顺感动了天下人,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传奇人物。
10. 孝顺的关羽。
关羽是一个孝顺的儿子,他的母亲年老多病,他不离不弃地照顾母亲,直到母亲去世。
他的孝顺感动了天下人,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传奇人物。
11. 孝顺的诸葛亮。
诸葛亮是一个孝顺的儿子,他的父亲年老多病,他不离不弃地照顾父亲,直到父亲去世。
他的孝顺感动了天下人,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传奇人物。
12. 孝顺的杨贵妃。
杨贵妃是一个孝顺的儿子,她的父亲年老多病,她不离不弃地照顾父亲,直到父亲去世。
传统美德故事

传统美德故事
故事一,《孝顺父母》。
从前,有一位孝顺的儿子叫小明,他非常爱他的父母。
有一天,小明的父亲生
病了,他日夜照顾父亲,不离不弃。
在父亲病重的时候,小明更是不眠不休地照料父亲,直到父亲病愈。
小明的孝顺感动了上天,也感动了乡亲们,成为了孝顺的楷模。
故事二,《诚实守信》。
在一个小村庄里,有一位诚实守信的农夫叫大山。
有一天,大山在田地里发现
了一袋金子,他没有私吞,而是将金子交给了村里的长老。
长老感动于大山的诚实,将金子还给了失主。
从此,大山成为了村里的楷模,也得到了失主的赏识和奖励。
故事三,《友爱互助》。
在一个小镇上,有两个好朋友小明和小华,他们互相关爱互相帮助。
有一天,
小华家发生了火灾,小明毫不犹豫地冲进了火场,将小华的家人救了出来。
从此,两人的友谊更加深厚,也成为了镇上的典范。
这些故事都是传统美德的典范,它们教育着我们要孝顺父母、诚实守信、友爱
互助。
在当今社会,这些美德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应该从这些故事中汲取力量,传承和弘扬传统美德,让美德之花在我们心中永远绽放。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传统美德的传播者和践行者,让美德之光照亮我们的人生之路。
传统美德的传统故事有哪些

传统美德的传统故事有哪些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的文明发展流传下来的优秀传统,它包含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良好的民族礼仪。
那你知道传统美德的传统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传统美德的传统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传统美德的传统故事:义颛祷侄诗曰:万姑义颛,哭天拜祷,得赐一男,忠胤以保。
明朝有个万义姑,名义颛,她的父亲叫万钟,两个哥哥大的叫万文,小的叫万武,都是替国家效命在战场上死的。
家里的人,除了万义颛以外,只有一个后母曹氏和两个嫂嫂,一叫陈氏,一叫吴氏。
吴氏嫂嫂怀孕已经六个月了,万义颛很希望嫂嫂生一个儿子,替万家延续香火,就日夜拜着天地,祷告着说:“万家快要绝后了,还望上天送给她一个男孩子,可以传了忠臣的后代。
倘若真的生了男孩子,那么我立了誓不去嫁人,大家一同抚养着这个小孩子。
”后来吴氏果然生了一个男孩子,给他取名叫万全,义颛和寡妇们一同守节不嫁。
有许多有名的人家向义颛来求婚,都被她谢绝了。
她亲自教侄儿读书。
后来侄儿长大了,袭了祖父官职。
万义姑到了七十多岁才过世。
万义姑的祖父万彬、父亲万钟、两个哥哥万文、万武,都为国家捐躯;母亲和两个嫂嫂,都守节;义姑更是义气出了名,所以那个地方上的人,都称他们是“四忠三节一义”的人家。
【注释】①颛:zhuān。
不嫉妒人有才德,我当赞叹,彼于社会,必有贡献。
若生嫉妒,是谓愚痴,业报夺汝,宿世慧思。
传统美德的传统故事:陈林义母诗曰:义母林氏,从守延平,人子己子,一样恩情。
宋朝陈韡①的妻子林氏,读书识字,还能够写文章。
这时候,强盗时时来打劫汀州、邵武、延平几个地方,陈韡这时就在延平做太守,并且兼管招捕反叛的任务。
林氏就跟丈夫一同去上任,并且说:“要死就一同死。
”那地方的人,见了太守的家小也同来,于是大家就很感激地讲着:“我们看太守带了家小来,就表示要死守城池,这样看来我们还怕什么呢?”在延平,有男人为了国家去效力,妻子没有依靠,林氏就请她们到衙门里来住,自己同她们一起做伴,叫她们的儿子和自己的儿子同在一块儿读书,因此这个地方上的人个个肯尽全力。
中华传统美德的小故事

中华传统美德的小故事
中华传统美德的小故事有很多,以下是一个例子:
孔融让梨
孔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被誉为“建安七子”之一。
他从小就聪明过人,懂得谦让之道。
有一天,孔融的父亲买了一些梨子回来,放在桌子上。
孔融的哥哥们纷纷跑过来抢梨子吃,只有孔融站在一旁不动。
他的父亲看到后,问他为什么不拿梨子吃。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让哥哥们先拿。
”
父亲听后非常高兴,认为孔融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他不仅称赞了孔融,还把最大的梨子给了他。
这个故事被后人传为佳话,成为“孔融让梨”的典故。
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谦让、礼让、尊重长辈。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应该学会谦让和尊重他人,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除了孔融让梨这个故事外,还有很多其他关于中华传统美德的小故事。
比如《岳母刺字》、《卧冰求鲤》、《孝子行》等等。
这些故事都以不同的方式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我们更加了解和传承这些美德。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许多关于传统美德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富有教育意义,而且还能让人们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些关于中华传统美德的故事。
第一则故事是关于“孝”的。
相传,春秋时期,有一个叫孟子的人,他的母亲去世后,他非常孝顺,每天都亲自前去扫墓,还常常在墓前跪拜。
有人问他为什么要如此孝顺,他说,“我母亲生我养我,我应该尽孝道。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顺父母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我们应该尊敬父母,孝顺父母。
第二则故事是关于“忠”的。
在三国时期,有一个叫关羽的将军,他对刘备忠心耿耿,不离不弃。
在一次战斗中,他被敌人围困,面对敌人的逼迫,他宁死不屈,最终壮烈牺牲。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忠诚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之一,我们应该忠于国家、忠于朋友、忠于事业。
第三则故事是关于“义”的。
相传,战国时期,有一个叫孟尝君的人,他为了帮助自己的朋友,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去接受敌人的挑战,最终为朋友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中华传统美德中的“义”是指为了正义和公平而奋斗,我们应该有大公无私的精神,帮助他人,维护正义。
第四则故事是关于“礼”的。
在春秋时期,有一个叫孔子的圣人,他提倡“礼”之道,认为“礼”是社会秩序的基石,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的表现。
他强调人们要遵守礼仪,尊重长辈,尊敬师长,这样社会才能和谐稳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中华传统美德中的“礼”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遵守规矩,尊重他人,维护社会和谐。
以上这些故事,都是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它们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意义,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学习都有着重要的启示。
希望我们能够从这些故事中汲取力量,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让这些美德在我们的心中生根发芽,成为我们做人做事的准则。
愿我们能够在传统美德的指引下,做一个品德高尚、行为端正的人。
中华美德故事演讲稿(通用4篇)

中华美德故事演讲稿(通用4篇)演讲稿1:尊敬的评委、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中华美德故事》。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美德。
今天我要与大家分享四个中华美德故事,希望通过这些故事,我们能够更加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美德。
第一个故事是《孔子教学生》。
孔子是我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德行和品质。
一次,有一位学生目中无人,不尊重长辈,孔子用他手中的弓箭射中了他的头发,才让他明白自己的错误。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尊重长辈、关心他人、培养自身的德行和素养。
第二个故事是《屈原投江》。
屈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他为国家建议百般无奈,被诬陷流放,最后选择了自尽以表达对国家的思念。
屈原的爱国情怀和舍己为人的精神,值得我们铭记和学习。
第三个故事是《诸葛亮与刘备》。
诸葛亮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和刘备一起创造了历史上著名的三国时期。
在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下,我无法详细讲述他们的故事,但他们的忠诚、智慧和谦逊的品质,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和追求的。
最后一个故事是《牛郎织女》。
这个故事是我国流传最广的爱情故事之一,也是中华文化中对家庭、爱情的赞扬。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珍惜爱情和亲情,尊重和关心家庭成员,才能够创造幸福和美好的生活。
以上就是我要分享的四个中华美德故事。
希望大家通过这些故事,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和美德,并将其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让我们共同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的传统美德,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谢谢大家!演讲稿2:尊敬的评委、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我今天的演讲主题是《中华美德故事》。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这段历史之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和美德故事。
今天,我想与大家分享四个令人感动和值得学习的中华美德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梁祝》。
这是一部流传广泛的民间爱情传说,也是我国古代文学中一部重要的爱情作品。
故事通过讲述牛郎织女那不朽的爱情,给我们展示了忠诚、坚贞和奉献的品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个传统美德故事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凝聚起来的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你知道传统美德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4个传统美德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传统美德故事:乐妻婉谏诗曰:乐羊子妻,激耻指迷,夫还所拾,姑弃其鸡。
汉朝乐羊子的妻子为人很有操守。
有一次,乐羊子在路上拾到人家遗下的银子,就拿回家来给妻子。
他的妻子说:“我听说古时候的人,有志气的不肯饮盗泉里的水,就是因为那个泉的名字不好;廉洁的人不肯吃嗟①来之食,就是因为他呼唤得太没有礼貌了。
现在你为什么去拾人家遗失的东西,拿来污辱自己呢?”乐羊子听了妻子的话觉得很惭愧,就把拾来的银子丢在田野里。
有一天,邻舍人家的鸡走到她家的园里来,婆婆就把这只鸡杀了准备吃掉,乐羊子的妻子对着鸡流着眼泪不肯吃。
婆婆觉得很奇怪,就去问她是什么缘故,乐羊子的妻子回答:“我自己悲伤着家里贫苦,不能够做好的菜来供养婆婆,以致婆婆吃着别人家的东西。
”她的婆婆听了很是惭愧,就把这只鸡丢掉了。
【注释】①嗟:jiē。
传统美德故事:虞舜耕田虞舜大孝,竭力于田,象鸟相助,孝感动天。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在这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古圣先贤以至德垂宪万世。
在上古时代,有三位非常著名的帝王:尧、舜、禹,他们均因德行至大而受四方举荐登上帝位。
这其中,大舜因“至孝”而感动天地,被尧帝选中为继承人,他的故事也被列为历代孝行故事之首。
尧帝十六岁称帝治理天下,到八十六岁时,觉得自己年纪大了,希望能找到一个合适的人继承帝位。
于是他征求群臣的意见,没想到众位大臣异口同声地向他推荐一个乡下人;;;舜,因为舜是一个著名的孝子。
从这里可以看出,我们的祖先把孝行放在德行的首位,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必定会爱护天下的百姓。
舜即位之后国号为“虞”,历史上称他为“虞舜”。
虞舜,本姓姚,名重华。
父亲叫“瞽叟”②,是一个不明事理的人,很顽固,对舜相当不好。
舜的母亲叫“握登”,非常贤良,但不幸在舜小的时候就过世了。
于是父亲再娶。
后母是一个没有妇德之人。
生了弟弟“象”以后,父亲偏爱后母和弟弟,三个人经常联合起来欺负舜。
舜对父母非常的孝顺。
即使在父亲、后母和弟弟都将他视为眼中钉,欲除之而后快的情形下,他仍然能恭敬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
他希望竭尽全力来使家庭温馨和睦,与他们共享天伦之乐。
虽然这其中经历了种种的艰辛曲折,但他终其一生都在为这个目标不懈地努力。
小时候,他受到父母的责难,心中所想的第一个念头是:“一定是我哪里做得不好,才会让他们生气!”于是他便更加细心地检省自己的言行,想办法让父母欢喜。
如果受到弟弟无理的刁难,他不仅不因此恼怒,反而认为是自己没有做出好榜样,才让弟弟的德行有所缺失。
他经常深切地自责,有时甚至跑到田间号啕大哭,自问为什么不能做到尽善尽美,得到父母的欢喜。
人们看到他小小年纪就能如此懂事孝顺,没有不深为感动的。
舜一片真诚的孝心,不仅感动邻里,甚至感动了天地万物。
他曾在历山这个地方耕种,与山石草木、鸟兽虫鱼相处得非常和谐,动物们都纷纷过来给他帮忙。
温驯善良的大象,来到田间帮他耕田;娇小敏捷的鸟儿,成群结队,吱吱喳喳地帮他除草。
人们为之惊讶、感佩,目睹德行的力量是如此巨大。
即便如此,舜仍是那样恭顺和谦卑,他的孝行得到了很多人的赞美和传颂。
不久,全国各地都知道了舜是一位大孝子。
那时候尧帝正为传位的事情操心,听到四方大臣的举荐,知道舜淳朴宽厚、谦虚谨慎。
但惟有德才兼备的人才能治理天下,尧帝便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并让九个儿子来辅佐他。
希望由两个女儿来观察、考验他对内的行持;由九个儿子来考验他对外立身处事的能力。
娥皇和女英,明理贤惠,侍奉公婆至孝,操持家务农事也井然有序,不仅是舜的得力助手,也成全了舜始终不渝的孝心。
有一次,瞽叟让舜上房修补屋顶。
舜上去之后,想不到瞽叟就在下面放火。
当大火熊熊往上燃烧,就在万分危险之时,只见舜两手各撑着一个大的竹笠,像大鹏鸟一样从房上从容不迫地跳下来,原来聪慧的娥皇和女英早已为他做好了相应的准备。
又有一次,舜的父母又用其他方法来谋害他,想把他灌醉后杀害。
可是他的两个妻子事前就给他先服药,让舜即使终日饮酒也不能伤害到自己的身体。
还有一次,瞽叟命舜凿井。
舜凿到井的深处,瞽叟和象想把舜埋在井里,就从上面往井里拼命倒土,以为这样舜就永远回不来了。
没想到舜在二位夫人的安排下,早已在井的半腰凿了一个通道,从容地又躲过一劫。
当象得意地以为舜的财产都归他所有时,猛然见到舜走了进来,大吃一惊,慌忙掩饰了一番,但舜并未露出愤怒的脸色,仍旧若无其事。
此后侍奉父母,对待弟弟,反而越加谨慎了。
舜初到历山耕种的时候,当地的农夫经常为了田地互相争夺。
舜便率先礼让他人,尊老爱幼,用自己的德行来感化众人。
果然,一年之后,这些农夫都大受感动,再也不互相争田争地了。
他曾到雷泽这个地方打鱼。
在这儿,年轻力壮的人经常占据较好的位置,孤寡老弱的人就没办法打到鱼。
舜看到这种情形,率先以身作则,把水深鱼多的地方让给老人家,自己则到浅滩去打鱼。
由于一片真诚,没有丝毫勉强,令众人大为惭愧和感动,所以短短的一年内,大家都互相礼让于老人。
舜还曾经到过一个叫陶河的地方,此地土壤质量不佳,出产的陶器粗劣。
令人惊讶的是,舜在此地治理一年后,连陶土的质量都变好了,所做出来的器皿相当优良。
大家一致认为这是舜的德行所感召的结果。
后来,只要他所居之处,来者甚众,一年即成村落,二年成为县邑,三年就成为大城市。
亦即是史上所称的“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尧帝得知舜的德行后,更加赞赏。
于是进一步考验他种种的能力,舜也毫不畏惧接受了诸多艰难的考验。
一次,尧帝让舜进入山林川泽,考验他的应变能力,虽遇暴风雷雨,然而舜凭着智慧与毅力,安然无恙地回归,他的勇敢镇定,使尧帝坚信舜的德行与能力足以治理天下。
舜历经种种考验之后,尧帝还是并未马王位传给他,而是让他处理政事二十年,代理摄政八年,二十八年之后才正式把王位传给舜。
足见古代的帝王对于王位的继承,确实是用心良苦,丝毫不敢大意。
假如不能以仁治世,以德治国,国家就难以长治久安。
当舜继承王位时,并不感到特别的欢喜,反而伤感地说:“即使我做到今天,父母依然不喜欢我,我作为天子、帝王又有什么用?”他的这一片至德的孝行,沥血丹心,莫不令闻者感同身受,继而潸③然泪下!皇天不负苦心人,舜的孝心孝行,终于感化了他的父母,还有弟弟象。
《孟子》云:“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舜能做到孝顺,我们也能。
因为我们天性中都有一颗至善、至敬、至仁、至慈的爱心。
假如我们能以舜为榜样,真正尽到“孝亲顺亲”的本分,深信必能缔造幸福美满的家庭。
继而再将“孝”扩大到我们周遭所有的人、事、物,任何的冲突对立都会冰释消融。
这至孝的大爱孕育出的是互敬互爱、和睦共处的和谐社会。
愿我们都能以身作则,相互勉励,做一个真正的孝子。
【注释】①虞:yú。
②瞽叟:gǔsǒu。
③潸:shān,流泪的样子。
传统美德故事:张良复仇张良狙①击,为韩复仇,灭秦假手,从汉依刘。
战国时候,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史称“战国七雄”,这七个国家势力相当,但是最后秦国统一了天下,而六国中最早被消灭的是韩国。
张良非常忠于韩国,一心想要复仇。
张良出生在韩国,他家族上面的五代人都是韩国的宰相。
秦国灭韩国的时候,他当时二十岁,家里的仆人有二三百人,家境也相当富有。
可是国家被秦所灭,国破家亡,张良为了报答深厚的国恩,弟弟死了也不肯多花钱安葬,在匆忙之中把所有家产全部卖掉,来收买刺客刺杀秦始皇,一心想要复仇。
他到处去收买打听有没有大力士,可以把秦始皇击毙的。
后来得到了一个大力士,暗暗地调查知道秦始皇行程要经过“博浪沙”,于是在这个地方埋伏,希望能击毙秦始皇,但是没有成功,只击中了副车。
秦始皇大怒,查找谁是凶手,谁是主谋,于是张良便隐姓埋名在下邳(今江苏省宿迁县)隐蔽了很久。
后来张良遇到了汉高祖刘邦,就一心辅佐他,直到灭了秦国,张良就离开了刘邦,回到了韩国,立韩成为王,他当宰相。
后来国王韩成被项羽所杀,张良又归于刘邦麾②下,最后刘邦消灭了项羽,一统天下。
汉朝建立,张良被封为留侯。
但是张良是一个懂得进退之人,知道刘邦对贤士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人,于是就离开了他。
在汉朝统一天下后,韩王已经去世,张良就辞官学仙道去了。
张良多次为刘邦谋略策划如何统一天下,其实他暗中还是忠于韩国,他假借刘邦来消灭秦始皇和项羽,无非是为韩国复仇。
【注释】①狙:jū,狙击:趁人不备,突然袭击。
②麾:huī,古代指挥用的旗子。
传统美德故事:泰伯采药泰伯让国,曲顺其亲,之荆采药,披发文身。
商朝末年的时候,有个孝、悌兼全的人,姓姬名泰伯,是诸侯周太王的长子,他有两个弟弟,大弟叫仲雍,二弟叫季历。
季历的儿子姬昌,就是后来的周文王。
文王生下来的时候,有一双赤色的雀子嘴里衔了丹书,停在门户上,表示圣人出世的祥瑞。
周太王看到了季历生儿子时有瑞相,再看到这个小孙子姬昌的确有不凡之才,所以太王有意将王位传给季历,再由季历传位给姬昌。
泰伯知道父亲的意思,就和大弟仲雍商量约定,应该如何顺从亲意。
这时,刚好周太王生病了,于是泰伯就跟仲雍以采药为名离开周国,到南方荆蛮之地,一是逃避父王派人追查;二是表示自己希望把周国的王位让给季历。
他父亲去世的时候,两个长兄也没有回去奔丧,顺理成章让季历继承王位。
当时有许多人到荆蛮寻找泰伯,泰伯为了不被认出来,就披发文身。
季历也是非常仁慈厚道,他看到两个哥哥如此礼让他,就不负众望,把国家治理得非常好,最后把王位传给姬昌,就是历史上很闻名的周文王。
“泰伯三以天下让”,他成全了父母的心愿;成全了周朝八百年的盛世;成全了整个社会的风气。
后来,孔子表扬泰伯,说他已经到了至德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