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美德小故事有哪些

合集下载

有关美德故事

有关美德故事

有关美德故事中华文明是我们的骄傲,也是我们共有的财产,是抹不去的生命“痕迹”。

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古代传统美德小故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故事一:彩衣养亲唐朝有个姓杨的人,家贫如洗,但十分孝道,靠讨饭养其父母。

故人们叫他杨乞。

他所讨食物,都带回家中奉献双亲。

父母没有尝过,他虽然饥饿也不敢先尝。

如有酒时,就跪下捧给父母,等父母接过杯子即起来唱歌跳舞就像小孩子一样,使父母快乐。

有人怜悯他穷困,劝他给人家打工,用所得收入养亲。

杨乞答道:“父母年迈,若为人家打工,离家太远,就不能及时奉侍他们。

”听的人感到他真是个孝子。

后来父母逝世了,他又乞讨棺木安葬。

每逢初一、十五,就拿着食物去墓前哭祭。

有诗赞曰乞酒奉亲尽礼仪,高歌跳舞学娇姿; 娱亲精彩引欢笑,满室春风不断吹故事二:哭竹生笋在三国时,有一个孝子,姓孟,名宗,字恭武,从小就丧了父亲,家里十分贫寒,母子俩相依为命。

长大后,母亲年纪老迈,体弱多病。

不管母亲想吃什么,他都想方设法满足她。

一天,母亲病重,想吃竹笋煮羹,但这时正是冬天,冰天雪地,风雪交加,哪来竹笋呢? 他迫不得已,想不出什么好的规定,就跑到竹林抱竹痛哭。

哭了半天,只觉得全身发热,风吹过来也是热的。

他睁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转青了,再认真瞧瞧,四周长出了许多竹笋。

他的孝心感动了天地。

他把竹笋让母亲吃了,母亲的病就好了。

有诗颂曰: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 须臾冬笋出,天意招平安。

故事三:打虎救父晋朝时,有一位叫杨香的孝子,十四岁的时候就经常跟着父亲去田里收割庄稼。

有一天,突然一只老虎把他的父亲衔去。

当时杨香赤手空拳,但他深深地知道必须去救自己的父亲,于是不顾本身的危险,立即爬上虎背,紧紧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终于松口逃走。

他的父亲也就脱离虎口,保全了性命。

有诗颂曰:深山逢白额,努力搏腥风; 父子俱无恙,脱身虎口中。

故事四:鹿乳奉亲周朝时,有一位叫郯子的,从小就很孝敬。

他的父母年老的时候,双目均患眼疾,想吃鹿乳。

传统美德故事(精选8则)完整版

传统美德故事(精选8则)完整版

《传统美德故事》传统美德故事精选(一):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谦虚礼貌中国素称礼仪之邦。

礼作为一种具体得行为来讲,就就是指人们在待人接物时得礼貌举止,也就就是此刻所说得礼貌。

而礼貌得本质就是表示对别人得尊重与友善,这种心理需求,就是超越时代得,就是永存得、然而,一个人如果只懂得礼貌得形式,却没有谦让之心,那么,她不会真正懂得礼貌,谦让也就是谦虚、平等得表现,就是礼貌得重要内涵。

谦虚礼貌包含着我们得祖先对自然文化得骄傲与自豪,就是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得根本特征之一。

七岁之师春秋时期,孔子与她得学生们周游列国,宣传她们得政治主张。

一天,她们驾车去晋国、一个孩子在路当中堆碎石瓦片玩,挡住了她们得去路。

孔子说:您不该在路当中玩,挡住我们得车!、孩子指着地上说:老人家,您瞧这就是什么?孔子一瞧,就是用碎石瓦片摆得一座城。

孩子又说:您说,就应就是城给车让路还就是车给城让路呢?孔子被问住了。

孔子觉得这孩子很懂得礼貌,便问:您叫什么?几岁啦?孩子说:我叫项橐,7岁!孔子对学生们说:项橐7岁懂礼,她能够做我得老师啊!传统美德故事精选(二):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尊老爱幼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

意思就是说,孝敬父母就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得。

一个人如果都不明白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她会热爱祖国与人民、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我们不仅仅要孝敬自己得父母,还就应尊敬别得老人,爱护年幼得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得淳厚民风,这就是我们新时代学生得职责子路借米子路,春秋末鲁国人。

在孔子得弟子中以政事著称。

尤其以勇敢闻名。

但子路小得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得父母想吃米饭,但就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样办?子路想到要就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能够满足父母得这点要求了不?于就是,小小得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瞧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得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就是一个勇敢孝顺得好孩子、传统美德故事精选(三):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刻苦学习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小故事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小故事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小故事1、孔融让梨孔融四岁的时候,和哥哥们一起吃梨,孔融总是拿小的吃。

有大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

他回答说:“我年龄小,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

”由于孔融这么聪明早慧,很小就懂得这样的道理,宗族亲戚们认为他是个奇才。

2、子路负米子路家境贫困时,自己吃的是粗陋的饭菜,而从百里之外把米背给父母。

后遂用“负米、负米百里”等表示奉养父母或为奉养父母在外谋求禄米。

3、凿壁偷光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

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

县里有个大户人家不怎么识字,但家中富有,有很多书。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

”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借给匡衡书(用书资助匡衡)。

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学问家。

4、林则徐禁烟林则徐是清朝后期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

他任湖广总督期间,由于清政府腐败,英国强盗把一种叫鸦片的毒品,源源不断的偷运进中国,毒害中国百姓。

林则徐应对这一切,十分焦急。

他多次向皇帝上书,陈述鸦片的危害。

道光皇帝理解了林则徐的推荐,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负责禁烟。

1839年3月,林则徐来到广州,禁烟运动迅速展开。

6月3日,人们把缴获的鸦片全部投进硝烟池。

顷刻间,鸦片全部销毁。

林则徐为国家和民族做了一件大好事。

虎门硝烟的壮举,给英国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揭开了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第一页。

5、黄香温席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人,是江夏(今湖北境内)人。

年纪才九岁的时候,就已经懂得孝顺长辈的道理。

每当炎炎的夏日到来时,(黄香)就用扇子对着父母的帐子扇风,让枕头和席子更清凉爽快,并使蚊虫远远地避开(黄香双亲的帐子),让父母可以更舒服的睡觉。

中华传统美德小故事

中华传统美德小故事

中华传统美德小故事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美德一直被视为人们行为准则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美德小故事不仅为我们传递了优秀的道德观念,更是激励我们秉持美德、做好人的榜样。

下面,就让我们来听听这些感人至深的中华传统美德小故事吧。

故事一,孝顺父母。

从前,有一位名叫阿宝的小男孩,他非常孝顺父母。

有一年,他的父亲生病了,家里的药费用光了。

阿宝想了一个办法,他到处借钱,最后终于凑够了父亲的治病费。

父亲病好后,他主动承担了家里的家务活,让母亲可以好好休息。

他的孝顺深深感动了父母,也感染了周围的人。

故事二,诚实守信。

有一个小女孩叫小芳,她非常诚实守信。

有一天,她在路上捡到了一只钱包,里面装满了钱和证件。

小芳没有犹豫,她第一时间把钱包交给了警察叔叔。

后来,失主找到了小芳,非常感激她的诚实。

小芳因为一次小小的行为,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和赞扬。

故事三,友善乐观。

有一个男孩叫小明,他总是乐观向上,善待周围的人。

有一次,他发现同班同学小红情绪低落,于是主动和小红聊天,鼓励她。

小红因为小明的关心而慢慢走出了阴影,两人成为了好朋友。

小明的友善乐观感染了身边的人,让大家都感到温暖和快乐。

故事四,勤俭节约。

有一个女孩叫小美,她非常勤俭节约。

每次吃饭都会把剩下的菜带回家,不浪费一粒米一滴水。

她还会主动帮助别人,用自己的行动影响身边的人。

小美的勤俭节约不仅让她的家人感到欣慰,也让她的朋友们受益匪浅。

这些中华传统美德小故事,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美德的力量。

无论是孝顺父母、诚实守信、友善乐观还是勤俭节约,都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具体表现。

让我们铭记这些感人至深的故事,让美德之光照亮我们的成长之路,让我们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在日常生活中传承和践行这些美德,让美好的品质成为我们的自然习惯。

中国优秀传统美德故事【六篇】

中国优秀传统美德故事【六篇】

中国优秀传统美德故事【六篇】【篇一】中国优秀传统美德故事明末的时候,桐城地方有一个张老员外,心存慈善,喜欢施舍。

有一年,遇到荒收,米价上涨,一些狡猾奸诈的商人,看到这个情形,反而把米粮存积起来,不肯出售,于是,老百姓们没米吃,就起了大恐慌。

政府官员向朝廷报告这个灾情,却一直没有得到朝廷的回复和拨粮。

张老员外这个情形,很是忧急。

于是,他就把家里的存米半价出售,为的是让百姓们有米吃。

大家听了这个消息,当然是快乐得不得了。

但是,张老员外又想到一般贫苦的人,没有钱买米,仍然在挨饿,所以,他又办了一个施粥厂,受施的人隔天领餐券,统计了人数,煮着大量的粥,按照餐券发送,一日三餐,每餐白粥一大碗,咸菜一小碟,很多人空着肚子来,吃得饱饱的回去,大家都称颂张老员外是个活菩萨。

而员外却很谦虚地说“荒年米价比较贵,半价出售是为了怕奸商乘机赚钱,害得大家没有米吃,至于施粥的费用也不多,只要大家都有饭吃,我就觉得很安慰了。

”张老员外持续地将米半价出售,又持续地施粥给穷人,家里的钱也逐步用完了,但是,荒收的现象不可能马上平复,所以做善事当然不能半途中止,老员外心里十分焦急,他想“我这时候如果把救济的事业停止了,一般贫民就会有饿死的可能,那我当初的救济不就等于白费了吗?救人必须救到底,现在我还有一部分家产,我应该把这些产业变卖了,继续救济乡里才是!”想定了主意,张老员外就去和夫人商量,他的夫人也是十分贤德的,听了他的话,非常赞成,并且说“积存产业给子孙,如果不是积德,万一子孙不成才、没出息,就算是金山银山也会用尽,如果积德给子孙,虽然没有留家产给他们,但是将来如果子孙好,还是会富裕起来的!田地房屋,就由你作主变卖,我也有很多珠宝首饰也一起卖了吧!”员外听了,一直称赞夫人。

于是,两人卖了值钱的东西,继续做善事,直到饥荒的现象消除了,他们才停止。

张老员外过世后,到了第五代子孙张英,做到了宰相的职位,张英的儿子张廷玉,也继续着父亲的职位,以后的子孙,一代一代都有官职,家中也都有产业,这些都是员外救济乡里的人,所积的德啊!也是因为他的好心,才能让世代的子孙,享受祖先的福份,一代代都发达过好日子。

我国的传统美德小故事

我国的传统美德小故事

我国的传统美德小故事1.孔融让梨孔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

他年幼时,每次和哥哥吃梨都只拿最小的。

父亲问他原因,他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

”后来,“孔融让梨”成为团结友爱的典故。

2.曾子避席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孔子要向他传授高深的理论,曾子本来坐着,听了便从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战力,表达了他对老师的充分尊敬。

3.千里送鹅毛唐朝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派特使缅伯高向唐太宗贡献天鹅。

在路上,缅伯高不小心让天鹅飞走了,只剩几根鹅毛。

到长安后,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奉上鹅毛并附诗:“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

这个典故比喻礼物单薄,情意却异常浓厚。

4.三顾茅庐东汉末年,刘备为求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三次到其住处请他,最后才等到诸葛亮。

“三顾茅庐”后来成为形容求贤若渴的著名典故。

5.车胤囊萤车胤是晋朝人,自幼聪颖好学却家境贫寒,常无油点灯。

于是他夏夜就捕捉萤火虫,用以照明夜读,学识与日俱增,成为知名学者。

“车胤囊萤”也成为了勤奋学习的典故。

6.王恭身无长物王恭是东晋时的名士。

他从会稽当官后回家,同族的一个长辈去看到他坐在一张竹席上便说,你从东边回来,应该有不少这种东西,可不可以给我一张。

王恭将席子送给他,自己之后却只能坐草席了。

那人听说后非常惊讶,对王恭说,我本来以为你还有多余的竹席。

王恭则回答,我为人平日从来没有多余的东西。

7.李士谦乐善好施北朝的李士谦家境富裕,有一年他把几千石粮食借给乡亲,但当年灾荒,借粮的人无力偿还,他便将借契全部烧掉。

第二年庄稼丰收,借粮的人来还粮,他仍然坚决拒收。

这也成为乐于助人的典范。

8.张良拜师张良在成为刘邦军师以前,有一天在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故意把鞋子掉到桥下,让张良把鞋捡上来给他穿上。

张良虽奇怪老人的举动,但出于尊敬老人,还是照做了。

老人高兴地称他孺子可教,并给他一本书,正是军事典籍《太公兵法》。

这个故事后来成为尊老敬老的典故。

9.崔枢还珠崔枢是唐代人,他赶考时曾和一个商人住在一起。

中华传统美德的故事

中华传统美德的故事

中华传统美德的故事故事一,孝顺。

在古代中国,有一个叫做孟子的孝子。

他的母亲生病了,他为了照顾母亲,日夜不离。

有一天,孟子听说母亲的病情加重,他立刻放下手中的工作,连夜赶回家中。

他一路狂奔,不顾一切地冲回家中,只为了能够见到母亲最后一面。

最终,他赶回家时,母亲已经离世。

孟子悲痛欲绝,他跪在母亲的床前,泣不成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顺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体现,孟子的行为感动了无数人,也成为了后人传颂的佳话。

故事二,诚信。

在古代中国,有一个叫做管仲的人。

他是一个非常诚信的人,他做生意从不欺骗他人,讲究信用。

有一次,他和别人做生意,对方不小心多给了他一些钱,管仲知道后立刻归还给了对方。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诚信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只有诚信待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故事三,礼仪。

在古代中国,有一个叫做孔子的人。

他非常重视礼仪,他认为礼仪是人们相处的准则,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有一次,孔子在路上遇到了一个老人,他立刻下车行礼问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礼仪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遵循礼仪,才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睦。

故事四,忠诚。

在古代中国,有一个叫做岳飞的将军。

他对国家忠诚耿耿于怀,不畏强敌,不惧艰难,一生都在为国家的安宁和人民的幸福而努力奋斗。

他的一生都在为国家的安宁和人民的幸福而努力奋斗。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忠诚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体现,只有忠诚于国家和人民,才能成就伟业,留下不朽的功勋。

故事五,友善。

在古代中国,有一个叫做孟非的人。

他待人非常友善,乐于助人,善良宽厚。

有一次,他在路上遇到一个受伤的人,他二话不说,立刻施以援手,将受伤的人送到了医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友善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只有善待他人,才能收获友谊和爱心。

中华传统美德的故事数不胜数,每一个故事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和传承。

让我们共同努力,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让这些美德在我们心中永存。

中国传统美德的故事

中国传统美德的故事

中国传统美德的故事中国古代传下来的传统美德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好传统,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中国传统美德的故事。

中国传统美德的故事1:贤达之士不弃妻东汉初期的名臣宋弘,不仅以清节威德着称于世,在处理夫妻关系上,也称为千古绝音。

宋弘,汉光武帝即位以后,拜为太中大夫。

后来又做了大司空,被封为侯。

自己将所有的田地租税收入和朝廷给的俸禄,一并用来赡养九族中的人,因而自己虽然官高位显,家中却没有多少财产。

这一年光武帝的姐姐湖阳公主的丈夫死了,她守了寡,光武帝念及姐弟之情,时不时地请她入宫见面、聊天,也想再替姐姐找一个好丈夫。

这一天两人坐在一起议论朝中的大臣,汉光武帝便想趁此机会,旁敲侧击地看看姐姐的态度,于是说道:“姐姐看我这朝中众臣,谁是真正的贤士?”公主回答说:“依我之见,宋弘为人有威望,有道德,其它人无法跟他相比。

”这样一来,皇帝明白了姐姐的意思,她是看中了宋弘的人品,就宽慰姐姐说:“别急,等我想个办法,慢慢找个机会把这件事办了。

”由于深知宋弘的为人,光武帝为此颇动了一番脑筋。

他知道要是让人直接去说媒,而宋弘不同意,这岂不是让姐姐的面子丢尽了,就是自己也不好下台。

于是过了几天,他找了个机会召见宋弘,让公主坐在一座屏风后面听他们谈话。

上来就论及公主的婚事,恐怕太唐突,所以聪明的汉光武帝就先从民间的开始,向宋弘提问:“我听人讲民间有这样的谚语,说一个人当了高官,他过去的旧相识就要被换掉,不再来往了;要是一个人发了大财,有了钱,纳几个妻妾,这也是常情啊!” 宋弘听了,明白了一二,他正色回答皇帝的问话说:“臣听说人贫贱时交的朋友,富贵的时候不能忘记他们,而贫贱时同甘共苦、患难与共的妻子,也不能因为自己富裕了就休弃她,这才是一个真正的贤达之士所做的。

”听了这话,皇帝也就明白了宋弘的想法,更佩服他的为人。

中国传统美德的故事2:举案齐眉见道义后汉时期,有一位叫梁鸿的人,是扶风平陵地方的人,家境十分贫寒,父亲早早就过了世,当时正值乱世,梁鸿年幼,无力葬送,只得用一张草席裹住父亲下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美德小故事有哪些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关于中华传统美德的名人故事,这些故事启迪着我们要向他们学习,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那你知道传统美德小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传统美德小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传统美德小故事:李绛善谏【李绛善谏】
李绛直谏。

以尽忠忱。

屡触帝怒。

卒启君心。

【原文】
唐李绛、善谏。

上欲罪白居易。

绛曰。

陛下容纳直言。

故群臣敢谏。

居易志在纳忠。

今罪之。

恐天下箝口矣。

上悦而止。

上尝责绛言太过。

绛泣曰。

臣畏左右。

爱身不言。

是负陛下。

言而陛下恶闻。

乃陛下负臣也。

上怒解。

先君曰。

李丞相、良臣也。

好直谏。

不与小人为伍。

李吉甫虽逢迎。

宪宗每以绛言为是。

盖以其知无不言。

言无不中。

故虽屡次犯颜。

触怒上意。

而仍能转辗陈言以启帝心。

非立心忠正者。

焉能至此。

【白话解释】
唐朝有个宰相。

姓李。

单名是一个绛字。

很能够直谏。

有一次、皇帝要办白居易的罪名。

李绛说道。

因为皇上能够容纳正直的说话。

所以一班臣子们才敢尽心劝谏。

白居易的本意。

是贡献他自己的忠忱。

现在皇上倘然把他办了罪名。

恐怕天下的人。

后来都要箝住了口嘴不
敢讲话了。

皇帝听了李绛的话。

很是欢喜。

才把这个办罪的念头停止了。

有一次。

皇帝责备李绛说。

你的说话也太过分了。

李绛就流着眼泪说道。

假使我为了怕惧皇上身边的人。

爱惜着自己的身子。

不肯讲话。

那是我负了皇上。

假使我说了话。

可是皇上不要听。

这是皇上负我了。

皇帝听了这一番话。

怒气便消灭了。

传统美德小故事:敬德瘢痍【敬德瘢痍】
敬德忠主。

赠金固辞。

人言其反。

解衣示痍。

【原文】
唐尉迟恭、字敬德。

事秦王时。

隐太子以书招之。

赠金皿一车。

固辞。

秦王称其心如山岳。

非金所能移。

后谓恭曰。

人言卿反。

何也。

对曰。

臣从陛下百战定天下。

何反为。

遂解衣投地。

出示瘢痍。

上流涕抚之。

鄂国公之忠至矣。

观其辞金器之言曰。

秦王赐再生之恩。

唯当杀身以报。

于殿下无功。

不敢当重赐。

若怀二心。

徇利忘忠。

殿下亦何所用之。

此书情词悱恻。

忠言宛转。

可谓万古千秋法。

【白话解释】
唐朝时候。

有一个著名的大将。

双姓尉迟。

单名叫一个恭字。

表字就叫敬德。

当初他在秦王名叫李世民的部下时候。

隐太子写了一个信去叫他。

并且送了他一车的金器。

尉迟恭很坚决地辞谢了不受。

秦王称赞他的心。

好像山岳一样。

不是金子可以移得动的。

后来秦王做了皇帝。

就是唐太宗。

有人在太宗皇帝面前。

说尉迟恭的坏话。

太宗就对尉迟恭说。

别人家说你反了。

这是为了什么呢。

尉迟恭回答道。

我跟了皇上、经过了几百次的战争。

才打定了天下。

又为什么要反呢。

就把衣服解去了。

抛在地上。

把战争受伤的疤疤瘢瘢的痕迹。

指给太宗皇帝看。

太宗流着眼泪。

替他抚了伤痕。

着实安慰他一番。

传统美德小故事:真卿劲节【真卿劲节】
真卿讨贼。

倡义誓师。

惟知守节。

希烈谢之。

【原文】
唐颜真卿、为平原太守。

禄山反。

真卿独倡义讨之。

玄宗方叹河北无忠臣。

闻之曰。

朕不识真卿作何状。

乃能如是。

李希烈反。

诏使劝喻。

希烈欲降之。

真卿叱曰。

汝知吾兄杲卿、骂贼而死乎。

吾惟守节。

希烈谢之。

禄山反。

杲卿起义兵。

传檄河北。

河北二十四郡。

惟真卿一人倡义讨贼。

无怪玄宗闻而奇之。

杲卿为贼将史思明执送洛阳。

大骂禄山为营州牧羊奴。

禄山节解之。

犹詈不绝口。

一门双忠。

流芳千古矣。

【白话解释】
唐朝时候。

有个大忠臣。

姓颜。

名字叫真卿的。

在平原府里做着太守官。

这时候、有个安禄山起兵造反。

只有颜真卿独自倡议去讨伐他。

玄宗皇帝正在叹息着河北地方。

没有一个尽忠仗义的臣子。

忽然听得颜真卿起义勤王这一回的事。

就说道。

我不知道颜真卿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竟能够有这个样子的忠心。

后来又有一个李希烈造起反来。

皇帝就下诏叫颜真卿去劝谕李希烈。

李希烈就要颜真卿投降他。

颜真卿就大声的叱着李希烈说道。

你晓得我的哥哥杲卿、骂贼骂到死的事情吗。

我是只晓得守节的。

李希烈听了颜真卿这一番话。

就谢了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