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人那山那狗镜头分析

合集下载

论《那山那人那狗》中的艺术美

论《那山那人那狗》中的艺术美

论《那山那人那狗》中的艺术美作者:白丽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15期摘要:《那山那人那狗》是一部非常具有典型意义的艺术影片,其中蕴含着浓郁的美学精神,符合观众的审美期待视野,能够带给观众无尽的美感享受。

本文中,笔者将站在艺术审美的角度,挖掘出影片中的艺术美和诗性特色,感悟其中的唯美意蕴。

关键词:那山那人那狗;色彩;语言;距离;意境作者简介:白丽(1988-),女,汉族,山东济宁人,在读于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文艺美学。

[中图分类号]:I23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5--01一、引言《那山那人那狗》是我国第五代著名导演霍建起执导的一部艺术片。

影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湘西山区的感人故事:即将退休的父亲陪着新上任的乡邮员儿子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走了一趟223里的乡邮路。

在这短短的三天里,父子之间的隔阂和疏远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他们之间情深意切的父子真情。

笔者站在艺术审美的角度,意在挖掘其中的艺术美、人性美和诗性意蕴。

二、《那山那人那狗》中艺术美的体现(一)色彩美光和色是电影艺术中最为重要的两个元素,有了光和色,我们才能看得见,而且色彩在本部影片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那山那人那狗》中的第一个镜头就对湘西山区的景色尽览无余:碧绿的稻田、蜿蜒的石头路、淙淙的流水、绿色的水塘和菜藤,一切都浸润在朴素单纯的绿色之中。

在父子同行的这段乡邮路上,整个大山都被浓郁的绿色包围着:绿色的树林、绿色的草地、绿色的竹子、绿色的苔藓等等。

绿色是影片的主题色彩,既是大自然的本色也是对未来的希望,它既承载着父亲对儿子的期望也承载着儿子自己的希望;这条被父亲走了几十年的乡邮路现在由朝气蓬勃的儿子继续走着,带着希望而来又向着希望走去。

另外,金黄的颜色在本片中也有体现,具有十分重要的象征意义,展示了一种温馨、柔和的氛围,代表了父子之间的谅解和亲密。

(二)语言美《那山那人那狗》中的语言极符合东方美学的特点:委婉、简单、含蓄、有哲理。

电影《那人那山那狗》的叙事艺术探究

电影《那人那山那狗》的叙事艺术探究

|RADIO &TV JOURNAL 2019.11影片《那人那山那狗》于1999年上映,讲述了20世纪80年代间中国湖南西南部绥宁乡间邮路上,即将退休的乡邮员父亲带着接班的儿子走邮路的故事。

随着这一次乡邮之行,父子俩的感情逐渐升温,隔阂逐渐消除,心扉逐渐打开。

此片获得了第19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影片奖。

整部影片从形象、性格、心理情感等方面塑造父亲、儿子的人物角色,使人物角色随着故事发展呈现出多方面的变化对比。

在叙事结构方面,该片采用双时空叙事的手法,将六次闪回镜头穿插在影片的叙事中,使观众的视角在回忆与现实之间来回穿梭,交代了叙事背景,描绘了场景和人物的变化。

影片表现了山、人、狗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表达了中国传统父子之间的爱与传承的主题意蕴。

一、人物角色及其作用形象、性格、心理情感是组成人物角色的关键因素,也是人物角色在叙事中发挥作用的重要推动力。

《那人那山那狗》主要围绕父亲和儿子第一次共同的乡邮之路来展开叙述,父亲和儿子两个人物形象是该片人物的核心组成部分。

影片中的父亲是一名老乡邮员,为邮递工作奉献了自己几十年的光阴,身体也因为长期的跋山涉水而落下了病根。

他执着于自己的工作,经历了因受到儿子质疑而愧疚到得到儿子肯定而释怀的转变。

父亲不善表达自己对儿子和妻子的感情。

当儿子第一次踏上乡邮员的道路时,他因为担心儿子而想跟着走一趟,但是他没有自己提出来,借着狗“老二”这个“纽带”,陪着儿子开启了乡邮员的生涯。

他内心深处既深爱着自己的孩子又带有强烈的自尊,习惯用含蓄且委婉的言语和动作表达自己的情感。

儿子是一名刚刚上任的乡邮员,样貌英俊且有活力,是年轻和希望的代表。

儿子开朗活泼,思想也前卫。

随着影片的叙事发展,儿子由不理解父亲变为理解父亲,由不善表达自己对父亲的爱到勇于表达。

在第一次出行之前,儿子和父亲的情感有一定隔阂,因为父亲从他小时候便开始在外工作,两代人缺乏沟通,造成了情感的闭塞———儿子时常不理解父亲的工作,不明白父亲为什么经常不在家,也不明白到底是什么样的工作让父亲如此执着,以至于“放弃”对家庭的照顾。

那山那人那狗

那山那人那狗
电影的上映日期,正是一九九九年。世纪之末, 文化冲击、浪潮迭起,市场经济与城市化迅速发 展,物质至上的观念渐渐被推崇,金钱利益成为 人们追逐的唯一目标,而属于人类本真的关怀与 情感,正在钢铁森林的城市里渐渐消失。就在这 样的一个时代,霍建起拍出了《那山那人那狗》, 用极度理想化的乡村图景,唤起人们对于昔日朴 实的价值观的怀念。
提到,「世界再吵杂,匠人的内心绝对是安静的」

父子亲情
父亲与儿子间的感情似乎有点生疏,儿子始终有些「害怕」父亲。各自都有对方不知道的事, 儿子也曾在心里怨过父亲。父亲好像总以一个不善表达情感的形象出现,却不可置否地深爱着
孩子。走过父亲的路时,儿子也慢慢理解了。

爱与等待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山里人 等信,等待一份日夜期盼的念想。五婆等待孙子,孩子等待父母,妻
父子俩站在山顶,狗依偎在他们身边。儿子把父 亲给他画的地图折成纸飞机,放飞。那渐行渐远 的飞机究竟是在暗示着父子俩的隔阂越来越小直 至消失,还是暗示着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信也 终将会被取代?
目录
CONTENTS




匠人精神
HERE IS THE TITLE
父子亲情
HERE IS THE TITLE
故事梗概
《那山那人那狗》改编自彭见明的同名小说,由 霍建起导演,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反映邮政题材的 电影故事片之一。故事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 中国湖南的西部山区。在儿子上班第一天,父亲 千叮咛万嘱咐之后仍不放心,带上长年在其左右 的忠实老狗决定陪儿子再走一趟送信之旅。起初, 父子两人因为长期隔膜只默默走路,后来两人渐 渐打开话匣,对彼此有了深一层的认识和了解。 秀美如画的风景中,儿子慢慢明白了父亲工作的 辛苦和意义,父亲也渐渐体会到他二十几年来对 家庭的亏欠。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个亲情故事, 父与子从隔阂到相互谅解,但实际上这是两代人 的承接,是人生关系的对位互转,从父亲背儿子 逛庙会到儿子背父亲趟水,这个人生过程不仅是 岁月匆匆中的生老病死,更是代际关系的更迭与 和解。

在诗意的行走中和解--浅析电影《那山那人那狗》中的父子关系

在诗意的行走中和解--浅析电影《那山那人那狗》中的父子关系

20年前,一部名为《那山那人那狗》的电影诞生,这部影片虽然在国内只卖出了一个拷贝,但在日本却取得了极其可观的票房,到2003年,“日本发行方赚了10亿日元”,在美国、欧洲票房也很好。

这部并没有大起大落剧情的、淡淡的艺术片何以打动众多的异国观众?笔者认为,这部电影之所以动人,重点在于它以在路上为线索、治愈式电影为内核,细致入微地讲述了一个人类情感中相通的故事:关系疏离的父子二人上路,在路上遇到各种人和事,在这个过程中父子关系一点点复苏,从疏离到靠近,从不解到和解,而父亲和母亲的关系也在上路的过程中间接得到了升华,一家三口之间的温情达到了顶峰,上路的结果是更好地回到了家。

在这短短三天里,儿子也获得了成长,他在片尾再次上路,真正接替了父亲的职位,而父亲也终于放心让他独自上路,准备回归家庭真正承担起作为丈夫和父亲的责任。

一、父子关系本片中的父子关系包含两个层面:存在隔膜又暗含深情、二人存在某种程度的角色错位。

(一)父子之间存在隔膜又暗含深情在影片起始,导演不慌不忙地展现空间环境、上路之前的准备和各种细节,将一家三口之间,甚至人和狗之间的关系细致地展现出来:儿子和母亲关系很近,狗和父亲的关系很近。

上路之后,儿子和父亲之间的关系逐渐清晰,他们之间是典型的中国式父子关系,存在隔膜而又暗含深情。

存在隔膜可能是中国的父子之间普遍的状态,“对于这对父子来说,彼此的交流就更多了一层难度:父亲常年不在家,他对儿子缺少应有的关心和了解,他甚至连儿子脖子上的疤是什么时候留下的都不知道。

儿子对父亲也比较陌生,‘爸’都叫不出。

”影片的开头也有很多细节描述了这种关系:当儿子和妈妈告别,父亲有些嫉妒地说:“妈妈的,叫得亲。

”上路之后,儿子内心独白:“有他跟着我觉得挺不习惯的,再说了,遇到了工作上的事儿,我们俩谁听谁的。

”歇脚的时候二人无话,气氛尴尬,又同时说出“累不累”,这种陌生感一下子就出来了。

后面谈到治腿病的事,其实父亲只是在感慨,儿子却认为他在担心不能继续公费看病,二人话不投机。

评《那山那人那狗》

评《那山那人那狗》

浅评《那山那人那狗》今天我重温了这部曾经深深地感动我的《那山那人那狗》,然而这次也不例外。

其实影片里没有什么煽情镜头,也没有深刻话语,只有冷静的镜头摇过青山,摇过老人,摇过似乎走不到尽头的山路。

正因为镜头如此干净,所以故事如此简单。

正因为故事简单,所以心情如此安静,可以用一句话来说:影片像一杯淡咖啡,入口苦涩,回味甘甜,像一杯清茶,香气清爽,韵味无穷。

影片主要讲述了一个老邮差退休后儿子第一天接替自己工作引出来的故事。

故事的画面风格是优美的柔顺的写意的温暖的,水墨画一般的平和娴静。

镜头所到之处都是画般的美景,有点诗的意境。

同时色调的变化也出现在每一个用温情涂抹的情节中。

黄昏的天光罩在他们身上,异常温暖的样子。

由绿色到金黄色的转变,像父亲一直以来隐忍深沉的爱,终于等到了收割的季节。

几百里山路是弯延曲折,跋山涉水是艰辛的。

而一位父亲的伟大和一位儿子的理解是令人震憾的。

一条狗,两代人,寂静的山路,无声的爱,父子情深。

父亲已经老了,时间的刻痕已经在他脸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迹,而从未间断的辛苦更是使得他的腿脚失去以往的利索。

于是,儿子接班了。

三百里山路,八十斤邮包,儿子义无返顾的出门。

老二极为灵性,一条忠实而又善解人意的狗。

不大放心的父亲终于还是决定和儿子一同出门。

其实父亲不仅是放心不下,而是他那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心需要在儿子身上传承。

路上,狗在前面走着,儿子跟着,父亲走在最后。

静静的,无声的沉寂在父子之间蔓延。

湘西的原野广阔而寂寥,一条小路笔直的通往前方,仿佛没有尽头,弯弯的石拱横架在清澈的小河之上。

遍地清脆,绿油油的一片,灰蒙的天空。

然而此时父子间是有隔阂的,他们之间还有很深的代沟的,“累了就歇一下吧”,父亲还是关心儿子的,“他没叫停,我就不停”,儿子倔强。

头戴簑笠的父亲深沉而又智慧,筋骨酸软的儿子掩饰不了周身的劳累。

席地而坐,父子俩都在沉默,只听见狗吠声,他们找不着共同的语言。

但杯水之间现真情,那支壶的传递,囊括了一切言语。

那山那人那狗

那山那人那狗

那山那人那狗那山那人那狗看完影片《那》,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总有很多话想说却不知道如何说出口,闷在心头,这种感觉很难受。

《那》不是让人一看上去就会觉得很震撼的影片,可是那种冲击却很强烈,一点一点一丝一丝进入你的细胞,渗入你的神经,让你无法逃避,不得不承认,你已经被影片深深的感染了。

影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湖南的山村里,一个等待的母亲,在小桥上等待,在小桥上送别;父亲,一个邮差,十天半月才回一次家,最多的时间在邮路上渡过陪伴他的还有老二(一条跟随父亲多年狗);我,第一次走邮路,对邮路陌生,就像以前对父亲一样。

整部影片映入眼帘的是美丽的田园风光没有一点瑕疵,郁郁葱葱的大树,轻如云烟的薄雾,缤纷的夕阳,清澈的溪水,朴实的农家风情,如诗如画恬静怡人。

镜头缓慢的移动平时的像是拍纪录片,故事娓娓道来,心慢慢被影片占据。

最后,影片仰视镜头拍摄,父亲每次回家;母亲每次站在桥头等待;父亲抱起母亲的画面被定格;我背起邮包;还有那个侗族姑娘,这些镜头都运用了黄色调,很好的衬托出了人物的高贵品质,人物的精神被定格。

很多人说这是一部亲情片,我却不这么认为,我人物影片通过这个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普通百姓心中的坚守。

老邮差吧青春献给了他的邮路,他爱的大山和这山里的人,大三已经离不开他,大山里的人离不开他,他,已经成了大山。

他老了无法在走他的邮路了,支局长陪他走了一趟,哭啦,说他错了,他没有想到这条邮路这么苦,说要为他请功。

他没有邀功却请求上级让他的儿子继续走这条邮路,原因只是因为“别人走我不放心”。

儿子接过了邮包,接过了父亲未完的事业。

其实邮路就是父亲的一生,邮路承载着父亲的梦,父亲的爱,他在这里经历着爱情,亲情,他也在这里奉献者自己无私的爱,对大山的爱,对大山里人的爱。

在这里两代人走到了一起。

静静的看完《那》静静的回味,没有波澜壮阔,有的只是真挚细腻的人间真情流露,慢慢侵蚀着自己已经千锤百炼的心脏,兴许那是让铁石流泪的力量。

《那人那山那狗》民族元素

《那人那山那狗》民族元素

电影《那山那人那狗》中的民俗元素
《那山、那人、那狗》由霍建起执导,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反映邮政题材的电影故事片之一。

影片充满着山乡风味,讲述了一个已退休的父亲带着第一天接班当乡邮员的儿子走那条已走了二十多年的邮路,一路跋山涉水,父子俩渐渐消除了心中的隔阂。

影片风格清新、自然,展示了父子俩的深切亲情,同时本片展示的湘西迷人风光及淳朴民风也是一大看点。

影片在拍摄过程中穿插了许多民俗元素,意图给观众独特审美视角,能在观看影片的同时,感受到湘西的民俗文化,导演在拍摄这些具有民俗元素的场景的原因,一方面是尊重原著,还原作者表现作品的背景环境,背景环境对于一部作品的重要性,不亚于作品中典型人物对于作品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科学地阐明了人们的生活环境与人物性格形成的关系,提出了“真实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利用民俗元素的另一方面原因则是顺应人类的心理倾向。

一是眷恋故乡,对本土文化有特别的亲近感;一是向往远方,对异域文化有特别的新鲜感。

具有鲜明民族性和地域文化特色的影片往往容易得到各方的认同和青睐,它们无不传递出各具时代风情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信息,成为各国影片的标签和文化解读索引,而民俗又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独特表现。

“民俗历来都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民俗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又包含了群体共同文化意识,因此 , 民俗在电影的情感、思想、气氛、风格特质等层面都具有极强的穿透力。

《那人那山那狗》影评

《那人那山那狗》影评

《那人那山那狗》影评相关推荐《那人那山那狗》影评《那人那山那狗》影评1深切的凝望,焦急的等待着。

与以往不同的.,这次等的不仅仅是丈夫,还有以前和自己一起站在这里等待父亲的已经长大成人的儿子。

然而这次的归家,并不意味这结束,当太阳再次升起时,儿子,作为下一任的乡邮递员,将在没有父亲的陪同下独自走上通往山里的路。

相信下一次在桥头等待的会是慈祥的母亲与敬爱的父亲。

这样一条山路,不再仅仅是希望之路,因为曾经有一位父亲与儿子,在这条路上化解了尴尬,传承了责任,完成了一个男人对另一个男人的嘱托,加深了父子间的感情与理解。

《那人那山那狗》影评2一段曲折坎坷的山路,一位孤独的行者,一只忠诚的狗,一个装载着无数人希望的行囊,一份艰辛而又高尚的工作——乡邮递员。

他穿梭在大山之间,为不同村落的乡亲带来家人的消息,寄出对亲人的思念。

支撑他走下去的,是乡亲的淳朴与善良,是家人的守候与等待,是自己心中的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

当一位这样的行者老去,不再拥有健壮的臂膀,挺直得脊背去背负这沉甸甸的希望时,他又把这份责任感交给自己最信任的人——儿子。

自己一生的劳劳碌碌,认真工作,获得了乡亲们的爱戴与内心深处的满足,却因与家人的聚少离多而对妻子儿子充满的愧疚。

儿子始终对这样的父亲是陌生的,疏远的,甚至不曾亲切的呼唤过自己一声爸爸。

但当父子二人共同行走在这样一条山路上,来作为工作的交接仪式时,唤起了父亲在这条路上曾经发生的种种回忆。

当父亲将自己在这条路上的故事讲述给儿子,儿子将家中的等待告诉父亲时,父子间因长时间不在一起而造成的距离一点点的消融。

当面对着自己趟过不知多少次的.河流时,儿子居然提出要背自己过河,这是一种怎样的惊愕与欣喜!伏在儿子有利的脊背上,眼泪竟无法抑制的夺眶而出。

“当儿子能背起父亲时,就意味着儿子长大了”但同时,一种责任意识从年老的父亲传承到下一代的血脉。

走完这段山路,完成这次送信任务便是回家的时候了。

母亲早已站在桥头深切的凝望,焦急的等待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事发生在初夏的湘西山区,正是草长莺飞的时候,影片中随处可以看见蓝天白
云绿草和红花。

而给人视觉冲击最大的正是那整片整片绵延不绝的绿色:一条弯弯曲
曲的山路穿过,两旁的绿色肆无忌惮地伸展开来,中间一条浅黄色蜿蜒的山路上,父
子两个正在跋涉。

此时整个画面给人非常明媚的感觉,绿色的大地上,阳光似乎在空
气中流动,不着一言,却胜过了千言万语.
在运用这些自然色的同时,导演也很好地运用闪回镜头、长镜头相结合的手法衔
接了光影,使自然色在放大的同时保持了自身的真实。

影片有明亮的美。

“葱葱绿草
在阳光下随风轻摇,幽幽绿水在波心里微微荡漾”。

有朦胧的美,“清晨,父子一起
踏上行程,穿过狭长的青石板小巷,走上敦实的村前小桥,远山是淡淡的青退的远了,只剩下两个黑色的人影走在烟雾迷朦里”。

同时影片更不乏呈现出热烈的美。

“父、子、侗族少女在田地里行走,红彤彤的霞光里传来他们快乐的笑声,连耕田里的水波
也映红了脸”。

在影片的最后巧妙地运用了蒙太奇手法最故事进行了转接,让观众对故事有了一
个三维是的结构认识。

作者把年幼的我和母亲,年少的我和母亲,年轻的我和母亲等
待父亲归来的场景串连在一起,给人一种全新的视觉效果。

最后画面虽然已尽,但仍
然让人回味无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