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美之境中的纯朴回归_霍建起电影_那山那人那狗_的主题探析_周华
《那山那人那狗》影评(非专业)

《那山那人那狗》谱写淳朴之美行走在路上的taotao 作为末世流的爱好者而言,很难有其他的电影能够在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更何谈有何感触了。
可是霍建起的《那山那人那狗》是个例外!这部影片在国内没有引起很大的影响,可是在海外特别是日本收获了不俗的票房!在国产电影日益商业化的市场上,这是一部难得的佳作。
这部影片是由真实的故事改编的,讲述的是一个老乡邮员退休后儿子第一天接替自己工作引出来的故事。
故事的画面风格是优美的柔顺的写意的温暖的,水墨画一般的平和娴静。
故事的音乐理念是抒情的清新的直接的清扬的,风吹水一样的顺滑与寂静。
无论是古典的民乐还是英文流行曲,他们都在适当的时候响起,把故事同音乐的意境推向一个又一个的高潮,让人心中不仅一次的触动,甚至让我们感动流泪。
淳朴之美方为真谛,我想真正的美不需要那些华丽的外表,有内自外散发出的美才是真美。
影片中翠绿的画面里没有一张不散发着这样的淳朴的美感,应用多远景的镜头描摹这一座座青翠的山,孤寂的山间邮路上演绎着一个平凡的故事。
整部电影从摄影风格上来说像是追求纪实,大量的远景来表现山,山仿佛也是有生命的,它是生命意义的载体,承载了一个普通乡邮员的生活理念和职业理想。
一座山,俩代人,一只狗,一次送信的旅途...为我们演绎了两代人的沟通与理解的故事。
父亲作为邮递员常年外出送信,由于与儿子缺少沟通,俩人之间的存在着常人难以看到的裂缝。
在父亲即将退休,儿子继任父子的工作的时候,父亲与儿子共同踏上了送信的旅途。
这次旅途为父子之间建起了一座桥梁,使得俩代人的心通过它融到了一起。
这是父亲的最后一次送信,同时是儿子的第一次送信,在旅途中父子之间的距离渐渐拉近,积压20多年的隔阂得以消除,儿子终于理解了常年送信的艰苦和这份工作的意义,父亲也终于明白了儿子多年的等待与无奈,浓浓的亲情让我们感受那一缕淳朴之美。
在看影片的过程中,只要我们加以留意就知道邮路中父与子之间的对话中,以及两人在邮路上的身体距离,充分体现了他们的隔阂。
那人那山那狗观后感

那人那山那狗观后感那人那山那狗观后感经典。
电影和电视剧通常能够激发我们的思维能力,其情节深深地触动了我。
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记录下自己的所思所感,这时写一篇观后感最合适不过了,你是否也有关于写观后感方面的疑问呢?我们为大家整理了“那人那山那狗观后感”相关资讯,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欢迎大家借鉴和参考!那人那山那狗观后感篇1昨晚看了一部老电影《那山、那人、那狗》。
讲述大山里,儿子接下了父亲送了一辈子的邮路。
儿子上班第一天,父亲带上长年在其左右的忠实老狗决定陪儿子再走一趟送信之旅。
这一趟送信,儿子理解的父亲的辛劳,父亲懂得了对家人的亏欠。
这部电影若是仅用这寥寥几句话概述,不能写出它的妙处之万一。
影片的节奏非常缓慢,所有的欲言又止的感情皆融在那满山深深浅浅的绿里。
导演似乎偏好拍背影,他总是让人物坐在门外、走在山里、走向黄昏,镜头慢慢拉远,让人物渐渐地和大自然融为一体,成为大山的一部分。
然后再远远地飘来几句话画外音,你若是没有专心听,你都抓不住这几句话。
这条邮路,对儿子来说是第一次,对父亲来说是最后一次。
山色青葱湿漉漉的石路、媵汝骏的笑总在脸颊边一现即逝,刘烨眼神倔强又深情,两个人总在默默地走着,一切尽在不言中。
影片的情节非常简单,所有的扣人心弦的感情皆是掩卷后才能细品其间的感动,有伤感处却不能落下泪来,只是心默默地很难过,让人忍不住想要说点什么。
影片所有人物语言简洁,但眼神和动作却充满了张力。
《那山那人那狗》就像一篇唯美、含蓄、温馨、隽永的散文,弥漫在光影音乐之间的是浓得化不开的情愫,父子之情,邮递员与山民之情,人与动物之情,人与自然之情。
这条路越往前走,儿子就离父亲的的心越近。
这已经不再是一条简单的山路,更像是父亲往返了一生的心路。
所有的感情都是沉默而不善于表达的,却又柔肠百转。
影片的人物非常出色。
倚门等的奶奶抖抖索索的手和空洞却满是渴望的眼神;“这是我的工作呀”的转娃。
最经典的就是父亲和儿子,全是眼神戏。
那山那人那狗

教师:李晓艳
霍建起——《那山 那人 那狗》
霍建起,1978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从此,绘 画成为他认识电影、理解电影,以及表达这种认识和 理解的重要途径1995年霍建起导演了自己的第一部影 片《赢家》。完整的,充满戏剧性的故事,流畅优美 的镜头个性鲜明的人物,生动幽默的语言,该片获得 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影片奖,并且获得第十六届中国电 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提名,霍建起因为该片而 获得了第十六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的导演处女作奖。
霍建起——善于在电影中将高雅的艺术之美与 现实生活的真实之美实现有机柔和,与贾樟柯 、管虎、王小帅等同属于“第六代”导演群追 求纪实性美学相比,霍建起更加注重探寻现代 人精神层面的现状和需求。如果说贾樟柯等导 演以近乎“残酷”的真实去展现现代人的“现 实生活”,那么霍建起的电影则以较为“温情 ”的方式去触探现代人面对“现实生活”时内 心真实的向往。
1996年霍建起开始导演自己的第二部影片《歌手》。影片具有质 朴凝重的现实感,对当代青年在社会转型期处于人生和价值两难选 择的矛盾心态进行了认真的触及。1998年执导影片《那山、那人、 那狗》,荣获金鸡奖最佳影片奖、“五个一工程”奖、获蒙特利尔 电影节“最受公众欢迎奖”、印度电影节“金孔雀奖”、上海影评 人奖, 以及大学生电影节最佳演员奖等。1999年执导影片《九九 艳阳天》,2000年执导影片《以刑警的名义》。之后又相继导演了 《生活秀》、《暖》、《情人结》等影片。
剧情简介: 儿子(刘烨)高考落榜不得已回到大山中的家后,做了大半辈子山 村邮递员的父亲(滕汝骏)提前退休,安排儿子接下自己的工作。儿 子上班第一天,父亲千叮咛万嘱咐之后仍不放心,带上长年在其左右 的忠实老狗决定陪儿子再走一趟送信之旅。 起初,父子两人因为长期隔膜只默默走路,渐渐地,通过与不同 村民尤其一个漂亮女孩(陈好)的接触,两人渐渐打开话匣,对彼此 有了深一层的认识和了解。秀美如画的风景中,儿子慢慢明白了父亲 工作的辛苦和意义,父亲也渐渐体会到他二十几年来对家庭的亏欠。
《那山那人那狗》观后感

《那山那人那狗》观后感《那山那人那狗》观后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观后感。
在写观后感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那山那人那狗》观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都说母爱如涓涓溪流,隐忍而绵长,释放得绚烂多彩;父爱如巍巍高山,刚强而威严,演绎得博大精深。
其实,父亲给予孩子的爱也可以很细腻,像雨一样濯洗心灵。
父爱同母爱一样伟大,只是父亲表达爱的方式不同而已。
导演霍建起用电影,《那山那人那狗》把我们带进20世纪80年代的湖南西部山区,讲述了一个即将退休的邮递员父亲,带着刚刚接班的儿子跋山涉水,熟悉邮路的故事。
一路走来,儿子了解了父亲过去二十多年的生活历程,父子俩的心路,也逐步接近;彼此的感情,迅速得到增强。
影片歌颂了父子间的脉脉温情,人与动物、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款款深情。
影片一开始就呈现出的一幅大远景,让我们领略到湘西恬静的村庄、郁郁葱葱的树、古老的房屋,风景唯美。
然后镜头进÷步推进,把我们领入故事的开始。
男主人公以独白的方式介绍自己接替邮递员父亲的原因。
父亲千叮咛万嘱咐,因不放心儿子而决定与他一起上路送邮。
那条一直跟随父亲的黄狗,在影片中也被赋予人的特征,被亲切地叫做“老二”。
色彩鲜艳是影片的一大亮点。
美术专业出身的霍建起在对色调的选择上安排得十分巧妙,全片都以“绿”为主,衬托了山里人纯朴的民风,隐喻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这条美丽的山路是爱的见证。
一路上,父亲看似严肃,却时时刻刻叮嘱不熟悉路径的儿子当心脚下的路,问他喝不喝水,生怕他受苦,还嘱咐他邮包应放在头顶,让他舒适。
镜头倒叙了父亲与母亲初次见面时的场景,情节虽小,但这却是父亲母亲之间爱的见证,父母是在这条路上相识的,没有它也不会有自己。
镜头还倒叙了自己的童年时光:父亲严格,因此自己怕挨打,加上彼此缺少沟通,难免产生隔阂。
但是现在,父子一同走在这条山路上,彼此有了共同语言。
儿子体会到了父亲当年工作的艰辛,父亲算是给予了儿子二十多年的补偿。
那山那人那狗影评(精选6篇)

《那山那人那狗影评》那山那人那狗影评精选(一):这是一部关乎亲情的片子,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如同山间小路蜿蜒绵长。
这是一部关乎美的片子,是自然的美,更是人性的美。
平淡的叙事,精致的人情,美丽的湘西,如同夏日傍晚品着一杯淡淡的清茶,想起童年午后墙角一朵玫瑰花的开放,回味那清新而持久的亲情,感情、还有那忧伤又甜蜜的感觉。
如果仅仅从故事情节看,这部片子似乎有点单薄老套:老乡邮员要退休了,儿子接替他的工作,在他的陪伴下开始第一次送信。
在送信旅程中,儿子对这份工作对父亲都有了全新的认识,父子间曾破裂的感情得到修补和发展。
很老调的父子隔阂消除的故事,且根本没有大的矛盾冲突。
但在一个个小细节串起来的平淡叙事之后,却是导演精心构置的风土人情,美丽的湘西景色并没有削弱叙事进程,反而在导演高超的电影手法下和叙事融为一体,展现出动人的视听语言。
影片就像一杯龙井茶,初品极淡,回味却是清新宜人。
故事发生在初夏的湘西南山区,正是草长莺飞之时,影片中随处可见蓝天白云绿草红花。
而给人视觉冲击最大的正是那整片连绵不绝的绿:一条弯弯曲曲的山路穿过,两旁的绿色肆无忌惮地延绵伸展开来。
整个画面给人十分明媚清新的感觉。
绿色的大地上,阳光似乎在空气中流动,配以灵动的民乐,不着一言,却胜似万语千言。
影片时而呈现明亮的美。
郁郁葱葱的绿草在阳光下随风轻摇,幽幽绿水在波心里微微荡漾,儿子在山坡上边走边唱驿动的心,歌声溶化在阳光里,身体镀上一层金色,青春的朝气扑面而来。
时而呈现朦胧的美。
清晨,父子一齐踏上乡邮路,擦着土黄色的砖墙,穿过狭长的青石板小巷,走上黝黑敦实的村前小桥,远山是淡淡的青退的远了,只剩下两个黑色的人影走在烟雾迷蒙里。
此时的村庄像被水洗过似的,并不是一眼见底的清,却是雾气里的透明,还夹杂着泥土的新鲜。
时而呈现热烈的美。
父、子、侗族少女在田地里行走,被越拉越远的镜头不断缩小乃至隐藏,从空中俯视,画面被切割为一块块耕田,红彤彤的霞光里传来他们快乐的笑声,连耕田里的水波也映红了脸。
观电影《那山 那人 那狗》有感

观电影《那山那人那狗》有感
陈勤香
【期刊名称】《电影文学》
【年(卷),期】2014(000)007
【摘要】电影《那山那人那狗》是一部反映乡村邮递员生活的“小题材”影片.该片讲述的是一位普通的乡邮员在退休之际陪伴儿子走邮路的故事.既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也没有复杂的故事情节,但是自放映以来却在电影界引起了持续关注和广泛好评.影片中所呈现出来的意境之美、人性之美及语言之美不仅彰显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同时也深深感染着每一位观众.导演霍建起以他唯美、清新、质朴的电影风格及温情的电影语言不仅为整日在城市中奔波的人们提供了一部视觉的盛宴,同时也为一些心灵日渐干涸麻木的人们增添了几分心灵的慰藉.
【总页数】2页(P88-89)
【作者】陈勤香
【作者单位】中州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河南郑州 450044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东方情趣与电影诗情——小说《那山那人那狗》改编成经典电影探因 [J], 钟杰;杨经建
2.电影·那山那人那狗 [J],
3.在诗意的行走中和解——浅析电影《那山那人那狗》中的父子关系 [J], 刘晓茜
4.电影《那人那山那狗》的叙事艺术探究 [J], 李丹
5.电影《那山那人那狗》叙事特色探析 [J], 姚雪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那山那人那狗》影评-影视欣赏论文-原创

《那山那人那狗》影评内容摘要:《那山那人那狗》是霍建起导演的一部平实却感人的片子,虽然可能由于宣传的问题它的播出没有引起轰动,但是据网上数据可看出喜欢它的人数在慢慢增加。
因为它不像巧克力那么诱人可以勾起人们品尝的欲望但它却是一杯茶,在阳关明媚的午后品尝,越来越有味。
本文将从影片的特点和组成内容以及它的不足谈谈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父亲、母亲、儿子、狗《那山那人那狗》是霍建起导演的一部平实却感人的片子。
它讲的是一个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湖南西部山区邮路上的故事。
最后一次走邮路的父亲和第一次走邮路的儿子,还有一条忠实的狗,在漫长而曲折的邮路上,在那青山绿水间,他们从陌生到了解,从怨恨到理解。
在那布满老乡邮员脚印洒满老乡邮员汗水的邮路上,父子俩完成了关系的蜕变。
最后,在一个早晨,儿子毅然背起曾经伴着父亲走了几十年的邮包,踏着晨晖走上了父亲同样的道路,而那条忠实而矫健的狗也接纳了新的合作伙伴,继续踏上那条再熟悉不过的邮路!故事很平淡,就像影片中出现的溪水一样缓缓流淌。
没有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情节,没有宏大壮观的场面,也没有华丽的服饰,有的只是有一搭没一搭的谈话、细细索索的脚步声和象征着邮员的叮叮当当声和一两声狗吠,就像一位老人再慢慢讲述着往事。
但是看完了影片,那细细索索的脚步声却一直萦绕在耳边,那份质朴与淳厚正悄悄勾出缕缕感动。
看《那山那人那狗》很偶然。
一个无聊的下午打开电脑无目的地搜索,最终选择了它。
原因是题目给了我一种很特别的感觉。
“那山”“那人”“那狗”三个意象的组合让人产生自然反应:山,必是青翠重叠的大山;人,必是那行走于青山绿水间的人;而狗,自然是陪伴着那人的狗。
于是脑中首先展现了一幅唯美的画面。
因为绿水绕青山是大自然最美的体现,狗则是最有灵性的动物之一,而人这个世间尤物行走于其中,这不是一个完美的结合么?这部影片是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的:(一)、父亲与儿子的关系父亲与儿子间关系的变化是影片的主线。
电影《那山那人那狗》分析

背负一生的行囊——浅析邮包的意义看罢霍建起执导的《那人那山那狗》,不仅为导演不落俗套的执导风格拍案叫绝。
依然记得那条山山峦峦、沟沟坎坎的深山邮路,依然记得那只忠实可靠、精通人性的勇敢老二,当然更不曾忘记老邮差顶破风雨、踏破季节的坚实足迹。
透视全片,邮包似乎永远都是一个不起眼的道具,然而却是因为有了这沉甸甸的行囊,全片变得有形可靠,有物可依,在一连串感人至深的故事中荡漾着人间美好的情怀。
邮包里装着父亲和母亲陈年朴实的爱情。
“雨中邂逅”、“桥头相知”、“迎嫁出山”,一组组闪回式的追忆镜头,简短而连续地组接将我们带回到二十年前,让我们刻骨铭心地体味到那段掩埋在岁月深处久久不曾提及的古老爱情。
在父亲微笑的表情特写中,我们似乎又寻到了那份属于中年人的浪漫。
父亲因进山送信认识了母亲,临走时带走了山中偶得的爱情,以邮包为媒实不为过。
多少年来,父亲常因邮路繁忙而久久不能回家探亲,母亲也常因思念山中的亲人而暗自流涕,这种难熬的感情考验和舍小顾大的奉献精神,又为父亲和母亲原本朴实的爱情添加了些美丽的色彩。
邮包里埋藏着儿子的爱情。
“田间的一见钟情”、“舞中的爱意释放”、“分别后的暗自牵挂”,这是一份畅通无阻顺其自然的感情历程。
然而最后,儿子依然忍痛割爱,舍弃了这份艳丽的爱情。
儿子和父亲站在山头,张望着山中的一切,“我不想让她像我妈一样,走了一辈子都想家”,与其说这是对父亲的谴责,倒不如看作是父亲舍小顾大的侧面反映,更不如说是儿子对邮路的坚定信念以及对爱情的果断让步。
这是一种对父亲工作的坚守和继承,以及对待感情的正确抉择。
影片采用一组运动镜头拍摄展现了一只自由滑翔的纸飞机,峰回路转地将观众的视角引入大山深处,那该是一种对爱情的美丽释放。
镜头回升,画面中呈现儿子、父亲、老二、邮包、山峦,影片主题淋漓尽致地通过画面直白地表现出来。
邮包里装着父子两人步步升温的父子感情。
从对父亲邮路的不解和非议到对父亲工作的敬仰和继承,这是一段怎样的情感历程?影片巧妙地设置冲突,譬如因“是否该骑坐车上邮路”以及“给五婆读信”产生的语言冲突,将影片中的父子矛盾升至高潮,然而此时影片又巧妙地衔入亲情,“背父过溪”以及父亲的脸部特写并上闪回式镜头的运用,将至纯至真的父子情还原,“你还不如个邮包重”,那份曾经有过冲突的父子情感已经蜕变成一种关爱体贴,一种敬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霍建起的《那人那山那狗》是一部投资210万元的小制作影片,不仅收获到了良好的票房,更在包括中国电影金鸡奖在内的多项评选中揽获奖项,甚至有评委直称其“代表了中国电影的一个高度”。
[1]霍建起在电影中将高雅的艺术之美与现实生活的真实之美实现了有机的糅合。
其与贾樟柯、管虎、王小帅等都同属于关注现代人“真实状态”导演群之列,然而与这些导演在电影中极力追求纪实性美学、着力再现现代人“真实生活”和内心情绪的风格有所不同,霍建起则更愿意去探寻现代人精神层面的现状与需求。
如果说贾樟柯等导演以近乎“残酷”的真实去展现现代人的“现实生活”,那么霍建起的电影则以较为“温情”的方式去触探现代人面对“现实生活”时内心“真实的向往”。
从《那人那山那狗》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霍建起电影带有明显的法国印象派电影的风格:同样注重用画面表现直接的感性印象,霍建起在影片中为观众展现了一个美如诗画的湘西风景;同样不注重影片的故事情节,《那人那山那狗》可以称之有“事”无“故”的一部影片,情节简单至极;同样喜欢运用象征主义的比喻手法,在这些简单的故事情节中,场景、人物、情节都包含着明显的符号语言。
霍建起以绘图的方式在电影中构筑了一个充满着隐喻的唯美之境,没有激烈的故事冲突,没有绚动的画面刺激,却触探着现代人最真实的精神需求,揭示了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探寻心灵回归的主题。
霍建起让影片中的深山邮路变成了一条探寻纯朴的回归之旅。
一、那山———对纯朴自然的回归霍建起在《那山那人那狗》中的“那山”有着精准的理解。
“山”是直白和易于理解的;而回归之意充分体现在对“那”字的表现上。
“那”,是一个有距离感的地理位置,它决定了对于“山”的认识与感受应该是由外而内、由表及里的,同时也说明了这种认识与感受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
在电影中,霍建起对于“那山”这两个字的理解与表现精准而到位。
对于“山”,在电影的第一幕就清晰地界定它位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湖南的西部地区”,也就是影片故事发生所处的时空。
霍建起在电影中充分展现了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的专业功底,将绘图手法充分应用于电影的拍摄过程中,从色彩、构图、景框等多个角度去构筑影片中各种唯美的画面,毫唯美之境中的纯朴回归———霍建起电影《那山那人那狗》的主题探析周华(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广西柳州545002)摘要:霍建起的电影带有较浓厚的唯美色彩,充满着温情的人文精神。
他的早期影片《那山那人那狗》展示了独特的电影叙写风格,将观众引入纯美之境品味纯朴,表达了生命在轮回中对纯朴回归的主题,关照了现代人心底最渴望的精神需求。
关键词:霍建起;主题分析;回归主题;精神需求中图分类号:J 9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14X (2012)03-0086-04收稿日期:2012-02-25作者简介:周华(1978-),男,广东南海人。
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影视文学。
doi:11.3969/j.issn.1671-914X.2012.03.086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11卷第3期双月刊2012年5月不吝啬胶片,将世外桃源般的“山”区美景,尽收于镜头之中:村落美丽、宁静且祥和;风景清新、怡人且纯净;村庄里古朴的房子、土黄色的砖墙下狭长的青石板小巷、黝黑敦实的村前小桥;还有那袅袅的炊烟,那鸡鸣狗吠声等等,整个景致浸透着一种遥远、古朴、纯净、安详的氛围。
正如法国印象派电影导演德吕克说过“真正的电影:是从现实的平民生活和大自然中发掘出诗与美的电影”的一样,[2]霍建起充分展现了“山”区里所蕴含的大自然的美,让观众眼前满眼的都是绿色,清新怡人。
在霍建起看来感受美的不仅是眼睛,更应该是心灵。
在电影中对于“山”的美丽,霍建起将聚焦点放在了对“那”字的表现上,让观众从外而内、由表及里地走进美景并与之相融合,在这方面霍建起表现出了巧思。
影片中,霍建起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将观众嫁接到了影片中充满了现代意识的邮递员儿子“我”的身上,让电影的镜头与观众的眼睛融合,将观众带到了“我”的世界中,这正如邮递员儿子“我”被父亲带入到这个深山邮路中一样,观众也同样被导演拖拽到了“山”中,“那山”的距离感自然而来。
当我们行进于延绵蜿蜒的山路,却发现“那山”里处处是景,时时是画,树高大苍翠,花娇小柔美,草满眼嫩绿,不禁沉醉于期间,享受着葱葱郁郁带来的清凉,聆听着鸟儿悦耳的声音,感触着风儿吹过的细微;跟着步伐走上小小的田埂,穿越广阔田野里的层层绿浪,趟过清澈凉爽的河水,看着古老的水车不停息地缓缓转动,嗅嗅庄稼的味道,闻闻泥土的气息,听听虫子的叫声。
画面中还不时穿插着老邮递员的片断记忆,这已不再是眼睛的旅行,而是心灵的旅行。
霍建起巧妙地将观众带入了导演辅设的回归之路,走近“那山”后使之变成“这山”,真正走进了“山”中,这便是“引人入胜心似归”的第一层回归,即对纯朴自然的回归。
二、那人———对纯朴感情的回归正如霍建起所提到的,他“更注重呈现生命的一种状态,把生命当成一个画面和过程来呈现,我关注的是人,而不是事”。
[3]因而在《那山那人那狗》中,霍建起在“那山”唯美画面中真正要呈现的实际上是“那人”。
正如前文所述,对“那人”的认识与了解,同样是一个由外而内、则表及里的过程。
“那人”是对一段遗失的父子情最贴切的表达,邮递员儿子“我”不熟悉的不仅是“那山”,还有“那山”里的人和事,更有本应熟悉而没有熟悉的行走于“那山”中的父亲。
影片中没有过多去详解这种隔阂与疏离,在霍建起看来,这是无庸展开的,现代与传统之间本身就存在隔阂,现代经济生活的快速发展,把人与人的距离拉大,不仅仅是现实的距离,更是心灵的距离;不仅仅是道路的距离,更是情感的距离。
正如张小娴在小说《荷包里的单人床》里所说的“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不是天各一方,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而打破这种隔阂的唯一办法就是去接近、去感受,霍建起将至亲、至爱、至善之情贯穿于父子同行的邮路之上。
回归至亲之情。
一段用行动而非语言来诠释的亲情,让“那人”与“我”回归纯朴的亲情。
老邮递员要退休了,他把衣钵传给了儿子,但并不放心儿子的第一趟任务,于是跟随着儿子上路,父爱是深沉的,乏于言语却胜在行动,父亲没有过多的叮嘱与唠叨,只有关切的眼神和深情的注视,他的一举一动洋溢着的都是对儿子的爱。
沿路将送信路上要注意的点滴都给儿子仔细地讲述:看到儿子走累了时,为顾全倔强儿子的面子,主动要求“老二”停下休息;嘱托过河时要把脚烘干,免得落下脚病。
父爱就通过细小的举动在慢慢地渗透着,渗透进儿子的心,也感动了我们的心!对儿子“我”的爱是默然的,父子俩一起攀山越岭,但两人的交流很少,因为陌生,儿子在躲避父亲,迈开长腿赶在前面,但当等很久依然看不到父亲的身影,儿子又火急火燎放下邮包跑回原路寻找,只看到“老二”时焦急的询问,看到父亲出现时的释然喘息,浓浓的亲情在“跑”、“问”、“喘息”中弥漫。
当儿子看到父亲后,心中的大石落了地,转身又继续前行,又是一个惜字如金的人。
然而言语的吝啬却掩盖不了情感的深厚,虽然以前聚少离多,虽然心底有些怨言,但爱却是实实在在的存在。
正如知道溪水冰凉,儿子执意背着父亲过河;正如父亲追赶被风吹走的信时,儿子担忧地失声呼喊;正如儿子在村委会对父亲一辈子呆在如此艰难地方的埋怨,而看到门口送行的乡亲们时的理解。
路一步步走远,心灵一步步靠近,原本有些陌生的父子两人通过邮路上长时间的相处,逐渐了解了彼此的思想和以前生活,互相体谅了对方。
只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故事,只是一些普普通通的细节,却让我们在最质朴、最寻常中感动着。
回归至爱之情。
《那山那人那狗》里的爱情,虽然不是最缠绵的,不是最浪漫的,但绝对是纯朴而执着的。
父亲与母亲的爱情之路,简单、温情和幸福,英雄救美式的老套开局,俩人情投意合走到了一起;简单而温馨的结婚场景,父亲踩着自行车,后座是母亲,双手搂着父亲的腰,笑得很甜蜜很灿烂,整个画面中唯一出现的一抹红色,那是母亲的嫁衣,绚彩夺目;生活是幸福的守望,父亲背着邮包上路时,母亲在村口驻足远望的样子,是默默的支持,是守望;当父亲工作归来,一家三口嬉戏时母亲那快乐的表情,是溢在心头的满足,是幸福。
而正是这唯美之境中的纯朴回归种守望是对爱情最坚韧的守护,尽管包含着一丝淡淡的思念之忧。
而这种守护也影响着“我”,以至于在面对侗族姑娘时不禁又想起了母亲昔日的守望。
爱情显然不是电影的主线,只是在父亲的回忆里断断续续出现,但那份简单、纯朴和幸福却深深印在了观众和“我”的脑海里,而这也正是我们所期望和需要的。
回归至善之情。
一条邮路,老邮递员却用一生去行走,这是伟大的坚持。
没有埋怨环境的艰辛,一天天将这条山路走远了又走近,走近了又走远,是什么力量让他坚持下来,老邮递员给出了答案:为了山里的人们的那点想头,正是这些来往的邮件点燃着山里人的理想与希望,五婆孙子的邮件、转娃的大学函授课程都依靠着这条邮路和邮递员。
为了山里人的这点理想与希望,为了山里人的那点想头能够有着落,老邮递员不仅自己尽心尽职,甚至到退休之时还极力促成邮局安排自己的儿子来接班。
而为了让儿子能顺利地接班,老邮递员踏上这次父子同行的邮路。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这份至善之情得到了山里百姓的真情回报:山里的乡亲为了“决不能让您从山上摔下第二次”的言语,安排转娃专门从山顶甩下绳子助其登上陡峭的山路;全村老少到村委门口看看新来的邮递员,并将父子俩送到了村口;侗族妹子的家族喜宴特意安排在了老邮递员进山的日子。
由此,我们似乎也找到了老邮递员坚持下来的真正原因,正是人与人之间这份至善之情,而我们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了为什么大风吹走信件时,老邮递员会有奋不顾身追信的举动。
霍建起以邮递员儿子“我”的视角去接近和感受“那人”的纯朴感情,并将这一过程安排在了这3天223里的邮路之上,用一个个弥漫着真情的小故事感动我们。
一条看似悠远的邮路,却连串起了原本有些陌生有些隔阂的父子两人,路虽窄但却拉近了父子俩的距离,路是越走越远,距离确是越走越近。
于是,路向远方蔓延,爱在脚下延伸,感动在观众心里弥漫,真正将“那人”拉近了身边,这便是“感同身受心回归”的第二层回归,即对纯朴感情的回归。
三、那狗———对纯朴信念的回归霍建起在他的创作杂谈中提到过:“我们通过这部电影要传递给观众的是父子间深沉、温馨的情感,是对青春岁月的怀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还要通过这部电影表达很多我们想表达的东西。
”[4]而影片中能承载导演很多“想表达的东西”的只有那只没有发言“那狗”———“老二”了,无言则无际。
对于邮递员儿子“我”而言,影片的“老二”同样属于“那”的范畴,它属于“那狗”,然而“老二”在影片中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老二”是父子情感交流陪伴者、见证者,没有“老二”的徘徊不前,就没有老邮递员的伴子同行;没有与“老二”的对话,就没有父子最基本的交流;没有“老二”的拾材烘脚,就没有了儿子喊出久违的“爸”;而没有“老二”风口夺信,老邮递员可能就无法实现一个重要的工作交接;而最后“老二”选择新“主人”同行,则是这份邮差交班的最好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