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高粱》影片主题及视听语言分析
《2024年《红高粱》_一场魔幻现实主义的本土化影像实验》范文

《《红高粱》_一场魔幻现实主义的本土化影像实验》篇一《红高粱》_一场魔幻现实主义的本土化影像实验《红高粱》是一部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本土文化完美融合的影视作品,它以独特的视角和手法,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神秘与魔幻的世界。
本篇范文将对该作品进行深度解析,以期为大家展示一场视听盛宴。
一、故事背景与主题《红高粱》以中国农村为背景,讲述了在特定历史时期,一群普通人在高粱地里的生死爱恨故事。
这部作品的主题贯穿了对生命、情感与乡土的深沉思考,通过人物的成长与挣扎,揭示了人性中真实、善恶、欲望等多重复杂的面貌。
二、魔幻现实主义的运用《红高粱》运用了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使得作品充满了神秘与奇幻的色彩。
影片中,现实与幻想交织,人物在梦境与现实之间穿梭,为观众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观影体验。
这种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使得影片在表达主题的同时,也赋予了作品更深的内涵和思考。
三、本土化影像实验《红高粱》在影像上进行了大胆的本土化尝试。
影片中的画面充满了中国农村的特色,如广袤的高粱地、古朴的农舍、传统的服饰等。
同时,影片还运用了大量的本土元素,如民间传说、民俗文化等,使得影片更加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
这种本土化的影像实验,使得《红高粱》在视觉上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力。
四、人物塑造与表演《红高粱》在人物塑造和表演上也十分出色。
影片中的角色形象鲜明,个性独特,演员们的表演也十分到位,将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
特别是主角在面对生死、爱恨、欲望等复杂情感时的挣扎与成长,更是让人为之动容。
五、视听语言的运用《红高粱》在视听语言上也具有很高的水准。
影片的镜头运用灵活多变,画面构图精巧,色彩运用也十分考究。
影片的配乐也十分出色,音乐与画面的结合,为观众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视听享受。
六、结语《红高粱》是一部成功的魔幻现实主义影视作品,它以独特的视角和手法,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神秘与奇幻的世界。
影片通过深沉的思考和精彩的表演,揭示了人性中真实、善恶、欲望等多重复杂的面貌。
红高粱影片分析

《红高粱》影片分析姓名:班级:学号:指导老师:剧情导演:张艺谋主演:巩俐滕汝俊钱明姜文我奶奶19岁时,不得不嫁在十八里坡开烧酒作坊的五十多岁的李大头。
按乡规,新娘子要被颠轿的方法折腾一番,但不管轿夫怎样折腾,奶奶始终不吭声。
奶奶到了十八里坡后,与余占熬发生了感情,而余也就是后来的我爷爷。
不久,李大头死了,众伙计不想再干了,我奶奶劝住了众伙计,又撑起了烧酒作坊。
土匪秃三炮劫走了我奶奶,罗汉大叔和伙计们凑钱又将我奶奶赎了回来。
但我爷爷看到我奶奶头发凌乱,非常生气,跑去找秃三炮,将菜刀架在他的脖上,直到秃三炮用脑袋保证没有动我奶奶,我爷爷才罢休。
我爷爷在刚酿好的高粱酒里撒了一泡尿,没想到高粱酒的味道格外好,我奶奶给它取名叫十八里红。
我爹9岁那年,日本鬼子到了青杀口,烧杀抢掠。
我奶奶搬出被日本鬼子杀害的罗汉大叔当年酿的十八里红给伙计们喝,大家斗志昂扬地去打鬼子。
我奶奶挑着做好的饭菜去犒劳我爷爷他们,却被鬼子军车上的机枪给打死。
愤怒的我爷爷和大伙抱着火罐、土雷冲向日本军车。
军车炸飞了我爷爷,我爹呆了似的与我爷爷站在我奶奶尸体旁,我爹放声唱起了童谣:“娘,娘,上西南,宽宽的大路,长长的宝船……”叙事特点《红高粱》的叙述沿两条线展开,主线是土匪投资“我爷爷”余占鳌率领的武装伏击日本汽车队,辅线是在这次战争发生之前发生的余占鳌与“我奶奶”戴凤莲之间的爱情故事。
小说对题材的处理体现出对传统小说叙事的叛逆,是以追忆的姿态讲述的故事。
在莫言的艺术世界里,蕴含着中国农民的生命观、历史观、乃至时空观。
《红高粱》的叙事策略和语言方式追求强烈的陌生化效果。
小说的展开是由感觉引导,情绪推动。
小说在叙事人称上,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叠合在一起。
在语言运用上,《红高粱》追求一种富有力度的表达,一切都服从主题的自由创造和审美快感。
重视感觉,大胆运用丰富的比喻、夸张、同感,还有对于语言色泽的选择和气势的营造。
影片色彩分析《红高粱》那种铺天盖地的淡淡的红色既愉悦了视觉器官本身,又象征了一种强烈的生命意志。
《电影《红高粱》的动态多模态话语分析》范文

《电影《红高粱》的动态多模态话语分析》篇一一、引言电影《红高粱》是一部集电影语言、图像语言和声音语言等多元话语表达于一身的经典作品。
本篇论文将通过对电影《红高粱》的动态多模态话语进行详细分析,以探讨其在影视作品中的叙事作用与美学价值。
二、电影概述《红高粱》由著名导演XXX执导,主要讲述了一代人以生命历程见证的高粱地历史。
该片凭借其出色的视听语言,成功的剧情和深刻的主题内涵,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了重要印记。
三、动态多模态话语分析(一)画面语言分析在电影中,画面是表达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段之一。
通过画面的切换、镜头的运动和画面的色彩等手段,电影将故事生动地展现出来。
在《红高粱》中,导演通过丰富的画面语言,生动地再现了那个时代的农村生活场景。
如,在影片中多次出现的红高粱地,既是对人物情感背景的铺垫,也是对历史时代背景的暗示。
同时,影片的镜头语言运用也相当到位,无论是对于主角的特写还是对于场景的宏大拍摄,都恰到好处地传达了导演的意图。
(二)声音语言分析电影的声音是推动剧情发展、塑造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
在《红高粱》中,音效、配乐和对话等声音元素相互配合,共同构建了影片的叙事空间。
影片的配乐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既能体现时代感,又能与画面相得益彰。
同时,影片中的对话也极具特色,方言的运用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生动。
(三)动态多模态话语的交互性分析在《红高粱》中,画面语言和声音语言的交互性非常强。
画面中的每一个细节都与声音元素紧密相连,如人物的面部表情、动作与对话的配合,音效与场景的呼应等。
这种交互性使得观众在观看电影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故事情节和人物情感。
此外,电影还通过蒙太奇等剪辑手法将画面与声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叙事节奏和视觉冲击力。
四、结论通过对电影《红高粱》的动态多模态话语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其在影视作品中的叙事作用与美学价值。
画面语言和声音语言的有机结合使得影片具有了强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红高粱》视听语言分析

一、画面分析
O电影与文学 故事的讲述依赖文学的框架 电影的情感依赖文学语言的留白(空
镜头的使用、极度简化的语言)
一、画面分析
O仪式——颠轿、祭酒 O民俗的篡改与电影的需求。
O总结:丰简的设计,导演的倾向性思 维。
二、声音
O对白介绍人物而不是推动剧情的发展。 O高度浓缩的对白交代尽管激动人心,
却跟主题关联不大的背景故事。 O旁白——间离效果。文学的嫁接,用
一、画面分析
O1、内心戏的视觉传达(不是指人物表 演) O 逆光——诗意呈现与人物塑造
斑驳的高粱、 逆光中的女性之美、 打鬼子队伍剪影的悲壮 每个画面都可以用作摄影教科书。
一、画面分析
O1、内心戏的视觉传达(不是指人物表演)
O两极镜头——主观抒情与客观讲述
特写镜头——形式上是客观表现九二在婚俗 上的反映,内容上是主观表达九二的情感与叛 逆。
O全景远景镜头——愚昧、落后、封闭、野蛮 的黄土文化
O封闭的黄土文化背景下本能生命的释放与讴 歌。
一、画面分析
O1、内心戏的视觉传达(不是指人物表演) O固定镜头与运动镜头
对运动镜头的吝啬与铺张。战争、纠纷丝 毫不能引起导演运用运动镜头的兴趣,却独 独在情感与欲望宣泄的过程中,毫不吝啬运 动镜头的铺排,导演究竟是沉浸在故事的叙 述?还是痴迷于对身体欲望的挖掘?(这不 是一部反战片,却是一部对欲望进行极致挖 43;固定镜头(总结评述)
O镜头设计上的考究与懒散。
O懒散——如同卓别林对镜头的把握,让摄 像机成为一种记录的工具而非创作的手段, 将表演凌驾于镜头设计之上,让演员的魅 力来填充导演的才华。
O考究——如同打磨,将巩俐的一颦一笑、 巩俐的欲望与愤怒,用光影和场面调度来 讴歌一名旧式女子的觉悟与反叛。
《红高粱》影片主题及视听语言分析

《红高粱》影片主题及视听语言分析《红高粱》影片主题及视听语言分析一、影片主题:《红高粱》整部影片以女主人公九儿的命运为基本线索,反映了“我”爷爷奶奶那个年代黄土地上农民自由奔放、敢于追求爱情的性格,展现了他们对于酒神的崇拜,以及在抵御外敌时的民族荣辱情怀。
九儿19岁时,被贪财的父亲嫁给十八里铺有麻风病的酒厂老板李大头。
迎亲路上,在经过高粱地时遇到土匪,当时的轿头余占鳌带着轿夫们打死了土匪,自此,九儿与余占鳌互生情愫。
之后,两人在高粱地野合,九儿与父亲决裂,随着李大头的死,两人之后又顺理成章地走在一起生下孩子。
故事主线表现了“我”爷爷奶奶不顾世俗眼光,两人敢爱敢恨,追求幸福爱情的不羁精神。
影片中有两次唱“酒神歌”的镜头,一次是在高粱酒出炉时,另一次是在罗汉大爷遭鬼子毒手,众人要为之报仇时,反映的是这群黄土地上的汉子对于原始神力的崇拜之情。
他们相信,祭酒神能让其保佑每次高粱酒的成功出炉,也能赐予他们为亲人报仇的力量,仿佛冥冥之中自有安排。
如果说要用一个词来形容罗汉大哥的形象,那么侠骨柔情是最好不过了。
在九儿嫁到十八里铺后,罗汉大哥作为一个长辈对九儿嘘寒问暖,关怀备至。
九年后当他重新回到十八里铺时,为了不使酒厂的人受牵连,他躲开了九儿。
直到他作为抗日英雄被鬼子示众剥皮时,我们才被这个话不多但内心情感丰富,为了民族利益直面死亡的铮铮铁汉所打动。
罗汉大哥作为抗日英雄而死或许我们不会太意外,土匪秃三炮就不同了。
虽然他在影他的第一次出现是在劫九儿的时候,第片中只出现了三次,但的确是不可缺的重要人物。
二次是余占鳌找他“算账”时,最后一次便是作为抗日先锋被日本人处死时,每一次出场都会让我们对这个土匪产生新的看法。
土匪似乎就是残害普通百姓的罪恶者,秃三炮先前是为个人利益绑架索钱的自私者形象,而后却是为民族利益勇敢抗日的无私者形象,从中我们看到了土匪的人性光辉,矛盾而又让人欣慰。
《红高粱》在人物的塑造上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也正是每一个有血有肉的荧幕形象,才让我们深刻体会了影片所表达的时代、文化与人性相交织的主题内容。
电影《红高粱》的分析

在音乐的使用和处理上,影片运用了具有鲜明的民族气质和民族风格的音乐,
自始至终洋溢着热情奔放的西北性情。例如:
《酒神曲》
九月九酿新酒
好酒出在咱的手好酒
喝了咱的酒
上下通气不咳嗽
喝了咱的酒
滋阴壮咱的酒
见了皇帝不磕头
一四七三六九
九九归一跟我走
好酒好酒好酒
亢回荡不绝,并以此收尾。
(对“红高粱”象征意义的分析)
《红高粱》的叙事策略和语言方式追求陌生化的效果,情节的展开由感觉引 导,情绪推动。在这里红高粱成了有生命的活物,它作为一股积极的力量将作品 中的人物、事件、环境自然地融为一体。“红高粱”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比喻,也 不仅仅是抽象的寄寓,而是民族生机的征兆,它代表的是广阔深替的民族精神。 在影片中“红高粱”就是千万个生命的化身,千万个生命又是“红高粱”的具体 外观,二者贯通为一体,让人体验到天地之间生生不息的生命律动,人与自然的 融合。这种伟大、深厚、广阔的精神弥漫在整部作品中,给作品带来了生机饱满 的外表和厚实的内在。在莫言的艺术世界里,蕴含着中国农民式的生命观、历史 观,乃至时空观。他是一个骨子里浸透了农民精神和道德的作家,他热爱农民, 关心农民命运,所以也成功地塑造了“爷爷”和“奶奶”这两个既具有汉民族精 神特征又与现实社会理性相悖的农民的艺术形象。这样的艺术形象用一股破晓的力量将对生命的赞誉带到了另一个高度。
无论是文辞还是曲调都狂放不羁,慷慨激昂。当爷爷、奶奶、豆倌和伙计们
大口喝着死去的罗汉大哥酿的“十八里红”时,唱起了《酒神曲》,这不仅是勤劳
的结晶更是生命的礼赞。奶奶,这些生活中的弱势群体也在此刻奋起,在血海深 仇面前,她们也爆发巨大的同仇敌忾的力量是。
在乐器的选择上,运用了唢呐和中国大鼓,几十把唢呐齐奏,突出了一种气
《红高粱》鉴赏

《红高粱》鉴赏从视觉和听觉打动人心——电影《红高粱》赏析作为电影主要构成元素的画面和音乐,在电影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音乐是构成电影声音的组成部分,出色的电影音乐能完整地呈现出影片的气质,深化影片的主题,强化观众的心理活动。
同时色彩可以唤起观看者不同的感觉和联想,具有很强烈的情绪性。
著名摄影师斯托拉罗曾经说过:“色彩是电影语言的一部分,我们使用色彩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感受,就像运用光与影象征生与死的冲突一样。
”色彩对于整部电影的情绪表达,风格基调还有气氛渲染上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多次捧回国际大奖的《红高粱》,并不是张艺谋最钟意的一部电影,但却是他的一部激情之作。
它由始至终力图表现出“感性生命的躁动”。
《红高粱》不只是很好的作品,也是很好看的电影。
对于比较强调故事情节的我,在看完这部电影并不能清楚地说明这是一个什么故事,但是一点都不妨碍我看下去,并在最后被打动。
电影《红高粱》根据作家莫言的中篇小说改编,描绘了中国二、三十年代一伙农民古朴、野性的生活和他们与侵略者浴血奋战的过程。
影片通过人物塑造赞美生命的自由,爱就真爱,恨就真恨;大爱大恨,大生大死。
情节曲折跌宕,出人意料之外。
明快、紧凑、张驰有度的节奏,画面、色彩、光线及其所构成的视觉形象,生动,浓烈。
同时它标志着抗日战争题材创作的突破,在电影《红高粱》中,自由奔放、热血沸腾的生命跃到前台。
战争场面比重较比同样时代背景的作品明显下降,而且拒绝任何政治说教成份的介入——这在当时已经相当难得。
影片结尾的战斗画面完全以电影写意手法呈现,人物不多,却比擅长人海战术的国产战争片更多震撼。
日食、红色笼罩的世界、响彻天地人间的童谣,如血海汪洋的高粱地……《红高粱》把战争造成的创痛深深烙印在观众的记忆之中。
电影《红高粱》胜在纯美,礼赞了敢爱敢恨、激情燃烧的生命。
《红高粱》中,由迎亲引出了奶奶,为了换一头骡子,曾外祖父把她嫁给一个麻风病人。
迎亲路上窜出一个劫道的,轿夫结果了劫道人。
从叙事、音乐和场面分析电影《红高粱》的文化主题

《红高粱》是根据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改编,是一部混合了“寻根文学”与拉丁美洲“魔幻文学”表现手法的小说。
运用全新的历史观念和艺术手法突破了以往叙事方式和叙事框架,描写了上世纪中国三四十年代一伙农民古朴、野性的生活和他们与侵略者浴血奋战的过程。
影片是一部既有一定哲学思想又有比较强的观赏性的电影,中国人活得太累了,忧虑太多了,更表现一种痛快淋漓的人生态度,影片利用一望无际的红高粱和尘土飞扬的黄土地组接成一个充满活力激情和诱惑刺激的原始的世界,达到了人本性的自然回归。
电影虽有抗日情节,却并未描写完美崇高的革命人物形象,而是高粱地所滋养的鲜活生命,并通过塑造豪迈奔放的人物形象,叙述痛快淋漓的故事情节,表现出对自由的向往,内心感情压抑的释放以及对勇敢,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等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弘扬、讴歌和礼赞,爱就真爱,恨就真恨;大爱大恨,大生大死。
通过人物个性的塑造来赞美生命的张力,赞美生命的那种喷涌不尽的勃勃生机,赞美生命的自由、舒展,对原始生命意志、生命欲望即生命本质力量不可抗拒的赞颂与褒扬,对生命激情的呼唤,更接近人性本质的律动,激发对祖先们充满血性的、旺盛、强劲的生命力和反叛的民族精神强烈的崇拜之情。
揭示了在当今社会中真性情的缺失,价值观的取向趋于物质化,宝贵的内核精神逐渐远离我们的生活。
批判了现代文明的退化和生命的衰微。
“我”已经被现代文明彻底阉割。
大脑里充满了机械僵化的现代思维,身体是被肮脏的都市生活臭水沟浸泡着,每个毛孔都散发着扑鼻的恶臭,退化成高粱地里的杂种高粱。
影片的剧情构成极具戏剧性,曲折跌宕,出人意料之外,但其电影语言又是“探索片”所固有的。
那个远古时代被人膜拜倒了的图腾重新树立起来,民族中最古老的最有象征意义的东西,被他看似随意地穿插其中。
唢呐、花轿、土坯房、剪纸、年画、门神、酒篓子,肥棉裤、高粱地,石头小桥,肚兜,粗瓷碗以及黄土地尽处的血一样的红太阳、黄土高原上望不到头的蛇一样的羊肠小路……它们被最大程度地赋予了生命、生殖、情绪、梦想等等的一切,对生命的美好以及繁衍生息的追求,凝重而张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影片主题及视听语言分析
一、影片主题:
《红高粱》整部影片以女主人公九儿的命运为基本线索,反映了“我”爷爷奶奶那个年代黄土地上农民自由奔放、敢于追求爱情的性格,展现了他们对于酒神的崇拜,以及在抵御外敌时的民族荣辱情怀。
九儿19岁时,被贪财的父亲嫁给十八里铺有麻风病的酒厂老板李大头。
迎亲路上,在经过高粱地时遇到土匪,当时的轿头余占鳌带着轿夫们打死了土匪,自此,九儿与余占鳌互生情愫。
之后,两人在高粱地野合,九儿与父亲决裂,随着李大头的死,两人之后又顺理成章地走在一起生下孩子。
故事主线表现了“我”爷爷奶奶不顾世俗眼光,两人敢爱敢恨,追求幸福爱情的不羁精神。
影片中有两次唱“酒神歌”的镜头,一次是在高粱酒出炉时,另一次是在罗汉大爷遭鬼子毒手,众人要为之报仇时,反映的是这群黄土地上的汉子对于原始神力的崇拜之情。
他们相信,祭酒神能让其保佑每次高粱酒的成功出炉,也能赐予他们为亲人报仇的力量,仿佛冥冥之中自有安排。
如果说要用一个词来形容罗汉大哥的形象,那么侠骨柔情是最好不过了。
在九儿嫁到十八里铺后,罗汉大哥作为一个长辈对九儿嘘寒问暖,关怀备至。
九年后当他重新回到十八里铺时,为了不使酒厂的人受牵连,他躲开了九儿。
直到他作为抗日英雄被鬼子示众剥皮时,我们才被这个话不多但内心情感丰富,为了民族利益直面死亡的铮铮铁汉所打动。
罗汉大哥作为抗日英雄而死或许我们不会太意外,土匪秃三炮就不同了。
虽然他在影片中只出现了三次,但的确是不可缺的重要人物。
他的第一次出现是在劫九儿的时候,第二次是余占鳌找他“算账”时,最后一次便是作为抗日先锋被日本人处死时,每一次出场都会让我们对这个土匪产生新的看法。
土匪似乎就是残害普通百姓的罪恶者,秃三炮先前是为个人利益绑架索钱的自私者形象,而后却是为民族利益勇敢抗日的无私者形象,从中我们看到了土匪的人性光辉,矛盾而又让人欣慰。
《红高粱》在人物的塑造上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也正是每一个有血有肉的荧幕形象,才让我们深刻体会了影片所表达的时代、文化与人性相交织的主题内容。
二、视听语言分析:
1.音乐分析:
《红高粱》中的音乐很少,总的来说就是三首曲子。
一是迎亲曲,二是《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三是酒神曲。
每个曲子都在剧中出现两次,第一次出现时都是声画同步的方式,是具体意义上的曲子,而第二次出现时都是作为一种升华来演绎电影主题的。
迎亲曲在第一次出现时是在娶亲路上,轿夫们颠轿的过程中所唱的。
轿夫们黝黑健壮的身体,尘土飞扬的黄土地,以及大红的轿子,加之豪迈的男声,浑然一体,曲子在这里主要起到了烘托画面的作用,表现出的是一种喜庆感、是黄土地上这群人对于生命的激情,和他们豪放不羁的性格。
迎亲曲第二次出现是在九儿被日本人杀害时,在余占鳌抱着燃烧地酒坛冲出高粱地,豆儿的奔跑和九儿倒下的刹那,曲子响起,此时已经没了先前迎亲时的喜庆,更多的是一种悲壮和惨烈,同时也是对抗日英雄们的赞颂。
《妹妹你大胆的往前走》第一次出现时,是在“我”爷爷奶奶高粱地野合之后。
首先,这首歌是余占鳌对心爱的人爱意的表达,他通过粗犷的声音吼出来,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个东北汉子骨子里的那份柔情。
另外,余占鳌与九儿的野合可以说是九儿命运的转折点,此时她依旧是李大头的妻子,这首歌是余占鳌希望九儿鼓起勇气改变命运的象征。
这首曲子第二次出现是在世界变成红色海洋,红色的高粱杆高速摇摆时,与第一次形
成鲜明对比,这首歌在悲壮的场面中出现,没有了之前的激情,烘托出的是此刻余占鳌失去心爱人的孤独感和心痛感,与红色的画面呼应,表现出无比的苍凉。
酒神曲第一次出现时是在新酿的高粱酒出炉时,唱“酒神曲”是祭酒神的必然过程,罗汉大哥带着酒厂伙计们用高昂而富有张力的歌声表达了对酒神的崇拜之情,同时我们从中能体会到人如高粱酒般的醇烈。
酒神曲第二次出现是在罗汉大哥被日本人残忍杀害之后,酒厂众伙计准备为其报仇时,此时高昂的曲调展现的是九儿和伙计们对于日本人的憎恶,是对罗汉大哥的悲切悼念,同时也表现出他们希望酒神保佑报仇成功的心情。
2.色彩分析:
《红高粱》整部影片的色彩基调是红色。
红色既能表达热烈、喜庆、吉祥、兴奋的积极意义,也能表达敬畏、残酷、危险、血腥的消极涵义。
影片开头,女主角九儿穿着红色衣服带着红色盖头,服装的色彩表明女主角要出嫁交代了故意的开端。
九儿在花轿上也是一片红色,显示出她性格不屈服,和对生命的希望,以及勇于追求自己的爱情。
本片除了红色为主就是黄色,男主角是黄土地的汉子,说明他的性格豪爽敢作敢当无所畏惧。
在抬轿的过程中,镜头里表现出的是整片黄土地的一点红,红黄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在旧社会妇女受压迫的年代,父母之命不可违的悲惨命运。
在花轿里,九儿拿出的剪刀在喜服红色的映衬下,显示出她想要结束生命的危险信号,但她坚强的性格又使她打消了寻短见的念头。
花轿经过绿色的高粱地时,“万绿丛中一点红”代表着希望,说明九儿的命运有希望出现转机。
九儿第一次从花轿出走出来,站在绿色高粱地里向男主角使眼色,这暗示出他就是拯救九儿悲惨命运的人。
新婚当晚,屋里除了微弱的灯光外,就是大片黑色和九儿身上的红色,黑色代表九儿无限的恐惧,九儿手里的剪刀被红色照亮,既说明她心怀一丝希望,但也预示了危险的信号。
回娘家的路上,九儿奔向太阳,金黄色下她的身影说明她正在走向光明。
她独身经过绿色高粱地,也说明九儿的命运即将在这里发生改变。
男女主角在高粱地野合时,镜头里一片片狂舞的绿高粱给人一种生命的神圣感,这里将是新生命的开端。
随后,一个远景镜头里,火烧云的天气下与油油的高粱地形成强烈反差,这说明他们新生的爱情即将接受考验,面临危险。
九二跟她爹回到
家后,九儿的一身红色与家中黑灰的冷色调形成对比,显得二者格格不入,预示九儿与这个家的决裂。
老掌柜死后,九儿用红高粱酒驱除霉气,并剪了红色福字,加上屋外强烈的光线以及旺盛的火苗,都说明九儿获得了新生,红色驱散了霉气,带来了希望。
在九儿去烧酒屋时,和男主角破坏新酒时,主色调都是金黄色,金黄色是所有颜色的一个顶端,暗示着接下来烧酒将到达一个顶峰。
红红的火焰与刚酿出的红高粱酒,表现出热烈与喜庆的气氛,也说明日子的红火和生命的灿烂。
罗汉大哥死后,九儿要为之报仇时,院子里熊熊火焰不是暗红,而是金黄,暗示着大家心中的怒火以及誓死和日本人拼到底的决心。
当男人们在外面准备报仇时,九儿在家准备丰盛的饭菜,这时的高粱酒如血般红,暗示着危险与血腥,同时也表现出他们毫不畏惧。
九儿穿着影片中第一次穿上的白色衣服,也预示她即将面临死亡。
在一场激烈交战后,孩子周围一片黑暗,表现出他目睹亲人死去的无限恐惧,但身后处在金黄色阳光下的男主角矗立着,他没有辜负九儿的期望,大仇得报。
紧接着,一边是倒在血泊和红土里的人们,一边是金黄色的饭桌,表现了已然发生的事实的残酷。
日食发生了,世界变成了红色海洋,红色的高粱杆高速摇摆,预示着生命的崛起和抗战的继续。
3.镜头语言分析:
《红高粱》在镜头语言的运用上也是出神入化,其中最典型的是运用象征蒙太奇来表达
画面背后的内在涵义,当我们去深入分析这些镜头的时候,我们也被张艺谋导演的才华所折服。
影片开头,九二刚出现在画面中时,一半脸是有光的,另一半脸则被黑暗所挡住,这表现了此时此刻九儿内心的矛盾和万千思绪。
娶亲路上,有个镜头是余占鳌抬着轿子,画面背景是轿子上龙凤呈祥的图案,这象征着“我”爷爷奶奶之后会在一起。
在高粱地里,娶亲队伍遇到强盗时,有个画面是强盗在金黄色的阳光下站立着,这暗示着在那个时代的社会动乱,没有法律可言,强盗土匪光天化日之下肆意妄为。
余占鳌将九儿送到十八里铺之后,一个镜头是他站在酒厂对面的山丘顶,画面中土地占了大部分,而人顶着镜头顶部,表现的是余占鳌内心的压力。
酒厂对面山丘上的那个洞门在影片中出现了许多次,它是女性生殖器的象征,也就是象征着九儿。
九儿成婚当晚,有个画面是黑夜中天空挂着残月,月下洞门静静矗立着,象征着九儿坚守贞操。
“我”爷爷奶奶光明正大在一起之后,洞门上插上了一面旗子,象征着爷爷终于占有了奶奶。
九儿在第一次回娘家时,经过高粱地,画面中是一个“人”字的分岔路口,这预示着九儿即将步入人生的转折点。
九儿被秃三炮绑架后,余占鳌去找他算账,有个画面是他面前放着牛头,双手捉着牛耳朵,这象征的是余占鳌对霸权的挑衅。
在高粱酒出炉后,余占鳌公开对着酒坛撒尿,这是他不顾世俗眼光,挑衅常人眼中的道德,公开拥有九儿的象征。
罗汉大哥死后的当晚,有个画面是九儿站在镜头前,后面是旺盛的火苗作背景,这表现了九儿心中的怒火和对日本人的痛恨,以及为罗汉大哥报仇的决心。
在男人们出去准备为罗汉报仇的时候,九儿在家准备饭菜和酒,有个画面是九儿在倒血红的高粱酒,这象征的是接下来将要出现的报仇的血腥场面,同时也预示着九儿即将遭遇不测。
在九儿和伙计们都死后,有个画面是金黄色阳光下饭桌旁空无一人,是人死桌空的表达。
影片结尾,完整的呈现了一段日食的画面,从太阳一点点被遮住,再到一点点复原,象征着一个过程。
首先是九儿被杀,余占鳌心中悲痛,但他也必须接受现实面对新的生活;另一方面,这也预示着中华民族终究会取得抗日战争胜利,将日本人赶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