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高粱的艺术特色
论红高粱的艺术特色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论《红高粱》的艺术特色学校:鸡西大学院系:文法系专业:11届语文教育姓名:张同军自考专业:汉语言文学教育指导老师:吴嬗婷答辩考号:2052013年3月论《红高粱》的艺术特色摘要:《红高粱》是莫言作品中很有代表性的一部,作者大胆运用了穿越时空的表现手法来编辑他的故事,以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相结合的叙事方式,突破了传统的叙述模式,在小说里建立了双重的叙述视角。
而且,从主题陌生化,人物陌生化,语言陌生化三个角度来突显《红高粱》中的悲壮、豪放、浪漫的民族民间精神。
从而获得了全知全能的效果。
本文将从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强烈的陌生化手法入手,阐述《红高粱》独具魅力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莫言《红高粱》艺术特色叙事方式陌生化手法80年代中期,莫言用他优美的语调为我们渲染了一个“红高粱”的世界。
是对民族生命深处热烈而顽强的生命力的热情呼唤,是对复杂险恶的环境下美好自由人性的赞美,是对为美好未来浴血奋战的人们的深深敬畏。
他笔下的高密东北乡有着荒原般的记忆,带着“种的退化”的忧患讲述着那段血色浸染的故事。
他曾说过:“这时我是强烈地感受到,20年农村生活中,所有的黑暗和苦难,都是上帝对我的恩赐,虽然我身处闹市,但我的精神已回到故乡,我的灵魂寄托在故乡的回忆里,失去的时间突然又以充满声色的形式,出现在我的面前。
”①他也在《红高粱》最后结尾献辞道:‘‘谨以此文召唤那些游荡在我的故乡无边无际的通红的高染地里的英魂和冤魂.我是你们的不肖子孙,我愿扒出我的被酱油腌透了的心,切碎,放在三个碗里,摆在高粱地里.伏惟尚飨!尚飨!!”②这不是空谈而是他能够把握乡村灵魂,真正表现乡村自我精神的基础。
因此成就了一部经典著作,然而,一部著作的背后一定有它独特的一面,下面我则从两个方面来阐述《红高粱》独特的艺术特色。
一独特的叙事方式(一)叙述视角莫言在《我为什么写<红高粱家族>》中写到:“过去的小说里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而《红高粱》一开头就是“我爷爷”“我奶奶”,既是第一人称视角又是全知的视角。
《红高粱》:莫言笔下的乡土情怀与民族精神

《红高粱》:莫言笔下的乡土情怀与民族精神Overview1.引言:走进莫言的世界2.故事梗概与人物分析3.文学特色与艺术手法4.主题深度解读5.结语:《红高粱》的时代意义引言:走进莫言的世界莫言简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作为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莫言的作品在国际文坛上享有盛誉,为中国文学赢得了全球认可。
•乡土文学代表:他的作品深入描绘了中国农村的生活,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成为当代乡土文学的重要代表。
•融合魔幻现实主义:莫言的小说巧妙地将魔幻元素融入现实背景,创造出既神秘又真实的故事世界,展现了其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红高粱》的历史地位•文学新高度标志:莫言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人文关怀,将《红高粱》推向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新高峰,展现了作家深厚的艺术功底和创新精神。
•社会变迁反映:作品通过描绘高密东北乡的风土人情,生动反映了20世纪中国社会的剧烈变革,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巨大变迁,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历史价值。
•深远文学影响:《红高粱》不仅在当时引起广泛关注,其对人性、历史的深刻洞察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启示和影响。
故事梗概与人物分析主要情节概述•九儿的命运轨迹:九儿的一生充满爱恨纠葛,她与家族、民族的抗争紧密相连,展现了女性的坚韧与牺牲。
•家族与民族的交织:作品中家族纷争与民族危机相互映照,揭示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不可分割性。
•高粱地的隐喻:高粱地不仅是故事背景,更是生命力与抗争精神的象征,反映了农民与土地深厚的情感联系。
关键人物剖析•九儿:展现了女性在艰难环境中坚韧不拔的精神,她的形象象征着不屈的生命力与对抗逆境的勇气。
•余占鳌:作为英雄与反英雄的矛盾结合体,他的性格复杂多面,体现了人性中善恶交织的真实面貌。
•家族长辈:代表了传统观念与现代变革之间的冲突,他们的角色反映了社会转型期的价值观碰撞与挣扎。
文学特色与艺术手法语言风格•生动质朴的民间语言:运用贴近农民日常生活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展现乡土文化的原生态美,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田间地头,感受泥土的芬芳和生活的真实。
小说《红高粱》和电影《红高粱》艺术特色评析 (1)

题目:小说《红高粱》是莫言的代表作,电影《红高粱》是张艺谋的代表作,请运用所学习的文艺理论方面的知识,比较分析二者的艺术特色和成就,并着重分析电影《红高粱》对小说的继承和发展。
《红高粱》小说与电影分析对比小说和影视剧是两种不同门类的艺术,就载体媒介而言,小说叙事依然是语言文字,而影视则依靠的画面组构连缀;小说的传播依靠的纸质媒介,影视则是电子媒介。
同时,小说和影视的叙事语言也是不同的,小说叙事使用的是文字语言。
文字语言有着抽象性、间接性、模糊性、不确定性等特点。
而影视叙事则主要使用的是声像语言,它是由画面、声响、音乐等三个方面组成。
声像语言具有直观性、具体性、可感性、确定性等特点。
因此,小说叙事实际是一种文字线性的组构,而影视叙事则是通过画面运动和蒙太奇剪辑与声音符号连接来完成的。
《红高粱》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成名之作,这篇中篇小说于1986年刊登在《人民文学》的第三期,随即在国内引起轰动并获第四届全国中篇小说奖。
随后莫言与陈建宇和朱伟先生三人共同改编了《红高粱》的电影剧本,而后与张艺谋导演合作将其搬上了电影舞台。
1988年春,电影《红高粱》在第38届柏林电影节上获金熊奖,这是我国当代电影首次获得国际大奖,从此该影片引起海外观众的广泛关注。
同年,该影片进入《国际电影指南》的世界十大佳片行列,并位列第二位,这也是我国电影首次在国际A类电影节上荣获的最高赞誉。
次年,该影片获第十六届布鲁塞尔国际电影节广播电台听众评委会最佳影片奖。
该影片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整地浓缩和演绎了小说的精华,以直观的形象、声音去打动观众,其“阅读”方式和观感效果显然要比小说更直接、迅速、强烈。
《红高粱》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并不是受限于它们特定的艺术表达方式,而是指这种改编更多来自于电影不同于小说的主题诉求。
电影《红高粱》无疑完满地实现了小说《红高粱》和《高粱酒》(电影《红高粱》改编自这两部小说)所要表达的主题,除此之外,电影还增添了一些小说所没有的东西,使电影的主题较之小说更加鲜明、深广。
小说《红高粱》和电影《红高粱》艺术特色评析 (8)

小说《红高粱》是莫言的代表作,电影《红高粱》是张艺谋的代表作,请运用所学习的文艺理论方面的知识,比较分析二者的艺术特色和成就,并着重分析电影《红高粱》对小说的继承和发展。
一、莫言《红高粱》的艺术特色和成就莫言在这本书中大胆运用了穿越时空的表现手法来编辑他的故事,以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相结合的叙事方式,突破了传统的叙述模式,在小说里建立了双重的叙述视角。
而且,从主题陌生化,人物陌生化,语言陌生化三个角度来突显《红高粱》中的悲壮、豪放、浪漫的民族民间精神。
从而获得了全知全能的效果。
《红高粱》的整个符号系统就是一个多侧面多层次的审美范畴,其中的人物语言是粗话、脏话、野话、荤话、骂人话、调情话等粗俗污秽的乡村用语,是典型的高密农民在说话,这种在旁人看来近乎疯癫的语言在小说的环境中却有一种独特的美感,这种语言风格表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趣味。
《红高粱》中的人物对白是作品的一大亮点。
个性化的民间口语贯穿于故事的始终,在扑面而来的乡土气息中,读者既能感受到民间口语原汁原味的“粗俗”,又能听到粗俗背后那份源自生命底层最原始、最崇高力量的呐喊。
《红高粱》中的场面描写是莫言的拿手好戏,莫言在场面描写中喜欢使用通感,而且想象离奇大胆,语言汁液横流,饱满生动,给人一个更广阔的想象世界和更复杂的感觉空间。
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创作者要有天马行空的狂气和雄风。
无论在创作思想上还是在艺术风格上,都必须有点邪劲儿。
二、张艺谋《红高粱》的艺术特色和成就电影版本的《红高粱》在色彩和造型上获得了不俗的效果。
张艺谋作为摄影出身的导演,色彩和造型一直是他所关注的。
对于电影色彩和造型艺术的探索也显示了他在美学方面的天才,他的电影画面从来就不缺乏视觉冲击力。
张艺谋不但善于使用适当的电影色彩以使观众产生心理刺激和视觉震撼,而且擅长使用独特的造型达到他所追求的隐喻和象征效果。
1987年,张艺谋导演的第- -部电影《红高梁》是“红色系列”的首部影片,该影片的字幕是红色,盖头、嫁衣、花轿、高粱酒都是红色,传递出一种热情和张力。
《红高粱》文学评论

《红高粱》文学评论《红高粱》是当代著名作家莫言的一部长篇小说,发表于1986年,讲述了发生在一个中国北方小村庄中的故事,描述了农村生活的变迁和人们的命运。
作为莫言的代表作,它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认可,并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对《红高粱》进行文学评论,探讨它的叙事手法、主题及意义。
首先,《红高粱》的叙事手法独特,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
莫言采用了第一人称叙事,通过描述主人公回忆录式的叙述,将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种时态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展示了故事中人物的成长、变化和心理状态。
此外,莫言还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如用高粱花暗示爱情、用红色代表欲望等,使故事更加生动形象。
其次,《红高粱》的主题深刻,反映了农村生活的变迁和人们的命运。
小说通过描述主人公的一生,反映了农村社会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以及人们在这个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困扰和抉择。
在这个过程中,高密东北乡的农民们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从贫困落后走向文明富裕。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断面对着传统道德观的挑战,追求自由和尊严,展现出了人性中善良、勇敢和坚韧的一面。
此外,《红高粱》还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小说中的人物各具特色,他们既有善良的人,也有充满欲望和野性的恶人。
这些人物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作出了不同的选择,从而导致了不同的命运。
这充分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也提醒我们要警惕欲望的膨胀和恶行的滋生。
《红高粱》的意义不仅在于它的艺术表现力和主题深刻,更在于对当代文学的启示。
从莫言的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当代中国文学巨大变革的脉络,以及中国文化的精髓和传统。
同时,它也提醒我们要继续关注农村地区的发展,关注人们的生活状态,以更好地描绘当代中国的繁荣和进步。
总之,《红高粱》是一部充满艺术魅力和人文关怀的文学作品,它通过讲述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展示了当代中国农村生活的变迁,以及人性中善恶复杂的挣扎。
作为莫言文学创作的代表作品,《红高粱》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丰富的艺术世界,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莫言独特的文风和叙事手法。
论《红高粱》的艺术特色.doc

论《红高粱》的艺术特色文学院汉语言文学2班黄苏静摘要:20世纪的80年代中期是现代主义小说的高潮时期,莫言以一篇《红高粱》轰动文坛。
他以抗日战争为题材,以余占鳌伏击日本汽车队以及和“我”奶奶的爱情为线索,给我们展示了北方农民那种顽强的生命活力和像“红高粱”一样充满血性和反叛意识的民族精神。
本文主要从《红高粱》的艺术特点出发,来研究作品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莫言《红高粱》生命活力反叛意识民族精神莫言的《红高粱》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具有鲜明现代主义特点的“现代派”小说。
小说以全新的历史观念表现抗日战争时期北方民众的斗争生活,极力渲染和歌颂存在于民众身上的那种原始生命活力和像“红高粱”一样充满血性和反叛意识的民族精神。
1985年到1988年是现代主义小说发展的高潮时期,这一时期涌现了许多作家,并且他们的艺术风格也各领风骚,那么,莫言的《红高粱家族》系列又是怎样在文艺界呈现出此起彼伏的状况的呢?一篇《红高粱》又是怎样使得整个文坛沸沸扬扬呢?本文通过对作品文本的分析解读,揭示《红高粱》的艺术特色。
1《红高粱》的主题表达《红高粱》描述了土匪余占鳌(我爷爷)组织民间武装,在胶平公路上伏击日本汽车队以及和“我”奶奶的爱情纠葛。
“小说以敢生敢死、敢爱敢恨的生命意识作为基调,对整个农民真实的文化心理进行原生态的描述”[1],故事的情节宣泄着生机勃勃的生命激情,宣扬着狂野不羁的野性生命力。
在莫言的笔下,北方民间的世界是自由的,他们的生命是自由的。
不管是“颠轿”还是“伏击战”,都让我们看到了主人公们的血液中浸透着那无拘无束的叛逆性格和土匪气息。
特别是“我”爷爷伏击日寇,体现了一种民间自发地为生存而奋起,反抗暴力欲望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可以说,“《红高粱》所要证明的是民族精神之魂的复杂内核,既充满了血腥味但又富有神秘感的优秀作品”。
[2]《红高粱》中的主人公们在那血海般辉煌而又凄婉的高粱地里打击日寇的惨烈战斗,显示出一种凛然的民族正气。
论《红高粱》的艺术特色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论《红高粱》的艺术特色学校:鸡西大学院系:文法系专业:11届语文教育姓名:张同军自考专业:汉语言文学教育指导老师:吴嬗婷答辩考号:2052013年3月论《红高粱》的艺术特色摘要:《红高粱》是莫言作品中很有代表性的一部,作者大胆运用了穿越时空的表现手法来编辑他的故事,以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相结合的叙事方式,突破了传统的叙述模式,在小说里建立了双重的叙述视角。
而且,从主题陌生化,人物陌生化,语言陌生化三个角度来突显《红高粱》中的悲壮、豪放、浪漫的民族民间精神。
从而获得了全知全能的效果.本文将从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强烈的陌生化手法入手,阐述《红高粱》独具魅力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莫言《红高粱》艺术特色叙事方式陌生化手法80年代中期,莫言用他优美的语调为我们渲染了一个“红高粱”的世界。
是对民族生命深处热烈而顽强的生命力的热情呼唤,是对复杂险恶的环境下美好自由人性的赞美,是对为美好未来浴血奋战的人们的深深敬畏.他笔下的高密东北乡有着荒原般的记忆,带着“种的退化”的忧患讲述着那段血色浸染的故事.他曾说过:“这时我是强烈地感受到,20年农村生活中,所有的黑暗和苦难,都是上帝对我的恩赐,虽然我身处闹市,但我的精神已回到故乡,我的灵魂寄托在故乡的回忆里,失去的时间突然又以充满声色的形式,出现在我的面前。
”①他也在《红高粱》最后结尾献辞道:‘‘谨以此文召唤那些游荡在我的故乡无边无际的通红的高染地里的英魂和冤魂。
我是你们的不肖子孙,我愿扒出我的被酱油腌透了的心,切碎,放在三个碗里,摆在高粱地里.伏惟尚飨!尚飨!!”②这不是空谈而是他能够把握乡村灵魂,真正表现乡村自我精神的基础。
因此成就了一部经典著作,然而,一部著作的背后一定有它独特的一面,下面我则从两个方面来阐述《红高粱》独特的艺术特色。
一独特的叙事方式(一)叙述视角莫言在《我为什么写<红高粱家族〉》中写到:“过去的小说里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而《红高粱》一开头就是“我爷爷"“我奶奶”,既是第一人称视角又是全知的视角.”小说用“父亲”的视角来阐述战争的全部过程和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迭和在一起,也就是说“父亲”这个视角即是叙事者的父亲,也是叙述者本人。
红高粱的艺术特色

红高粱的艺术特色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红高粱》的艺术特色姓名:刘冬艳学号:33班级:对外汉语本09班课程名称:中国当代文学任课教师:黄雪婷摘要:《红高粱》主要描写的是“爷爷”余占鳌率领武装伏击日本汽车队以及余占鳌和“我奶奶”戴凤莲之间的爱情故事。
小说以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相结合的叙事方式,以追忆的姿态来讲述发生在高密东北乡的故事。
小说中“红高粱”这一活物象征了广阔深替的民族精神,作者以当代人的心灵与意识让我们直面民族的过去,呼唤“红高粱”的精神,寻找我们遗失的家园。
同时,小说成功的塑造了两位新农民的形象,探索农民的命运,追求个性的解放,是一部经典的历史之作。
关键词:莫言《红高粱》艺术特色叙事方式“红高粱”精神新型农民《红高粱》的叙述沿两条线展开,主线是土匪头子“爷爷”余占鳌率领的武装压击日本汽车队,辅线是在这次战争发生之前发生的余占鳌和“我奶奶”戴凤莲之间的爱情故事。
小说对题材的处理体现出对传统小说叙事的叛逆,是以追忆的姿态讲述的故事。
小说在叙事人称上,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迭和在一起。
从“父亲”和叙事者关系的角度去考察,你就会发现:“父亲”既是叙事者的父亲,也是叙事者本人。
你看这句“父亲不知道我的奶奶在这条路上主演过多少悲剧,我知道。
父亲也不知道在高粱阴影遮掩着的黑土上,曾经躺过奶奶洁白如玉的光滑肉体,我也知道。
”很显然莫言的眼睛给了“父亲”,作为作者的莫言倒成了记录感觉符号的工匠了。
”所以“父亲”成了一个孩子和成年人组成的魔方了,在高粱地里总也长不大。
《红高粱》的叙事策略和语言方式追求强烈的陌生化效果。
小说的展开是由感觉引导,情绪推动,其中,在语言运用上《红高粱》追求一种富有力度的表达,一切都服从主题的自由创造和审美快感,重视感觉,大胆运用丰富的象征、比喻、夸张等手法。
在《红高粱》里你会看到恍成血海的红高粱,会看到作者在各种情境下各种色彩描绘着红高粱的形象,倘若你只是看到快了“红高粱”,那么这个艺术世界就失去了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高粱的艺术特色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红高粱》的艺术特色
姓名:刘冬艳
学号:33
班级:对外汉语本09班
课程名称:中国当代文学
任课教师:黄雪婷
摘要:《红高粱》主要描写的是“爷爷”余占鳌率领武装伏击日本汽车队以及余占鳌和“我奶奶”戴凤莲之间的爱情故事。
小说以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相结合的叙事方式,以追忆的姿态来讲述发生在高密东北乡的故事。
小说中“红高粱”这一活物象征了广阔深替的民族精神,作者以当代人的心灵与意识让我们直面民族的过去,呼唤“红高粱”的精神,寻找我们遗失的家园。
同时,小说成功的塑造了两位新农民的形象,探索农民的命运,追求个性的解放,是一部经典的历史之作。
关键词:莫言《红高粱》艺术特色叙事方式“红高粱”精神
新型农民
《红高粱》的叙述沿两条线展开,主线是土匪头子“爷爷”余占鳌率领的武装压击日本汽车队,辅线是在这次战争发生之前发生的余占鳌和“我奶奶”戴凤莲之间的爱情故事。
小说对题材的处理体现出对传统小说叙事的叛逆,是以追忆的姿态讲述的故事。
小说在叙事人称上,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迭和在一起。
从“父亲”和叙事者关系的角度去考察,你就会发现:“父亲”既是叙事者的父亲,也是叙事者本人。
你看这句“父亲不知道我的奶奶在这条路上主演过多少悲剧,我知道。
父亲也不知道在高粱阴影遮掩着的黑土上,曾经躺过奶奶洁白如玉的光滑肉体,我也知道。
”很显然莫言的眼睛给了“父亲”,作为作者的莫言倒成了记录感觉符号的工匠了。
”所以“父亲”成了一个孩子和成年人组成的魔方了,在高粱地里总也长不大。
《红高粱》的叙事策略和语言方式追求强烈的陌生化效果。
小说的展开是由感觉引导,情绪推动,其中,在语言运用上《红高粱》追求一种富有力度的表达,一切都服从主题的自由创造和审美快感,重视感觉,大胆运用丰富的象征、比喻、夸张等手法。
在《红高粱》里你会看到恍成血海的红高粱,会看到作者在各种情境下各种色彩描绘着红高粱的形象,倘若你只是看到快了“红高粱”,那么这个艺术世界就失去了意义。
在我看来,“红高粱”是生命的活物,它是作者创作的动机和具有象征意义的活物。
作者正赛创作的过程中式一步步的加深它的含义。
正如小说所写“每穗高粱都是一个深红的成熟的面孔,所有的高粱合成一个壮大的集体,形成一个大度的思想。
”“那股弥漫田野的腥舔味一直伴随着他。
”我们很容易地把它看做一种常见的托物拟人的比喻。
但我们继续读下去就会发现其实不然,且看“一穗一穗被雾水打得精湿的高粱在雾洞里忧悒地注视着我父亲,父亲也虔诚地望着它们。
父亲恍然大悟,明白了它们都是活生生的灵物。
”这里,红高粱成了有生命的活物,它作为一股积极的力量将作品中的人物、事件、环境自然地融为一体。
到了作者写戴凤莲之死时“奶奶听到了宇宙的声音,那声音来自一株株红高粱……奶奶觉得天与地、与人、与高粱交织在一起……所有的忧虑、痛苦、紧张、沮丧都落在了高粱地里,都冰雹般打在高粱梢头,在黑土上扎根开花,结出酸涩的果实,让下一代又一代承受……”到了这里我们应该明白了所谓的“红高粱”并不是简简单单的比喻,也不是什么抽象的寄寓,而是民族生机的征兆,它代表的是广阔深替的民族精神。
在作品中“红高粱”就是千万个生命的化身,千万个生命又是“红高粱”的具体外观,二者贯通为一体,让人体验到天地之间生生不息的生命律动,是人与自然的融合。
同时,它又象征着坚韧、象征着不屈、象征着苦难、象征着复仇、象征着英雄主义、象征既纯朴又狂放的道德。
一句话,象征伟大民族的血脉灵魂和精神。
关于这一点的批判《红高粱》中是这么写的“杂种高粱好像永远都不会成熟……它们空有高粱的名称,但没有高粱辉煌的颜色,它们真正缺少的是高粱的风度和灵魂。
”
我们么可以看到“我奶奶”中弹后的最后一个镜头“父亲高喊着‘娘-娘-娘’,这一声声‘娘’里渗透了人间的血泪、骨肉的深情、崇高的原由……”这就是红高粱精神的喷薄和凝结!再如“罗汉大爷凄厉地大叫着,瘦骨嶙峋的身体在栓马桩上激动扭动……所有的人在大爷的骂声中昂起了头。
”这也是红高粱精神的喷薄!又如“奶奶和爷爷在生机勃勃的高粱地里相亲相爱,两颗蔑视人间法规的不羁心灵,比他们彼此愉悦的肉体贴得还要紧。
”同样也是红高粱精神的喷薄!总之,这种伟大、深厚、广阔的精神弥漫在整部作品中,给作品带来了生机饱满的外表和厚实的内在。
在莫言的艺术世界里,蕴含着中国农民的生命观、历史观,乃至时空观。
莫言是一个骨子里浸透了农民精神和道德的作家,他热爱农民,关心农民命
运,在《红高粱》中他成功地塑造了“爷爷”和“奶奶”这两个既具有汉民族精神特征又与现实社会理性相悖的崭新的农民的艺术形象。
用我们今天的眼光,“奶奶”是一个合东方与西方为一体的“中西合璧”式的理想妇女。
首先,她身上具有中国传统妇女的美德:勤劳能干、纯朴美丽。
尤其是在夫家单氏父子死后,她经营酒坊时就充分体现出她的勤劳能干。
在对爷爷的情感中,尽管余不是她的“合法”丈夫,但她对这个儿子和“干爹”完全是一种贤妻良母式的,尤其她的死更令人想到中国女人天生的牺牲精神。
故事本身就是以“孙子”的视角来叙述自己“奶奶”的故事,这就使这一女性形象给读者一种传统化的审美倾向。
但“奶奶”身上更突出的却是后者—“西方化”的女性美,她是农民中新的强者。
当迎亲路上遇到土匪时,一个个轿夫吓得趴在地上时,她却镇静自若,甚至视之一笑,这种反叛、敢为、不怕死的精神是其他农村妇女不能与之一比的。
她使得一切的孝妇和节妇都黯然失色。
她在高粱地与余占鳌的大胆“野合”,她的“亢奋的眼睛。
”她“甚至抬起一只胳膊揽住了那个人的脖子,一边他抱得更轻松一些。
”这些都充分地展示了她自由的梦想,体现出在当时罕见的自由之美。
她有胆识,敢于反抗,身上有着一股潜在的英雄气质,当罗汉大哥被日本兵剥皮后,她愤然反抗,并说服余去打日本鬼子,这中间:“酒”也为塑造这一女性形象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她大口喝酒,叫“父亲”众人喝酒杀敌,用酒洗脸等都展现出她身上的英雄之气。
与“恋儿”相比,同样遭遇“淫恶凶残”的日本鬼子,同样面临辱身殒命的危机,她呢,“在罗汉大哥的血头上按了两巴掌,随即往脸上抹两抹,撕乱了头发,疯疯癫癫地跳起来。
”使鬼子却步。
这是怎样大智大勇的胆魄,又是怎样压倒鬼子并且不惧怕血污的豪勇气概啊!从上述足可以看出她是一个“传统女性”和“自由女神”的光辉结合体,作为一个女性,她完成了自己的解放。
如果说“奶奶”是一个合东方与西方为一体的新女性形象,那么“爷爷”则是一个合传统与现代为一体的小说人物。
“爷爷”余占鳌本是一个轿夫,以野蛮但又符合生命本能的方式杀了奶奶的丈夫,并取而代之。
他野心十足,杀人如麻,杀与其母通奸的和尚,杀土匪花脖子,杀单氏父子,杀日本骑兵,杀自己手下濒临死亡的将士,杀余大牙等等。
可以说他每次杀人的心境和动机都不相同,杀单氏父子后,他与“奶奶”“野合”,他要“为她开创新天地。
”他是追求人的解放和人性的实现的叛逆者。
可是,在他杀了和尚以后跑到“梨林深处父亲的坟墓”接着“梨林深处起了一阵小旋风,他闻到梨花幽香“他认为这是父亲亡灵感激和报答他的神秘暗示。
在这里他又是一个守护封建秩序的卫士。
从这两个“杀”可以看出,余占鳌既是封建道德宗法的反叛者,同时又是它的守卫者,这就构成了他性格上的矛盾。
他的民族意识、自由意识、复仇意识可以使它成为一个驰骋杀场的抗日英雄,但在这同时,他又是个恪守宗
法,热衷于旧社会宗法的人。
他之所以杀死“花脖子,”无非是因为他“摸过”戴凤莲;看到戴凤莲衣衫凌乱地回来,他“大吼一声”便独自去报仇,这里更多的是体现他兽性的一面。
在后来的抗日训练中为留住任副官而杀余大牙,一方面体现了他的深明大义,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他“铁石心肠。
”总之,这既是一个深怀民族意识,具有“铁石心肠”的英雄好汉,又是一个被旧意识的毒蛇侵害的“最王八蛋”(作者语)的卫道士。
不过,可以看出莫言还是把他当做“一株纯粹的红高粱。
”他是莫言心中的“草莽英雄。
”
《红高粱》,作者将生他养他的地方深深的印在了作品里,让他心中的高密东北乡在世界文学中熠熠生辉,莫言以当代人的心灵和意识在呼唤和寻觅红高粱的精神,与其说它是一部充满理性精神的写实之作,毋宁说它是一部充满浪漫气息的浪漫主义之作。
参考文献:《中国当代小说史》《中国当代作家研究资料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