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高粱》的艺术特色.doc
当代中国文艺作品评论:《红高粱》

当代中国文艺作品评论:《红高粱》
《红高粱》是中国著名作家莫言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部被广泛传诵和影响力巨大的文艺作品。
小说以中国山村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家族三代人的爱情、仇恨、生死离别等人性命题,同时也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变迁和人民群众的命运。
作品的标题“红高粱”寓意深刻,高粱是一种耐旱、耐寒、高产的作物,也是中国农村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象征着中国农民的生命力和希望;而“红”则象征着中国人民奋斗的鲜血和牺牲,以及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小说中的主人公叶藏,是一位在历史洪流中颠沛流离的人物,他在家族和国家命运的纠缠中寻找自我与信仰。
在小说中,叶藏虽然经历了家族的兴衰、战争的浩劫,但依然对生命充满着希望和热爱,他的坚韧与执着、智慧与勇气,以及对命运的抗争,让人们为之动容。
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也是作者刻画得非常生动鲜明的。
她们或是倔强、或是聪明、或是柔情似水,但无论何种性格,都表现出了中国妇女的独特魅力和生命力。
在叙事风格上,莫言采用了传统文学的手法,如意境描写、意象运用、叙事技巧等,同时又结合了现代文学的特色,如独特的语言风格、多元化的叙述视角等,使得整个小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思想深度。
《红高粱》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文艺巨作,它以其深刻的人物刻画、瑰丽的想象、鲜明的叙述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当代文学的一座里程碑,也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024年《红高粱》_一场魔幻现实主义的本土化影像实验》范文

《《红高粱》_一场魔幻现实主义的本土化影像实验》篇一《红高粱》_一场魔幻现实主义的本土化影像实验一、引言《红高粱》是一部集魔幻现实主义、本土文化与影像艺术于一体的杰作。
它以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内涵,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丰富历史与文化底蕴。
本文将从电影的创作背景、内容概述、影像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详细解析,旨在深入挖掘其内在的魔幻现实主义与本土化影像实验的价值与意义。
二、创作背景与内容概述《红高粱》以中国农村为背景,讲述了一群普通人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生活与命运。
电影以独特的视角,将现实与魔幻相结合,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生活的真实。
影片中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活立体,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与心灵的盛宴。
三、魔幻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红高粱》将魔幻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运用得淋漓尽致。
在电影中,现实与幻境的交织使得影片更加富有张力和感染力。
影片中的奇幻元素不仅为观众带来了视觉上的震撼,也使影片的主题更加深刻。
通过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电影成功地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生活的真实,使观众在欣赏的同时,也能深入思考生活的意义。
四、本土化影像实验的探索《红高粱》作为一部本土化的影像作品,在影像表现手法上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影片运用了中国传统的拍摄手法和现代影像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将中国农村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等元素融入其中,使得影片更加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同时,影片在色彩运用、画面构图等方面也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使得影片的视觉效果更加出色。
五、电影的价值与意义《红高粱》作为一部魔幻现实主义的本土化影像实验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深刻的社会意义。
首先,它通过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内涵,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丰富历史与文化底蕴,弘扬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
其次,影片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本土文化相结合,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与心灵的盛宴,使观众在欣赏的同时,也能深入思考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最后,影片在影像表现手法上的探索和创新,为中国电影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小说《红高粱》和电影《红高粱》艺术特色评析 (1)

题目:小说《红高粱》是莫言的代表作,电影《红高粱》是张艺谋的代表作,请运用所学习的文艺理论方面的知识,比较分析二者的艺术特色和成就,并着重分析电影《红高粱》对小说的继承和发展。
《红高粱》小说与电影分析对比小说和影视剧是两种不同门类的艺术,就载体媒介而言,小说叙事依然是语言文字,而影视则依靠的画面组构连缀;小说的传播依靠的纸质媒介,影视则是电子媒介。
同时,小说和影视的叙事语言也是不同的,小说叙事使用的是文字语言。
文字语言有着抽象性、间接性、模糊性、不确定性等特点。
而影视叙事则主要使用的是声像语言,它是由画面、声响、音乐等三个方面组成。
声像语言具有直观性、具体性、可感性、确定性等特点。
因此,小说叙事实际是一种文字线性的组构,而影视叙事则是通过画面运动和蒙太奇剪辑与声音符号连接来完成的。
《红高粱》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成名之作,这篇中篇小说于1986年刊登在《人民文学》的第三期,随即在国内引起轰动并获第四届全国中篇小说奖。
随后莫言与陈建宇和朱伟先生三人共同改编了《红高粱》的电影剧本,而后与张艺谋导演合作将其搬上了电影舞台。
1988年春,电影《红高粱》在第38届柏林电影节上获金熊奖,这是我国当代电影首次获得国际大奖,从此该影片引起海外观众的广泛关注。
同年,该影片进入《国际电影指南》的世界十大佳片行列,并位列第二位,这也是我国电影首次在国际A类电影节上荣获的最高赞誉。
次年,该影片获第十六届布鲁塞尔国际电影节广播电台听众评委会最佳影片奖。
该影片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整地浓缩和演绎了小说的精华,以直观的形象、声音去打动观众,其“阅读”方式和观感效果显然要比小说更直接、迅速、强烈。
《红高粱》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并不是受限于它们特定的艺术表达方式,而是指这种改编更多来自于电影不同于小说的主题诉求。
电影《红高粱》无疑完满地实现了小说《红高粱》和《高粱酒》(电影《红高粱》改编自这两部小说)所要表达的主题,除此之外,电影还增添了一些小说所没有的东西,使电影的主题较之小说更加鲜明、深广。
小说《红高粱》和电影《红高粱》艺术特色评析 (8)

小说《红高粱》是莫言的代表作,电影《红高粱》是张艺谋的代表作,请运用所学习的文艺理论方面的知识,比较分析二者的艺术特色和成就,并着重分析电影《红高粱》对小说的继承和发展。
一、莫言《红高粱》的艺术特色和成就莫言在这本书中大胆运用了穿越时空的表现手法来编辑他的故事,以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相结合的叙事方式,突破了传统的叙述模式,在小说里建立了双重的叙述视角。
而且,从主题陌生化,人物陌生化,语言陌生化三个角度来突显《红高粱》中的悲壮、豪放、浪漫的民族民间精神。
从而获得了全知全能的效果。
《红高粱》的整个符号系统就是一个多侧面多层次的审美范畴,其中的人物语言是粗话、脏话、野话、荤话、骂人话、调情话等粗俗污秽的乡村用语,是典型的高密农民在说话,这种在旁人看来近乎疯癫的语言在小说的环境中却有一种独特的美感,这种语言风格表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趣味。
《红高粱》中的人物对白是作品的一大亮点。
个性化的民间口语贯穿于故事的始终,在扑面而来的乡土气息中,读者既能感受到民间口语原汁原味的“粗俗”,又能听到粗俗背后那份源自生命底层最原始、最崇高力量的呐喊。
《红高粱》中的场面描写是莫言的拿手好戏,莫言在场面描写中喜欢使用通感,而且想象离奇大胆,语言汁液横流,饱满生动,给人一个更广阔的想象世界和更复杂的感觉空间。
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创作者要有天马行空的狂气和雄风。
无论在创作思想上还是在艺术风格上,都必须有点邪劲儿。
二、张艺谋《红高粱》的艺术特色和成就电影版本的《红高粱》在色彩和造型上获得了不俗的效果。
张艺谋作为摄影出身的导演,色彩和造型一直是他所关注的。
对于电影色彩和造型艺术的探索也显示了他在美学方面的天才,他的电影画面从来就不缺乏视觉冲击力。
张艺谋不但善于使用适当的电影色彩以使观众产生心理刺激和视觉震撼,而且擅长使用独特的造型达到他所追求的隐喻和象征效果。
1987年,张艺谋导演的第- -部电影《红高梁》是“红色系列”的首部影片,该影片的字幕是红色,盖头、嫁衣、花轿、高粱酒都是红色,传递出一种热情和张力。
《红高粱》文学评论

《红高粱》文学评论《红高粱》是当代著名作家莫言的一部长篇小说,发表于1986年,讲述了发生在一个中国北方小村庄中的故事,描述了农村生活的变迁和人们的命运。
作为莫言的代表作,它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认可,并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对《红高粱》进行文学评论,探讨它的叙事手法、主题及意义。
首先,《红高粱》的叙事手法独特,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
莫言采用了第一人称叙事,通过描述主人公回忆录式的叙述,将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种时态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展示了故事中人物的成长、变化和心理状态。
此外,莫言还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如用高粱花暗示爱情、用红色代表欲望等,使故事更加生动形象。
其次,《红高粱》的主题深刻,反映了农村生活的变迁和人们的命运。
小说通过描述主人公的一生,反映了农村社会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以及人们在这个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困扰和抉择。
在这个过程中,高密东北乡的农民们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从贫困落后走向文明富裕。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断面对着传统道德观的挑战,追求自由和尊严,展现出了人性中善良、勇敢和坚韧的一面。
此外,《红高粱》还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小说中的人物各具特色,他们既有善良的人,也有充满欲望和野性的恶人。
这些人物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作出了不同的选择,从而导致了不同的命运。
这充分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也提醒我们要警惕欲望的膨胀和恶行的滋生。
《红高粱》的意义不仅在于它的艺术表现力和主题深刻,更在于对当代文学的启示。
从莫言的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当代中国文学巨大变革的脉络,以及中国文化的精髓和传统。
同时,它也提醒我们要继续关注农村地区的发展,关注人们的生活状态,以更好地描绘当代中国的繁荣和进步。
总之,《红高粱》是一部充满艺术魅力和人文关怀的文学作品,它通过讲述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展示了当代中国农村生活的变迁,以及人性中善恶复杂的挣扎。
作为莫言文学创作的代表作品,《红高粱》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丰富的艺术世界,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莫言独特的文风和叙事手法。
红高粱的艺术特色

红高粱的艺术特色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红高粱》的艺术特色姓名:刘冬艳学号:33班级:对外汉语本09班课程名称:中国当代文学任课教师:黄雪婷摘要:《红高粱》主要描写的是“爷爷”余占鳌率领武装伏击日本汽车队以及余占鳌和“我奶奶”戴凤莲之间的爱情故事。
小说以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相结合的叙事方式,以追忆的姿态来讲述发生在高密东北乡的故事。
小说中“红高粱”这一活物象征了广阔深替的民族精神,作者以当代人的心灵与意识让我们直面民族的过去,呼唤“红高粱”的精神,寻找我们遗失的家园。
同时,小说成功的塑造了两位新农民的形象,探索农民的命运,追求个性的解放,是一部经典的历史之作。
关键词:莫言《红高粱》艺术特色叙事方式“红高粱”精神新型农民《红高粱》的叙述沿两条线展开,主线是土匪头子“爷爷”余占鳌率领的武装压击日本汽车队,辅线是在这次战争发生之前发生的余占鳌和“我奶奶”戴凤莲之间的爱情故事。
小说对题材的处理体现出对传统小说叙事的叛逆,是以追忆的姿态讲述的故事。
小说在叙事人称上,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迭和在一起。
从“父亲”和叙事者关系的角度去考察,你就会发现:“父亲”既是叙事者的父亲,也是叙事者本人。
你看这句“父亲不知道我的奶奶在这条路上主演过多少悲剧,我知道。
父亲也不知道在高粱阴影遮掩着的黑土上,曾经躺过奶奶洁白如玉的光滑肉体,我也知道。
”很显然莫言的眼睛给了“父亲”,作为作者的莫言倒成了记录感觉符号的工匠了。
”所以“父亲”成了一个孩子和成年人组成的魔方了,在高粱地里总也长不大。
《红高粱》的叙事策略和语言方式追求强烈的陌生化效果。
小说的展开是由感觉引导,情绪推动,其中,在语言运用上《红高粱》追求一种富有力度的表达,一切都服从主题的自由创造和审美快感,重视感觉,大胆运用丰富的象征、比喻、夸张等手法。
在《红高粱》里你会看到恍成血海的红高粱,会看到作者在各种情境下各种色彩描绘着红高粱的形象,倘若你只是看到快了“红高粱”,那么这个艺术世界就失去了意义。
小说《红高粱》和电影《红高粱》艺术特色评析 (3)

小说《红高粱》是莫言的代表作,电影《红高粱》是张艺谋的代表作,请运用所学习的文艺理论方面的知识,比较分析二者的艺术特色和成就,并着重分析电影《红高粱》对小说的继承和发展。
《红高粱》是莫言作品中很有代表性的一部,作者大胆运用了穿越时空的表现手法来编辑他的故事,以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相结合的叙事方式,突破了传统的叙述模式,在小说里建立了双重的叙述视角。
而且,从主题陌生化,人物陌生化,语言陌生化三个角度来突显《红高粱》中的悲壮、豪放、浪漫的民族民间精神。
从而获得了全知全能的效果。
本文将从语言的陌生化手法入手,阐述《红高粱》独具魅力的艺术特色。
语言主要是为了达到沟通交流、传达信息的目的。
什克洛夫斯基认为:“普通语言是日常的,司空见惯的,平庸呆滞而且是毫无生气的,而语言经过“陌生化”后则会变得奇异,令人耳日一新,而且充满话力。
”对于作者而言,语言的陌生化是一种艺术手段,通过语言的陌生化使自己的作品为大众所欣赏。
对于读者而言,语作品的兴趣,克服审美疲劳。
莫言《红高粱》的陌生化也表现在语言方面。
在《红高粱》中,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便是体现陌生化效果的重要途径。
如“高粱高密辉煌,高粱凄婉可人,高粱爱情激荡”“遍地高梁肃然默立”“高粱尸横遍野”“高粱的茎叶在雾中嵫嵫乱叫”“高粱嚓嚓啦啦的幽怨鸣声”“一穗一穗被露水打得精湿的高粱在雾洞里忧悒地注视着我父亲,父亲也虔诚地望着它们。
”在莫言笔下,高粱是活生生的灵物。
它们和人一样拥有肉体和情感,它们对日本人蹂躏高密东北乡民感同身受,它们与乡民一样仇视日本侵略者。
又如“被篷布上,漏出几颗鬼鬼祟祟的星辰”星辰是没有生命的,更不可能鬼鬼祟祟,作者这样写既给读者创作一种新奇的审美感受,又充分表现出罗汉大爷意欲逃出栅栏的紧张心理。
此外,电影版本的《红高粱》在色彩和造型上获得了不俗的效果。
张艺谋作为摄影出身的导演,色彩和造型一直是他所关注的。
对于电影色彩和造型艺术的探索也显示了他在美学方面的天才,他的电影画面从来就不缺乏视觉冲击力。
小说《红高粱》和电影《红高粱》艺术特色评析 (9)

小说《红高粱》是莫言的代表作,电影《红高粱》是张艺谋的代表作,请运用所学习的文艺理论方面的知识,比较分析二者的艺术特色和成就,并着重分析电影《红高粱》对小说的继承和发展。
《红高粱》与十七年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一样,同样是最具政治意义、最吻合当时主流意识形态的文本。
小说和影视剧是两种不同门类的艺术我,们分析小说《红高粱》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所在,即莫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诠释,然后通过分析张艺谋的电影手段,详尽描述《红高粱》从小说到电影所产生的主要差异,最后运用文艺批评方法分析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以及张艺谋获得国际成功的深层文化因素。
莫言的语言是完全的乡土特色,很好辨认:他写不同人物的的视角,尤其是写女性身份的戴凤霞(即电影里的“我奶奶”九儿),她是莫言小说中有个性光彩的女性形象,她追求真正的幸福,而不惜背叛自己的社会性别,她的生命力明显更有光彩。
莫言的男性形象是复合型的,他们全部不是完人,甚至是个混蛋,但于大是大非,民族大义,他们却是勇敢无畏的挺身而出,是有一种在血液里传承的民族精神,当你在《红高粱》里看到”我爷爷“土匪余占鳌,坏事做尽,好事干绝”这么句话,你不由得不为拍案惊奇,妙!那张艺谋的改编电影呢?《红高粱》出名之后,表面上看是这样,我们都知道是张艺谋的《红高粱》,有多少人听过莫言啊!这其实是不正常的,造成了这种偏差——是因为电影比小说更具消费性。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它所获得的表现手段是前所未有的,但作为大众消费品的它却容易陷于一个误区——追求纯视觉的感官刺激,即所谓的“唯美主义”。
小说的艺术特色第一、《红高粱》的叙述沿两条线展开,主线是土匪投资“我爷爷”余占鳌率领的武装伏击日本汽车队,辅线是在这次战争发生之前发生的余占鳌与“我奶奶”戴凤莲之间的爱情故事。
第二、小说对题材的处理体现出对传统小说叙事的叛逆,是以追忆的姿态讲述的故事。
在莫言的艺术世界里,蕴含着中国农民的生命观、历史观、乃至时空观。
《红高粱》的叙事策略和语言方式追求强烈的陌生化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红高粱》的艺术特色文学院汉语言文学2班黄苏静摘要:20世纪的80年代中期是现代主义小说的高潮时期,莫言以一篇《红高粱》轰动文坛。
他以抗日战争为题材,以余占鳌伏击日本汽车队以及和“我”奶奶的爱情为线索,给我们展示了北方农民那种顽强的生命活力和像“红高粱”一样充满血性和反叛意识的民族精神。
本文主要从《红高粱》的艺术特点出发,来研究作品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莫言《红高粱》生命活力反叛意识民族精神莫言的《红高粱》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具有鲜明现代主义特点的“现代派”小说。
小说以全新的历史观念表现抗日战争时期北方民众的斗争生活,极力渲染和歌颂存在于民众身上的那种原始生命活力和像“红高粱”一样充满血性和反叛意识的民族精神。
1985年到1988年是现代主义小说发展的高潮时期,这一时期涌现了许多作家,并且他们的艺术风格也各领风骚,那么,莫言的《红高粱家族》系列又是怎样在文艺界呈现出此起彼伏的状况的呢?一篇《红高粱》又是怎样使得整个文坛沸沸扬扬呢?本文通过对作品文本的分析解读,揭示《红高粱》的艺术特色。
1《红高粱》的主题表达《红高粱》描述了土匪余占鳌(我爷爷)组织民间武装,在胶平公路上伏击日本汽车队以及和“我”奶奶的爱情纠葛。
“小说以敢生敢死、敢爱敢恨的生命意识作为基调,对整个农民真实的文化心理进行原生态的描述”[1],故事的情节宣泄着生机勃勃的生命激情,宣扬着狂野不羁的野性生命力。
在莫言的笔下,北方民间的世界是自由的,他们的生命是自由的。
不管是“颠轿”还是“伏击战”,都让我们看到了主人公们的血液中浸透着那无拘无束的叛逆性格和土匪气息。
特别是“我”爷爷伏击日寇,体现了一种民间自发地为生存而奋起,反抗暴力欲望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可以说,“《红高粱》所要证明的是民族精神之魂的复杂内核,既充满了血腥味但又富有神秘感的优秀作品”。
[2]《红高粱》中的主人公们在那血海般辉煌而又凄婉的高粱地里打击日寇的惨烈战斗,显示出一种凛然的民族正气。
他们粗犷豪迈的性格,彪悍粗野的民风,顽强的生命力量和凛然的民族正气,交汇成民族的英魂。
而红高粱正是这种民魂的象征。
同时,“我”爷爷与“我”奶奶的爱情故事,他们在高粱地里的野合,他们对传统礼教的反叛,他们对原始野性的张扬,不禁让我们读者惊叹。
这难道不是对多年规范压力下的封建道德的自觉反抗吗?这难道不是对我们民族的生命意识的重新诠释吗?特别是电影《红高粱》里的音乐《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更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了他们对自由性爱的追求。
红高粱象征着北方中国农民旺盛的生命力,也是对生命自由和原始野性的张扬。
2《红高粱》的艺术特色“莫言以一种奇异的然而是新鲜的艺术感觉重新认识我们民族的生命和文化心理”[3],他借鉴了魔幻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使他的创作改变了中国传统小说的轨迹。
无疑,《红高粱》给了读者一种神秘的美感,莫言将写实与写意,白描与夸张,感官印象与传奇笔法融为一体,使人生的探究与历史风云密切结合,表现出奇特的艺术魅力。
2.1 整体象征特色“整体象征并非依靠特定的意象,而是依赖于整体的形象体系,即用小说的基本情节、人物命运、叙事结构来充当某一思想、观念的象征,整体象征是在作者构思时自觉地赋予象征意义。
”[4]莫言的《红高粱》就是一部具有整体象征意味的小说。
高粱本来是北方民众的主食,但莫言用红高粱来象征了北方中国农民旺盛的生命力。
“八月深秋,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汪洋的血海。
高粱高密辉煌,高粱凄婉可人,高粱爱情激荡。
”在小说开头就描述了高粱,并以它作为叙述背景,接着在小说的后面,高粱就已经具有了某种意义。
“我”爷爷们在红高粱地里伏击,“我”爷爷与“我”奶奶在红高粱地里野合,“我”奶奶在红高粱地里弥留之际的默祷,以及莫言大量描写的散发着甜腥气息的红高粱,使读者看到了“战争烟云笼罩下激荡在红高粱地里的抗日英雄和冤魂,感受到了外敌凭凌、横暴袭来时中华儿女气吞山河、坚韧无比的英雄气概和生命潜力。
”[5],这正是中华民族之所以不能被征服的原因所在。
红高粱也正是这种民魂的象征。
“一队队暗红色的人在高粱棵子里穿梭拉网,几十年如一日。
他们杀人越货,精忠报国,他们演出过一幕幕英勇悲壮的舞剧,使我们这些活着的不肖子孙相形见绌,在进步的同时,我真切感到种的退化。
”“我是你们的不肖子孙,我愿扒出我的被酱油腌透了的心,切碎,放在三个碗里,摆在高粱地里。
”作为不肖子孙的“我”深刻知道自己没有先辈的那种生命强力,“真切感到种的退化”。
整部作品体现了对人的生命潜能和民族精神的思考,是对祖先精神的认同。
2.2 审丑意识当代文学中的审丑意识最早出现在莫言的小说中。
莫言认为:“如果一味地歌颂真善美,恰好变成了一辆独轮车。
”[6]所以,他在小说中痛快淋漓地描写了丑恶,他把描写丑当作表现民族意识的重要手段。
例如“罗汉大爷狂呼不止,一股焦黄的尿水从两腿之间一窜一窜地吡出来”“罗汉大爷的双耳底根上,只流了几滴血,大爷双耳一去,整个头部变得非常简洁。
”“罗汉大爷的头皮褪下,露出了青紫的眼珠。
露出了一棱堎的肉……罗汉大爷的脸皮被剥掉后,不成形状的嘴里还呜呜噜噜地响着,一串一串鲜红的小血珠从他的酱色的头皮上往下流。
大爷被剥成一个肉核后,肚子里的肠子蠢蠢欲动,一群群葱绿的苍蝇漫天飞舞。
”这惨不忍睹的景象强烈地刺激着人们的感官,充分暴露了日寇的暴行。
在这部小说里,“丑不仅激活了读者生理上的痛感和厌恶,而且在丑的描写中,也升腾起对侵略者残暴行为的刻骨仇恨和民族血性精魂中那刚烈的复仇精神。
”[7]莫言这种对丑恶的描写并不是以玩赏丑恶为快事,竭尽刺激感官,这是具有一定价值的。
他对丑恶的揭示,激活了人们那已麻木的感觉,使一种鲜活敏锐的体验从生命机体中焕发升腾,并使人们正视人性和现实中的丑恶和阴暗,来反叛传统的美学规范。
莫言旨在表现一种全息的生活,把生活的原生状态描写出来。
因为我们的生活是多样性的,不仅有真善美,还有假恶丑。
所以莫言忠实于自己对世界的感受,敢于正视人生的痛苦和现实中的丑恶。
这也正是对传统美学的反叛。
2.3 叙事策略在莫言的许多小说里,都有一个作为第一人称叙述人的“我”存在。
在《红高粱》里,莫言设置了一个“不肖子孙”的叙述者─“我”,这是一个与小说里的故事相隔近半个世纪的叙述者。
在叙述角色上,通过叙述者的不断变换,改变了故事的组合方式,在叙述时间上,小说打破了故事时间线性发展的模式。
在《红高粱》一开始就转换了两个不同的叙述者。
开头是“一九三九年古历八月初九,我父亲这个土匪种十四岁多一点……他的坟头上已经枯草瑟瑟,曾经由一个光屁股的男孩牵着一只雪白的山羊来到这里,山羊不紧不慢地啃着坟头上的草,男孩子站在墓碑上,怒气冲冲地撒了一泡尿,然后放声高唱:高粱红了─日本来了─同胞们准备好─开枪开炮─有人说这个放羊的男孩就是我,我不知道是不是我。
”一开始“我”是作为旁观者来叙述父亲的故事。
而后来旁观者却转换为参与者,叙述者也随之转换为叙述对象。
同时,在这里不仅叙述人的角色发生了位移,而且叙述视角也相应地进行了转换。
这样的叙事策略使小说叙述人自由地往来于过去与现实之间,在叙述层面上阻断了故事时间的连续性。
莫言通过时间切入点的不断变换,打破顺时性的叙述,使过去的故事与现实发生联系。
一开头写了父亲跟着余占鳌去伏击日本汽车队,但没有立刻叙述伏击战的过程,而是讲“我”,接着讲我的学习,以及对家乡的认识。
仅在开篇的头几段,故事的叙述者与故事时间就不断变化,在往后的叙述过程中,莫言更是不断变换着。
但就是这些时间流逝中的一个个切入点,把过去和现实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时间整体,弥补了现实与历史的裂痕。
“我”作为后代的子孙,来讲述先辈的故事,使过去的历史同现实保持了密切的联系。
“这个叙述人的设置,既表现了不肖子孙在生命形态上的‘种的退化’的哲理思考,体现出对祖先的精神认同;又弥合了时间的流逝所造成的历史断裂。
”[8]2.4 语言特色莫言在《红高粱》里大量运用了通感和比喻,以及方言俚语,具有地域化,个性化的特色。
“心急喝不得热粘粥”“余占鳌走过去,弯腰,轻轻地,轻轻地握住奶奶那只小脚,像握着一只羽毛未丰的鸟雏,轻轻地送回轿内。
”“奶奶和王文义的妻子,像两只飞翔的大鸟,在非常空虚的大气里,极端充实地移动。
”在《红高粱》里,还有很多像这样运用比喻的手法。
莫言的比喻运用得奇妙生动,不落俗套,富有个性魅力。
除此之外,莫言也动用了他丰富的想象力,用诗化一般的语言描述了许多场景,使得整篇作品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感。
比如在描写奶奶弥留之际的场景,奶奶的幻想,回忆,时间与空间的不断变换和描写,都显得整个画面具有诗意的感染力。
3 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无意于制作精细逼真的革命战争史的图画,也极少从如何处理战争题材的角度构思,他只是要复活那些游荡在他的故乡红高粱地里的英魂和冤魂,要用笔绘染出一股历史的情绪、感觉和民族的生命意识。
”[9]因此,在《红高粱》里塑造了民族群体的化身:余占鳌,奶奶,刘罗汉,“我”父亲等。
而余占鳌和奶奶则塑造成了一个独特的具有反叛意识的北方农民形象。
“我”爷爷余占鳌是一个土匪司令,他具有粗野强悍的草莽性格以及富有原始正义感和勇于抗争的英雄气概。
作为土匪,他具有无拘无束的叛逆性格和土匪气息,但他除暴安良,勇敢抗争。
“我”奶奶戴凤莲,她“什么事都敢干,只要她愿意。
她老人家不仅仅是抗日的英雄,也是个性解放的先驱,妇女自立的典范”。
在她那不羁的灵魂里,流淌着野性,正义,仇恨,血气和情欲。
她具有大胆反叛封建礼教,敢作敢为,豪放坦荡的个性。
比如她在红高粱地里与余占鳌的野合,在弥留之际对天默祷:“天,你认为我有罪吗?……我的身体是我的,我为自己做主,我不怕罪,不怕罚,不怕进十八层地狱。
我该做的都做了,该干的都干了,我什么都不怕。
”奶奶的所作所为,自发地背叛着传统的礼教,展示了劳动者朴素的自我解放欲。
她和余占鳌的烈焰般的爱情,像不息的野火燃烧,这就是人民原始生命力的高扬。
“她的活法悖逆了传统的道德,然而,她的生命意识却给人以新的美感。
”[10]《红高粱》的主人公们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都体现了民间民族精神的伟大,让我们看到了祖辈们那不朽的灵魂。
莫言的小说给了我们一种全新的感官,他的创作改变了中国传统小说的轨迹。
《红高粱》独特的艺术特点:整体的象征意义,审丑观念,叙事结构,语言特色还有人物的塑造,以崭新的风貌出现在现代主义小说的浪尖里,同时让我们看到了红高粱地里北方农民的那种原始的生命活力和像“红高粱”一样充满血性和反叛意识的民族精神。
参考文献[1][2][3][10]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 下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第131页[4][7][8]张学军《中国当代小说中的现代主义》.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105页,第122页,第153页[5]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当代文学》编写组《中国当代文学:第三册》.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5月.第306页[6]莫言《我的“农民意识观”》,载《文学评论家》1989年第2期[9]雷达《游魂的复活─评<红高粱>》,《蜕变与新潮》,第422页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