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红高粱文学作品改编电视剧的成功之处
浅析电视剧版《红高粱》对原著意象的继承和创新

浅析电视剧版《红高粱》对原著意象的继承和创新作者:罗旋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09期摘要:《红高粱》作为莫言的经典作品被改编成不少影视作品。
而前两年热播的电视剧版的《红高粱》更是引起了广泛的热议。
针对电视剧对小说的继承和创新进行简要分析,思考新媒体对传统文化传播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红高粱》;意象;继承一、电视剧版《红高粱》在2014年秋季热播,引起广泛的讨论和热议很明显它是根据莫言小说《红高粱》改编拍摄的,而在此之前也被拍摄成电影。
因为电视剧版的《红高粱》故事情节线拉得更长更细,因此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电视剧里有很多意象是对小说的继承和发展,首先是主要的民俗意象在电视剧中是得到继承。
(一)红高粱莫言说过,“我写《红高粱》是因为高密有过一眼望不到边的红高粱。
” 确实,高密千百年来就有种植红高粱的传统,但是如果没有莫言,红高粱文化绝对不会有现在这样大的影响。
因此《红高粱》中的红高粱无论是在文本还是在影视剧中,都是高密县民众生活的鲜明主题。
高密县人民几乎家家户户人人都离不开有关红高粱的文化事象。
高密虽然处于平原地带,但因地势低洼,河道密集,每逢夏秋季,常常水涝成灾,而高粱自身具有抗旱、耐涝、耐盐碱、耐瘠薄、耐高溫、耐冷凉等多项优点,能获得稳定而较高的产量,所以一直是高密人民的主要粮食。
上世纪70年代之前,高密大面积种植高粱,曾在历史上形成了著名的高粱之乡。
在抗日战争期间,成片高挺茂密的高粱被抗日武装称为“青纱帐”。
莫言在小说中描述了过去高粱种植的盛况。
莫言写道:“八月深秋,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汪洋的血海。
高粱高密辉煌,高粱凄婉可人,高粱爱情激荡。
秋风苍凉,阳光很旺,瓦蓝的游荡着一朵朵丰满的白云,高粱上滑动着一朵朵丰满白云的紫红色影子。
”红高粱成就了高密深厚的文化底蕴。
同样,在电视剧版《红高粱》中,红高粱也同样贯穿整部电视剧。
不论是九儿和余占鳌在高粱地里的翻云覆雨,还是单家远近闻名的高粱酒,都让红高粱成为充满血性的生灵,活跃在整部电视剧中。
从叙事策略看《红高粱》的影视改编

从叙事策略看《红高粱》的影视改编莫言的代表作《红高粱家族》,主要是写抗日战争时期的高密东北乡的历史,获得无数读者的喜爱。
此后,该作陆续被改编成了张艺谋版的电影《红高粱》、郑晓龙版的电视剧《红高粱》,同样获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红高粱家族》由“红高粱”、“高粱酒”、“狗道”、“高粱殡”和“奇死”五个部分组成,虽然是写抗日战争的,却与一般描写抗日战争的小说截然不同。
第一,莫言的叙述方式非常的巧妙,将叙述的时间打乱,时空不断的转换,插叙、倒序等修辞手法运用得很成功。
第二就是抗战的主体也与一般抗日题材的小说不同,以前都是共产党或国民党的抗日,有时宣传性过重,使小说的文学性被削弱,而在《红高粱家族》中主要描写平民的抗日,以一种新的视角来写抗日战争。
莫言没有上过战场,对于战争的很多东西都是间接学来的,而不是亲身体验过的。
莫言自己也承认,他若如实地反映战争肯定比不过老一辈的作家,毕竟老一辈的作家对战争是深有体会的,并且深受其害。
而作为后起之秀的莫言,另辟蹊径地描绘战争前、战争中和战争后的人们自身以及环境的改变,而不再刻意追求战争场面如实的再现。
2015年播出的郑晓龙的电视剧《红高粱》也是根据这部小说改编而成,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郑晓龙导演的《红高粱》电视剧是根据莫言的《红高粱家族》整部小说来拍摄的。
关于莫言写这部小说的主旨,我们可以从小说的卷首语可窥一二:“谨以此书召唤那些游荡在我的故乡无边无际的通红的高粱地里的英魂和冤魂。
我是你们的不肖子孙。
我愿扒出我的被酱油腌透的心,切碎,放在三个碗里,摆在高粱地里。
伏惟尚飨!尚飨!”[1]从这段卷首语可以看出莫言写此书是为了祭奠抗战中死去的英烈,莫言是怀着一种惭愧和敬畏的心情来写的。
《红高粱》无论是小说还是影视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功,这得益于小说、电影、电视不同的叙事特点,它们互相促进。
小说文本与影视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媒介,它们的叙事差异是很大的,小说是以语言文字为基础来进行叙事,而影视主要是通过画面和声音来进行叙事的。
从《红高粱》看文学作品的电视剧改编

从《红高粱》看文学作品的电视剧改编作者:李静来源:《神州·下旬刊》2017年第02期摘要:小说《红高粱》具有极高的文学精神和审美价值,在小说转变为电视剧改编过程中,实现了媒介由文字向影像的方向转移,探索文化经典在不同语境下所包涵的文化内核,使之在不同的语境之下迸发出鲜活的生命力和艺术价值。
基于小说《红高粱》向电视剧改编的视角,重点分析其传播价值、叙事视角及风格,更好地顺应小说改编为电视剧的趋势。
关键词:《红高粱》;文学作品;小说;电视剧;改编;价值莫言创作的小说《红高粱》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其创作的文学作品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和话题,他创作的小说《红高粱》也由小说转变为电视剧影像作品,获得了极大的成功,突显出文学作品向电视剧改编的文学价值,也使人们在不同的语境之下,更为全面的感知文学作品的内在魅力。
1 小说《红高粱》改编为电视剧的基本概况莫言创作的小说《红高粱》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和视角,以抗日战争时期为历史背景和线索,描述中国高密东北区域的英勇而悲壮的故事,小说之中还穿插描述了“爷爷”和“奶奶”的爱情故事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民族故事内容。
在将这部知名文学作品改编为电视剧的过程中,主要表现有以下内容:1.1 情节上的改编在小说《红高粱》之中,采用了倒叙和插叙的手法,表现出故事中的内容,而在改编为电视剧的过程中,则以前任高密的吴县长被杀、新县长朱豪三的上任为序幕,以顺叙的方式,从两条线索交叉展现,其中一条线索是余占鳖以土匪身份的抗日故事;另一条线索是余占鳖与戴九莲的爱情故事。
在小说《红高粱》之中没有“祭酒神”的描述内容,而在将其改编为电视剧的创作中,则唱响了激动人心的《酒神曲》,展示出令人震撼而热血沸腾的“祭酒神”片段,这里表达出人们对酒神的尊敬之心,也流露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福之意。
1.2 人物形象塑造的改编在对人物余占鳖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过程中,电视剧与小说相差无异,而对戴凤莲的人物形象塑造则有新的创意。
李准:名著改编电视剧 《红高粱》可以打到90分

李准:名著改编电视剧《红高粱》可以打到90分电视剧《红高粱》已经收官,但因此掀起的“高粱热”并未降温。
11月27日,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制片工作委员会、山东广播电视台主办的电视剧《红高粱》专家研讨会在京召开,在三个半小时的会议中,《红高粱》原著作者莫言、著名文艺评论家李准、山东广播电视台总编辑吕芃等与会专家分别就由《红高粱》所开创的名著改编电视剧谈及了自己的感受。
莫言:海外华人也追《红高粱》因11月6日去美国,莫言没有看完电视剧版《红高粱》,他只看了30多集,但每集都看得很仔细,看完后也生出很多感想。
研讨会上,莫言表示,赴美期间,他发现很多身在美国的华人都在追看《红高粱》,反映也都是正面的、肯定的。
尤其是他们在异国他乡看到这样带有强烈中国风格、中国乡土精神的电视剧,唤起的思乡之情,更让他感到振奋和高兴。
在剧版《红高粱》的大结局中,周迅饰演的九儿划燃火柴,点燃高粱酒,和日本侵略者同归于尽,对于这样的结尾,曾有人从科学角度提出质疑。
研讨会上,莫言还特别提到了结尾部分,“大结局中有九儿提着酒的情节,酒是不可能引发那么大的爆炸,因为酒燃烧,冒出的火苗是蓝色的,不会像汽油那样引发冲天大火强烈爆炸,这个虽然不符合科学,但是符合艺术,符合老百姓心理的需求。
”吕芃:《红高粱》完美收官,如释重负电视剧《红高粱》由山东卫视传媒投拍,这是一次勇敢大胆的尝试。
研讨会上,山东广播电视台总编辑吕芃也谈及了自己的感受,《红高粱》完美收官,可以说“如释重负”,只因《红高粱》原著本身,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世界文学中的一座大山,而上世纪80年代的电影版《红高粱》在整个世界电影史,也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因此,制作电视剧版《红高粱》压力极大。
而伴随着《红高粱》收官,四家卫视收视率达到惊人的5.50%,网络点击率更突破30亿次,这样的结果,终于可以松一口气。
对于全剧的整体艺术风格,大众普遍持肯定意见,也因这良好的口碑及文化、经济效益,电视剧《红高粱》最终与小说《红高粱》、电影《红高粱》并肩,成为《红高粱》传播史上第三座大山。
以《红高梁》为例浅析从小说到电视剧的改编

影评以《红高梁》为例浅析从小说到电视剧的改编秦晓文 占 琦 西北大学现代学院摘要:小说改编为电视剧要最大限度地发挥电视剧的优势,从电视剧的角度表现出与文学作品不同的艺术美。
本文通过宏观与微观个案研究的研究方法,分析莫言小说《红高粱家族》改编为电视剧的成就和不足,并以其为例论述小说改编为电视剧的基本情况,分析小说改编成电视剧的优点和缺点,并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方法。
关键词:红高粱;改编;电视剧;文学小说《红高粱家族》本身具有很高的文学精神,在张艺谋电影《红高粱》的推动下,加之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浪潮,在媒介重心由文字向影像转移的过程中,将小说改编成电视剧已是顺势而为。
以《红高粱》为例,根据电视剧改编的基本情况,通过对小说和电视剧的对比分析电视剧《红高粱》改编的优缺点,为小说乃至所有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提供借鉴具有重要意义。
一、《红高梁》改编基本情况分析小说《红高梁家族》通过“我”的叙述,描写了抗日战争时期,“我”的祖先在高密东北乡上演的一幕幕轰轰烈烈、英勇悲壮的故事,其中穿插了“爷爷”、“奶奶”和爱情故事和抗击日寇的民族故事。
电视剧《红高梁》在情节和人物形象塑造上都对小说有一定改编。
在情节上,小说是以倒叙和插叙的方式来记叙发生在高密东北乡的故事,以“我父亲”和余占鳌司令的队伍去胶平公路伏击敌人的汽车队的伟大事迹开篇,在接下来的叙述中穿插着“我爷爷”和“我奶奶”的爱情故事、日本人对高密百姓的欺辱、“我爷爷”作为土匪和黑眼等人的对抗等事件。
而电视剧则是由前任高密的吴县长被杀和新任县长朱豪三的走马上任缓缓拉开序幕,运用顺叙的手法,将余占鳌作为土匪的抗日活动作为一条线索与余占鳌和戴九莲两人的爱情这另一条线索交叉进行描写。
“九月九,酿新酒,好酒出在咱的手,好酒……”每年九月初九,高粱成熟该酿新高粱酒时,都得拜酒神,酒神保佑着高密人民酿好酒。
小说中并没有“祭酒神”的片段,这一首《酒神曲》最先出现在张艺谋导演的电影《红高粱》中,在电视剧《红高粱》中唱响《酒神曲》是在第7集九儿送大少奶奶去县里戒烟回来在院子里听到《酒神曲》响起,到烧锅上观看罗汉带领众人“祭酒神”,强壮而豪情,整个“祭酒神”的过程让人震撼,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红高粱》电影与电视剧改编研究

《红高粱》电影与电视剧改编研究
《红高粱》是著名作家莫言的代表作之一,作品描述了发生在中国北方乡村的一段历史,展现了人民在战争年代中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
该作品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下面分别从故事情节、表现手法和影响力三个层面简要比较两个版本。
故事情节方面,电影《红高粱》和电视剧《红高粱》基本保持了原著小说的情节和结构。
但电影对原著进行了一些删减和变换,缩短了剧情时间,同时削减了一些细节和角色。
电视剧则在讲述简洁明了的情节的同时,保留了原著中更多的细节和人物,使故事更加立体。
表现手法方面,电影《红高粱》的拍摄手法独具特色,运用了快速切换的画面、跳跃的时光和梦境般的画面效果等元素,营造出加速历史步伐、强化观众代入感的效果。
电视剧同样采用了跟随原著的铁笼村方言,让观众更好地感受到北方农民的真实生活状况。
另外,电视剧也更注重细节刻画和人物关系的表现。
影响力方面,电影《红高粱》在国际上获得了众多奖项,致力于通过电影推广中国文化并引向世界电影舞台。
电视剧《红高粱》由于在讲述中国农民生活方面的真实性和感人之处,也在国内获得了很高的收视率和口碑。
总之,电影《红高粱》和电视剧《红高粱》改编都体现了不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但是它们都成功地将小说原著转化为一种充满感染力和感人力的视觉形式。
浅析《红高粱》文学作品改编电视剧的成功之处

浅析《红高粱》文学作品改编电视剧的成功之处【摘要】60集长篇电视剧《红高粱》改编自莫言同名小说《红高粱》,由郑晓龙执导,周迅、朱亚文领衔主演,自播出以来,在业内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赞赏者认为电视剧“向电影致敬但绝不重复”的改写别开生面,创作了别样的景观,批判者则认为电视剧不断偏离原着,造成对经典的亵渎。
更有甚者,将郑晓龙执导的《红高粱》视为一种对经典恶搞的“山寨文化”,认为其无非是“宫斗”加“抗日”的变相表达。
【关键词】红高粱;电视剧;文学作品;改编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228-01一、前言60集长篇电视剧《红高粱》改编自莫言所着的同名小说《红高粱》,由郑晓龙执导,周迅、朱亚文领衔主演,自播出以来,在业内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莫言的《红高粱》是站在民众立场来讲述一个关于抗日的故事。
这种民众立场既体现在作品的情节构造上,又体现在人物形象的设定方面。
关于抗日战争的小说在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中并不罕见,但莫言的这部小说与以往的革命历史小说不同之处在于,它以虚拟家族回忆的形式把全部笔墨都用在了描写由余占鳌余司令的民间武装,以及发生在高密东北乡这个乡野世界的故事之中。
二、电视剧《红高粱》的成功之处(一)国民教化意义和历史反思价值“跟风创作和借势复制的抗日剧越来越多,许多似曾相识的类型人物和耳熟能详的常用剧情层出不穷。
”作为受众的中国普通老百姓已经见怪不怪了,但是,和前不久出现的一些“抗日神剧”、“抗日偶像剧”相比,其在形象塑造上算是较为成功的。
《红高粱》既没有将英雄人物神化,也没有将侵略者脸谱化,虽然在结局的设计上,九儿一个人就能和几个队的日本鬼子同归于尽略显夸张,但是大部分的剧情还是较为客观的。
《红高粱》有一定的教化意义,让我们深刻理解“落后就要挨打”、“团结一致才能取得胜利”。
在某种程度上,它更符合主旋律文化产品所承载的国民教化意义和历史反思价值,是一部优秀的“抗日”题材电视作品。
从小说到电影看《红高粱》的改编_586

从小说到电影:看《红高粱》的改编随着时代经济的飞速发展,现代化影视行业发展规模逐渐扩大。
影视行业的高速发展,不仅仅结合市场的发展潮流,同时也注重人们精神上的需求,实现影视行业的综合发展。
近些年来,一些小说逐渐被改编成电影,并实现了文学精髓的再现。
《红高粱》是当代著名导演张艺谋对同名小说进行改编的一部影视作品,《红高粱》不仅仅是《红高粱家族》中的第一部作品,同时也是较为经典的一部作品。
在莫言的作品中,民间的红高粱,不仅仅是沉默的一种状态,这种红高粱更有着动态性的特征,将传统文学中的一种沉默状态逐渐消解,同时也将传统文学中的一种弱者状态和情感地位进行全面的摆脱,在作者笔下的一种人物写照中,更是结合叙事的主体部分,在贵族化的阶级斗争中,将生命无与伦比的魅力逐渐地体现。
基于文学层面的一种价值应用,不仅仅注重文学创作空白区的及时弥补,同时在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取中,更是结合经典性的文学作品,实现文学精髓的不断提升。
张艺谋导演的这部《红高粱》电影,更是给人巨大的震撼力,在这部经典的作品中,巩俐和姜文作为主演,这种作品的编制,更是本着炫目的颜色,对高粱地的美景进行渲染,给人一种留恋的状态,而莫言的原著,更是将家乡的情感逐渐融合,有着独特的表达形式,将知识分子对家乡的一种复杂情感准确地表达出来,注重怀乡和怨乡情感的一种全面体现。
一、小说作者以及《红高粱》故事梗概(一)莫言简介莫言,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他的作品充满着乡土气息,也因此类属于“寻根文学”派,其中有很多民间故事的描写,真实生动,他的一系列乡土作品饱含着怀乡抑或怨乡的复杂感情。
莫言善于将历史和现实社会的真实状况融合在一起,他的幻觉现实主义达到了很高的境界,莫言的作品也使其赢得了更多的尊重。
莫言作品的风格,主要是结合一种虚幻的状态,实现现实之间的一种融合,在与中国古老神话的结合中,注重民间故事情感的一种根本体现,在灵感的获取中,实现精华的不断吸收,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弊端进行根本上的反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红高粱文学作品改编电视剧的成功之处
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浅析《红高粱》文学作品改编电视剧的成功之处
【摘要】60集长篇电视剧《红高粱》改编自莫言同名小说《红高粱》,由郑晓龙执导,周迅、朱亚文领衔主演,自播出以来,在业内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赞赏者认为电视剧“向电影致敬但绝不重复”的改写别开生面,创作了别样的景观,批判者则认为电视剧不断偏离原着,造成对经典的亵渎。
更有甚者,将郑晓龙执导的《红高粱》视为一种对经典恶搞的“山寨文化”,认为其无非是“宫斗”加“抗日”的变相表达。
【关键词】红高粱;电视剧;文学作品;改编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228-01
一、前言
60集长篇电视剧《红高粱》改编自莫言所着的同名小说《红高粱》,由郑晓龙执导,周迅、朱亚文领衔主演,自播出以来,在业内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莫言的《红高粱》是站在民众立场来讲述一个关于抗日的故事。
这种民众立场既体现在作品的情节构造上,又体现在人物形象的设定方面。
关于抗日战争的小说在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中并不罕见,但莫言的这部小说与以往的革命历史小说不同之处在于,它以虚拟家族回忆的形式把全部笔墨都用在了描
写由余占鳌余司令的民间武装,以及发生在高密东北乡这个乡野世界的故事之中。
二、电视剧《红高粱》的成功之处
(一)国民教化意义和历史反思价值
“跟风创作和借势复制的抗日剧越来越多,许多似曾相识的类型人物和耳熟能详的常用剧情层出不穷。
”作为受众的中国普通老百姓已经见怪不怪了,但是,和前不久出现的一些“抗日神剧”、“抗日偶像剧”相比,其在形象塑造上算是较为成功的。
《红高粱》既没有将英雄人物神化,也没有将侵略者脸谱化,虽然在结局的设计上,九儿一个人就能和几个队的日本鬼子同归于尽略显夸张,但是大部分的剧情还是较为客观的。
《红高粱》有一定的教化意义,让我们深刻理解“落后就要挨打”、“团结一致才能取得胜利”。
在某种程度上,它更符合主旋律文化产品所承载的国民教化意义和历史反思价值,是一部优秀的“抗日”题材电视作品。
(二)勇于突破原着,适当增设原创人物
“电视剧作为一门年轻的艺术,它的成长过程与文学艺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从电视剧初创到今天,文学作品为电视剧创作提供了大量丰富的素材,成为电视剧创作在题材内容方面可以自由借鉴的宝库。
”莫言的《红高粱》其艺术成就和地位不用多说,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足以代表一
切。
许多编剧认为在改编时应该坚持“忠于原着”的原则,理由是原着已经得到了大家的广泛认可,被称作是经典。
毫无疑问,赵冬苓在这一方面的处理,是非常值得我们赞赏的。
她笔下的原创人物朱豪三(于荣光饰)、张俊杰(黄轩饰),无疑是本片的又一重要特色。
其人物性格的塑造,不仅符合上世纪的审美特点,更是为本片的剧情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从他们的英雄事迹去讴歌英勇的抗战人民,这是可贵的原创,也是对正能量的有效弘扬。
甚至,可以夸张一点地说,郑晓龙的这部《红高粱》,不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的电视版,而是一部情节取自某部文学作品的电视剧。
(三)向电影版致敬但绝不重复改写
说到改编的成功,不得不提到张艺谋导演的电影版《红高粱》。
张导的电影,除了深入地把握莫言原小说的思想精髓之外,在视听语言上的探索也着实震惊了电影界。
“颠轿”、“野合”这两个场景所蕴含的张力与爆发力,正是用声画语言、视听思维来阐释原作精神的精彩段落。
有人说,电视剧版《红高粱》其实是一个风险极大的投资项目。
因为,珠玉在前,何以续貂巩俐版的九儿早已深入人心,成为经典的代名词。
对于电视剧《红高粱》如何延续电影《红高粱》的辉煌,不少的人都捏着一把冷汗。
但郑导一改张导以“我爷爷”为主线的叙事方式,将九
儿设为全篇的叙述主线,不但符合当代女性心理消费特征,让作品更加吸引人的眼球,而且由于周迅绝妙的演技,使得这部作品更添色彩。
据报道,原着作者莫言在看完了本片的花絮之后,感动地无以言表,老泪纵横,并称赞周迅是一个集灵气与仙气于一身的女子。
她用她那双会说话的眼睛,还有那勾魂的一颦一蹙,为我们再次呈现了一个经典的九儿。
三、结语
文学作品改编电视剧,对电视剧文学的形成及对电视剧艺术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和意义。
而电视剧的成功,带动了作为创作母本的文学作品的再度推广,使得文学作品“走在了大路上”。
随着“浅阅读”时代的到来,电视作品相较于纯文学似乎更受广大观众的青睐,如何避免文化在烂俗影视作品中的泯灭是我们目前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中国导演责任重大,中国演员责任重大,中国的读书人责任更重大。
参考文献:
[1]黄会林.中国电视艺术发展史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李h阳.电视剧《红高粱》从“大写的人”到“小时代”的宫斗[J].中国艺术报,2014.
[3]刘彬彬.当代中国文化语境中电视剧改编观念的演化[J].现代传播,2010(8).
[4]路艳霞.红高粱――跨越28年的“年代剧”[N].北京日报,2014-11-20.
作者简介:
鞠志婧(1989-),女,吉林省白城人,硕士,白城市白城师范学院传媒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