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高粱》的艺术特色

合集下载

当代中国文艺作品评论:《红高粱》

当代中国文艺作品评论:《红高粱》

当代中国文艺作品评论:《红高粱》
《红高粱》是中国著名作家莫言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部被广泛传诵和影响力巨大的文艺作品。

小说以中国山村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家族三代人的爱情、仇恨、生死离别等人性命题,同时也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变迁和人民群众的命运。

作品的标题“红高粱”寓意深刻,高粱是一种耐旱、耐寒、高产的作物,也是中国农村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象征着中国农民的生命力和希望;而“红”则象征着中国人民奋斗的鲜血和牺牲,以及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小说中的主人公叶藏,是一位在历史洪流中颠沛流离的人物,他在家族和国家命运的纠缠中寻找自我与信仰。

在小说中,叶藏虽然经历了家族的兴衰、战争的浩劫,但依然对生命充满着希望和热爱,他的坚韧与执着、智慧与勇气,以及对命运的抗争,让人们为之动容。

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也是作者刻画得非常生动鲜明的。

她们或是倔强、或是聪明、或是柔情似水,但无论何种性格,都表现出了中国妇女的独特魅力和生命力。

在叙事风格上,莫言采用了传统文学的手法,如意境描写、意象运用、叙事技巧等,同时又结合了现代文学的特色,如独特的语言风格、多元化的叙述视角等,使得整个小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思想深度。

《红高粱》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文艺巨作,它以其深刻的人物刻画、瑰丽的想象、鲜明的叙述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当代文学的一座里程碑,也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小说《红高粱》和电影《红高粱》艺术特色评析 (1)

小说《红高粱》和电影《红高粱》艺术特色评析 (1)

题目:小说《红高粱》是莫言的代表作,电影《红高粱》是张艺谋的代表作,请运用所学习的文艺理论方面的知识,比较分析二者的艺术特色和成就,并着重分析电影《红高粱》对小说的继承和发展。

《红高粱》小说与电影分析对比小说和影视剧是两种不同门类的艺术,就载体媒介而言,小说叙事依然是语言文字,而影视则依靠的画面组构连缀;小说的传播依靠的纸质媒介,影视则是电子媒介。

同时,小说和影视的叙事语言也是不同的,小说叙事使用的是文字语言。

文字语言有着抽象性、间接性、模糊性、不确定性等特点。

而影视叙事则主要使用的是声像语言,它是由画面、声响、音乐等三个方面组成。

声像语言具有直观性、具体性、可感性、确定性等特点。

因此,小说叙事实际是一种文字线性的组构,而影视叙事则是通过画面运动和蒙太奇剪辑与声音符号连接来完成的。

《红高粱》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成名之作,这篇中篇小说于1986年刊登在《人民文学》的第三期,随即在国内引起轰动并获第四届全国中篇小说奖。

随后莫言与陈建宇和朱伟先生三人共同改编了《红高粱》的电影剧本,而后与张艺谋导演合作将其搬上了电影舞台。

1988年春,电影《红高粱》在第38届柏林电影节上获金熊奖,这是我国当代电影首次获得国际大奖,从此该影片引起海外观众的广泛关注。

同年,该影片进入《国际电影指南》的世界十大佳片行列,并位列第二位,这也是我国电影首次在国际A类电影节上荣获的最高赞誉。

次年,该影片获第十六届布鲁塞尔国际电影节广播电台听众评委会最佳影片奖。

该影片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整地浓缩和演绎了小说的精华,以直观的形象、声音去打动观众,其“阅读”方式和观感效果显然要比小说更直接、迅速、强烈。

《红高粱》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并不是受限于它们特定的艺术表达方式,而是指这种改编更多来自于电影不同于小说的主题诉求。

电影《红高粱》无疑完满地实现了小说《红高粱》和《高粱酒》(电影《红高粱》改编自这两部小说)所要表达的主题,除此之外,电影还增添了一些小说所没有的东西,使电影的主题较之小说更加鲜明、深广。

小说《红高粱》和电影《红高粱》艺术特色评析 (8)

小说《红高粱》和电影《红高粱》艺术特色评析 (8)

小说《红高粱》是莫言的代表作,电影《红高粱》是张艺谋的代表作,请运用所学习的文艺理论方面的知识,比较分析二者的艺术特色和成就,并着重分析电影《红高粱》对小说的继承和发展。

一、莫言《红高粱》的艺术特色和成就莫言在这本书中大胆运用了穿越时空的表现手法来编辑他的故事,以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相结合的叙事方式,突破了传统的叙述模式,在小说里建立了双重的叙述视角。

而且,从主题陌生化,人物陌生化,语言陌生化三个角度来突显《红高粱》中的悲壮、豪放、浪漫的民族民间精神。

从而获得了全知全能的效果。

《红高粱》的整个符号系统就是一个多侧面多层次的审美范畴,其中的人物语言是粗话、脏话、野话、荤话、骂人话、调情话等粗俗污秽的乡村用语,是典型的高密农民在说话,这种在旁人看来近乎疯癫的语言在小说的环境中却有一种独特的美感,这种语言风格表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趣味。

《红高粱》中的人物对白是作品的一大亮点。

个性化的民间口语贯穿于故事的始终,在扑面而来的乡土气息中,读者既能感受到民间口语原汁原味的“粗俗”,又能听到粗俗背后那份源自生命底层最原始、最崇高力量的呐喊。

《红高粱》中的场面描写是莫言的拿手好戏,莫言在场面描写中喜欢使用通感,而且想象离奇大胆,语言汁液横流,饱满生动,给人一个更广阔的想象世界和更复杂的感觉空间。

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创作者要有天马行空的狂气和雄风。

无论在创作思想上还是在艺术风格上,都必须有点邪劲儿。

二、张艺谋《红高粱》的艺术特色和成就电影版本的《红高粱》在色彩和造型上获得了不俗的效果。

张艺谋作为摄影出身的导演,色彩和造型一直是他所关注的。

对于电影色彩和造型艺术的探索也显示了他在美学方面的天才,他的电影画面从来就不缺乏视觉冲击力。

张艺谋不但善于使用适当的电影色彩以使观众产生心理刺激和视觉震撼,而且擅长使用独特的造型达到他所追求的隐喻和象征效果。

1987年,张艺谋导演的第- -部电影《红高梁》是“红色系列”的首部影片,该影片的字幕是红色,盖头、嫁衣、花轿、高粱酒都是红色,传递出一种热情和张力。

论莫言《红高梁》系列小说的特征

论莫言《红高梁》系列小说的特征

258论莫言《红高梁》系列小说的特征王晓燕 郑州成功财经学院摘要:研究莫言《红高梁》系列小说的特征旨在从这一系列战争背景的艺术创作中发现作者特立独行的创作模式,以便更为准确和贴切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与内涵。

本文从四个角度分析了《红高粱》系列小说的特征,并就鉴赏小说的策略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莫言;《红高梁》;系列小说;特征《红高梁》系列小说是莫言最具代表性的文学作品,虽然同样以战争为故事背景,却没有陷入传统模式下的俗套。

《红高梁》系列展示的是只属于高密的生与死彼此抗争的图景,无论是故事情节还是人物形象都打上了红高粱的深刻烙印。

而作者则以其特有的天马行空式的叙述与描绘让乱世中人性的血与热烘托出了永恒的自由精神与追求。

一、莫言《红高梁》系列小说特征之典型的地域性(一)地方语言的大量运用阅读莫言《红高梁》系列小说最初产生的最强烈的观感之一莫过于其遣词造句的“非官方”特色,也就是地方语言的大量运用,几乎能让读者从字里行间嗅闻到淡淡的高粱味。

比如“夜色灰葡萄,金风串河道”、“牛郎要上吊,织女要跳河”就是只属于山东高密这一黄土高坡之上、山野乡村之间的方言俚语。

不仅是这些民谚村谣的广泛使用,甚至于寻常作者普遍避讳的方言脏话都会时不时出现在小说的各个角落。

比如“杂种出好汉”、“臭狗屁”、“你娘个蛋”之类让不少读者感觉过于粗鲁的口头表达也被作者用得行云流水、习以为常。

尽管这种略显极端的地方语言运用方式会偶尔产生刺目之感,但是也使《红高粱》系列小说从更大程度上具有了排他性的个性标签,让读者只一眼便可认知这是只属于莫言的创作特色之一。

不仅如此,方言的充分运用还让小说中人物的性格有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妙处,不必作者多花笔墨旁敲侧击,读者仅仅从主人公的言谈中就能将其性格窥探个一二。

而这样的方言还能让人物产生了有别于传统创作套路下的活跃度与丰富性,至少让《红高粱》系列中的主次角色有了更高的可识别度。

(二)环境背景明显的针对性《红高梁》系列小说中设置的环境与小说名称紧密贴合,那就是一片片无边无际的高粱地,只属于高密的高粱地。

《红高粱》文学评论

《红高粱》文学评论

《红高粱》文学评论《红高粱》是当代著名作家莫言的一部长篇小说,发表于1986年,讲述了发生在一个中国北方小村庄中的故事,描述了农村生活的变迁和人们的命运。

作为莫言的代表作,它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认可,并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对《红高粱》进行文学评论,探讨它的叙事手法、主题及意义。

首先,《红高粱》的叙事手法独特,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

莫言采用了第一人称叙事,通过描述主人公回忆录式的叙述,将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种时态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展示了故事中人物的成长、变化和心理状态。

此外,莫言还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如用高粱花暗示爱情、用红色代表欲望等,使故事更加生动形象。

其次,《红高粱》的主题深刻,反映了农村生活的变迁和人们的命运。

小说通过描述主人公的一生,反映了农村社会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以及人们在这个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困扰和抉择。

在这个过程中,高密东北乡的农民们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从贫困落后走向文明富裕。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断面对着传统道德观的挑战,追求自由和尊严,展现出了人性中善良、勇敢和坚韧的一面。

此外,《红高粱》还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小说中的人物各具特色,他们既有善良的人,也有充满欲望和野性的恶人。

这些人物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作出了不同的选择,从而导致了不同的命运。

这充分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也提醒我们要警惕欲望的膨胀和恶行的滋生。

《红高粱》的意义不仅在于它的艺术表现力和主题深刻,更在于对当代文学的启示。

从莫言的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当代中国文学巨大变革的脉络,以及中国文化的精髓和传统。

同时,它也提醒我们要继续关注农村地区的发展,关注人们的生活状态,以更好地描绘当代中国的繁荣和进步。

总之,《红高粱》是一部充满艺术魅力和人文关怀的文学作品,它通过讲述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展示了当代中国农村生活的变迁,以及人性中善恶复杂的挣扎。

作为莫言文学创作的代表作品,《红高粱》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丰富的艺术世界,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莫言独特的文风和叙事手法。

论《红高粱》的艺术特色.doc

论《红高粱》的艺术特色.doc

论《红高粱》的艺术特色文学院汉语言文学2班黄苏静摘要:20世纪的80年代中期是现代主义小说的高潮时期,莫言以一篇《红高粱》轰动文坛。

他以抗日战争为题材,以余占鳌伏击日本汽车队以及和“我”奶奶的爱情为线索,给我们展示了北方农民那种顽强的生命活力和像“红高粱”一样充满血性和反叛意识的民族精神。

本文主要从《红高粱》的艺术特点出发,来研究作品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莫言《红高粱》生命活力反叛意识民族精神莫言的《红高粱》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具有鲜明现代主义特点的“现代派”小说。

小说以全新的历史观念表现抗日战争时期北方民众的斗争生活,极力渲染和歌颂存在于民众身上的那种原始生命活力和像“红高粱”一样充满血性和反叛意识的民族精神。

1985年到1988年是现代主义小说发展的高潮时期,这一时期涌现了许多作家,并且他们的艺术风格也各领风骚,那么,莫言的《红高粱家族》系列又是怎样在文艺界呈现出此起彼伏的状况的呢?一篇《红高粱》又是怎样使得整个文坛沸沸扬扬呢?本文通过对作品文本的分析解读,揭示《红高粱》的艺术特色。

1《红高粱》的主题表达《红高粱》描述了土匪余占鳌(我爷爷)组织民间武装,在胶平公路上伏击日本汽车队以及和“我”奶奶的爱情纠葛。

“小说以敢生敢死、敢爱敢恨的生命意识作为基调,对整个农民真实的文化心理进行原生态的描述”[1],故事的情节宣泄着生机勃勃的生命激情,宣扬着狂野不羁的野性生命力。

在莫言的笔下,北方民间的世界是自由的,他们的生命是自由的。

不管是“颠轿”还是“伏击战”,都让我们看到了主人公们的血液中浸透着那无拘无束的叛逆性格和土匪气息。

特别是“我”爷爷伏击日寇,体现了一种民间自发地为生存而奋起,反抗暴力欲望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可以说,“《红高粱》所要证明的是民族精神之魂的复杂内核,既充满了血腥味但又富有神秘感的优秀作品”。

[2]《红高粱》中的主人公们在那血海般辉煌而又凄婉的高粱地里打击日寇的惨烈战斗,显示出一种凛然的民族正气。

红高粱的艺术特色

红高粱的艺术特色

红高粱的艺术特色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红高粱》的艺术特色姓名:刘冬艳学号:33班级:对外汉语本09班课程名称:中国当代文学任课教师:黄雪婷摘要:《红高粱》主要描写的是“爷爷”余占鳌率领武装伏击日本汽车队以及余占鳌和“我奶奶”戴凤莲之间的爱情故事。

小说以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相结合的叙事方式,以追忆的姿态来讲述发生在高密东北乡的故事。

小说中“红高粱”这一活物象征了广阔深替的民族精神,作者以当代人的心灵与意识让我们直面民族的过去,呼唤“红高粱”的精神,寻找我们遗失的家园。

同时,小说成功的塑造了两位新农民的形象,探索农民的命运,追求个性的解放,是一部经典的历史之作。

关键词:莫言《红高粱》艺术特色叙事方式“红高粱”精神新型农民《红高粱》的叙述沿两条线展开,主线是土匪头子“爷爷”余占鳌率领的武装压击日本汽车队,辅线是在这次战争发生之前发生的余占鳌和“我奶奶”戴凤莲之间的爱情故事。

小说对题材的处理体现出对传统小说叙事的叛逆,是以追忆的姿态讲述的故事。

小说在叙事人称上,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迭和在一起。

从“父亲”和叙事者关系的角度去考察,你就会发现:“父亲”既是叙事者的父亲,也是叙事者本人。

你看这句“父亲不知道我的奶奶在这条路上主演过多少悲剧,我知道。

父亲也不知道在高粱阴影遮掩着的黑土上,曾经躺过奶奶洁白如玉的光滑肉体,我也知道。

”很显然莫言的眼睛给了“父亲”,作为作者的莫言倒成了记录感觉符号的工匠了。

”所以“父亲”成了一个孩子和成年人组成的魔方了,在高粱地里总也长不大。

《红高粱》的叙事策略和语言方式追求强烈的陌生化效果。

小说的展开是由感觉引导,情绪推动,其中,在语言运用上《红高粱》追求一种富有力度的表达,一切都服从主题的自由创造和审美快感,重视感觉,大胆运用丰富的象征、比喻、夸张等手法。

在《红高粱》里你会看到恍成血海的红高粱,会看到作者在各种情境下各种色彩描绘着红高粱的形象,倘若你只是看到快了“红高粱”,那么这个艺术世界就失去了意义。

小说《红高粱》和电影《红高粱》艺术特色评析 (3)

小说《红高粱》和电影《红高粱》艺术特色评析 (3)

小说《红高粱》是莫言的代表作,电影《红高粱》是张艺谋的代表作,请运用所学习的文艺理论方面的知识,比较分析二者的艺术特色和成就,并着重分析电影《红高粱》对小说的继承和发展。

《红高粱》是莫言作品中很有代表性的一部,作者大胆运用了穿越时空的表现手法来编辑他的故事,以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相结合的叙事方式,突破了传统的叙述模式,在小说里建立了双重的叙述视角。

而且,从主题陌生化,人物陌生化,语言陌生化三个角度来突显《红高粱》中的悲壮、豪放、浪漫的民族民间精神。

从而获得了全知全能的效果。

本文将从语言的陌生化手法入手,阐述《红高粱》独具魅力的艺术特色。

语言主要是为了达到沟通交流、传达信息的目的。

什克洛夫斯基认为:“普通语言是日常的,司空见惯的,平庸呆滞而且是毫无生气的,而语言经过“陌生化”后则会变得奇异,令人耳日一新,而且充满话力。

”对于作者而言,语言的陌生化是一种艺术手段,通过语言的陌生化使自己的作品为大众所欣赏。

对于读者而言,语作品的兴趣,克服审美疲劳。

莫言《红高粱》的陌生化也表现在语言方面。

在《红高粱》中,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便是体现陌生化效果的重要途径。

如“高粱高密辉煌,高粱凄婉可人,高粱爱情激荡”“遍地高梁肃然默立”“高粱尸横遍野”“高粱的茎叶在雾中嵫嵫乱叫”“高粱嚓嚓啦啦的幽怨鸣声”“一穗一穗被露水打得精湿的高粱在雾洞里忧悒地注视着我父亲,父亲也虔诚地望着它们。

”在莫言笔下,高粱是活生生的灵物。

它们和人一样拥有肉体和情感,它们对日本人蹂躏高密东北乡民感同身受,它们与乡民一样仇视日本侵略者。

又如“被篷布上,漏出几颗鬼鬼祟祟的星辰”星辰是没有生命的,更不可能鬼鬼祟祟,作者这样写既给读者创作一种新奇的审美感受,又充分表现出罗汉大爷意欲逃出栅栏的紧张心理。

此外,电影版本的《红高粱》在色彩和造型上获得了不俗的效果。

张艺谋作为摄影出身的导演,色彩和造型一直是他所关注的。

对于电影色彩和造型艺术的探索也显示了他在美学方面的天才,他的电影画面从来就不缺乏视觉冲击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论《红高粱》的艺术特色学校:鸡西大学院系:文法系专业:11届语文教育姓名:张同军自考专业:汉语言文学教育指导老师:吴嬗婷答辩考号:2052013年3月论《红高粱》的艺术特色摘要:《红高粱》是莫言作品中很有代表性的一部,作者大胆运用了穿越时空的表现手法来编辑他的故事,以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相结合的叙事方式,突破了传统的叙述模式,在小说里建立了双重的叙述视角。

而且,从主题陌生化,人物陌生化,语言陌生化三个角度来突显《红高粱》中的悲壮、豪放、浪漫的民族民间精神。

从而获得了全知全能的效果。

本文将从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强烈的陌生化手法入手,阐述《红高粱》独具魅力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莫言《红高粱》艺术特色叙事方式陌生化手法80年代中期,莫言用他优美的语调为我们渲染了一个“红高粱”的世界。

是对民族生命深处热烈而顽强的生命力的热情呼唤,是对复杂险恶的环境下美好自由人性的赞美,是对为美好未来浴血奋战的人们的深深敬畏。

他笔下的高密东北乡有着荒原般的记忆,带着“种的退化”的忧患讲述着那段血色浸染的故事。

他曾说过:“这时我是强烈地感受到,20年农村生活中,所有的黑暗和苦难,都是上帝对我的恩赐,虽然我身处闹市,但我的精神已回到故乡,我的灵魂寄托在故乡的回忆里,失去的时间突然又以充满声色的形式,出现在我的面前。

”①他也在《红高粱》最后结尾献辞道:‘‘谨以此文召唤那些游荡在我的故乡无边无际的通红的高染地里的英魂和冤魂.我是你们的不肖子孙,我愿扒出我的被酱油腌透了的心,切碎,放在三个碗里,摆在高粱地里.伏惟尚飨!尚飨!!”②这不是空谈而是他能够把握乡村灵魂,真正表现乡村自我精神的基础。

因此成就了一部经典著作,然而,一部著作的背后一定有它独特的一面,下面我则从两个方面来阐述《红高粱》独特的艺术特色。

一独特的叙事方式(一)叙述视角莫言在《我为什么写<红高粱家族>》中写到:“过去的小说里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而《红高粱》一开头就是“我爷爷”“我奶奶”,既是第一人称视角又是全知的视角。

”小说用“父亲”的视角来阐述战争的全部过程和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

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迭和在一起,也就是说“父亲”这个视角即是叙事者的父亲,也是叙述者本人。

比如“父亲不知道我的奶奶在这条路上主演过多少悲剧,我知道。

父亲也不知道在高粱阴影遮掩着的黑土上,曾经躺过奶奶洁白如玉的光滑肉体,我也知道。

”很显然,作者眼睛就是“父亲”的视角。

又比如在写到“我”的时候是第一人称,一写到“我奶奶”就站到“我奶奶”的角度,她的内心世界就可以很直观地表达出来。

作者并用第一人称视角和全知的视角,用众多笔墨写当时的周边环境以及在当时环境中所发生的故事,而不是一味地只通过“我”来评价当时的“人”和“物”。

正式这种独特的视角让读者能够可以很快融入作品,并客观地全方位感地知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这就比简单的第一人称视角丰富得多,开阔得多。

(二)叙述策略有评论者指出:“莫言并未使用线性情节推进法,而是将整个故事一块块地切分,在每次事件中间穿插进暴力渲染及一些稀奇古怪的描述,如此切分,拼合,大大地刺激了读者的胃口。

”在《红高粱》中,作者一开始使用倒叙的写作方式,写“我父亲”跟随“我爷爷”的队伍去胶平公路伏击日本兵的汽车队。

在这一章节里,交待了整个故事中人物的结局,而在每一章节中以及章节俞章节中,作者又运用了插叙的表现技巧,如在写到“我奶奶”在高粱地里升入天堂时,通过“高粱地”这一特殊场景随即联想到“我爷爷”与“我奶奶”的结识也是在高粱地里,于是时间倒转,写“我爷爷”和“我奶奶”相识相知相爱的故事。

虽然在时间结构上略显散乱,但却衔接自然。

(三)叙述时间《红高梁》在叙事上采用了“心理时间”,让读者随着“我”的“心理时间”一起去感受。

这种叙事方法是在对读者传统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进行肢解。

这是魔幻现实主义作家为了更自如地反映深刻的心理状态,超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读者更深入地潜入人物的灵魂,在文艺作品结构上,通常就故意打乱时间顺序,使情节颠倒、跳跃……使好端端的传统故事变得面目全非,使明白晓畅的情节变得陌生。

俄国批评家施克洛夫斯基认为:“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长度……”《红高梁》的叙事手法遭到了众多非议,但非议者却在阅读习惯的揉搓中得到了心灵的洗涤,让读者在心灵的冲击中去思考人,去思考生命、自由、幸福的真正含义。

二强烈的陌生化手法(一)主题陌生化。

传统革命历史小说讲述的大多都是歌颂正面的历史英雄人物的主题模式。

从民族的立场去体现他们生命的意义,展现了极其强大的生命力和民族精神。

《红高粱》这部小说去打破了这种传统的主题模式,使小说产生了主题陌生化的审美效果。

《红高粱》描写的是一场自发的民族抗日战争的场面,传统的革命历史小说大多数都是在中共领导下的革命斗争,有宏大的战争那场面,是在意识形态的规限内讲述战争发生的前因后果,主要讲述革命的起源,在经历曲折的过程之后从而如何最终走向胜利的。

这是传统革命小说的主题模式。

而《红高粱》则不是。

小说描写的虽然是抗日战争历史,作者都有意的远离历史范畴中的爱国,民族等。

然而,却构建出了土匪头子和乡间妇女之间的恩恩怨怨,生生死死的故事,有意的去张扬普通个体的人性,很微妙的将爱国,民族掺杂其中。

小说的描写用普通的农民为主人公,而意外来了日本鬼子的起因,于是他们不由自主的被卷入抗日战的时代洪流中,应用的战斗着。

但他们的身上很难看到崇高的民族大义和浓厚的政治色彩。

“他一辈子都没弄清人与政治,人与社会,人与战争的关系,虽然他在战争的巨轮上飞速的旋转着,虽然他的人性的光芒总是冲破冰冷的铁甲放射出来,但事实上,他的人生即使是在某一瞬间放射出璀璨的光芒,着光芒也是寒冷的,旁典的,掺杂着某种深刻的兽性因素”这就是作者笔下本真的余占鳌。

陈思和先生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一书中说:“整个战斗过程体现出一种民间自发的为生存而奋起反抗的暴力欲望,这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历史战争所具有的政治色彩,将其还原成了一种自然主义式的生存斗争。

” 这就是莫言《红高粱》中的陌生化主题,与传统革命历史小说主题模式的一种背离。

(二)人物陌生化。

以往的革命历史小说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大多分为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

如《红岩》中的江姐,《青春之歌》中的林道峰。

这些人都是具有崇高道德,意志坚定的共同特征。

反面人物有《红岩》中的徐鹏飞等。

他们都是无恶不作,凶残,贪婪之徒。

莫言的《红高粱》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在革命历史小说是非常独特的,就以“我奶奶”戴凤莲为例分析她的陌生化。

“天,什么叫贞节?什么叫正道?什么是善良?什么是邪恶?你一直没有告诉过我,我只有按着我自己的想法去办,我爱幸辐,我爱力量,我爱美,我的身体是我的,我为自己做主,我不怕罪,不怕罚,我不怕进你的十八层地狱.我该做的都做了,该干的都干了,我什么不怕.但我不想死,我要活,我要多看几眼这个世界,我的天哪......”这是“奶奶”临终前的话,她的一生按照自己所思所想去行动,遵从了本性,颠覆了传统道德,为了追求自己的自由和幸福她一切都不怕。

因而她在临终前内心没有对死的恐惧,而是对生的留恋。

“天……天赐我情人,天赐我儿子,天赐我财富,天赐我三十年红高粱般充实的生活……”。

戴凤莲是一个反叛传统的女子,“她身上呈现出与世俗礼教、伦理道德相对峙的生命状态。

”为了幸福自由蔑视道德法律,从而形成了这样一个敢爱敢恨,敢作敢当,自由自在的化外之民。

(三)语言的陌生化。

语言主要是为了达到沟通交流、传达信息的目的。

什克洛夫斯基认为:“普通语言是日常的,司空见惯的,平庸呆滞而且是毫无生气的,而语言经过“陌生化”后则会变得奇异,令人耳日一新,而且充满话力。

”对于作者而言,语言的陌生化是一种艺术手段,通过语言的陌生化使自己的作品为大众所欣赏。

对于读者而言,语言的陌生化是能唤起他们对作品的兴趣,克服审美疲劳。

莫言《红高粱》的陌生化也表现在语言方面。

1.比喻、拟人修辞比喻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修辞手法,莫言在《红高粱》中大量运用了比喻,而且他的比喻不落俗套、奇异诡谲,使小说语言形象生动、产生陌生化效果。

例如:“石桥伏在水面上像一个大病初愈的病人。

”“枪声沉沉,像雨夜中阴沉的狗叫。

”“过去的一切,像一颗颗香气馥郁的果子,箭矢般坠落在地。

”作者把见证和承受日本人暴行的石桥比作初愈的病人,把预示流血和死亡的枪声比作阴沉可怕的狗叫,把“奶奶”丰富充实的三十年过去生活比喻成香气馥郁的果子,是选取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人和事物作为喻体切合了小说的环境和人物的心理,虽然并不十分高雅美好,但却收获了一种丰富可感的美。

“马骡驴粪像干萎的苹果,牛粪像虫蛀过的薄饼,羊粪稀拉拉像震落的黑豆。

”将动物的排泄物与人类的食物相联系,作者在这里有意识地将丑的事物美化,拉大了语言内在的空间距离,造成一种语言的阻抗性,给读者以强烈的感官刺激。

“躯干上的皮被剥了,肉跳,肉蹦,像只褪皮后的大青蛙。

”作者用冷静的笔调叙述罗汉大爷被活剥皮后的情状,运用一个形象的比喻,不着一个“惨”字,却把罗汉大爷的惨状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红高粱》中,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也是体现陌生化效果的重要途径。

如“高粱高密辉煌,高粱凄婉可人,高粱爱情激荡”“遍地高梁肃然默立”“高粱尸横遍野”“高粱的茎叶在雾中嵫嵫乱叫”“高粱嚓嚓啦啦的幽怨鸣声”“一穗一穗被露水打得精湿的高粱在雾洞里忧悒地注视着我父亲,父亲也虔诚地望着它们。

”在莫言笔下,高粱是活生生的灵物。

它们和人一样拥有肉体和情感,它们对日本人蹂躏高密东北乡民感同身受,它们与乡民一样仇视日本侵略者。

又如“被篷布上,漏出几颗鬼鬼祟祟的星辰”星辰是没有生命的,更不可能鬼鬼祟祟,作者这样写既给读者创作一种新奇的审美感受,又充分表现出罗汉大爷意欲逃出栅栏的紧张心理。

2.词语超常搭配《红高粱》中莫言遣词用字常常打破传统的固定搭配模式,超常的搭配往往能带来惊奇的阅读享受,产生陌生化的效果。

例如:“奶奶鲜嫩茂盛,水分充足。

”以形容植物的词形容人的形态生动地表现出奶奶的娇艳欲滴和青春貌美,陌生化的语言给人出乎意外感受,达到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审美效果。

“大爷双耳一去,整个头部变得非常简洁。

”“简洁”一词本指说话或行文简明扼要,这里用来形容罗汉大爷被割去双耳的头部,令人觉得突兀,同时也让人深刻感受到日本人的残忍。

“奶奶的血把父亲的手染红了,又染绿了,奶奶洁白的胸脯被自己的血染绿了,又染红了。

”人血本是红色的为何却能“染绿”呢?这样的搭配能给人新奇之感,但新奇之余又可体会到词语背后的含义,绿色是高粱茎叶的颜色。

“奶奶”是吃着高粱米喝着高粱酒长大的,人血液里自然会有高粱的的精神了。

“父亲眼见着我奶奶胸膛上的衣服啪啪咧开两个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