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下语文22 文言文二则

合集下载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文言文二则:铁杵成针人教部编版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文言文二则:铁杵成针人教部编版

品读课文
照样子,根据课文内容填一填。
. 胤恭勤不倦。(疲倦) .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放弃)
提示:这种方法叫扩词法,也叫加字法。即在单音节 词前或后加字,使之成为双音节词或短语。
思维导图
铁杵成针
学业未成 弃去 遇老媪 磨针
感其意 还卒业
只要功夫深 铁杵磨成针源自拓展延伸水滴石穿 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品读课文
从对人物的描写中,你感受到了李白的什么品质?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
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 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持之以恒
品读课文
读准字音,注意词句之间的停顿。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 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 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 意,还卒业。
译文:一天偷盗一枚铜钱,一千天就偷了一 千枚铜钱。用绳子不停地锯木头,木头就会被锯 断;水滴不停地滴,能把石头滴穿。
再见
第七单元•第22课
文言文二则
第二课时
课文导入
大家都知道大诗人李白,他一生 写过许多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古诗, 有“诗仙”之称。老师今天为大家带 来李白上学时的故事,我们一起来学 习吧!
图文导入
铁杵成针
理解题目
齐读题目,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铁杵
用来舂米 或捣衣的 铁棒
成 磨成,做成
针 缝衣针
一起来解题:铁棒被磨成了缝衣针
品读课文
路过
这 遇到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老妇人 正在
译文:他路过这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棒。
品读课文

年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22《文言文二则》第二课时《铁杵成针》教案

年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22《文言文二则》第二课时《铁杵成针》教案

年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22《文言文二则》第二课时《铁杵成针》教案一. 教材分析《铁杵成针》是一篇文言文,选自《汉书·艺文志》,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

故事讲述了唐代道士吴权利用铁杵磨成针的过程,以此告诉人们只要有恒心和毅力,就能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文言文词语,翻译句子,理解故事寓意,以及提升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文言文,对文言文的语法和句式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由于文言文的语言和现代文存在一定的差距,学生在阅读和理解上可能会遇到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提高他们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翻译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故事寓意,培养自己的恒心和毅力,树立远大的目标。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翻译课文。

2.教学难点:理解故事寓意,培养学生的恒心和毅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故事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准备相关教学材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准备相关学习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述一个有关毅力的小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入本课的主题《铁杵成针》。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然后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如“为什么铁杵能磨成针?”“这个故事给你什么样的启示?”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22文言文二则教材分析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22文言文二则教材分析
解决方法:通过对比和联系,让学生了解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之间的差异和联系,加深对语言的理解
学生难以理解文言文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解决方法:通过讲解背景和作者生平,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解决方法:通过讲解背景和作者生平,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学生难以理解文言文语法和词汇 解决方法:通过讲解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
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解释
理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表达方式
了解课文所涉及的历史文化背景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重点与难点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难点:理解文言文的深层含义和文学价值
重点: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语法结构
解决方法:通过讲解、示范、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评估方法:通过考试、作业、课堂表现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评价方式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学习态度、参与度和进步情况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测验或考试评价:通过测验或考试的方式,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口头评价: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困惑,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孟子》中的相关篇章
《论语》中的相关篇章
相关网站或资源链接
教育部官网:提供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等文件
知网等学术网站:提供相关论文、研究资料等资源
人民教育出版社官网:提供教材内容、教学建议等资源
语文出版社官网:提供文言文二则的原文及注释
汇报人:
反馈机制
及时性: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多样性:采用多种方式收集反馈,如课堂提问、作业批改、考试等

年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22《文言文二则》第二课时《铁杵成针》教学设计

年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22《文言文二则》第二课时《铁杵成针》教学设计

年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22《文言文二则》第二课时《铁杵成针》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铁杵成针》是一篇文言文,选自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

本文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主要内容是唐代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经常逃学,后来在一位老妇人的启发下,终于明白了“只要功夫深,铁杵也能磨成针”的道理,从而发奋学习,成为了一位伟大的诗人。

这篇课文旨在让学生体会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成功的道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毅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知识,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有一定的提高。

但学生对于较为复杂的句子结构和较生僻的词语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主要人物和事件;掌握一些文言文基础知识,如词语、句式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李白小时候的淘气和成长过程,理解“只要功夫深,铁杵也能磨成针”的道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毅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主要人物和事件。

2.难点:掌握一些文言文基础知识,如词语、句式等;理解“只要功夫深,铁杵也能磨成针”的道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词语解释、句式分析等。

2.教材:准备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

3.黑板:准备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李白小时候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觉得李白小时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他为什么能够成为伟大的诗人?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文言文二则》教案(含教材分析、教学反思等)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文言文二则》教案(含教材分析、教学反思等)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文言文二则》教案(含教材分析、教学反思等)一. 教材分析《文言文二则》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两个文言文故事。

《守株待兔》讲述了一个农夫偶然得到了一只撞树而死的兔子,从此便放弃耕作,每天守在树旁等待兔子自己撞死,结果饿肚子的故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单纯依靠运气,而要勤奋努力。

《王戎不取道旁李》讲述了王戎小时候,他的父母带他去果园,他看到道旁的李树上挂满了李子,但王戎却不去摘,因为他认为道旁的李子一定是苦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只看表面,而要通过观察和思考来判断事物。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他们能够理解简单的文言文句子,并能够通过上下文来推断不熟悉词语的意思。

但是,对于一些特殊的文言文句式和词语,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解释。

此外,学生可能对文言文的文化背景不太了解,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补充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能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并能够进行简单的翻译。

3.能够通过课文的学习,领悟到勤奋努力和善于观察思考的重要性。

4.能够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的理解和朗读,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2.难点:对文言文文化背景的理解,对课文深层含义的领悟。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课文进行讲解,解释重点词语和句式。

2.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故事等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文本和配套练习题。

2.PPT或者黑板,用于展示课文内容和板书。

3.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故事,用于创设情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文言文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十二课《文言文二则》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十二课《文言文二则》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十二课《文言文二则》主要内容和知识点《文言文二则》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第二十二课,本课内容共分为两则文言文,分别为《过秦论》和《岳阳楼记》,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两则文言文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一、《过秦论》《过秦论》是战国时期的韩非子所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内容为韩非子著名的辩论之一,主要讲了秦始皇为了实现统一天下的目标,采取了一些残忍的手段,导致人民生活的痛苦和不满。

本篇文言文内容如下:“秦得君权,而攘夷狄,同文同种,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从此以往,为海内一家。

后来者因其衰而扶戴之,是为汉高祖也。

然后兵刃未接,而攘夷已成,秦灭六国,此后诸侯分裂,河山交臂,奄有天下者,唯此二世而已矣。

其间数世而亡,汉兴而复灭之。

后经数百年,而唐、虞、夏、商之为烟、霄、漠、灵也,其桢干大楚,其固根深河洛,兼并八荒,一统天下。

至于后周,过犹不及。

”其中,韩非子通过对秦始皇的政治手段进行分析,表达了自己对于统一天下的看法,以及对于秦朝大一统政治的反思。

这两则文言文包含了丰富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下面将分别介绍具体的内容和知识点。

1. 《过秦论》的主要内容《过秦论》主要分析了秦始皇为了实现统一天下的政治目标,采取了一些残酷无情的手段,并且这些手段导致了人民的痛苦和不满,这是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在《过秦论》中,韩非子主要阐述了三个观点:一是“封建分裂”是导致战争的主要原因。

在诸侯国的分裂状态下,难以形成一个大一统的国家,各个国家之间的战争会不断地发生。

二是“轻视人才”的做法会导致灭亡。

如果一个政权不重视人才,甚至对待军事将领也是如此,那么这个政权必定会走向灭亡。

三是“政治斗争”是一种自我滋生的疾病。

人心不同是所有政治斗争的最根本原因,这些疾病会在国家内部蔓延开来,从而导致政权的灭亡。

2. 《过秦论》的语言知识《过秦论》的语言水平非常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文辞高妙,用词严谨,语言浅显易懂。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22课《文言文二则》讲解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22课《文言文二则》讲解
逢:相逢遭逢逢年过节
卒:士卒卒业兵卒部卒
形近字:
荧(荧光)逢(重逢)碎(碎片)贫(贫穷)恭(恭敬)
萤(萤火虫)缝(门缝)卒(士卒)芬(芬芳)共(总共)
课文解析:
囊萤夜读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字词解释:
囊萤夜读:(车胤)把萤火虫装在袋子里(照明),在夜里读书。本文选自《晋书·车胤传》。囊,用口袋装。萤,萤火虫。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正在磨铁棒。
问之,曰:“欲作针。”
李白好奇地问老婆婆在做什么,老婆婆说:“我想把它磨成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李白被她的精神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
课文主题:
《铁杵成针》讲述了李白小时候贪玩不爱学习,受到老婆婆铁杵磨成针的精神鼓舞,继续学习,最终完成学业的故事。这则小故事告诉我们,不管做什么事,只要认真去做,坚持不懈都能成功。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22课《文言文二则》讲解
知识点
教材分析:
《囊萤夜读》讲的是晋朝一个名叫车胤的人勤奋好学,利用萤火虫来照明读书的故事。故事浅显易懂,给人的教育意义却十分深刻。只要我们勤奋苦学,就能克服一切困难,日后オ能有所成就。
《铁杵成针》讲述了李白小时候贪玩不爱学习,受到老婆婆铁杵磨成针的精神鼓舞,继续学习,最终成就自己的故事。这个成语故事有着生动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藴含着十分丰富的知识和道理,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在进行教学时,使学生懂得做任何事都要坚持的道理。
贫穷—(贫困)重逢—(重遇)恭敬—(尊敬)
五、反义词。
贫穷—(富有)恭敬—(鄙视)心不在焉—(全神贯注)
六、解释带“”的字词。

部编(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第七单元-22《文言文二则》带教学反思

部编(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第七单元-22《文言文二则》带教学反思

部编(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第七单元-22《文言文二则》带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言文二则》的故事内容和主要人物。

2.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理解其中的隐含含义。

3.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1.理解《文言文二则》故事内容和背景。

2.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3.使用文言文的古代词汇和成语进行表达。

三、教学难点1.理解文言文中的古代用法和修辞手法。

2.教会学生如何联系现实生活理解古代文言文,让学生不仅停留在文本表面,还能深刻理解其中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引入:讲解《文言文二则》的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激发学生对古代文言文的兴趣。

2.主体:分析文言文中的古代用法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含义。

3.练习: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文言文二则》中的故事,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

第二课时1.复习: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强化对文言文的认知。

2.拓展:讲解《文言文二则》中一些古代词汇和成语的含义及用法,引导学生扩展词汇量。

3.实践:让学生独立分析《文言文二则》中的文言文段落,理解作者的用意。

第三课时1.教学反思:回顾学生在学习《文言文二则》中的表现和理解程度,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2.拓展应用:让学生尝试用文言文的古代语言写一篇小作文,巩固所学内容。

3.展望未来: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古代文学,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五、教学反思本教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兴趣,通过引入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内容;同时,通过分析古代用法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言文的含义。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较高,但也发现部分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仍有困难,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巩固。

在未来的教学中,将继续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开展更多互动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古代文言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铁杵成针》创新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故事中的生字新词,了解故事的内容。

2.学习成语故事《铁杵成针》,理解成语的意思,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3.能用自己的话复述成语故事。

二、教学重难点
学习成语故事《铁杵成针》,理解成语的表面意思,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后来人们把这些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加以锤炼,便形成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下中华语言文化的精华,背诵下我们积累的成语。


2.学生起头,背诵成语接龙。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积累更多的成语,希望同学们继续保持这种学习精神。


3.导入:成语是我国语言文化的精华,它们有的庄重严肃,有的机智幽默,而且大多数的成语背后都有一个生动的故事。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个有趣的成语故事,大家想不想看?这个成语故事的名字叫做“铁杵成针”。

(板书课题:铁杵成针)不过,老师有个要求,希望同学们能带着这些问题认真去观看。

4.出示阅读提示,指名读要求
(二)学习成语“铁杵成针”
1.欣赏故事。

2.小组讨论交流。

师:故事我们已经看完了,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学习提示和故事内容,把你的发现和你小组内同学说一说。

3.汇报
(1)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
(2)李白在学习上遇到了什么困难?后来又是什么事情使他改变了对学习的态度?你对他了解吗?(指名背李白的诗,出示介绍李白资料的课件)
(3)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铁杵成针”这则成语的意思?铁杵是什么意思?生说后,观看课件,板书成语意思:将铁杵磨成细针,比喻只要有恒心肯努力,就必有成果。

学生齐读)谁能用铁杵成针说句话?
(4)看了这个故事,你最想说些什么?
师:只要同学们坚持学成语,日积月累,就会掌握很多词条,你的语言表达能力就会不断提高,这就好比铁杵成针。

(三)表演铁杵成针(李白这些成绩的得来跟他的勤奋好学是分不开的,然而,铁杵成针这件事对他后期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演一演铁杵成针这个故事。

1.小组内先分工排练。

2.全班汇报。

(四)“铁杵成针”告诉我们的道理是:--------?谁能讲一讲你自己所熟悉的成语故事。

(五)练习题
1.看图猜成语,说意思。

2.成语计算题。

(六)总结
师:李白被人们称为“诗仙”,是个很有才华的伟大诗人,但是连这么有才华的人都需要刻苦地学习,那么普通人不就更需要努力了吗?因此同学们,无论我们的才华、天资如何,都应该努力学习,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持之以恒,这样才能成功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