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总复习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文言文复习(教师用)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文言文复习(教师用)

第9课桃花源记(陶渊明)1.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缘:________________(2)落英缤纷....落英:______________ 缤纷:__________________ (3)渔人甚异.之异:________________(4)欲穷.其林穷:________________(5)便舍.船舍:________________(6)才.通人才:________________(7)屋舍俨然..俨然:______________(8)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________________(9)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阡陌:______________ 交通:______________(10)悉.如外人悉:________________(11)黄发垂髫....黄发:______________ 垂髫:______________(12)怡然..自乐怡然:______________(13)见渔人,乃.大惊乃:________________(14)便要.还家要:________________(15)咸.来问讯咸:________________(16)率妻子..妻子:_________ __ 绝境:______________..邑人来此绝境(17)遂与外人间隔..间隔:______________(18)无论..魏晋无论:______________(19)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具言:______________(20)皆叹惋..叹惋:______________(21)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________________(22)停数日,辞去.去:________________(23)此中人语.云语:________________(24)不足.为外人道也足:________________(25)既出,得.其船得:________________(26)便扶向..路扶:________________ 向:_______________(27)处处志.之志:_______________(28)诣.太守诣:_______________(29)寻向所志.志:_______________(30)遂.迷遂:_______________(31)欣然规.往规:_______________(32)未果...,寻.病终未果:_____________ 寻:_______________(33)后遂无问津..者津:_______________ 问津:_____________2. 翻译下列句子(1)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专题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专题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

他狡诈,怕自己形陋,叫人扮自己接待使者;他多疑,事毕后派间谍打听 消息;他残酷,怕匈奴使者对自己不利,派人追杀。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专 题复习 课外文 言文阅 读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专 题复习 课外文 言文阅 读
(三)与长子受之
朱熹
盖汝好学,在家足可读书作文,讲明义理①,不待远离膝下②,千里从师。汝既不 能如此,即是自不好学,已无可望之理。然今遣汝者,恐你在家汩③于俗务,不得专 意。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及无朋友闻见④,故令汝一行。汝若到彼能奋然勇 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可望。不然,则徒劳费。 【注释】①义理:指讲求经义、探究名理的学问。②膝下:借指父母。③汩(ɡǔ): 搅乱,扰乱。④ 闻见:这里指相互探讨,增长见识。
骤 视 之 无 不 惊 为 生 人 者 余 亟 叹 其 技 之 奇 妙。
/
/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专 题复习 课外文 言文阅 读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专 题复习 课外文 言文阅 读
3. 文章主要采用什么写作手法来表现蜡人制作者的高超技艺?请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担心儿子在家里被俗务缠身,不能专心读书;②不希望日夜督促责备儿子, 影响父子关系;③担心儿子在家里没有朋友一起探讨,增长见识。

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重点字词及文言文知识点

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重点字词及文言文知识点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重点字词及文言文知识点八年级下册语文重点字词及文言文知识点如下:一、重点字词:1.固执:持之以恒,坚持不变。

例句:他在面对困难时总是十分固执,从不轻易放弃。

2.抚慰:安慰,使平静。

例句:老师的言语抚慰了我受伤的心灵。

3.诱惑:引诱,引动。

例句:年轻人常常容易被美色所诱惑,从而做出错误的选择。

4. 懊悔:后悔,自责。

例句:他因为错过了一个重要的机会而懊悔不已。

5.狡猾:诡诈,狡诈。

例句:小偷躲过了警察的追捕,证明他非常狡猾。

6. 羞愧:感到耻辱和惭愧。

例句:当他说出那样的谎言后,感到羞愧不已。

7.偏狭:心胸狭窄,不开放。

例句:他是一个很偏狭的人,对他人的观点总是持有偏见。

8.顾虑:担心,忧虑。

第1页/共3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例句:他因为经济困难,所以一直在顾虑孩子的教育问题。

9.矫情:故意装扮,做作。

例句:她喜欢矫情地摆出一些不自然的姿势。

10.虚伪:不真实,假装。

例句:他表面上对我很友好,但实际上却是十分虚伪。

二、文言文知识点:1. 古文基本语序:主谓宾的语序。

例句:春风吹拂着大地。

2. 倍数结构:表示乘法关系的词语。

例句:百倍努力,千倍回报。

3. 朝代及历史人物的称谓:例句:唐朝、宋朝、明朝、清朝、孔子、墨子。

4. 文言文的修辞手法:- 比喻:用具体形象的事物或现象来表示抽象的概念或思想。

例句:心如闪电,思如飞鸿。

- 比拟:通过描写事物的相似点来说明案例的道理或理论。

例句: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

- 借代:用一个名词代替另一个名词,使句子更加简练。

例句:岳飞百折不挠,为国捐躯。

- 夸张:为了增强表达的效果,对事物的程度进行夸张。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例句:听罢是真星,不觉杀人弹。

5. 文言文的常用句型:- 否定句:在动词前加上\第3页/共3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实词复习归纳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实词复习归纳

八下文言文实词复习部分9、桃花源记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东晋诗人。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作为)业。

缘.( 沿着)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香)草鲜美......(.繁多的样..(新鲜美好),落英缤纷子.).。

渔人甚(很)异.( 对……感到惊异 )之。

复.(又)前.(往前)行,欲穷.(尽)其林。

林尽.( 尽头)水源,便得.( 看到..( 隐约 )若.(好像).. )一山,山有小口,仿佛有光。

便舍.(放弃 )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 仅.)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变得宽阔敞亮..(整齐的样子),有良田美......)。

土地平旷.(空旷),屋舍.(房屋)俨然池桑竹之属.(类)。

阡陌..( 交错相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田间小路)交通男女衣着,悉.(都)如外人。

黄发..( 安适..(一起 )怡然..(指小孩),并..(指老人)垂髫愉快的样子 )自乐。

(村人)见渔人,(村人)乃.( 于是..)大惊,问所从来。

(渔人)具.(详细)答之。

(村人)便要.(通“邀”邀请)(渔人)还家,(村人)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都)来问讯(消息)。

自云..(妻子..(自己说)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儿女)邑人来此绝境......。

..(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复出焉,遂.(于是)与外人间隔(隔绝)(村人)问(渔人)今是何世,(村人)乃.(竟然)不知有汉,无论..(更不必说)魏晋。

此人一一为.(向)(村人)具.(详细)言所闻,(村人)皆.(都)叹惋。

余人各复延.( 邀请..)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告诉)云:“不足.(值得 )为.(向)外人道也。

”既.(已经)出,得.(找到)其船,便扶.(沿着)向.(从前的)路,处处志.(做标记)之。

及.(到.)郡下,诣.(拜访)太守,说如此..(像这样的情况)。

太守即遣.(派)人随其往,寻.(寻找)向所志.(标记),遂.(终于)迷,不复得路。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古文复习教师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古文复习教师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古文复习教师版本文档旨在为教师提供古文复教材的指导。

以下是本册古文内容的简要介绍和复建议。

简介本册古文内容主要包括《左传·昭公二十二年》、《触龙说赵太后》、《吴越春秋·吴子喻朝三暮四》等。

通过研究这些古文,学生可以进一步增强对古代文化和文学的了解。

复建议1. 阅读理解:在阅读古文时,学生应仔细理解文中的情节和主题。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

阅读理解:在阅读古文时,学生应仔细理解文中的情节和主题。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

2. 词语解析:古文中可能存在一些生疏的词汇,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分析词义、推测上下文来解决词汇理解问题。

词语解析:古文中可能存在一些生疏的词汇,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分析词义、推测上下文来解决词汇理解问题。

3. 背诵篇章:适当的背诵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古文。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选择重要的句子或段落进行背诵,并进行朗读训练。

背诵篇章:适当的背诵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古文。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选择重要的句子或段落进行背诵,并进行朗读训练。

4. 写作练:通过写作练,学生可以提高对古文语言特点的把握和应用能力。

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写作任务,例如重新演绎故事情节、写出人物心理活动等。

写作练习:通过写作练习,学生可以提高对古文语言特点的把握和应用能力。

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写作任务,例如重新演绎故事情节、写出人物心理活动等。

请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古文复习教学,并根据学生的需求合理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祝教学顺利!。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重点文言文词语解释专项复习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重点文言文词语解释专项复习

《桃花源记》词语解释一、单选题1.下列各句中加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未果,寻病终(没有实现)C.寻病终(不久) D.后遂无问津者(探A.无论魏晋(不管)B.访)2.对下面语句中加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D.3.对下面加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B.便要还家(通“邀”,邀请)C.便扶向路(沿,顺着) D.寻病终(寻找)4.下列句子中加线词古今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C.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5.下列加线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便舍船,从口入屋舍俨然B.寻向所志寻病终C.便扶向路寻向所志D.处处志之寻向所志二、填空题6.解释。

①捕鱼为业:________②渔人甚异之:________③才通人:________④屋舍俨然:________⑤乃不知有汉:________⑥此中人语云:________⑦便扶向路:________⑧欣然规往:________⑨寻病终:________ ⑩后遂无问津者:________7.解释下列划线字词的古今异义。

①缘溪行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③遂与外人间隔古义:________;今义:②咸来问讯________。

④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⑤说如此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8.解释。

①渔人甚异之________②欲穷其林________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________④余人各复延至其家________⑤此中人语云________⑥便扶向路________⑦欣然规往________9.解释多义字词寻寻向所志______ 寻病中________志处处志之_______寻向所志________10.解释下面句中的词语。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重要内容总结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重要内容总结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重要内
容总结
本文档总结了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所学的文言文重要内容。

以下是重点内容的概述:
单元一:《卧病书屋》
- 描写了司马光卧病在床时的坚持和奋发求学的精神。

- 引导学生了解了古代的文学典籍《资治通鉴》,并对其重要性有了认识。

单元二:《论语》选读
- 简要介绍了孔子及其学说的特点,让学生对孔子的思想有了初步了解。

- 选取了《论语》中的一些片段进行解读,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问题。

单元三:《平原作战》
- 通过讲述陆游在战场上的生活和战争经历,展现了他的爱国情怀和忠诚精神。

- 引导学生反思战争对人民生活的影响,培养对国家安全的重视和珍惜和平的意识。

单元四:《读赋得古原草堂重建》
- 介绍了文学家王安石的生平和他对古代文学的研究与创作。

- 引导学生欣赏王安石的古韵文学作品,并启发他们对古代文化的思考。

单元五:《水浒传》选读
- 通过选读《水浒传》中的故事,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学的兴趣和阅读能力。

-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人物、事件和价值观。

单元六:《沁园春·长沙》
- 介绍了文学家的生平和他对祖国的深情。

- 解读了《沁园春·长沙》这首诗歌的意境和表达,让学生领略独特的文学风格。

以上是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重要内容的总结。

这些内容涵盖了古代文学、思想、历史等多个方面,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培养他们的阅读和思考能力。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必背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必背知识点

到。

7.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在那里(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衣着,都像桃源外的人。

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

8.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人)就邀请(他)回到(自己)家里,备酒杀鸡做食物(来款待他)。

9.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村里的人)听说有这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10.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村人)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的人来到这个与人世肠绝的地方。

11.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从此)不再从这里出去,千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

1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村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3.对陶渊明写世外桃源的评价:作者在文中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那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自由安乐,彼此和睦相处①这是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陶渊明的社会及政治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意愿②“桃花源”是个虚构的理想社会,既反映了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③但在当时的阶级社会中这只是一个不能实现的空想,也是作者隐逸、逃避现实的思想反映4.【感受桃花源的美丽】桃花源美在何处?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人情美。

5.【感受桃花源的神秘】桃花源神秘在何处?①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②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③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④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6.【感受桃花源中的幸福】桃花源中的幸福表现在何处?①黄发垂髻: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

②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

③渔人(侧面烘托):村中人杀鸡作食,皆出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3.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潭)以整块的石头为底,靠近潭岸的地方,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
17.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共4分,每小题1分)
(1)选贤与能( 同“举”,选拔 ) (2)不独子其子( 以……为子 )
(3)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
(4)寻病终( 随即,不久

18 翻译下面的句子。(共4分,每小题2分) (1)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2)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7.文学文化常识。
本文作者,陶渊明 ,一名潜,字元亮, 东晋 (朝代)著名诗人。 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并序》《归园田居》《桃花源记》 《五柳先生传》等。
8.在《桃花源记》中,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便扶向路”, 又“处处志之”,后来寻找桃花源时“寻向所志”,却“不 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 A ) A.暗示桃花源是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境界,是作者虚 构的。 B.暗示通往桃花源的路曲折而遥远。 C.暗示庸俗的人是无法进入美好境界的。 D.暗示桃花源已经绝迹,无法寻觅。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D ) A.佁然(yǐ)隶而从者(lì) B.珮环(pèi) 寂寥无人(liáo) C.清冽(liè) 往来翕忽(xī) D.日光下澈(chè) 参差披拂(chā)
“差”应读“cī”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 A.皆若空游无所依 若:是。 B.不可知其源 其:指代小溪。 C.以其境过清 以:因为。 D.乃记之而去 乃:于是,就。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落英缤纷( 繁多的样子 )
(2)仿佛若有光( 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
(3)阡陌交通( 田间小路
)
(4)咸来问讯( 全,都
)
(5)便扶向路( 先前的
)
(6)诣太守( 拜访 )
(7)欣然规往( 打算,计划 )
2.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C ) A.阡陌交通 【“交通”的古义是“交错相通”,
本文着意渲染小石潭寂寞、凄凉、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 了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哀、凄怆的感情
5.仿照示例,赏析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示例: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清澈透明)。 句中没有“月”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点染出一个空 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A项中“之”为助词,其他三项均为代词。】
4.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B.不足为/外人/道/也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D.其中/往来种作
应为:不足/为外人/道/也】
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 桑树、竹林之类。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村中人告诉(渔人)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 说啊。”
21. 【乙】文的“世外桃源”与【甲】文的“大同”社会有什么关联之处?两文各 自侧重于哪种表达方式?(4分)
两文反映的都是古人对理想(大同)社会的向往与追求(1分)【乙】文“世外桃源” 的境界是根据【甲】文“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或:“世外桃源”是对 “大同”社会生活风貌的艺术再现)(1分)【甲】文侧重于议论(1分)【乙】文 侧重于记叙(或描写)(1分)
正面写了游鱼,侧面写了潭水的清澈透明。字面只 写鱼,对水只字未提,水清鱼欢的优美画面却展现在读者面 前了
6.本文的作者是 柳宗元 (人名),唐代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水尤清冽 (清凉)
(2)佁然不动 (静止不动的样子) (3)悄怆幽邃 (凄凉) (4)隶而从者 (跟随)
(朝代)文学家。
8.第一段作者从哪些方面描绘了小石潭的美?
15.在这段文字中,作者举了“南阳菊水”和“青城山老人 村”的事例,是为了说明什么? 是为了说明桃花源并非仙境,只是它与世隔绝,水甘食简, 人皆长寿罢了。
比较阅读《大道之行也》《桃花源记》阅读练习(2019年四川省达州市中 考题)
【曱】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 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 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义是“运输事业”】 B.来此绝境 【“绝境”的古义是“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是“没有出路的境地”】 C.遂与外人间隔 D.无论魏晋 【“无论”的古义是“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为连词,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3.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 的一项是( A ) A.忘路之远近 B.渔人甚异之 C.具答之 D.闻之,欣然规往
(《大道之行也》)
【乙】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 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 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 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 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 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对“明灭可见”的理解错误。根据小溪曲折的特点,想象其情 景,最后一句应译为“时隐时现”。
4.下列对本文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D ) A.文章开头采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手法展示小石潭环 境的清幽。 B.文中采用了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笔墨经济,语言优 美。 C.文章抓住小石潭的景物,从各个方面烘托出“水尤清冽” 的特征和小石潭的幽深之美,手法高超,形象生动。 D.本文所写景物,透出作者与同游者高兴愉悦的心情。
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总复习
(一)桃花源记(节选) 陶渊明
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 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 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 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 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 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19. 【甲】文构想的大同社会理想包含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述。(3分)
①人人都能受到 社会的关爱
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20. 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听了之后为什么“皆叹惋”?(3分)
桃源外的世界依旧如此动乱、黑暗;桃源外的人不能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
若:好像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有误的一项是( C ) A.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译文:潭以整块的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 来,露出水面。 B.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译文:潭中的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 C.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文:向潭西南望过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 行,明的暗的都能看见。 D.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译文: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源头在哪里。
(二)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 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 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水特别清澈,以整块石头为底,潭岸岩石形状各异,岸边树 木茂盛秀丽。
“下见小潭,水尤清冽”表明小石潭的水特别清澈。“全 石以为底”写小石潭以整块石头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潭岸岩石形状各异。由“青树 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可知岸边树木茂盛秀丽。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饮其水皆寿 (长寿) (2)或至百二三十岁 (有的人)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常意天地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
一般来说,天下像这样的地方很多,不单单是桃花源。
14.历代附会《桃花源记》的情况很多,其中有把桃花源说 成神仙居住的境地的。苏轼在《和桃源诗序》中认为这种 说法是 多过其实。 。(用选文中的原句回答)
11.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描述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图景。
这两段文字向人们展现了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图画,那里民风 淳朴,人们热情好客、和谐幸福,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结合景物描写和对桃花源中人的言行的描写来概括。从“土地平 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 以看出桃花源景色优美,人民生活安乐。从“便要还家,设酒杀鸡 作食”和“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可以看出桃花源人的淳 朴好客。从桃花源不易被发现,及“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 论魏晋”说明桃花源是一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