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课内所有文言文练习题集锦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题目及答案【中考必备】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题目及答案【中考必备】

5.【2017年•湖北宜宾】Ⅱ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选段,完成18-21题。

(10分)【甲】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

”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吴广以为然。

【乙】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A.辍耕之垄上舜发于畎亩之中B.佣者笑而应曰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C.为天下唱行拂乱其所为D.百姓多闻其贤曾益其所不能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A.举大计亦死百里奚举于市B.必先苦其心志天下苦秦久矣C.扶苏以数谏故项燕为楚将,数有功D.等死,死国可乎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0.请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21.胨涉历尽艰辛最终“立为王,号为张楚”,舜、博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等均出身卑微但终成大业。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小石潭记》(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小石潭记》(附答案)

2 小石潭记课内精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小石潭记(节选)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心乐.之( )(2)佁然..不动( )(3)其岸势犬牙..差互( )(4)乃记之而去.(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全石以为.底不足为.外人道也B.乃记之而.去有闻而.传之者C.乃.记之而去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D.心乐之.山川之.美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选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围绕着“石”来写,在移步换景中引导读者去领略不同的景致。

B.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影子,动静结合,展现了生动的画面,目的是表现鱼的活跃、可爱。

C.作者的感情随景而变,由乐而忧。

D.柳宗元被贬失意,心情抑郁,所以认为小石潭“不可久居”。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阅读一《桃花源记》及类文训练卷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阅读一《桃花源记》及类文训练卷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阅读一、《桃花源记》及类文训练卷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2017·海南]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林尽水源.(yuán)B.黄发垂髫.(tiáo)C.遂与外人间.隔(jiān)D.辞.去(cí)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处处志.之()(3)乃.不知有汉()(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3.[2017·天津]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屋舍俨然..(运输事业)..(整齐的样子)B.阡陌交通C.咸.来问讯(都)D.欣然规.往(计划)4.[2017·天津]下面的句子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是()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B.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C.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内古诗文练习(附参考答案)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内古诗文练习(附参考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内古诗文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一、文言文阅读(21分)(一)默写(11分)1.青青子衿,。

《子衿》2. ,风烟望五津。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3.气蒸云梦泽,。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4.土地平旷,,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5.《小石潭记》能够反映作者心境感伤(观潭的独特感受)的句子是:,。

(二)诗歌理解与赏析(4 分)蒹葭《诗经.秦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6.《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照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三类。

7.下列对《蒹葭》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B.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C.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叹,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

D.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绝望情绪。

(三)课内文言文阅读(6分)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8.加点字解释(2分)(1)为.坻()(2)斗.折蛇行()9.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2分)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10.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被贬永州后寄情山水,写下了备受后人推崇的“永州八记”。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1(word版,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1(word版,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1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茶托子始建中,蜀相崔宁之女,以茶杯无衬,病其熨指,取楪①子承之,既啜而杯倾,乃以蜡环楪子之央,其杯遂定。

即命匠以漆环代蜡,进于蜀相。

蜀相奇之,为制名而话于宾亲。

人人为便,用于当代。

后传者更环其底,愈新其制,以至百状焉,贞元初,青郓油缯为荷叶形,以衬茶盌②,别为一家之楪。

今人多云托子始此,非也,蜀相即今升平崔家,讯则知矣。

【注】①楪(di é):同“碟”,盛食物的小盘。

②盌(w ǎn ):同“碗”。

(1)下面句子中的画线词,不是动词的一项是( )A.病其熨指B.蜀相奇之C.愈新其制D.人人为便(2)请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后传者更环其底,愈新其制,以至百状焉”这句话的意思。

(3)本文表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猿)犹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①不绝。

所谓三峡,此其一也。

山松②言:尝闻峡中水疾,书记③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

袁山松言再⑦江北多连山,登之望江南诸山数十百重④,莫识其名,高者千仞⑤,多奇形异势,自非烟寨雨霁⑥,不辨见此远山矣。

余尝往返十许过,正可再⑦见远峰耳。

江水又东径⑧白鹿岩。

沿江有峻壁百余丈,猿所不能游⑨。

有一白鹿,陵峭登崖,乘岩而上,故世名此岩为白鹿岩。

江水又东历荆门、虎牙之间。

荆门在南,上合⑩下开,暗彻⑪山南,有门像虎牙在北,石壁色红,间有白文⑫类牙形,并以物像受名。

此二山,楚之西塞也。

(选自《水经注·江水》,有删改)【注】①泠泠:拟声词,形容声音清脆。

②山松:东晋时大臣、文学家袁山松。

③记:记载,记述。

④数十百重:这里指山重重叠叠的样子。

⑤仞: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⑥烟寨雨霁:指烟散雨收的好天气。

⑦再:两次。

⑧径:经过。

⑨游:这里指游乐。

⑩合:闭。

⑪彻:通、达。

⑫文:花纹。

(1)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断一处)登之望江南诸山数十百重(2)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 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 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题一、《桃花源记》对比阅读(一)【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唐开元中,代州都督以五台多客僧①,恐妖伪事起②,非有住持者,悉逐之。

客僧惧逐,多权③窜山谷。

有法朗④者,深入雁门山。

幽涧之中有石洞,容人出入。

朗多赍⑤干粮,欲住此山,遂寻洞入。

数百步渐阔,至平地,涉流水,渡一岸,日月甚明。

更行二里,至草屋中,有妇人,并衣草叶,容色端丽。

见僧惧愕,问云:“汝乃何人?”僧曰:“我人也。

”妇人笑云:“宁⑥有人形骸⑦如此?”僧曰:“我事⑧佛。

佛须摈落⑨形骸,故尔。

”因问:“佛是何者?”僧具言之。

相顾笑曰:“语甚有理。

”复问:“宗旨如何?”僧为讲《金刚经》。

称善数四。

僧因问:“此处是何世界?”妇人云:“我自⑩秦人,随蒙恬筑长城。

恬多使妇人我等不胜其弊⑪逃窜至此。

初食草根,得以不死。

此来亦不知年岁,不复至人间。

”遂留僧,以草根哺之,涩不可食。

僧住此四十余日,暂辞,出人间求食。

及至代州,备粮更去,则迷不知其所矣。

部编版 八下语文第三单元专题复习——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含参考答案)

部编版 八下语文第三单元专题复习——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含参考答案)

部编版八下语文第三单元专题复习——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含参考答案)(一)【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不足为外人道也。

”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水益涩①,曳②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

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

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③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

桑畦麦陇④,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⑤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⑥“雪窦山”字。

(节选自邓牧《雪窦游志》)注:①涩:不通畅。

②曳:拖,拉。

③白蛇: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

④陇:通“垄”。

⑤牧竖:牧童。

⑥髹(xiu)书:用赤黑色的漆写。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分)①阡陌交通_________②此中人语云__________...③寺负紫芝山④率十问仅得二三___________..2.翻译句子。

(2分)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社会理想,请谈谈你对这一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的认识。

(2分)4.根据甲乙两文的内容,分条概括雪窦与桃花源的相似之处。

(3分)(二)【甲】《桃花源记》略【乙】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

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23课《马说》对比阅读练习题

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23课《马说》对比阅读练习题

《马说》精选题含答案一、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16分)[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乙]桓公深知宁戚,将任之以政,群臣争谗之,曰:“宁威卫人,去齐不远,君可使人问之,若果真贤,用之未晚也。

”公曰:“不然,患其有小恶者,民人知小恶忘其大美,此世所以失天下之士也。

”乃夜举火而爵之,以为卿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桓公可谓善求士矣。

(选自《刘子·妄瑕》)[注]宁戚,春秋卫国人,齐国的大夫。

爵:大摆筵席。

一匡:安定统一。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1)一食或.尽粟一石或:__________(2)食.之不能尽其材食:__________(3)执策而临.之临:__________(4)患.其有小恶者患:__________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此世所以失天下之士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甲]文运用__________的写作手法寄寓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乙]文运用了语言描写,刻画了齐桓公“_________”(用原文词语填空)的形象。

(2分)4、[甲]中的“千里马”和[乙]文中“宁戚”各有怎样的命运?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简要说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八下语文课内所有文言文练习题集锦,复习必备l 文言文第一课《桃源源记》第一篇:【甲】《桃源源记》【乙】明日,宿旦子冈①。

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

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

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

②甫:刚。

③洵(xún):确实。

④浣:洗衣。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①并怡然自乐()②悉如外人()③其丈夫方担粪灌园()④自恨不如远甚也()2. 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3分)A.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

B.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

C.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

D.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A.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以刀劈狼首B.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其一犬坐于前C.余顾而慕之结友而别D.盖江北之俗而两狼之并驱如故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①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②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5.【甲】文中的第二段和【乙】文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请你结合文章内容来谈谈。

(4分)第二篇:【甲】林尽水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

”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

”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

②壹:真是,实在。

③舅:公公。

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

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4分)①阡陌交通:()②便要还家:()③子之哭也:()④小子识之:()2.下列加点的词语意思完全一样的一项是()(4分)A.何为不去也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B.苛政猛于虎也贤于材人远矣C.夫子式而听之而两狼之并驱如故D.乃不知有汉蒙乃始就学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4分)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4.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题。

(每格限填1字)(3分)5.请你结合文中画线句描绘一下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情景。

然后在结合内容谈谈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第三篇:【甲】林尽水源……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

少负气节,沉厚寡言。

天资敏悟,强记书传,尤好《左氏春秋》及利吴兵法家,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

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

学射于周同。

同射三夹,皆中的,以示飞。

飞引弓一发,破其害;再发,又中。

同大惊,以所受良弓赠之。

飞由是益自练习,尽得同术。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4分)①余人各复延至其家()②强记书传()③生有神力,未冠()④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2.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尤好《左氏春秋》及利/吴兵法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

B.尤好《左氏春秋》及利吴兵法/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

C.尤好《左氏春秋》及利吴兵法/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

D.尤好《左氏春秋》及利/吴兵法/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①土地平旷,屋舍伊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吁陌交通,鸡犬相闻。

②飞由是益自练习,尽得同术。

4.甲、乙两文同样写了人物,甲文写桃花源人生活安定和平,而乙文写岳飞年少有志,但写人物的手法不同,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甲】林尽水源……不复得路。

【乙】唐开元中,代州都督以五台多客僧,恐妖伪事起,非有住持者,悉逐之。

客僧惧逐,多权窜山谷。

有法朗者,深入雁门山。

幽涧之中有石洞,容人出入。

朗多赍干粮,欲住此山,遂寻洞入。

数百步渐阔,至平地,涉流水,渡一岸,日月甚明。

更行二里,至草屋中,有妇人,并衣草叶,容色端丽。

见僧惧愕,问云:“汝乃何人?”僧曰:“我人也。

”妇人笑云:“宁有人形骸如此?”僧曰:“我事佛。

佛须摈落形骸,故尔。

”因问:“佛是何者?”。

相顾笑曰:“语甚有理。

”复问:“宗旨如何?”僧为讲《金刚经》。

称善数四。

僧因问:“此处是何世界?”妇人云:“我自秦人,随蒙恬筑长城。

恬多使妇人,我等不胜其弊,逃窜至此。

初食草根,得以不死。

此来亦不知年岁,不复至人间。

”遂留僧,以草根哺之,涩不可食。

僧住此四十余日,暂辞,出人间求食。

及至代州,备粮更去,则迷不知其所矣。

1. 下列加点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A. 佛须摈落形骸(剔除)B.朗多赍干粮(准备)B. 我等不胜其弊(折磨)D.处处志之(标志)2.下列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B. 得其船,便扶向路C.此处是何世界D.随蒙恬筑长城3.给下列正确的断句。

(限画三处)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①宁有人形骸如此?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5. 甲乙两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试从文章的主题方面再比较这篇短文与《桃花源记》的不同。

(4分)第二课《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曰奉壹。

[乙]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

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①、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②、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③城下者,皆浣花溪委④也。

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尽溪平望如荠⑤。

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

舁夫⑥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

(选自《浣花溪记》)[注]①玦(jué):环形有缺口的佩玉。

②琅玕(láng gān ):像珠子的美石。

③潆回:水流回旋。

④委:聚集。

⑤荠(jì):荠菜。

⑥舁(yú)夫:轿夫。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4分)水尤清冽()佁然不动()西折纤秀长曲()如钩;色如鉴()2.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

(限画三处)竹柏苍然隔岸阴森尽溪平望如荠3.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①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②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

4.甲、乙两文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相同点?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点?(4分)第二篇:【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乃记之而去。

【乙】钴鉧潭在西山西。

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啮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

流沫成轮,然后徐行,其清而平者且十亩余,有树环焉,有泉悬焉。

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①游也,一旦款门②来告曰:“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既芟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以缓祸。

”予乐而如其言。

则崇其台,延其槛,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有声潀③——《钴鉧潭记》注:①亟(qì):多次。

②一旦款门:一天早晨来敲门。

③潀(shōng):小水流入大水的声音,这里指水流到潭里的声音。

④居夷:居住在边远地方。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4分)潭中鱼可百许头()则崇其台,延其槛,()斗折蛇行()流沫成轮()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2分)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啮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3.下列句子的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A.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既芟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以缓祸。

B.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既芟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以缓祸。

C.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既芟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以缓祸。

D.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既芟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以缓祸。

4.有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也印证了这句话?请作简要分析。

(3分)5..以上两文都为柳宗元所作,都写了潭,但有所不同:前文主要突出景物的__________,后文主要突出景物的清秀;前文抒发了作者_______ 的情感,后者透露了当地农民_______的生活境况。

(3分)第三篇:【甲】自渴①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

民桥其上。

有采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

渠之广,或咫尺,或掊足,其长可十许步。

其流抵走石,伏出其下。

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藓环周。

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

潭幅员战百尺,清深多俢鱼。

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干渴,其侧皆诡石怪杰,奇卉美箭②,可列坐而庥③焉。

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节选自柳宗元《石渠记》)【注释】①渴(hè)地名,指袁家渴。

②箭:小竹。

③麻(xiū),树荫。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4分)(1)民桥其上()(2)逾石而往有石泓()(2)北堕小谭(落入)(4)伐竹取道()2. 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3分)A.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B.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C.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D.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①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②其侧皆诡石怪杰,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

4.甲乙两段文字所描写的水,各有什么特点?请你结合具体内容简要概括。

(4分)第四篇[甲]潭中鱼可百许头……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

两岸悉皆怪石,敧嵌盘屈,不可名状。

清流触石,洄悬激注。

佳木异竹,垂阴相映。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

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注]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

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

合营溪:汇入营溪。

③敧:倾斜。

④嵌:张开。

⑤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人。

⑥置州:设置州郡。

1、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4分)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可:②以其境过清清:④不可名状名:2、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3分)A.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B.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C.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D.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