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部编版八下语文文言文总复习

合集下载

【直接打印】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必考知识点总结精编

【直接打印】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必考知识点总结精编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必考知识点总结精编(一)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文学常识】本文选自《陶渊明集》,作者__陶渊明__,一名__潜__,字__元亮__,自号“__五柳先生__”,东晋著名诗人、散文家。

我们还学过他的诗文《饮酒(其五)》。

【知识积累】1. 通假字便要还家:同“邀”,邀请。

2. 古今异义(1)芳草鲜美古义:新鲜美好。

今义:食物滋味好。

(2)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指运输事业。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

[绝境] 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4)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表示条件关系的连词。

(5)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不值得,不必。

今义:不充足,不够。

3. 一词多义(1)寻(2)遂(3)舍(4)志4. 词类活用(1)形容词用作动词欲穷其林:尽。

(2)形容词意动用法渔人甚异之:对……感到惊异。

(3)名词用作动词未果:实现。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期末总复习(全面详细)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期末总复习(全面详细)
答:(1)①环境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②人民安居乐业 ,和睦相处,平等自由。③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社会安定。
(2)①这一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人民 摆脱压迫、剥削的愿望,具有积极意义。 ②它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只能是一种幻想,不可 实现。
小石潭记
一.文学常识 柳宗元(773— 819),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唐代文学家,与韩愈等人 并称为“唐宋八大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 柳”。世称柳河东或柳柳州。他擅长于写山水游记,本文是他《永州八 记》中的第四篇。本文选自《柳河东集》。“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可以记叙描写,也可以抒情议论,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 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2、根据课文内容回答
①“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表现了桃源人怎样的 心理?作用是什么?
答:(1)桃花源人害怕外界知道桃花源的存在,不希望外人进 来打扰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 (2)作用: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神秘;也为下文再寻找 桃花源而不得埋下伏笔。
②《桃花源记》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 待这样的理想?
古今异义 1. 芳草鲜美:鲜艳美丽(古);味道新鲜可口(今)。 2. 阡陌交通:交错相通(古);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今)。 3.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和儿女(古);男子的配偶(今)。 4.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之地(古);没有出路的境地(今)。 5. 无论魏晋:不要说,更不必说(古);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不管(今)。 6. 不足为外人道也:不值得<不足为奇>(古);不充足,不满(今)。
• 词语解释
1. 重点字词 ① 篁竹:竹林。 ② 如鸣佩环:好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佩与环都是玉质装饰物。 ③ 伐竹取道:砍伐竹子,开辟道路。伐:砍伐。取:这里指开辟。道:路。 ④ 水尤清冽:潭水格外清凉。尤:格外,特别。冽:凉。 ⑤ 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为底。以:用来。为:作为。 ⑥ 卷石底以出: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卷:弯曲。以:而。 ⑦ 坻:水中高地。 ⑧ 屿:小岛。 ⑨ 嵁:不平的岩石。 ⑩ 翠蔓:翠绿的藤蔓。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文言文复习整理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文言文复习整理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文言文复习整理《石壕吏》《石壕吏》选自《杜诗详注》,作者是唐朝诗人杜甫。

他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其代表作有“三吏”指的是:《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赞扬老妇自请应役,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表达了诗人对国家能平叛战争的渴望,也对统治阶级爪牙的残暴作了含蓄的揭露,对劳动人民所遭受的战争苦难表示的深切同情。

《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体裁),以时间为顺序。

中心人物是老妇_,事件是_应役_。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矛盾,但并没写吏的蛮横凶暴,而是从老妇的致词中暗示出来。

本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运用了“藏问于答”,诗人对差吏进行暗写。

《卖炭翁》选自《白居易集》。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居香山,自号香山居士。

著有《白氏长庆集》。

唐朝著名诗人。

代表作有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

本文是叙事诗也是讽喻诗,作者通过写一位老翁烧炭、运炭、卖炭未成,最终炭被抢夺的事情,深刻的揭露了宫市的罪恶和统治阶级的残暴,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的愤懑和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歌行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这首诗叙写了大风破屋,群童抱茅,草堂漏雨如注,诗人长夜难眠的情景,表露出诗人宁愿“吾庐独破”,受冻至死,也要得到“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

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品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一句,诗人叹息的内容。

①叹息自己老迈年高,生活无依;②叹息自己一生奔波,到老却一事无成;③叹息自己怀抱远大理想,却无力改变家庭和国家的命运;④叹息社会动荡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苦难《北冥有鱼》庄子,名周,战国时哲学家,散文家,宋国蒙人。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期末古文知识点梳理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期末古文知识点梳理

八年级(下)期末古文知识点梳理第六单元※注释※重点词:1.怒.而飞: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盘旋飞翔。

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旋风。

4.子.非鱼:你。

5.子固.非鱼:本来。

6.固.不知子矣:纵然。

7.请循.其本:追溯。

8.弗.食:不。

9.不知其旨.也:味美。

10.不知其善.也:好,好处。

1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所以。

12.然后能自强.也:勉励。

13.使老有所终.:终老。

14.男有分.:职分,职守。

15.女有归.:女子出嫁。

16.盗窃乱贼.而不作:伤害。

17.盗窃乱贼而不作.:兴起。

18.故.外户而不闭:门。

19.是谓.大同:称作,叫做。

20.人不学,不知道.:道理。

21.故虽.有名马:即使。

22.骈.死于槽枥之间: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23.不以千里称.也:著称。

24.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

25. 更着.风和雨:遭受。

26.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一样。

27.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哪里。

28. 正患.己不能知:担忧。

29.食之不能尽其材.:才能、才干。

30.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

31.执策而临.之:面对。

32.暮投.石壕村:投宿。

33.老翁逾.墙走:越过。

34.老翁逾墙走.:(逃)跑。

35.吏呼一何..怒:多么。

36.犹.得备晨炊:还。

37.高者挂罥.长林梢:挂结。

38.俄顷..风定云墨色:一会儿。

39.长夜沾湿何由彻.:到,这里指“彻晓”(到天亮)。

40.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遮蔽。

41.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高耸的样子。

42.卖炭得钱何所营.:谋求。

43.手把.文书口称敕:拿着。

44.翩翩..两骑来是谁:轻快的样子。

45.宫使驱将.惜不得:助词,用于动词之后。

46.系.向牛头充炭直:挂。

47.万籁..此都寂:指各种声音。

48.有恨无人省.:知晓。

一词多义:1.志①《齐谐》者,志怪者也:记载。

②处处志之:动词,做标记,2.之①鹏之徙于南冥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文言文复习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文言文复习

1.《与朱元思书》四、通假字1、有时见日见同现,显现,显露。

2、窥欲忘反“反"同“返”、返回五、古今异义词①许:古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一百许里;今常用义为应允,或者,可能。

②戾:至,到达,莺飞戾天者;今表罪过,乖张。

③经纶:筹画,治理,经纶世务者;今指政治规律,如“满腹经纶”。

六、词类活用①负势竞上:动词"竞''作"上''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争着。

②互相轩邈:轩、邈,形容词作动词,分别指高处和远处,充当省略主语的谓语。

③任意东西:东西,名词作状语,向东或向西,充当省略主语的谓语。

④凤烟俱净:净,受副词“俱''修饰,胸容词作动词,消净,散净。

⑤猛浪若奔:奔,动词作名词,充当“若”的宾语。

七、一词多义(1)蝉则千转不穷。

(尽,完)欲穷其林。

(走完)(2)猿则百叫无绝(停止)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消失)(3)莺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至)果如鹤唳云端。

(叫)十一、理解性默写1、富阳至桐庐之间的山光水色的总特征是怎样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2、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3、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从流漂荡,任意东西。

4、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5、写富春江水清澈的: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6、写江流气势磅礴的:急湍甚箭,猛浪苦奔。

7、写听觉感受的: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

8、写山“奇”的句子: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9、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一句是写水流湍急,《三峡》一文中那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十二、重点语句翻译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乘船)随着江流飘荡,任凭它飘向哪个方向。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湍急的流水比箭还快,凶猛的浪好像飞奔的马。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基础知识专项复习及答案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基础知识专项复习及答案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基础知识专项复习习题一、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第9课桃花源记1.缘.溪行: 2.芳草鲜美..:3.渔人甚异.之: 4.欲穷.其林:5.仿佛..若有光: 6.才.通人:7.屋舍俨然..;. 8.桑竹之属.:9.阡陌..交通: 10.悉.如外人:11.黄发垂髫....: 12.乃.大惊:13.便要.还家14.咸.来问讯:15.妻子..邑人来此绝境..;16.遂.与外人间隔.. :. 17.乃.不知有汉;18.无论..魏晋; 19.为.具言所闻: 20.延.至其家: 21.此中人语.云:22.不足.为外人道也: 23.便扶向..路:24.处处志.之: 25.及.郡下:26.诣.太守: 27.欣然规.往:28.未果.;. 29.寻.病终:30.无问津.者:第10课小石潭记1.心乐.之; 2.水尤.清冽:3.蒙络摇缀....: 4.可.百许.头:5.日光下澈.:. 6.佁然..不动:7.俶尔..远逝: 8.往来翕忽..:.9.斗.折蛇.行: 10.犬牙..差互:11.悄怆..幽邃.:. 12.隶.而从者:第11课核舟记1.奇巧..人: 2.为.宫室:3.罔不因...势象.形: 4.尝贻.余核舟一:5.八分有奇.:. 6.箬篷..覆之:7.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8.石青..糁之:9.中峨.冠而多髯者: 10.如有所语.:11.其两膝相比.者: 12.绝类.弥勒:13.矫.首昂视: 14.神情与苏、黄不属.:.15.诎.右臂支船: 16.珠可历历..数也:17.左手倚一衡.木: 18.若.听茶声然.:.19.其船背稍夷.:. 20.钩画了了..21.曾.不盈.寸 2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第12课《诗经》二首1.在河之洲. 2.窈窕淑...女3.君子好逑. 4.左右流.之5.寤寐..思服. 6.悠.哉悠哉7.琴瑟友.之 8.左右芼.之9.钟鼓乐.之 10.蒹葭苍苍..:11.溯洄从...之 12.溯游..从之13.蒹葭萋萋.. 14.白露未晞.15.道阻.且跻. 16.在水之湄.17.蒹葭采采.. 18.白露未已..19.在水之涘. 20.道阻且右.第21课《庄子》二则1.北冥.有鱼 2.怒.而飞3.志.怪者也 4.去.以六月息.者也5.抟扶摇...而上者 6.野马..也7.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8.其.视下也9.亦若是.则已矣 10.全.矣 11.请循.其本第22课《礼记》二则1.不知其旨.也 2.虽有至道..3.教然后知困. 4.然后能自反..也5.学.学半 6.讲信修.睦7.选贤与能... 8.不独亲.其亲.9.盗窃乱贼..而不作.10.矜、寡、孤、独、废疾者...........11.男有分. 12.女有归.第23课马说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骈.死于槽枥之间3.或.尽粟一石 4.食.马者5.才美不外见. 6.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7.策.之不以.其道. 8.食.之不能尽其材.9.执策而临.之 10.其.真无马邪第24课唐诗二首1.卷我屋上三重..茅 2.高者挂罥长..林梢3.忍能..对面为盗贼 4.唇焦口燥呼.不得5.俄顷..风定云墨色 6.秋天漠漠..向昏黑7.长夜沾湿何由彻... 8.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9.两鬓苍苍..十指黑 10.卖炭得钱何所营.11.翩翩..两骑来是谁12.回.车叱.牛牵向北13.宫使驱将惜不得....14.系.向牛头充炭直.1二、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第9课桃花源记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部编版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专题02《小石潭记》(知识梳理)

部编版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专题02《小石潭记》(知识梳理)

部编版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专题02《小石潭记》(知识梳理)《小石潭记》知识梳理一、作者作品本文作者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

与刘禹锡并称“刘柳”。

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二、文章体裁与背景1、体裁:本文的体裁是一篇“记”。

记是一种古代的文体,主要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记人,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

写作上可记述描写,也可议论抒情,属于散文的范畴。

2、背景: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皇帝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

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忧伤与凄苦的思想感情,成为后世写作山水游记的楷模。

此间共写了8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其中的第四篇。

在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作者这样记述当时的心情:“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小石潭记》中景语即情语,“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处的描写,情景交融,很好地说明了这一问题。

《小石潭记》原题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第29卷(中华书局1974年版)。

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

所幸永州的大自然待他不薄,奇形怪异的潭水、小丘、石渠、山涧纷至沓来,美不胜收。

《始得西山宴游记》与《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并称为《永州八记》。

三、课文内容概括。

课文有五个自然段落:第一段: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全貌。

第二段:具体描写小石潭中的景物:潭水和游鱼。

第三段:探究小石潭源流的方位和描写小石潭的样貌。

第四段:写对小石潭的气氛的作者的独特感受。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基础知识专项复习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基础知识专项复习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基础知识专项复习1.作家作品(1)陶渊明,(朝代)诗人,又名 ,字,号,私谥靖节,将阳柴桑人。

其代表作品有《»«»等。

陶渊明的诗文兼有平淡与爽朗的风格,语言质朴自然。

有《陶渊明集》。

(2)柳宗元(773-819 ),字, 朝文学家,世称“柳河东”,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本文写于他被贬永州期间,是“” 之一。

柳宗元与、、、、、、合称“唐宋八大家”。

(3)《核舟记》选自清代 (人名)选编的《»,作者,明朝人。

(4)《诗经》是我国的一部诗歌总集,原称“诗”或“诗三百”,收集了初年至时期的诗歌篇。

这些诗歌分为、、三部分。

(5)庄子,名周,宋国蒙人,时期哲学家,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庄子》一书是及(6)《札记》,战国至秦汉间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编纂的。

与《»«»合称“三礼”。

(7)韩愈(768-824 ),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

唐代文学家。

其文章句式灵活多变,文笔流畅而有气势,苏轼赞誉其“:也被列为“ ”之首。

(8)杜甫(712-770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主义诗人,被人尊称为“ : 其诗被称为“ "。

杜甫与合称“李杜”。

(9)白居易,字 , 代著名诗人,号 ,著有《》集。

2.通假字(1)便要还家通,意思是(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通,意思是(3)左手倚一衡木通,意思是(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通,意思是(5)讪右臂支船通,意思是(6)北冥有鱼______ 通____ ___ ,意思是(7)选贤与能______ 通____ ___ ,意思是(8)矜、寡、孤、独通 ___ ,意思是通,意思是 —通,意思是号病终 ______ 不足为外人道也 屋舍俨然 _____ 寻向所志 _____ 乃不知有汉 __ 其中往来种做 渔人甚异之. _ 处处志之 _____ 如鸣佩环 _____ 隶而从者 _____ 明灭可见 _____ 以其境过清, _ 乃记之而去 _______ 卷石底以出 _______ 明灭可见 _________ 如鸣佩环,心乐之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中轩敞者为.舱 珠可历历数也 其人视端容寂 以至鸟兽、木,石 其视下也 _________(22) 于: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游于濠梁之上(9)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10)才美不外见3 . 一词多义(1)寻:寻向所志 (2)为:武陵人捕鱼为业 (3)舍:便舍船 (4)志:处处志之 (5)乃:见渔人,乃大惊 (6)中:中无杂树 (7)之:忘路之远近闻之,欣然规往(8)环:四面竹树环合 (9)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10)可:谭中鱼可百许头 (11)清:水尤清.冽 (12)而:潭西南而.望 (13)以:全石以为底 (14)见:下见小潭 (15)乐:似与游者相乐. (16)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17)为:为.宫室 (18)可:高可二黍许 (19)端:东坡右手执卷端 (20)木:能以径寸之木 (21)其:天之苍苍,其 正色邪子之不知鱼之乐 子固非鱼也9此之谓乎弗学,不知其善也 不独子其子 故外户而不闭 不独亲其亲. 故外户而不闭 执策而临之 安求其能千里也 其真无马邪 食马者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古义: 今义:古义: 今义:古义: 今义:(23)之:其翼若垂天之.云 (24)固:固不知子矣 (25)其:不知其.旨也 (26)学:学,学半 (27)子:不独子其子 (28)故:是故 谋闭而不兴 (29)亲:不独亲其亲 (30)闭:是故谋闭 而不兴 (31)策:策之不以其道 (32)能:虽有千里之能 (33)其: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4)食:一食或尽粟一石 4.古今异义 (1)芳草鲜美 (2)阡陌交通.(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4)无论魏晋 (5)仔唧若有光 (6)不足为外人道也 (7)悉如外人 (8)南弟宗玄 (9)乃记之而去.(10)崔氏二小.生.(11)高可二黍许(12)而计其长曾 不盈寸(13)其两膝相比者古义:今义:(14)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古义:今义:(15)教然后知困古义:今义:(16)知困,然后能自强古义:今义:(17)不知其旨也古义:今义:(18) 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今义:(19)是马也古义:今义:(20)且欲与常马等/、可得古义:今义:(21)安求其能千里也古义:今义:(22)大道之行古义:今义:(23)矜寡孤独古义:今义:(24)女有归古义:今义:(25)盗窃乱贼而不做古义:今义:(26)故外户而不闭古义:今义:5.词类活用(1)渔人甚异之(2)欲穷其林(3)处处志之(4)未果(5)复前行(6)从小丘西行百一十步(7)心乐之(8)皆若空游无所依(9)下见小潭(10)斗折蛇行(11)其岸势犬牙差互(12)凄神寒骨(13)箸篷覆之(14)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15)石青移之(16) 一食或尽粟一石(17)策之不以其道(17)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6.重点实词识记(1)缘溪行(2)屋舍俨然(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5)余人各复延,至其家(7)便扶向.路(9)欣然叫往(11)水尤清冽(13)潭中鱼可百许头(15)潭西南而望(17)隶而从者(19)盖大苏泛赤壁云(2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23)其船背稍夷.(25)左右茗之(27)怒而飞___________ (29)赤怪者也(31)讲信修.睦(33)故”有名马(35)安求其能千里也7.重点句子翻译(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3)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红, 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 描绘了延安新貌。
二、《桃花源记》陶渊明
1. 描写桃花林草美花繁的句子: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 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 表明渔人进入桃花源后总体感受的句子:豁然开朗。 3. 写出桃花源不易发现的句子:① 山有小口;② 初极狭。 4. 从环境的角度写桃花源美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 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 从心情的角度写桃花源美的句子: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 从穿着的角度写桃花源美的句子: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7. 从活动的角度写桃花源美的句子:其中往来种作。 8. 桃花源人的精神状态: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四、《关雎》 1、起兴的句子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2、全诗的纲目,统摄全诗的句子或表现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 而贤惠的姑娘的句子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3、最能体现全诗的精神,抒发求之不得的忧思的句子是: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4、最能表达诗人对心中恋人的爱慕之情的句子: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5、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诗中描写青年男子对美貌少女表达倾慕 之情的句子是: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6、.《关雎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男子对姑娘思念之深追求不到而痛 苦难眠的句子是:辗转反侧,寤寐思服。 7、《关雎》中的男子由“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引起“窈窕 淑女,君子好逑。”的美好联想;“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抒 写了求之不得的相思之苦,“窈窕淑女,钟鼓乐之。”抒写了求 而得之的美好愿望和喜悦心情。
《送友人》李白 1.诗中交代送别地点及环境的句子: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2.诗中借马的萧萧长鸣,表现友人不忍离 去的诗句: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3.诗中比喻友人离家远游,行踪难定的诗 句: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4.诗中借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表达诗人与友 人难舍难分之情的诗句: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三、《小石潭记》柳宗元
(1)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如鸣佩环 (2)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 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3)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 怡然不动,俶尔远逝 (4)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5)小石潭流水淙淙,树蔓青翠,鱼儿在清澈的潭水 中畅游,面对如此美景,遭贬而游历于此处的柳宗元 却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6)课文中“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的句子跟《与朱元思书》一文中的“游鱼细石,直视 无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水的清澈见底, 透明可爱,鱼儿自由游弋,似与人们相乐的情趣。
15、《诗经·蒹葭》中于浓浓的秋凉之中折射出人物淡 淡的凄婉之情的句子是: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六、《式微》 1、《式微》中借女子之口道出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 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 的怨言的句子是: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子衿》 1、“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 借代恋人。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 她念念不忘,写出了其相思萦怀之情。 2、“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内心独自,则通过夸 张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 将诗人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古诗文理解性默写
一、《回延安》贺敬之 1、革命圣地延安曾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青 年,贺敬之的《回延安》一诗抒发了对延安 的感激和热爱之情,“树梢树枝数根根,亲 山亲水有亲人。”用比兴手法写出了自己与 延安的密不可分的关系;“东山的糜子西山 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写出了当 年在延安时的生活情景;夸张句“千万条腿 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写出了延安新城的巨大变化;排比句
《虽有佳肴》 1、《虽有佳肴》中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以“佳肴” 类比“至道”,说明实践出真知的道理的句子是: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 知其善也。 2、教学相长指教和学相互促进。出自《礼记·学记》: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 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八、《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1、《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形象地描绘出洞庭湖壮阔 气势的句子: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隐喻想做官 而没有途径,希望有人引荐,积极出仕的诗句是: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2.《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含蓄的表达了诗人求仕之心 的诗句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3.《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描写洞庭湖波澜壮阔的名句 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表达渴望出仕而无人引荐的 句子是: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5.《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笔力千钧,备受后人赞赏的 句子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6.《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出洞庭湖浩大气势的名句 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逍遥游》庄子 1. 在《逍遥游》中描绘鲲鹏体形硕大无比,变幻莫测的句子是 :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 几千里也;
2. 庄周用一个比喻句来描述鲲鹏奋飞时的情形的句子是: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3.文中描绘鲲鹏奋飞时激起的水花达三千里,奋飞直上九万里的 高空。即使是如此在作者看来也并非逍遥,因为它依然有所恃的句 子是: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4.作者举现实生活中的很小的实物也需要依凭外物的实例,与大 鹏鸟的“海运将徙”作类比的句子是: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5.面对高远蔚蓝的天空,作者不禁想到如果大鹏鸟飞到九万里的 高空向下看会是什么样呢?会不会也像我们看天空一样呢?文中对 天空的颜色成因进行了探寻,并发出了疑问的两句是: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 1、“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营造了夜 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 “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2、“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以象 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 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 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 流的心境。 3、“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这是直写 自己孤寂的心境。
《卖炭翁》白居易
10.描绘了卖炭老人的矛盾心理: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11.描写卖炭翁饱经风霜、孤苦伶仃的劳动者 形象的诗句是: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12.描写卖炭翁外貌的句子是: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13.表明卖炭翁贫困的句子是: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14.揭露了宫市制度不合理的句子是: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1、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体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 下之乐而乐”这种精神的诗句是: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 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杜甫的诗《茅屋为秋风所破》中起承上启下过度作用的诗 句是哪句?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
五、《蒹葭》
1、成语“秋水伊人”源之《蒹葭》中的诗句: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2、用萧瑟冷落的秋景起兴,渲染凄清气氛,烘托惆怅 心情的诗句是: 蒹葭(jiān jiā)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 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3、描写男主人公追寻之路艰险、漫长的诗句是; 溯(sù)洄(huí)从之,道阻且长。溯洄从之,道阻 且跻(jī)。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4、表现他虽望穿秋水但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诗句是: 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
题破山寺后禅院 1、破山寺后禅院环境幽静深远,正如常建诗 中所写“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2、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有两句诗各 含一个成语,这两句诗是: “曲径通幽处”“万籁此都寂”。 3、《题破山寺后禅院》中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诗写出了环 境的清幽及人生的启示。 4、悠长的钟磬声,在万籁俱寂中带来深远的 禅意,使人心灵愈发沉静的句子: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大道之行也》
1. 可以为现在政府任用人才,营造社会风气所借鉴的两句是: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 孟子曾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与之相近的语句是: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3. 大道的内涵是实行民主体制、共同管理公共事务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4.社会制度是公有制天下为公。实行民主选举,即选贤与能。 5. “大同社会”是各尽所能,即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6.社会”实行各取所需,即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7. “大同社会”社会安定和平,即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 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这是全文的总括句。
7、《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 忧国忧民的情思,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发出 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
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表现杜甫舍己为人的献 身精神,博大的胸襟、至死不悔的决心的那两句诗是: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9、《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 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的句子,或描 写天气变化的句子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10、《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诗人无可奈何的诗句是: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11、与“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有异曲同 工之妙的是: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运用假设语气、让步的姿态做出强烈反问的两句是: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纵我不往,子宁不 来?”
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表达作者送别友人时旷达胸怀和真 挚友情的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可用来鼓励和安慰朋友,道出 了古今上下几千年人们心声的名句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在叙将别之时,气势宏伟,已 寓不必伤别之意,为下文抒情情奠定基调的诗句是: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4、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可用来鼓励和安慰朋友,道出 了古今上下几千年人们心声的名句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5、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劝慰友人不要哀伤,表达出诗 人豁达,爽朗的胸怀的诗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6、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表明不要因为离别而伤感的诗 句是: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7、表达作者劝慰友人不要做儿女之情句是: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