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汇总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现代文和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现代文和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现代文和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含答案)一、阅读与欣赏(54分)(一)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1一6题。

(16分)春望(杜甫)国玻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到。

(2分)2.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2分)隆中对(节选)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子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上,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1)自董卓已.来 ( ) (2)名微而.众寡 ( )(3)挟.天子而令诸侯( ) (4)利.尽南海 ( )4.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2分)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译文:5.问题探究:诸葛亮认为“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应该采取哪些策略?(3分)(1)(2)(3)6.简答:(3分)(1)诸葛亮在对前景的分析中,反复强调“人谋”的重要性,请从文中任举一例说明。

(可用文中原句回答)(1分)(2)联系实际,谈谈“人谋”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2分)(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7—11题。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课内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课内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课内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一)阅读《小石潭记》,完成下列各题。

(10分)小石潭记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日恕己,曰奉壹。

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3分)(1)心乐之()(2)潭中鱼可百许头()(3)以其境过清()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俶尔远逝翻译:(2)凄神寒骨翻译: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开头交代发现小石潭的经过,以及位置、环境,表现了作者探幽时浓厚的兴趣。

B. 第二段写了潭水中的鱼很多,也写了潭水的清澈见底以及鱼儿快活游动的情景。

C. 既写了“寂寥无人”的环境,又说有“同游者”,说明作者的内心是很矛盾的。

D. 作者在写景过程中,巧妙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心情的内在变化,言有尽而意无穷。

(一)(共10分)6.(3分)(1)以·······为乐(2)大约(3)因为7.(4分)(1)忽然间向远处游去(2)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

8.(3分)C(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7~9题。

(10分)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0篇(精选)【含答案译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0篇(精选)【含答案译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0篇(精选)目录(一)陶公性检厉 (1)(二)楚庄王欲伐越 (2)(三)王羲之诣门生家 (3)(四)服虔匿名 (4)(五)丞相牛公应举 (6)(六)文天祥至潮州 (7)(七)庄子家贫 (8)(八)送李愿归盘谷序 (10)(九)喜雨亭记 (11)(十)苏轼其人 (12)(一)陶公性检厉陶公①性检厉,勤于事。

作荆州时,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

咸.不解其意。

后正会②,值.积雪始晴,听事③前除雪后犹湿,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

官用竹,皆令录厚头④,积之如山。

后桓宣武⑤伐蜀,装船,悉以作钉。

(选自《世说新语》)【注释】①陶公:陶侃,字士行,晋朝鄱阳人,曾任侍中、太尉、荆江二州刺史。

②正会:元旦集会。

③听事:处理政事的厅堂。

④厚头:剩余的比较大的竹块。

⑤桓宣武:桓温,曾任大将军、大司马。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咸.不解其意:___________ (2)值.积雪始晴:___________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

3.文中写了哪两件事?表现了陶公是怎样的人?请用自己的话概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1)全,都(2)遇到,碰上……的时候2.都用锯木屑覆盖在地面上,(人们出入)一点也不受妨碍。

3.积存废弃锯木屑,雪后覆地;积存竹头,造船时做竹钉。

陶公是一个节俭、勤勉的人。

【参考译文】陶侃性情检束而严厉,对政事十分勤勉。

他任荆州刺史时,命令造船的官员把锯木屑全部收集起来,有多少收多少。

大家都不理解他的用意。

后来正月初一大会僚属,恰好遇上久雪初晴,大堂前的台阶下雪后还很湿。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一显者①旅宿邮亭②,时方溽暑③,帐内多蚊,驱之不出,因忆家居时堂宽似宇,簟④冷如冰,又有群姬⑤握扇而挥,不复知其为夏,何遽⑥困厄至此!因怀至乐,愈觉心烦,遂致终夕不寐。

一亭长露宿阶下,为众蚊所啮⑦,几至露筋,不得已而奔走庭中,俾⑧四体动而弗停,则啮人者无由厕足⑨;乃形则往来仆仆⑩,口则赞叹嚣嚣⑪,一似苦中有乐者。

显者不解,呼而讯之,谓:“汝之受困,什佰⑫于我,我以为苦,而汝以为乐,其故维⑬何?”亭长曰:“偶忆某年,为仇家所陷,身系狱中。

维时亦当暑月,狱卒防予私逸,每夜拘挛⑭手足,使不得动摇。

时蚊蚋之繁,倍于今夕,听其自啮,欲稍稍规避而不能,以视今夕之奔走不息,四体得以自如者,奚啻⑮仙凡人鬼之别乎!以昔较今,是以但见其乐,不知其苦。

”显者听之,不觉爽然自失。

(选文有删改)【注】①显者:富贵的人。

②邮亭;驿站。

③溽暑:盛夏。

④簟:枕席。

⑤姬:姬妾。

⑥何遽:怎么。

⑦啮:咬。

⑧俾:使。

⑨厕足:立足。

⑩仆仆:辛苦的样子。

⑪嚣嚣:大声叫喊。

⑫什佰:十倍百倍。

⑬维:由于,因为。

下文的“维”是语气词,不译。

⑭拘挛:捆住。

⑮奚啻:何止,岂但。

(1)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

①不得已而奔走庭中 庭:_______________②呼而讯之 讯:_______________③是以但见其乐 但:_______________(2)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驱之不出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B.为众蚊所啮 不足为外人道也C.狱卒防予私逸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倍于今夕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因怀至乐,愈觉心烦,遂致终夕不寐。

②听其自啮,欲稍稍规避而不能。

(4)选文叙述了一件怎样的事?(5)从选文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海鸥与巷燕鸥于海渚遇巷燕。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学期古文专项训练复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学期古文专项训练复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学期古文专项训练复习题(附答案)一、相关内容填空1、名句识记⑴、少壮不努力,。

⑵、气蒸云梦泽,。

⑶、,徒有羡鱼情。

⑷、明月松间照,。

⑸、,莲动下渔舟。

⑹、最喜小儿无赖,。

⑺、,借问行人归不归。

⑻、兔从狗窦入,。

⑼、杨柳青青著地垂,。

⑽、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

2、理解背诵⑾、《岳阳楼记》中,作者劝勉友人学习古仁人的“,。

”高尚情操,并抒发了“,。

”的远大政治抱负。

⑿、《长相思》中写风吹雪打账篷的喧噪声搅扰了怀乡思绪的句子是,。

⒀、《岳阳楼记》中“洞庭月夜”景色的句子是,,,。

⒁、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意在借此干涉别国内政。

真是“”(《醉翁亭记》)⒂、刘欣同学经过一段时间努力学习英语,不仅词汇量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口语水平也较以前大有进步,同学们都说“,。

”(《孙权劝学》)⒃、新市长上任两年,社会安定,各项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真是“,。

”(《岳阳楼记》)⒄、《清平乐·村居》中最最能表现童真童趣的句子是,。

⒅、《采薇》中烘托出士兵们因思乡之切而沉重抑郁的心境,也预示着归途的艰辛,为下句“行道迟迟”作铺垫的句子是,。

⒆、《十五从军征》中描写归乡老兵孤独凄凉的处境和心情的句子是,。

⒇、《长歌行》中比喻时光一去不复返的句子是,。

3、文学常识⑴、《战国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体史书,是西汉整理的。

⑵、《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其创作目的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鲁迅先生评价它“”。

作者,(朝代)史学家,文学家,字。

⑶、《资治通鉴》是主持编纂的,是继《左传》之后,我国又一部体通史。

他是(朝代) 家,家。

字,谥,著作收在《司马文正公集》中。

⑷、《公输》选自。

墨子,名,是春秋战国之际家学派的创始人。

⑸、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它也是家的经典之一,共有篇,从内容上分为、、三类;从创作手法上分为、、三类,合称“《诗经》六艺”。

⑹、《乐府诗集》,中国上古至唐五代乐章和歌谣的总集,全书100卷。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4)伯乐与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谈谈你的看法,并举历史或当今社会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7.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马 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1)下列句中画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其岸势犬牙差互(像狗牙那样)
B.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凄清)
C.益奇而坚(好处)
D.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有的人)
(2)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投以小石 先帝不以臣卑鄙
B.是固劳而无用 潭西南而望
C.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环而攻之而不胜
(4)文章是怎样从侧面写出小石潭水“清”的特点的?请结合第二段内容具体分析。
(5)文人的经历往往会述以文章,借物抒怀,以景述志。纵观全文,在游历小石潭的过程中,作者的情感经历了由乐转忧的变化过程,请谈一谈你对这种情感变化的理解。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课内外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课内外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课内外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十五、阅读陶渊明《桃花源记》,完成1~4题。

(15分)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 )之,复前行,欲穷( )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 )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 )如外人。

黄发( )垂髫( ),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 )答之。

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 )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 )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 )不知有汉,无论( )魏晋。

此人一一为( )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 )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 )云:“不足( )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 )向( )路,处处志( )之。

及( )郡下,诣( )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 )往。

未果,寻( )病终,后遂无问津( )者。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A.处处志之/寻向所志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C.停数日,辞去/成礼而去D.既出,得其船/所识穷乏者得我与2.把“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渔人进出桃花源是文章的线索,按时间的先后顺序,一线贯穿,平铺直叙。

B.渔人从山上的小口进入桃花源以后,发现那里桃林美艳,土地平整,房屋整齐。

C.渔人后来“寻向所志”、“不复得路”使人觉得桃花源真真假假,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

D.“皆叹惋”这细节描写,写出了桃源人忧叹自己和平安宁的生活被外人破坏了的情态。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专项复习-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专项复习-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专项复习-文言文阅读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对比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陶渊明《桃花源记》)[乙]郗公值永嘉①丧乱,在乡里,甚穷馁。

乡人以公名德,传②共饴③之。

公常携兄子迈及外甥周翼二小儿往食,乡人曰:“各自饥困,以君之贤,欲共济君耳,恐不能兼有所存。

”公于是独往食,辄含饭著两颊边,还,吐与二儿。

后并得存,同过江。

郗公亡,翼为剡县,解职归,席苫于公灵床头,心丧终三年。

【注】①永嘉:晋怀帝年号。

②传:轮流。

③饴:同“饲”,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便要还家(2)郗公值永嘉丧乱2.加点词语解释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问所从来战则请从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乃记之而去C.公常携兄子迈及外甥周翼二小儿往食及下船D.席苫于公灵床头行者休于树3.翻译下列句子。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2)公于是独往食,辄含饭著两颊边。

4.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文中“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表现了桃花源中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中乡人“传共饴之”,是因为郗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级资源(共8套)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汇总1桃花源记课内精读阅读下文, 回答问题。

桃花源记晋太元中, 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 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 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 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 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 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 从口入。

初极狭, 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 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 男女衣着, 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 乃大惊, 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 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 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

停数日, 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 得其船, 便扶向路, 处处志之。

及郡下, 诣太守, 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寻向所志, 遂迷, 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 高尚士也, 闻之, 欣然规往。

未果, 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2017·海南]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林尽水源.(yuán) B.黄发垂髫.(tiáo)C.遂与外人间.隔(jiān) D.辞.去(cí)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2)处处志.之( )(3)乃.不知有汉( ) (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3.[2017·天津]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B.阡陌交通..(运输事业)C.咸.来问讯(都)D.欣然规.往(计划)4.[2017·天津]下面的句子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A.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B.见渔人, 乃大惊, 问所从来C.及郡下, 诣太守, 说如此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017·海南]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描述前两段文字所展现的图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018·武威]从本文看, 作者追求怎样的社会理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2016·广东]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 记述了渔人的所见所闻, 描绘出一幅环境优美、生活安宁的图画。

B.“咸来问讯”表现出桃花源人对外面的世界很好奇, “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说明他们与外界隔绝的时间很长。

C.文章写渔人虽“处处志之”, 但终“不复得路”, 暗示了桃花源觅不可得, 用“世外桃源”来指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D.文章语言简洁生动, 涉及的成语有些至今沿用, 如落英缤纷、豁然开朗、怡然自乐、柳暗花明、无人问津等。

比较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回答问题。

[甲] 桃花源记(节选)林尽水源, 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 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 从口入。

初极狭, 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 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 男女衣着, 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 乃大惊, 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 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 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

停数日, 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 小国寡民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 无所乘之;虽有甲兵, 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 美其服, 安其居, 乐其俗。

邻国相望, 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 不相往来。

(选自《道德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豁然..( )..开朗( ) (2)阡陌交通(3)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 (4)小.国寡民(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林尽水源, 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 仿佛若有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邻国相望, 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 不相往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两文的作者从相似的角度分别对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国”展开了想象, 请根据甲、乙两文完成下表。

[甲] 桃花源记(节选)晋太元中, 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 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 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 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 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 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 从口入。

初极狭, 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 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 男女衣着, 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 乃大惊, 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 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 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

停数日, 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 雪窦游志(节选)水益涩①, 曳②舟不得进, 陆行六七里, 止药师寺。

寺负紫芝山, 僧多读书, 不类城府。

越信宿, 遂缘小溪, 益出山左, 涉溪水, 四山回环, 遥望白蛇③蜿蜒下赴大壑, 盖涧水尔。

桑畦麦陇④, 高下联络, 田家隐翳竹树, 樵童牧竖⑤相征逐, 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 则舆夫朴野, 不深解吴语, 或强然诺, 或不应所问, 率十问仅得二三。

越二岭, 首有亭当道, 髹书⑥“雪窦山”字。

[注] ①涩:不通畅。

②曳:拖, 拉。

③白蛇: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

④陇:同“垄”。

⑤牧竖:牧童。

⑥髹(xiū)书:用赤黑色的漆写。

本文作者邓牧是杭州人, 宋亡后, 他怀着悲愤的心情漫游名山大川, 抒发亡国之痛。

游记散文《雪窦游志》, 从作者闻胜而往, 一直写到游毕兴尽, 是作者漫游这座东南名山的实录, 也是他欲独善其身而向往世外桃源的心理写照。

因此, 许多鉴赏者、文艺评论家都称:“《雪窦游志》所叙雪窦山麓的田地、人物、风光, 颇类陶渊明《桃花源记》所写, 正反映了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4.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渔人甚异.之异.口同声B.便舍.船屋舍.俨然C.乃记之而去.停数日, 辞去.D.不足为外人道.也妾妇之道.也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甲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根据甲、乙两文的内容, 分条概括雪窦山与桃花源的相似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外阅读一、阅读下文, 回答问题。

桃花源诗(节选)相命肆①农耕, 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荫, 菽稷随时艺②。

春蚕收长丝, 秋熟靡③王税。

荒路暧④交通, 鸡犬互鸣吠。

俎豆⑤犹古法, 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 斑白欢游诣。

草荣识节和, 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 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余乐, 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 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异源, 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 焉测尘嚣外。

愿言蹑轻风, 高举寻吾契。

[注] ①肆:致力。

②艺:种植。

③靡:没有。

④暧:遮蔽。

⑤俎豆:祭器。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日入从所憩.( ) (2)俎豆犹.古法(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春蚕收长丝, 秋熟靡王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