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红高粱》和电影《红高粱》艺术特色评析 (12)
电影《红高粱》与小说《红高粱家族》艺术对比

电影《红高粱》与小说《红高粱家族》艺术对比电影《红高粱》与小说《红高粱家族》艺术对比颂明我相信,绝大部分老百姓都是通过电影《红高粱》才认识莫言的。
他们善良地以为,小说《红高粱》一定如同电影《红高粱》一样好看。
其实,电影与小说《红高粱家族》完全不是一回事。
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电影与小说两个《红高粱》的区别的话,电影就是“美”。
导演充分运用了影视创作的色彩语言渲染情绪,扑面而来且反复出现、贯穿始终的“红”,张扬了原始的人性、淳朴的民风以及对于未来的希望。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是一种最具代表性,内涵极其丰富的一种意象。
它代表喜庆、兴旺、希望和革命。
影片交替运用红高粱海洋,红色的高粱酒,被鲜血染红的天际,日食景观下,红色的苍穹与大地等特写镜头,一下子就拉近了影片与观众的情感距离。
而且,影片的主题是表现人民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的强烈的民族气节;同时,影片通过罗汉大爷离开烧酒作坊加入共产党的情节,暗示了共产党是民族的希望。
颠轿一场戏以夸张的手法极具浪漫地表现了山东粗犷豪迈的民风和滑稽谐趣的民俗,很山东,很中国且很阳光。
这一情节给观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并引起了强烈的共情。
影片插曲“九儿”更是影片的一大亮点。
这首新民歌把民族、通俗元素融为一体,抒情优美。
主题曲和每集片尾由韩红演唱,最后一集片尾是由胡莎莎演唱。
两位原唱的嗓音都高昂清澈,声情并茂,人歌合一。
尤其唢呐的加入犹如神来之笔,渲染出了九儿赴死的巨大悲壮感,催人泪下,将儿女情长、国仇家恨淋漓尽致地宣泄出来,可谓是震撼人心,荡气回肠,余味无穷。
《红高粱》的成功不仅因其出神入化地运用了各种电影技巧,优秀的镜头运动,完美的色彩运用,独特的音乐;更在于影片中反映出的积极主题以及深刻内涵,使观者在赏片时真实真切地感受到了山东人民反侵略、反封建的民族气节。
影片将现代审美与民族意识统一起来,在电影的造型艺术、视觉艺术、叙事结构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功。
而小说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用一个字概括就是“脏”。
小说《红高粱》和电影《红高粱》艺术特色评析 (8)

小说《红高粱》是莫言的代表作,电影《红高粱》是张艺谋的代表作,请运用所学习的文艺理论方面的知识,比较分析二者的艺术特色和成就,并着重分析电影《红高粱》对小说的继承和发展。
一、莫言《红高粱》的艺术特色和成就莫言在这本书中大胆运用了穿越时空的表现手法来编辑他的故事,以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相结合的叙事方式,突破了传统的叙述模式,在小说里建立了双重的叙述视角。
而且,从主题陌生化,人物陌生化,语言陌生化三个角度来突显《红高粱》中的悲壮、豪放、浪漫的民族民间精神。
从而获得了全知全能的效果。
《红高粱》的整个符号系统就是一个多侧面多层次的审美范畴,其中的人物语言是粗话、脏话、野话、荤话、骂人话、调情话等粗俗污秽的乡村用语,是典型的高密农民在说话,这种在旁人看来近乎疯癫的语言在小说的环境中却有一种独特的美感,这种语言风格表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趣味。
《红高粱》中的人物对白是作品的一大亮点。
个性化的民间口语贯穿于故事的始终,在扑面而来的乡土气息中,读者既能感受到民间口语原汁原味的“粗俗”,又能听到粗俗背后那份源自生命底层最原始、最崇高力量的呐喊。
《红高粱》中的场面描写是莫言的拿手好戏,莫言在场面描写中喜欢使用通感,而且想象离奇大胆,语言汁液横流,饱满生动,给人一个更广阔的想象世界和更复杂的感觉空间。
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创作者要有天马行空的狂气和雄风。
无论在创作思想上还是在艺术风格上,都必须有点邪劲儿。
二、张艺谋《红高粱》的艺术特色和成就电影版本的《红高粱》在色彩和造型上获得了不俗的效果。
张艺谋作为摄影出身的导演,色彩和造型一直是他所关注的。
对于电影色彩和造型艺术的探索也显示了他在美学方面的天才,他的电影画面从来就不缺乏视觉冲击力。
张艺谋不但善于使用适当的电影色彩以使观众产生心理刺激和视觉震撼,而且擅长使用独特的造型达到他所追求的隐喻和象征效果。
1987年,张艺谋导演的第- -部电影《红高梁》是“红色系列”的首部影片,该影片的字幕是红色,盖头、嫁衣、花轿、高粱酒都是红色,传递出一种热情和张力。
小说《红高粱》和电影《红高粱》艺术特色分析 (13)

小说《红高粱》是莫言的代表作,电影《红高粱》是张艺谋的代表作,请运用所学习的文艺理论方面的知识,比较分析二者的艺术特色和成就,并着重分析电影《红高粱》对小说的继承和发展。
小说和影视的叙事语言是不同的,小说叙事使用的是文字语言,因此,将小说改编为影视剧,首先就需将文字语言转换为声像语言,使其可视、可听。
莫言的中篇小说《红高粱》就其叙事语言而言,是非常富有质感的。
小说采用的是第一叙事人称,这就规定了叙事带有强烈的主观性,是一种主观性叙事语言,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
《红高粱》的叙事结构在当代中国小说十分独特,但从原型的角度来说,用子孙“我”的口吻带着崇拜的心态来追忆爷爷、奶奶们的英雄业绩,而且还以小男孩“我父亲”的视角描绘所感受到的一切,却并不让人感到陌生。
莫言是一位具有乡土情结的作家,他有深深《红高粱》中的小说人物大多都是生活在高密农村的人们,为了使小说更加贴近人物,形象更加逼真,文章采用了具有当地色彩的民俗性语言的怀乡之情,因此在他的作品中经常出现一些方言词语或是比较口语化的词句。
这就使他的作品具有了独特的地域性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红高粱》中也出现了许多脏话、粗话。
戴凤莲和余占鳌的很多语言中都充斥着脏话、粗话,还有一些粗俗污秽的话语。
这些话语虽然并不符合大众的审美标准,但也充分地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农村。
这些粗话、脏话也表达出农村老百姓简单直接的生活态度,敢爱敢恨的生活状态。
不仅如此,小说《红高粱》将叙述与描写、动态与静态、书面语与口语,内在心理与外部行动等有机结合,特别是那些场景等的描写,都为电影的改编,提供了坚实的可能性。
在电影《红高粱》改编的过程中,很显然,张艺谋为了突出画面语言,强化具体形象的可视性,特别是色彩对人观赏的震撼力,就将主观感受式的语言变为客观叙述式的语言。
电影虽然也用了画外音,去叙说“我爷爷”和“我奶奶”的故事,但更为重要的是,电影将那些动作、场面以及内心独白等语言,转化为动态的、具象化的、口语化的、叙述化的语言。
《红高粱》小说与电影的叙事分析

2 0 1 4年 1 0月
0c t . 201 4
・
文学艺术研 究 ・
《 红高梁》 小说 与电影 的叙事分析
杨 丽 娜
( 西南 大学 文学院 , 重庆 北碚 4 0 0 7 1 5 )
文 中的叙 事 焦 点 不 断 变 换 , 叙 事 也 具 有 了跳 跃 性 。
收稿 日期 : 2 0 1 4 - 0 5 - 2 3
所有的爱憎都蕴藏在画面和情节之 中, 观众 通过观
赏 影 片 来 感 受 其 中 的 爱 恨 情 仇 以及 人 物 的 喜 怒
哀乐。
作者 简介 : 杨丽娜 ( 1 9 8 9一) , 女, 河南新蔡人 , 在读硕士 , 研究方 向为文艺美学。
摘
要: 《 红 高粱》 小说采 用第三人 称叙 事视 角, 同时运 用复调 和反讽 等手 法, 有 别于传 统的 小说 。《 红 高粱》
电影是对 小说的 改编 , 在 叙事手法上也有独特之处 : 电影在 叙事视 角和画外音 以及视 听画面上 为观众 呈现 了一 个富
有生命 张 力的艺 术世界 。小说和 电影 以各 自的艺术手 法表现 出了独特的审 美意蕴 。 关键词 :叙述视 角 ; 复调 小说 ; 反讽 ; 画外音; 视 听 美学 中图分类号 :I 2 4 7 .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2 0 9 5—1 8 5 X( 2 0 1 4 ) 0 5— 0 0 0 1— 0 3
《 红高梁》 小说开头写道 , “ 一九三九年古 历八
月 初九 , 我父 亲这 个 土 匪种 十 四岁 多 一点 。他 跟着
《红高粱》:从小说到电影——后殖民语境下的悖逆改写

《红高粱》:从小说到电影——后殖民语境下的悖逆改写1.引言《红高粱》是著名作家莫言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小说通过缜密的叙事和丰富的象征主义,生动地再现了中国农村社会在动荡年代的命运。
在后殖民语境下,这部作品在不同的媒体形式中进行悖逆式的改写,通过电影等视觉媒体的再现,使得故事更贴近当代审美和观众的体验。
2.小说与电影:传统文化与视觉媒体的碰撞《红高粱》小说通过文字表达了丰富的情感和细腻的描写,再现了农村社会及个体在历史事件中的困境和挣扎。
小说的叙事方式和意境处理相对来说比较复杂,读者需要通过阅读来理解其中蕴含的丰富信息。
而电影作为一种视觉媒体更加注重形象的传达,能够通过影像和声音来表达情感和故事。
在将小说改编成电影的过程中,导演往往需要对小说进行删减和改动,使得故事更适合于电影的传播方式。
3.电影改编中的悖逆元素在《红高粱》这部小说的电影改编中,导演对小说进行了悖逆式的改写。
首先,导演将小说中的错综复杂的情节进行简化,以更直观的方式呈现给观众。
其次,在影片中加入了一些新的情节和角色,以便更好地表达电影的主题和情感。
这些改动使得电影更加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并侧重于情感的共鸣与传达。
4.《红高粱》电影中的象征主义表达原著小说的象征主义在电影中得到了精准的再现。
通过色彩、音效等视听元素的运用,电影展示了小说中红色高粱的象征意义。
高粱不仅象征着丰富的生命力和力量,也象征着社会的秩序和权力。
导演通过高粱的形象隐喻出人性的复杂和世界的无常,进一步展示了故事中的冲突和困境。
5.电影改编对原著的超越和补充导演在改编小说时,不仅仅是将小说呈现给观众,还在一定程度上对原著进行了超越和补充。
通过影像的表现方式,导演展示了原著中无法用文字表达的情感和细节。
同时,导演还通过改动情节和添加新元素,为观众提供了对人物命运和社会现实的新的思考角度。
这种改编方式不仅丰富了原著的内涵,也使得电影作品更富有观赏性和独特性。
莫言《红高粱》的语言艺术特色分析报告

莫言《红高粱》的语言艺术特色分析摘要:莫言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而《红高粱》作为莫言的代表作之一,更是为80年代的中国文坛开启了新的篇章。
莫言的文章风格和语言艺术在《红高粱》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本文从叙述角度,色彩语言的运用,口语化的写作语言,感官化的描写以及文章的修辞手法这五个角度对《红高粱》的语言艺术特色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莫言《红高粱》语言特色引言莫言,1955年出生于山东高密的一个农村家庭,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也是第一位中国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而《红高粱》是莫言所有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文章刚一出版就在80年代现代主义风行的中国文坛掀起轩然大波。
在《红高粱》这篇小说里,莫言的写作风格及其语言特色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一、叙述角度独特化《红高粱》的叙述角度非常独特。
文章是以“我”――一个小男孩的叙事角度描写了父辈与祖辈所经历的故事。
文章的一开头的称呼就是“我爷爷”“我奶奶”,用一种回忆的方式来讲述这个故事,回忆的过程中又出现了由我父亲给我讲他小时候的感受,从第一人称转换到第三人称的叙述之中毫无违和之感,把读者一下就拉到了几十年前,将这个故事清晰地呈现在人们眼前。
这种独特的叙述角度的切换,既可以用第一人称的讲述给读者带来亲切感和真实感,又可以通过第三人称的叙述使读者体会到对故事的全知性和视角的开阔性。
文章中一写到“我奶奶”的时候,便会站在我奶奶的角度把她的内心想法通过对主观想法的描写直接表现出来,并且利用第一人称“我”的角度对当时的外界环境进行描写,而不是只通过第一人称的全知视角对当时的事件进行描写。
作者在这几种不同的叙述角度之中切换得十分流畅自然,虽然与常理相悖,但却能更好地使读者融入到作品中,并使之客观地感知事件与人物。
这种主观与客观的交织,时间与空间的变换,形成了这篇文章独特的叙述角度。
也使得小说的结构有了很大程度的灵活性,同时也比单一的第一人称视角要丰富得多[1]。
小说《红高粱》和电影《红高粱》艺术特色分析 (6)

小说《红高粱》是莫言的代表作,电影《红高粱》是张艺谋的代表作,请运用所学习的文艺理论方面的知识,比较分析二者的艺术特色和成就,并着重分析电影《红高粱》对小说的继承与发展。
莫言的中篇小说《红高粱》发表于上世纪的1986年。
在当时乃至以后的几十年的中国文坛,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以此为脚本改编的同名电影,曾获第38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金熊奖”。
作品以独特的观察视角、富于感性化的创作风格、造就了崭新的艺术形式,对当代小说的文体模式,是一次有力的冲击。
莫言的故乡在山东高密县,他在那里生活了二十多年。
自从小说《白狗秋千架》中第一次出现“高密东北乡”这个概念后,他以“高密东北乡”为背景创作了一系列的小说,其中以中篇小说《红高粱》影响最大,思想和艺术成就也最高。
《红高粱》描绘了中国二、三十年代“我”的“爷爷、奶奶”古朴、野性的爱情生活和他们与侵略者浴血奋战的过程,作品情节曲折跌宕,惊心动魄,扣人心弦;极具戏剧性。
其中的人物一个个坦诚挚热,朴实智慧;大爱大恨,大生大死。
作品以崭新的角度在对历史的回溯中,窥探、展现了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世界,表现出中国农民顽强不屈的性格和朴实坦荡的精神品质。
《红高粱》创新了中国文学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独特手法;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逼真、个性鲜明、亦正亦邪、亦官亦匪、敢做敢为、朴实坦荡、爱憎分明,展示了那个时代“我”的故乡农民们粗狂、坦荡、真实、丰富、复杂的性格。
精彩体现出莫言小说创作粗犷、精致而不乏华丽的艺术特色和冷漠、诡谲多变的风格。
作者大胆运用了穿越时空的表现手法来编辑他的故事,以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相结合的叙述方式,突破了传统的叙述模式,在小说里建立了双重的叙述视角。
而且从主题的陌生化、人物陌生化、语言陌生化三个角度凸显了《红高粱》的悲壮、豪放、浪漫的民族民间精神,从而获得了全知全能的效果。
《红高粱》是张艺谋执导的第一部影片,同时也是中国第一部走出国门并荣获国际A 级电影节大奖的影片。
小说《红高粱》和电影《红高粱》艺术特色评析 (10)

西方文艺期中作业:小说《红高粱》是莫言的代表作,电影《红高粱》是张艺谋的代表作,请运用所学习的文艺理论方面的知识,比较分析二者的艺术特色和成就,并着重分析电影《红高粱》对小说的继承和发展。
浅析《红高粱》小说和电影之间的关系一、《红高粱》的主题变化(一)小说《红高粱》的主题五四运动之后,中国跨入了新的时代。
在文化和思想方面趋于开放。
反抗陈旧的思想、改革糟粕的东西一时成为了主旋律,人们在求新的时候,也自然的把责任推到了传统。
因此,要想寻求新的发展,就要割断和传统的联系。
于是,在文学界,这种对传统的否定的极端做法,引起了一批作家的深思,出现了“寻根文学”,而小说版本的《红高粱》正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可以说,寻根正是莫言的《红高粱》的主题。
但是,与常规的寻根文学又有所不同,他的寻根寄托舍弃了去展现平庸的普通人,而是热情地讴歌了传统的人民身上自然的野性和更加奔放怒放的生命力。
作品的主角——余占鳌是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不是常规的土匪,也不是善良的逆来顺受的良民,他的身上有正亦有邪,其身上具有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正是决定了莫言的《红高粱》“寻根”主题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余占鳌由于生存从无家可归的游民变成了土匪,展现了人的生命力的狂放,从土匪成为抗日英雄,又展示了他的民族主义。
在人物的身份的转变之中,莫言提出了他的寻根主张——即呼唤生命力和民族主义的回归。
(二)电影《红高粱》的主题张艺谋在对《红高粱》的改编上,是尊重了原创的。
尤其是小说主题。
但是在着重的表现人物身上进行了调整。
小说版本是着重通过余占鳌来表现作家的思想的,而电影版的则更加关注了小说的女主角——我奶奶,戴凤莲。
相对比余占鳌,戴凤莲更加能够挑战观众的心理。
在当时的男权社会里,戴凤莲不是人们传统中想象的女性,她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而不顾旁人的眼光,她在民族大义面前也不拘泥于小女人的牢笼中。
在电影中有一个镜头让我印象深刻,就是当他们的孩子遭受了日本人的残害后,戴凤莲跪在地上求余占鳌要为大局考虑的时候,那种民族情义通过一个女人视角展现出来,更加的打动人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说《红高粱》是莫言的代表作,电影《红高粱》是张艺谋的代表作,请运用所学习的文艺理论方面的知识,比较分析二者的艺术特色和成就,并着重分析电影《红高粱》对小说的继承和发展。
答:莫言的小说《红高粱》之所以能引起不小的轰动,与他运用语言的独特魅力上有着不可或缺的关系。
在其主观情感的支配下,通过运用语音、词汇、修辞使得文章具有灵动传神的民俗性和给读者带来独特的感官审美性。
《红高粱》语言的雅俗交融,和谐自然,相辅相成,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构成一幅色彩缤纷绚丽又个性突出的民间图画,展露出高密东北乡深厚的民族内涵,歌颂人性与蓬勃旺盛的生命力,通过人物个性的塑造来赞美生命的那种喷涌不尽的勃勃生机、自由,舒展。
《红高粱》的意义在于莫言把蛮荒生命情状作了诗意化的处理,最原始粗野的表达与崇高生命力交融碰撞。
《红高粱》不仅是莫言创作生涯的里程碑,也是80年代中国文坛的里程碑。
张艺谋电影《红高粱》根据莫言的同名小说改编,莫言同时也是本片编剧。
电影语言运用到了极致,讲述了可看度极高的故事,整片下来更是没有一处多余,更让人感受到了电影艺术的魅力。
在影片的构图上可以看到导演的独到构思,在迎娶新娘的那个段落中,画面采用全景与中近景的巧妙结合,在黄土弥漫的大路上,颠着轿子,唱着豪放之歌,响着喜庆的音乐,几个剽悍的男子抬着红艳艳的花轿,俨然是一幅展现当地结婚风俗的场景。
片中还有多次对高粱的特写,为的是表现他们勃勃向上的生机活力,对于建筑的选取,也是极具地方的风土人情,在画面构图及艺术技巧的运用上都让观众感受到了他们生活的豪迈之气。
影片以沉稳厚重的旁白来表现艺术特色。
旁白在影片中多次出现,他交代了影片中的人物关系、周围环境、时间转换的转折点,使画面故事的进展更具灵活力。
影片中大部分的画面表现颠轿、劫道、敬酒神上,将那种精神附在具体的画面上,叠加在一个个具有强烈生命象征意味的仪式之中,旁白渗入其中,将过去与现在、意念与故事结合。
电影语言和对生活的捕捉、剪裁,新颖迷人。
电影色彩虽然单一但是却浓烈,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彰显了张艺谋式独特的个人风格。
一片片红色给人们
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红色的嫁衣,红色的绣花鞋,红色的高粱酒以及红色的太阳,无一不刻画着生命之美与生命力的顽强,讴歌着人们对于生命的追求与热爱。
但在讴歌生命的同时,影片背后同样充斥了时代下沉重的涵容,是一部极具人文关怀的影片。
音乐上选用的都是民俗歌曲,一声声都仿佛是从生命里喷涌而出,西北人情、西北风貌、西北气派、西北的粗犷与强悍,在电影的时空中淋漓尽致地洋溢出来。
自由狂放,无拘无束,神圣与游戏、生命与娱乐、年轻与豪迈完美结合在一起,人按照天性热火朝天、滋味十足地活动着,从内容到形式都浸透着自由的诗意和赞美。
影版《红高粱》通过酣畅淋漓的视听语言还原了小说极为感官化的语言风格。
以浓烈的色彩,豪放的风格,呼唤中华民族激扬昂奋的民族精神,用电影的方式对传统观念和陈规力量,发起有力的猛攻和挑战。
融叙事与抒情、写实与写意于一体,发挥了电影语言的独特魅力。
在叙事上以简叙繁,用第三人称将叙事精减到极致,但是故事的剧情却一环扣一环并没有突兀或零散。
当姜文高唱“妹妹你大胆地往前啊”,影片已从对土地的敬服横渡到对生命的礼赞,影片所着力描绘的无遮无拦的人格力量。
影片歌颂了中国早起普通劳动人民敢于打破传统、敢爱敢恨的精神,也对封建礼教传统对中国人民的影响进行了思考。
而最重要的则是影片对生命的思考,崇尚热烈的生命力,有着一股野性。
影片的剧情构成极具戏剧性,通过人物塑造赞美生命的自由。
爱就真爱,恨就真恨;大爱大恨,大生大死。
情节曲折跌宕,出人意料之外,但其电影语言又是“探索片”所固有的,明快、紧凑、张驰有度的节奏,画面、色彩、光线及其所构成的视觉形象,生动,浓烈。
《红高粱》里的抗日,已不简单局限于抗日本身。
钱势拥有者麻疯病老汉李大头与武力拥有者日本侵略军都是一个象征,是健康发展、自由幸福的对立面,是活泼生命焕发青春活力的敌对因素。
是困境的象征,是发展与障碍对抗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