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红高粱》和电影《红高粱》艺术特色简析 (5)

合集下载

小说《红高粱》和电影《红高粱》艺术特色评析 (3)

小说《红高粱》和电影《红高粱》艺术特色评析 (3)

题目:《红高粱》是莫言的代表作,电影《红高粱》是张艺谋的代表作,请运用所学习的文艺理论方面的知识,比较分析二者的艺术特色和成就,并着重分析电影;《红高粱》对小说的继承和发展。

《红高粱》他是莫言的一本代表作,被广大学生所学习,也是他的顽强的生命力和充满血性和民族精神让大家翻拍出了电视剧和电影。

《红高粱》它通过“我”的叙述,描写了抗日战争期间,“我”的祖先在高密东北乡轰轰烈烈、英勇悲壮的人生故事。

故事的主线是“我”的爷爷和奶奶,故事发生的主要地点是高密东北乡。

“我”的爷爷叫余占鳌,奶奶叫戴凤莲,至于高密东北乡这个地方作者对其做过如下的描述:“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同时最圣洁最龌龊,也是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以及最能喝酒和最能爱的地方,这就是高密东北乡。

”“我”爷爷余占鳌,他勇敢剽悍、风流倜傥,他是高密东北乡杀人不眨眼的土匪,又是精忠报国的英雄,他所有类似于土匪的行径几乎都合乎最善良而单纯的人性之美,因此他似匪非匪,他杀人越货却能得到谅解与宽恕甚至让他的子孙为之骄傲。

“我”奶奶戴凤莲,做大姑娘时因为有一双难得的小脚和姣好的面容,被拥有高粱酒作坊的财主单廷秀看重,曾外祖父为了钱财小利不惜将刚满十六岁的戴凤莲嫁给了单廷秀得麻风病的独生儿子单扁郎。

而“我”奶奶戴凤莲她不甘嫁给麻风病人单扁郎,勇于追求自己的幸福。

她虽然生活在封建社会,从小也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女工,可她却不亚于一个女中豪杰,她目光长远,敢作敢当,她积极鼓励爷爷抗日并且自己也是一位抗日的女英雄。

她得到了爷爷的爱也得到了很多人的尊重。

“我”的父亲余豆官则确确实实地印证了那一句:“虎父无犬子。

”麻木懦弱的晚辈们则在祖、父辈们创造的辉煌历史面前羞愧难当、无地自容,但同时,那明亮的光环又指引着晚辈们的回归之路。

小说我是在高师的时候看过,在前段时间的又再一次在课堂上看了《红高粱》这部电影,光看这两者的对比还是有的。

首先,是最简单的电影和小说的情节是有删改,有减少,他们之间的人物设定也是有些区别,在电影里面加了一些小说里面没有出现的人物,而这些人物的出现也给这部电影增加了戏剧冲突。

小说《红高粱》和电影《红高粱》艺术特色分析 (8)

小说《红高粱》和电影《红高粱》艺术特色分析 (8)

小说《红高粱》是莫言的代表作,电影《红高粱》是张艺谋的代表作,请运用所学习的文艺理论方面的知识,比较分析二者的艺术特色和成就,并着重分析电影《红高粱》对小说的继承和发展。

20世纪80年代中期,莫言以一篇《红高粱》轰动文坛,小说以抗战时期的家乡高密为背景,以土匪余占鳌与大胆追求自由的戴凤莲的爱情为线索,书写了高密百姓的不幸遭遇与奋起反抗的精神。

莫言借鉴了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摆脱了中国传统小说的轨迹却又表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懈追求。

《红高粱》也体现了莫言对于写作叙事艺术的探索,小说以“我”的口吻带着崇拜的心情来追忆爷爷奶奶的英雄伟绩,在人称上他一反往常“你”“我”的称呼,而是以“我爷爷”、“我奶奶”贯穿全文,这使得叙述的强烈主观性得以凸显。

同时小说大量口语的运用使作品颇具地方特色,文章内容朴素自然,贴近现实。

小说除了有我的视角,其中也穿插了“我父亲”的视角,因此《红高粱》也可以称作复调小说。

其次,《红高粱》的叙事策略和语言方式追求强烈的“陌生化”效果,它是以由感觉引导,由情绪推动而完成的“非故事”的方式呈现出来的,因此小说逻辑效果不强,多用倒叙、联想的手法自由展开叙述。

同时小说中的红高粱也并不只是一片普通的高粱地,作者赋予其丰厚象征意蕴,高粱本是北方民众的主食,但是莫言用它象征了中国农民旺盛的生命力,文中作者以高粱地为背景,描写了“我爷爷”在高粱地里伏击,“我奶奶”在弥留之际的默祷等事件,红高粱又成了民族精神的象征。

电影版的《红高粱》是张艺谋的代表作,张艺谋导演的电影看过不少,也听过不少,但唯独对《红高粱》情有独钟。

他的这部影片是获得第三十八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的第一部中国作品,张艺谋导演对《红高粱》的阐释并没有受到小说的限制,他把小说的“魂”转化为电影的“魂”,把小说当做是等待被加工的素材,传达出一种从影像出发、以影像为中心的阐释观念。

影版的《红高粱》改编自莫言的《红高粱》和《高粱酒》,不同于小说通过文字来描写故事,电影是通过直观的视觉、听觉将情节展现到观众眼前。

电影《红高粱》与小说《红高粱家族》艺术对比

电影《红高粱》与小说《红高粱家族》艺术对比

电影《红高粱》与小说《红高粱家族》艺术对比电影《红高粱》与小说《红高粱家族》艺术对比颂明我相信,绝大部分老百姓都是通过电影《红高粱》才认识莫言的。

他们善良地以为,小说《红高粱》一定如同电影《红高粱》一样好看。

其实,电影与小说《红高粱家族》完全不是一回事。

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电影与小说两个《红高粱》的区别的话,电影就是“美”。

导演充分运用了影视创作的色彩语言渲染情绪,扑面而来且反复出现、贯穿始终的“红”,张扬了原始的人性、淳朴的民风以及对于未来的希望。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是一种最具代表性,内涵极其丰富的一种意象。

它代表喜庆、兴旺、希望和革命。

影片交替运用红高粱海洋,红色的高粱酒,被鲜血染红的天际,日食景观下,红色的苍穹与大地等特写镜头,一下子就拉近了影片与观众的情感距离。

而且,影片的主题是表现人民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的强烈的民族气节;同时,影片通过罗汉大爷离开烧酒作坊加入共产党的情节,暗示了共产党是民族的希望。

颠轿一场戏以夸张的手法极具浪漫地表现了山东粗犷豪迈的民风和滑稽谐趣的民俗,很山东,很中国且很阳光。

这一情节给观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并引起了强烈的共情。

影片插曲“九儿”更是影片的一大亮点。

这首新民歌把民族、通俗元素融为一体,抒情优美。

主题曲和每集片尾由韩红演唱,最后一集片尾是由胡莎莎演唱。

两位原唱的嗓音都高昂清澈,声情并茂,人歌合一。

尤其唢呐的加入犹如神来之笔,渲染出了九儿赴死的巨大悲壮感,催人泪下,将儿女情长、国仇家恨淋漓尽致地宣泄出来,可谓是震撼人心,荡气回肠,余味无穷。

《红高粱》的成功不仅因其出神入化地运用了各种电影技巧,优秀的镜头运动,完美的色彩运用,独特的音乐;更在于影片中反映出的积极主题以及深刻内涵,使观者在赏片时真实真切地感受到了山东人民反侵略、反封建的民族气节。

影片将现代审美与民族意识统一起来,在电影的造型艺术、视觉艺术、叙事结构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功。

而小说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用一个字概括就是“脏”。

小说《红高粱》和电影《红高粱》艺术特色评析 (8)

小说《红高粱》和电影《红高粱》艺术特色评析 (8)

小说《红高粱》是莫言的代表作,电影《红高粱》是张艺谋的代表作,请运用所学习的文艺理论方面的知识,比较分析二者的艺术特色和成就,并着重分析电影《红高粱》对小说的继承和发展。

一、莫言《红高粱》的艺术特色和成就莫言在这本书中大胆运用了穿越时空的表现手法来编辑他的故事,以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相结合的叙事方式,突破了传统的叙述模式,在小说里建立了双重的叙述视角。

而且,从主题陌生化,人物陌生化,语言陌生化三个角度来突显《红高粱》中的悲壮、豪放、浪漫的民族民间精神。

从而获得了全知全能的效果。

《红高粱》的整个符号系统就是一个多侧面多层次的审美范畴,其中的人物语言是粗话、脏话、野话、荤话、骂人话、调情话等粗俗污秽的乡村用语,是典型的高密农民在说话,这种在旁人看来近乎疯癫的语言在小说的环境中却有一种独特的美感,这种语言风格表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趣味。

《红高粱》中的人物对白是作品的一大亮点。

个性化的民间口语贯穿于故事的始终,在扑面而来的乡土气息中,读者既能感受到民间口语原汁原味的“粗俗”,又能听到粗俗背后那份源自生命底层最原始、最崇高力量的呐喊。

《红高粱》中的场面描写是莫言的拿手好戏,莫言在场面描写中喜欢使用通感,而且想象离奇大胆,语言汁液横流,饱满生动,给人一个更广阔的想象世界和更复杂的感觉空间。

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创作者要有天马行空的狂气和雄风。

无论在创作思想上还是在艺术风格上,都必须有点邪劲儿。

二、张艺谋《红高粱》的艺术特色和成就电影版本的《红高粱》在色彩和造型上获得了不俗的效果。

张艺谋作为摄影出身的导演,色彩和造型一直是他所关注的。

对于电影色彩和造型艺术的探索也显示了他在美学方面的天才,他的电影画面从来就不缺乏视觉冲击力。

张艺谋不但善于使用适当的电影色彩以使观众产生心理刺激和视觉震撼,而且擅长使用独特的造型达到他所追求的隐喻和象征效果。

1987年,张艺谋导演的第- -部电影《红高梁》是“红色系列”的首部影片,该影片的字幕是红色,盖头、嫁衣、花轿、高粱酒都是红色,传递出一种热情和张力。

小说《红高粱》和电影《红高粱》艺术特色分析 (4)

小说《红高粱》和电影《红高粱》艺术特色分析 (4)

一、小说《红高粱》是莫言的代表作,电影《红高粱》是张艺谋的代表作,请运用所学习的文艺理论方面的知识,比较分析二者的艺术特色和成就,并着重分析电影《红高粱》对小说的继承和发展。

答:其实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的区别,便是诗与画的区别。

虽然同样是艺术,但是两者带给人的感受是不同的。

文学作品是“诗”,而影视剧则是“画”。

小说中的语言的主要性能是叙述和描写。

而在影视作品中,故事的发展、人物性格的揭示,以及剧作家对人物时间的评价和态度,一般是依靠任务的对话来完成的。

文学作品侧重于语言的凝练,意境的展开;而影视作品更加注重视觉上的效果,如场景、特技之类的安排等等。

我们所看见的影视作品是编导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理解与在加工之后的作品。

是一次“再创作”。

所以影视作品与原著是有着较大的差距的。

当然,这也是因为审美主体是大众的缘故,编导需要力求相对的稳定性以适应观众解读能力较低的接受状态。

并且,影视作品主要靠人物用自己的语言和动作来表现性格。

剧本虽是基础,但居于中心地位的确是演员的表演。

而演员扮演角色的基本手段是语言与动作。

莫言的小说具有流畅、变幻、多向视角的叙事手法以及穿插腾挪、时空交错、时序颠倒、纵横开阖的结构艺术。

他的小说《红高粱》融历史、现实、传奇三位一体,以1939年余占鳌率领土匪武装伏击日本鬼子这个基本的情节为主线,穿插烘托,回忆联想,把高密东北乡膏腴的土地、淳朴刚烈的民风、余占鳌传奇的经历、惊人的武艺及其与奶奶浓郁的爱情,任副官与玲子悲哀的热恋……穿插在炽热而又紧张的战斗生活之中,笔调舒卷自如,情节转换既跳脱间离,又圆转承接、和谐自然,是前后跨度一二十年的各类形象、各种细节构成一个情趣协调、性格一贯、对比鲜明的艺术整体,呈现出驳杂、繁复、变幻的结构之美。

这部小说全篇都服从主题的审美快感和自由创造,追求一种富有力度的表达。

莫言以追忆的姿态讲故事,体现出对传统小说叙事的叛逆,这种做法颠覆着读者和主人公的感官,同时这种富有精神性的信仰又是对现实和自然的回归。

《红高粱》:从小说到电影——后殖民语境下的悖逆改写

《红高粱》:从小说到电影——后殖民语境下的悖逆改写

《红高粱》:从小说到电影——后殖民语境下的悖逆改写1.引言《红高粱》是著名作家莫言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小说通过缜密的叙事和丰富的象征主义,生动地再现了中国农村社会在动荡年代的命运。

在后殖民语境下,这部作品在不同的媒体形式中进行悖逆式的改写,通过电影等视觉媒体的再现,使得故事更贴近当代审美和观众的体验。

2.小说与电影:传统文化与视觉媒体的碰撞《红高粱》小说通过文字表达了丰富的情感和细腻的描写,再现了农村社会及个体在历史事件中的困境和挣扎。

小说的叙事方式和意境处理相对来说比较复杂,读者需要通过阅读来理解其中蕴含的丰富信息。

而电影作为一种视觉媒体更加注重形象的传达,能够通过影像和声音来表达情感和故事。

在将小说改编成电影的过程中,导演往往需要对小说进行删减和改动,使得故事更适合于电影的传播方式。

3.电影改编中的悖逆元素在《红高粱》这部小说的电影改编中,导演对小说进行了悖逆式的改写。

首先,导演将小说中的错综复杂的情节进行简化,以更直观的方式呈现给观众。

其次,在影片中加入了一些新的情节和角色,以便更好地表达电影的主题和情感。

这些改动使得电影更加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并侧重于情感的共鸣与传达。

4.《红高粱》电影中的象征主义表达原著小说的象征主义在电影中得到了精准的再现。

通过色彩、音效等视听元素的运用,电影展示了小说中红色高粱的象征意义。

高粱不仅象征着丰富的生命力和力量,也象征着社会的秩序和权力。

导演通过高粱的形象隐喻出人性的复杂和世界的无常,进一步展示了故事中的冲突和困境。

5.电影改编对原著的超越和补充导演在改编小说时,不仅仅是将小说呈现给观众,还在一定程度上对原著进行了超越和补充。

通过影像的表现方式,导演展示了原著中无法用文字表达的情感和细节。

同时,导演还通过改动情节和添加新元素,为观众提供了对人物命运和社会现实的新的思考角度。

这种改编方式不仅丰富了原著的内涵,也使得电影作品更富有观赏性和独特性。

莫言《红高粱》的叙事艺术

莫言《红高粱》的叙事艺术

莫言《红高粱》的叙事艺术如下是有关莫言《红高粱》的叙事艺术:1.叙事风格上:采取零度叙事,带有先锋性和新小说派的叙事风格。

法国新小说认为,叙事时要尽量摒弃主观意识的判断,对人物不进行道德上的审判,而是让事实本身说话,让文本说话,主张形式上的整一性。

《红高粱》具有浓烈先锋性,体现新小说派的叙事风格,如老罗叔被活剥皮的描写,血腥而真实,强令人们直面恐惧和罪恶,将“丑”纳入审美范畴。

但是这样的叙事风格,也因毫无节制而令人感到不畅。

2. 叙事视角上:主体部分采取第一人称叙事,此外,小说中也多处插入“我爸爸”或“我奶奶”的视角进行叙事,如:用“我奶奶”的视角描述“我奶奶”中弹后,在弥留之际,回忆自己的人生经历:被迫嫁到单家,逃跑被抓,新婚三天回门路上被“我爷爷”劫持,两人在高梁地里野合等。

总的来说,《红高粱》以内聚焦的视角来进行限制型描写,叙述者受角色限制而显得描写更加逼真。

3. 叙事时间、空间上:《红高梁》应用了双重时空的叙事空间,以孩子的视角看看两代人,将小说许是空间与真实故事空间交融,过去与现在交融。

在时距上,叙事的步速变快,文本时间短于实际故事时间:在时序上,采取顺叙、倒叙、插叙交错的叙事方法,如:用“我奶奶”的视角倒叙“我奶奶”和“我爷爷”初遇的故事:奶奶出嫁,爷爷是轿夫,奶奶的一双小脚吸引了爷爷,路上遇劫,爷爷出手相救。

丰富了叙事模式,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4. 叙事意象、意境上:对意象进行了重构,表现出在形象上的超越与颠覆。

如,故事以土匪头子的抗日战争为叙事主题,并以不合道德规范的爱情作为线素,使得“土匪”这一意象,不再是纯粹的恶,而是糅合了粗犷洒脱和正义豪情。

此外,如“青纱帐”、“红高粱”等意象,都带有时代文化象征意义。

在意境上,追求一种富有力度的表达,一切都服从主体的自由创造和审美快感,而不惜偏离常规,不管是政治、文化的约束还是美学、道德的局限;如对剥皮、偷情、野合等场景的描叙,借这些逾越常规的生命活动形诸令人惊悚的语言表达,极富感性的强力。

小说《红高粱》和电影《红高粱》艺术特色分析 (6)

小说《红高粱》和电影《红高粱》艺术特色分析 (6)

小说《红高粱》是莫言的代表作,电影《红高粱》是张艺谋的代表作,请运用所学习的文艺理论方面的知识,比较分析二者的艺术特色和成就,并着重分析电影《红高粱》对小说的继承与发展。

莫言的中篇小说《红高粱》发表于上世纪的1986年。

在当时乃至以后的几十年的中国文坛,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以此为脚本改编的同名电影,曾获第38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金熊奖”。

作品以独特的观察视角、富于感性化的创作风格、造就了崭新的艺术形式,对当代小说的文体模式,是一次有力的冲击。

莫言的故乡在山东高密县,他在那里生活了二十多年。

自从小说《白狗秋千架》中第一次出现“高密东北乡”这个概念后,他以“高密东北乡”为背景创作了一系列的小说,其中以中篇小说《红高粱》影响最大,思想和艺术成就也最高。

《红高粱》描绘了中国二、三十年代“我”的“爷爷、奶奶”古朴、野性的爱情生活和他们与侵略者浴血奋战的过程,作品情节曲折跌宕,惊心动魄,扣人心弦;极具戏剧性。

其中的人物一个个坦诚挚热,朴实智慧;大爱大恨,大生大死。

作品以崭新的角度在对历史的回溯中,窥探、展现了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世界,表现出中国农民顽强不屈的性格和朴实坦荡的精神品质。

《红高粱》创新了中国文学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独特手法;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逼真、个性鲜明、亦正亦邪、亦官亦匪、敢做敢为、朴实坦荡、爱憎分明,展示了那个时代“我”的故乡农民们粗狂、坦荡、真实、丰富、复杂的性格。

精彩体现出莫言小说创作粗犷、精致而不乏华丽的艺术特色和冷漠、诡谲多变的风格。

作者大胆运用了穿越时空的表现手法来编辑他的故事,以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相结合的叙述方式,突破了传统的叙述模式,在小说里建立了双重的叙述视角。

而且从主题的陌生化、人物陌生化、语言陌生化三个角度凸显了《红高粱》的悲壮、豪放、浪漫的民族民间精神,从而获得了全知全能的效果。

《红高粱》是张艺谋执导的第一部影片,同时也是中国第一部走出国门并荣获国际A 级电影节大奖的影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说《红高粱》是莫言的代表作,电影《红高粱》是张艺谋的代表作,请运用所学习的文艺理论方面的知识,比较分析二者的艺术特色和成就,并着重分析电影《红高粱》对小说的继承和发展。

答:《红高粱家族》出自莫言之笔,它的横空出世给当时的文学界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众所周知,每一部成功的文学作品都会被改编成影视作品,莫言的《红高粱家族》也在1988年和2014年先后被改编成了电影和电视剧,并且受到观众广泛好评,一时间,“余占鳌”和“戴凤莲”的人物形象火遍大江南北。

张艺谋导演,姜文、巩俐、滕汝俊主演的电影《红高粱》更是因为“描写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一伙中国农民古朴、野性的生活和他们与侵略者浴血奋战的过程”被评为华语电影史上最伟大的电影之一。

影片利用一望无际的红高粱和尘土飞扬的红地组接成一个充满活力激情和诱惑刺激的原始的世界,达到了人本性的自然回归。

影片中虽有抗日情节,却并非展现崇高的革命人物形象,而是用高粱地所滋养的鲜活生命,通过塑造豪迈奔放的人物形象,叙述痛快淋漓的故事情节,表现出对自由的向往,对勇敢,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等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弘扬、讴歌和礼赞。

爱就真爱,恨就真恨;大爱大恨,大生大死。

极力赞美生命的张力,赞美生命的那种喷涌不尽的勃勃生机,赞美生命的自由、舒展。

对原始生命意志、生命欲望即生命本质力量不可抗拒的赞颂与褒扬,对生命激情的呼唤,激发对充满血性的、旺盛、强劲的生命力和反叛的民族精神强烈的崇拜之情。

那么,电影《红高粱》的成功是否与莫言《红高粱家族》的成功有着必然联系呢?在1987年,莫言在高密时,张艺谋就把《红高粱》的定稿拿给莫言看。

莫言看完后发现定稿跟原来的剧本完全不是一码事了,张艺谋实际上作了大量的精简。

那么电影《红高粱》与小说《红高粱家族》相比究竟有什么异同呢?
一、人物性格特征
挑去书中的主要人物、电影中的主角——余占鳌来讲。

首先看电影中对余占鳌性格的展示。

电影中的余占鳌,出生高密东北乡,是十里八乡知名的轿夫,他对“九儿”一见钟情后,便掳掠她在高粱地行了房事。

在“九儿”家当长工时,他酒后冲酒槽撒尿,得知“九儿”被当地的土匪欺辱后,他便孤身一人前去匪窝给“九儿”报仇,当看到家中长工罗汉大爷以及众乡亲被日寇残忍杀害后,他召集乡里邻居去炸日本人的运输队以报亲仇。

所以说,电影中的余占鳌是一个个性
刚烈,性格中有一种粗野、狂暴,但又富有原始正义感和生命激情的人,他具有独特的个性和民族精神。

这样的人物性格与莫言先生笔下的余占鳌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莫言曾在为台湾洪范书店版《红高粱家族》写的再版前言中写道:“......文中那股子英雄豪杰加流氓的气魄......”,所以说,书中的余占鳌和电影中的余占鳌这种流氓英雄的性格是一致的。

但影视有它的局限性,它或因时间限制,或因受其他因素影响,无法完全还原书中的人物形象,所以,书中的余占鳌有些其他的性格特征是电影中的他没有的。

比如,余占鳌具有军事头脑和政治头脑。

书中的余占鳌领导的游击队可以说是一支有组织有纪律的地方武装部队,余占鳌自任“司令”后,便训练士兵,囤积物资,并聘请有文化的“任副官”担任教官,对队伍进行政治教育。

其次,书中的余占鳌侠肝义胆爱恨分明。

书中的余占鳌出身贫寒,父亲早丧,在他16岁时,其母与天齐庙和尚有了往来,余占鳌心中怒火万丈,在一个春雨之夜,用一柄小剑刺死了和尚。

余占鳌在外闯荡,听说和尚死后母亲也在门框上吊死了,他夜里赶回来看过一次。

这里可以看出,对于他恨的,他会彻底摧毁。

对于他爱的,他不惜被抓也要送别。

二、故事情节的变动
电影《红高粱》的故事线清晰明了,而且是连贯的一条,总说就是高密东北乡人民自发的抗日斗争。

电影里人物的关系也很明确。

与小说相比,电影删减了余占鳌的出生史、发家史、恋爱史,也删减了“豆官”的打狗和抗日经历,同样,也对小说中每个人之间复杂的关系进行了变动。

电影的结局与小说的结局也是大相径庭。

所以说,电影《红高粱》就如同将《红高粱家族》的枝条嫁接到另一棵树上。

三、主旨、思想的异同
张艺谋导演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善于运用声音和画面营造一种大场面,从而达到一种视觉冲击,震撼人心的效果。

电影开始时震耳欲聋的唢呐和喇叭声配上以红色为底色调画面,不禁让人对高密东北乡发出赞叹,影片最后,余占鳌率领众人抗击日寇时,爆炸声与红色的高粱映入眼帘,让人对这些高密英雄感到惋惜的同时抒发敬佩之情。

总得来说,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以浓烈的色彩,豪放的风格展示了齐鲁大地上的英雄儿女的光辉形象,歌颂了他们敢爱、敢恨的民族精神。

这同样是莫言想要表达的。

但是,电影只是导演对作品的个人想法,他
不能与作品表达的想法等同。

《红高粱家族》作为一篇三十余万字的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是更为深刻的,它引发了人、人的命运、人的价值、人生与死、生命力、民族精神、伦理道德等方面在哲学层面上的深刻思考。

作家用一种富有表现力的表达方式,在对民族性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认识、自我赞叹与自我批评中去寻找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力量。

有人支持将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也有人反对。

在我看来,我们应当辩论的看待这件事。

将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可以更加直观地向观众展示画面,而且能让观众更清楚的了解其内涵,但由于影视的局限性,往往会删减文学作品中的精彩片段,或不能反映作品的深层含义。

所以说,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相辅相成,没有相互取代的可能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