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高粱(阅读理解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红高粱课后习题及答案

红高粱课后习题及答案

红高粱课后习题及答案红高粱是一部由莫言创作的长篇小说,该小说以中国农村为背景,通过讲述一个家庭的故事,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这部小说不仅描绘了红高粱的丰收和丰富的农村生活,还通过对于人物命运的描述,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不公平。

在阅读完《红高粱》之后,书中的习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思考小说中的主题和情节。

下面,我们将对红高粱课后习题进行一一解答。

1. 《红高粱》这个小说的主题是什么?《红高粱》的主题是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通过对一个家庭的故事进行描写,展现了农村社会的丰收和农民的辛勤劳作,同时也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平和人性的复杂性。

2. 《红高粱》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的性格特点是什么?《红高粱》中的主要人物有兰四儿、红高粱、兰四儿的丈夫和儿子。

兰四儿是一个勇敢而坚强的女性,她在艰难的环境下努力生活,并保护着自己的家人。

红高粱则象征着丰收和希望,是整个故事的核心。

兰四儿的丈夫和儿子则代表了农民阶级的普遍命运,他们在社会的压迫下努力生活。

3. 《红高粱》中的农村社会变迁体现在哪些方面?《红高粱》中的农村社会变迁主要体现在农民的生活状态和社会地位的改变上。

小说描绘了农民辛勤劳作的同时,也展现了他们在社会上的弱势地位和受压迫的命运。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村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社会的不公平和压迫依然存在。

4. 《红高粱》中的人性复杂性体现在哪些方面?《红高粱》中的人性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人物的行为和心理上。

小说中的人物既有善良和勇敢的一面,也有自私和残忍的一面。

比如,兰四儿在保护家人的同时,也会为了自己的利益采取一些不道德的手段。

这种复杂性揭示了人性的多样性和社会环境对人性的影响。

5. 《红高粱》中的丰收和希望象征着什么?《红高粱》中的丰收和希望象征着农民的努力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红高粱作为农民的主要收成,代表着他们劳动的成果和对未来的希望。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红高粱家族》含答案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红高粱家族》含答案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红高粱家族》含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高粱家族(节选)①莫言父亲手提勃朗宁枪,气喘吁吁,一头皮高粱上的白粉红尘。

奶奶走到父亲面前。

奶奶刚过三十岁,扎着盘头髻,刘海五绺,像稀疏的珠帘遮着光洁的额头。

奶奶的眼睛里永远秋水汪汪,有人说是被高粱酒熏的。

奶奶问:“怎么啦?”父亲呼呼喘着气,把勃朗宁枪插进腰带。

“鬼子没来?”奶奶问。

父亲说:“冷支队,哼!我们饶不了他!”“怎么回事?”奶奶问。

父亲说:“擀拤饼。

”“没听到打呀!”奶奶说。

父亲说:“擀拤饼,多卷鸡蛋大葱。

”奶奶问:“鬼子没有来?”“余司令让擀拤饼,要你亲自送去!”奶奶说:“乡亲们,回去凑面擀拤饼吧。

”父亲转身要跑,被奶奶伸手拉住,奶奶说:“豆官,告诉娘,冷支队是怎么回事?”父亲挣开奶奶的手,气汹汹地说:“冷支队没见影,余司令饶不了他们。

”父亲跑了。

奶奶追着父亲瘦小的身影,叹了一口气……奶奶挑着一担拤饼,王文义的妻子挑着两桶绿豆汤,匆匆地往墨水河大桥赶。

她们本来想斜穿高粱地,直插东南方向,但走进高粱地后,才发现挑着担子寸步难行。

奶奶说:“嫂子,走直路吧,慢就是快。

”奶奶和王文义的妻子,像两只飞翔的大鸟,在非常空虚的大气里,极端充实地移动。

奶奶换上了一件深红上衣,她们走上弯弯曲曲的墨水河堤,顾不上看堤坡盛开着的黄花和堤外密密匝匝的血红高粱,一个劲儿地往东赶。

父亲早就跑回桥头。

父亲向余司令报告,说拤饼一会就到,余司令满意地在他头上打了一巴掌。

队员们多半躺在高粱地里,对着太阳晒鼻孔。

父亲又跳到公路上来,公路黄中透出白来,疲惫不堪。

后来父亲就到河堤上坐着了。

他看一会东,看一会西,看一会河中流水,看一会野鸭子。

河里的景色很美,每一棵水草都活着,每一朵小小的浪花里,都隐藏着秘密。

日头正晌了,河里泛起热哄哄的腥气,到处都闪烁光亮,到处都滋滋地响。

父亲觉得,天地之间弥漫着高粱的红色粉末,弥漫着高粱酒的香气。

父亲一仰身子躺在堤上,就在这一瞬间,他心里一阵猛跳,后来他才明白,原来一切等待都会有结果的,这结果出现时,是那么普通平常,随便自然。

苏教版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解答参考

苏教版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解答参考

苏教版语文高二上学期期中复习试题(答案在后面)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的题目。

在宇宙中,地球是渺小的,但在这片广袤的蓝色星球上,人类却有着独特的地位。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对宇宙的探索从未停止。

从古人的“天圆地方”到现代的“宇宙探索”,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宇宙观。

1.文章开篇提到“地球是渺小的”,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A. 引出下文对人类独特地位的阐述B. 引出下文对中华民族宇宙观的介绍C. 强调地球在宇宙中的地位D. 引出下文对宇宙探索历史的回顾2.文章中提到“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宇宙观”,以下哪项不是中华民族宇宙观的体现()A. 古人的“天圆地方”B. 古人的“五行说”C. 现代的“宇宙大爆炸理论”D. 现代的“暗物质”理论3.文章中提到“中华民族对宇宙的探索从未停止”,以下哪个事件体现了这一观点()A. 张衡发明地动仪B. 李白写下《将进酒》C. 岳飞抗金D. 康有为撰写《大同书》4.文章结尾提到“宇宙探索是永恒的主题”,以下哪项不属于宇宙探索的范畴()A. 探测宇宙中的星系B. 研究地球上的生命C. 探索宇宙中的黑洞D. 研究地球上的历史5.文章中提到“宇宙探索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以下哪项不属于人类智慧的体现()A. 古人的“天圆地方”B. 现代的“宇宙大爆炸理论”C. 人类的航天技术D. 人类的语言文字二、现代文阅读Ⅱ(17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阅读材料】穿越时空的对话——读《我与地坛》有感张抗抗我第一次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十年前。

那时,正值我步入而立之年,与史铁生一样,也面临着种种困惑和挑战。

地坛,那个被史铁生用生命和情感编织的诗意之地,给我带来了深深的震撼。

如今,再读此文,依旧被那穿越时空的对话所打动。

地坛,成为了史铁生精神世界的象征。

在那里,他学会了如何面对生命的苦难,如何与命运抗争。

他写道:“生命就是如此,有时它是苦难,有时它是快乐。

现代文阅读红高粱中的家族命运

现代文阅读红高粱中的家族命运

现代文阅读红高粱中的家族命运红高粱是著名作家莫言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展现家族的命运描绘了中国20世纪上半叶的历史变迁。

本文将从家族的兴衰、个人命运的起伏以及历史背景等方面,分析红高粱中的家族命运。

1. 首先,红高粱中的家族经历了兴盛和衰落。

小康之家在战争和社会动荡的环境下逐渐衰败,形成了寒门的悲剧。

小说中,家族的兴衰主要通过小主人公兄弟们的命运来展现。

小男孩小二黑本是家族的骄傲,但在战争中失去双腿,成为残疾人,家族也因此陷入困境。

这种从兴盛到衰落的转变,反映了中国社会在历史变迁中的命运。

2. 其次,红高粱中的个人命运的起伏呈现出多样性。

小说中塑造了丰富的人物形象,每个人物的命运都有不同的走向。

毛娘子是小黑的妻子,她出身富有,但结婚后陷入贫困,最终被杀害。

这个人物的命运可视为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影响,同时也展现了女性在农村社会地位的脆弱。

而小康之子红高粱则通过参军得到了提升,并被封为模范,在家族中赢得了崇拜和尊敬。

这种个人命运的起伏,突出了红高粱家族中不同的命运轨迹。

3. 此外,红高粱描绘了当时历史背景下的社会命运。

小说背景设定在中国的农村,虽然是个体故事,但也融入了战争、革命等大时代背景。

这种历史背景对整个家族命运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

小说呈现了中国解放战争、土改运动等重要历史事件,通过家族成员的角度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冲突。

历史背景影响着家族的命运,家族在历史变迁中逐渐边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总的来说,莫言的《红高粱》深刻地揭示了家族的命运,通过展现家族的兴盛和衰落,个人命运的起伏以及历史背景下的社会命运,反映了中国20世纪上半叶社会的变迁。

这部小说通过对家族的命运揭示了人与社会、历史变迁之间的紧密联系,引发了对家族、个人与历史等深刻的思考。

中国现代小说红高粱家族阅读测试题及

中国现代小说红高粱家族阅读测试题及

中国现代小说红高粱家族阅读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中国现代小说《红高粱家族》阅读测试题及答案解析第一部分:选择题1. 《红高粱家族》是以下哪位作家的代表作?a) 余华b) 莫言c) 鲁迅d) 冯唐答案:a) 余华2. 小说《红高粱家族》的背景设置在中国的哪个时期?a) 清朝b) 五四时期c) 文化大革命d) 改革开放答案:c) 文化大革命3. 小说《红高粱家族》的故事发生在中国的哪个地区?a) 北京b) 上海c) 农村山区d) 广东答案:c) 农村山区4. 小说《红高粱家族》的主要人物是谁?a) 许文强b) 红高粱c) 许秀美d) 许水担答案:c) 许秀美第二部分:简答题1. 简述《红高粱家族》的主要故事情节。

答案:《红高粱家族》讲述了中国农村山区一家人的生活。

许秀美是这个家族的核心人物,她嫁给了许文强并生了许多孩子。

许秀美在文化大革命中经历了许多磨难,但她坚定地保护着家族的利益。

她种植红高粱,发家致富,并且逐渐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家族。

2. 《红高粱家族》通过描写一个家族的发展,反映了哪些社会问题?答案:《红高粱家族》通过家族的兴衰叙事方式,展现了中国社会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动荡与变革。

小说揭示了土地改革、社会阶级分化、革命热情、传统价值观的冲突等社会问题。

3. 你对小说中的哪个人物印象最深,为什么?答案:个人回答。

4. 在你看来,小说《红高粱家族》想要传达的主题是什么?答案:个人回答。

第三部分:解答题1. 请用一句话总结《红高粱家族》这部小说。

答案:《红高粱家族》是一部通过一个家族的兴衰,展现了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变迁的经典现代小说。

2. 你认为《红高粱家族》这部小说对于中国文学的意义是什么?答案:个人回答。

3. 从小说中你学到了什么?答案:个人回答。

总结:以上是关于中国现代小说《红高粱家族》的阅读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通过这个测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部经典小说所揭示的社会问题和主题,以及对中国文学的重要性。

2024年高考语文阅读之莫言小说专练(解析版)

2024年高考语文阅读之莫言小说专练(解析版)

2024年高考语文莫言小说专练莫言作品:《蛙》《红高粱家族》《奇死》《诗人金希普》《儿子的敌人》《放鸭》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蛙(节选)莫言我们那地方,曾有一个古老的风气,生下孩子,好以身体部位和人体器官命名。

譬如陈鼻、赵眼、吴大肠、孙肩……这风气如今已不流行,年轻的父母们,都不愿意以那样古怪的名字来称谓自己的孩子。

我们是1960年秋季进入大羊栏小学的。

那是饥饿的年代,留在我记忆中最深刻的事件,大都与吃有关。

那是一吨龙口煤矿生产的优质煤块,亮晶晶的,断面处能照清人影。

我后来再也没见过那么亮的煤。

村里的车把式王脚,赶着马车,把那吨煤从县城运回。

王脚方头、粗颈、口吃,讲话时,目放精光,脸憋得通红。

他儿子王肝,女儿王胆,都是我的同学。

王肝与王胆是异卵双胎。

王脚脖子上有汗,解下腰间那块蓝布擦拭。

擦汗时看到儿子王肝和女儿王胆,便大声喝斥:回家割草去!王肝身体高大,但王胆却是个永远长不大的袖珍姑娘——说得难听点吧,是个侏儒。

王胆转头就跑——她跑起来身体摇摇摆摆,重心不稳,像个初学走路的婴孩,很是可爱——王肝往后缩缩,但不走。

王肝为父亲的职业感到荣耀。

现在的小学生,即便父亲是开飞机的,也体会不到王肝那时的荣耀。

村子里有很多人羡慕这职业,但都望骡却步。

这骡子已经咬伤过两个儿童:第一个是袁脸的儿子袁腮,第二个是王胆。

马车停在她家门前时,她到骡前去玩,被骡子咬着脑袋叼起来。

我们都很敬畏王脚。

他身高一米九,双肩宽阔,力大如牛,二百斤重的石碌磕,双手抓起,胳膊一挺,便举过头顶。

尤其让我们敬佩的,是他的神鞭。

疯骡咬破袁腮头颅那次,他拉上车闸,双腿叉开,站在车辕两边,挥舞鞭子,抽打疯骡屁股。

那真是一鞭一道血痕,一鞭一声脆响。

疯骡起初还尥蹶子,但一会儿工夫便浑身颤抖,前腿跪在地上,脑袋低垂,嘴巴啃着泥土,撅着屁股承揍。

后来还是袁腮的爹袁脸说,老王,饶了它吧!王脚才悻悻地罢休。

袁脸是党支部书记,村里最大的官。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同步导练课时作业18 《红高粱》 Word版含解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同步导练课时作业18 《红高粱》 Word版含解析

课时作业18《红高粱》知能巩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长相”通常指人的外表,比如脸蛋、头发、身材等等。

延伸一点,还包括表情、服装……而“长相”之前加上“精神”两字,指的则是人的内在素质,比如自信、善良、正直等等。

延伸一点,还包括宽容、风趣、幽默……评价一个人的外貌漂亮与否,见上一面甚至看上一眼,基本上就能得出结论。

要评价一个人的品行是否端正,那就很难__________。

外表给人的感觉最直接,它能带来的好处也__________,所以人们对外表大多非常重视。

只要条件允许,做一些适度的打扮、化妆甚至整形,都________。

而某些人对于自己的“精神长相”,显然过于________了。

无论是精力还是财力的投入,都存在霄壤之别。

结果是,这些人的外在长相,有越来越向上的趋势,街上的美女帅哥,一个比一个靓丽。

()。

其实人人都知道,内在素质远比外表重要。

精神素质,更是决定着社会的形象与进步。

一个自信、善良、诚实、正直的人,人们都乐于与之相交。

反之,为谋私利不择手段,而又心机很重的人,人们肯定避而远之。

这样的人多了,社会一定乱象丛生。

外表与内在还有一点不同,外表基本上是父母给的,而且容颜易老。

随着年岁渐长,个子会变矮,皱纹会爬上脸庞。

“精神长相”也会变,但造成这种变化的因素,与年龄不是没有关系,取决于社会环境的熏染和个人的修炼。

所以,人活于世,无论是为自己考虑,还是替社会着想,在注重外表的同时,还要以更多的投入关注自己的“精神长相”。

1.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但造成这种变化的因素,与年龄不是没有关系,社会环境的熏染和个人的修炼才是起决定作用的。

B.但造成这种变化的因素,与年龄关系不大,取决于社会环境的熏染和个人的修炼。

C.但这种变化,与年龄关系不大,取决于社会环境的熏染和个人的修炼。

D.但这种变化,与年龄不是没有关系,取决于社会环境的熏染和个人的修炼。

[解析]A项不合逻辑,“与年龄不是没有关系”,否定失当。

《红高粱——罗汉大爷》阅读材料

《红高粱——罗汉大爷》阅读材料

《罗汉大爷》阅读材料:“十七年”(1949-1966)代表作品中的英雄形象分析沈振新是从长征中锻炼出来的我军高级指挥员,小说通过对他在几个主要战役中的军事指挥活动的勾勒,鲜明地表现他的思想性格。

作为指挥员,他坚定勇敢,沉着冷静,作为战斗队伍中的普通一员,他与战士一样有着丰富的感情,曾为失败而痛苦焦虑,为胜利而喜悦欢欣。

作者既表现他作为军长的原则性和刚毅严肃的气质,又多侧面地描绘他普通人的细腻、丰富的感情,将一个可亲可敬的军级指挥员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

——《红日》人物形象分析一九三六年,他在乞讨途中遇上了一支长征的红军部队,于是,只有十三岁的周大勇就成为一名红军战士。

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锻炼和考验,在抗日战争艰苦的岁月里,他成长为一个英雄连队的连长。

当国民党政府发动了反人民的内战,把疯狂的战火烧到革命圣地延安时,他怀着“誓死保卫党中央”的决心,率队参加了延安保卫战。

周大勇在保卫延安的几次重大战役中,如何从一个英勇、顽强但还不够成熟的连级干部,成长为一个有高度政治觉悟和杰出军事才干的、较成熟的营级指挥员,在艰难困苦的战争环境中表现出无所畏惧的献身精神和刚毅、勇猛的英雄性格。

——《保卫延安》人物形象分析杨子荣是一位经验丰富、智勇双全的侦察英雄,他是在受尽恶霸地主欺凌,亲人接连亡故,与阶级敌人结下深仇后投入八路军队伍的。

小说真实地展现了他侦察能手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他“智识”并活捉了小炉匠;他佯攻敌人,配合少剑波拿下了仙姑洞;他和孙达得一起“雪地追踪”逮住了“一撮毛”;他冒充胡彪把徐九彪一伙匪徒引进包围圈一网打尽;他奉少剑波之命由他“全面指挥”的一次战斗中又不发一枪,生擒匪徒五十四名。

……杨子荣为剿匪斗争立下了汗马功劳。

——《林海雪原》人物形象分析许云峰是一个工人出身,长期从事地下党工运领导工作,有着丰富斗争经验的党的领导人形象。

在沙坪书店一出场就显示出他高度的革命警惕性和处理意外情况的果断,镇静。

在监狱中与狡猾的特务投头子徐鹏飞面对面的斗争中,他沉着冷静,巧妙地把敌人引入错误的判断,保护了同志和组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高粱
莫言
一九三九年古历八月初九,我父亲这个土匪种十四岁多一点。

他跟着后来名满天下的传奇英雄余占鳌司令的队伍去胶平公路伏击日本人的汽车队。

奶奶披着夹袄,送他们到村头。

余司令说:“立住吧,”奶奶就立住了。

奶奶对我父亲说:“豆官,听你干爹的话。

”父亲没吱声,他看着奶奶高大的身躯,嗅着奶奶的夹袄里散出的热烘烘的香味,突然感到凉气逼人,他打了一个冷战,肚子咕噜噜响一阵。

余司令拍了一下父亲的头,说:“走,干儿。


天地混沌,景物影影绰绰,队伍的杂沓脚步声已响出很远。

父亲眼前挂着蓝白色的雾幔,挡住他的视线,只闻队伍脚步声,不见队伍形和影。

父亲紧紧扯住余司令的
衣角,双腿快速挪动。

奶奶像岸愈离愈远,雾像海水愈近愈汹涌,父亲抓住余司令,就像抓住一条船舷。

父亲就这样奔向了耸立在故乡通红的高粱地里属于他的那块无字的青石墓碑。

他的坟头上已经枯草瑟瑟,曾经有一个光屁股的男孩牵着一只雪白的山羊来到这里,山羊不紧不忙地啃着坟头上的草,男孩子站在墓碑上,怒气冲冲地撒了一泡尿,然后放声高唱:“高粱红了——日本人来了——同胞们准备好——开枪开炮——”
有人说这个放羊的男孩就是我,我不知道是不是我。

我曾经对高密东北乡极端热爱,曾经对高密东北乡极端仇恨,长大后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我终于悟到:高密东北乡无疑是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

生存在这块土地上的我的父老乡亲们,喜食高粱,每年都大量种植。

八月深秋,无边无际的高
粱红成汪洋的血海。

高粱高密辉煌,高粱凄婉可人,高粱爱情激荡,秋风苍凉,阳光很旺,瓦蓝的天上游荡着一朵朵丰满的白云,高粱上滑动着一朵朵丰满白云的紫红色影子,一队队暗红色的人在高粱棵子里穿梭拉网,几十年如一日.他们杀人越货,精忠报国,他们演出过一幕幕英勇悲壮的舞剧,使我们这些活着的不肖子孙相形见绌。

出村之后,队伍在一条狭窄的土路上行进,人的脚步声中夹杂着路边碎草的窸窣声响。

雾奇浓,活泼多变。

我父亲的脸上,无数密集的小水点凝成大颗粒的水珠,他的一撮头发,粘在头皮上。

从路两边高粱地里飘来的幽淡的薄荷气息和成熟高粱苦涩微甘的气味,我父亲早已闻惯,不新不奇。

在这次雾中行军里,父亲闻到了那种新奇的、黄红相间的腥甜气息。

那味道从薄荷和高粱的
味道中隐隐约约地透过来,唤起父亲心灵深处一种非常遥远的回忆。

七天之后,八月十五日,中秋节。

一轮明月冉冉升起,遍地高粱肃然默立,高粱穗子浸在月光里,像蘸过水银,汩汩生辉。

我父亲在剪破的月影下,闻到了比现在强烈无数倍的腥甜气息。

那时候,余司令牵着他的手在高粱地里行走,三百多个乡亲叠股枕臂、陈尸狼藉,流出的鲜血灌溉了一大片高粱,把高粱下的黑土浸泡成稀泥,使他们拔腿迟缓。

腥甜的气味令人窒息,一群前来吃人肉的狗,坐在高粱地里,目光炯炯地盯着父亲和余司令。

余司令掏出自来得手枪,甩手一响,两只狗眼灭了;又一甩手,灭了两只狗眼。

群狗一哄而散,坐得远远的,呜呜地咆哮着,贪婪地望着死尸。

他对着那群狗打完了所有的子弹,狗跑得无影无踪。

余司令对我父亲说:“走吧,儿子!”一老一小,便迎着月光,向高粱深处走去。

那股弥漫田野的腥甜味浸透了我父亲的灵魂,在以后更加激烈更加残忍的岁月里,这股腥甜味一直伴随着他。

(节选自《红高粱家族》,略有改动)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边无际的高粱红成汪洋的血海”,红高粱充满诗意,也隐含血腥,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

B. 小说综合运用听觉、视觉、嗅觉、味觉描写环境,壮美与优美兼具,既呈现了家乡风貌,也表现了战争的残酷。

C. 小说开头管“我父亲”叫“土匪种”表明我对父亲的态度是不尊敬的,我心目中的英雄是余占鳖。

D. 余司令“甩手一响,两只狗眼灭了;又一甩手,灭了两只狗眼”,这体现了余司令的粗野狂暴与果断干练。

5. 有人评论本文的开头“兼具现实的真切感与历史的厚重感”,请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6分)
6. 莫言曾说“无论在创作思想上,还是在艺术风格上,都必须有点邪劲儿”,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其艺术风格上的“邪劲儿”。

(6分)
【答案】
4、C C项,“表明我对父亲的态度是不尊敬的”分析错误。

原文称呼父亲为“这个土匪种”只是一种叙述的腔调,显得野性十足。

故选C项。

5. ①现实真切感:开篇时间具体到“八月初九”,如同现实生活记录的再现;小说通过“父亲”的视觉、嗅觉、触觉等感受,如“热烘烘的香味、凉气逼人、打了一个冷战”等,给读者呈现了真切的生活场景;送别场面描写也增加了小说的真切感。

②历史的厚重感:故事发生在“一九三九年”,距离读者已有近百年,小说又通过“我”的叙述,拉开与那段往事的距离,增强了历史感;开篇就交待日后余占鳌成了名满天下的传奇英雄,这种叙述方式也突出了历史的厚重感。

6. “邪劲儿”指的是小说创作不走寻常路,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①从情节安排上看:小说淡化了情节,打破了时空的顺序,灵活地将两代人的故事交错叙述以推动
情节向前发展。

②从人物塑造上看:小说没有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表现人物特征,而是让人物的成长变化自然地通过环境得以体现。

③从叙述风格上看:小说打破了单一的叙述方式,兼有“我”的有限视角和“我奶奶”的全知视角,将人物在小说中的表达与我的表达自然结合,无拘无束,极大地提高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④从主旨表达上看:小说弱化了主旨表达,在不经意间让读者体会中国农民对抗外敌入侵的淳朴态度和生命之气,让小说有一种原始的激情和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