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高粱 莫言》阅读答案
红高粱课后习题及答案

红高粱课后习题及答案红高粱是一部由莫言创作的长篇小说,该小说以中国农村为背景,通过讲述一个家庭的故事,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这部小说不仅描绘了红高粱的丰收和丰富的农村生活,还通过对于人物命运的描述,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不公平。
在阅读完《红高粱》之后,书中的习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思考小说中的主题和情节。
下面,我们将对红高粱课后习题进行一一解答。
1. 《红高粱》这个小说的主题是什么?《红高粱》的主题是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通过对一个家庭的故事进行描写,展现了农村社会的丰收和农民的辛勤劳作,同时也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平和人性的复杂性。
2. 《红高粱》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的性格特点是什么?《红高粱》中的主要人物有兰四儿、红高粱、兰四儿的丈夫和儿子。
兰四儿是一个勇敢而坚强的女性,她在艰难的环境下努力生活,并保护着自己的家人。
红高粱则象征着丰收和希望,是整个故事的核心。
兰四儿的丈夫和儿子则代表了农民阶级的普遍命运,他们在社会的压迫下努力生活。
3. 《红高粱》中的农村社会变迁体现在哪些方面?《红高粱》中的农村社会变迁主要体现在农民的生活状态和社会地位的改变上。
小说描绘了农民辛勤劳作的同时,也展现了他们在社会上的弱势地位和受压迫的命运。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村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社会的不公平和压迫依然存在。
4. 《红高粱》中的人性复杂性体现在哪些方面?《红高粱》中的人性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人物的行为和心理上。
小说中的人物既有善良和勇敢的一面,也有自私和残忍的一面。
比如,兰四儿在保护家人的同时,也会为了自己的利益采取一些不道德的手段。
这种复杂性揭示了人性的多样性和社会环境对人性的影响。
5. 《红高粱》中的丰收和希望象征着什么?《红高粱》中的丰收和希望象征着农民的努力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红高粱作为农民的主要收成,代表着他们劳动的成果和对未来的希望。
练习:第九单元18《红高梁》 Word版含解析

18《红高粱》罗汉大爷罗汉大爷只是普通的农民,日本人来了,打破了他惯常的生活。
被抓去当苦力、被监工打骂,他想跑;看见别人跑了,他也跑了;跑了又挂念两头大黑骡,又回来拉骡子。
可是骡子竟然不认他,踢他,这让罗汉大爷“心头火起”:“竟然不认主人啦”——“好两个畜生!”“你这个忘恩负义吃里扒外的混账东西!你这个里通外国的狗杂种!”至此,罗汉大爷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也爆发出来。
隆冬时节,酷寒酷冷。
不是无根基的谣传,确实比往年要冷得厚实。
落雪无声?非。
不是一片片雪花,是一粒粒的雪榛子,黄昏时分从空中【课内挖掘】《罗汉大爷》一开头,作者就把视角拉到现在,用倒叙的手法,追溯那段不平常的历史。
山东快板和县志记载,都吊足了读者的胃口,让读者等待着英雄们的出场。
时间的流逝让曾经的一切都变成了传说,罗汉大爷也是读者期待中的一个英雄。
[技法点拨]倒叙的技巧:1.先写事件结局。
就是把事件的结局(事情的结果)放在文章的开头。
然后,再按时间顺序叙述事件发生、发展的经过。
2.先写后面发生的事情。
叙述由“倒”转“顺”后,并不是叙述到开头写的那件事情为止,而是可以发展下去,写更多的事情。
由于“倒叙”改变了记叙的自然顺序,因此,必须注意到“倒”“顺”之间的起、迄点,要运用那些起关键作用的词句和段落,以及前后照应。
3.倒叙时要精心设计,不可截下一段就轻易地往前提,那样会弄巧成拙。
4.开头倒叙部分,要简洁、生动,不能平淡冗长。
在开始追述的时候,要用三言两语表明以下是在追述往事。
⊙精彩运用请运用倒叙手法写一段200~300字的文字。
【示例】同样在下雨,同样在出租车里……一切同那个雨夜完全一样,我听着车外的雨声,再也抑制不住我的思绪……那晚我乘坐出租车回家,可天空不作美,下起倾盆大雨。
车到了小区门口,我匆匆掏出几张搞得乱七八糟的纸币当作七元钱付给了出租车司机后便冲进了雨帘。
“小伙子!小伙子!”淅淅沥沥的雨中隐约传来几声呼喊,我并没有在意。
而身后的呼唤愈来愈清晰,脚步愈来愈急促,我终于停了下来,回头一看,昏暗的路灯下出现了那位出租司机四处奔波而憔悴的面孔,而那双炯炯有神的眼中分明闪着真诚。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红高粱家族》含答案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红高粱家族》含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高粱家族(节选)①莫言父亲手提勃朗宁枪,气喘吁吁,一头皮高粱上的白粉红尘。
奶奶走到父亲面前。
奶奶刚过三十岁,扎着盘头髻,刘海五绺,像稀疏的珠帘遮着光洁的额头。
奶奶的眼睛里永远秋水汪汪,有人说是被高粱酒熏的。
奶奶问:“怎么啦?”父亲呼呼喘着气,把勃朗宁枪插进腰带。
“鬼子没来?”奶奶问。
父亲说:“冷支队,哼!我们饶不了他!”“怎么回事?”奶奶问。
父亲说:“擀拤饼。
”“没听到打呀!”奶奶说。
父亲说:“擀拤饼,多卷鸡蛋大葱。
”奶奶问:“鬼子没有来?”“余司令让擀拤饼,要你亲自送去!”奶奶说:“乡亲们,回去凑面擀拤饼吧。
”父亲转身要跑,被奶奶伸手拉住,奶奶说:“豆官,告诉娘,冷支队是怎么回事?”父亲挣开奶奶的手,气汹汹地说:“冷支队没见影,余司令饶不了他们。
”父亲跑了。
奶奶追着父亲瘦小的身影,叹了一口气……奶奶挑着一担拤饼,王文义的妻子挑着两桶绿豆汤,匆匆地往墨水河大桥赶。
她们本来想斜穿高粱地,直插东南方向,但走进高粱地后,才发现挑着担子寸步难行。
奶奶说:“嫂子,走直路吧,慢就是快。
”奶奶和王文义的妻子,像两只飞翔的大鸟,在非常空虚的大气里,极端充实地移动。
奶奶换上了一件深红上衣,她们走上弯弯曲曲的墨水河堤,顾不上看堤坡盛开着的黄花和堤外密密匝匝的血红高粱,一个劲儿地往东赶。
父亲早就跑回桥头。
父亲向余司令报告,说拤饼一会就到,余司令满意地在他头上打了一巴掌。
队员们多半躺在高粱地里,对着太阳晒鼻孔。
父亲又跳到公路上来,公路黄中透出白来,疲惫不堪。
后来父亲就到河堤上坐着了。
他看一会东,看一会西,看一会河中流水,看一会野鸭子。
河里的景色很美,每一棵水草都活着,每一朵小小的浪花里,都隐藏着秘密。
日头正晌了,河里泛起热哄哄的腥气,到处都闪烁光亮,到处都滋滋地响。
父亲觉得,天地之间弥漫着高粱的红色粉末,弥漫着高粱酒的香气。
父亲一仰身子躺在堤上,就在这一瞬间,他心里一阵猛跳,后来他才明白,原来一切等待都会有结果的,这结果出现时,是那么普通平常,随便自然。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课时训练:9.18 《红高粱》 Word版含解析

18.《红高粱》罗汉大爷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袒.露(tǎn ) 铁耙.(pá) 烙.铁(luò) 魁.首(kuí) B.血痂.(jiā) 碌.碡(liù)连累.(lei ) 劫掠.(lüè) C.窸窣.(sū) 秸秆.(gān ) 茎.叶(jīnɡ) 楸.树(qiū) D.趵.土(bō) 翌.日(yì) 愕.然(è) 确凿.(zuò) 解析:A 项,“烙”应读“lào”;C 项,“秆”应读“gǎn”;D 项,“凿”应读“záo”。
答案:B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瓜瓤 通谍 兴奋异常 风流韵事B.咕噜 恍惚 疯疯颠颠 胆战心惊C.聚拢 掺杂 尸横遍野 鬼鬼祟祟D.闪烁 累赘 武艺高强 粗广豪烈解析:A 项,“谍”应为“牒”;B 项,“颠颠”应为“癫癫”;D 项,“广”应为“犷”。
答案:C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黑骡子光滑的屁股上 阳光点点。
(2)奶奶在高粱叶子垛边给他的温暖令他 难忘。
(3)中年人拎起鬼子的步枪,轻悄悄地 了。
A.反映 终身 消逝B.反映 终生 消逝C.反应 终身 消失D.反应 终生 消逝解析:反映:物体的形象反着映衬到另一个物体上;反应:事情发生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动。
终身:一生,一辈子(多就切身的事说);终生:一生。
消失:事物逐渐减小以至没有;消逝:逝去,看不见。
答案:B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一想到自己别无长物....,应聘时总处于下风,章勇就心烦意乱;思来想去,他决定参加特长培训班,以增加应聘的筹码。
B.农民科学种田,工人不断创新,科技工作者致力于科研……各行各业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就“中国梦”添枝加叶....。
C.今年中秋之夜的月亮分外明亮,面对碧玉盘中一轮珠圆玉润....的明月,我们这群求学异乡的学子也不禁乡情悠悠,思绪翩翩。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课时演练·促提升】18.《红高粱》 Word版含答案.doc

18.《红高粱》罗汉大爷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袒.露(tǎn)铁耙.(pá)烙.铁(luò) 魁.首(kuí)B.血痂.(jiā) 碌.碡(liù)连累.(lei) 劫掠.(lüè)C.窸窣.(sū) 秸秆.(gān)茎.叶(jīnɡ) 楸.树(qiū)D.趵.土(bō) 翌.日(yì)愕.然(è) 确凿.(zuò)解析:A项,“烙”应读“lào”;C项,“秆”应读“gǎn”;D项,“凿”应读“záo”。
答案:B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瓜瓤通谍兴奋异常风流韵事B.咕噜恍惚疯疯颠颠胆战心惊C.聚拢掺杂尸横遍野鬼鬼祟祟D.闪烁累赘武艺高强粗广豪烈解析:A项,“谍”应为“牒”;B项,“颠颠”应为“癫癫”;D项,“广”应为“犷”。
答案:C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她是这个家庭中的一分子,她得维护这个家庭的利益,她不能容忍吃里扒外....。
B.国际足联主席对巴西成功举办世界杯充满溢美之词....,他说,如果满分是10分的话,巴西的组织工作可以得9分。
C.雾霾天气与工业污染、煤炭燃烧、汽车尾气等休戚相关....,但现实中,淘汰落后产能、改变能源结构等措施的落实步履维艰。
D.电视剧《红高粱》讲述了一段关于爱与恨、征服与被征服的充满生命力的传奇故事,情节波澜壮阔....,获得了观众一致好评。
解析:B项,溢美之词:过分赞美的言辞,贬词误用为褒词。
C项,休戚相关: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
一般只能指有祸福可言的人、集团、国家等相互间的关系,不能指无祸福可言的一般事物。
此处用错对象。
D项,波澜壮阔:原形容水面辽阔,现比喻声势雄壮或规模巨大。
此处用错对象,“情节”应是“波澜起伏”。
答案:A4.(2015·天津高考)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五大道历史体验馆”项目以五大道历史为背景,以洋楼文化为主线,结合历史图片、历史资料、历史物品、历史人物,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现当年的洋楼生活。
红高粱练习题

红高粱练习题
红高粱,是中国作家莫言的长篇小说。
本书通过讲述一个家族的兴衰和爱恨情仇,展现了中国的社会变迁和人性的复杂性。
下面是一些关于《红高粱》的练习题,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作品。
1. 《红高粱》这个题目中的“红高粱”在小说中有何寓意?
2. 描述李卫当兵离家的情节,并分析其对故事发展的影响。
3. 小说中,李卫的军衔起初是士兵,后来升为团长。
分析他在军队中的表现和成长。
4. 讨论小说中女性角色的形象,比如李卫的妻子、阿朱和红妹等人物。
5. 《红高粱》中通过哪些手法展现了中国的乡村生活和社会状况?
6. 分析小说中的家族观念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7. 书中的主要冲突是什么?这些冲突如何推动故事的发展?
8. 小说中描写了很多暴力和血腥的场景,这些场景有何作用?
9. 分析小说的叙事结构,包括故事的起承转合和时间跨度。
10. 通过阅读《红高粱》,你对那个时期的中国有了怎样的认识?有什么感悟?
以上是一些关于《红高粱》的练习题,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阅读体验进行回答。
通过思考这些问题,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探究小
说中的人物形象、主题和背景,并提升对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阅读《红高粱》不仅仅是享受一部文学作品,更是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一次体验和思考。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课时训练:9.18 《红高粱》 Word版含解析.docx

18.《红高粱》罗汉大爷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袒.露(tǎn ) 铁耙.(pá) 烙.铁(luò) 魁.首(kuí) B.血痂.(jiā) 碌.碡(liù)连累.(lei ) 劫掠.(lüè) C.窸窣.(sū) 秸秆.(gān ) 茎.叶(jīnɡ) 楸.树(qiū) D.趵.土(bō) 翌.日(yì) 愕.然(è) 确凿.(zuò) 解析:A 项,“烙”应读“lào”;C 项,“秆”应读“gǎn”;D 项,“凿”应读“záo”。
答案:B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瓜瓤 通谍 兴奋异常 风流韵事B.咕噜 恍惚 疯疯颠颠 胆战心惊C.聚拢 掺杂 尸横遍野 鬼鬼祟祟D.闪烁 累赘 武艺高强 粗广豪烈解析:A 项,“谍”应为“牒”;B 项,“颠颠”应为“癫癫”;D 项,“广”应为“犷”。
答案:C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黑骡子光滑的屁股上 阳光点点。
(2)奶奶在高粱叶子垛边给他的温暖令他 难忘。
(3)中年人拎起鬼子的步枪,轻悄悄地 了。
A.反映 终身 消逝B.反映 终生 消逝C.反应 终身 消失D.反应 终生 消逝解析:反映:物体的形象反着映衬到另一个物体上;反应:事情发生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动。
终身:一生,一辈子(多就切身的事说);终生:一生。
消失:事物逐渐减小以至没有;消逝:逝去,看不见。
答案:B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一想到自己别无长物....,应聘时总处于下风,章勇就心烦意乱;思来想去,他决定参加特长培训班,以增加应聘的筹码。
B.农民科学种田,工人不断创新,科技工作者致力于科研……各行各业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就“中国梦”添枝加叶....。
C.今年中秋之夜的月亮分外明亮,面对碧玉盘中一轮珠圆玉润....的明月,我们这群求学异乡的学子也不禁乡情悠悠,思绪翩翩。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检测):红高梁含答案

18 《红高粱》罗汉大爷罗汉大爷只是普通的农民,日本人来了,打破了他惯常的生活。
被抓去当苦力、被监工打骂,他想跑;看见别人跑了,他也跑了;跑了又挂念两头大黑骡,又回来拉骡子。
可是骡子竟然不认他,踢他,这让罗汉大爷“心头火起”:“竟然不认主人啦”——“好两个畜生!”“你这个忘恩负义吃里扒外的混账东西!你这个里通外国的狗杂种!”至此,罗汉大爷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也爆发出来。
隆冬时节,酷寒酷冷。
不是无根基的谣传,确实比往年要冷得厚实。
落雪无声?非。
不是一片片雪花,是一粒粒的雪榛子,黄昏时分从空中抖抖瑟瑟的落下,落在孤独、匆忙赶路者红色连帽羽绒服大氅上,沙沙作响,心似茫然。
落到天亮,地上也只是薄薄的一层,疑是霜。
或是缺少了与大多数绿叶的接触与共鸣,所以少了欢欣与热闹,显得无边的寂寥与清冷,还有一片无色无【课内挖掘】《罗汉大爷》一开头,作者就把视角拉到现在,用倒叙的手法,追溯那段不平常的历史。
山东快板和县志记载,都吊足了读者的胃口,让读者等待着英雄们的出场。
时间的流逝让曾经的一切都变成了传说,罗汉大爷也是读者期待中的一个英雄。
倒叙的技巧:1.先写事件结局。
就是把事件的结局(事情的结果)放在文章的开头。
然后,再按时间顺序叙述事件发生、发展的经过。
2.先写后面发生的事情。
叙述由“倒”转“顺”后,并不是叙述到开头写的那件事情为止,而是可以发展下去,写更多的事情。
由于“倒叙”改变了记叙的自然顺序,因此,必须注意到“倒”“顺”之间的起、迄点,要运用那些起关键作用的词句和段落,以及前后照应。
3.倒叙时要精心设计,不可截下一段就轻易地往前提,那样会弄巧成拙。
4.开头倒叙部分,要简洁、生动,不能平淡冗长。
在开始追述的时候,要用三言两语表明以下是在追述往事。
⊙精彩运用请运用倒叙手法写一段200~300字的文字。
【示例】同样在下雨,同样在出租车里……一切同那个雨夜完全一样,我听着车外的雨声,再也抑制不住我的思绪……那晚我乘坐出租车回家,可天空不作美,下起倾盆大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类文本阅读
红高粱
莫言①
一九三九年古历八月初九,我父亲这个土匪种十四岁多一点。
他跟着后来名满天下的传奇英雄余占鳌司令的队伍去胶平公路伏击日本人的汽车队。
奶奶披着夹袄,送他们到村头。
余司令说:“立住吧。
”奶奶就立住了。
奶奶对我父亲说:“豆官,听你干爹的话。
”父亲没吱声,他看着奶奶高大的身躯,嗅着奶奶的夹袄里散出的热烘烘的香味,突然感到凉气逼人,他打了一个战,肚子咕噜噜响一阵。
余司令拍了一下父亲的头,说:“走,干儿。
”
天地混沌,景物影影绰绰,队伍的杂沓脚步声已响出很远。
父亲眼前挂着蓝白色的雾幔,挡住他的视线,只闻队伍脚步声,不见队伍形和影。
父亲紧紧扯住余司令的衣角,双腿快速挪动。
奶奶像岸愈离愈远,雾像海水愈近愈汹涌,父亲抓住余司令,就像抓住一条船舷。
父亲就这样奔向了耸立在故乡通红的高粱地里属于他的那块无字的青石墓碑。
他的坟头上已经枯草瑟瑟,曾经有一个光屁股的男孩牵着一只雪白的山羊来到这里,山羊不紧不忙地啃着坟头上的草,男孩子站在墓碑上,怒气冲冲地撒上一泡尿,然后放声高唱:高粱红了一—日本来了——同胞们准备好——开始开炮——
有人说这个放羊的男孩就是我,我不知道是不是我。
我曾经对高密东北乡极端热爱,曾经对高密东北乡极端仇恨,长大后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我终于悟到:高密东北乡无疑是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
生存在这块土地上的我的父老乡亲们,喜食高粱,每年都大量种植。
八月深秋,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汪洋的血海。
高粱高密辉煌,高粱凄婉可人,高粱爱情激荡。
秋风苍凉,阳光很旺,瓦蓝的天上游荡着一朵朵丰满的白云,高粱上滑动着一朵朵丰满的白云的紫红色影子。
一队队暗红色的人在高粱棵子里穿梭拉网,几十年如一日。
他们杀人越货,精忠报国,他们演出过一幕幕英勇悲壮的舞剧,使我们这些活着的不肖子孙相形见绌,在进步的同时,我真切感到种性的退化。
出村之后,队伍在一条狭窄的土路上行进,人的脚步声中夹杂着路边碎草的窸窣声响。
雾奇浓,活泼多变。
我父亲的脸上,无数密集的小水点凝成大颗粒的水珠,他的一撮头发,粘在头皮上,从路两边高粱地里飘来的幽淡的薄荷气息和成熟高粱苦涩微甘的气味,我父亲早已闻惯,不新不奇。
在这次雾中行军里,我父亲闻到了那种新奇的、黄红相间的腥甜气息。
那味道从薄荷和高粱的味道中隐隐约约地透过来,唤起父亲心灵深处一种非常遥远的回忆。
七天之后,八月十五日,中秋节。
一轮明月冉冉升起,遍地高粱肃然默立,高粱穗子浸在月光里,像蘸过水银,汩汩生辉。
我父亲在剪破的月影下,闻到了比现在强烈无数倍的腥甜气息。
那时候,余司令牵着他的手在高粱地里行走,三百多个乡亲叠股枕臂、陈尸狼籍,流出的鲜血灌溉了一大片高粱,把高粱下
的黑土浸泡成稀泥,使他们拔脚迟缓。
腥甜的气味令人窒息,一群前来吃人肉的狗,坐在高粱地里,目光炯炯地盯着父亲和余司令。
余司令掏出自来得手枪,甩手一响,两只狗眼灭了;又一甩手,灭了两只狗眼。
群狗一哄而散,坐得远远的,呜呜地咆哮着,贪婪地望着死尸。
腥甜味愈加强烈,余司令大喊一声:“日本狗!狗娘养的日本!”他对着那群狗打完了所有的子弹,狗跑得无影无踪。
余司令对我父亲说:“走吧,儿子!”一老一小,便迎着月光,向高粱深处走去。
那股弥漫田野的腥甜味浸透了我父亲的灵魂,在以后更加激烈更加残忍的岁月里,这股腥甜味一直伴随着他。
拐进高粱地后,雾更显凝滞,质量加大,流动感少,在人的身体与人负载的物体碰撞高粱秸秆后,随着高粱嚓嚓啦啦的幽怨鸣声,一大滴一大滴的沉重水珠扑簌簌落下。
水珠冰凉清爽,味道鲜美,我父亲仰脸时,一滴大水珠准确地打进他的嘴里。
父亲看到舒缓的雾团里,晃动着高粱沉甸甸的头颅。
高粱沾满了露水的柔韧叶片,锯着父亲的衣衫和面颊。
高粱晃动激起的小风在父亲头顶上短促出击,墨水河的流水声愈来愈响。
(有删改)【注】①莫言:山东高密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本文选自其长篇小说《红高粱》的第一部分,文中的余占鳌就是“我父亲”的生父。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以抗日战争为时代背景,主要人物余占鳌是名满天下的抗日英雄,“我父亲”则在战争的腥风血雨中成长。
B. 小说以余司令带领民间武装伏击日本汽车队的战斗过程为故事线索,在这场战斗中,有三百多个乡亲牺牲了。
C. 广袤美丽、饱浸着鲜血的高粱地,是爱恨情愁的故事展开的背景,同时,充满旺盛生命力的红高粱,也是高密东北乡父老乡亲的化身。
D. 小说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农民高尚人格的深挚赞美,也流露出文明进步中隐含种性退化的遗憾,呼唤着强有力的生命形态。
8. 请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艺术特色。
9. 小说的叙事很有特色,请从叙事角度和叙事时间方面,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答案】7. D 8. 这句话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奶奶比作愈离愈远的岸,写出了少年对母亲的依依不舍。
把雾比作汹涌的海水,既点明了农民队伍清晨行军的环境,也暗示了父亲内心的不安。
把余司令比作船舷,写出了“我父亲”对余司令的崇仰和在他身边所获得的安全感。
全句生动地表现了一个十四岁的少年离开母亲,走向战场的真切感受,使行军画面更有感染力。
9. ①作者以第一人称来展开叙述,但是事件的亲历者却是“我父亲”,“我”是故事的旁观者,这样既有亲历者真切直接的见闻感受,又便于展开抒情和评论。
(即同时运用了有限视角和全知视角的双重叙事
视角,在亲历记录、评述间自由切换。
)②小说的时间顺序被完全打乱,把不同时间点的故事剪切在一个画面里:其中有“我父亲”生父余司令带领农民对抗日军的战斗,“我父亲”那时的行军见闻,“我”现在对高密的感受等,将祖孙三代的经历结合成家族的整体故事。
大幅度的时空跳跃,形成了故事的陌生化,吸引读者。
(即叙事上采用心理时间,超越时间空间的限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