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红高粱》和电影《红高粱》艺术特色评析 (10)
小说《红高粱》和电影《红高粱》艺术特色简析 (2)

期中作业小说《红高粱》是莫言的代表作,电影《红高粱》是张艺谋的代表作,请运用所学习的文艺理论方面的知识,比较分析二者的艺术特色和成就,并着重分析电影《红高粱》对小说的继承和发展。
《红高粱》电影改编自莫言的同名小说。
1988年,该片获得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成为首部获得此奖的亚洲电影。
电影中塑造了土匪式的英雄余占鳌,敢爱敢恨的戴凤莲等一系列人物,颠覆了传统的历史观念。
余占鳌是个土匪有粗鲁、野蛮的一面,也有侠义的一面,体现了鲜活的人性之美。
电影开头以独特的人称“我爷爷”“我奶奶”展开故事体现叙述的主观性。
歌颂了他们敢生、敢死的民族精神,也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心理、文化以及生存方式作出了思考。
小说和电影的体裁不同,阅读小说对小说内容的感悟想象都带有个人的主观色彩。
文字呈现出的含义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但是读者理解的含义与作者是不同的。
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往往把书中的人物想象成自己希望的样子。
但是电影不同,电影是导演对作品的改编,带有个人意志的连续性动态的作品。
小说的接受度更广,因为人们都会对剧情人物加以想象。
电影已经把人物形象,剧情等内容固定下来,人们想象的空间就减少了,所以看过小说的人往往会对影视改编不满意。
按照狄德罗的说法,造成审美判断分歧的主观原因有很多。
首先周围的环境导致人们审美偏差。
其次读者或者观众自身的才能和知识限制。
对一个幼儿园的小朋友探讨哲学问题,这显然是不匹配的。
“是从自己的自己的技艺和知识出发来看一切事物的”这样会导致对艺术作品评论时表现出某种职业的狂妄。
然后附带观念的联想。
人们联想出的内容与平时受到的教育、环境、品格等方面的影响有关。
最后迷信作家的名气。
一个作家值得称赞的是他的作品,作品是支撑作家名气的主要因素。
但是随着人们追名逐利的本能驱使,很多人看到作家名字还没看到书就会觉得这个作家的书应该很好。
狄德罗认为人们应该凭借客观事物本身,也就是作家的作品来进行审美判断,不能错误地凭借作者的名字来肯定其作品的完美。
小说《红高粱》和电影《红高粱》艺术特色评析 (3)

题目:《红高粱》是莫言的代表作,电影《红高粱》是张艺谋的代表作,请运用所学习的文艺理论方面的知识,比较分析二者的艺术特色和成就,并着重分析电影;《红高粱》对小说的继承和发展。
《红高粱》他是莫言的一本代表作,被广大学生所学习,也是他的顽强的生命力和充满血性和民族精神让大家翻拍出了电视剧和电影。
《红高粱》它通过“我”的叙述,描写了抗日战争期间,“我”的祖先在高密东北乡轰轰烈烈、英勇悲壮的人生故事。
故事的主线是“我”的爷爷和奶奶,故事发生的主要地点是高密东北乡。
“我”的爷爷叫余占鳌,奶奶叫戴凤莲,至于高密东北乡这个地方作者对其做过如下的描述:“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同时最圣洁最龌龊,也是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以及最能喝酒和最能爱的地方,这就是高密东北乡。
”“我”爷爷余占鳌,他勇敢剽悍、风流倜傥,他是高密东北乡杀人不眨眼的土匪,又是精忠报国的英雄,他所有类似于土匪的行径几乎都合乎最善良而单纯的人性之美,因此他似匪非匪,他杀人越货却能得到谅解与宽恕甚至让他的子孙为之骄傲。
“我”奶奶戴凤莲,做大姑娘时因为有一双难得的小脚和姣好的面容,被拥有高粱酒作坊的财主单廷秀看重,曾外祖父为了钱财小利不惜将刚满十六岁的戴凤莲嫁给了单廷秀得麻风病的独生儿子单扁郎。
而“我”奶奶戴凤莲她不甘嫁给麻风病人单扁郎,勇于追求自己的幸福。
她虽然生活在封建社会,从小也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女工,可她却不亚于一个女中豪杰,她目光长远,敢作敢当,她积极鼓励爷爷抗日并且自己也是一位抗日的女英雄。
她得到了爷爷的爱也得到了很多人的尊重。
“我”的父亲余豆官则确确实实地印证了那一句:“虎父无犬子。
”麻木懦弱的晚辈们则在祖、父辈们创造的辉煌历史面前羞愧难当、无地自容,但同时,那明亮的光环又指引着晚辈们的回归之路。
小说我是在高师的时候看过,在前段时间的又再一次在课堂上看了《红高粱》这部电影,光看这两者的对比还是有的。
首先,是最简单的电影和小说的情节是有删改,有减少,他们之间的人物设定也是有些区别,在电影里面加了一些小说里面没有出现的人物,而这些人物的出现也给这部电影增加了戏剧冲突。
小说《红高粱》和电影《红高粱》艺术特色分析 (8)

小说《红高粱》是莫言的代表作,电影《红高粱》是张艺谋的代表作,请运用所学习的文艺理论方面的知识,比较分析二者的艺术特色和成就,并着重分析电影《红高粱》对小说的继承和发展。
20世纪80年代中期,莫言以一篇《红高粱》轰动文坛,小说以抗战时期的家乡高密为背景,以土匪余占鳌与大胆追求自由的戴凤莲的爱情为线索,书写了高密百姓的不幸遭遇与奋起反抗的精神。
莫言借鉴了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摆脱了中国传统小说的轨迹却又表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懈追求。
《红高粱》也体现了莫言对于写作叙事艺术的探索,小说以“我”的口吻带着崇拜的心情来追忆爷爷奶奶的英雄伟绩,在人称上他一反往常“你”“我”的称呼,而是以“我爷爷”、“我奶奶”贯穿全文,这使得叙述的强烈主观性得以凸显。
同时小说大量口语的运用使作品颇具地方特色,文章内容朴素自然,贴近现实。
小说除了有我的视角,其中也穿插了“我父亲”的视角,因此《红高粱》也可以称作复调小说。
其次,《红高粱》的叙事策略和语言方式追求强烈的“陌生化”效果,它是以由感觉引导,由情绪推动而完成的“非故事”的方式呈现出来的,因此小说逻辑效果不强,多用倒叙、联想的手法自由展开叙述。
同时小说中的红高粱也并不只是一片普通的高粱地,作者赋予其丰厚象征意蕴,高粱本是北方民众的主食,但是莫言用它象征了中国农民旺盛的生命力,文中作者以高粱地为背景,描写了“我爷爷”在高粱地里伏击,“我奶奶”在弥留之际的默祷等事件,红高粱又成了民族精神的象征。
电影版的《红高粱》是张艺谋的代表作,张艺谋导演的电影看过不少,也听过不少,但唯独对《红高粱》情有独钟。
他的这部影片是获得第三十八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的第一部中国作品,张艺谋导演对《红高粱》的阐释并没有受到小说的限制,他把小说的“魂”转化为电影的“魂”,把小说当做是等待被加工的素材,传达出一种从影像出发、以影像为中心的阐释观念。
影版的《红高粱》改编自莫言的《红高粱》和《高粱酒》,不同于小说通过文字来描写故事,电影是通过直观的视觉、听觉将情节展现到观众眼前。
电影《红高粱》与小说《红高粱家族》艺术对比

电影《红高粱》与小说《红高粱家族》艺术对比电影《红高粱》与小说《红高粱家族》艺术对比颂明我相信,绝大部分老百姓都是通过电影《红高粱》才认识莫言的。
他们善良地以为,小说《红高粱》一定如同电影《红高粱》一样好看。
其实,电影与小说《红高粱家族》完全不是一回事。
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电影与小说两个《红高粱》的区别的话,电影就是“美”。
导演充分运用了影视创作的色彩语言渲染情绪,扑面而来且反复出现、贯穿始终的“红”,张扬了原始的人性、淳朴的民风以及对于未来的希望。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是一种最具代表性,内涵极其丰富的一种意象。
它代表喜庆、兴旺、希望和革命。
影片交替运用红高粱海洋,红色的高粱酒,被鲜血染红的天际,日食景观下,红色的苍穹与大地等特写镜头,一下子就拉近了影片与观众的情感距离。
而且,影片的主题是表现人民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的强烈的民族气节;同时,影片通过罗汉大爷离开烧酒作坊加入共产党的情节,暗示了共产党是民族的希望。
颠轿一场戏以夸张的手法极具浪漫地表现了山东粗犷豪迈的民风和滑稽谐趣的民俗,很山东,很中国且很阳光。
这一情节给观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并引起了强烈的共情。
影片插曲“九儿”更是影片的一大亮点。
这首新民歌把民族、通俗元素融为一体,抒情优美。
主题曲和每集片尾由韩红演唱,最后一集片尾是由胡莎莎演唱。
两位原唱的嗓音都高昂清澈,声情并茂,人歌合一。
尤其唢呐的加入犹如神来之笔,渲染出了九儿赴死的巨大悲壮感,催人泪下,将儿女情长、国仇家恨淋漓尽致地宣泄出来,可谓是震撼人心,荡气回肠,余味无穷。
《红高粱》的成功不仅因其出神入化地运用了各种电影技巧,优秀的镜头运动,完美的色彩运用,独特的音乐;更在于影片中反映出的积极主题以及深刻内涵,使观者在赏片时真实真切地感受到了山东人民反侵略、反封建的民族气节。
影片将现代审美与民族意识统一起来,在电影的造型艺术、视觉艺术、叙事结构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功。
而小说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用一个字概括就是“脏”。
小说《红高粱》和电影《红高粱》艺术特色分析 (11)

小说《红高粱》是莫言的代表作,电影《红高粱》是张艺谋的代表作,请运用所学习的文艺理论方面的知识,比较分析二者的艺术特色和成就,并着重分析电影《红高粱》对小说的继承和发展。
读完莫言的《红高粱》,脑子里便是那高亮的海洋,在八月的深秋里,一片血红,无边无际。
《红高粱》是最能反映莫言风格的一片奇作。
小说以一块块的感觉画面组合而成,构成一个以独特感觉为基础的“红高粱”世界。
从题材看,小说取材于家乡的抗日生活。
在小说里,作者以家乡的红高粱作为背景,以活生生的感觉记忆为笔锋,游犁般地描述着家乡的抗日生活画面。
与以往的“抗日文学”不同,《红高粱》摒弃了种种思想框框的制约,抹去了单纯乐观的色调,把家乡的抗日生活重新放置在民族的自然发展和充满血腥的历史过程中去。
《红高粱》中充满对于人的个性和生命强烈的赞美。
崇高生命的强力、赞美个性生命的伟大是莫言《红高粱》的主题,这个生命主题会使我们想到西方近代以来的生命哲学,个性是尼采那种高蹈的生命意志。
在那里,莫言引出了一个关于“原始生命力”的主题。
这一主题首先能够透过其描述的野生的“红高粱”这一富于象征寓意的意象而得以确立。
这些野生的、蓬勃的“红高粱”,即使农民赖以生存的物质粮食,有时他们生存活动的现实空间。
他们在高粱地里野合和打埋伏。
“红高粱”蓬勃的野性和旺盛的生命力,成为北方中国农民的生命力的象征。
导演张艺谋拍摄的系列电影中都展现了他对于色彩艺术的独特见解和运用,通过色彩艺术将电影的主题思想进行传递和表达,也可以说导演张艺谋的电影之路就是其对色彩艺术的成功探索道路。
电影中色彩艺术和民族特色的完美结合不仅刺激了观众的视觉神经,同时对于观众的审美情趣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将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艺术推到了国际舞台之上。
电影《红高粱》是张艺谋早期重要的代表作,电影中独特的色彩运用艺术充分展现了张艺谋的艺术风格,本文将以这部电影为载体,对电影中的色彩设计艺术进行赏析和解读。
电影中一个个油画似的场景,勾勒出了一个以红色为基调的“红高粱”世界,歌颂黄土高坡上的中华儿女抗日生活的电影,用来祭奠那些激荡在无边无际的如火如荼的高粱地里的灵魂。
小说《红高粱》和电影《红高粱》艺术特色评析 (8)

小说《红高粱》是莫言的代表作,电影《红高粱》是张艺谋的代表作,请运用所学习的文艺理论方面的知识,比较分析二者的艺术特色和成就,并着重分析电影《红高粱》对小说的继承和发展。
一、莫言《红高粱》的艺术特色和成就莫言在这本书中大胆运用了穿越时空的表现手法来编辑他的故事,以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相结合的叙事方式,突破了传统的叙述模式,在小说里建立了双重的叙述视角。
而且,从主题陌生化,人物陌生化,语言陌生化三个角度来突显《红高粱》中的悲壮、豪放、浪漫的民族民间精神。
从而获得了全知全能的效果。
《红高粱》的整个符号系统就是一个多侧面多层次的审美范畴,其中的人物语言是粗话、脏话、野话、荤话、骂人话、调情话等粗俗污秽的乡村用语,是典型的高密农民在说话,这种在旁人看来近乎疯癫的语言在小说的环境中却有一种独特的美感,这种语言风格表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趣味。
《红高粱》中的人物对白是作品的一大亮点。
个性化的民间口语贯穿于故事的始终,在扑面而来的乡土气息中,读者既能感受到民间口语原汁原味的“粗俗”,又能听到粗俗背后那份源自生命底层最原始、最崇高力量的呐喊。
《红高粱》中的场面描写是莫言的拿手好戏,莫言在场面描写中喜欢使用通感,而且想象离奇大胆,语言汁液横流,饱满生动,给人一个更广阔的想象世界和更复杂的感觉空间。
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创作者要有天马行空的狂气和雄风。
无论在创作思想上还是在艺术风格上,都必须有点邪劲儿。
二、张艺谋《红高粱》的艺术特色和成就电影版本的《红高粱》在色彩和造型上获得了不俗的效果。
张艺谋作为摄影出身的导演,色彩和造型一直是他所关注的。
对于电影色彩和造型艺术的探索也显示了他在美学方面的天才,他的电影画面从来就不缺乏视觉冲击力。
张艺谋不但善于使用适当的电影色彩以使观众产生心理刺激和视觉震撼,而且擅长使用独特的造型达到他所追求的隐喻和象征效果。
1987年,张艺谋导演的第- -部电影《红高梁》是“红色系列”的首部影片,该影片的字幕是红色,盖头、嫁衣、花轿、高粱酒都是红色,传递出一种热情和张力。
小说《红高粱》和电影《红高粱》艺术特色分析 (6)

小说《红高粱》是莫言的代表作,电影《红高粱》是张艺谋的代表作,请运用所学习的文艺理论方面的知识,比较分析二者的艺术特色和成就,并着重分析电影《红高粱》对小说的继承与发展。
莫言的中篇小说《红高粱》发表于上世纪的1986年。
在当时乃至以后的几十年的中国文坛,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以此为脚本改编的同名电影,曾获第38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金熊奖”。
作品以独特的观察视角、富于感性化的创作风格、造就了崭新的艺术形式,对当代小说的文体模式,是一次有力的冲击。
莫言的故乡在山东高密县,他在那里生活了二十多年。
自从小说《白狗秋千架》中第一次出现“高密东北乡”这个概念后,他以“高密东北乡”为背景创作了一系列的小说,其中以中篇小说《红高粱》影响最大,思想和艺术成就也最高。
《红高粱》描绘了中国二、三十年代“我”的“爷爷、奶奶”古朴、野性的爱情生活和他们与侵略者浴血奋战的过程,作品情节曲折跌宕,惊心动魄,扣人心弦;极具戏剧性。
其中的人物一个个坦诚挚热,朴实智慧;大爱大恨,大生大死。
作品以崭新的角度在对历史的回溯中,窥探、展现了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世界,表现出中国农民顽强不屈的性格和朴实坦荡的精神品质。
《红高粱》创新了中国文学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独特手法;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逼真、个性鲜明、亦正亦邪、亦官亦匪、敢做敢为、朴实坦荡、爱憎分明,展示了那个时代“我”的故乡农民们粗狂、坦荡、真实、丰富、复杂的性格。
精彩体现出莫言小说创作粗犷、精致而不乏华丽的艺术特色和冷漠、诡谲多变的风格。
作者大胆运用了穿越时空的表现手法来编辑他的故事,以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相结合的叙述方式,突破了传统的叙述模式,在小说里建立了双重的叙述视角。
而且从主题的陌生化、人物陌生化、语言陌生化三个角度凸显了《红高粱》的悲壮、豪放、浪漫的民族民间精神,从而获得了全知全能的效果。
《红高粱》是张艺谋执导的第一部影片,同时也是中国第一部走出国门并荣获国际A 级电影节大奖的影片。
小说《红高粱》和电影《红高粱》艺术特色简析 (1)

题目:小说《红高粱》是莫言的代表作,电影《红高粱》是张艺谋的代表作,请运用所学的文艺理论方面的知识,比较分析二者的艺术特色和成就,并着重分析电影《红高粱》对小说的继承和发展。
答:《红高梁》是莫言非常著名的小说之一,也因为被张艺谋导演搬上屏幕而声名大噪,电影版本的《红高粱》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小说的主要内涵,并且在表现上通过声光影视等等的现代化手段,将这样的小说活生生的展现在人们面前,更加直观的带给人们冲击。
但是对于小说原著的《红高梁》和电影版本的《红高梁》进行分析之后,可以看出,电影版本的《红高梁》还是在一定程度上与小说原版有所区别,这主要是电影改编带来的不同所导致的。
小说《红高粱》的主题是种特殊的“寻根”,是在“陌生化”的前提下,倡导民族主义和民族生命力而电影版本的《红高粱》则在此基础上,更加突出了民族主义,并且提出了“反封建”的主题。
首先在叙事结构上,电影版本的《红高粱》采取了按照时间顺序的线性的叙事结构,从原本的小说的历时性切割结构转化成为了电影的共时性结构。
叙事结构是建立在故事的叙述线索之上的,通过矛盾和冲突的组构成为一种时空上的组合,在叙事结构上,小说在情节和时间安排,组合上都具有更强的自由:而电影则需要比较直观的叙事结构,以减少拍摄的难度。
因此,在小说《红高粱》被改变成为电影的过程当中,一些情节结构经过了调整和增删。
小说《红高粱》的叙事结构是时空交叠式的,通过“我”的叙述将伏击日本鬼子作为主线,在其中随意插入回忆:而这样的时空切割在电影当中比较困难,因此电影《红高粱》采取了线性的叙事结构,按照时间顺序将“我爷爷”和“我奶奶”之间的故事进行了整理,在空间上也就是集中在高梁地和酒坊之间的转换,将小说的历时性切割结构转化成为了共时性的结构。
其次是浓烈的色彩从《红高影》开始对色彩的大胆都张的运用在张艺谋电影中开始运用比如后来的英维等当我们面对《红高粱》时就会感知到全片都被那辉煌的红色所浸透,红色是大阳血高粱酒的色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文艺期中作业:
小说《红高粱》是莫言的代表作,电影《红高粱》是张艺谋的代表作,请运用所学习的文艺理论方面的知识,比较分析二者的艺术特色和成就,并着重分析电影《红高粱》对小说的继承和发展。
浅析《红高粱》小说和电影之间的关系
一、《红高粱》的主题变化
(一)小说《红高粱》的主题
五四运动之后,中国跨入了新的时代。
在文化和思想方面趋于开放。
反抗陈旧的思想、改革糟粕的东西一时成为了主旋律,人们在求新的时候,也自然的把责任推到了传统。
因此,要想寻求新的发展,就要割断和传统的联系。
于是,在文学界,这种对传统的否定的极端做法,引起了一批作家的深思,出现了“寻根文学”,而小说版本的《红高粱》正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可以说,寻根正是莫言的《红高粱》的主题。
但是,与常规的寻根文学又有所不同,他的寻根寄托舍弃了去展现平庸的普通人,而是热情地讴歌了传统的人民身上自然的野性和更加奔放怒放的生命力。
作品的主角——余占鳌是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不是常规的土匪,也不是善良的逆来顺受的良民,他的身上有正亦有邪,其身上具有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正是决定了莫言的《红高粱》“寻根”主题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余占鳌由于生存从无家可归的游民变成了土匪,展现了人的生命力的狂放,从土匪成为抗日英雄,又展示了他的民族主义。
在人物的身份的转变之中,莫言提出了他的寻根主张——即呼唤生命力和民族主义的回归。
(二)电影《红高粱》的主题
张艺谋在对《红高粱》的改编上,是尊重了原创的。
尤其是小说主题。
但是在着重的表现人物身上进行了调整。
小说版本是着重通过余占鳌来表现作家的思想的,而电影版的则更加关注了小说的女主角——我奶奶,戴凤莲。
相对比余占鳌,戴凤莲更加能够挑战观众的心理。
在当时的男权社会里,戴凤莲不是人们传统中想象的女性,她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而不顾旁人的眼光,她在民族大义面前也不拘泥于小女人的牢笼中。
在电影中有一个镜头让我印象深刻,就是当他们的孩子遭受了日本人的残害后,戴凤莲跪在地上求余占鳌要为大局考虑的时候,那种民族情义通过一个女人视角展现出来,更加的打动人心。
使电影版本
的《红高粱》添加了一种独特的色彩。
二、《红高粱》中的艺术表现的变化
(一)意象选取的变化
小说为了凸显“生命力”和“民族主义”的主题,采用了“红高粱”和“酒作坊”作为主要意象。
红高粱旺盛的生命力正是人的旺盛生命力和民族旺盛的生命力的表现,酒作坊则更是将酒升华为烈酒,体现人的狂放的血气。
而在电影中对这两种意象的处理进行了调整。
电影中表现的“红高粱”不仅仅是红,而是红的发黑的红高粱,在风中摇曳欢歌,在视觉感受上更加具有冲击力。
在对人物性格的表现上面,也起到了遥相呼应的作用。
在酒作坊的处理上,则是不仅仅将它视作表现男性雄风的一个意象,还使它成为故事发生发展的一个表现地,突出了客观现实性,更加具有真实性。
(二)色彩表现的对比
莫言将人物故事放在高粱地中表现,从余占鳌和戴凤莲的初识到戴凤莲在高粱地中牺牲,那红红的高粱就像一个主要人物一样在记录着一切。
它吸引着人们,感动着人们。
莫言结合着这抹红,加以白色和黑色,展现了一个缤纷的世界。
而在电影当中,张艺谋为了达到更好的视觉上的冲击,将这抹红调动起来,不再是静态的红,而是动态的红。
例如,风吹过红高粱地的高低起伏、颠轿时的红布的浮动,都是动态的。
(三)艺术效果对比
小说和电影的消费方向不同,就决定了小说和电影上的分歧。
莫言的创作更重要的是要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文学观、世界观,而张艺谋的改编则更重要的是在基于原创的基础上,要更加的吸引观众,更大化的达到商业价值。
而且小说和电影的受众群也不一样,一个叫“读者”,一个叫“观众”,读者的欣赏往往依托于想象,而观众的想象往往依托于视觉的冲击,所以,电影版本的在表现人的力量和野性的时候相比较小说版本的要更加直观和夸张。
例如,电影版本的叙述语言更加口语话和生活化,颜色的处理上更加明艳,具有动态。
总之,电影版本的《红高粱》是在小说版本的基础上加工,使之更加具有表现力。
正如莫言对电影版本的评价“不符合科学,但是更符合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