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山那人那狗》观后感_观后感

合集下载

观影《那山,那狗,那人》有感

观影《那山,那狗,那人》有感

观影《那山,那狗,那人》有感观影《那山,那狗,那人》有感看完一部经典作品以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领悟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观后感了。

千万不能认为观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观影《那山,那狗,那人》有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在闲暇之余,我又从新看了刘烨早期演的电影《那山,那狗,那人》,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个考大学失利的青年心不甘的回到了原来的小山村,情不愿的接替了父亲的邮差工作。

开始了自己的人生成长之路。

儿子开始时和父亲之间的矛盾,不理解父亲,但是这种矛盾在最后得到了化解。

父子之间的感情经过了四个层次的升华。

开始上路的时候,儿子和父亲连走路都离了很远,一路上儿子漫不经心的一路走一路跟着收音机唱歌不停,父亲则不断提醒儿子注意脚下的山路。

他们进了一个村子,给五婆送定期要送但是却根本不存在的信。

这里是第一个层次的升华。

在进了侗族的村落以后,他们遇到了侗族姑娘并参加了一场侗族婚礼。

父亲在这里含蓄的和儿子谈论起爱情。

这里为止可以视做第二个层次。

最后在河边儿子执意要背父亲过河,父亲发现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儿子已经很强壮高大了,父亲趴在儿子的身上开始哽咽起来。

这里是第三个层次。

最后则是走过风雨桥头的时候,信件飞起飞落,父亲,儿子和狗一起收集信件,这里是最后一个层次。

在父亲和儿子的矛盾中牵涉到了第三个人,儿子的美丽的母亲。

儿子埋怨父亲总是叫母亲在家等待。

父亲缓缓的流露出对母亲的爱。

影片的不断出现的儿子的独白和父亲的.记忆的回闪避免了讲述母亲的繁冗,使得语素变得集中而简单。

最后儿子终于明白了父亲一生的甘苦和一个普通乡村邮递员默默无闻的风雨人生。

这本身是电影所体现的意义,但是从企业管理角度讲,影片倡导的敬业精神,正是职场人追求的价值观,非常感人,华为企业新员工要看一部电影就是《那山,那狗,那人》,正如任正非先生说“世界上一切资源终会枯竭,唯有文化才生生不息。

只有每一位新成员都能尽早地接纳和弘扬华为的文化,才能使华为文化生生不息。

二年级观后感作文:《那山那人那狗》观后感

二年级观后感作文:《那山那人那狗》观后感

二年级观后感作文:《那山那人那狗》观后感
我看了电影《那山那人那狗》,它告诉了一个关于友情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有一只农狗叫做“花”,它和主人一起追寻自由之路。

我觉得这部电影的意义是告诉我们有关于友情、忠诚和自由。

在这部电影中,花是这个故事的主角之一。

花是一只连主人都不知道名字的狗,但是它和刘长春、韩三平两个主人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虽然韩三平被杀后,主人刘长春仍和花一同踏上了自由之路。

花也不离不弃,陪着主人走向自由。

这表现了一种非常深沉的友情和忠诚。

此外,电影中也表达了对自由的渴望。

展现了人们为追求自由可以付出任何代价的决心。

正是因为这种追求自由的精神,那名山不但是刘长春和韩三平最终追寻自由之路的终点,也是他们生命轨迹的一个新起点。

总之,这部电影《那山那人那狗》是一部非常好的电影。

它向我们说明了关于友情、忠诚、自由等一系列的话题,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

这些都对我们的成长很有启发性,鼓励我们坚定信念并为之努力,帮助我们掌握正确的时代价值观。

那山那人那狗观后感(通用19篇)

那山那人那狗观后感(通用19篇)

那山那人那狗观后感(通用19篇)那山那人那狗观后感(通用19篇)品味完一部作品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观后感吧。

观后感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那山那人那狗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那山那人那狗观后感篇1夏日清晨,天刚蒙蒙亮,在青山稻田中一个美丽、静谧的小山村从沉睡中醒来。

橘黄色的灯光打在古老的桌子上,若隐若现,一种古朴自然的气息开始弥漫。

青年大学失利回家,打算接父亲的班。

父亲老了,已经走了二十多年的邮路,长年的跋山涉水早已使他落下了腿疾,他走不动了。

可是儿子要继续这份辛苦的差事。

对于儿子的首次出行,父亲千万个不放心,一大早便已多次检查整理好的信封,又对儿子再三叮咛嘱咐,终于,儿子要出发了,父亲便让一直陪着自己的狗--老二,和他一起,但老二怎么也不肯,父亲只好陪他走上一回。

母亲在屋里做着早饭,不时地回头看看儿子,眼里流露着担忧与不舍,她不希望儿子和曾经的丈夫一样,常年回不了家……这就是《那山那人那狗》这部电影的开头。

没有激烈绚丽的画面,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可它却一直缭绕在我的脑海,久久挥散不去。

像一篇优美隽永的散文,又像一首娓娓道来的诗歌,荡开一圈一圈涟漪。

还记得那个万人空巷的场景吗?父子俩到达的第一个目的地。

父亲说村里人可以两天看不到村长,却不能两天见不到他。

儿子听完后满是骄傲,本以为会有很多人来迎接他们,却不想希望落空。

可当村里人听说这是老邮递员最后一次送信了,大家都堵在门口,和他告别。

父亲在不舍声中,头也不回地,向前走,心中的悲伤不言而喻,毕竟他用一辈子的心血凝成了联通村里人的桥梁。

他只是无法忍受那分别的痛苦。

还记得父亲给盲婆婆念假信吗?老婆婆独自一人含辛茹苦地把孙子拉扯长大,可孙子却再也不想回这个贫困落后的家。

他给婆婆寄来毫无感情的钱,吝啬得连只言片语都不肯给予。

父亲便拿着纸用自己的心,用自己的话念信,并吩咐儿子以后也要如此。

那山那人那狗观后感

那山那人那狗观后感

那山那人那狗观后感那山那人那狗观后感篇一昨天,领着学生观看了影片《那山那人那狗》,影片情节简单,但片中那山那人那狗,那淳朴的乡情,那浓厚的父子亲情,那一路美丽的景色深深的打动了我。

一条在今天这充满浮躁与喧嚣的时代显得那么乏味与孤独的邮路,书写着老邮员的一生和即将开始的儿子的人生。

老邮员陪着儿子走过曲折而漫长的邮路,父子俩于邮路上完成了彼此的认识和理解,儿子终于读懂了父亲和这条邮路的意义。

一条狗,两代人,寂静的山路,洒下一路无声的爱。

那被风刮起的书信,儿子紧紧抱住邮包,父亲和老二扑向那书信的情景,父子的责任感无不令人肃然起敬。

看望孤苦伶仃的五婆,念着无字的书信,善意的谎言寄托着五婆对孙子无限的牵挂,也表现一对父子拳拳的爱心,虽然天各一方,但关爱相连。

纯朴善良的车娃,用自己最直接的方式表达自己最真挚的爱,对面山上传来的声声呐喊也诠释了他对生活的美好憧憬。

一条曲折而漫长的邮路,一条洒下一路深情与挚爱、通向爱和希望的桥梁。

一条邮路,爬不完的山,蜿蜒曲折,下不完的坡,忽上忽下,高低错落;青翠的树叶,高挺的松树,弯曲狭窄的山路,镶嵌在山路上泛着亮光的台阶;那石桥,那清澈透亮的小溪,那水边不断翻转、高大而又古朴的水车;那湘西的小屋,那红红的灯笼,那飘飞的纸飞机;那晨晖下的恬静乡村,那夕阳下的碧绿的稻田;还有那美丽的侗族姑娘,那善良的车娃,那欢快懂事的老二,那一前一后的父子。

一条曲折的邮路,一路美丽的乡村美景。

一条充满了诗情画意的邮路,一首淳朴乡情的生命赞歌。

我爱那山、那人、那狗。

那山那人那狗观后感篇二第一次看见影片中的那位父亲,脑海里一幕幕飞闪的画面便定格在了曾经读过的一篇有关“皮鞋人”和“草鞋人”的故事上,仿佛这位其貌不扬的父亲,便是从那个故事上走下来的。

同样的`瘦弱的身板,同样的饱经风霜的脸庞。

故事与文中人物的跋涉从一个典型的江南清晨开始,一切画面都好像中世经欧洲浓墨重彩的油画,而在这绚丽的背景前上演的父与子的故事。

那山那人那狗观后感

那山那人那狗观后感

那山那人那狗观后感这部电影就像一股清泉,缓缓地流进我的心里。

它没有那种惊心动魄的大场面,也没有特别复杂离奇的剧情,可就是这样平平淡淡的故事,却让我深陷其中。

影片里那山,真的太美了!那是一种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美。

看到那连绵的山脉,青葱的树林,我仿佛自己也置身其中,呼吸着那清新的空气。

那邮路就在这山间蜿蜒,邮差和他的儿子就在这山路上走着。

我想啊,在这样的环境里送信,虽然辛苦,但一定也很幸福吧。

每次看到那山的画面,我就感觉心里特别的踏实,好像所有的烦恼都被那山给吸走了似的。

再说那人,老邮差一辈子都在这邮路上奔波,他的那种坚守,真的很让人敬佩。

他对这份工作的热爱,对乡亲们的负责,从他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里都能看出来。

他儿子呢,刚开始可能不太理解父亲的工作,不过在这一趟邮路的旅程中,他逐渐地懂了。

这种父子之间情感的传递,真的很细腻。

我就想啊,生活中我们是不是也经常忽略和父母之间的这种情感交流呢?我们总是以为自己懂父母,或者父母懂我们,可实际上呢?真的像电影里这样深入地去交流过吗?还有那狗,它就像一个忠诚的伙伴,一直陪伴着他们。

那狗在电影里虽然不会说话,但它的存在却让整个画面都变得更加温馨。

我特别喜欢看他们三个一起走在邮路上的画面,感觉就像一个小小的家庭,充满了温暖。

我觉得这部电影最厉害的地方,就是它能让你在看的时候,不知不觉地就慢下来了。

现在的生活节奏太快了,我们每天都在忙忙碌碌,好像都忘记了身边那些美好的小事物。

而这部电影就像是一个提醒,告诉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简单而又纯粹的美好。

你看了这部电影也会有同样的感觉吗?电影的结尾也很有意思,并没有那种特别明确的结束感,就好像他们的邮路还在继续,他们的生活也还在继续。

我认为这个结局其实有点开放,不知道大家怎么理解呢?。

那人那山那狗观后感

那人那山那狗观后感

那人那山那狗观后感最近我看了《那人那山那狗》,这是一部由冯小刚执导,讲述了一个关于爱、友谊和人性的感人故事。

这部电影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农村,其中的淳朴与人情味让我感到十分动情。

在电影中,主人公王凯斌在抱病的父亲去世后,发现自己被父亲遗弃在家中,只有一只狗留在身边。

他过着贫困的生活,时常想念父亲的遗言和他的母亲。

他的良好品德和孝心让我相信他不会轻易放弃。

他与在山上狩猎的青年白志勇相遇,两人由此结为了朋友。

在朋友的帮助下,他成为了一个猎人,通过打猎来生存。

他们共同面对生活中的艰难困苦,也互相帮助和支持。

他们的友谊深厚,温暖人心。

更重要的是,我认为电影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对于爱和人性的处理。

父亲深爱王凯斌,但他却如此生硬地抛下了自己的儿子;王凯斌和白志勇相互支持的友情,可以说是一种爱的体现。

聪明、勇敢和有信仰的王凯斌在面临困难、恶劣的环境时,坚强、生命力强大并追求自由和尊严的精神,使我完全感受到了人性的纯真和美好。

电影中的山、人、狗互相映衬,为全片增添了古朴、自然和平静的气息。

观众很容易被自然环境所吸引,那张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使人觉得自然本身就是一种力量,能够感动所有人的内心世界。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并不浮华繁复,但却深入人内,能够触动漠视和等待着理解的心灵。

它是一部能够带给观众智慧、情感和思考的电影,深刻描绘出了中国农村的生活和乡土文化,让人感受到了最真实、最纯朴的人性和友情。

它值得所有人来欣赏和体验。

总之,《那人那山那狗》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它展示了人间真情和人性真善美的魅力,告诉人们只要心灵美好,就能在任何时候战胜困境和逆境。

《那山那人那狗》观后感

《那山那人那狗》观后感

《那山那人那狗》观后感在一个慵懒的午后,我看完了这部电影,心里就像被投进了一颗小石子,泛起了层层涟漪。

这部电影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没有炫酷的特效,有的只是湘西那如诗如画的山水和一对父子间细腻而真实的情感。

影片中的山,郁郁葱葱,像是大地的守护者;影片中的人,淳朴善良,带着山里人的质朴与纯真;影片中的狗,欢快活泼,给整个画面增添了不少生机。

影片开头,儿子接下了父亲跑了一辈子的邮路。

父亲不放心,决定陪儿子走一趟。

这一路上,父子俩话不多,可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饱含着深深的情感。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们过河的那一段。

儿子坚持要背父亲过河,父亲一开始有些不情愿,嘴里嘟囔着:“我还走得动。

”但儿子很坚决,父亲也就不再推脱。

当儿子背起父亲的那一刻,父亲的脸上露出了一丝欣慰和感慨。

他轻轻地拍了拍儿子的肩膀,仿佛在说:“孩子,你长大了。

”河水潺潺流淌,儿子的脚步沉稳而坚定,溅起的水花打湿了他的裤脚,可他毫不在意。

这一刻,时间仿佛静止了,只有父子俩的呼吸声和河水的流淌声交织在一起。

我在想,父亲此时的心里一定充满了复杂的情感,有对过去岁月的回忆,有对儿子成长的欣慰,也有对未来的期许。

还有一个场景,让我感受到了父子之间那种默默的关心。

山路崎岖,儿子走在前面,父亲在后面提醒他小心脚下。

儿子嘴上不说,心里却明白父亲的关心。

当他们走到一处陡坡时,儿子下意识地伸出手,想要拉父亲一把。

父亲先是一愣,随后握住了儿子的手。

这一握,握出了多年来父子之间未曾言说的爱。

他们的手紧紧相握,传递着温暖和力量。

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他们之间的隔阂在慢慢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相互理解和支持。

在这一路上,父亲不断地给儿子讲述着邮路上的点点滴滴。

他告诉儿子哪家的老人盼着信,哪家的媳妇等着汇款单。

每一个故事,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儿子静静地听着,偶尔插上一句,父子俩的交流虽然不多,但却十分温馨。

那山,是他们生活的依靠,也是他们心灵的寄托。

那山的每一道褶皱,每一片树叶,都见证了他们的足迹。

那山那人那狗1200字观后感

那山那人那狗1200字观后感

那山那人那狗1200字观后感《那山那人那狗》是一部让人深思的优秀电影。

影片通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生命的脆弱性。

影片中的那座山、那个人和那只狗都成为这个故事中重要的象征,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影片以一个小村庄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村民家的狗无故死亡,引发了一系列的事件。

影片中的那座山承载了村民们的祈盼和梦想,它是他们心中的圣地。

当狗死后,村民们不断寻找凶手,并且将矛头指向了一个从外地来的年轻人。

年轻人无辜受到了指责和困扰,他也开始寻找真相。

这个过程中,观众可以看到人性的丑陋和自私,同时也看到了善良和勇敢的一面。

在影片中,那个人是一个关键角色。

他是主人公,也是整个故事的驱动力。

他通过调查和追寻,揭示了事情的真相。

他对于村民们的蔑视和对年轻人的帮助都显示出了他的坚强和正直。

影片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和勾心斗角,但也展现了人性中的善良和正义。

正是因为那个人的勇敢与正直,才让这个故事变得更加有力和感人。

而那只狗则是影片中的一个重要元素。

它的死引发了一系列的事件,让人们对于真相产生了好奇和渴望。

狗的死象征着一种失去和离去,也象征着信任的破裂和人与人之间的冲突。

狗的死带来了痛苦和愤怒,但也让人们更加珍惜生命,思考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

狗在影片中的角色是微小却又重要的,它让观众对于故事中的种种事件产生了共鸣和思考。

影片最后,真相终于大白于天下。

年轻人被证明是无辜的,而真正的凶手也被揭穿。

在这个过程中,观众看到了公正和正义的胜利。

但这个过程也让观众思考了很多问题,比如人性的复杂性、道德的约束和社会的压力。

影片成功地通过情节和角色的塑造,激发了观众的思考和感受。

我对《那山那人那狗》这部电影深感震撼。

影片在表达人性的复杂性和生命的脆弱性的同时,也引发了观众对于社会和人性问题的思考。

影片中的那座山、那个人和那只狗都成为了观众心中的符号,让这个故事更加深刻和有力。

最后,影片以正义的胜利作为结局,让观众对于社会和人性产生了一丝希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那山那人那狗》观后感
矮矮的石桥垄断了浅浅的小河,它们组成了一个和谐的圆,上半圆是碧绿的稻,下半圆是碧蓝的天。

他是一位父亲,一个丈夫,更是一位串乡几百里的乡邮员。

如果生命都会拥有一个刻度,那他生命的刻度就是那条漫长蜿蜒的邮路。

然而,年龄是一座翻不过的高山,腿脚不便让他在邮路上的日子愈发漫长。

于是,他把沉重的邮包交付给了唯一的儿子。

可他又何曾放心,他坚持要走最后一次。

蜿蜒的小道,深深浅浅地划过葱绿的山丘,与小溪相傍,与水车相约,与太多的风景相合,拼成了清丽的水墨乡村图。

树荫婆娑,倒映在路面上,两个摇晃的身影缓缓出镜。

他们的路线不是沿路前行,而是裁弯取直,趟河而过。

为了抄近路,他不知趟过这条小河多少次,深谙那波光荡漾下潜藏的冰寒。

年轻的儿子也毫不犹豫选择了趟河而过。

儿子灵巧地跃下河,接过他手里重重的邮包,高高举过头顶,颤颤巍巍地渡了过去。

待把邮包安置好以后,儿子又趟回对岸,到了父亲的跟前。

儿子微微屈膝,扎稳了马步,然后回望了他一眼,示意他上背。

他有些扭捏,但几经推让,儿子还是将瘦骨嶙峋的他稳稳地背在了背上。

他默默地感受着多年来从未触及的属于儿子特有的温度,悄悄抹了把夺眶而出的泪。

长长的路上,儿子用树枝挂着收音机不时听上一段儿,偶尔问
他:“这么长的路你一个人不觉得无趣吗?”他总是不以为然地回答:“总惦记着赶路,哪有闲工夫在意有趣没趣的。


他的确是一个称职的乡邮员,几百里的邮路,即使有无路的山崖,即使有刺骨的河水,即使没有一个人跟他说话,一踏上就是几十年。

最后这一趟,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对乡亲们介绍交待:“这是我儿子!以后,这条邮路就由他来跑!”语气里充满了骄傲,眉宇间满含着信任。

青山依旧苍翠,花草散发着幽香,河流还是那么清澈,泥泞的羊肠小道继续蜿蜒向前,最后的这趟邮路上,那个孤单的身影更加壮硕,步伐更加坚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