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那山 那人 那狗》——说不出的爱

合集下载

那山那人那狗影评3篇

那山那人那狗影评3篇

那山那人那狗影评3篇那山那人那狗影评1若是十年前读书那会儿,我看不懂这部电影,也没有兴趣看这部电影。

可是过了十年了,怀疑过人生的意义,努力摆脱过家庭的束缚,也努力融入过这个社会,追求过爱情,感受过孤独,我才懂得了这部电影的意义,才看到了心底去。

电影中太多太多触动到内心的点,让我不知道从何说起。

儿子说:出门在外的人常常忙得忘了想家,家里的人却总是惦记着在外的人儿。

我就是出门在外的人,我就是忘了想家的人。

其实不是忘了想家,只是繁琐的生活应付不过来,竟无暇念及家人。

自由是我的渴望,自我实现是我的目标,我以为这是崇高无上的,甚至家人都应该引以为傲的。

可是男盆友告诉我,你应该省些钱给妈妈,应该给家人买大闸蟹,应该给爸妈买衣服,别只想着你自己。

是的,我只想着我自己,我想要成为优秀的人,穿衣不土,举止不粗俗,思想不陈腐。

于是花时间看书,花钱修饰自己,花精力提升自己,我以为这样才对得起父母的栽培和期望。

却忘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无奈。

人生很短,实现自己是一生的使命,爱父母却无法伴随一生,明知最疼我们的人中途要下车,为什么不能多爱一点,多陪伴一点呢?我想给予的陪伴更多是像小时候父母给我的一样,去看更多更美的风景,吃到更多没吃到过的美食。

出门在外的人啊,不能忘了惦记总是惦记着你的家人呀!父亲说:认识了那么多的乡亲,遇到了那么多的事儿,才知道了做邮差的意义。

每个人感受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只能是一点点做一点点去感受。

人想象不出生命的意义,人也脱离不了别人的需要和连接。

我不是感情丰富的孩子,从小没有什么朋友。

倒是有上下学同路的伙伴儿,不过那只是因为明白落单会被嘲笑,勉强搭伴儿而行,我很清楚自己没有特别要好的真正的朋友,充其量叫伙伴但不是朋友。

我以为这是因为父母家教严格,不让我和同学一起出去玩耍造成我没有朋友的现状,让我不合群的元凶。

读大学后,我想着可以摆脱父母,拥有自己的朋友到处玩耍,多么自由。

可是脱离父母后的我,也融入不了同学们当中,我才明白我的不合群不是因为父母不允许我和同学出去玩耍造成的疏远,而是因为自己不是一个善于社交的孩子。

最浓的情 ——《那山、那人、那狗》观后感

最浓的情 ——《那山、那人、那狗》观后感

最浓的情——《那山、那人、那狗》观后感*那山篇对于湘西,我只在书本中看到过,比如沈从文的小说系列,但能够感受到当地民风淳朴,风景秀丽。

影片将这种感觉传达得淋漓尽致,那山的秀美、宁静实在令人赞叹!看整部影片,从头到尾都是浓浓的绿:绿的水稻,绿的树林,绿的远山,绿的邮包,邮递员的服装也是绿色的。

所有的一切全都浸在这绿色之中,山里人的那份淳朴也如这绿色一样浓。

网上说是在湖南绥宁县的一个苗族村寨拍摄的,我想找一个机会,亲自去哪里一睹那山的芳容。

其次,在那山的秀美之后,是实实在在的苦。

那山路太长、太难走。

父亲去一趟邮差,外县得三个月,一路跋山涉水,除了一个铃铛和那只狗陪伴外,剩余的全是孤独。

为了抄近路,父亲需要淌过冰冷的河水,以至于落下腿疾;为了按时送信,父亲曾滚下山坡,为了保护信件,父亲过河总是把邮包顶在头顶。

这是一位多么敬业的邮递员!父亲很清楚那山的一路艰辛,怎么也不放心儿子的第一次上班,说什么也要陪儿子走一趟那山,既是为了告别那山,更是为了一路的嘱托。

那山,是那情的寄托;那山,是那人的归宿;那山,是那爱的延伸……*那人篇世上最浓的东西恐怕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尤其是父子(女)之间,因为大部分父亲不善于表露父爱,大部分孩子也将自己对父亲的爱放在内心最深处,所以有“父爱如山”之说。

父爱,向来是深沉的。

影片中父子情的传达巧妙而细腻,让观众不觉间已泪流满面,而且不止一次。

刚开始,父子走路总拉的老远,告诉我们这队父子之间有隔阂。

是啊,对于很多家庭来说,父亲,只是一个称呼。

比如现在的农村,留守儿童一年能见着父亲几次?想起儿时的我虽然半月或一周能见父亲一次,但印象中父亲仍然很陌生,在心目中对父亲一直有一种怯怯的怕,从来没有敢亲近过。

滕汝骏扮演的父亲,像极了我的父亲,瘦弱而不苟言笑。

第一次流泪,是儿子背父亲过河,父亲在儿子背上不仅回忆起儿子小时候在自己背上的情景,何时儿子已经长大?这里有一个很细腻的动作表现:父亲用嘴轻轻摩擦儿子的头发,眼睛却使劲的挤,努力把眼泪挤回去!父亲下来时,那手却不舍得立即放下来,而是悄悄摩挲着儿子的肩膀,那是心疼儿子。

那山·那人·那狗·那情——观《那山·那人·那狗》有感

那山·那人·那狗·那情——观《那山·那人·那狗》有感

那山·那人·那狗·那情——观《那山·那人·那狗》有感第一次看见影片中的那位父亲,脑海里一幕幕飞闪的画面便定格在了曾经读过的一篇有关“皮鞋人”和“草鞋人”的故事上,仿佛这位其貌不扬的父亲,便是从那个故事上走下来的。

同样的瘦弱的身板,同样的饱经风霜的脸庞。

故事与文中人物的跋涉从一个典型的江南清晨开始,一切画面都好像中世经欧洲浓墨重彩的油画,而在这绚丽的背景前上演的父与子的故事。

却仿佛清洌的溪流,沁透心脾。

但是流水过后,并不是彻骨的寒冷,而是微微的,如油画色彩一般的暖意。

做为一对父子,影片中的这一对,好像更像是同路的路人,攀谈甚少,有的只是不断的奔跑,只有抵达村子的时候,父亲才可以和儿子讲起许多关于写信的事,我不禁有些疑点,这位瘦小的老人怎么会把影片中有一个印象较深的片段,父子俩走到一个村子,不是先去村委会,而是径直到了那位瞎眼的婆婆家。

显然父亲在给那位婆婆念信时,只是顺口编了几句讲给她听,但老婆婆显然没有丝毫的怀疑,也许对山里这位邮员的信任,早已成为她的一个习惯。

甚至连父亲告诉她,自己的儿子将要接过他的班时,老婆婆还会担忧以后没人帮她写信。

给老人念信甚至编信念,显然并不是这位老邮员份内的工作。

他平日送信的辛苦,也很少能有时候允许他这样做,但他却坚持了如此长的时间,并把这份工作继续交给他的儿子。

我不知道这位父亲心里的想法,但无论他怎样想这样的行为却又一次使我对他肃然起敬。

影片的后半部分,有个场景而令我很难以忘怀。

父子俩东站在黄昏暮色中的山坡上,父亲淡淡的哀伤的和儿子矗立在那里,儿子点亮了一只纸飞机,于是父子俩的目光便随着那只纸飞机四处漂移。

这时父亲在黄昏中的脸变得更加苍白与疲惫,眉宇间套索一团,目光却紧跟那只在风中飘摇不定的纸飞机,仿佛那上面贯穿着电影末尾,儿子又在一个清晨上路了,还是那只沉重的邮包,还是那条一路相随的狗,但却少了父亲,这个儿子终于卸下了父亲一生的重任,扛在了自己肩上,继续在永无止境的邮路跋涉。

《那山那人那狗》观后感

《那山那人那狗》观后感

《那山那人那狗》观后感在一个慵懒的午后,我看完了这部电影,心里就像被投进了一颗小石子,泛起了层层涟漪。

这部电影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没有炫酷的特效,有的只是湘西那如诗如画的山水和一对父子间细腻而真实的情感。

影片中的山,郁郁葱葱,像是大地的守护者;影片中的人,淳朴善良,带着山里人的质朴与纯真;影片中的狗,欢快活泼,给整个画面增添了不少生机。

影片开头,儿子接下了父亲跑了一辈子的邮路。

父亲不放心,决定陪儿子走一趟。

这一路上,父子俩话不多,可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饱含着深深的情感。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们过河的那一段。

儿子坚持要背父亲过河,父亲一开始有些不情愿,嘴里嘟囔着:“我还走得动。

”但儿子很坚决,父亲也就不再推脱。

当儿子背起父亲的那一刻,父亲的脸上露出了一丝欣慰和感慨。

他轻轻地拍了拍儿子的肩膀,仿佛在说:“孩子,你长大了。

”河水潺潺流淌,儿子的脚步沉稳而坚定,溅起的水花打湿了他的裤脚,可他毫不在意。

这一刻,时间仿佛静止了,只有父子俩的呼吸声和河水的流淌声交织在一起。

我在想,父亲此时的心里一定充满了复杂的情感,有对过去岁月的回忆,有对儿子成长的欣慰,也有对未来的期许。

还有一个场景,让我感受到了父子之间那种默默的关心。

山路崎岖,儿子走在前面,父亲在后面提醒他小心脚下。

儿子嘴上不说,心里却明白父亲的关心。

当他们走到一处陡坡时,儿子下意识地伸出手,想要拉父亲一把。

父亲先是一愣,随后握住了儿子的手。

这一握,握出了多年来父子之间未曾言说的爱。

他们的手紧紧相握,传递着温暖和力量。

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他们之间的隔阂在慢慢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相互理解和支持。

在这一路上,父亲不断地给儿子讲述着邮路上的点点滴滴。

他告诉儿子哪家的老人盼着信,哪家的媳妇等着汇款单。

每一个故事,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儿子静静地听着,偶尔插上一句,父子俩的交流虽然不多,但却十分温馨。

那山,是他们生活的依靠,也是他们心灵的寄托。

那山的每一道褶皱,每一片树叶,都见证了他们的足迹。

那人那山那狗影评

那人那山那狗影评

《那人那山那狗》影评学生:吴绍华学号:141405021专业:环境设计一个考大学失利的青年心不甘的回到了原来的小山村,情不愿的接替了父亲的工作。

开始随着父亲开始第一次带有轮回性质的邮递之路。

故事在父子的跋山涉水中展开。

父亲与儿子间的隔膜不断消溶。

你静静的坐在电影院,面前展开的是滋润到掐一下就会出水的画面和父亲与儿子间的默默的爱。

动容,那是应该的。

导演霍建起是做美工出身,不难理解为什么这部电影把所有的山色水影包容的淋漓尽致。

在侗族姑娘出现的那个黄昏,画面精致绽放到了绝美。

父亲与儿子之间是有矛盾的,但这种矛盾在最后得到了化解。

父子之间的感情经过了四个层次。

出门的时候,父亲看到儿子和妻子亲密的道别,可爱地吃醋,而上路的时候,儿子与父亲连走路都离了很远,一路上儿子漫不经心地一路走一路跟着收音机唱歌,父亲则不断提醒儿子注意脚下的山路。

他们进了一个村子,给五婆送定期要送但是却不存在的信。

这里是第一个层次的升华。

在进了侗族的村落以后,他们遇到了侗族姑娘并参加了一场侗族婚礼。

父亲在这里含蓄的和儿子谈论起爱情。

这里为止可视做第二个层次。

最后在河边儿子执意要背父亲过河,父亲发现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儿子已经很强壮高大,父亲趴在儿子的身上哽咽起来。

这里是第三个层次。

最后则是走过风雨桥头,信件飞起飞落,父亲,儿子和狗一起收集信件,这里是最后一个层次。

在父亲和儿子的矛盾中牵涉到了第三个人,儿子的美丽的母亲。

儿子埋怨父亲总是叫母亲在家等待。

父亲缓缓的流露出对母亲的爱。

影片的不断出现的儿子的独白和父亲的记忆的回闪避免了讲述母亲的繁冗,使得语素变得集中而简单。

还有一对矛盾是儿子同深山生活方式的矛盾。

儿子在山外的世界寻求一种自我认同,但是没有找到。

山里的环境同他追寻的认同感的差距使得矛盾产生。

最后经过父亲一路上带有仪式性质的送信之旅。

终于使得这个矛盾达到一个平衡。

给五婆送信的那段,儿子被父亲过河以及父子在捡拾信件几乎算是每一节的小高潮了。

观《那山、那人、那狗》有感

观《那山、那人、那狗》有感

观《那山、那人、那狗》有感观《那山、那人、那狗》有感观《那山、那人、那狗》有感1路在脚下,情至深处荧幕里的深白:那山,是绿的让人妒忌的。

那人,是朴实的让人心疼的。

那狗,是忠实聪明的让人喜爱的。

如果没有一起走过这条路,他们的爱还要隐忍多久已忘了初次看这部电影是何时,应该年纪还很小,但是那山那人那狗仍在脑海里留下过印象。

如今自己已经初长成,慢慢逼向大人的年纪,去过几座山头,感受过那里的人家,再次看这部影片,自然会有不一样的触动。

一条难而漫长的邮路,隔阂的是父与子之间的感情,看不见的是艰辛。

没有过多的累赘,邮包打好了,我们就上路。

一条邮路,包含了成长,包含了理解,包含了默默的关怀和爱。

每当父亲看到儿子时候那种自然而会心的笑,我的心就会觉得很暖很感动。

这样朴素的爱,大概只在这山水路间。

好多话,都说不出来。

儿子连爸爸都不怎么叫,仿佛觉得没法开口。

父亲关心儿子的机会也不多,因为心系脚下的路,更何况,深山里的父老乡亲的寄托的传递都需要他来完成。

这样责任深重的事情,还是交给自己的儿子来做吧。

跟自己走过一回,他或许就能理解。

儿子背父亲过河那个让人潸然泪下的瞬间,一切的爱都释然开来。

观《那山、那人、那狗》有感2这个地方,它在哪里?是否已如烟花消散,那人那山那狗观后感。

我喜欢这样的景,喜欢这样的情。

恍恍惚惚,朦朦胧胧中就听闻,潇湘很美,宛若人间仙境。

所以《边城》的故事被称为“纯美”。

相同的画相同的景,只是画中的人改变又在改变,一年又一年,这样的背景该记住这祥和的一家。

有人说青春有属于青春的悸动,青春会有莫名的伤感。

青春属于我,也许是情感的代称。

总是悲叹着自己的故事,注目着别人的人生,流着自己的眼泪。

既然有情于此,不便于压抑自己,那就说说对故事纯粹的感悟。

我不喜欢规则的束缚,不喜欢教材的约束。

只想依自己的想法说自己的感受。

子女情,父母爱。

青春的故事自有青春的激情,当决定喜欢你,不知这份情保留多久,每次盼着你的到来是我生命的职责,却又甜蜜让人憧憬。

那山那人那狗影评

那山那人那狗影评

那山那人那狗影评本文是关于观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那山那人那狗影评(一)人说朴实之美方为真谛,我想真正的美丽不需要华丽的外表,有内自外散发出的美才是真美。

翠绿的画面里没有一张不散发着这样的朴实的美感,多远景的镜头描摹这青翠的山,孤寂的邮路上演绎着一个平凡的故事。

整部电影从摄影风格上来说像是追求纪实,大量的远景来表现山,山仿佛也是有生命的,它是生命意义的载体,承载了一个普通山间邮员的生活理念和职业理想。

父亲作为一个普通的邮递员的一生在一趟护送儿子上岗的邮路过程中得以体现。

山仍是那座山,狗仍是那条狗,只是人换了,邮路的生命意义却没有消失。

一条漫长、崎岖、孤寂的邮路上,书写了老邮员的一生和刚开始的新邮员的生命历程,他们只是中国千千万万个邮员中的一个,用朴实和敦厚的品质感动着成千山万关注着他们的人。

他们有着山一般的沉默,淳朴、不张扬,却也有着山一样高尚、深沉、厚重。

与其说是父亲陪着儿子走过一趟邮路,不如说是儿子在邮路上历经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和父子之间心与心的交谈。

画面一开始就用远景来表现山,孤寂而美丽的山。

紧接下来的画面让我们看到了一对有着陌生感的父子,陌生的仿佛只是相识,好像还有一丝硝烟的味道。

儿子照着镜子,显然对自己即将成为一个邮员,一个国家干部是很认同的,可是我们也看到了儿子对父亲的生疏和不理解。

作品通过镜头的切换描绘出一个“距离”,父亲与儿子之间的距离:父亲和狗走在山间孤寂的邮路上,儿子和母亲在家中的空间对立场景;上一代与下一代之间的沟渠在一次邮路上获得释然。

影片中父亲与母亲的相识场面的蒙太奇效果又为这条寂寞的邮路添加了一点浪漫的色彩。

整部影片采用绿色为大背景和基色调。

绿,一种寓意生命色彩的颜色,欣欣向荣。

曾经读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对那种父子间不语的感情仍然记忆犹新,它和作品中的父子一样是父对于子深深地爱。

狗在中国的定义是忠诚,就像是老邮员对自己有的事业的忠诚一样,自然的与山融为一体,看似简单却和谐统一。

那山那人那狗影评

那山那人那狗影评

《那山·那人·那狗》影评《那山·那人·那狗》讲述的是一个简单,平淡,质朴,感人的故事。

一个已退休的父亲带着第一天接班当乡邮员的儿子走那条已走了二十多年的邮路,一路跋山涉水,父子俩徒步在壮阔的山林、清翠的田野间,通过短短三天的时间,解开了数十年来父子见的隔阂,年轻气盛的儿子终于了解了父亲数十年邮差工作的辛苦与意义,而年老的乡邮员也体会到了这数十年来妻子终日等待的无奈和儿子长大成人的骄傲。

作为一对父子,影片中的这一对,倒更像同路的路人,交谈甚少,有的只是不断的行走。

影片令我感动的便是儿子背着父亲过河的情节,儿子那句:“村里的老人说,背得动爹儿子就长成了。

”一句话,让埋藏在父子心中几十年的隔阂终于化解了。

此时父亲眼中的儿子真的是长大了,深深的亲情通过那湿润的眼角表露无疑。

画面出现小时候爸爸背着他的场景,时光交错,当年的小男孩现在长成了一个能背得起父亲的人,父爱如山,当父亲已不再风华正茂,为儿子遮去所有的风雨,便轮到了儿子为变老的父亲相携而行。

孩子的成年也是父亲的衰老。

父子二人一步步走过,心灵一步步靠近,无数动人的细节触动我们的心。

儿子背着父亲过河时父亲流下感动的热泪,儿子在山顶上凝望着父亲落寞的背影,父亲追赶被风吹走的信,儿子和父亲一起洗脚,还有儿子要独自一个人背上邮包上路,老二不愿跟着儿子去,又回到了父亲的身边。

父亲眼望着儿子的身影,他毅然地将那狗推出去,推向那条永不停止的路。

电影末尾,儿子又在一个清晨上路了,还是那只沉重的邮包,还是一直伴随着他的老二,但却少了父亲,儿子接过父亲几十年抗在肩头的重担,继续在永无止境的邮路上跋涉。

影片没有太过热闹的场景,有的只是那一幕幕平淡的画面。

但正是在这样的平淡中我感受到了父亲对儿子无言的爱。

有人说“父爱如山”,而这对父子,也对彼此有着如连绵不断山头般的,深沉的爱。

我不能忘记那些感人的瞬间,朴实、执著的邮递员,还有那些可爱的乡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不出的爱
《那山那人那狗》是一部关于爱的电影,正如电影名字那样,山里人对山的眷恋,邮递员对工作对国家的热爱,狗对主人的忠诚,夫妻之间的默契,母子之间的依赖,父子之间隐晦的爱···整部电影都洋溢着满满的爱,也夹杂着一层淡淡的哀伤。

所有的爱都在儿子与父亲一次送信的过程中展现。

影片中时有时无的背景音乐就像父子之间若隐若现的情感。

我们看到一份浓浓的爱在悠扬的轻音乐中逐渐浮现,直到影片最后,儿子第二次踏上路途时,那份爱没有如沸腾的熔岩在底下酝酿许久后猛烈的迸发,而在父亲那深深的凝望下笼罩着整个青翠静谧的山头。

父子之间24年里有一个巨大的空白,空缺的不是爱,是对彼此爱的表达。

儿子从小就认为父亲不爱他,对他产生一种莫名的惧怕,一直被困扰在渴望得到父爱,却又恐惧,感到遥不可及的困惑中。

15岁那年的一次受伤,儿子叫母亲不要让父亲知道,是害怕父亲担心,还是害怕受到责骂,还是仅仅因为不想让他知道?本应该是孩子受伤后偎依在父亲宽厚的臂膀下撒娇,却是一个15岁少年不该有的对亲情的困惑和感到无法触及的无奈。

父亲嫉妒儿子亲切的叫妈妈,他又何尝不感到无奈和心酸呢?
影片一开头,父亲坚持要陪儿子走一次,除了对自己工作岗位的不舍,还有就是显而易见的父亲对儿子的担心和爱。

离开村庄时,父亲慈爱的将口袋里的糖给了前来的小孩子,对待别人的小孩尚且如此这般,这样的父亲,怎能不爱自己的儿子呢!而此时,儿子还处在年少时对父亲生疏,惧怕的情感中。

儿子坚持继承父亲的事业不也正体现了他对父亲无法言说的敬畏,依恋之情吗?而这一切,为什么他们彼此看不到?因为他们无法言说,无法表达,他们把对彼此的爱潜藏在朴实的默默的关怀中。

这样的爱本可以填补父子之间24年的空缺,取而代之的却是24年的无奈。

儿子背着沉重的邮包,父亲拄着拐杖,他们一起走过狭长的巷道,走过曲折的青石板小道,走过蜿蜒的公路,他们却感到彼此沉默的尴尬。

他们的身体留着相同的血液,却彼此陌生。

年过九旬的老奶奶坐在门栏内等着孙子的信,父亲拿出一张白纸给老人读信,儿子诧异了,他从小惧怕的,刻意逃避的父亲,原来也有如此温情的一面,父亲嘱咐儿子只贴了五毛钱的要给他买好邮票贴好,原来父亲也有如此细心的一面。

他们攀着绳索上山,原来父亲一直走在一条这么艰辛的邮路上。

原来,他所不知道的关于父亲的,还有好多好多···最让我动容的,是儿子背着父亲淌水过溪,“以后,你不用淌水了,也该享受享受了。

”也许这句话的分量远比“爸,我爱你”更重。

父亲瘦弱,背微驼的身躯伏在儿子坚实宽大的背上回想起孩子儿时骑在他的肩上逛街时的情形,落下了一个父亲温柔的泪。

光阴荏苒,父亲渐渐老去,变得矮小,儿子变得高大。

直到最终父子之间的对话没有一个爱字,而“那狗”老二终于愿意跟着儿子踏上邮路证明了父子之间慢慢显现的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