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态制剂儿科应用专家共识_2010年10月_郑跃杰
微生态活菌制剂在儿科的临床应用

微生态活菌制剂在儿科的临床应用摘要】目的研究微生态活菌制剂对小儿肠易激综合征 (IBS)中腹泻的治疗效果。
方法对60例IBS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均口服思密达进行基础治疗,治疗组外加微生态活菌制剂培菲康,观察疗效。
结果经6周治疗后,治疗组30例中有效率为93.3%明显比对照组30例的有效率76.7%高,具有显著的统计差异(p<0.01)。
结论微生态活菌制剂培菲康对小儿肠易激综合征的腹泻有良好的疗效。
【关键词】微生态活菌制剂培菲康小儿肠易激综合征 (IBS)腹泻随着环境的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严重,小儿肠易激综合征(IBS)的发病率日趋增高。
小儿免疫系统尚未完善,抵抗力低下,对肠道的菌群不耐受,易受引起这些菌群的失调而出现小儿肠易激综合征,引起小儿腹泻,临床上治疗腹泻的方法较多,但因小儿特殊的身体状况,不耐受腹泻,易导致小儿水液电解质失衡等,而疗效不确切。
现作者自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采用微生态活菌制剂培菲康辅助思密达治疗 IBS腹泻,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根据国际罗马标准[1],选择60例患有IBS腹泻的患儿,排除有肠道器质性的疾病。
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2-13岁,平均年龄7.6岁。
对照组30例,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1.5-12岁,平均年龄7.8岁。
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症状及体征上差异均不具统计学意义。
1.2 治疗方法两组病例均于用药前1周,停止服用其他药物。
对照组口服思密达,一天3次,每次3g;治疗组在口服思密达的同时,加上培菲康 420mg,每次3次,两组的疗程均为6周。
1.3 疗效标准显效:治疗3天内,患儿的粪便性状、次数均恢复正常,全身症状均消失;有效:治疗3天后,患儿的粪便性状、次数明显好转,明显改善全身症状,但没消失;无效:治疗3天后,患儿的粪便性状、次数和全身症状均无好转,甚至有恶化倾向。
2结果经6周治疗后,治疗组30例中,显效,16例、有效12例、无效 2例,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30例中,显效10例、有效l3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76.7%。
微生态制剂及其在儿科的应用

接 受抗 生素治疗后 一段 时问 内出现腹 泻 , 不能 以任何 明确 且 病 因解 释时 , 均应 考虑 A D。轻度 A D不用 特殊治疗 , A A 只要 停 用抗 生素 , 当对症 治疗 , 适 多能 自行恢 复 。对不能停 止使用 抗 生素而出现的 A D患者 , A 给予保 护肠道黏膜 和适 当补 充益 生 菌制剂。应用益生 菌 的作 用是改 善肠 道菌 群的组成 , 拮抗 肠道致病菌 , 阻止 由病原 体引起 的上皮 细胞 支架 和紧密 连接 蛋 白的破坏 , 提高 黏膜屏 障功能 J达到恢 复。 , 2 2 预防和治疗过敏 性疾病 : 敏性疾病 是儿科 常见 疾病 。 . 过 循证 医学资料倾 向于环境 因素的重要 性 ,卫 生假说 ” “ 认为 , 儿 童在生命早期 缺 乏微 生 物接 触是 导致 过 敏性疾 病 的 主要原 因 。流行病学调 查资 料和实验 室研究 结果 均认 为 , 童生命 儿
微生态制剂在儿科的应用

微生态制剂在儿科的应用关键词微生态制剂生态平衡菌群失调儿科微生态制剂是利用正常微生物或促进微生物生长的物质制成的活的微生物制剂,它可以调节微生态平衡[1],维持机体内菌群的种类及数量的正常分布,起到预防疾病,提高免疫力的作用。
随着微生态制剂的研发步伐的加快,微生态制剂品种越来越多,应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特别是儿科。
微生态制剂主要用于防治小儿变态反应性疾病、小儿肺炎继发腹泻、婴幼儿腹泻、新生儿黄疸、早产儿喂养困难疾病。
本文结合临床和有关资料报道对微生态制剂的药理作用以及在儿科的临床应用进行阐述。
微生态制剂的药理作用微生态制剂是利用正常菌群或其促进物质制成活的生物制品,其作用就是调整生态失调,保持微生态平衡,促进健康的作用,作用机理是使肠道内减少或缺乏的正常微生态在数量上或种类上恢复其生态平衡。
目前,用于微生态制剂的菌种有地衣芽孢杆菌、片球菌、明串珠菌、链球菌、肠球菌、乳酸球菌、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等。
临床分为3个类型即益生菌、益生元和合生素。
微生态制剂的临床应用小儿腹泻病:小儿腹泻是小儿常见的一种疾病,特别是6个月~2岁婴幼儿,发病率最高,这是由于小儿胃肠道发育尚未成熟,消化吸收功能还不健全,受饮食的冷热、软硬等变化影响很大,还与天气的冷热有较大的关系,小儿受温度的影响较大,一旦受凉,也容易造成胃肠道的不良反应,造成菌群失调,而引起腹泻,严重影响了小儿健康和发育。
近年来国内外应用微生态制剂通过调整肠道微生态平衡,抑制肠道病原菌繁殖,从而达到治疗腹泻的目的。
长双歧杆菌能在肠黏膜上通过磷酸壁与肠黏膜上皮细胞相互作用密切结合,形成生物学屏障[2],构成肠道定植抵抗力,阻止致病微生物的定植与入侵,且长双歧杆菌能产生较多的乳酸和乙酸,降低肠道pH值,抑制致病菌的生长,可减少肠道毒素的产生和吸收。
同时还可激活人体吞噬细胞的吞噬活性,增加人体免疫力。
功能性胃肠道疾病:功能性胃肠道疾病病因不明确,可能与肠道运动功能失调、内脏敏感性增高、黏膜免疫炎症、中枢和肠神经轴调节异常、肠道菌群紊乱等有关,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
国内儿科微生态制剂的临床应用

国内儿科微生态制剂的临床应用摘要】微生态疗法指的是通过采用微生态制剂,帮助生理性有益菌进行生长发育,间接抑制有害菌的生长和发育,降低患者体内的内毒素水平,重新建立微生态平衡,防治疾病。
微生态制剂的主体主要包括肠道菌群中的生理性细菌,例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粪链球菌以及蜡样芽孢杆菌等。
微生态制剂可用于防治新生儿疾病,例如早产儿喂养困难、新生儿黄疸、婴幼儿腹泻以及小儿肺炎继发腹泻的治疗等。
【关键词】医师在线;国内儿科;微生态制剂;临床应用微生态制剂主要是根据微生态学原理,采用宿主有益的正常微生物制备,可调整微生态的平衡,防治疾病。
大量的国内外临床研究证实,微生态制剂可治疗多种疾病。
目前,我国的微生态制剂在临床应用的发展迅速较快,菌种和制剂的品种也在不断的增加,临床治疗的疾病种类也在不断的扩大;由于微生态制剂的疗效具有一定的菌属特异性,国外采用的产品疗效证据和国内应用的微生态制剂不一致,本次研究就国内儿科微生态制剂的临床应用做一系统的论述,总结如下:1微生态制剂的概念及其特点1.1概念微生态制剂指的是人或者动物的正常优势细菌群研制成的生物制剂,主要分为三种类型细菌,厌氧菌(双歧杆菌和酪酸菌);兼性厌氧菌(乳酸杆菌、枯草芽孢杆菌以及粪链球菌);需氧菌(蜡样芽孢杆菌和地衣芽孢杆菌)等[1]。
1.2微生态制剂的自身特点1.2.1丽珠肠乐丽珠肠乐是一种单一双歧杆菌成份的活菌制剂。
患者口服后,双歧杆菌和肠道厌氧菌占据肠粘膜表面,构成一种生物学屏障,形成一定的定植抗力,阻止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进行定植入侵。
双歧杆菌可通过发酵葡萄糖产生大量的醋酸和乳酸,使患者的肠道PH值和Eh逐渐的降低,抑制患者的比分致病性细菌,另外,还可产生细胞外糖苷酶,降解患者的肠粘膜上皮细胞上的复杂多糖,阻止患者的肠道内潜在致病菌和毒素[2]。
1.2.2促菌生促菌生主要是需氧蜡样芽孢杆菌制成的活菌制剂,因为需氧蜡样芽孢杆菌在患者的肠内停留时间大约为8d ,口服后患者不容易被胃酸破坏,进入患者的肠道后能够消耗一定量的氧气,造成厌氧的环境,同时可降低患者的胃肠内的氧化还原电势,促进患者的双歧杆菌等厌氧菌生长,与有害菌争夺一定量的营养,抑制其它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的生长,使得肠道微生态平衡和肠道功能能够恢复。
2010 微生态制剂儿科运用专家共识

微生态制剂儿科应用专家共识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分会儿科学组 2010年10月(郑跃杰黄志华刘作义王文建程茜整理)参加制定的专家(以单位名称笔画为序):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陈玉君);广东省妇幼保健院(赵长安);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邵彩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学中心(蒋丽蓉);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毛志芹);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儿科(万朝敏);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同济医院儿科(黄志华);安徽省立医院儿科(潘家华);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武庆斌);武汉市儿童医院(梅红);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儿科(张琳);河南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姜秀菊);珠海市妇幼保健院(马廷和);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刘作义程茜);南京医科大学南京儿童医院(李玫);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黄永坤);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沈惠青);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江米足);海口市妇女儿童医院(王梅);深圳市儿童医院(郑跃杰王文建);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儿科(钱新宏);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儿科(王宝西);福建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吴斌)前 言微生态学(Microecology)是研究正常微生物群、环境与其宿主相互关系的一门新兴的生命科学,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肠道菌群与人体的关系方面。
人体肠道中定植着400-500种(最近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有1000余种),大约1013-1014个细菌,其数量约为人体细胞总数的10倍。
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与人体处于共生状态,一方面人体为肠道菌群提供生命活动的场所和营养,又不对肠道菌群起强烈的免疫反应(免疫耐受状态);另一方面,肠道菌群对人体发挥着必要的生理功能,包括生物拮抗(防御感染)、参与营养吸收及代谢、参与免疫系统成熟和免疫应答的调节等。
肠道菌群正常的形成与演替过程,以及维持相对的稳定状态对保护机体的健康和防治某些疾病是必不可少的,一旦出现菌群紊乱(菌群失调和移位),则会引起一些胃肠道疾病和内源性感染。
微生态制剂以及在儿科的应用

微生态制剂以及在儿科的应用微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生命科学分支,是研究正常菌群与其宿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关系的生命科学。
微生态制剂室利用正常微生物或促进微生物生长的物质制成的活的微生物制剂,可以调节微生态平衡[1],维持机体内菌群的种类及数量的正常分布,起到预防疾病,提高免疫力的作用。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感染微生态学上的应用,微生态学有了长足的进步,对胃肠道微生物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微生态制剂品种越来越多,特别是儿科。
下面就微生态制剂及其在儿科的应用做一综述。
1 来源、分类及药理作用微生态制剂是根据微生态学原理,利用对宿主有益的正常微生物或其促进物微生态制剂质制备而成,具有维持或调整微生物平衡、防治疾病和增进宿主健康的作用。
益生菌是目前临床使用最广泛的微生态制剂。
其药理作用机理是使肠道内减少或缺乏的正常微生态在数量上或种类上恢复其生态平衡。
依据菌株的来源和作用机制可分为原籍菌制剂、共生菌制剂和真菌制剂。
原籍菌制剂所使用的菌株来源于人体肠道原籍菌群,可以直接补充原籍菌。
共生菌制剂所使用的菌株来源于人体肠道以外,与人体原籍菌有共生作用,促进原籍菌的生长与繁殖或直接发挥作用。
真菌制剂为布拉酵母菌,有其独特的作用机制。
2 儿科应用2.1 腹泻病的治疗和预防2.1.1 感染性腹泻轮状病毒性肠炎是儿童急性腹泻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多种益生菌对轮状病毒性肠炎有确切疗效,可有效治疗轮状病毒导致的水样泄,在疾病的早期使用效果更明显。
细菌性腹泻存在厌氧菌减少,肠杆菌增加等菌群紊乱,临床报道细菌性痢疾患儿辅助应用益生菌能够缩短病程。
2.1.2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近年来儿科临床应用抗生素十分广泛,滥用抗生素现象非常严重。
国外有报道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的发生率达5%~39%,门诊儿童患者该病的发病率6.2%。
儿科肺炎使用抗生素后腹泻的发生率50%。
AAD是指临床使用广谱抗生素后导致患者肠道正常菌群失调或优势菌群的更替发生的腹泻。
微生态制剂辅助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32例

微生态制剂辅助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32例戎书敏;金静维【摘要】目的观察微生态制剂在辅助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患儿68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6例)常规采用蓝光治疗,口服鲁米那,静脉滴注茵栀黄、白蛋白等;治疗组(32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微生态制剂双歧三联活菌胶囊(贝飞达,晋城海斯制药有限公司)1粒、每日3次口服.观察两组患儿黄疸消退时间及胆红素水平下降情况.结果治疗组日均胆红素下降值为(66±11)μ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7±5)μmol/L;胆红素降至正常值的天数为(4.0±1.1)d,显著短于对照组的(5.81±1.2)d(P<0.01).结论微生态制剂辅助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显著.【期刊名称】《中国药业》【年(卷),期】2010(019)007【总页数】1页(P76)【关键词】微生态制剂;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作者】戎书敏;金静维【作者单位】河北省正定县人民医院儿科,河北,正定,050800;河北省正定县人民医院儿科,河北,正定,0508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69.4;R985新生儿黄疸为新生儿的常见症状,包括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及病理性黄疸,一般来说,前者属生理现象,无需特别处理。
病理性黄疸是由于多种病理原因引起的病症,称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以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最多见,易产生新生儿胆红素脑病而造成脑损伤,危害严重,故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
我院应用微生态制剂口服辅助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3月至2009年3月我院儿科收治的患儿68例,其中男35例,女33例,日龄均小于28 d,符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标准[1]。
将其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6例。
两组患儿日龄、性别、出生体重及治疗前胆红素水平等情况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微生态制剂儿科应用专家共识

微生态制剂儿科应用专家共识微生态制剂作为一种有益于肠道微生态平衡的生物制剂,在儿科临床应用中越来越受到。
微生态制剂的主要作用机理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维护肠道屏障功能,提高免疫力,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本文将就微生态制剂在儿科应用的作用机理、指导原则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儿科医生提供有益的参考。
微生态制剂主要通过提供肠道有益菌,抑制有害菌,从而改善肠道菌群结构,恢复肠道微生态平衡。
例如,双歧杆菌、乳酸菌等有益菌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增强肠道屏障功能,减少肠道感染的发生。
微生态制剂中的一些菌种可以影响胆汁酸代谢,从而改善脂肪吸收,缓解腹泻等症状。
例如,一些益生菌可以增加胆汁酸合成限速酶的活性,促进胆汁酸合成,降低胆固醇水平。
微生态制剂主要用于治疗小儿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腹泻、便秘、消化不良等疾病。
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儿,可以合用免疫调节剂。
在使用微生态制剂时,应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等因素来确定剂量。
一般来说,儿科应用微生态制剂的安全性较高,剂量范围较广,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微生态制剂一般无明显不良反应,但部分患儿可能出现过敏反应或轻微腹泻等症状。
若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微生态制剂在儿科应用具有广泛的前景和优势。
它可以有效地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缓解多种消化道症状。
同时,微生态制剂还可以影响胆汁酸代谢,改善脂肪吸收,对小儿的营养健康具有积极作用。
然而,目前对于微生态制剂的作用机理和临床应用仍存在一些不足和争议,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未来研究方向应包括:1)深入探讨微生态制剂的作用机理,研究其对肠道微生物群落和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2)加强微生态制剂临床应用的研究,开展大规模、多中心的临床试验,以验证其疗效和安全性;3)研究不同年龄段、不同疾病状态下患儿的微生态制剂使用原则和最佳治疗方案;4)对微生态制剂的长期使用效果进行观察和研究,评价其对小儿生长发育和预防疾病的作用。
微生态制剂在儿科应用具有很大的潜力和价值,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布拉酵母菌
5×109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推荐早期使用双歧杆菌、乳杆菌、粪链球菌、酪酸梭菌、芽 孢杆菌和布拉酵母菌等益生菌药物。对细菌或真菌感染 性肠炎,在给予敏感抗生素或抗真菌药物治疗的基础上, 推荐联合使用益生菌药物。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和肺炎继发性腹泻主要由肠道菌 群紊乱所致,针对其预防和治疗,积极推荐使用双歧杆菌、 乳杆菌、粪链球菌、酪酸梭菌、芽孢杆菌和布拉酵母菌等药 物 。 [8-10] 对艰难梭菌感染引起的伪膜性肠炎的防治,布拉 酵母菌有更可靠的证据支持。
·20·
指南·标准·共识
Ch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l Pediatrics Jan. 2011 Vol. 26 No. 1
文章编号:1005 - 2224(2011)01 - 0020 - 04
微生态制剂儿科应用专家共识(2010 年 10 月)
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分会儿科学组 郑跃杰 1,黄志华 2,刘作义 3,王文建 1,程 茜 3 整理
> 5×107 > 1×107 > 1×107 > 5×107 > 0.5×107 > 0.5×107 > 1×107 1×107 1×109 8×107
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多维颗粒 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胶囊 枯草杆菌活菌胶囊 地衣芽孢杆菌活菌胶囊、颗粒、片剂 凝结芽孢杆菌活菌片 促菌生/肠复康片 蜡样芽孢杆菌活菌制剂 蜡样芽孢杆菌活菌制剂
益生菌是目前临床使用最为广泛的微生态制剂,可依 据菌株来源和作用机制,分为原籍菌制剂、共生菌制剂和 真菌制剂。原籍菌制剂所使用的菌株来源于人体肠道原 籍菌群,服用后可以直接补充原籍菌,发挥作用,如双歧杆 菌、乳杆菌、酪酸梭菌、粪链球菌等。共生菌制剂所使用的 菌株来源于人体肠道以外,与原籍菌有共生作用,服用后 能够促进原籍菌的生长与繁殖,或直接发挥作用,如芽孢 杆菌、枯草杆菌等。布拉酵母菌属真菌制剂,有独特的作 用机制。与化学药物不同,益生菌药物为活的微生物,其 作用具有明显的菌株特异性和剂量依赖性。菌株(strain) 是指由不同来源分离的同一种、同一亚种或同一型的细 菌,也称为该菌的不同菌株,如青春型双歧杆菌 DM8504 株 等。益生菌药物的剂量以每剂含有的细菌菌落数(colony forming units,CFU)表示,CFU 相当于活菌的数量。国内临 床使用的益生菌药物见表 1[4]。
迁延性和慢性腹泻病因复杂,但往往由于各种原因导 致肠道菌群紊乱,排除特定病因后,建议使用双歧杆菌、乳 杆菌、粪链球菌、酪酸梭菌、芽孢杆菌和布拉酵母菌等药物。 2. 1. 2 功能性胃肠道疾病 功能性胃肠道疾病病因不明 确,可能与肠道运动功能失调、内脏敏感性增高、黏膜免疫 炎症、中枢和肠神经轴调节异常、肠道菌群紊乱等有关,目 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益生菌具有酸化肠道,改善排便 和调节肠道免疫炎症反应的作用。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 (包括小儿厌食症)、功能性便秘和功能性腹痛,推荐使用 双 歧 杆 菌 、乳 杆 菌 、粪 链 球 菌 、枯 草 杆 菌 、酪 酸 梭 菌 等 药 物。此外,益生原药物(乳果糖)对功能性便秘疗效确切, 推荐使用。
在许多儿童疾病,特别是感染及其相关疾病的发生、 发 展 和 治 疗 过 程 中 ,广 泛 使 用 的 各 种 药 物(特 别 是 抗 生 素),以及手术操作等应激反应,均可导致机体正常菌群出 现紊乱,甚至破坏。理论上来讲,只要机体正常菌群出现 紊乱,均可成为使用微生态制剂的潜在指征。因此,微生 态制剂在儿科的适用疾病远远不止上述提到的范围,今后 尚须广大儿科医师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探索和总结。 2. 3 健康促进作用 婴幼儿期是肠道菌群形成的关键时 期,容易受到疾病、抗生素使用、喂养方式、生活环境等因 素的影响,出现菌群紊乱。菌群紊乱既可引起感染等急性 疾病,又与一些慢性疾病如过敏性疾病等有关,对儿童健 康可能产生长远影响。微生态制剂具有维持肠道菌群稳 定,增强免疫功能,促进钙、铁和各种维生素吸收等作用, 理论上具有增进儿童健康和预防疾病的作用,根据情况可 以推荐使用,但由于目前的确切证据有限,其实际效果有 待于更多的临床研究和观察。
益生原主要指非消化性低聚糖(NDO),包括菊粉(菊 糖)、低聚果糖(FOS)、低聚半乳糖(GOS)、大豆低聚糖、乳 果糖等,目前主要应用于功能性食品和保健品,许多配方 奶粉中也添加有益生原(如 FOS 和 GOS),作为药物在临床 使用的仅有乳果糖。
2 微生态制剂在儿科的适用范围
2. 1 推荐作为主要药物使用的疾病 2. 1. 1 腹泻病 腹泻病是益生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研究最 多的疾病,益生菌能够通过补充肠道正常菌群、纠正菌群 失调、分泌抑菌或杀菌物质和增强肠道局部免疫反应等机 制,有效地清除病毒和细菌,明显缩短腹泻病程,降低腹泻 严重程度,几乎可以应用于所有的腹泻病。
·22·
Ch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l Pediatrics Jan. 2011 Vol. 26 No. 1
受或喂养困难者也有一定效果。 2. 2. 3 湿疹等过敏性疾病 婴儿湿疹与遗传、食物过敏、 肠道菌群紊乱以及肠道通透性增加有关。推荐使用双歧 杆菌、乳杆菌、粪链球菌、枯草杆菌和酪酸梭菌等作为辅助 治疗[14-15]。对高危人群湿疹的预防,国外研究结果不一致, 可以试用国内研制生产的益生菌制剂。
微生态制剂(microecological preparation)又称微生态调 节剂,是根据微生态学原理,利用对宿主有益的正常微生 物或其促进物质制备成的制剂,具有维持或调整微生态平 衡,防治疾病和增进宿主健康的作用。随着人体微生态学 研究的深入和发展,研发生产的微生态制剂品种越来越 多,其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国外已经对微生态相关药物临 床效果进行了循证评价并制定了应用指南[1-3]。但由于微 生态制剂作用具有显著的菌株特异性,而国外所用益生菌 菌株与国内不完全相同,因此,基于国外产品的评价和指 南显然不适合于国内。为此,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分 会儿科学组经过多次讨论,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和使用经 验,制定了微生态制剂在国内儿科临床应用共识,供广大 儿科医师在选择使用药物时参考。
肠 易 激 综 合 征(IBS)是 常 见 的 功 能 性 胃 肠 道 疾 病 之 一。近年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部分 IBS 患者发生在急性 肠道感染之后,其发病与抗生素使用有关;IBS 患者存在小
肠细菌过度生长、结肠发酵异常和肠道菌群失调。临床研 究证实,某些益生菌能够全面缓解 IBS 的症状,推荐使用双歧 杆菌、乳杆菌、粪链球菌、酪酸梭菌和布拉酵母菌等药物[11]。 2. 2 推荐作为辅助药物使用的疾病 2. 2. 1 肝胆疾病 益生菌可通过参与胆汁代谢,降低肠道 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β-GD)活性,减少胆红素肠肝循 环,酸化肠道,促进肠蠕动等机制促进胆红素的转化和排 泄。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和母乳性黄疸,推荐使用双歧 杆菌、乳杆菌、粪链球菌、枯草杆菌、酪酸梭菌、芽孢杆菌等 作为辅助治疗。
通用名
表 1 国内临床使用的益生菌药物
菌种和菌株
CFU/包、袋或片
双歧杆菌活菌胶囊、散剂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散剂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 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 酪酸梭菌二联活菌胶囊、散剂 酪酸梭菌活菌胶囊、片剂、散剂 酪酸梭菌糖化菌肠球菌活菌制剂 酪酸梭菌片、散剂
肝病患儿往往存在肠道菌群紊乱,严重肝脏疾病,如 重症肝炎、肝硬化及肝功能衰竭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内毒 素血症。对肝病(包括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推荐使用双 歧杆菌、乳杆菌、粪链球菌和芽孢杆菌等作为辅助治疗。 防治高血氨时,还推荐使用乳果糖。 2. 2. 2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 肠炎(NEC)的发病机制尚不确切,与肠道屏障功能不成熟 或肠道损伤发生缺血和再灌注障碍、病原菌侵袭、喂养等 有关。近年研究证实,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肠道正常菌群 定植延迟或缺乏,致病菌过度生长繁殖可能是其发病的主 要因素之一。某些益生菌可预防 NEC 的发生,降低疾病严 重程度和病死率。对 NEC 的预防和治疗,推荐使用双歧杆 菌制剂[12-13]。此外,双歧杆菌、粪链球菌、枯草杆菌和布拉 酵母菌等益生菌药物对早产儿或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
青春型双歧杆菌(菌株 DM8504) 长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粪链球菌 长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粪链球菌 长双歧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 婴儿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粪肠球菌、蜡状芽孢杆菌 婴儿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粪肠球菌、蜡状芽孢杆菌 酪酸梭状芽孢杆菌 CGMCC0313.1、婴儿型双歧杆菌 酪酸梭状芽孢杆菌 CGMCC0313.1 酪酸梭菌、糖化菌、肠球菌 宫入菌(酪酸梭状芽孢杆菌)
对婴儿食物过敏、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哮喘的预防和 治疗,目前研究较少。 2. 2. 4 乳糖不耐受 双歧杆菌、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等含 有β-半乳糖苷酶,能够分解乳制品中的乳糖,减轻乳糖不 耐受患儿症状,或在肠道中迅速分解乳糖,减少腹泻等症 状的发生。推荐使用这些菌株制成的制剂。 2. 2. 5 炎症性肠病 炎症性肠病(IBD)包括溃疡性结肠 炎(UC)和克罗恩病(CD),是一组病因不明的慢性肠道炎 症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可能为肠道细菌和环境因素作用 于遗传易感人群,导致肠黏膜免疫反应过高。近年来,随 着对肠道菌群在 IBD 发病机制中作用研究的不断深入,益 生菌在 IBD 治疗中的作用已成为研究热点。双歧杆菌、乳 杆菌和粪链球菌等制剂在治疗成人活动性 UC 与 CD,维持 CD 缓解,预防 UC 囊袋炎复发等方面已取得了明显效果[16]。 儿童患者可以试用。 2. 2. 6 幽门螺杆菌感染 双歧杆菌、乳杆菌和粪链球菌等 制剂,联合抗幽门螺杆菌三联或四联疗法,能够提高成人 患者幽门螺杆菌的清除率,减少抗生素副反应[17]。儿童患 者可以试用。 2. 2. 7 其他 研究表明,益生菌药物对于预防成人腹部外 科术后感染等并发症、减轻放疗及化疗副反应以及预防医 院获得性感染有一定的效果[18]。儿童患者可以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