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永久的悔
赋得永久的悔读后感

赋得永久的悔读后感读完季羡林先生的《赋得永久的悔》,我心里像被打翻了五味瓶,各种滋味交织在一起。
这篇文章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激昂的情绪,却用最朴实的语言,讲述了一个让人潸然泪下的故事,也勾起了我内心深处那些关于亲情的回忆。
季羡林先生在文中说,他永久的悔就是离开了家乡,离开了母亲,在母亲临终前都没能见上最后一面。
他说自己吃的是“红的”,母亲吃的却是“白的”。
就这么简单的几个字,却把那个年代生活的艰辛和母亲的无私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让我想起了我的奶奶。
我的奶奶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一辈子没读过什么书,也没出过远门。
她的一生都在那片黄土地上辛勤劳作,用自己的双手养活了一大家子人。
小时候,父母在外打工,我就跟着奶奶生活。
那时候,家里穷,没什么好吃的。
但奶奶总是能变着法儿地给我做好吃的。
印象最深的就是奶奶做的手擀面。
每到周末,奶奶就会早早地起床,开始和面。
她把面粉倒进一个大盆里,加上水,然后就开始用力地揉。
奶奶的手虽然粗糙,但是揉面的动作却十分熟练。
她一边揉,一边还跟我念叨着:“多揉揉,这面才有劲道。
”我就在旁边看着,偶尔伸手去帮忙,却总是被奶奶笑着推开:“别捣乱,等着吃就行。
”面揉好了,奶奶就把它放在案板上,用擀面杖擀成薄薄的面饼。
然后,她再把面饼叠起来,用刀切成细细的面条。
这一系列动作,奶奶做得行云流水,不一会儿,一根根粗细均匀的面条就出现在案板上了。
接下来就是煮面。
奶奶在锅里烧上水,等水开了,就把面条下进去。
煮一会儿,再加上一些青菜和鸡蛋。
不一会儿,一碗香喷喷的手擀面就出锅了。
我总是迫不及待地端起碗,大口大口地吃起来。
奶奶就在旁边看着我,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她会不停地说:“慢点吃,别烫着。
”那时候的我,觉得这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
除了手擀面,奶奶还会做很多其他的好吃的。
比如,她会在春天的时候,去山上挖野菜,给我包饺子;夏天的时候,会给我做绿豆汤解暑;秋天的时候,会把收获的玉米做成玉米饼;冬天的时候,会熬一锅热气腾腾的红薯粥。
鲁迅文学奖之散文集《赋得》

鲁迅文学奖之散文集《赋得》
鲁迅文学奖之散文集《赋得》的全称是《赋得永久的悔》。
这本书收录的是我国著名作家季羡林的62篇散文。
全书大致按生活、游历、杂感、友情诸方面归类,力求映现季先生的生活经历、情感心路,择要辑录。
读季先生的文字,亲切,似长者;真诚,似友人。
宛如故人正促膝交谈,于不知不觉中,被那充盈的激情擒住双臂,在无垠的雪地里随心所欲地跳起了华尔兹。
一山一石,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一封一邑,在季先生笔下都是焕发光彩,增添情趣。
谈身边琐事而有所寄托,论人情世局而颇具文采,因小见大,余味无穷,兼师东西,独辟蹊径。
2023年最新的《赋得永久的悔》原文及阅读答案18篇

2023年最新的《赋得永久的悔》原文及阅读答案18篇赋得永久的悔读后感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赋得永久的悔读后感,感谢您的阅读!篇一:赋得永久的悔读后感今天又读了《中国最美的散文集》之《赋得永久的悔》这一篇文章。
季羡林先是风趣的挑了一下这个听起来有些八股味道的题目,然后大致的叙述了一下他一生的经历(从出生到八十多岁的生平经历过的地方。
)原来季羡林老人家一生里最最后悔的事情竟然是;他离开了了他的家乡,离开了他的亲生母亲而去了遥远的地方“ 发扬光大” 了。
如今的我们大概是都觉得季羡林为国家,为人民服务了,文学水平提高了,当然也出名了,发财了。
这样有什么不好的呢?!但是其实季羡林的内心也是极为痛苦地!丧母之痛!其实并不像很多人想的那样,季羡林老人家幼年的时候家里是非常穷的!唯一“阔”的一阵还是在作者还未出生的时候,作者的九叔买了一张奖券竟然也幸运的中奖了!也理所应当的分给了自己的兄弟(季羡林的父亲)一笔钱,可季羡林的父亲却没有拿这笔钱用于投资,却欢欢喜喜的办了一桌宴席!!钱便又“挥霍”完了,季羡林的家里又是变得“一贫如洗”了。
季羡林只在这篇文章里只是写到了关于吃的东西,例如:“白的”(麦子面饼子)——当时最好的食品;“黄的”(小米面或棒子面饼);最差的是“红的”(红高粱面饼子)。
由于家庭条件,季羡林从小就只能吃又苦又涩的“红的”。
儿时的季羡林只在他六岁的时候就被送出了家庭,所以所知道的儿时的记忆大多都是吃的东西,而对于只有六岁的他来讲,对于母亲的记忆是少之又少的!而在季羡林大学毕业以前可怜的他只回家了2回,只见到过母亲一次面,且只有短短几天的时间又离开了。
第二次便是回家给母亲奔丧了。
所以季羡林是十分后悔当初离开家的,他自己宁愿一辈子只吃“红的”,也不愿意离开自己亲爱的母亲啊!难以割舍的对母亲的思念与追悼。
所以离开母亲,乃是季羡林老人家一生中最最后悔的事情了!篇二:赋得永久的悔读后感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父母给予你的并不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的大海,我们应该学会感恩。
1.举例简析《赋得永久的悔》的艺术特色。

1.举例简析《赋得永久的悔》的艺术特色。
《赋得永久的悔》是季羡林先生应别人之约写的一篇散文,作者回忆了童年与母亲在一起的经历,描写了对家乡对母亲一生难解的情怀。
慈母仙逝,亲朋凋零,是一般人都可能遭遇的自然变迁,但事隔多年季羡林先生依然会夜半惊梦、老泪纵横,穿透思念的月色,情至深处无言辞,落于笔端即华章。
作者文章对其母亲几乎没有正面描叙,作者对母亲的思念只贯穿于“白的”“红的”“黄的”三种食物的讲叙中,烘托于一个朴实、温暖的乡里亲情下。
于是母亲便成了一种落叶归根的乡里情怀,便成了永恒的乡愁。
也成了人类心中永远难以割舍的寻根情结。
正是有了这样的心结,作者在独自面对心灵时总会生出痛彻的心扉。
《永久的悔》一文作者是通过平实质朴语言来表达出来的,这种语言如朗月星空,看似稀松平常,细品却有博大的人间真气象。
其实,“真”与“实”是季先生散文的两大特点。
也是其散文的独特风格。
正如季先生所追求的“淳朴恬淡。
本色天然,外表平易,秀色内含,形式似散,经营惨淡,有节奏性,有韵律感,似谱乐曲,往复回还……”。
“真”即其散文是他心灵的一面镜子,真实地映照出近九十年坎坷、曲折、追求、奋斗的人生历程。
“实”即他的散文朴实无华、小中见大,如同他一生经常穿在身上的蓝色中山装一样,形成了其散文的独特风格。
我们在这里就谈谈季先生在《永久的悔》中的语言风格。
一是语言平实、质朴《永久的悔》文章平白浅近,没有华丽的词藻,不轻易表露深爱和沉痛。
本文语言表达极其朴实自然,而感情却自然流露。
如“这个五里路,就是我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
”这里说五里路并不能算是很长的距离,然而母亲却一生都未能够走出过这五里路的距离。
母亲一辈子也未离开过家乡,未离开过自己的家。
特别是结婚以后,母亲更是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家务劳动上。
她把自己一生的时光都毫无保留的贡献给了这个家、贡献给自己的子女,而作者年幼时竟然不能理解,成年后也未能尽孝。
这里平实、质朴的语言中包含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和对她一生苦难的同情。
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赏析及阅读答案

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赏析及阅读答案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赏析及阅读答案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赏析及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分享。
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赏析本文是季羡林应别人之约写的一篇文章,其中作者回忆了童年与母亲在一起的经历,描写了于家乡于母亲一生难解的情怀。
慈母仙逝,亲朋凋零,是一般人都可能遭遇的自然变迁,但事隔多年季羡林先生依然会夜半惊梦、老泪纵横,穿透思念的月色,情至深处无言辞,落于笔端即华章。
文章对于母亲几乎没有正面描叙,作者对母亲的思念只贯穿于“白的”、“红的”、“黄的”三种食物的讲叙中,烘托于一个朴实、温暖的乡里亲情下。
于是母亲便成了一种落叶归根的乡里情怀;便成了永恒的乡愁;便成了人类心中永远难以割舍的寻根情结。
正是有了这样的心结,作者在独自面对心灵时总会生出痛彻心扉的“永久的悔”:“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文章语言平实质朴,如朗月星空,看似稀松平常,细品却有博大的人间真气象。
阅读答案(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
极端贫困的农村生活让季羡林的童年回忆没有一点亮色,剩下的.只有饥饿和苦难。
B。
由于季羡林有一年拾到的麦子特别多,母亲特意弄来了点儿月饼奖励他,以激励他更加勤劳吃苦。
C。
在季羡林的记忆中母亲毕生只吃“红的”,甚至野菜,没有吃过别的再好的东西。
D。
季羡林依靠自己的身体为二大爷的牛搞饲料,就是为了平时或年终改善一下自己的生活。
E。
文本通过平实的语言记录了自己童年为了吃饱肚子所经历的艰辛,也表达自己对当年只顾自己忽视母亲的懊悔。
(2)季羡林的苦难童年中,能让他高兴起来的事情有哪些?请简要说明。
(6分)(3)季羡林的“悔”体现在很多方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5分)答案(1)D2分,E3分,B1分。
(A项文中也提到了在拾麦子、吃月饼等时候的欣喜。
【读后感】《赋得永久的悔》读后感_1200字

【读后感】《赋得永久的悔》读后感_1200字《赋得永久的悔》是一篇以悔恨为主题的散文作品,通过作者对人生悔恨的思考和深情的描写,让人对自己的过去有一种无尽的思考和反思。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受触动,思绪万千。
文章开篇即引出了“悔恨”,表现了对人生中失去的东西或过去的不完美的深刻的内心悔恨。
作者从自己的经历入手,回顾着自己的一生,因为种种原因而产生的悔恨。
他在文章的一开始就引发了读者的共鸣,我也不禁自问一直以来自己是否有悔过的事情,是否曾为失去的东西而痛苦。
在文中作者讲到悔恨是我们自己制造的,同时也是我们自己无力抵挡的。
这一点让我深感到了悔恨的痛苦和无奈。
悔恨不仅仅是对于过去的事情的后悔,更是对于自己的无力感,对于自己无法抵挡时间的流逝和改变的感叹。
作者以他自己的经历,以自己从天真无邪到成长独立的历程,展示了他对悔恨的不断思考和探索。
作者在文中通过探讨悔恨的起因和形式,呈现了人们在不同阶段所担忧和后悔的事情。
从小时候害怕成长失去自由的害怕,到青年时期对于学业的后悔,到成年之后对于生活的困惑和迷茫,无一不是作者深刻的反思和感悟。
尤其引人深思的是作者对于自己过去的痛苦和无奈,以及对于雪雨的描述,使我更加对悔恨产生了了解。
作者通过对雪雨的描写,将雪雨与悔恨作了类比,这样的方式十分巧妙,令人心生共鸣。
雪是无辜的,可以用它的洁白来表达对人生中美好的追求,对于过去的东西的思念和悔恨。
而雨则代表着人生的变幻无常,比喻悔恨的过程,雨是形而上的东西,传递给我一种无尽的力量。
整篇文章中描绘了一种无尽的悔恨,这种悔恨来源于失去、追求和渴望。
这种悔恨就像雪花一样纷纷扬扬,一直下个没完,一直让人苦恼。
但是作者也在文章的结尾给出了一种解决办法,无论是成就还是失败,我们都要学会接受过去,不要让悔恨吞噬自己。
我认为这是一种很好的态度,因为悔恨不能改变事实,也不容易被消除,所以我们需要学会接受它。
通过读这篇文章,我深深地理解了悔恨的苦涩和无助,也更加明白了要面对悔恨,接受它,不要让它成为我们内心的包袱。
赋得永久的悔作品赏析

赋得永久的悔作品赏析《赋得永久的悔》原文及赏析《赋得永久的悔》赏析文章语言平实质朴,如朗月星空,看似稀松平常,细品却有博大的人间真气象。
原文季羡林题目是韩小蕙小姐出的,所以名之曰“赋得”。
但文章是我心甘情愿作的,所以不是八股。
我为什么心甘情愿作这样一篇文章呢一言以蔽之,题目出得好,不但实获我心,而且先获我心:我早就想写这样一篇东西了。
我己经到了望九之年。
在过去的七八十年中,从乡下到城里;从国内到国外;从小学、中学、大学到洋研究院;从“志于学”到超过“从心所欲不逾矩”,曲曲折折,坎坎坷坷。
既走过阳关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既经过“山重水复疑无路”,又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喜悦与忧伤并驾,失望与希望齐飞,我的经历可谓多矣。
要讲后悔之事,那是俯拾皆是。
要选其中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的悔,也就是永久的悔,那也是唾手可得,因为它片刻也没有离开过我的心。
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我出生在鲁西北一个极端贫困的村庄里。
我们家是贫中之贫,真可以说是贫无立锥之地。
这一句话并没有夸大,他说的是实情。
我祖父母早亡,留下了我父亲等三个兄弟,孤苦伶仃,无依无靠。
最小的一叔送了人。
我父亲和九叔饿得没有办法,只好到别人家的枣林里去捡落到地上的干枣充饥。
这当然不是长久之计。
最后兄弟俩被逼背井离乡,盲流到济南去谋生。
此时他俩也不过十几二十岁。
在举目无亲的大城市里,必然是经过千辛万苦,九叔在济南落住了脚。
于是我父亲就回到了故乡,说是农民,但又无田可耕。
又必然是经过千辛万苦,九叔从济南有时寄点钱回家,父亲赖以生活。
不知怎么一来,竟然寻(读若xin)上了媳妇,她就是我的母亲。
母亲的娘家姓赵,门当户对,她家穷得同我们家差不多,否则也决不会结亲。
她家里饭都吃不上,哪里有钱、有闲上学。
所以我母亲一个字也不识,活了一辈子,连个名字都没有。
她家是在另一个庄上,离我们庄五里路。
这个五里路就是我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
北京大学那一位“老佛爷”要“打”成“地主”的人,也就是我,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里,就有这样一位母亲。
《赋得永久的悔》原文及阅读答案

《赋得永久的悔》原文及阅读答案赋得永久的悔季羡林我为什么心甘情愿作这样一篇文章呢?一言以蔽之,题目出得好,不但实获我心,而且先获我心:我早就想写这样一篇东西了。
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
在过去的七八十年中,从乡下到城里;从国内到国外;从小学、中学、大学到洋研究院;从“志于学”到超过“从心所欲不逾矩”,曲曲折折,坎坎坷坷,既走过阳关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既经过“山重水复疑无路”,又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喜悦与忧伤并驾,失望与希望齐飞,我的经历可谓多矣。
要讲后悔之事,那是俯拾皆是。
要选其中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的悔,也就是永久的悔,那也是唾手可得,因为它片刻也没有离开过我的心。
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我出生在鲁西北一个极端贫困的村庄里。
我们家是贫中之贫,真可以说是贫无立锥之地。
十年浩劫中,我自己跳出来反对北大那一位倒行逆施但又炙手可热的“老佛爷”,被她视为眼中钉,必欲除之而后快。
她手下的小喽啰们曾两次蹿到我的故乡,处心积虑把我“打”成地主,他们那种狗仗人势穷凶极恶的教师爷架子,并没有能吓倒我的乡亲。
我小时候的一位伙伴指着他们的鼻子,大声说:“如果让整个官庄来诉苦的话,季羡林家是第一家!”这一句话并没有夸大,它说的是实情。
我祖父母早亡,留下了我父亲等三个兄弟,孤苦伶仃,无依无靠。
最小的一叔送了人。
我父亲和九叔饿得没有办法,只好到别人家的枣林地里去捡落到地上的干枣充饥。
这当然不是长久之计。
最后兄弟俩被逼背井离乡,盲流到济南去谋生。
此时他俩也不过十几二十岁。
在举目无亲的大城市里,必然是经过千辛万苦,九叔在济南落住了脚。
于是我父亲就回到了故乡,说是农民,但又无田可耕。
又必然是经过千辛万苦,九叔从济南有时寄点儿钱回家,父亲赖以生活。
不知怎么一来,竟然寻(读若xin)上了媳妇,她就是我的母亲。
母亲的娘家姓赵,门当户对,她家穷得同我们家差不多,否则也决不会结亲。
她家里饭都吃不上,哪里有钱、有闲上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赋得永久的悔
季羡林
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我出生在鲁西北一个极端贫困的村庄里。
家里日子是怎样过的,我年龄太小,说不清楚,反正吃得极坏。
我在母亲身边只呆到六岁,以后两次奔丧回家,呆的时间也很短。
现在我回忆起来,连母亲的面影都是迷离模糊的,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
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
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呢?
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怎么也不会放他走的!’”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呵!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来,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对于这个情况,我最初懵懵懂懂,理解得并不深刻。
到上了高中的时候,自己大了几岁,逐渐理解了。
但是自己寄人篱下,经济不能独立,空有雄心壮志,怎奈无法实现。
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
然而没有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永远远地走了。
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话正应到我身上。
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热泪盈眶。
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
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
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这就是我的“永久的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