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税收故事
税法金盾——记山西省十佳杰出青年卫士杨志坚的先进事迹

税法金盾
———记山西省十佳杰出青年卫士0 月 , 经历了七年军旅生 涯 、八载基层税务工作的杨志坚开始了 他人生的又一次搏击 , 机遇和挑战同时 降临到 他的面 前 ———国 、地税 机构分 设 ,他被领导派到这个税源少 、战线长 、 管户分散 、征管秩序混乱的山西省大同 市矿区口泉地税所 , 担任所长的重任 。 困难有 时在某 些人眼 里恰恰 变成了无 穷的动 力 , 杨 志坚正 是以一 种不畏艰 险 、勇挑重担的精神 ,开始了他 ———
廉洁从我做起 作为一所之长 , 许多人认为他权力 很大 , 而杨志坚却清醒地认识到 : 权力 是人民给的 , 只有为国家多聚财 , 收好 税 ,才无愧于手中的权力 。公生明 ,廉生 威 。在执法过程中 ,有人曾摆下盛宴 ,请 他高抬贵手 ;有人曾送上钱物 ,恳求“适 当减免”。可他却请吃不到 , 送礼严拒 , 而且总是坚定地撂下那句话 : “短了国 家一分税款 , 你就是给我搬座 ` 金山' , 我都不稀罕 !”, 他的一位长辈在他当兵 后曾给他家许多关心和照顾 , 杨志坚一 直感激于心 。后来 , 这位老人在他辖区 内开了一家杂货店 , 维持生计 。所里去 收税 , 老人找到了杨志坚 , 杨志坚说 : “收税是国家的事 ,您是我长辈 ,又对我 有恩 ,可这税不缴 ,国家就要受到损失 , 其他个体户也眼睁睁看着我们呢 ! 您若 没钱 ,我替您垫上 !”老人最终还是理解 了他 ,每月都主动积极纳税 。 杨 志坚以 他的实 际行动 为全所 每 位同志 作了表 率 , 带 出了一 支思想 过 硬 、业务精通 、作风顽强 、能征善战的队 伍 。该所 1994 、1995 连续两年被评为先 进集体 , 1996 年还被 评为市级文 明税 务所和反腐倡廉先进集体 。他本人连续 三年被评为市地税系统优秀干部 , 去年 又光荣获得 “全省十佳杰出青年卫士” 的称号 。在荣誉面前 ,杨志坚没有陶醉 , 踏遍青山志未了 , 为国聚财不言愁 , 他 立志要在七峰山下 , 口泉河畔 , 再创更 加辉煌的业绩 。○ ( 作者单位 :山西省大同市地税局) 责编 :海金
税收小故事

税收小故事税收小故事一公元前271年赵奢担任当时赵国的最高税务长官。
赵奢在中国赋税思想史上的主要贡献是他坚持以法治税。
他认为以法治税是以法治国的一项重要内容破坏税法会导致国家法制削弱而国家的法制一旦遭到破坏社会就会陷入混乱国家就会衰弱诸侯就会乘机进攻政权就会灭亡。
他指出“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诸侯加兵是无赵也。
”赵奢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民主思想。
他认为税法不仅平民百姓必须遵守贵族官僚也必须履行其纳税义务这就是执行公平。
做到了执行公平国家就会强盛政权就会巩固。
赵奢掌管赵国赋税期间“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也为后世树立了一个极为难得的执法如山的税官形象。
二朱元璋为了严肃茶叶专卖制度增加赋税执法如山就是附马犯法也是严惩不贷。
洪武末年附马都尉欧阳伦安庆公主的丈夫奉使至川、陕眼见川茶私运出境销售可赚大钱便利令智昏自恃皇亲国戚不顾茶禁之严派管家周保大做起私茶生意。
对欧阳伦这种明目张胆的犯法行径边疆大吏不敢过问陕西布政使相当于省长还趁机巴结要下属为其开放绿灯并提供运茶车辆等种种方便。
某次周保贩私茶至兰县渡河河桥司巡检依法前往稽查反被辱打。
这位河桥小吏气愤不过便大着胆子向朱元璋告发了欧阳伦的不法行为。
虽然欧阳伦是朱元璋的爱婿但朱元璋懂得有法必行无信不立的道理知道不能私废公法便将欧阳伦赐死将周保等诛杀茶货没收入官。
三唐太宗是唐王朝的主要开创者也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少有的一代明君在位23年实现了为后世称道的“贞观之治”。
细读史藉就可看出他的文治武功比秦皇汉武更加辉煌。
唐朝的治国方略典章制度多是在他执政时制定的。
唐朝享国290年之久与他所奠定的基础有着重要关系。
他在治理赋税力役方面值得称道。
他看到隋炀帝在赋役法之外横征暴敛以致国亡身死的悲剧非常注意坚持依法征收不准去外征敛。
贞观二年他对朝集使说“根据土地生产情况确定贡赋已记载在从前的典章制度里要用本州生产的物品来献给朝廷。
近来听说各州的都督、剌史追求名声本地物产有的嫌其不好越境到外地去寻求互相仿效成了风气很是扰民。
历史人物的税赋思想

张居正赋税思想张居正(公1525—1582年),字叔大,江陵(今湖北江陵)人。
明代政治家、理财家。
神宗时任内阁首辅,执掌国政长达10年。
他曾下令清丈全国土地,改革赋役制度,推行一条鞭法,有效地缓和了社会矛盾,改善了明王朝的财政状况,并在客观上促使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张居正主张取财有制,用财有节。
指出“天地生财,自有定数。
取之有制,用之有节则裕;取之无制,用之无节则乏。
”反对不顾人民的承受能力横征暴敛,“今国赋所出,仰给东南。
然民力有限,应办无穷,而王朝之费又数十倍于国初之时,大官之供岁累巨万,中贵征索溪壑难盈,司农屡屡告乏”。
张居正主张“固本安民”,不事聚敛。
他强调“致理之道,莫要于安民。
”“民本邦固,即有水旱盗贼敌国外侮之虞,而人心爱戴乎上,无土崩瓦解之势,则久安长治之术也。
”为了做到固本安民,张居正反对赋税负担不均,官吏贪污舞弊,豪强兼并偷漏等现象和行为。
他说“今风俗侈靡,官民(指富民)服舍俱无限制。
外之豪强兼并,赋役不均,花分诡寄,恃顽不纳田粮,偏累小民;内之官府造作,侵欺冒破,奸徒罔利,有名无实,各衙门在官钱粮漫无稽查,假公济私,官吏滋弊。
凡此皆耗财病民之大者。
”他提出增加财政收入的措施是“理逋负所以是国也”,“清隐占则小民免包赔之累,而得守其本业;惩贪墨则间阎无剥削之扰,而得以安其田里”,即清理欠税,惩办贪污、清查隐田。
这些思想应用于一条鞭法的改革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张居正还主张农业和商业互为依存,互相促进,反对在财政困难时依靠重征商税来增加财政收入,认为只有减轻赋税征收才有利于农商发展。
他说“古之为国者,使商通有无,农力本穑。
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
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然,至于病,乃无以济也”;“余以为欲物力不屈,则莫若省征发以厚农而资商;欲民用不困,则莫若轻关市以厚商而利农。
“这是中国历史上关于农商关系的一种新理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黄宗羲赋税思想黄宗羲(公元1610~1695年),字太冲,浙江余姚人。
纳税故事三则

,
。
他 是 我 的 同 学 因外 出提 货 遇 到 特 殊 情况 赶 不 回 来
, ,
,
怕 耽 搁 了缴 税 时 间 特 意 从 东 北 打 来长 途 电 话 让 我 帮 他 缴 上 税 并 一 再嘱 咐 我千 万 别 忘 了 我放 下 电话 马 上 税 收 征 收 厅 建 成 后 我们 再 不 用 去 催 税 了 纳 税 人 大 都 能 自觉地 按 期 申报 纳 税 其 间 有 很 多 故 事 让 人 心 慰 让 人 感 动 下 面就 翔 取 近 来 发 生 的 几 则 说 给 你 听 听
, 。
,
,
讨
说
口 蒋玉 清
法
我 们 的税 官们 为 了化 解 他 的 误 会 表 现 了极 大 的 耐 心
几 个 人找 出 有关 文件 对 照 税 法 一
, ,
,
,
字 一 句给 他 讲 解
,
并 铺 纸 濡 笔对 照 他 的 帐 目 帮他 计 算
,
。
连续 几 个小 时的
,
解 释 工 作 之 后 何 宗 群 气 汹 汹 的 神 态 不 见 了 脸 上换 了
。
代 的 步 伐 再 写 辉煌 的 篇 章
,
。
39
孰卜巴任遥兴 导三任哭升导 任心笼别导 C
,
”
号 亡笼 卜 荟 C 属匀舒 毛沁 卜〔 心
,
月
“
23
日 广 饶 县 国税局 直 属 征 收 分 局 办公 室 来
”
。 ,
,
根 据 他 开 始 后 悔 自 己 学 法太 少 也 后 悔 自 己 态 度 太 鲁
了 一 位 讨 说 法 的 人 他 叫 何 宗 群 是 广饶 镇 的水 泥 经
管仲的税收故事

管仲的税收故事话说春秋时期,有个大名人,叫管仲,那可是齐国的一把手,聪明绝顶,治国有方。
今儿咱们就聊聊他关于税收的那些事儿,保证让你听得津津有味,还能学到不少道理。
想当年,齐国虽然地大物博,但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并不宽裕。
税收是个大问题,收多了,老百姓抱怨连连;收少了,国家又没钱搞建设,军队也没钱养。
这可愁坏了齐桓公,于是他找来了管仲,想问问有啥好办法。
管仲一听,嘿,这事儿简单,得让税收既公平又合理,还得让老百姓心甘情愿地交。
他琢磨了半天,想出了个妙招——按土地肥瘦征税。
你想啊,土地肥的,收成自然好,那就多交点税;土地瘦的,收成差,税也就相应少交点。
这样一来,谁也说不出啥怨言来。
老百姓一听这政策,纷纷拍手叫好。
为啥?因为这样一来,大家伙儿都觉得税收公平合理,心里头那股怨气也就消了。
而且,管仲还规定,税收得用在刀刃上,比如修水利、建学校、养军队,这些都是为了大家好。
老百姓一看,这税收交得值,也就更乐意交了。
不仅如此,管仲还搞了个“相地而衰征”的法子。
就是说,不光看土地肥瘦,还得看地里种的是啥作物,收成咋样。
比如,种粮食的,税收就低点;种桑麻的,税收就高点。
这样一来,税收就更加灵活了,也更贴近老百姓的实际生活了。
这还不算完,管仲还提倡“藏富于民”。
就是说,国家别太贪心,得给老百姓留点余粮,让他们在遇到灾荒的时候也能过得去。
这样一来,老百姓对国家的信任度就更高了,税收工作也就更好开展了。
就这样,管仲的税收改革搞得风生水起,齐国也慢慢变得富裕强大起来。
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国家的实力也越来越强。
这事儿要是搁到现在,那简直就是“双赢”的典范啊!所以说,管仲这个人,那真是个奇才。
他不仅懂得治国之道,更懂得人心所向。
他的税收故事,不仅告诉我们税收要公平合理,还告诉我们得让老百姓心服口服,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瞧瞧,这就是咱们古代先贤的智慧,简单易懂,却又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咱们啊,得多学学,多悟悟,才能在新时代里走得更远、更稳。
感动税务人物故事

感动税务人物故事我有一个朋友叫小李,他就是一名基层的税务工作者。
小李所在的办税服务厅就像一个永远热闹的小集市,人来人往,各种各样的问题就像潮水一样涌来。
有一次,我去找小李一起吃午饭,刚到办税服务厅就看到他被一群人围得水泄不通。
其中有一个老大爷,脸涨得通红,手里紧紧攥着一沓票据,声音颤抖着说:“小伙子啊,这税到底咋交啊?我这脑子笨,听别人说的也糊里糊涂的。
”小李呢,脸上没有一丝不耐烦,他就像对待自己的爷爷一样,轻声细语地说:“大爷,您别着急,咱慢慢儿来。
您先把这些票据给我看看。
”然后他就一张一张地仔细查看,一边看一边给大爷解释,这个是什么费用,那个是怎么计算的。
可是大爷年纪大了,还是不太明白。
这时候,旁边有人都开始小声嘀咕,说这得耽误多少时间啊。
但小李就像没听见一样,他把大爷拉到一旁坐下,拿了张纸,开始画图、写字,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给大爷讲解。
大爷终于弄明白了,乐呵呵地交了税。
大爷走的时候,拉着小李的手说:“小伙子,你可真是个好人啊,要是没有你,我这老头子真不知道该咋办。
”小李笑着说:“大爷,这都是我应该做的,以后有啥问题您还来找我。
”还有一回,有个企业的会计大姐,因为公司的账目有点复杂,在申报税务的时候遇到了大麻烦。
那大姐都快急哭了,眼瞅着申报的截止日期就要到了。
小李知道后,主动加班帮大姐梳理账目。
他那认真的劲儿,就像在解一道超级复杂的数学谜题。
他一会儿翻账本,一会儿在电脑上计算,忙得不可开交。
经过好几个小时的奋战,终于帮大姐把账目弄清楚,成功申报了税务。
大姐感激得不行,非要请小李吃饭,小李摆摆手说:“姐,这是我的工作,您不用这么客气。
只要您以后把账目做得规规矩矩的,就是对我最大的感谢啦。
”小李就是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税务人员,他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但他用自己的耐心、细心和爱心,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情。
他就像一颗小小的螺丝钉,虽然不起眼,但却紧紧地钉在税务工作的大机器上,保障着这台机器的正常运转。
古代税收小故事

古代税收小故事导读:赵奢:严惩抗税者公元前271年,赵奢担任赵国的税务最高长官。
在都城邯郸,赵王的弟弟平原君开了九家大型店铺,分别由其九个官家负责,这九个官家侍仗权势,偷税逃税,抗拒缴纳国家税款,并将前去收税的税务官打伤。
赵奢闻此事,为了维护税法的尊严,冒着被杀、罢官的危险,依据当时的法律,果断地处死了这九个管家。
平原君闻讯,扬言要杀死赵奢。
赵奢镇定自如,据理力争:“你是赵国受人敬重的权贵,如果任由你藐视税法,那么国家法律的力量就会被削弱;国家法律的力量被削弱了,那么国家的实力就会被削弱;国家的实力如果被削弱了,那么周边的其他国家就会虎视耽耽,趁机侵犯我国。
到那时,赵国灭国了,你有什么富贵荣华可言。
以你所处的地位,如果能奉公守法,上下就能团结一致,国家强大,政权才能稳定。
”平原君被赵奢的这一番大义凛然的话深深感动,顿时怒气全消,内心惭愧而走。
赵奢的秉公执法,很快使赵国国殷民富。
赵国也逐渐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七雄之一。
曹操:责弟治税建安九年,曹操颁布租调制。
明令规定:田租(税)按亩征收,每亩土地每年纳租谷四升;户调按户征收,每户纳绢二匹、绵二斤。
同时还规定,各地要严加检查,不许豪强地主漏交田租、户调。
租调制的实施,使战乱后的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并为后来隋唐实行租庸调制奠定了基础。
曹操强调依法办事,严格贯彻租调制。
他带头守法,"以己率下,每岁发调",向国家缴纳赋税,还大力支持地方官员依法征税,打击违法的豪强,并重用严于执法的官员。
曹洪自恃是曹操的`堂弟,居功自傲,公然支持他在长社县的宾客拒不缴纳田租、户调,阻止租调制的实行。
长社县令杨沛依法办事,断然把那些违法不交税的宾客"收而治之"。
曹洪闻讯后,急忙找曹操惩处杨沛。
杨沛毫不畏惧,并依法诛杀了抗税不交的宾客。
曹操听说此事后,反而表扬了杨沛,还重用杨沛为京兆尹。
包拯:曾任税官包拯是北宋有名的清官,他一生担任过县官、州官、副丞相等职务。
税务系统先进人物典型材料8个

王光华:用心干事业、扎实著辉煌在山东沂南县这片奉献地热土上,近几年,沂南县国税的工作一年一个台阶,税收任务由原来的8000万元,增长到2007年的1、92亿元,三年迈了三大步。
提起这些辉煌成绩,了解国税工作的人会说:这些成绩与富民兴鲁劳动奖章获得者沂南县国税局局长王光华分不开;熟悉他的人会说:“他是用心干事业的人,严以律己的人、懂业务会管理的人”;他勤奋敬业,凡事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又善于调动多方积极性,团结协作,共同努力,工作上他脚踏实地,努力践行了他说过的话:“用力做事只能合格,用心做事才能优秀”的诺言。
用心抓自学、当——懂业务的局长王光华局长是一位从事税收多年的业务标兵,自从担任局长以来,面对“三多”:会议多、应酬多、行政事务多,但是,他,从不放松自己的业务学习,切实做到了打铁自身硬,坚持不懈地以“学习、学习、再学习”来激励自己不断提高业务素质,上级局每出台一项新的征管措施,他首先学会,然后指导分局长学习。
他能够坚持“取人之长,补已之短”,努力使自己成长为一名“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首先,该同志能够做到苦练内功,认真学习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按制度办事,严格按程序操作,熟练掌握业务操作技能。
其次,该同志主动利用工作之余及休息时间,刻苦钻研业务,提高业务工作效率。
第三、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
该同志在熟练掌握征收管理技能的同时,能主动学习其他业务知识,掌握操作要领,为适应工作需要夯实了基础。
达到了“三会”:会讲、会做、会操作。
用心抓征收。
当——会征管的局长为了搞好沂南县国税系统的征收管理工作,他提出了“机关为基层服务,基层为纳税人服务,国税工作为发展经济服务”的口号,实现了三年“三个细化”税收“连创新高”。
2005年:细化管理:在这一年里,上级局下发了税收征收《要精细化管理》的指示。
王光华局长为了把这一指示落到实处,他带领局党组一班人带领全局干部职工,针对管理上的问题,开动脑筋、用心思考,扎实做事,结合沂南实际,对石英砂行业采取了《以电控税》、对难控税源《用尺子验》、对重点税源采取了《定期查验》等措施,收到了实效,全年8000万元的任务,完成了11530万元,超额3530万元完成了任务;2006年:细化监控,为了实现税收的增长与GDP相一致,上级局对国税系统下发了《宏观税负调查分析》的指示,通过宏观税负分析查找征管工作的漏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王莽:所得税的创始人一般认为所得税创立于18世纪末的英国,实际上具有所得税性质的税种,远在2000多年前的中国西汉末期就已出现,其创始人便是王莽。
西汉哀帝死后,汉平帝继位。
因平帝年龄尚幼,完全受大司马王莽的控制。
公元8年,王莽自己登上皇帝宝座,把国号改为“新”,次年改元为“始建国”。
始建国元年(即公元9年),王莽开始推行他的经济改革措施,设立了对工商业者的纯经营利润额征收的税种“贡”。
《汉书。
食货志下》中记载:“诸取众物鸟兽鱼鳖百虫于山林水泽及畜牧者,殡妇桑蚕织纺绩补缝,工匠医巫卜视及它方技商贩贾人,货肆列里区谒舍,皆多自占所为于其所在之其官,除其本、计其得,十一分之,而以其一为贡,敢不自占,自占不以实者,尽没入所采取,而作县官一岁”,其大意是凡是从事采集、狩猎、捕捞、畜牧、养蚕、纺织、缝纫、织补、医疗、卜卦算命之人及其他艺人,还有商贾经营者,都要从其经营收入扣除成本,算出纯利,按纯利额的十分之一纳税,自由申报,官吏核实,如有不报或不实者,没收全部收入,并拘捕违犯之人,罚服劳役苦工一年。
从税收制度的构成要素来说,王莽的"贡"已具备所得税的特征,其征税对象为纯盈利额;以从事多种经营活动取得纯收入的人为纳税人;税率为10%;纳税人自行申报,官吏核实;对违法者有处罚措施。
但由于王莽的“贡”征收范围广,征收方法繁,不仅技术操作上不可行,而且引起了人民的群起反抗,到公元22年王莽不得不下旨免税,但为时已晚。
两年后,王莽便国破身死。
但是王莽首创的“无所得税之名,而有所得税之实”的“贡”,确比英国1799年开征所得税早1700多年。
(旁白):说明了什么?想证明什么?中国人聪明吗?15、刘秀减税:造就“光武中兴”光武帝,即刘秀,东汉王朝的建立者。
在位期间(25—57年)先后多次颁布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诏令,多次下诏免罪徒为庶民;废除王莽时期的苛捐杂税,减轻田赋,恢复西汉三十而税一的旧制,山林池泽听任贫民开采,不收假税,兴修水利,实行屯田;废除地方兵役制,裁并400余县,精简官吏十分之九,中央机构包括财政机构也大为紧缩,如秦汉以来一直归属少府掌管的“山泽陂池之税,”亦令其改属司农,由国家统一征收一切租税,少府的职掌只是单纯管理皇室支出。
这是封建税收体制上的一个重要政策。
这些措施实行的结果是“百姓殷富,粟斛三十,牛马被野”(《后汉书·明帝纪》),全国政治稳定,巩固了亡而复立的刘氏王朝,史家誉作“光武中兴。
”(旁白):精减机构、精简人员、减少财政支出,才能减轻民众负担,“藏富于民”。
我们现在正在进行的行政机构改革,正是借鉴了这些好的经验和做法。
16、刘备增税:横征暴敛古城怨建安五年,刘备等人在古城县修养生息,为寻找下次机会做准备。
刘备心里很清楚,北方的曹操袁绍都已经对自己恨之入骨了,想要生存,肯定要从南面想办法。
他看中了荆州,荆州沃野千里,刘表又是一个面瓜,刘表统治荆州,就像一个五岁的孩子拿着块肥肉在狼群里散步。
而刘备自己,要做的当然就是狼群中出爪最快的那头。
欲先取之,必先予之。
刘备很明白这个道理,想要得到荆州,一定要先投靠刘表,再寻找机会。
想投靠刘表,第一步,当然是要尽可能地壮大自己--没人会重视一个毫无实力的投靠者,袁绍当初不重视刘备,那么刘表也不会。
古城县户口共有两万多人,刘备通过种种手段,居然征兵两千有余。
汉朝末年,官府征说一般是九抽其一,但刘备制订了新的税收政策,古城县的居民缴说额达到了三分之一。
刘备的横征暴敛在古城搞得怨声载道,没有人会忍受把自己三分之一的收入白白上缴。
关于古城当时的生活情况,汉末道士左慈笔记小说《诡异录》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余(即作者左慈--王小山注)行四方,至古城。
一妪路乞,余问:"缘何民生如是之艰?"妪曰:"刘备簠簋不饬。
"惊问曰:"备乃皇叔,领豫州牧,何不能治一县?汝诈也。
"妪顿足泣曰:"吾安敢诈,其非无治县之能,无治县之心也。
"这意思是说刘备把古城县搞得一团糟,并不是因为他没有治理古城的才能,而是心思压根没在这上面,只想捞一把就走。
但奇怪的是,据《古城县志》记载,古城人虽然一肚皮的抱怨,但没有人偷税漏税,相反大家还争先恐后地多缴税款。
刘备自己也很奇怪,难道古城县人都是天生的贱种?刘备派孙乾到民间暗访,想了解一下这里奇怪的民风。
几天后,孙乾回到府里,刘备赶紧让座,问:"搞清楚了吗?到底怎么回事?""我化了妆到了城里最富的几家去打听,才知道了真相。
"孙乾叹口气接着道:"古城人知道我们的心思不在这里,他们多缴税原来是想早点打发我们走啊,当然是越早越好。
"第二天,刘备带领他的人马离开了古城,由此我们知道,刘备这个人多少还是有点羞耻心的。
(旁白):二人同姓刘,做事却不同,刘秀减税得民心,造就“光武中兴,巩固刘氏王朝;刘备增税古城怨,形成“三足鼎立”,痛哭江山不保。
鲜明的对比,深刻的教训。
17、海瑞与“天下钱粮减三分”明朝嘉靖年间,税收繁重,民不聊生。
一天,海瑞与嘉靖皇帝对弈。
乘“将军”之际,叫到:“将军,天下钱粮减三分。
”嘉靖皇帝不明其意。
海瑞又再次寻找机会“将军”,并一字一板的说:“将军,天下钱粮减三分。
”这次,嘉靖皇帝听清楚了,但仍不明白海瑞为什么在反复的说这句话。
后来,轮到嘉靖皇帝“将”海瑞的“军”了,也说:“将军,天下钱粮减三分。
”这时海瑞连忙弃棋下跪,嘉靖皇帝莫名其妙,问其缘故,海瑞说:“皇上下棋时说‘天下钱粮减三分’吗?臣下一定照办。
”从那时起,嘉靖皇帝便下令减轻了全国的赋税。
(旁白):海瑞心想老百姓,“天下钱粮减三分”;下棋“将军”施巧计,引诱嘉靖下了令;海瑞下跪忙谢恩,遵照皇命去执行。
18、林则徐扬州堵逃税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早已家喻户晓,但林公扬州治税的伟业却鲜为人知。
满清时期,税收大多沿袭旧制,钞关改为户关后,主要课征正税、商税和船科。
扬州地处要塞,自古扼淮盐咽喉,是商旅必经的水路要冲,早已是苏中重镇。
当时,这一带商品交易发展迅速,商民因船运方便、价廉而多走水路,官府为征收税课,于是在扬州关的白塔河、中闸两口设卡对南北货物、船只征税。
泰州与扬州相距百里,当时系扬州其所辖,地处鲁汀河、通杨运河等几条河流的交汇处,称之为扬泰地区通江达海的门户和捷径,也是出入运河的必经之路。
一些商船为逃避扬州关税,大多绕道泰州。
为制止商船的逃税行为,扬州关则在泰州设置分支机构,在泰州的滕坝、鲍坝和北门外西滋河口(即三坝)增设关卡,对运进运出扬泰地区的货物征收落地税和运销泰兴土产税,其余南北来往货运仍需在扬州关的白塔河、中闸两口(即两口)通行纳税。
然而,此举未能奏效,南北货运绕道泰州逃税依然严重。
后来,官府下令堵死滕坝口。
于是,商民则又采取越坝偷运的形式逃税,即南北航运行船至坝口后,将货物卸船翻坝,运至另一边等候的其他船只上,并且出现了专包越坝逃税的专业户。
这种情况在清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前100多年一直存在,扬州税务管理在“两口三坝”区域征纳矛盾十分突出,内河营运逃税现象越来越严重,不仅导致朝廷税收大量流失,而且还激发了一些社会矛盾。
清道光十二年,林则徐由东河总督授江苏巡抚。
鉴于历史上扬州的特殊地位,历任巡抚都不敢马虎,林则徐也不例外,他上任不久就两次到扬州、泰州巡查。
第一次到扬、泰巡查,刚抵泰州,鞍马未定,一中年妇女牵着少儿跪倒在他面前喊冤,只见她两眼红肿,声音沙哑,泣不成声。
林则徐上前问妇人有何冤枉,妇人自称杜汪氏,东台人,其夫杜仲从事船运,常年往返于扬州、泰州、东台、海安之间,全家老小就靠这条船维持生计。
杜仲因为人实在,服务周到,人缘好,生意倒还红火。
前两天接运一批货物到泰州,船刚靠岸,就遇上官府来人查货,说是要课税,货主与官府来人发生了争吵,官府来人要货主立即交税,否则将没收货物。
情激之下,双方竞斗打起来了,势单力薄的货主哪是官府来人的对手,就在官府查封货物时,货主乘人不备一把火点燃货物后逃之夭夭。
船上起火,货烧了事小,可这船却是杜家的命根子!杜仲一马当先,奋力扑救,虽然“近水楼台”,但“近水还是没有救下烈火”,杜仲烧了个半死,船上的货物烧了个精光,船只亦完全烧毁。
这可怎么办?货主不知去向,官府视之不管,船夫实属冤枉,哭天无门,还请林大人为民作主!林则徐急忙召来泰州知县,问这为税争吵,为税打架,为税烧货,为税毁船是怎么回事。
知县对杜家船只被烧一事了如指掌,但苦于没有抓住货主(纵火者),对如何处理也束手无策。
至于为税争吵、打架、烧货、毁船之事,知县把他在这里执政三年多的所见所闻和盘托出:这为税争吵打架的事经常有,莫说烧货毁船,就是杀人之事也并不鲜见,我当知县三年多,年年都有类似事件发生。
扬州这地方航运船只大多要经过泰州,据说自扬、泰地区设置堵税的“三坝两口”以来,征税与逃税的争斗就没有停止过,民间有个顺口溜:“一到三坝两口,商人为税发抖,白天盘算翻坝,夜里巧妙偷渡。
”前任巡抚为解决翻坝偷税问题想了不少办法,伤了不少脑筋,但偷税者有增无减,时常为税的事情引发争端。
林则徐问道:“难道就找不出个办法?”知县答道:“难啊,据说百把年就是如此。
”林则徐实地考察后,提出了治理越坝逃税的主张:制发安民告示,如在扬州关卡张贴明令禁止逃税,违者严惩重罚的告示,开展大规模的税收宣传活动,使船运货物经营者懂得运销货物应该交税;责令泰州地方官员照章征税,并派税司赴泰州滕坝、西滋河口等地设伏稽查;严肃政令,严惩借对货物征脱而巧立名目,强征暴敛的官史及行为。
此举推出一年后,情况大为改观,扬州关税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1835年,林则徐再度来扬、泰巡查,见积弊已除,甚为高兴,特在滕坝等处树立了《扬关奉宪禁滕鲍各坝越漏南北货税告示碑》,同时再次在泰州口岸及三坝告示商民:贩运货物须至扬关缴税,不得避重就轻,私自绕越,否则一经查出,从重治罪。
这样,不仅威慑了商贾,而且警示了世人。
(旁白):林则徐采取教育在先,严格征管,惩治职务犯罪相结合的治税方略,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19、李闯王,“不纳粮”明末农民大起义的著名领袖李自成带领千百万农民揭竿而起,推翻了明朝的统治,他襄阳建都、西安建国、北京称帝,但由于非税思想的影响,导致了他最后的失败,为国家政权的建立和巩固提供了借鉴。
李自成出生在明代末期,其非税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复杂的历史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明代田赋,自嘉靖以来逐渐加重,万历年间,借其名曰抵御辽东清兵、镇压农民起义、训练新兵等,按田亩先后加征“辽饷”、“剿饷”和“练饷”,即历史上有名的“三饷加派”,总计增赋1670多万两,超过了常赋一倍多,加上地方官吏的私加暗派,提前预征,繁多的劳役,农民不堪重负,叫苦不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