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升学语文试题(初中三年级语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升学语文试题(初中三年级语文)

初中升学语文试题

一. 语言积累与运用(共18分)

1. 加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河上,几条捞沙的木船上亮着灯,那跳动的火焰(yàn)映出几条汉子粗犷

(kuàng)的脸。

B. 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

(chún);低低地,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xián);像落花飘在水上。

C. 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mú)仿,但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ǒu)心沥血的创造。

D. 凡有田夫野老,蚕妇村氓(máng),除了几个脑髓里有点贵恙(yàng)的之外,可有谁不为白娘娘抱不平,不怪法海太多事的?

2. 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有志于为这一崇高理想而奋斗的青年要敢于面对现实,不怕一切艰难困苦,不怨天忧人,以凌云的壮志,用刻苦勤奋的汗水浇开灿烂的理想之花。

B. 由此取得我们一家的口粮,可以说,这是性命悠关的一座桥。那桥不论修得怎样简陋,可仍是美好的。

C. 让这些英雄的人们,在这自由的天幕下,干净的沙滩上,海阔天空地尽情谈笑吧,酣畅地休憩吧。

D. 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莫不关心,麻木不仁。

3. 对下列句子加线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惟妙惟肖:形容描绘得十分精妙逼真。

用在句中形容卢沟桥桥面柱头上的石刻狮子雕刻得十分形象,如同真的一样。

B. 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萧索:荒凉、冷落。

用在句中描写了远处的村庄呈现出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象,反映出农村经济日益凋敝的状况。

C. 我欢悦,是因为那时我已粗识文字,知道爱读书,接触了书,只觉得自己无知而空荡的脑瓜日益充盈起来。

充盈:充满。用在句中写出了“我”经过读书之后,知识日渐增长的喜悦心情。

D. 灯光射在他们五颜六色的丝绣和头饰上,激起一片金碧辉煌的彩霞。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等异常华丽,光彩夺目。用在句中形象地描绘出了彩霞色彩斑斓,绚丽耀眼的特点。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在比赛进行到第33分钟,辽宁队的李金羽在对方禁区前带球突破,被判犯规,辽宁队获得一次前场任意球。

B. 宽带网不仅能浏览信息,收发电子邮件,还可以进行网上视频点播和远程教学等智能化、个性化的服务。

C 这种枪可不是用来伤人的,它是为了试验在太空飞行的卫星受到高速度的太空垃圾撞击后产生的影响。

D.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每一个大学生将来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出色的美术家。

5. 下面语段空白处应填入的句子恰当的一项是()

疑,常常是获得真知的先导,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科学家李四光有句名言:“不怀疑不能见真理。”这句话颇为深刻。一般说来,____________而问题的解决,便是获得真知灼见的开始。数学家华罗庚之所以能在数学领域里取得一个又一个的优异成果,正是由于他对书本上现成的公式、定理和结论,能够大胆怀疑、科学释疑。他攀登数学高峰的第一步也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A. 大胆怀疑与科学释疑往往是连在一起的,问题是在深入研究中提出的,又必然会在怀疑中解决;

B. 问题是在怀疑中提出,又必然会在深入研究中解决,大胆怀疑与科学释疑往往是连在一起的;

C. 问题是在深入研究中提出的,又必然会在怀疑中解决,大胆怀疑与科学释疑往往是连在一起的;

D. 大胆怀疑与科学释疑往往是连在一起的,问题是在怀疑中提出的,又必然会在深入研究中解决。

6. 下面文章与报纸栏中不一致的一项是(

A. 《就美售台武器问题,我向美提出强烈抗议》——《时事纵横》

B. 《纳米可葆兵马俑青春》——《科技博览》

C. 《市民学校吹新风——动力区哈平街道办事处市民学校的故事》——《校园之光》

D. 《省国际博览中心举办庆“六·一”少儿图书展》——《文化长廊》

7. 下列诗句中并非以动写静的一项是(

A.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B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C.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D.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8. 名句、出处、作者、朝代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A.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辛弃疾宋朝

B.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涉世家》司马迁汉朝

C.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过故人庄》孟浩然唐朝

D.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惠崇<春江晚景>》苏轼宋朝

9. 下面句子朗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用舒缓的语气,读出大海的宁静带给人的愉悦)

B.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表示语气停顿)

C.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表示重读)

二.

阅读(共36分)

(一)

正式的书籍,是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的。起先,人们把文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这些竹片或木片叫做简或牍。把竹子木板劈成同样长度和宽度的细条(一般5寸至2尺长),削平表面,在上面用刀子刻字或用漆笔写,每片可以写8到14个字。有的把简牍用麻绳、丝绳或者皮条串编起来,叫做“册”,也写作“策”。这个“册”字,像在几片竹简中间穿上绳索的样子。传说孔子因为勤奋读书,竟把这种穿册的皮条翻断了多次。

这种笨重的书使用起来当然是极不方便的。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的简牍文字书有120斤重。西汉的时候,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3000片竹简。

现在的书,不仅品种多,而且有的越来越小。“缩微胶卷”就是其中的一种。它是用照相机把书或者资料缩拍到胶卷上,一般缩到原书大小的1/48。使用的时候,通过阅读器可以放大到原来大小。其实这种缩微技术,早在19世纪普法战争时候就使用过,当时法国的谍报人员把一份3000多页的情报缩拍在一张几寸长的胶片上,让信鸽带回了巴黎。

缩微图书保存和使用都很方便,如果把1万种每种15万字的书放在一块儿,它的总重量大约有5吨,而缩微以后的胶片只有15公斤。

科学在发展,书也在不断演变,它以越来越丰富的营养,哺育着勤奋学习的人们。

10. 阅读选文,具体说说“策”与“缩微图书”的主要区别。(3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