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基础知识培训资料参考模板
中医药培训资料

数字化中医诊断技术的应用,如望诊、闻诊、问诊等信息的采集 和分析,提高了中医诊断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现代中药药理研究方法
现代中药药理研究方法的应用,如分子药理学、基因组学等,为 揭示中药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技术支持。
中医药现代化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面临的挑战
中医药现代化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如中药材质量不稳定、 中药制剂的标准化和国际化难度大、中医药人才短缺等问题 。
03
中医药养生保健
中医药饮食调理
药食同源
中医认为食物和药物具有相似的属性,可以通过食物的性味归经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和 气血运行。
脾胃调理
中医强调脾胃为后天之本,饮食宜清淡、温热适中,避免过食辛辣、生冷和油腻食物,以 保护脾胃的正常功能。
食疗方剂
针对不同的病症和体质,中医有许多食疗方剂,如红枣、枸杞、当归等,具有补气养血、 滋阴润燥等作用。
中医药培训资料
xx年xx月xx日
contents
目录
• 中医药基础知识 • 中医药临床应用 • 中医药养生保健 • 中医药文化与历史 •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 • 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
01
中医药基础知识
中医药理论体系
1 2
阴阳五行
描述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是中医哲学的核心 。
藏象理论
研究人体内部器官的功能和相互关系,是中医 诊断和治疗的基础。
中医药文化内涵及哲学思想
文化内涵
中医药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强调“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和“ 辨证施治”的个体化治疗。
哲学思想
中医药的哲学思想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理论,这些理论构 成了中医药独特的理论体系。
中医药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中药材培训教材

培训内容:中药基础知识培训地点:公司培训室中药基础知识第一章总论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
中药的认识和使用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充分反映了我国历史、文化、自然资源等方面的特点。
由于其来源以植物性药材居多,使用也最普遍,所以古来相沿把药学称为“本草”。
及至近代,随着西方医药学在我国的传播,本草学遂逐渐改称为“中药学”。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一、先秦时期据医史学家研究,猿人和最早的人类用以充饥的食物,大多是植物类,因此最先发现的也是植物药。
在渔猎生产和生活开始以后,人类才有可能接触较多的动物及其肉类、甲壳、骨骼、血液、脂肪及内脏等,并逐渐掌握了某些动物类药物的医疗作用。
直至原始社会的后期,随着采矿和治炼的兴起,又相继发现了矿物药。
在这一时期,人们从野果与谷物自然发酵的启示中,还逐步掌握了酒的酿造技术。
至殷商时期,酿酒业已十分兴盛。
酒不仅是一种饮料,更重要的是具有温通血脉、行药势和作为溶媒等多方面的作用,故古人将酒誉为“百药之长”。
二、秦汉时期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是《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
该书并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而是经历了较长时期的补充和完善过程。
其“序例”部分,言简意赅地总结了药物的四气五味、有毒无毒、配伍法度、服药方法、剂型选择等基本原则,初步奠定了药学理论的基础。
各论载药365种,按药物有毒与无毒、养身延年与祛邪治病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即后世所称的“三品分类法”。
所记各药功用大多朴实有验,历用不衰,如黄连治痢、人参补虚、半夏止呕、阿胶止血、乌头止痛、茵陈退黄……。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南朝刘宋时期雷著《炮炙论》,叙述药物通过适宜的炮制,可以提高药效,减轻毒性或烈性。
收录了300种药物的炮制方法。
也标志着本草学新分支学科的产生。
中医药知识培训资料

归经
03
阐述药物作用的部位和经络系统,归经理论认为每一种药物都
有一定的归经范围。
针灸理论及疗法
针灸基本理论
包括经脉、腧穴、刺灸方法等基本理论,强调针灸治疗需根 据不同的病症选择不同的经脉、腧穴和方法。
针灸临床应用
针灸可以治疗多种疾病,如痛症、神经系统疾病、运动系统 疾病等,针灸还可以用于预防疾病和保健。
02
中医药临床应用
中药方剂学
1
中药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科中的重要分支,主要 研究中药的组成、功效和临床应用。
2
中药方剂学涉及的中药种类繁多,包括植物、 动物和矿物等,每种中药都具有独特的药理作 用和临床应用范围。
3
中药方剂学的基本任务是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 ,以达到治疗疾病、调理身体的目的。
针灸治疗学
01
针灸治疗学是中医药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传统医学中的瑰宝之 一。
02
针灸治疗学主要研究针灸技术的理论和应用,包括针灸穴位、针灸方法和针灸 适应症等。
03
针灸治疗学在临床应用中具有疗效显著、操作简便、安全可靠等优点,被广泛 应用于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的治疗。
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药学科中的基础学科之一, 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人体生理、病理及 疾病的诊断、防治的一门学科。
夏季天气炎热,人们应该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多饮水,多吃清淡的食物,以养心、养脾 为主。
秋季养生
冬季养生
秋季天气干燥,人们应该多吃润肺的食物, 如梨、蜂蜜等,以养肺、养阴为主。
冬季是收藏的季节,人们应该早睡晚起,多 吃温热的食物,以养肾、养阴为主。
食疗养生法
食疗的意义
食疗是通过饮食来达到调理身体 、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中医药培训相关知识培训资料

4
推拿按摩基础知识
- 推拿按摩的基本原理 - 推拿按摩的手法(拍法、捏法、揉法等) - 推拿按摩的注意事项
6
5
中医诊断基础知识
- 四诊合参(望、闻、问、切) - 病因、病机、病位分析 - 诊断思路与步骤8源自6中药方剂基础知识
- 方剂的组成原则(君、臣、佐、使) - 常用中药方剂介绍(如六味地黄丸、逍遥散等) - 方剂的剂型与用法
- 中医药相关法律法规介绍 - 中医药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 - 医疗事故与纠纷的防范与处理
4
10
实践操作与案例分析
- 针灸、推拿等手法的实践操作 - 中药煎煮与制剂的实操训练 - 典型病例分析与讨论
12
8
7
中医药临床应用与辩证治疗
- 常见病证的中医辩证治疗(如感冒、咳嗽、泄泻等) - 中医药在慢性病、亚健康状态及疑难杂症中的应用 - 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
12
8
中医药养生保健与康复治疗
- 中医药养生保健的理念与方法 - 中医药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 针灸、推拿、拔罐等疗法的康复作用
6
9
中医药法律法规与职业道德
中医药培训相关知识培训资料
序号
培训主题
培训内容概述
学时
1
中医药基础理论
- 阴阳五行学说 - 脏腑经络理论 - 气血津液理论 - 病因病机分析
10
2
中药基础知识
- 中药的种类与分类(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 - 中药的采集与保存 - 中药的炮制与制剂(汤剂、丸剂、散剂等)
10
3
经络与穴位基础知识
- 经络系统的概述 - 常用穴位及其功效 - 针灸疗法及其应用
中药材基础培训

一、中药材基础知识1、中药的起源医食同源、医药同源之说,汉代《淮南子·修务训》记载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
我国最早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记载了100多种药材,如芦根、甘草、地黄、香附等,其次古籍《山海经》还记述药物的产地、形状、效用和使用方法。
2、中药的发展“本草”我国古代记载药物的书籍,因为收载的药物草本植物占多数,有“以草为本”之意。
我国最早的一部本草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出现在东汉末年(公元25-200年),共收载药物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药典,由唐朝政府颁行(公元659年)的《新修本草》,共记载药物844种,对每味药物的性味、产地、采收功能主治都作了详细介绍。
比国外最早的纽伦堡药典(公元1542年)早883年。
明代,李时珍编写的《本草纲目》共收载药物1892种,附方11096个,并绘制药图1160个,并创造用药物属性分类,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医药学文献。
近年出版的《全国中草药汇编》和《中药大词典》前者收载药物2200余种,后者收载药物5767种,是目前比较完整的常用的中药工具书。
3、中药材的来源、命名和分类中药材来源非常广泛,品种繁多,产地众多,生长季节不同,有来自植物、动物、矿物以及加工品和化学制品。
根据药用部位其中植物又分别来自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全草、根皮、枝皮;动物又分别来自肉、骨、皮、角、分泌物、病变体和蜕化体等。
因此,中药材的命名:(1)有根据药材的产地命名的如广藿香、川芎、阿胶等;(2)有根药材据形状命名的如钩藤、乌头等;(3)有根据药材的颜色命名的如:丹参、黄连、紫草等;(4)有根据药材的气味命名的如:麝香、苦参、甘草、细辛、五味子等;(5)有根据药材的生长特性命名的如:忍冬藤、冬虫夏草等;(6)有根据药材的药用部位命名的如:麻黄根、荷梗、莲子、鳖甲等;(7)有根据药材的功效命名的如:放风、泽泻、决明子等。
中药基础知识培训

四)、验收
医院对所购的中药饮片,应当按照国家药品标准和省、自治区、直 辖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的标准和规范进行验收,验收不合格的不得入 库。
对购入的中药饮片质量有疑义需要鉴定的,应当委托国家认定的药 检部门进行鉴定。
有条件的医院,可以设置中药饮片检验室、标本室,并能掌握《中 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的中药饮片常规检验方法。
中药饮片调剂人员在调配处方时,应当按照《处方管理办法》 和中药饮片调剂规程的有关规定进行审方和调剂。对存在"十八反 "、"十九畏"、妊娠禁忌、超过常用剂量等可能引起用药安全问题 的处方,应当由处方医生确认("双签字")或重新开具处方后方可 调配。
中药饮片调配后,必须经复核后方可发出。二级以上医院应当 由主管中药师以上专业技术人员负责调剂复核工作,复核率应当达 到100%。
二、法律法规
《中药饮片管理规范》
为加强医院中药饮片管理,保障人体用药安全、 有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卫生部于2007年3月12日 发布《医院中药饮片管理规范》。
一)、明确了对各级各类医院中药饮片的人员 配备要求、采购验收、保管、调剂、煎煮等管理进 行了规定。
二)人员要求
二级以上医院的中药饮片管理由单位的药事管理委员会监督 指导,药学部门主管,中药房主任或相关部门负责人具体负责。 一级医院应当设专人负责。
山药每100kg,用麦麸10kg。
注:含硫量不得超标。
9.焦山楂:蔷薇科植物山里红 或山楂的干燥成熟果实。
炮制方法:取拣净的山楂,置 锅内用武火炒至外面焦褐色, 内部黄褐色为度,喷淋清水, 取出,晒干。
10.连翘:木犀科植物连翘的干 燥果实。
炮制方法:取原药材,除去杂 质及果柄,抢水洗净,晒干。 筛去脱落的心及灰屑。
中药材基础知识培训讲义

中药材基础知识培训讲义前言中药:是指在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指导下用于防治疾病和医疗保健的药物。
中药材:是天然根源未经加工活仅经过简单产地加工的药物,常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等三类。
中药饮片:是依据治疗疾病的需要,将中药材经过净制、切制或炮制后的加工品。
伪品:是指正品品种之外根源的假冒正品入药者。
中药制剂又称中成药。
中成药根源于中医方子,拥有独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常用的分类方法按剂型分类和功能分类。
正文一、中药与中成材中药的种类众多,根源包含植物、动物、矿物、微生物。
很多品种相像可是用途作用却不同样样,比方:【川牛膝与川续断】川牛膝:甘、微苦,平。
归肝、肾经。
功能与主治:逐淤通经,通利关节,利尿通淋。
用于经闭瘸痂,脓衣不下,跌朴损害,风湿痹痛,足痿痉挛,尿血血淋。
川续断:苦、辛,微温。
归肝,肾经。
功能与主治:补肝肾,强筋骨,续折伤,止崩漏。
用于肝肾不足,腰膝酸软,风湿痹痛,跌扑损害,筋伤骨折,崩漏,胎漏。
酒续断多用于风湿痹痛,跌扑损害,筋伤骨折。
盐续断多用于腰膝酸软。
【天花粉与山药】天花粉:甘、微苦、酸,微寒。
入肺、胃经。
功能与主治:清热生津,润肺化痰,排脓消肿。
用于热病烦渴、肺热燥咳、内热消渴,疮疡肿毒。
因此必然进行鉴识与判断。
负责中药材采买及查收等的人员应具备鉴识中药材真伪利害的能力。
中药判断采纳显微、理化等方法对中药材进行真伪鉴识和纯度检查。
中药性状判断的方法有眼观、手摸、鼻闻、口尝、水试、火试等。
中药的正品是指法定的品种及其特定的部位。
购入的中药材,每件包装上应有显然标签,注明品名、规格、数目、产地、采收(初加工)时间等信息,毒性中药材等有特别要求的中药材外包装上应有明显的标记。
中药材的等级标准以质量最好的为一等品,较好的为二等品,以此类推,最次(符合药用标准的)为末等品。
中药饮片的质量与中药材质量、炮制工艺亲密有关,应该对中药材质量炮制工艺严格控制;在炮制、储蓄和运输过程中,应该采纳举措控制污染,防备变质,防备交叉污染、混杂、差错。
中药培训内容

中药培训内容一、中药基本知识1、配伍“就是有选择性的将两种以上的药物配合应用。
常见七种配伍关系: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单行:就是用一味药治疗疾病,如:独参汤单用一味人参大补元气,治疗虚脱之症等。
相须:就是两种功用相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互相增强疗效。
如黄柏与知母同用可增强滋阴降火作用。
大黄和芒硝同用可促进通泻大便作用等。
相使:就是两种功用有某些共性的药物同用,可相互协调提高疗效。
如补气的黄芪与利水的茯苓合用,可加强益气健脾利水功用等。
相畏:就是一种药物能抑制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烈性。
如生姜能抑制半夏毒性,所以半夏畏生姜。
相杀:就是一种药物能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
如绿豆能杀巴豆毒,防风能杀砒霜毒相恶:就是两种药物配合应用后一种药物可以减弱或牵制另一种药物疗效。
如:黄岑能减低生姜的温性,所以生姜恶黄岑相反:就是两种药物合用后,可以发生不良反应或剧毒作用。
如甘草反甘遂、芫花等。
相反药原则上不能同用,相恶相反均属于配伍禁忌。
2、禁忌:包括配伍禁忌、妊娠禁忌和服药禁忌。
“十八反”歌诀: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芫遂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歌解:甘草反海藻、京大戟、甘遂、芫花乌头(包括:川乌、草乌、附子)反半夏、瓜蒌(全瓜蒌、瓜蒌皮、瓜蒌仁、天花粉)、贝母(川贝、浙贝)、白蔹、白及。
藜芦反诸参(包括人参、丹参、南沙参、苦参、玄参),细辛、芍药(白芍、赤芍)。
“十九畏“歌诀: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荆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爁炙煿莫相依。
歌解:硫黄畏芒硝(包括玄明粉);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子(包括黑、白两种);丁香畏郁金芒硝(包括玄明粉)畏三棱;川乌、草乌畏犀角;人参(各种人参)畏五灵脂;官桂(包括肉桂、桂枝)畏石脂(赤白两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基础知识培训一、中药基础知识中药——凡是以中医传统理论为指导,进行采收、加工、炮制、制剂,以利于临床应用的药物称中药。
1、中药的产地、采集、干燥和贮存(一)产地产地与中药质量密切相关。
这是由于各地的土壤、水质、气候、日照、雨量、肥料等自然条件不同所致,特别是土壤成份的差异对中药质量的影响尤为突出,故逐渐形成了使用“道地药材”的用药原则。
(二)采集一.植物药(1) 全草:在枝叶茂盛,花朵初开时采集。
(2) 叶类:在花蕾将放或盛开时采收。
(3) 花及花粉:在含苞未放时采摘花蕾。
(4) 果实及种子:在成熟时采摘。
(5) 根及根茎:在初春或秋末采收。
(6) 树皮及根皮:在春夏之间采剥。
2.动物药(1) 夏秋季捕捉:石决明、牡蛎、蛤壳、瓦楞子等。
(2) 秋季采集:桑螵蛸、露蜂房。
(3) 夏末秋初:蝎子、土鳖虫、蟋蟀、斑蝥等。
3.矿物药全年皆可采挖。
(三)干燥干燥方法:晒干、阴干、烘干、石灰干燥、远红外线干燥及微波干燥等。
1.晒干法主要适用于肉质类药材。
2.阴干法主要适用于芳香性花类、类及草类药材。
3.烘干法主要适用于阴雨天急需干燥或一些特殊要求的药材。
四)贮存a.贮存不当,就会发生虫蛀、霉烂、变色、走油等现象,导致药材变质。
b.通常采用的贮存方法有:干燥、低温、避光、密闭保存及化学药物薰杀。
2、中药的炮制1.消除或降低毒副作用2.增强药效3.改变药物性能4.利于贮存5.便于服用(二)炮制方法1.修治法:主要包括纯净、粉碎和切制三道工序。
2.水制法:用水或其它辅料处理药材的方法称为水制法。
3.火制法:用火对药物进行加热处理的一种方法。
4.水火共制法:本法既要用水,又要用火。
5.其他制法:主要有制霜、发酵、发芽、药拌等。
三、中药性能(一)四气四气是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
凡能治疗温热性疾病的药物,多属凉性或寒性。
凡能治疗寒凉性疾病的药物,多属热性或温性。
寒、热之性不甚明显,谓之平性药。
(二)五味1.辛味:“能散、能行”,即具有发散、行气、行血作用。
(细辛、当归)2.甘味:“能补、能和、能缓”,即具有补益、调和、缓急作用。
(甘草、大枣)3.酸味:“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作用。
(五味子、乌梅)4.苦味:“能泄、能燥”,即具有通泄、燥湿等作用。
(大黄)5.咸味:“能下、能软”,即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等作用。
另有淡味药,即无明显味道。
“淡”则“能渗、能利”,即能渗湿利便。
(龙骨)三、中药性能(三)升降浮沉升,即上升提举;降,即下达降逆;浮,即向外发散;沉,即向内收敛。
(四)归经归经——药物对某经或某几经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经作用较少,甚至无作用,这种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称归经。
引经药——一些不但能自入某经,而且还能引导它药进入某经的药物,称引经药。
(五)中药毒性1.毒性分级(1)大毒——中毒症状严重,常引起主要脏器严重损害,甚至造成死亡者,归为“大毒”。
如草乌、川乌、马钱子等。
(2)有毒——当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久,出现严重中毒症状,并引起重要脏器损害,归为“有毒”。
如附子、商陆、牵牛子等。
(3)小毒——中毒症状轻微,一般不损害组织器官,不造成死亡者,归为“小毒”。
如吴茱萸、细辛、苦杏仁等。
3.预防措施(1)应掌握有毒中药的品种及其使用的特殊要求。
(2)根据病人体质强弱和病情,严格控制使用剂量和服药时间。
(3)严密观察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和毒副反应,早诊断、早处理。
四、中药的用法(一)配伍配伍——根据不同病情和临床辨证,有选择地将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组合在一起应用叫配伍。
1.配伍七情(1) 单行——用一味药治疗疾病谓单行。
(2) 相须——两种性能、功效相同或近似的药物合用,以增强疗效的一种配伍方法叫相须。
(3) 相使——两种药合用,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辅药可以提高主药功效的配伍方法谓相使。
(4) 相畏——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使其毒副作用减轻或消失的配伍方法称相畏。
(5) 相杀——一种药物能够清除另一种药物毒副作用的配伍叫相杀。
(6) 相恶——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使其作用减弱,甚至消失的一种配伍谓相恶。
(7) 相反——两种药物配伍应用后,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即谓之相反。
2.七情配伍关系(1) 相须、相使可以起到协同作用,提高药效;(2) 相畏、相杀可以减轻或消除毒副作用;(3) 相恶是一种药物抵消或削弱了另一种药物的功效;(4) 相反是药物配伍后,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1)中药配伍禁忌1)十八反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2)十九畏硫磺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荆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爁炙煿莫相依。
2)中西药的配伍禁忌1)形成难溶性物质:如四环素族与石膏、海螵蛸、石决明、龙骨等配伍。
2)影响药物的分布与排泄:如磺胺类药物与乌梅、蒲公英、五味子、山楂等配伍。
3)抑制酶活性:如六神丸、牛黄解毒丸与胃蛋白酶、多酶片、乳酶生等配伍。
2.妊娠用药禁忌禁用药:毒性强、药性猛烈的药物,如巴豆、牵牛、斑蝥、麝香、虻虫、水蛭、三棱、莪术、芫花、大戟、甘遂、商陆、水银、轻粉、雄黄等。
慎用药:活血药、攻下药、行气药、大辛大热药,如桃仁、红花、乳香、没药、王不留行、大黄、枳实、厚朴、附子、干姜、肉桂、天南星、川乌、草乌等。
中药具有寒、热、温、凉等特点,因而一种药物只适用于某种或某几种特定的证候,而对其他证候无效,甚或出现反作用。
此时,对其他证候而言,即为禁忌证。
如:热结便秘——大黄适用。
阴虚便秘——大黄禁忌。
阳虚便秘——大黄禁忌。
4.饮食禁忌(1) 病证食忌温热病:忌食辛辣油腻煎炸之品。
寒凉证:忌食生冷寒凉之品。
(2) 服药食忌常山忌葱;鳖甲忌苋菜;地黄、何首乌忌葱、蒜。
(三)中药用量确定中药的剂量,应根据以下几方面因素来考虑。
1、药物性质:毒性大、作用峻烈者用量宜小。
2、药物配伍:复方中,君药比辅药重;单方剂量比复方重。
3、年龄、病情、体质:小儿、妇女产后及体质虚弱者用量宜小。
4、季节与地域:解表药夏季用量宜小,冬季用量宜大;在严寒冬天的北方用量重;南方用量宜轻。
(四)中药煎服法1、煎药法(1)煎药用具:以砂锅、瓦罐为最好,搪瓷罐次之,忌用铜、铁锅。
(2) 煎药用水:自来水、井水均可。
(3) 煎煮火候:补益药宜用文火慢煎;解表药宜用武火急煎。
(4) 煎煮方法:先加水浸泡30~60分钟,每剂煎煮2~3次,分2~3次服。
2、特殊要求:1)先煎:介壳、矿石类药,如龟板、鳖甲、代赭石、石决明、牡蛎等应打碎先煎半小时以上;附子、川乌、草乌等药宜先煎1小时以上。
2)后下:薄荷、荆芥、木香、砂仁、沉香、豆蔻等久煮有效成分易于挥发;大黄、钩藤等久煎有效成分破坏,故此两类药物均宜后下。
3)包煎:对于蛤粉、滑石、旋复花、车前子、灶心土等宜先用纱布包好,再与其他药物同煎。
4)另煎:人参、羚羊角、鹿角等贵重药,往往单煎2~3小时,以便能更好地煎出有效成分。
5)熔化:阿胶、龟胶、鹿角胶、鳖甲胶等入煎粘锅,宜加热后熔化兑服。
3、服药法(1)服药时间1) 汤剂一般每日一剂,分2~3次服。
2) 急性病可不拘时间,慢性病应定时服。
3) 胸膈以上病宜饭后服,胸膈以下病宜饭前服。
4) 补益药宜早晚空腹服。
5) 对胃有刺激的药物宜饭后服。
6) 泻下药及驱虫药宜空腹服。
7) 宁神安眠药宜睡前服。
3、服药法(2)服药方法1)汤剂宜温服。
2)解表药宜偏热服。
3)寒证用热药宜热服。
4)热证用寒药宜冷服。
5)服用丸剂用温开水吞服。
6)服用散剂用温开水冲服。
三、道地药材(概念和性能)道地药材特点:1、具有明确的地理性四大怀药:怀地黄、怀牛膝、怀山药、怀菊花。
与当地的土壤、气候、地理环境有关。
2、特有的质量标准怀牛膝是四大怀药之一,在全国各地都能生长,但生长在河南的牛膝,行性质量却大有不同。
真正河南产的道地怀牛膝多呈长条形,挺直,皮细,肉肥,味甜微苦。
而外地产的牛膝则常短小、细瘦二多分歧,柴性强,干枯而不柔润,无弹性,味苦。
临床上,怀牛膝以补肝肾为主,二土牛膝则以治咽喉痛为主。
二者主治应用出现了差异。
3、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人们对道地药材有了深厚的文化和良好的口碑。
4、高经济价值真正道地药材市场上价格比普通药材贵几倍甚至十几倍,但是,由于很多消费者不懂药材而片面的忽略了价格决定质量的细节,所以导致道地药材在流通过程中受阻。
各地区的道地药材:东北地区:人参、细辛、五味子华北大区:黄芪、甘草、党参西北地区:当归、肉苁蓉华东及中原地区:浙八味—白术、元胡、玄参、杭白菊、杭麦冬、杭白芍、杭白芷、温郁金;四大怀药等四、生产管理严格按工艺要求进行生产。
五、质量管理严格按药典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