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古代文学常识汇编25720说课讲解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全解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全解一、基础知识先秦文学◆最早的文学是原始人类的口头创作,是流传在原始人类中的古老歌谣和神话故事。
◆一般认为,古籍中保存下来的一些原始歌谣,比较接近原始形态,可信为原始歌谣的有:《吴越春秋》中的《弹歌》、《礼记•效特牲》中的《蜡辞》《易经》中的《归妹》上六爻等。
◆殷墟的甲骨卜辞、商代和周初的铜器铭文,《周易》中的卦、爻辞,《尚书》在的殷周文告等,可以说是我国散文的萌芽。
◆我国远古神话主要保存在《山海经》、《淮南子》、《列子》、《楚辞•天问》中,其中保存神话最多的是《山海经》。
◆《女娲补天》见于《淮南子•览冥训》,它描写的女娲是一位英雄女神。
◆《夸父逐日》见于《山海经•海外北经》,塑造了一位英雄夸父的形象。
◆《黄帝擒蚩尤》见于《山海经•大荒北经》,它是反映社会斗争的著名神话。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最初叫做《诗》或《诗三百》,后世儒家尊之为经典后,称为《诗经》,共收入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三百零五篇诗歌作品,主要是民歌。
成为我国古代文学现实主义的开端。
◆《诗经•小雅》中有《南陔》《白华》《华黍》等六篇诗有篇目而无歌辞,后人称为为“笙诗”。
◆《诗经》按风雅颂三类编排,现在一般认为这种分类是按照音乐的不同特点来划分的。
◆风即乐曲,国风指当时诸侯国所辖各地域的乐曲。
诗经中共有十五国风,篇。
即: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频风。
◆雅,即正,“雅乐”是相对于地方乐而说的,周京都地方的王畿之乐。
大、小雅之分可能因为《小雅》中的诗产生的时代较晚,在音乐上受到了“风”的影响而有所变化。
有大雅、小雅之分,大雅篇,小雅篇,共计篇。
◆颂是祭神祭祖时用的歌舞乐曲,包括周颂三十一篇,鲁颂四篇,商颂五篇,共计四十篇。
◆《诗经》作品的写作年代,总的来说产生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一般说,《周颂》当产生于西周初年,《大雅》的大部分也当是西周初年的作品,小部分产生于西周后期。
文学常识梳理教案古代文学史

文学常识梳理教案古代文学史文学常识梳理教案一、古代文学史概述古代文学史是指古代文学作品的发展演变及其所处的历史时期。
本节将对古代文学史进行概述,从早期的古代文学起源、发展到中古文学和近古文学时期,全面了解古代文学的演变过程。
1. 古代文学概述古代文学源远流长,包括篇章、诗歌、故事、传记等多种文学形式。
古代文学不仅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古代文学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古代文学的分类古代文学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比如形式、内容、风格等。
常见的分类包括散文、诗歌、戏曲、传说等。
每种文学形式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价值。
3. 古代文学的发展古代文学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时期。
从早期的神话传说到后来的怀古文学、词赋等,古代文学在演变过程中表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
了解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背后的文化与历史背景。
二、古代文学的代表作品古代文学作品中有很多经典之作,本节将介绍一些代表性的古代文学作品,并对其主要内容和价值进行解读。
1.《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不同时期的诗歌作品。
它的内容广泛,涉及生活、爱情、政治等多个方面,具有丰富的民俗和历史价值。
2.《红楼梦》《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小说通过展现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爱情和家族的衰落,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腐朽。
3.《水浒传》《水浒传》是元代作家施耐庵撰写的一部长篇小说,描写了宋江等梁山好汉的英雄事迹。
小说以其生动的形象和激烈的情节吸引了广大读者,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三、古代文学与现代社会的联系古代文学虽然诞生于远古时代,但它与现代社会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本节将探讨古代文学与现代社会的关联性,及古代文学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
1. 古代文学的价值古代文学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通过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
古代文学常识解析教案

古代文学常识解析教案一、导言在丰富的中国文学史上,古代文学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作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古代文学常识的学习对于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教案旨在通过解析古代文学常识,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发展历程和代表作品,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与理解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文学的基本概念和相关术语;2. 掌握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及其主要流派;3. 能够辨别古代文学代表作品,并解析其主要特点和意义;4.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情感认同与审美能力;5.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古代文学的基本概念(1)什么是古代文学?(2)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的区别;(3)古代文学的重要性和作用。
2. 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1)古代文学的三大时期:先秦、汉唐、宋元明清;(2)各个时期的文学特点、代表作品及其作者;(3)各个时期的文学流派,如诗、词、曲、小说等。
3. 古代文学的代表作品解析选择几部代表性作品,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演讲的方式,进行深入的解析,包括作品的主题、背景、创作意图、艺术手法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用一首古代诗歌或词曲的经典句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与学习(1)讲解古代文学的基本概念和与现代文学的区别;(2)介绍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重点讲解先秦、汉唐、宋元明清时期的文学特点;(3)分组演讲,学生对于代表作品进行解析并展示。
3. 拓展延伸结合现代文学作品,与古代文学进行对比,让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影响和传承有更深刻的认识。
4. 综合讨论与总结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进行讨论,总结古代文学的重要性和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五、教学评价与反思通过学生的小组演讲、讨论和教师的现场辅导,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同时,收集学生的反馈和建议,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改进。
六、教学资源与评价标准1. 资源准备:(1)相关的古代文学资料和教材;(2)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的图片、音视频资料。
高中语文古代文学常识知识点全面汇编

高中语文古代文学常识知识点全面汇编古代文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情感,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高中语文学习中,了解和掌握古代文学的常识知识点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学鉴赏能力至关重要。
下面将对高中语文古代文学常识进行全面汇编。
一、古代文学的分类古代文学可以分为四大类别,即诗、赋、曲、文。
其中,诗是古代文学的核心,是古代文人表达思想和情感的重要形式。
赋是古代文人用于记述社会风貌和抒发个人情感的类型,它的特点是用典则多、意境深远。
曲是古代文学中用于流传民间的歌曲,有琴曲、舞曲和杂曲等多种形式。
文则是古代文人记录历史事件或表达自己见解的纪实性文章。
二、古代文学的代表作品古代文学中有许多经典之作,以下是其中一些代表作品:1.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包括了诸多民间诗歌,以其朴实的语言和深沉的意境,展现了古代人民的生活与情感。
2.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迁以生动的文字和精准的史料,详细叙述了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和重大事件。
3. 《红楼梦》:是清代文学家曹雪芹的巨著,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它以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荣辱悲欢。
4. 《水浒传》:是元代文学家施耐庵创作的四大名著之一,它描写了义军起义和反抗封建统治的故事,有着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激烈的情节。
三、古代文学的艺术特点古代文学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点,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特点:1. 常用修辞手法:古代文学经常使用象征、夸张、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使作品富有意境和感染力。
2. 注重音韵美:古代文学非常注重音韵上的美感,追求韵律和声韵的和谐。
例如,古代的诗歌经常采用平仄格律和韵脚。
3. 重视意境表达:古代文学注重意境的抒发,追求作品中情感和思想的悠远和深沉。
4. 多样的艺术手法:古代文学采用了丰富多样的艺术手法,如比兴、夸张、对仗等,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艺术性。
古代文学常识汇总

古代文学常识汇总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涵盖了一段漫长的历史时期。
以下是古代文学常识的汇总:1.古代文学的起源:古代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文字的出现,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朝晚期。
最早的古代文学作品通常是歌辞和诗篇,如《诗经》。
2.古代文学的类型:古代文学包括了诗、词、赋、曲、文言小说等多种文学体裁。
其中,诗是最早出现的文学形式,而小说则是较晚发展起来的。
3.古代文学的代表作品:古代文学有诸多经典之作,如《诗经》、《楚辞》、《论语》、《孙子兵法》、《辞海》等。
4.古代诗歌:古代诗歌主要以诗为代表,包括了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有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两种形式,而近体诗则是指唐代以后的诗歌形式。
5.古代词:古代词是一种以抒发个人感情为主题的文学形式。
以宋代的词为代表,其中又以苏轼、李清照的词作最为著名。
6.古代赋:赋是一种较为雄浑豪放的文学形式,多用于歌颂国家、君主和英雄。
以两汉时期的赋为代表,如《陈情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
7.古代曲:曲是一种结合了诗歌和音乐的艺术形式,以唐代的曲最为著名。
其中,元曲是中国古代戏曲的代表作,代表了中国古代戏剧的巅峰。
8.古代文言小说:古代文言小说是以文言文书写的长篇小说,如《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
这些作品成为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
9.古代文学的风格特点:古代文学作品常常以修辞手法、意象描写和寓言等方式丰富形式。
另外,古代文学也注重以文学作品展示国家、社会、人生等方面的思考。
10.古代文学的影响:古代文学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中,《诗经》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红楼梦》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被广泛研究和传播。
总的来说,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历史上的重要阶段,涵盖了丰富多样的文学形式和作品,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学习古代文学常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根源和精髓。
古代文学常识知识大全初中大全

古代文学常识知识大全初中大全古代文学常识知识大全初中大全在中学语文学习中,古代文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了解古代文学常识知识,有利于提高我们对于古代文学的理解,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和欣赏中华文化的精髓。
一、古代文学概述《周礼》中就有“乐章、歌辞,以娱天地”,文学史的古与今分界线是建于汉代,最早出现文学作品的书传载于《尚书》、《诗经》、《楚辞》等。
在这之后,古代文学经过长时间的演变,具体分为先秦、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及清等不同的时代。
二、古代文学流派1.政论文学(战国左国思想家管仲的智慧著作)、代表性作品是《管子》《孟子》(孟子思想体系的阐发者著作)等。
2. 辞赋文学辞赋以形式多变、表现方式自由、尊重创造性、偏重修辞手段而著称。
秦汉时期传统的辞赋主要有“乐府”、七言古诗、五言古诗等。
3.历史文学古代历史文学以史家为代表,代表性的著作有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扬雄的《神异经》等。
4.小说文学中国古代小说起源于《古小说》,唐宋以后的小说在表现手法、内容上均较之前更加丰富多样。
代表性的作品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等。
三、古代文学的四大名著1.《红楼梦》《红楼梦》是唐宋以来中国小说史上最杰出的代表之一,是中国文学世界中瑰宝的一部。
它以社会、情感、审美、哲学等为主题,折射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精髓和社会现实。
2.《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经典名著之一,曹操、刘备、孔明等具有鲜明形象的人物,以及那种骨肉相残、儒将不能制、野心家易反覆等主题,使其具有独特的史诗性质,更在全球范围内的文学界具有极高的地位。
3.《水浒传》《水浒传》是中国古代的历史传说,融绵绵不绝的熟人闲话、史实改编的历史故事、富有异想天开的小说元素。
这种混合体使它既是小说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是人民群众在悲欢离合中的对生命的肯定。
4.《西游记》《西游记》是一部以中国传统宗教文化为题材创作的神魔小说,以精神探索与成长为主题。
人教版必修5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说课稿

人教版必修5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说课稿一、背景和教材分析1.1 教学背景《古代文化常识》是人教版必修5语文教材中的一篇文章。
该篇文章是围绕古代文化常识展开的,通过对古代文化的了解和探索,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历史意识。
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传统。
1.2 教材特点•选材广泛:该教材以古代文化常识为主题,涵盖了古代历史、人物、传统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细化知识点:教材中的知识点多为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传统,通过具体的案例和细节来展开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培养综合素养:通过学习古代文化常识,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又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跨学科学习能力。
二、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了解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如黄帝、夏朝、商朝等。
•了解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如《诗经》、《左传》等。
•掌握相关词汇和概念,如庄重、仁义、祭祀等。
2.2 能力目标•能够理解和分析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段落,并做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测。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点,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和回答。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理解能力,进行综合性学习和跨学科学习。
2.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历史意识,让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尊重自己的文化传统。
•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他们成为具有创造力和综合素养的新时代人才。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3.1 教学重点•理解和记忆课文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掌握相关词汇和概念,如庄重、仁义、祭祀等。
•运用课文知识点,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解答。
3.2 教学难点•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如仁义、祭祀等。
•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整体把握,以及各自的特点和贡献。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和热身(5分钟)通过简短的导入和热身活动,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4.2 学习阅读(2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古代文化常识》,并在阅读过程中标记重点句子和不理解的词汇。
古代文化常识汇编讲课教案

文学术语
“风骚”
• 1.来源:《诗经·国风》与《楚辞·离骚》的合称,代表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两大源流,后泛指文学;
• 2.“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 《论诗》;
• 3.俗语意指妇女行为轻佻放荡。
“诗六义”
• 1.内涵:风雅颂赋比兴
• 2.风雅颂:指《诗经》按音乐划分的三个类别。风即 国风,指西周时各国的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 指周王京畿地区的音乐;颂为统治者进行祭祀时所用 的颂扬先祖品行的乐歌。
• 2.在古代,通常将保护身体其他部位的装具称为甲, 将保护头部的单独称作胄,“甲胄”配套使用,后成 为古代防护装具的概称;
• 3.“”刘公乃帝室之胄,德广才高,可领徐州。——《全 图绣像三国演义》
黄袍
• 1.含义:古帝王的袍服,通常被看作帝王服色的象征; • 2.起源:隋唐崇尚“以黄为贵”,深受帝王喜爱,至
• 2.谥号:人死之后后人给予评价的文字,通常指帝王 /后妃/诸侯/臣僚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后人 根据其生前事迹品行给予的中肯称号,如隋炀帝,汉 哀帝等;
• 3.年号:中国古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如康熙三年, 乾隆六年。
伯仲叔季
• 1.古代泛指兄弟姐妹间的排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 叔次之,季最小;
初唐四杰
• 1.唐初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他们的出 现使得初唐诗歌一洗齐梁浮靡之风,逐渐显露风骨之 象;
• 2.“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 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二》
宗法制度
帝室之胄
• 1.胄,从由从月,头盔,引申为受到保护的帝王或贵族 的子孙;
• 2.“仲尼”,“孙仲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全古代文学常识汇编25720最全古代文学常识汇编一、散文(一)历史散文(1)《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
原名《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前后记叙了春秋时期250 多年的史事。
(2)《国语》:我国第一部的国别体史书,共21 卷。
传为左丘明所著。
全书按不同国家记载了从周穆王到周贞定王前后500 余年的史事,从春秋末年到战国初期。
《国语》和《左传》区别是《国语》写不同国家,以记言见胜;《左传》按年代编写,长于记事。
(3)《战国策》:即《国策》,《国语》后又一部国别体史书,西汉末年刘向所编订,共33 编。
记事上起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下迄秦二世元年(前209),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
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该书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 “南辕北辙”等。
(二)诸子百家散文(1)道家老子,又称老聃、李耳,道家学派创始人,生活于春秋时期。
主张“无为”,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代表朴素辩证法观点。
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并能由对立而转化。
代表作《老子》,又名《道德经》。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河南)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现存《庄子》一书,33 篇,又名《南华经》。
代表作《逍遥游》。
(2)儒家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zōu)邑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思想核心是“仁”。
现存《论语》20 篇,是他的弟子记录他与弟子们言行的语录体专集。
“论”,读lún ,择也,选择摘录之意。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山东)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
其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向背。
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
著有《孟子》一书。
荀子,名况,尊号“卿”,战国末期赵国人。
汉时避宣帝刘洵讳,改称“孙卿”,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
著有《荀子》。
针对孟子“性善论”提出“性恶论”,针对儒家“天命论”提出“天行有常”的朴素唯物论和“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
(3)墨家墨子,名翟(dí),春秋时代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著有《墨子》一书,今存53 篇。
(4)法家韩非,战国末韩国人,荀况弟子,法家学派代表人物。
在政治上提出重赏、重罚、重农、重战者诸项政策,主张君主集权,反对贵族操纵政治。
现存《韩非子》55 篇。
▲春秋三传:《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六经:《易》、《书》、《诗》、《礼》、《乐》、《春秋》。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六义(诗经):风、雅、颂、赋、比、兴十三经:《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十家:西汉史学家班固概括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
三教九流:三教,儒教、道教、佛教。
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二、诗歌(一)《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
《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到汉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共305篇。
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叫“国风”共160 篇,大都是各地民间歌谣,这是《诗经》的精华,如《伐檀》、《硕鼠》。
“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多系西周王室贵族文人的作品,也有少数民谣,内容大都是记述周贵族历史,歌功颂德的。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 篇,多为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
手法分为“赋”、“比”、“兴”,形式以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源头。
(二)《楚辞》西汉末年,刘向搜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辑录成《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它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加工形成,又大量引用楚地的风土物产和方言词汇,所以叫“楚辞”。
《楚辞》(浪漫主义)与《诗经》(现实主义)成为我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
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战国末期楚国人。
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他用楚辞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即遭遇忧愁,“离”通“罹”),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为“骚体”。
还有《九歌》、《九章》、《天问》等。
《涉江》是《九章》中的一篇。
农历五月初五是他投汨罗江自沉的纪念日。
▲风骚:“风“指《诗经》“国风”,骚指《楚辞》中《离骚》,后以此概指《诗经》和《楚辞》。
屈宋:屈原、宋玉(屈原弟子,主要有《九辩》《风赋》《登徒子好色赋》《高唐赋》。
)三、其他(1)《山海经》:我国古代地理名著。
内容为古代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
其中保存了大量远古神话传说,如“黄帝战蚩尤”、“鲧禹治水”、“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等故事。
(2)《列子》:列子,名御寇,战国时郑(河南)人,被道家尊为前辈,主“虚静”、“无为”。
(3)《晏子春秋》:记载齐国晏婴言行轶事的著作,对当时统治者的奢侈腐败、劳动人民的饥寒交迫及各国之间的勾心斗角,都有真实反映,文章有较浓厚的文学色彩。
秦代篇(1)李斯:代表作是散文《谏逐客书》。
秦王政十年(前237)下令驱逐六国客卿。
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为秦王政采纳。
他在秦王政统一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
(2)吕不韦:战国末期韩国大商人,曾为秦国的相国。
他集合门客编写了《吕氏春秋》。
又称《吕览》,是杂家代表作。
吕不韦还想出一个宣传该书的办法,“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即“一字千金”的由来。
汉代篇一、散文(一)政论散文(1)贾谊: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
世称贾生、贾长沙、贾太傅,洛阳人。
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有“疏”7 篇,《新书》10 卷58 篇;明朝人辑有《贾长沙集》。
《新书》反映了贾谊的政治经济思想,开篇《过秦论》,总结了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提出了一系列政治主张;《宗首》、《藩强》、《权重》等阐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大政》、《修政》等提出了利民安民的民本思想。
代表了汉初政论散文的最高成就。
(2)晁错:西汉政治家,作品有《守边劝农疏》《论贵粟疏》。
《守边劝农疏》,就抗御匈奴问题深入议论,首次提出屯田戍边的建议,并周密地设计了实施举措:如从罪人至庶民,广泛招募,当免罪的免罪;由官府补偿被匈奴夺去的损失等,以使屯戍者久安其处。
此疏奏上后,即被文帝采纳,定为国策。
《论贵粟疏》,提出了“欲民务农,在于贵粟”的观点,扭转了“谷贱伤农”的状况振兴了农业生产,增强了国力,对历史上“文景之治”的局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历史散文(1)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陕西)人,太史令司马谈之子。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正史二十四史的第一部,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
共130篇,本纪记帝王生平事迹;世家记贵族兴衰史;列传记不同阶层社会著名人物事迹;表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书是天文历法科技专著。
《史记》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司马迁与西汉司马相如有“文章两汉两司马”之称。
司马迁与班固有“班马”之称。
(2)班固:字孟坚,东汉扶风(陕西)人,修成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开创“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
辞赋以《两都赋》最著名。
《两都赋》分《西都赋》、《东都赋》两篇。
《西都赋》由假想人物西都宾叙述长安情况,以暗示建都长安的优越性;《东都赋》则由假想人物东都主人介绍东都洛阳盛况,表明已超过了西都长安。
后张衡《二京赋》、左思《三都赋》,在形式上都受其影响。
▲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三)其他(1)刘安:沛郡(江苏)人,西汉思想家、文学家,汉高祖孙,袭父爵封为淮南王。
招门客集体编著《淮南鸿烈》,也叫《淮南子》。
全书内容庞杂,《汉书·艺文志》则将它列入杂家。
其中最为著名的篇章有《鲧禹治水》、《共工怒触不周山》、《塞翁失马》等。
(2)刘向:西汉经学家、文学家。
撰有《说苑》、《新序》,还整理修订了《战国策》、《楚辞》。
《说苑》:按各类记述春秋战国至汉代的遗闻轶事,其中以记述诸子言行为主,不少篇章中有关于治国安民、家国兴亡的哲理格言。
主要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思想。
《新序》采集舜、禹时代至汉代史事和传说,分类编纂,与《说苑》一书性质类似。
(3)王充:王充是东汉伟大的无神论者。
著有《论衡》,《订鬼》是他的名篇。
《论衡》,无神论著作,是针对这种儒术和神秘主义的谶纬说进行批判。
《论衡》解释世俗之疑,辨照是非之理,即以“实”为根据,疾虚妄之言。
“衡”字本义是天平,《论衡》就是评定当时言论的价值的天平。
它是古代一部不朽的唯物主义的哲学文献。
正因为《论衡》一书反叛于汉代的儒家正统思想,故将它视之为“异书”。
《订鬼》,选自《论衡》。
王充生活的时代,各种鬼神迷信泛滥,危害社会,他着重对“死人为鬼,有知,能害人”的有神论思想进行了有力地批判,针对相对的提出了“死人不为鬼,无知,不能害人”的无神论主张。
(4)蔡琰:东汉杰出的女诗人和书法家。
字文姬,,东汉末年人,是文学家蔡邕的女儿。
“天下丧乱,文姬为胡骑所获,没于南匈奴左贤王,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
曹操素与邕善,痛其无嗣,乃遣使者以金璧赎之,而重嫁于(董)祀。
……后感伤乱离,追怀悲愤,作诗二章。
”这是《悲愤诗》由来。
二、赋(我国古代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1)贾谊:《吊屈原赋》,公元前176年,贾谊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历屈原放逐之地,遂作此赋。
此赋描写了一个善恶颠倒,是非混淆的黑暗世界,表现对屈原深深的同情。
但他不赞同屈原以身殉国,主张“远浊世而自藏”,以此保全自己,这才合乎“圣人之神德”。
《鵩鸟赋》,人鸟对话形式,开汉赋主客问答体之先河。
作者向这只带来死亡之兆的鸟儿诉说,得到的答案是死亡不过是万物变化的一种,不值得为生留恋,为死悲伤。
(2)枚乘:西汉辞赋家,代表作《七发》是一篇讽谕性作品。
赋中假设楚太子有病,吴客前去探望,通过互相问答,构成七大段文字。
在于劝诫贵族子弟不要过分沉溺于安逸享乐,表达了作者对贵族集团腐朽纵欲的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