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官制文学常识

合集下载

文言文中官职知识点

文言文中官职知识点

文言文中官职知识点一、官职简介在古代中国的文言文中,官职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官职指的是各级官员的职位,官员根据职位的不同,担负着不同的责任和权力。

官职的设立和管理,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秩序和政权稳定的基础。

二、官职等级分类文言文中的官职按照等级可以分为九品官、三公九卿、地方官和职官等不同的类别。

九品官是按照官员的资历和能力来划分的,分为九个等级,每个等级又细分为上中下三品。

三公九卿是指三位最高的官员(太尉、大司马、大将军)和九个最高的官员(太尉、司徒、司空、太傅、太保、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尚书令),他们都是皇帝的亲信和重要辅助者。

地方官是指各地的官员,负责管理地方事务。

职官是指一些特定的官职,例如:宰相、尚书等。

三、官职的晋升在文言文中,官员的晋升是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标准进行的。

一般来说,官员的晋升是通过考试和选拔来确定的。

官员需要参加科举考试,取得一定的成绩才能晋升。

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通过的考生都有机会获得官职晋升的机会。

此外,官员的资历和工作表现也会影响其官职的晋升。

一个官员如果在工作中表现出色,得到皇帝的赏识,就有可能获得更高的官职。

四、官职的权力和责任官职不仅代表着官员的身份和地位,还代表着他们的权力和责任。

不同的官职担负着不同的责任和权力,例如:宰相负责辅佐皇帝管理国家大政,尚书负责拟定和颁布法令,地方官负责管理地方事务等。

官员通过行使自己的权力,来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发展和保障百姓的福利。

五、官职的变迁官职在中国古代社会是动态变化的,官职的设立和撤销都与时代和政治制度的变迁有关。

随着政治权力的变化,不同的官职也会出现新的设立或者被废除。

例如,在中国历史上,唐朝设立了宰相和尚书等官职,而在宋朝则废除了宰相这个官职。

这些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发展和演变。

综上所述,官职是文言文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

了解官职的等级分类、晋升方式、权力责任和变迁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运作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古代官职名称文学常识

古代官职名称文学常识

古代官职名称文学常识古代中国曾经建立过大量官职,涵盖到地方、文化、军事等多个领域,这些官职不光体现出政权权力和官僚体系结构,同时又是一个种类丰富、复杂的文学话题。

考古学和文学史学开始研究古代官职制度,发现它们的变化复杂的多样性,其中的数目和种类也极其庞大。

在文学作品中,官职也是诗词、文言文和小说等文学作品重要的题材,因此,了解古代官职称号也是文学常识。

秦汉时代作为古代政治、文化和经济的重要时期,官制也广泛应用于剧作中。

秦汉时代的官职有“太监”(主管朝廷后宫事务)、“尹”(地方土官)、“太傅”(大臣和参与朝政的尊贵人物)、“正字”(统计收税、审查兵役等)、“都尉”(军事官职)等,古的故事剧《赵氏孤儿》中的主角都担任过各种官职:赵括任“行中郎”,糜夫人任“内侍”,冯相任“太学博士”等。

另外,三国时期的官职有“将军”、“太守”(地方土官)、“丞相”(朝廷大臣)、“谏议大夫”(顾一大臣向君主提出建议)、“太傅”(兼管朝廷正义)等;《三国演义》中曹操任“中郎将”,司马懿任“侍中”,孙权任“丞相”,刘备任“太尉”,诸葛亮任“军师”;关羽任“征西大将军”等。

汉代以后,官职称号如“后”(皇后)、“君”(公子)、“尉”(印第官、参与地方统治)、“县令”(县的最高官员)、“司马”(将军)、“文官”(公务员)、“太守”(军事官职)等。

《红楼梦》中,冯燕任“宴政阁大经学官”,贾母任“京兆尹官”,贾赦任“翰林学士”,贾琏任“内丞”,王夫人任“太监”;《水浒传》中,林冲任“镇南将军”,宋江后害任“镇北大都督”,卢俊义任“桂阳太守”,宋清任西夏国“令长”,虎痴任“知府”等。

此外,还有宋代的官职,如“天子”(皇帝)、“宰相”(丞相及其一致性官员)、“武公”(元老)、“道明大元帅”(最高军力)、“太学博士”(最高文职)、“广文大夫”(管理艺术)、“无役大夫”(统治文献)。

古典文学作品《唐诗三百首》中,李白任“宴政阁大夫”,白居易任“颜国大夫”,王维任“韩文学士”,杜甫任“顺德大夫”;《西游记》中,孙悟空任“紫霞仙子前使”,唐僧任“唐僧圣衣学士”,猪八戒任“道教使臣”,沙僧任“观音子弟”,罗汉任“方丈统师”。

中国古代官制文学常识

中国古代官制文学常识

中国古代官制文学常识中国古代官制文学常识古代官职指的是古代的从政人员的官职。

古代官职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

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

大体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

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中国古代官制文学常识,一起来看一下吧。

史:商代设置,原为驻外武官,后成为王左右的史官,掌管祭祀和记事。

马:商代设置,负责征讨和射猎。

戍:商代设置,督率“族”、“众”,从事守边和征伐。

小史:周代掌管邦国之志和贵族世系。

小臣:商和西周时朝廷官员,亦称少臣,常奉王命从事占卜、祭祀、田猎和征伐。

卿士寮:官署名,商末、西周时设置,其长官称为卿士,执掌国家政务。

太史寮:官署名,商末、西周时始置,其长官称为太史,掌国王的册命及祭典等。

西周以后的太史掌管起草文书、册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掌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

秦汉设太史令,职位渐低。

魏晋以后太史仅管天文历法。

三事大夫:西周设置,指常伯、常任、准人。

常伯为掌管民事的地方官,也称牧;常任官员的选拔,也称任人;准人掌管司法,又称准夫。

司徒:西周始置,又称司土,掌管国家土地、民众,负责籍田、管理山泽、征发徭役等。

下设林、虞、牧等官职。

司马:西周始置,掌管军政和军赋,后世作为兵部尚书的别称。

司空:西周始置,掌管工程,后世作为工部尚书的别称。

司寇:西周始置,掌管刑狱、纠察等事。

宗伯:西周始置,掌管宗庙、祭祀等礼仪,后世作为礼部尚书的别称。

太师、太傅、太保:西周始置,合称“三公”,为国君辅弼之官,辅导太子。

太傅地位在太师之下,太保又次之。

明清以后以朝臣兼任,成为虚衔。

少师、少傅、少保:周代始置,为国君辅弼之官,合称“三少”,辅导太子。

地位分别次于太师、太傅、太保。

三公:周代的三公有二说:一说是司马、司徒、司空,一说是太师、、太傅、太保;西汉时称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史大夫(大司空)为三公;东汉时以太尉、司徒、司空合称三公,又称三司,为共同负责军政的最高长官。

中国古代官职知识大全

中国古代官职知识大全

中国古代官职知识大全古代职官知识1、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最尊贵者谓上卿。

2、尚书:最初管文书奏章,唐吏、户、礼、兵、刑、工六总的正职称尚未书。

副职称侍郎。

3、学士:掌管典礼,编纂诸事的官。

唐以后自然数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

4、御史:本为史官。

秦以后设御史大夫,仅次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

5、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

宋时由大臣任,权力相当于宰相。

6、左徒:战车时楚国史官,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娄。

职责规谏皇帝,举荐人才。

7、太尉:元以前官职名称,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

8、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9、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有声望有地位的知识分子。

10、太史:西周、春秋时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

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掌管典籍、祭祀。

11、长史:秦时丞相属官,相当于丞相的秘书。

西汉后成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

12、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这,相当于丞相。

13、尹: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左尹略高于右尹。

14、经略使:唐宋时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

15、: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

16、太守: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

17、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

18、巡抚:明初指京城巡察地方。

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咯次于总督,别称“抚院”“院台”“抚军”。

19、都督: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

20、里正:古代乡官,即一里之长。

21、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

22、从事:中央事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幕僚。

22、迁:升职、降职、平级转调。

23、去:辞职、调离、免职。

古代官职升降文化常识

古代官职升降文化常识

古代官职升降文化常识
古代官职升降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其中包含着广泛的知识和智慧,反映着古代帝王治国理政的智慧和经验。

下面是关于古代官职升降文化的相关参考内容:
1. 官职等级
古代中国官职等级非常复杂,制度多次变革,但总体而言主要可分为九品官、三省六部和科举三大系统。

九品官以九品中正制为标准,按照品级高低划分,从一品到九品;三省六部是指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东厂,和六部,即吏部、兵部、礼部、刑部、工部和户部,是古代政府的核心机构;科举制度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分为进士、举人、贡士、明经、秀才等几个层级,是古代中国选拔人才最重要的途径。

2. 升降机制
古代官职的升降机制主要通过举荐、考试、朝请等方式实现。

例如科举制度中的考试,会根据考试成绩和其他因素来决定考生的成绩等次,然后按照成绩等次和官职等级进行匹配,最终确定升降职位。

另外,举荐和朝请也是中央政府确定官员升降职位的重要途径,朝廷会根据官员的表现和贡献,决定是否升迁或降职。

3. 官职升降文化的影响
官职升降文化影响了古代中国政治、文化、经济、社会等各个
领域。

在政治方面,官员的升迁与降职直接关系到朝政稳定与否,对朝廷的决策和政策制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文化方面,官职升降体现了尊卑、贵贱和荣辱观念,对古代文人的创作和品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经济方面,官员的职位和身份也直接关系到财富和地位,影响了社会财富的集中和分配;在社会方面,官职升降文化也影响了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对社会风气和人民的生活方式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必背五 古代文化常识

必背五 古代文化常识

必背五古代文化常识(一)官制1.中央官制(1)三公九卿制(秦汉两朝)(2)三省六部制(隋至清末)2.地方官制(1)郡:古代行政区划单位。

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分为百县,县有四郡,当时郡比县小。

秦统一天下后,实行郡县制,在全国置三十六郡,郡比县大。

自东汉起,郡成为州的下级行政单位,介于州、县之间。

隋朝废郡,以县直隶于州。

(2)道:汉代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道,这是一种行政特区,与县相当。

唐代的道,先为监察区,后演变为行政区,是州以上一级行政单位。

明清在省内设道,其中守道是小行政区,而巡道具有监察区性质,其长官称为道员或道台。

(3)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太守。

(4)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普遍设置,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

(二)军事1.兵符:古代调兵遣将所用的凭证。

用铜、玉或木、石制成,为虎形,称“虎符”。

制成两半,右半留存在国君处,左半交给统帅。

去军中传达王命或调发军队时,必须两半验合后,方能生效。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盛行于战国、秦、汉时期。

后世还有麟符、鱼符、兔符、龟符等。

2.三军:春秋时期,大国多设三军,如晋设中军、上军、下军,以中军之将为三军统帅;楚设中军、左军、右军,以中军为主力。

后逐渐被前军、中军、后军代替。

到了唐宋时期,基本成为军队的固定建制。

前军一般是先锋营,负责开路、架桥、侦察、抢占据点及应付小规模战斗等任务;中军是统帅率领的大军,负责摧毁敌方的武装力量、占领城池等任务,是三军的主力部队;后军负责全军的掩护、警戒及后勤保障等任务。

3.羽林:西汉武帝时选拔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六郡之良家子守卫建章宫,初称为“建章营骑”,后改称“羽林骑”,其意为“如羽之疾,如林之多”。

隶属光禄勋,为皇帝之护卫。

东汉以后,历代禁卫军亦常有羽林之名。

4.军户:指世代从军、充当军差的人户。

东晋、南北朝时,士兵及其家属的户籍属于军府,称为军户。

高考复习之古代文学文化常识(必背版)

高考复习之古代文学文化常识(必背版)

第1组古代官职、制度、年龄相关太史:官名,史官之长,掌修史及天文历法等。

秦、汉设太史令,汉代为太常之属官,掌管天文历法。

太守:汉朝设立的一郡最高行政长官。

隋后刺史、知府的别称也为太守。

明清则专称知府。

司马:官名①西周始置,掌管军政和军赋,职权大小不定。

汉武帝时,罢太尉,设大司马,从隋代始,不再设大司马。

②兵部尚书的别称。

③军事主官的僚属。

唐代各州置司马,名义为郡守之佐,实为闲职。

太尉:秦代至元代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军事长官,执掌天下军政事务。

公车:汉代官署名。

为卫尉的下属机构,设公车令,掌管宫殿司马门的警卫。

臣民上书、征召,都由“公车”接待。

六军:周制以一万两千五百人为一军,天子有六军。

后世以六军指皇帝的军队或皇家侍卫军队。

迁:调动官职,主要有升级、降级、平调三种情况,如迁升、迁授、右迁为升级,迁削、迁谪,左迁为降级,调复原职叫迁复。

总角:未成年者扎在头顶两旁的发髻。

借指童年。

结发:①古代男子成童始束发,因指初成年时为“结发”。

②成婚。

古礼,成婚之夕,男左女右束发共髻,故名。

伯仲叔季:兄弟中长幼排行的次序。

长兄称为伯,次兄称为仲,其次称为叔,幼弟称为季。

古代男子的字前常加“伯、仲、叔、季”表示排行。

第2组人才选拔、教育、典籍相关殿试:科举考试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皇宫内的大殿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金榜:科举时代殿试中试的名单,因揭晓殿试名次的布告用黄纸书写,放而称金格考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秀才:汉代以来举荐人才的科目之一,唐初设秀才科,后渐渐废去,仅作为对一般儒生的称呼。

明清两代专门用来称府、州、县学的生员。

连中三元:科举制度分别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它们合称“三元”,若有人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第一名,则称其“连中三元”。

古代官职文学常识

古代官职文学常识

古代官职文学常识古代官职文学常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提升自己修养。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是古代官职文学常识,希望对您有帮助。

古代官职文学常识篇11、中央官职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

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设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

【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

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

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六部】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学、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

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

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寺即官署。

九寺即九卿之官署。

汉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谓之九寺大卿。

历代略有变动,迄于清皆因之。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

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

高启为翰林国史编修等。

2、地方官职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

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

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

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

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掌书记等。

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

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3.古代常见官名【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

有时称相国,常于宰相通称,简称“相”。

一般只设一个丞相,俗称大丞相,有时分为左右两个丞相,右丞相专门管理国事,左丞相是皇帝的“私人顾问”。

不需要管理国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官制文学常识
古代官职指的是古代的从政人员的官职。

古代官职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

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

大体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

下面就是整理的中国古代官制文学常识,一起来看一下吧。

史:商代设置,原为驻外武官,后成为王左右的史官,掌管祭祀和记事。

马:商代设置,负责征讨和射猎。

戍:商代设置,督率“族”、“众”,从事守边和征伐。

小史:周代掌管邦国之志和贵族世系。

小臣:商和西周时朝廷官员,亦称少臣,常奉王命从事占卜、祭祀、田猎和征伐。

卿士寮:官署名,商末、西周时设置,其长官称为卿士,执掌国家政务。

太史寮:官署名,商末、西周时始置,其长官称为太史,掌国王的册命及祭典等。

西周以后的太史掌管起草文书、册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掌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

秦汉设太史令,职位渐低。

魏晋以后太史仅管天文历法。

三事大夫:西周设置,指常伯、常任、准人。

常伯为掌管民事的地方官,也称牧;常任官员的选拔,也称任人;
准人掌管司法,又称准夫。

司徒:西周始置,又称司土,掌管国家土地、民众,负责籍田、管理山泽、征发徭役等。

下设林、虞、牧等官职。

司马:西周始置,掌管军政和军赋,后世作为兵部尚书的别称。

司空:西周始置,掌管工程,后世作为工部尚书的别称。

司寇:西周始置,掌管刑狱、纠察等事。

宗伯:西周始置,掌管宗庙、祭祀等礼仪,后世作为礼部尚书的别称。

太师、太傅、太保:西周始置,合称“三公”,为国君辅弼之官,辅导太子。

太傅地位在太师之下,太保又次之。

明清以后以朝臣兼任,成为虚衔。

少师、少傅、少保:周代始置,为国君辅弼之官,合称“三少”,辅导太子。

地位分别次于太师、太傅、太保。

三公:周代的三公有二说:一说是司马、司徒、司空,一说是太师、、太傅、太保;西汉时称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史大夫(大司空)为三公;东汉时以太尉、司徒、司空合称三公,又称三司,为共同负责军政的最高长官。

唐宋仍沿此称,但已无实际职务。

明清虽亦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但只是最高荣衔。

宰:商代始置,掌管家务和家奴,西周沿置,掌王
家内外事务。

春秋时各国沿用,称“太宰”,明清时作为吏部尚书的别称。

工师:春秋时齐、鲁、楚等国设置,战国沿置,或称“工正”,掌管百工和官营手工业。

相国:春秋时齐景公设置,战国时各国沿置,或称丞相,为百官之长,秦以后成为辅佐皇帝的最高官职。

唐以后多作为实际担任宰相者的尊称,清代则专指任大学士者。

丞相:始于战国,为百官之长,秦以后成为辅佐皇帝的最高官职,总理全国政务。

西汉时与太尉、御史大夫合称三公。

西汉末至南北朝,或称司徒、或称大丞相、相国。

南宋孝宗时,改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

元代于中书省设立左右丞相,明初沿置,不久即废。

宰相:古代对在朝廷上总揽政务的最高长官的泛称,并非具体官职。

如秦汉时的丞相、相国为宰相;魏晋以后,以中书监、中书令、尚书令、侍中、仆射以及参于政务的重要将军均为宰相,随君主指定而任事,无定员亦无定名。

隋唐定制,以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尚书仆射为名义上的宰相,实际上仍要君主为其特选其它官职加上个“同平章事”,方成为实际上宰相。

宋以后,遂直接以“同平章事”为宰相之官称,与次一等的“参知政事”合称宰执。

明代为加强独裁,废丞相制度改由皇帝直接处理政务,而以内阁之大学士协助,所以大学士又成为明代事实上的宰
相。

清代在内阁之外又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又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但内阁大学士仍拜相,称为外廷,军机处则称为内廷。

可见由先秦到明清,随着皇权的加大加重,宰相的权力逐渐减弱。

尉:春秋时晋国始在上、中、下三军设置,主发众使民。

后来各国皆在将军下设尉,秦以后朝廷设太尉,为武官之长。

历代多沿置,但从汉以后逐渐变为一种官阶虚衔,无实权。

宋徽宗时定为武官最高官阶。

元以后废用。

大良造:战国初期秦国的最高长官,握军政大权。

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为楚国的最高长官,握军政大权。

柱国:亦称上柱国,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为楚国的最高武官,地位次于令尹。

唐以后作为勋等,沿至清代始废。

三闾大夫:战国时楚国设置,掌管昭、景、屈三姓贵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