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理工大学【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2014版本科培养方案

合集下载

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最好的14所大学

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最好的14所大学

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最好的14所大学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最好的14所大学名单1、哈尔滨工业大学2、武汉理工大学3、东华大学4、华东理工大学5、济南大学6、天津工业大学7、南京工业大学8、青岛科技大学9、中北大学10、江苏大学11、内蒙古科技大学12、齐鲁工业大学13、安徽理工大学14、南昌航空大学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介绍该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复合材料与工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能够在复合材料的设计生物制药专业、制备和成型加工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及设备设计或相关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就业前景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在专业学科中属于工学类中的材料类,其中材料类共17个专业,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在材料类专业中排名第13,在整个工学大类中排名第97位。

截止到 2013年12月24日,324023位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平均薪资为4994元,其中工资3568元,0-2年工资4243元,10年以上工资1000元,3-5年工资5331元,6-7年工资6818元,8-10年工资7685元。

就业前景比较好的地区:宁波、上海、北京、深圳、南京、广州、苏州、天津、成都、西安。

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就业方向这个专业培养从事高分子材料设计、合成、制备、成型加工、应用、材料性能表征、评价和新材料研究开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我们掌握的情况是,这个专业目前就业情况不错,待遇薪酬也不错。

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后可毕业生可以就业于与复合材料相关的汽车、建筑、电机、电子、航空航天、国防军工、信息通讯、轻工、化工等有关企业和公司,担任工程研究人员、工程师和营销管理人员,从事设计、研发、分析、生产、测试、评价、营销、管理等工作;也可以在高等院校、研究设计院所从事科研教学工作。

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最好的14所大学还看:1.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最好的14所大学2.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最好的13所大学3.工程管理专业最好的20所大学4.信息工程专业最好的20所大学5.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最好的20所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2014年度新增硕士指导教师遴选通过名单

武汉理工大学2014年度新增硕士指导教师遴选通过名单

武汉理工大学2014年度新增硕士指导教师遴选通过名单(共127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共19人)1、材料物理与化学(共5人)曹少文张军邓兆杨梅君李少珍(湖北理工学院)2、材料学(共8人)冯晋阳牟方志苏贤礼何亮韩春华张平田培静严琼姣3、生物医学工程(共2人)邱彤殷义霞4、建筑材料与工程(共3人)刘刚肖月薛永杰5、复合材料学(共1人)祖磊交通学院(共4人)1、道路与铁道工程(共1人)谭金华2、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共1人)陈鹏3、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共2人)冯辉罗亮管理学院(共1人)工商管理(共1人)牟仁艳机电学院(共7人)1、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共1人)李建贵2、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共4人)牟新刚文泓桥唐健冠魏莉3、机械电子工程(1人)严晗4、机械设计及理论(共1人)燕松山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共7人)1、轮机工程(共3人)张尊华陈智君章林柯2、智能交通工程(共3人)褚端峰马晓凤汪洋3、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共1人)熊庭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共7人)1、结构工程(共1人)吉柏锋2、桥梁与隧道工程(共1人)卢志芳3、土木工程建造与管理(共1人)胡韫频4、建筑历史与理论(共2人)祝笋王发堂5、城乡规划学(共1人)郭建6、市政工程(共1人)张倩汽车学院(共10人)1、车辆工程(共6人)聂琳真冯智勇胡三宝裴晓飞韩爱国李其仲2、动力机械及工程(共4人)邹斌郭冠伦王志红甘小燕资环学院(共1人)环境工程(共1人)黎华信息学院(共5人)1、信息与通信工程(共5人)方艺霖李达李景松王克浩吴皓莹计算机学院(共7人)1、计算机应用技术(共6人)罗芳唐祖锴王红霞杨朝阳冯运仿(湖北理工学院)陆垂伟(湖北理工学院)2、软件工程(共1人)张蕊自动化学院(共6人)1、控制科学与工程(共2人)刘小珠赵东明2、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共4人)陆宁侯慧胡红明胡国珍(湖北理工学院)航运学院(共4人)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共4人)周春辉马勇谭志荣陈刚文法学院(共7人)1、民商法(共1人)陈娜2、教育经济与管理(共1人)陈耘3、体育教育训练学(共2人)邓士琳阳艺武4、知识产权法(共1人)孟奇勋5、传播学(共1人)唐丹6、高等教育学(共1人)周群英理学院(共8人)1、应用数学(共4人)薛琼陈彧方玺刘修身(湖北理工学院)2、统计学(共2人)吴永红樊庆菊3、固体力学(共2人)谭柱华文鹏飞经济学院(共2人)1、电子商务(共1人)李冰2、国际贸易学(共1人)单元媛艺术与设计学院(共5人)1、设计艺术学(共3人)谢华王刚张琴2、艺术学理论(共2人)王美艳付敏外国语学院(共5人)1、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共3人)薛睿吴卫平向二兰2、英语语言学(共2人)姜艳毛颢物流工程学院(共5人)1、机械设计及理论(共1人)袁建明2、物流管理(共3人)申文张莹吕海利3、物流技术与装备(共1人)董熙晨政治与行政学院(共4人)1、科学技术哲学(共2人)程宏燕高潮2、政治学理论(共2人)胡仕勇林慧化生学院(共7人)1、无机化学(共2人)张桂敏刘丹2、有机化学(共1人)张静丽3、物理化学(共1人)陈峰2、药剂学(共1人)徐文瑨4、化学工艺(共1人)吴选军5、微生物与生化药学(共1人)崔晓峰马克思主义学院(共6人)1、思想政治教育(共3人)庞艳桃张利荣朱志刚(江汉大学)2、中国近现代史(共2人)左世元(湖北理工学院)杨泽喜(湖北理工学院)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共1人)胡治艳。

武汉理工大学2014-2016年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及岗位聘任办法

武汉理工大学2014-2016年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及岗位聘任办法

武汉理工大学2014-2016年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及岗位聘任办法(经2013年第14次校长办公会审议通过)为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专业技术岗位评聘工作,充分发挥学科评审(评议)组的学术管理作用,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满足学校事业发展需要,根据国家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一章评审聘用工作原则第一条分类指导与重心下移原则按照学校制定评聘学术业绩条件基本原则、学科群制定评聘细则的思路,开展副教授(副研究员)和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并重型、科研为主型教授(研究员)评聘工作。

四级教授评聘工作实现重心下移,经学科评审组评审、高级专业技术岗位评审委员会(以下简称校评审委员会)审定后聘用。

第二条师德优先与质量导向原则评审聘用专业技术岗位,需考核专业技术人员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素质和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表现及其任职期间的工作实绩、业务水平,凸显教学工作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

第三条科学设岗与择优聘任原则在核定的专业技术岗位总量和结构比例内,坚持科学设岗、公开招聘、择优聘用。

以教学和科研工作量为基本依据分编,按学科或基地(平台)类别核岗,岗位设置向特色优势学科和专业、重大科研成果、高层次人才及团队等倾斜。

第四条突出重点与鼓励冒尖原则强化人才意识,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实行特评特聘制度(特聘教授由学校专业技术职务特评特聘工作小组组织评审,特聘副教授由学科评审(评议)组组织评审),对拔尖人才实行破格评聘制度。

第二章评审聘用组织及其职责第五条评审组织及职责由教授会(教师系列)、学科评审(评议)组、校评审委员会构成学校专业技术岗位评聘的各级组织。

(一)教授会由各学院(部)、科研中心(所)全体教授组成。

教授会原则上由各分学术委员会主任主持。

主要职责:负责对申报高级岗位教师的学术水平进行评议。

(二)学科评审(评议)组按学科群组建, 由相关学科在职正高人员组成。

学科评审(评议)组组长和成员根据需要适当调整。

主要职责:1.根据学校制定的申报教师各级岗位职务的学术业绩要求,制定本学科群岗位学术业绩条件细则;2.对申报正高及以下岗位人员进行评审、评议或推荐。

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最终)

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最终)

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简介材料是现代文明的三大支柱之一,是支撑工业生产与工业技术的物质基础,新材料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先导。

材料科学与工程是研究有关材料成分与结构、合成与制备、性能和使用效能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技术与生产。

本专业始于1994年,由原成都理工大学测试分析研究中心、非金属矿物原料研究所、材料科学技术研究所等合并组建,是我校较早创办的集教学、科研、分析测试三位一体的非地学类专业系之一。

现设有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金属材料两个本科专业方向。

本专业是四川省省级特色本科专业,《四川省高等教育新世纪教改工程》省级材料类本科人才培养基地,材料学学科为四川省省级重点学科。

现有专职教师16人,其中教授8人(其中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人,博士生导师3人),副教授4人,讲师4人,专职教师均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

拥有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权点。

二、培养目标培养具备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较宽广的基础知识,受到较系统的工程技术和研究技能训练,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能在半导体材料与元器件、建材、机械、电子信息、冶金、航空航天、交通运输、船舶、能源、环保、石油、化工、军工、矿产资源等材料科学与工程及其相关领域从事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技术改造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三、培养规格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具有敬业爱岗、求实创新、团结协作的品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本专业学生通过系统的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学习,受到材料合成与制备、加工与改性、性能分析与检测技能的基本训练,掌握材料成分与结构、合成与制备、性能和使用效能及其相互关系的基本规律,掌握分析和解决材料科学与工程相关问题的基本技能。

武汉理工大学本科课外培养计划-武汉理工大学教务处

武汉理工大学本科课外培养计划-武汉理工大学教务处
辅修第二专业
4
2-4
修满规定课程,取得规定学分,计4学分
选修四
社会实践
主持活动
1-2
1-4
主持学校、学院的专题活动、主持社团举办的全校性活动,1次计2学分;参加学校、学院专题活动、社团举办的全校性活动的组织工作,主持社团一般活动、主持班级专题活动,1次计1学分。本项最高合计4学分。
参加社会调查及社会实践
附录二:
武汉理工大学本科课外培养计划细则
类别
内容选修
单项学分
学年
考核内容及单项学分
必修
中国语文考试
2
2-4
通过武汉理工大学《中国语文》网络自学平台学习,参加学校组织的《中国语文》考试,成绩合格计2学分。
必考
普通话水平测试
1
1-4
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并获得二级以上证书计1学分。
英语听力测试
1
1-4
参加学校组织的英语听力测试,成绩合格计1学分。
举办专题讲座
2
2-4
在学院组织的30人以上参加的活动中,主讲讲座1小时以上,或进行外文演讲20分钟以上,计2学分。
发表文学、美术、音乐作品
1-4
1-4
作为第一作者,在核心期刊及重要报纸(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发表作品(含译文),计4学分;在其他正式期刊发表作品(含译文),计2学分;校内学生社团、学院、班级主办的内部刊物的编委,每编辑完成1期计1学分,在其中发表作品计1学分;参加校内征文竞赛获得等级奖计2学分。
参加文体训练
3
1-4
参加大学生艺术团、校运动队训练,并按学校要求参演(赛),每满1年计3学分。
参加外语水平考试
2
2-4

武汉理工大学培养计划表

武汉理工大学培养计划表

4.5 5.0 1.0 4.5 4.0
船体强度与结构设 乐京霞 计课程设计 4140112021 理论力学B 体育918 4140111021 流体力学A 体育918 4140067031 轨道交通 4140436061 郭志勇
01-10 01-14 01-14 01-17
2.5 2.5 2.5 17
罗薇 谭金华 张航 付军 胡幼常 唐小兵 罗亮 邓育林 邓育林 罗美清 汪敏 汪国相 王林
01-08 22-26 01-03 17-17 03-17 01-18 22-26 11-17 22-26 01-10 22-26 22-26 01-08 19-20 01-18 01-03 01-15 01-16 01-17 10-17 18-18
01-16 16-16 16-16 03-17 01-17 04-18 01-08
4.0 1.0 1.0 2.0 4.0 4.0 3.0
4140233021 船舶运动学 4140451061 基础工程A 4140359021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 交通控制试验与设 4140445061 计 4140384061 基础强化训练 4140001001 中国造船史(GX) 道路交通规划课程 4140526071 设计
交通运输地理与布 张矢宇 局 毛筱菲
4140233021 船舶运动学
4140233021 船舶运动学
毛筱菲
09-16
3.0
4140455061 桥梁工程下 4140258021 毕业设计 4140258021 毕业设计 4140207021 运输经济学 4140362031 工程地质A
陈小佳 李月光 李月光 徐燕 欧湘萍
船舶与海洋工程振 吴卫国 动学 张少雄 郑绍春 郑绍春 宋春节 谢奇 周增国 罗薇

2013至2014学年度武汉理工大学国家奖学金名单

2013至2014学年度武汉理工大学国家奖学金名单

12676 12677 12678 12679 12680 12681 12682 12683 12684 12685 12686 12687 12688 12689 12690 12691 12692 12693
第 4 页,共 19 页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薛前 蒋龙 马栋梁 刘也萍 刘圣源 许晓彤 周雷 余安正 许新 陈熙 徐杨 马凯文 傅逸蒙 郑扬银 苏策 罗文涛 喻奕 李莉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杨宏欣 何湘 张杨伊兰 易凤梅 鲁丽盈 孙倩 江珊 罗香 谢莹莹 韩晓靖 袁飞飞 汤骅 邓悦 张雨溪 谢威 金颖婕 刘晏岑 王颖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2013-2014学年度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名单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姓名 姜珊珊 张晓平 毛鹏燕 杨楚楚 木天胜 罗丽莎 方清明 张尉博 随献伟 陈星竹 陈明凤 王奕媛 李念念 陶勇 刘丰艺 朱城业 学校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院系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 材料化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材科学硕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复合材料与工程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学号 0121101030132 0121101010334 0121101010434 0121101080528 0121101010805 0121101080333 0121101040126 0121014660115 0121101050106 0121201010131 0121203920406 0121201010332 0121201010730 0121201010501 0121201040101 0121201080401 性别 民族 女 女 女 女 男 女 女 男 男 女 男 女 女 男 男 男 入学年月 证书编号 12624 12625 12626 12627 12628 12629 12630 12631 12632 12633 12634 12635 12636 12637 12638 12639 满族 2011年9月 汉族 2011年9月 汉族 2011年9月 汉族 2011年9月 汉族 2011年9月 汉族 2011年9月 汉族 2011年9月 汉族 2011年9月 汉族 2011年9月 汉族 2012年9月 汉族 2012年9月 汉族 2012年9月 汉族 2012年9月 汉族 2012年9月 侗族 2012年9月 汉族 2012年9月

武汉理工大学本科课外培养计划实施细则

武汉理工大学本科课外培养计划实施细则

武汉理工大学本科课外培养计划实施细则
(经2005年第5次校长办公会审定通过)
根据《武汉理工大学本科课外培养计划实施办法》,为落实本科课外培养计划,协调发展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制订本实施细则,以指导学院实施课外培养活动,考核和管理学生课外学分。

课外培养被分为科技活动、文化活动、技能培训、实践活动等四个方面,要求学生在至少两个方面共计取得8个学分方可毕业。

本科课外培养计划由各学院(部)教学办、学工办负责组织,各系(室、所)配合实施。

学校根据各学院实施情况,在每年年终考核时按学生人数和实施质量计算相应教学工作量。

学院教学办在每学期开学初对所有本科学生取得的课外学分情况予以通报,学工办就相关工作予以布置、动员。

学院教学办、学工办在放假前两周对所有本科学生取得的课外学分、相应的考核依据进行统计、存档,并由教学办对取得的课外学分进行汇总。

有关本科课外培养计划的具体要求见下表。

1.科技活动
2.文化活动
3.技能培训
4.实践活动
5.其它未定的课外活动,由学生本人申请,组织单位审核,教务处认定学分,各学院负责记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2014版本科培养方案Undergraduate Education Plan for Specialty in CompositeMaterials Engineering (2014)专业名称复合材料与工程主干学科材料学Major Composite Materials Major Disciplines Materials计划学制四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Duration 4 Years Degree Granted Bachelor of Engineering所属大类材料类大类培养年限1年Disciplinary Materials Duration 1 years最低毕业学分规定Graduation Credit Criteria*本专业学生的课内、课外实践教学学分共计29.5学分。

一、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Ⅰ Educational Objectives &Requirement(一)培养目标本专业期待毕业生几年之后能达成下列目标:(1)具有良好的修养与道德水准;(2)具有扎实的复合材料方面理论知识基础、知识面宽,能够从事复合材料技术与产品研发、工艺与设备设计、产品设计和生产技术管理等工作;(3)能够在一个技术开发团队中作为骨干或者领导有效地发挥作用;(4)在复合材料制备、加工成型、结构设计、复合材料应用等领域具有就业竞争力,并有能力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5)能够通过终身学习拓展自己的知识和能力;(6)有意愿创新实践,并有能力服务社会。

Graduates of this major are supposed to achieve the following aims:(1)Having good manner and excellent moralities(2)Having solid grounded in basic theory, wide-ranged in specialized knowledge of composite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 The graduates can conduct research on technology and product of composite materials, the design of technique and equipment as well as the design of product and management of production technique.(3)An ability to function as the leading role in a technique developing team.(4)Having strong competitiveness for employment in the field of composite materials preparation, processing, materials analysis , composite materials structure design and composite materials application; an ability to be admitted to the postgraduate study.(5)An ability to develop ones’ own knowledge and abilities through lifelong learning.(6)Recognition of innovation practice and an ability to serve for the society.(二)毕业要求(1)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2)具有从事复合材料与工程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3)掌握扎实的复合材料设计、材料合成与制备、材料复合、性能检测与产品质量控制等专业基础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4)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对复合材料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具有良好的项目方案策划能力与科技写作能力。

(5)具有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必须的机械设计、电工与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7)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的法律、法规,熟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津、法规,能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8)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9)具有适应发展的能力以及对终生终身学习的正确认识和学习能力;(10)初步具备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能力以及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1)Humanities and art,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professional behavior;(2)Related knowledge of mathematics, science and economic management needed in composite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3)Knowledge of composite materials design, materials synthesizing and preparing, performance testing and quality control;(4)Ability to use theory and technical methods to do 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design on new products, new techniques, new technologies and new equipments of composite materials;and good ability of project planning and scientific writing;(5)Basic knowledge and skills of mechanical desig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 electric technology, and computer applications, which are needed in composite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6)Basic methods of literature search, data query and use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obtain relative information;(7)Knowledge of guiding principles and policies of producing, designing, researching,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related industry and knowledge of the status and trends in the fields;(8)Ability of organizing and managing, expressing and communicating;(9)Ability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and keep study all their lifelong;(10)Ability to deal with crisis and emergency events and compete and cooperate in cross-cultural fields.附1:培养目标实现矩阵二、专业核心课程与专业特色课程II Core Courses and Characteristic Courses(一)专业核心课程: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B、材料复合原理、复合材料力学、复合材料聚合物基体、复合材料工艺与设备Core Courses: Polymer Chemistry, Polymer Physics, Methods of Materials Research and Testing B, Principles of Materials Compositing, Mechanics of Composite Materials,Composite Materials Polymer Matrix, Technologies and Equipments of Composite Materials, Structural Design of Composite Materials(二)专业特色课程:复合材料制备新技术、复合材料界面、功能复合材料、复合材料模具设计、复合材料产品设计、复合材料学、复合材料结构设计Characteristic Courses: New Technologies of Composite Materials Preparing, Interface of Composite Materials, Functional Composite Materials, Mould Design of Composite Materials, Products Design of Composite Materials,Composite Materials , Structural Design of Composite Materials三、课程教学进程图ⅢTeaching Process Map四、理论教学建议进程表五、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六、其它要求ⅥOther Demands《形势与政策》课程,平均每学期16学时,一般按专题进行,在第七学期末考核,计2个课外学分,具体由学校学生发展指导中心负责组织落实。

Situation & Policy, a course of 16 hours/term with 2 credits, is taught according to selected topics and tested at the end of the 7th term. The course will be arranged by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Affairs’ Department in each school.学院教学责任人:董丽杰专业培养方案责任人:梅启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