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一类新药--丁苯肽

合集下载

丁苯酞、尤瑞克林、他汀类药物等改善脑循环药物适应症、药理机制、用法用量和注意事项及药物区别

丁苯酞、尤瑞克林、他汀类药物等改善脑循环药物适应症、药理机制、用法用量和注意事项及药物区别

丁苯酞、尤瑞克林、他汀类药物等改善脑循环药物适应症、药理机制、用法用量和注意事项及区别丁苯酞1)适应证。

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

2)药理机制。

丁苯酞是I类化学新药,主要作用机制为改善脑缺血区微循环,促进缺血区血管新生,增加缺血区脑血流。

3)用法用量。

发病后48小时内开始给药。

静脉滴注:每日2次,每次25mg(100 mL),每次滴注时间不少于50分钟,两次用药时间间隔不少于6小时,疗程14d。

口服:空腹服用,一次0.2g,一日3 次,20d为一疗程或遵医嘱。

4)注意事项PVC 输液器对丁苯酞有明显的吸附作用,故输注本品时仅允许使用 PE 或聚丙烯弹性体输液器;少数患者可有一过性的肝酶升高,停药后可恢复正常;丁苯酞限新发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发作48小时内开始使用,支付不超过14天;尤瑞克林1)适应证。

轻-中度急性血栓性脑梗死。

2)药理机制。

改善脑动脉循环作用,促进血管新生,增强脑再灌注和促进脑卒中恢复。

3)用法用量。

起病 48 小时内开始用药。

每次 0.15 PNA 单位,溶于100 mL氯化钠注射液中,静脉滴注时间不少于 50 分钟,可根据患者情况增加溶媒和(或)减慢滴速,每日 1 次,3 周为一疗程。

4)注意事项脑出血及其他出血性疾病的急性期禁用;有药物过敏史或过敏体质者慎用;个别患者可能出现血压急剧下降,使用前 15min 应缓慢滴注并监测血压,一旦出现血压下降明显应立即停药并对症处理;因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联用可协同降压,导致血压急剧下降,故禁止联用。

前列地尔、贝前列素钠1)适应证前列地尔:慢性动脉闭塞症引起的四肢溃疡及微小血管循环障碍引起的四肢静息疼痛,改善心脑血管微循环障碍;脏器移植术后抗栓治疗;动脉导管依赖性先天性心脏病,用以缓解低氧血症,保持导管血流以等待手术治疗;慢性肝炎的辅助治疗。

贝前列素钠:改善慢性动脉闭塞症引起的四肢溃疡、间歇性跛行、疼痛和冷感等症状。

丁苯酞在中晚期帕金森病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丁苯酞在中晚期帕金森病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丁苯酞在中晚期帕金森病治疗中的效果观察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主要表现为动作缓慢、静止性震颤、肌肉强直及姿势平衡障碍。

目前,帕金森病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康复训练等。

其中,药物治疗是最基本、最常用的治疗方法。

丁苯酞是一种新型的抗帕金森病药物,其主要成分是丁基苯酞,可通过抑制脑内多巴胺降解酶,提高脑内多巴胺水平,从而改善帕金森病的症状。

近年来,丁苯酞在中晚期帕金森病治疗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但关于其疗效的研究却存在争议。

为了观察丁苯酞在中晚期帕金森病治疗中的效果,我们进行了一项为期24周的临床试验。

共纳入了120例中晚期帕金森病患者,年龄在4575岁之间,病程在210年之间。

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40例。

第一组患者接受安慰剂治疗,第二组患者接受小剂量丁苯酞治疗(每天30mg),第三组患者接受大剂量丁苯酞治疗(每天60mg)。

在治疗前和治疗后24周,我们对所有患者进行了帕金森病评分(UPDRS)和不良反应评估。

治疗24周后,我们发现第二组和第三组患者的UPDRS评分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而第一组患者的UPDRS评分没有明显变化。

同时,第二组和第三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明显低于第一组。

这些结果表明,丁苯酞在中晚期帕金森病治疗中具有一定的疗效,且小剂量丁苯酞的治疗效果与大剂量相当,但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确认。

我们还对患者的年龄、病程、性别等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年龄较大的患者治疗效果较好,病程较短的患者治疗效果较差,女性患者的治疗效果优于男性患者。

这些结果提示,丁苯酞的治疗效果可能与患者的年龄、病程和性别有关,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

帕金森病,这一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的阴影,悄悄地侵蚀着患者的生活质量。

我见证了无数患者在疾病进程中的痛苦与挣扎,也看到了他们对于康复的渴望与坚持。

药物治疗作为帕金森病的主要手段,一直在不断探索与进步中。

丁苯酞,作为一种新型抗帕金森病药物,承载着患者和家属的期待。

0新药介绍-丁苯酞

0新药介绍-丁苯酞

恩必普说明书恩必普为中国脑血管病领域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化学一类新药【批准文号】国药试字H20020009【中文名称】丁苯酞软胶囊【产品英文名称】Butylphthalide Soft Capsules【生产企业】石家庄制药集团欧意药业有限公司【功效主治】轻、中度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化学成分】本品主要成份为丁苯酞,其化学名称为消旋-3-正丁基苯酞(简称丁苯酞或记作NBP)。

分子式:C12H14O2分子量190.24。

【药理作用】药理作用本品与芹菜籽中提取的左旋芹菜甲素的结构相同,为其人工合成的消旋体。

临床研究结果表明,本品(与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联合应用)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中枢神经功能的损伤有改善作用,可促进患者功能恢复。

国内外研究表明,缺血性脑损伤的病理机制非常复杂,有多个病理环节参与,是一个多基因和多靶点参与的过程。

动物药效学研究提示,本品可阻断缺血性脑卒中所致脑损伤的多个病理环节,具有较强的抗脑缺血作用,明显缩小大鼠局部脑缺血的梗塞面积,减轻脑水肿,改善脑能量代谢和缺血脑区的微循环和血流量,抑制神经细胞凋亡,并具有抗脑血栓形成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本品可能通过降低花生四烯酸含量,提高脑血管内皮NO和PGI2的水平,抑制谷氨酸释放,降低细胞内钙浓度,抑制自由基和提高抗氧化酶活性等机制而产生上述药效作用。

【药物相互作用】本品仅有与复方丹参注射液联用的临床研究结果,未见明显影响。

与其它药物是否有相互作用尚缺乏研究资料。

【不良反应】本品不良反应较少,主要为转氨酶轻度升高,根据部分随访观察的病例,停药后可恢复正常。

偶见恶心、腹部不适、皮疹及精神症状等。

【禁忌症】下列患者禁用:1 对本品或芹菜过敏者禁用。

2 有严重出血倾向者禁用。

【产品规格】0.1g/粒【用法用量】根据现有临床研究的用药方法,本品应与复方丹参注射液联合使用。

空腹口服,一次两粒(0.2g),一日四次,十至十二天为一疗程,或遵医嘱。

丁苯酞的功能主治是什么

丁苯酞的功能主治是什么

丁苯酞的功能主治是什么1. 介绍丁苯酞是一种常见的非处方药物,也被广泛用于医学领域。

它具有一系列的功能和主治,可以用于缓解多种疾病和症状。

本文将介绍丁苯酞的主要功能及其在医学上的主治。

2. 功能以下是丁苯酞的主要功能:•退热:丁苯酞具有退热的功能,可以通过控制体温来缓解发热引起的不适感和症状。

•镇痛:丁苯酞可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的疼痛,例如头痛、牙痛、关节痛等。

•消炎:丁苯酞可减轻炎症反应,例如扭伤、关节炎等炎症引起的不适感和肿胀。

•抗过敏:丁苯酞具有抗过敏的作用,可用于缓解过敏性鼻炎等过敏性疾病引起的症状,例如喷嚏、流涕、鼻塞等。

3. 主治丁苯酞具有以下主要主治:•感冒和流感:丁苯酞可用于缓解感冒和流感引起的发热、头痛、咳嗽和鼻塞等症状。

•关节炎和风湿痛:丁苯酞可用于减轻关节炎和风湿痛引起的关节痛、肿胀和活动受限等症状。

•牙痛和口腔溃疡:丁苯酞可用于缓解牙痛和口腔溃疡引起的疼痛和不适感。

•过敏性鼻炎:丁苯酞可用于减轻过敏性鼻炎引起的鼻塞、喷嚏和流涕等症状。

•头痛和偏头痛:丁苯酞可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的头痛和偏头痛。

•妇科疾病:丁苯酞可用于缓解经期痛经和月经不调引起的症状。

•身体不适:丁苯酞可用于缓解全身不适感、肌肉疼痛和发热引起的不适症状。

4. 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使用丁苯酞时,应注意以下事项:•丁苯酞通常口服给药,遵循医生或药品说明书给出的剂量和用法。

•丁苯酞不适合长期使用,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和使用说明。

•使用丁苯酞时,应注意避免过量使用,以免出现不良反应。

•如果症状没有改善或加重,请咨询医生。

•对丁苯酞成分过敏的人应避免使用。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在使用丁苯酞之前应咨询医生的建议。

5. 总结丁苯酞是一种常见的非处方药物,具有退热、镇痛、消炎和抗过敏等功能。

它可以用于缓解感冒和流感、关节炎和风湿痛、牙痛和口腔溃疡、过敏性鼻炎、头痛和偏头痛、妇科疾病以及身体不适等症状。

然而,在使用丁苯酞时,应注意剂量、用法以及注意事项,以确保安全有效地使用。

丁苯酞的作用与功效

丁苯酞的作用与功效

丁苯酞的作用与功效丁苯酞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医药领域的药物成分,具有多种作用和功效。

它主要用于镇痛、退热和抗炎,丁苯酞也有抗菌作用,并能改善血液循环和促进伤口愈合。

下面将详细介绍丁苯酞的作用和功效。

一、镇痛和退热作用丁苯酞是一种非处方药物,广泛用于缓解轻度至中度疼痛和退热。

它通过抑制体内的前列腺素合成,减少疼痛和发热的产生。

丁苯酞主要通过抑制环氧化酶活性来减少前列腺素合成的速度。

前列腺素是一种重要的炎症介质,在伤害或炎症过程中产生,引起组织肿胀、疼痛和发热等症状。

丁苯酞的抑制作用可以减少炎症和疼痛的发生,并且还可以降低体温。

因此,丁苯酞通常用于治疗头痛、牙痛、关节炎、肌肉疼痛等症状,以及退热。

二、抗炎作用丁苯酞具有抗炎作用,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和炎症细胞的活动。

它通过减少白细胞的聚集和炎症介质的产生来实现这一作用。

丁苯酞通过抑制白细胞的粘附和迁移来减轻炎症反应。

白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炎症部位聚集,并释放多种炎症介质,如细胞因子和前列腺素等。

这些炎症介质会引起组织红肿、疼痛和功能障碍等症状。

丁苯酞可以抑制白细胞的粘附和迁移,从而减轻炎症反应。

此外,丁苯酞还可以抑制一些炎症介质的合成,如前列腺素和白细胞介素等。

它通过抑制环氧化酶和磷酸二酯酶的活性,减少炎症介质的产生。

这些炎症介质会导致局部组织炎症反应和疼痛感。

丁苯酞的抗炎作用可以减轻炎症反应和相关症状。

三、抗菌作用丁苯酞还具有抗菌作用,可以抑制某些细菌的生长和增殖。

它主要通过破坏细菌的细胞膜和细胞壁来发挥作用。

丁苯酞可以破坏细菌的细胞膜结构,导致细胞内容物外流,并最终导致细菌死亡。

它还可以破坏细菌细胞壁的结构,使其失去保护和支撑的功能,从而导致细菌死亡。

丁苯酞对多种细菌具有抗菌作用,包括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革兰氏阳性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常见致病菌,而革兰氏阴性菌则包括大肠杆菌等常见致病菌。

这些细菌引起多种感染,如皮肤感染、呼吸道感染和尿路感染等。

脑卒中患者能否使用丁苯酞?需要服用多久?医生讲出实情

脑卒中患者能否使用丁苯酞?需要服用多久?医生讲出实情

脑卒中患者能否使用丁苯酞?需要服用多久?医生讲出实情提起来脑卒中,想必大家并不陌生。

但是提起来治疗脑卒中的丁苯酞软胶囊,想必大家并不熟悉。

现实中,有很多患者都在服用这个药物。

那么,这个药物到底是“何方神圣”?
一、丁苯酞是“何方神圣”?
值得一提的是,丁苯酞是我国自主研发的药物。

然而,最开始的时候,丁苯酞是从芹菜种子提取出来的无色或淡黄色黏稠液体。

研究表明,该物质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如抗血小板聚集、营养脑细胞等。

可以有效改善大脑微循环。

与此同时,该药物还有抗炎和抗氧化的作用,可以有效保护大脑免受有害物质的损伤。

因此,丁苯酞是治疗轻中度脑梗死患者的常用药物之一,有助于改善脑卒中的临床症状,减少脑卒中后遗症的发生率。

既然丁苯酞有这么多的好处,那脑卒中患者能够长期服用吗?
二、能否长期服用?
关于丁苯酞治疗脑卒中需要服用多久的问题。

有研究表明,脑卒中后3个月是人体神经功能恢复的最佳时间。

因此,这个时候服用丁苯酞胶囊,一方面可以最大程度的保护大脑。

另外一方面,这个时候服用,还能够有效促进肢体的恢复。

但临床实践中,患者的具体治疗疗程,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但大多数处于1-3个月。

说到这里,大家又有疑惑了,丁苯酞长期服用之后,对身体有哪些副作用呢?
三、常见副作用?
整体来说,丁苯酞的安全性良好,大多数不良反应轻微且持续时间比较短。

依据该药物常见说明书,最常见的副作用为消化道,主要表现为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

少数患者会出现肝功损伤,建议定期进行监测。

治疗放射性脑病:丁苯酞的疗效解析

治疗放射性脑病:丁苯酞的疗效解析

治疗放射性脑病:丁苯酞的疗效解析近年来,随着核能的广泛应用,放射性脑病已成为一个越来越受到关注的疾病。

放射性脑病是由放射性物质对脑部组织造成的损伤引起的,其症状包括头痛、恶心、呕吐、视力模糊等,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死亡。

而丁苯酞作为一种新型抗放射性药物,在治疗放射性脑病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丁苯酞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

放射性脑病是由于放射性物质对脑部组织造成的氧化应激损伤引起的,而丁苯酞能够有效地清除自由基,减少氧化应激损伤,保护脑细胞。

实验研究表明,丁苯酞能够显著降低放射性脑病小鼠脑组织中的 malondialdehyde(MDA)水平,减少脑组织的氧化损伤。

丁苯酞能够改善脑部的血液循环。

放射性脑病会导致脑部血液循环障碍,从而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细胞损伤。

而丁苯酞能够扩张血管,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部的血液循环,减少脑组织的缺血、缺氧状态,从而减轻脑组织的损伤。

研究表明,丁苯酞能够显著增加放射性脑病小鼠的脑血流量,改善脑部的血液循环。

丁苯酞还具有抗炎作用。

放射性脑病会导致脑部组织发生炎症反应,而丁苯酞能够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

研究表明,丁苯酞能够显著降低放射性脑病小鼠脑组织中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减轻炎症反应。

丁苯酞还能够保护神经细胞。

放射性脑病会导致神经细胞发生凋亡,而丁苯酞能够抑制神经细胞的凋亡,保护神经细胞。

研究表明,丁苯酞能够显著降低放射性脑病小鼠脑组织中的神经细胞凋亡率。

丁苯酞在治疗放射性脑病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

但其疗效是否会受到放射性物质的种类、剂量、暴露时间等因素的影响,以及其具体的机制如何,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放射性脑病是一种由于放射性物质对脑部组织造成的损伤而引起的疾病,其症状包括头痛、恶心、呕吐、视力模糊等,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而丁苯酞作为一种新型抗放射性药物,已经在治疗放射性脑病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我要详细阐述丁苯酞的抗氧化作用。

西药丁苯酞的功能主治

西药丁苯酞的功能主治

西药丁苯酞的功能主治1. 什么是西药丁苯酞?西药丁苯酞,学名为Benzocaine,是一种常用的局部麻醉药物。

它主要通过阻断神经传导,减少疼痛刺激,从而达到缓解疼痛的作用。

丁苯酞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和牙科领域。

以下是西药丁苯酞的功能主治:2. 缓解口腔疼痛丁苯酞被用作一种局部麻醉剂,常用于牙科诊疗过程中。

它可以暂时缓解口腔里的疼痛,包括牙龈炎、牙龈溃疡和牙齿敏感等问题。

丁苯酞通过麻痹局部神经末梢,减轻或阻断疼痛信号的传递,从而提供疼痛的暂时缓解。

3. 减轻皮肤瘙痒和疼痛丁苯酞还可用于治疗皮肤瘙痒和轻微疼痛。

它可以缓解虫咬、烧伤、刺激和轻微创伤引起的瘙痒和疼痛。

丁苯酞作为一种局部麻醉剂,可以在皮肤表面形成一层薄膜,阻断疼痛信号的传递,从而减轻瘙痒和疼痛感。

4. 制备药物和化妆品丁苯酞也被广泛用于制备药物和化妆品。

它可以被用作一种局部麻醉剂的成分,用于制备止痛药和抗病毒药物。

此外,丁苯酞还被用于制备口腔护理产品和皮肤护理产品,如护唇膏和防晒霜等。

它可以为药物和化妆品提供舒缓和保护作用。

5. 其他应用领域除了以上提到的主要功能主治,丁苯酞还有其他一些应用领域:•医学研究:丁苯酞常被用作化合物的参考标准,用于药物研究和分析实验中。

•品牌商标:由于丁苯酞具有一定的麻醉和防腐作用,它被用作某些牙膏和口腔消毒剂的商标成分。

•生物医学工程:丁苯酞可以在一些生物医学工程应用中使用,如人工关节和组织工程等。

综上所述,西药丁苯酞作为一种局部麻醉剂,具有缓解口腔疼痛、减轻皮肤瘙痒和疼痛的功能。

此外,它还被广泛应用于药物和化妆品的制备过程中,以及一些医学研究和生物医学工程领域。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丁苯酞时,应根据专业医生的指导和建议合理使用,并避免过量使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级一类新药,国家科委生命科学技术发展中心1035工程重大项目成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成果绿色植物性药品,具有出色的安全性单一体结构,同时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全面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明显减少梗塞后神经功能缺失、改善患者生活能力状态。

全面的药理作用缩小脑梗塞面积、改善神经功能缺失改善局部脑血流量,改善脑微循环改善脑缺血能量代谢耗竭减轻脑缺血所致脑水肿抗血栓形成和抗血小板的聚集改善脑缺血记忆障碍有针对性的适应症: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显著的临床疗效改善脑缺血区微循环,增加局部脑血流;明显减轻缺血性脑水肿;改善能量代谢;明显缩小脑缺血的梗塞面积;无需分期,全程安全应用。

【英文名】Butylphthalide Soft Capsules【汉语拼音】Dingbentai Ruanjiaonang【主要成分】本品成份为丁苯酞,其化学名称:消旋-3-正丁基苯酞(简称丁苯酞或记作NBP)。

【化学结构式】※[图片:5169.BMP]※【分子式】C12H14O2 【分子量】190.24【性状】本品为软胶囊,内容物为淡黄色或黄色油状液体。

【药理毒理】药理作用: 丁苯酞为人工合成的消旋正丁基苯酞,与自芹菜籽中提取的左旋芹菜甲素的结构相同。

临床研究结果显示,丁苯酞(与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联合应用)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枢神经功能的损伤有改善作用,可促进患者功能恢复。

动物药效学研究显示,丁苯酞可阻断缺血性脑卒中所致脑损伤的多个病理环节,具有较强的抗脑缺血作用,可明显缩小大鼠局部脑缺血的梗塞面积,减轻脑水肿,改善脑能量代谢和缺血脑区的微循环和血流量,抑制神经细胞凋亡,并具有抗脑血栓形成和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丁苯酞可能通过降低花生四烯酸含量,提高脑血管内皮NO和PGI2的水平,抑制谷氨酸释放,降低细胞内钙浓度,抑制自由基和提高抗氧化酶活性等机制发挥上述药效作用。

毒理研究重复给药毒性:大鼠经口给药120mg/kg、250mg/kg、500mg/kg,连续6个月,血糖(各剂量组)、胆固醇(高、中剂量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停药后可恢复正常。

犬经口连续给药6个月,剂量分别为80、500mg/kg/天,高剂量组动物体重增加缓慢,肝脏明显增大,肝细胞空泡样肿大,血液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增加,停药后上述表现恢复正常;小剂量组动物仅出现唾液分泌增加。

遗传毒性:丁苯酞Ames试验、中国仓鼠肺细胞(CHL)染色体畸变试验及小鼠微核试验结果均为阴性。

生殖毒性:一般生殖毒性试验中,雌、雄动物经口给药(雌性动物为交配前给药二周,受孕后继续给药15天,雄性动物连续给药8周)80mg/kg、200mg/kg和500mg/kg,结果对亲代动物生育力无明显影响,未表现出明显胚胎毒性和致畸作用,仅高剂量组动物摄水量明显增加,给药后前几天出现流涎、爬伏症状。

围产期生殖毒性试验中,经口给药80mg/kg、200mg/kg和500mg/kg,结果高剂量组动物出现妊娠期延长趋势,其中一只孕鼠难产(剖检为死胎),少数动物无乳汁分泌,并出现仔鼠(4日龄)存活率下降,仔鼠(4日至3周龄)体重明显下降;高剂量组F1代大鼠斜板试验和悬垂试验分数降低(反映协调平衡能力),F2代仔鼠骨骼发育有一定延迟;中、低剂量组未见明显影响。

【药代动力学】1、人体药代动力学中国健康男性受试者单次口服不同剂量丁苯酞软胶囊的I期药代动力学研究: 受试者分为3组,分别口服丁苯酞软胶囊100mg、200mg、400mg,于给药前(0小时)和给药后0.25、0.5、0.75、1、1.5、2、2.5、3、4、6、8、12、24采集血样进行血药浓度测定,结果:100mg、200mg剂量组中,均有一些受试者在末端的一个或多个采样点样品的血药浓度在检测限以下。

在进行T1/2统计时,100mg组、200mg组、400mg组分别有3个、8个、12个完整受试者。

丁苯酞血浆浓度平均达峰时间分别为0.88,1.25和1.25小时;平均峰浓度分别为78.7±115.8,204.7±149.0和726.6±578.7ng/ml;平均消除半衰期分别为12.46±2.50,11.84±4.09,7.52±1.32小时;平均AUC0-t分别为93.2±114.0,323.8±201.0,1314.2±965.7ng·hr/ml。

餐后给予200mg丁苯酞,达峰时间从约1小时推迟至约4小时;达峰浓度从204.7ng/ml 降至67.0ng/ml;平均AUC0-t和AUC0-∞分别从323.8ng·hr/ml和460.5ng·hr/ml减少到136.8ng·hr/ml和193.6ng·hr/ml。

空腹和餐后给予200mg丁苯酞在Tmax、Cmax、AUC0-∞均有统计学显著差异(P<0.05),说明食物影响丁苯酞的吸收。

中国健康男性受试者多次口服丁苯酞软胶囊的I期药代动力学研究: 每天口服四次丁苯酞软胶囊,每次200mg,共服药13次,结果显示:在第1天和第5天第一次口服200mg丁苯酞软胶囊后,丁苯酞的血浆平均达峰时间分别为1.25±1.07和0.88±0.75小时,平均消除半衰期分别为8.47±1.81和16.42±8.03小时;平均峰浓度分别为273.5±278.4和209.7±0.208ng/ml;平均AUC0-t分别为429.8±376.9和628.9±410.0ng·hr/ml。

在连续给药共13次后,平均观察积累比为0.98±0.52,平均稳态积累比为1.18±0.83,这表明在达到预期的稳态浓度时丁苯酞只有轻微蓄积。

试验结果显示人体药代动力学参数有明显的个体差异。

2、动物药代动力学分布及代谢大鼠口服丁苯酞240mg/kg1小时后,消化道内容物中丁苯酞含量为25.44mg,约相当给药量的42%,5小时后内容物中丁苯酞含量降至4.88mg,约相当给药量的8.1%,说明丁苯酞在胃肠道的吸收较快。

在测定的各脏器中,胃、脂肪、肠、脑等组织中丁苯酞的含量较高。

丁苯酞在动物体内的两个主要代谢产物分别为侧链羟基化代谢物(I)和内酯环开环后的氧化代谢物(Ⅱ)(其化学结构如下图),脑内只发现代谢产物(I)。

※[图片:5170.BMP]※排泄丁苯酞约70%以代谢产物形式排出。

大鼠口服H-丁苯酞后24小时从尿中排出放射活性为剂量的55.2%,其中原型药占2.7%;自粪中排出的放射活性为剂量的18.5%,其中原型药占0.9%;24小时自粪、尿排泄的总放射性为口服剂量的73.7%。

给药48小时后,从胆汁中累积排出量仅为所给剂量的0.022%。

【适应症】用于治疗轻、中度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用法用量】根据现有临床研究的用药方法,本品应与复方丹参注射液联合使用。

空腹口服,一次两粒(0.2克),一日3次,10~12天为一疗程,或遵医嘱。

【不良反应】本品不良反应较少,主要为转氨酶轻度升高,根据部分随访观察病例,停药后可恢复正常。

偶见恶心、腹部不适及精神症状等。

在丁苯酞II、III临床研究中,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见表1: 表1 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禁忌】下列患者禁用: 1、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2、有严重出血倾向者禁用。

【注意事项】1、餐后服用影响药物吸收,故应餐前服用。

2、肝、肾功能受损者慎用。

3、用药过程中需注意肝功能变化。

4、本品尚未进行出血性脑卒中临床研究,暂不推荐出血性脑卒中患者使用。

5、有精神症状者慎用。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本品用于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的疗效和安全性尚未建立。

【儿童用药】本品用于儿童的疗效、安全性尚未建立。

【老年患者用药】参见用法用量。

【药物相互作用】尚不明确。

【药物过量】尚无药物过量报道。

【临床试验】Ⅱ期临床试验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方法,选择首次发病、发病72小时内的急性中度神经功能缺损(神经功能缺失评分16~30分)的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以复方丹参注射液作为基础用药辅助治疗14天,受试者服用丁苯酞软胶囊(或空白软胶囊)每次200mg,每日4次,连续20天,治疗期间禁用其他治疗急性脑梗塞药物,共完成有效病例190例,其中丁苯酞组91例,对照组99例,丁苯酞组总有效率(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减少≥46%)为70.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0.4%;两组受试者在神经功能评分和生活能力评分方面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5)。

进一步分析发现,与治疗前比较,丁苯酞组受试者治疗后第11天、第21天的神经功能和生活能力评分改善,组内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5)。

Ⅲ期临床试验Ⅲ期临床试验为多中心开放试验,受试者的选择和治疗方法同Ⅱ期临床研究。

丁苯酞组共完成有效病例282例,总有效率为63.9%,与治疗前相比,受试者治疗后第11天、第21天的神经功能和生活能力改善,组内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5)。

Ⅳ期临床研究: (1)多中心随机对照开放试验,受试者为急性轻、中度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给药方法为200mg/次,2次/日和3次/日,两组分别收集到有效病例305例和1147例,2次/日、3次/日用药组有效率分别为78.4%、78.2%。

两组受试者治疗后第11天、第21天的神经功能(NIHSS评分)和生活能力评分(Barthel Index,BI)明显优于治疗前(P<0.001),而且3次/日组生活能力评分优于2次/日组(P<0.05),但与治疗前评分差值变化的比较两组差异不明显。

未在同一试验中与每次200mg,一日4次的方案进行疗效的比较。

(2)多中心开放试验,丁苯酞软胶囊分别与降纤类药(降纤酶)、抗凝类药(低分子肝素)、抗血小板聚集类药(阿司匹林)合并使用时,未见新的不良反应【贮藏】遮光,密封,在阴凉处(不超过20℃)保存。

【包装】聚酯塑料瓶,24粒/瓶,36粒/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