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处方原则

合集下载

针灸选穴原则

针灸选穴原则

针灸选穴原则医关民命,其道尚矣。

顾古之名医,率先针砭,而黄岐问难,于此科为独详,精其术者,立起沉疴,见效捷于药饵。

得同仁信,予此文之详述,吾未谙此道,望勿吝言辞鞭策之。

常病于吾科,不另痹、痿、中风等,虽法理严明,然论功力修为,虽侍杏林,尚属携履之辈,为论其明,吾参阅医典,始成文。

验、便、廉,针砭之著。

有特效、有减缓之功、有存一时之优,亦有不足者,即或同病、同穴、同术,其效亦有同异。

究其因,一者曰患方,论其病程、病势、体质、生活条件、思想之优乐、经络之敏感、耐力、恒心等,法同则效异;二曰医方,术业之优劣、能力之强弱,故此吾提针灸六要:辨证精、取穴准、手法明、善妙用、病适应、贵于恒。

一、辨证精临证选穴,或有效、或无效、或速效、或迟至,细究其理,不出辩证。

如:吾常言侠溪治眩晕,特效。

然其不善祛血虚与痰浊所致之。

忆及合谷,曰:“面口合谷收”,若下牙痛,是因虚火而为,只取合谷与内庭而拒脾经或肾经之穴不用,少效或无。

辩证施治乃针灸之精华,详熟用之,则依据严明。

二、取穴准常闻言“宁失其穴,勿失其经”,缘何内、难、甲乙均细及其数,不外其效之不同耳。

三、手法明论及针灸,补泻适时,方可调和阴阳、气血、经络虚实使之平衡,才可斩获良效。

若手法不明,即补泻不清,难取良效。

针下得气,是行补泻之首要。

若取穴不准者,应及时纠正针刺方向、角度、深度;若属病者之因,当全由术者自我感知。

四、善妙用临证选穴,贵在随机灵活,加减配合。

取穴多少,针刺先后,刺激强弱,都需吾等细心琢磨,以便发挥常效。

五、病适应针灸治病虽广,但亦非百病皆可,盲目为之,荒其用,损其形,毁其价。

六、贵于恒余常闻言“针多少回可善?能善否?善后易复否?”余实难作答。

且不论吾等术业,若求医者能持之以恒,严以配合,吾等辨证精,选穴准,满适应,妙为之,又何愁其不能善,何愁不能扬我针威。

合理用穴,源于辩证精准。

针灸临证,须明经络之虚实、病位之深浅、因果辨析,方可定则选穴。

选穴之道,不外按诊选穴、是因选穴、机位选穴、随机取穴。

针灸处方原则

针灸处方原则

八会穴
凡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病变,都可 取其相聚会的腧穴进行治疗。
八会穴
脏会章门 腑会中脘 气会膻中 血会膈俞 筋会阳陵泉 脉会太渊 骨会大杼 髓会绝骨
八脉交会穴
(1)内关与公孙 (2)足临泣与外关 (3)后溪与申脉 (4)列缺与照海
交会穴
三阴交属足太阴脾经,又是足三阴经的交会穴,故 既可治疗足太阴脾经和脾脏病证,又可治疗足三阴 经及其脏腑的病证。
同经相应取穴法
同经即手足名称相同的经脉。相应,指部位相对应 或相似,如手指与足趾,手腕与足踝,肘关节与膝 关节,肩关节和髋关节,相互对应,也称相应。 本法可用于扭伤,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四肢部位局限 性疼痛症,诸如肌肉的扭伤,经筋的损伤,痹证性 疼痛,炎症性疼痛等均可,效果良好。
对症选穴
针对某些症状选择有效的腧穴进行治疗,称之为对 症选穴。 常见症状对症取穴举例: 胸痛:膻中、内关 失眠:神门、三阴交 咳嗽:天突、尺泽
远部取穴 是在离病变较远的部位选取腧穴,如《灵枢.终始》: “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 取之足;病在足者,取之腘。”
本经取穴
凡是经脉循行的部位(包括脏腑、器官和体表诸部位) 发生疾病,就可在其经脉上选取穴位进行治疗,称 之为“本经取穴”。
案例:
头痛:诸阳经循行到头,但在头部的分布却不同。 临床要根据疼痛的部位,确定属于何经病变,然后 再选取穴位。阳明经脉循发际至额颅,故前头痛为 “阳明头痛”,治取头维、合谷、解溪等穴。
内脏病中像溃疡病,其病变部位在胃和十二指肠, 现代医学认为其与精神因素导致大脑皮层的功能失 调有关。据此,在治疗时,可加手足厥阴经穴和头 部腧穴,如内关、太冲、四神聪。

针灸处方

针灸处方


治 疗
因时制宜

概 论
四季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机制也会 产生一定的影响。
• 春夏之季气候由温转热,阳气升发,人体气血也 趋向浅表,病邪伤人也多在浅表,针刺宜浅,少 用灸法。
• 秋冬之季气候由凉变寒,阴气渐盛,人体气血也 潜藏于内,病邪中人也在深部,故针刺宜深,多 用灸法。
• 一日之内,人体气血流注也呈现出与时辰变化相 应的规律,子午流注针法能增强治疗效果。

灸 治 疗
1、按部配穴-上下配穴2

概 论
《灵枢·终始》:“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
下者上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足者取
之腘。”
风火牙痛,上取合谷,下配内庭;
胸腹满闷,上取内关,下配公孙;
头项强痛,上取大椎,下配昆仑;
子宫脱垂,上取百会,下配气海。

灸 治 疗
1、按部配穴-前后配穴

概 论
前后配穴:将身体前后穴位配合使用
• 有些周期性发作的病症准确把握针灸施治的有效 时机,也是因时制宜的体现。

灸 治 疗
二、穴位的选择

概 论
(一)选穴原则:局部近取
邻近取穴
循经远取 辨证选穴
随症选穴
(二)配穴方法:按部配穴 按经配穴
针 灸 治
(一)选穴原则-局部近取



论 局部近取:围绕病痛所在肢体、脏腑、组
织、器官,就近取穴-腧穴所在、主治所及
头痛,多种原因所致
(二)急则治标:
肝病基础上形成臌胀
阴水患者复感外邪出现感冒
在病程过程中出现危机重症
( 三)缓则治本:急性病的恢复期、慢性病

配穴原则

配穴原则

配穴原则配穴原则对患者进行针灸治疗,若辨证已经明确,治法已经制定,配穴处方极为关键。

所谓配穴,首先要掌握阴阳经脉和其穴的特性,与其他相关穴位的特性,按照一定的配方原则相互配合,使之达到较高的疗效。

犹如中医方剂配伍中的君成、臣、左、使。

针灸配方也有主、客、助、役之说。

如果不掌握一定的配方原则,合理的配穴,有时会贻误病机。

《针灸精义》中说:“不知穴之配合,犹如巅马乱跑,不但不能治病,且有使病机变生他种危险之状态。

”如果配穴恰当,取穴准确,疗效也会提高。

如配穴无章,取穴不准,效果也差,甚至产生副作用。

因此,掌握配穴的原则和具体的方法,就必须学习古今有关中医针灸学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更重要的是理论和实际的结合。

我们在诊治病人时应强调整体观念,要注意审证求因,全面考虑,标本兼顾,辩证论治,切忌头痛针头,脚痛针脚。

例如:对于头疼患者,即应详细辨证引起头疼的原因,或外感而致,或因内伤而致;对于思虑过度、心脾两虚、心肾不交、失眠少寐而致头疼者,就应当调补心脾,宁心按安神,使患者睡眠安好,则头疼不治而愈。

再者取穴配穴,尚应注意局部取穴和远端取穴之说,其原理也是以经络循行或“是动,所生病”为依据。

局部取穴即病变周围选择;远端取穴,既“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左病右只治,右病左治,前病后治,后病前治”等,这是针灸治疗的特点。

除此之外,还有左右交叉,患侧,健侧相助等,则为针灸临床所独有。

例如:治疗神经性头疼,可取足部的至阴窍阴、太冲、公孙等穴。

治疗脱肛、痔漏则可取头部的百会,颈后部的风府等穴,均可获奇效。

如《标幽赋》所说:“交经髎刺,左有病而右畔取”,对于治疗半身不遂确有独到这处。

其他如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从阳引阴,从阴引阳,前后左右、内外表里、相互配合等原则,也都是临床经常使用的原则。

对于特殊病有一些特殊的配穴处方,如癫痫的配穴为:人中、合谷与太冲,中脘、内关、三里通,针后还是不苏醒,阴交、涌泉和劳宫。

常用的原则大致归纳为:(1)局部与整体相结合的原则所谓整体,是对于机体统一的认识。

中医针灸处方书写范例

中医针灸处方书写范例

中医针灸处方书写范例中医针灸是一种古老而又神奇的治疗方法,它通过针灸手法刺激人体穴位,调节人体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中医针灸治疗中,处方的书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的好坏。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中医针灸处方的书写范例。

一、处方的基本要素中医针灸处方的书写需要包含以下基本要素:1.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等基本信息;2.病症名称、病程、病情描述等详细病史;3.治疗方法、针灸穴位、针灸手法、针灸次数、针灸时间等治疗方案;4.医师姓名、执业证号、签名等医师信息。

二、处方的书写规范中医针灸处方的书写需要遵循以下规范:1.书写清晰、字迹工整,不得有涂改、划掉、模糊等情况;2.处方纸必须是医院或者诊所统一印制的,不得使用自行印制的处方纸;3.处方必须按照规定的格式书写,不得随意更改或省略;4.处方必须注明治疗方案的具体内容,包括针灸穴位、针灸手法、针灸次数、针灸时间等;5.处方必须注明医师的姓名、执业证号、签名等信息,以确保治疗的合法性和安全性。

三、处方的实例下面是一份中医针灸处方的实例:患者姓名:张三性别:男年龄:45岁职业:教师病症名称:颈椎病病程:3个月病情描述:颈部疼痛,肩部僵硬,头晕目眩。

治疗方法:针灸针灸穴位:风池、天柱、大椎、肩井、肩髃、肩贞、肩外俞、肩中俞、肩内俞、肩峰俞、肩骨俞、肩胛骨、肩胛骨下角、肩胛上神经、肩胛下神经、颈大椎、颈中椎、颈小椎、风府、肩井、肩髎、肩贞、肩外俞、肩中俞、肩内俞、肩峰俞、肩骨俞、肩胛骨、肩胛骨下角、肩胛上神经、肩胛下神经、肩髃、肩贞、肩外俞、肩中俞、肩内俞、肩峰俞、肩骨俞、肩胛骨、肩胛骨下角、肩胛上神经、肩胛下神经、颈大椎、颈中椎、颈小椎、风府。

针灸手法:温针、灸针灸次数:每周3次针灸时间:每次30分钟医师姓名:李四执业证号:123456 签名:李四以上就是一份中医针灸处方的实例,通过这个实例我们可以看到,中医针灸处方的书写非常严谨,需要包含详细的病史信息和治疗方案,同时还需要注明医师的信息,以确保治疗的合法性和安全性。

针灸配穴处方

针灸配穴处方

针灸配穴处方针灸配穴处方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依据,在辨证论治的原则指导下,选取适当的腧穴和刺灸方法组合而成。

是针灸治病取得疗效的关键。

针灸治病主要是通过针刺、艾灸等刺激某些穴位来完成的。

针灸临床根据病情,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制定正确的针灸处方是能否取得疗效的关键。

因此,选取适当的腧穴位并合理地配合,采用正确的刺灸方法,是针灸配穴处方的主要内容。

一、选穴原则针灸临床选穴的基本原则是循经选穴。

在循经选穴的基础上,常用的选穴方法有近部选穴、远道选穴、对症选穴。

(一)近部选穴近部选穴是指在病症的局部或邻近部位选取穴位的方法,又称“局部选穴”。

这一选穴原则是根据腧穴都能治疗所在部位的局部和邻近部位的病症这一普遍规律提出的。

多用于治疗病位较局限和体表部位反应较为明显的病症。

如鼻塞选迎香;口歪选颊车、地仓;胃痛选中脘、梁门;肩痛选肩髎、肩髃;眼病选睛明、瞳子髎;耳病选耳门、听宫等。

(二)远部选穴远部选穴是指在距离病变部位较远的部位选取穴位,又称“远道选穴”。

这一选穴原则是根据腧穴具有远治作用的特点提出来的。

人体的许多腧穴,尤其是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经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症,而且还可以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病症。

其临床应用时有本经选穴和异经选穴。

1.本经选穴是指经脉循行的部位(包括脏腑、组织器官和体表诸部位)发生疾病,就在其经脉上选取腧穴进行治疗,故称之为“本经选穴”。

如肺病选太渊、尺泽;脾病选三阴交、太白;胃病选足三里、内庭;心病选内关、大陵;肾病选太溪、阴谷;肝病选太冲、曲泉;腰痛选委中、昆仑等。

2.异经选穴是指某经或其所属的脏腑器官发生病变,选取其相表里经脉或其他相关经脉上的腧穴进行治疗。

其中包括表里经选穴、同名经选穴、相关经选穴等。

如胃痛取足三里,或取与胃相表里的脾经穴公孙,与胃有关经脉的腧穴如肝经太冲,心包经的内关等。

再如外感咳嗽选合谷、列缺,属表里经选穴;胸胁疼痛选支沟、阳陵泉,属同名经选穴。

木横克土之呕吐选太冲、足三里,肝肾亏虚选太冲、太溪,则属相关经选穴。

针灸学:针灸处方

针灸学:针灸处方

针灸学:针灸处方针灸处方针灸处方就是在中医基础理论尤其是经络学说等指导下,依据选穴原则和配穴方法,选取腧穴并进行配伍,确立刺灸法而形成的治疗方案。

针灸处方包括:穴位、刺灸法。

一、穴位的选择1.选穴原则指临证选取穴位应该遵循的基本法则。

近部选穴和远部选穴主要针对病变部位而确定腧穴的选穴原则,辨证对证选穴是针对疾病表现出的证候或症状而选取穴位的原则(表6-1)。

表6-1 选穴原则概念举例近部选穴在病变局部或矩离比较接近的范围选取穴位的方法巅顶痛取百会胃痛选中脘远部选穴在病变部位所属和相关的经络上,距病位较远的部位选取穴位的方法胃痛选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上牙痛选足阳明胃经的内庭辨证对症选穴根据疾病的证候特点,分析病因病机而辨证选取穴位的方法肾阴不足导致的虚热选肾俞、太溪肝阳化风导致的抽风选大冲、行间2.配穴方法就是在选穴原则的指导下,针对疾病的病位、病因病机等,选取主治作用相同或相近,或对于治疗疾病具有协同作用的腧穴进行配伍应用的方法(表6-2)。

表6-2 配穴方法配穴法概念举例按经脉配穴法本经配穴法当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时,即选该脏腑、经脉的腧穴配成处方胆经郁热导致的少阳头痛,可近取胆经的率谷、风池,远取本经的荥穴侠溪表里经配穴法以脏腑、经脉的阴阳表里配合关系为依据的配穴方法风热袭肺导致的感冒咳嗽,可选肺经的尺泽和大肠经的曲池、合谷同名经配穴法将手足同名经的腧穴相互配合的方法阳明头痛取手阳明经的合谷配足阳明经的内经按部位配穴法上下配穴法将腰部以上或上肢腧穴和腰部以下或下肢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八脉交会穴的配对应用)胃脘痛可上取内关,下取足三里前后配穴法将人体前部和后部的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主要指将胸腹部和背腰部的腧穴配合应用(俞、募配穴法)膀胱疾患,前取水道或中极,后取膀胱俞或秩边左右配穴法将人体左冀和右侧的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胃痛可选双侧足三里、粱丘二、刺灸法的选择1.疗法的选择是针对患者的病情和具体情况而确立的治疗手段。

中医针灸处方的四大要素是什么

中医针灸处方的四大要素是什么

中医针灸处方的四大要素是什么针灸是中医里使用率极高的治病方式,中医针灸处方要按照疾病的类型而定,当然也要观察患者的皮肤是否有过敏、损害等,可防止针灸时皮肤受到感染,对患者继续针灸是非常不利的,如果患者未明确针灸的治疗原则时,不要盲目的采取针灸治疗,最好去医院确诊后实施此法的治疗,那么中医针灸处方的四大要素是什么呢?针灸配穴处方是在分析病因病机、明确辩证立法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腧穴和刺灸、补泻方法组合而成的,是针灸治病的关键步骤。

腧穴的选取是否恰当,处方的组成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

故针灸配穴处方必须在中医学基本理论和针灸治疗原则的指导下,根据经脉的循行分布、交叉交会和腧穴的分布、功能及特异性,结合疾病涉及的脏腑、病情的标本缓急进行严密组合。

做到有发有方、配穴精炼、酌情加减、灵活多变。

针灸首先要定穴取穴。

准确取穴要求病人有一定的体位,如正坐、侧卧、伸掌、握拳等;常用的取穴方法,一种是根据人体的自然标志来取穴,如两耳尖直上头顶取百会;一种是以病人一个手指或几个手指某部分的宽度为标准来取穴;还有一种是把人体各部分的距离,规定为一定的寸,以骨度来取穴。

只有确认标志,量好骨度分寸,注意本穴与上下、左右邻近穴的关系,才能达到准确取穴的目的。

(1) 中医、针灸辨证即根据中医、针灸理论和诊疗方法,对疾病进行全面检查、分析,制定出诊断、治疗、观察等的原则和方法。

(2) 治疗法则根据上述辨证,即可确立相应的治疗方法,比如中医辨证属膀胱湿热,针灸医师就用清热利湿法;脾肾阳虚就用温补脾肾法。

(3)选穴、配穴针灸治病是通过各种刺激方法作用于穴位来实施的。

光有治疗还不行,医师要根据一定方案来选取穴位,把不同穴位配合在一起,发挥最佳的治疗作用。

(4) 具体实施方案找准穴位后,医师就会确定用针刺还是用艾灸,用补法还是用泻法,等等。

有了这些具体方法,才能真正起到治疗作用。

中医针灸处方的四大要素这是文章里讲解的四点,四种要素是联系在一起的,不可单独的出现,患者在针灸时医生会讲明针灸的部位,相关的穴位,如有不清楚的可详细的咨询,针灸时还要按照相关的规定,找到准确的穴位,针灸完了后还要注意皮肤的护理,不宜立即洗澡,最好是针灸部位恢复后再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交叉取穴

即左右交叉取穴,也就是說肢體左側部位 有病,取肢體右側部位的腧穴進行治療; 右側有病,取肢體左側部位的腧穴進行治 療。此法基於《內經》中的“巨刺”和 “繆刺”法。
交叉取穴
(1)按經取穴:選取病變經脈對側經脈上的經 穴。如:左側牙痛,取右側合谷;左側面 癱,即右側合谷、外關。
(2)取與病變部位相對應的腧穴。如左肩髃處 痛,取右側肩髃治之;左手三里處疼痛, 取右手三里治之。疼痛部位不在腧穴上, 可按阿是穴,取與其相對應的部位治療。
常見症狀對症取穴舉例: 胸痛:膻中、內關 失眠:神門、三陰交 咳嗽:天突、尺澤

八會穴

凡臟、腑、氣、血、筋、脈、骨、髓的病 變,都可取其相聚會的腧穴進行治療。
八會穴
臟會章門 腑會中脘 氣會膻中 血會膈俞

筋會陽陵泉 脈會太淵 骨會大杼 髓會絕骨

八脈交會穴
(1)內關與公孫
(七)、皮膚系統: 過敏性皮膚炎,帶狀皰疹疼痛,痤瘡,全 身癢疹等 。 (八)、婦科系統: 痛經,月經不調,更年期障礙等。
學醫不明經絡,開口動手 便錯
手 太 陰 肺 經 手 厥 陰 心 包 經
手 少 陰 心 經
手 少 陽 三 焦 經
手 陽 明 大 腸 經
手 太 陽 小 腸 經
足 太 陽 膀 胱 經
5.免疫系統

結合現代醫學中的生理學、病理學 選取穴位

腦源性疾病,如腦血管疾病、腦炎後遺症、 大腦發育不全、巴金森氏病等,其病變多 表現在肢體,現代醫學則認為病變在腦, 故這些病都可結合頭部穴位進行治療,如 頭針、四神聰、百會、風府、風池。

內臟病中像潰瘍病,其病變部位在胃和十 二指腸,現代醫學認為其與精神因素導致 大腦皮層的功能失調有關。據此,在治療 時,可加手足厥陰經穴和頭部腧穴,如內 關、太衝、四神聰。
(2)足臨泣與外關 (3)後谿與申脈 (4)列缺與照海
交會穴

三陰交屬足太陰脾經,又是足三陰經的交 會穴,故既可治療足太陰脾經和脾臟病證, 又可治療足三陰經及其臟腑的病證。
結合現代醫學知識選取穴位
1.結合解剖部位選穴

如頭痛、頭暈和腦內的病變,可選取百會、四 神聰、風府、風池等頭部穴位;眼病可選取眼 周圍穴位,如睛明、攢竹、瞳子髎等;耳病可 選取耳周圍的穴位,如耳門、聽宮、聽會、翳
尺澤
<<取穴法>> 以手帄舉之,按取肘中屈臂橫紋中,兩筋 骨罅陷中,稍偏向橈側,搯住穴位,令病 人屈伸其肘,必在前臂與上臂之關節部, 二頭肌之外有橈骨動靜脈,頭靜脈;分布中 臂皮下神經,正中神經。

列缺
<<取穴法>> 手側置,先找手陽明經陽谿穴(在脕內橫紋 外端上側,兩筋間凹陷中),從陽谿穴往上 量取一寸,在內撓骨肌多長屈拇指肌之外 側有撓骨動脈,頭靜脈;分佈撓骨神經,外 臂皮下神經。
(二)、耳鼻喉疾患: 過敏性鼻炎,鼻竇炎,重聽,耳鳴,眩 暈,梅尼爾氏症候群等。 (三)、腸胃系統: 胃痛,呃逆,便秘,泄瀉,痔瘡,消化性功能障 礙等。 (四)、呼吸系統:
氣喘,慢性支氣管炎,咽喉炎,久咳,胸 悶,梅 核氣等。
(五)、精神系統: 失眠,焦慮,精神官能症,神經衰弱,性 機能障能障礙等。 (六)、神經系統: 顏面神經麻痺,腦中風後遺症,偏癱,肌 肉萎縮,帕金森氏病,手足麻木,腦性麻 痺,頸椎壓迫候群,腕隧道 症候群,神經 功能障礙等。
足 陽 明 胃 經
足 少 陽 膽 經
足 厥 陰 肝 經
足 少 陰 腎 經 足 太 陰 脾 經
針灸六要
一、辨證精
二、取穴準 三、手法明 四、善妙用
五、病適應
六、貴於恆
行針
所謂行針,指進針達到一定深度後,所進行的各種 手法操作,目的在於使患者產生針感即酸麻重脹 等感覺,或使已有的針感進一步加强或向遠處傳 導,從而產生療效。 行針基本手法: 捻轉法: - 將針體水帄方向左右轉動。 提插法: -將針體垂直方向上下運動。
魚際

<<取穴法>> 手大指本節後,內側陷中散脈中白肉際, 魚際穴也。
大腸經
合谷
<<取穴法>> 以手帄伸,令拇食二指伸張,視其歧骨前 出現微,凹處是穴,搯住穴位略向食指側 按之,必覺痠脹難忍。
手三里

<<取穴法>> 曲肘側置,在曲池穴下二寸,按之肉起, 銳肉之端,按之痠脹。
曲池
<<取穴>> 在肘外輔骨,屈肘兩骨之中,以手拱胸取 肘窩橫紋尖上是穴,貼近骨邊取之。

肩痛:取肩髃、肩髎、臑俞、天宗
膝痛:取梁丘、膝眼、陽陵泉

壓痛點選穴,即是以壓痛點作為取穴和 施術的部位,此即《靈樞〃經筋》治療 痺痛之“以痛為輸”的方法,應用時又 分穴位壓痛選穴和非穴位壓痛選穴 。

穴位壓痛:穴位壓痛點既可用於疾病的 診斷,又可用於疾病的治療。

非穴位壓痛:非穴位壓痛也稱“阿是 穴”。明〃樓英之《醫學綱目》有: “渾身疼痛,但於痛處針,不怕經穴, 須避筋骨,穴名天應穴。”,多用於痛 症、痺症。
異經取穴

某經或其所屬的臟腑器官發生病變,取其 相表裡經上的腧穴進行治療,稱為表裡經 取穴。如鼻病屬手陽明經病,常選取本經 腧穴合谷,配手太陰經穴列缺;胃痛屬足 陽明經病變,常選取本經穴足三里,配足 太陰經穴公孫。
異經取穴

在病位確定之後,再結合病因病機選取穴 位,如胃痛屬胃腑病變,治療應取足陽明 經穴足三里。若因肝氣鬱結橫逆犯胃所致 者,則同時應取足厥陰經穴太衝,疏肝解 鬱,使胃不受侮,而胃痛可止。
風。
2.按神經的走向和分佈取穴
結合臨床和實驗室研究
1.呼吸系統

足三里可以增加肺的通氣量,通氣量比針 前增加6.6%,最大通氣量增加20%,故可用 於哮喘病。
2.循環系統

內關可調整心率,主要表現在心率快者可 使之減慢,慢的可使之加快。如針刺健康 人的內關穴,發現原心率在51次/分以下者, 針後心率增加;原心率在75次/分以上者, 針後心率趨向減慢。
同名經取穴

某臟腑在病位確定之後,在治療時除取本 經腧穴外,還可取與其經絡名稱相同經脈 的經穴。其原理源於名稱相同的經絡相互 溝通、交會,如手足名稱相同的陽經交會 於頭面部,手足名稱相同的陰經均交會於 胸部。
同名經取穴

胃痛、胃脘脹滿,既可取足三里,又可取 合谷;脇肋部疼痛,既可取陽陵泉,又可 取支溝等等。

得氣

指針刺入穴位後所產生的特殊感覺和反應, 如受術者的酸麻脹痛等感覺,術者持針手 下的沉緊澀跳動的等感應,得氣關係到療 效,一般來說,得氣較不得氣效果好,得 氣快,效果快;得氣慢,效果慢。
選穴原則
近部取穴

是指在病症或病變的局部或鄰近部位選 取穴位,《素問〃骨空論》說:腰痛不 可以搖,急引陰卵,刺八髎與痛上 。
遠部取穴

是在離病變較遠的部位選取腧穴,如
《靈樞〃終始》:“病在上者,下取之;
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頭者,取之足;
病在足者,取之膕。”
本經取穴

凡是經脈循行的部位(包括臟腑、器官和體 表諸部位)發生疾病,就可在其經脈上選取 穴位進行治療,稱之為“本經取穴”。
案例:

頭痛:諸陽經循行到頭,但在頭部的分布 卻不同。臨床要根據疼痛的部位,確定屬 於何經病變,然後再選取穴位。陽明經脈 循髮際至額顱,故前頭痛為“陽明頭痛”, 治取頭維、合谷、解谿等穴。
3.消化系統

合谷可調節胃酸,使胃液酸度降低者升高, 胃酸缺乏者出現游離酸,胃酸過多者下降, 合谷可使食道蠕動增強,內腔直徑增寬。 故合谷可調整胃酸和解除食道痙攣。陽陵 泉可增強膽囊運動和排空能力。
4.泌尿系統

腎俞和照海可增強腎的泌尿功能,故可用 於腎炎病的治療。 足三里對白血球有明顯的調節作用,可增 強白血球的吞噬作用和吞噬能力,增強網 狀內皮系統的機能,有助於抗體的形成。
針灸處方原則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 中醫醫療部 羅國正 醫師
WHO所建議的針灸適應症
退化性膝痛, (一)、痛症: 坐骨神經痛, 關節炎,風濕痛, 頭痛,偏頭痛,三叉神經 跟腱周圍炎,足底痛,扭 傷, 痛, 落枕,項痛,肩痛,五十 神經痛,肌肉痠痛,肌腱 炎, 肩,凝肩, 網球肘,高爾夫球肘,投 退化性關節炎, 手肘,腕痛, 外傷後遺症,運動傷害, 癌症疼痛, 肋間神經痛,背痛,腰痛, 慢性痠痛,頑固疼痛等。

頭痛:少陽經脈佈於頭之兩側,故偏頭痛 稱為“少陽頭痛”,治取率谷、中渚、俠 谿等穴;太陽經脈循行於頭枕部,故後頭 痛為“太陽頭痛”,治取天柱、申脈、後 谿等穴。

頭痛:足厥陰經脈與督脈會於巔,故頭頂 痛為“厥陰頭痛”,治取百會、太衝等穴; 腎主骨生髓,通於腦,故腦內痛為“少陰 頭痛”,治取湧泉、太谿等穴。
同經相應取穴法

同經即手足名稱相同的經脈。相應,指部 位相對應或相似,如手指與足趾,手腕與 足踝,肘關節與膝關節,肩關節和髖關節, 相互對應,也稱相應。
本法可用於扭傷,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四肢 部位局限性疼痛症,諸如肌肉的扭傷,經 筋的損傷,痺證性疼痛,炎症性疼痛等均 可,效果良好。

對症選穴

針對某些症狀選擇有效的腧穴進行治療, 稱之為對症選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