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讲义》《乐育堂语录》清黄元吉原著(蒋门马校注本)
黄元吉乐育堂语录

黄元吉乐育堂语录黄元吉乐育堂语录乐育堂语录卷三(二十六段)一自古师尊传道,鲜有如吾今日之单传直指,必抉至十分透彻,不留一线余蕴者。
是岂前圣之不能传哉?亦由时势之各异耳。
迄今人心陷溺,世道浇漓,大道之微存者几希,世教之坏,危于累卵,其沉溺于记诵词章者无论矣,即有笃志圣学,身体力行,直至三五年之久不得真乐,甚有讲学,皓首茫然而不知其底蕴、尝其旨趣者,虽由习染既深,锢蔽日久,后天气质之性、物欲之情竟视为固然,而要皆由于教养之大坏,不得其真际有以致之也。
或曰,四书五经之解,诸子百家之注,迩来汗牛充栋,较前代为过焉,乌得谓教之无术?府厅州县之学校,党庠术序之师承,当时遍满天下,较古昔犹多焉,何谓养之无所?呜呼,是不知道之所以然,虽读尽五车,无益也;不明教之所从来,虽讲席万座,何裨焉?故言愈多而道愈晦,师愈繁而教愈纷矣。
夫以其无承道之人,影响之谈,依稀之论,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俗云:“要知前途三叉路,到此须问过来人。
”知不真者,虽多言而何益?行不至者,纵明示而皆非。
以故世衰道微,上下皆驰于名利之场,鲜有知仁义之德是吾人真乐地者。
嗟乎,道之不行,由于道之不明,亦因道之不明,愈见道之不行。
吾师目击心伤,不忍大道废驰以至于此极也,所以此次所传,必如老吏断狱,不穷究到底而不已。
诸子幸遇其际,其前缘前根已结之有夙矣。
虽然,不闻吾教诲,得吾提撕,纵诸子夙根未坏,灵性尚存,三五十年亦不能洞彻本原,返还性天也。
倘若功未积,德未累,即日夜讲论直至终身之久,亦无豁然贯通了道成真之一候。
故吾师传道,必以立功立德为首务,否则,魔障难消,修持多阻,不知者反以吾道为非真。
吾师此山设教,其得吾真传者仅有数人,人才之难如此!孟子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吾深信其语矣。
如尔数人,个个皆有根缘,人人皆重德行,所以其言易入。
若非诸子数人,吾教终成画饼。
某生心力俱疲,已得三昧真火,但候功圆行满,炉火纯青,方能跳出迷津,直超彼岸。
某生再加猛烹急炼,亦必丹成有象,其乐无穷,回视声色货利与夫恩之乡,皆孽网情罗,了无足系其心者,此为得道之真验。
黄元吉祖师《道德经讲义》第三十七章

黄元吉祖师<<道德经讲义>>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万物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无名之朴,亦将不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黄元吉祖师讲义道虽自然无为,然著于无为又成顽空之学,须以无为植其本,有为端其用,无为而有为,有为仍无为,斯体立而道行,道全而德备矣。
所谓“常应常静”、“常寂常惺”、“放之则弥纶六合,卷之则潜伏方衷”,即此冲漠无朕之时有此坐照无遗之概,虽曰无为,而有为寓其中,虽曰有为,而无为赅其内,斯大道在我,大本常存。
任尊贵王侯,若无此道为根本,则万物皆隔阂而难化;惟能持守此道,则天下人物性情相感、声气相通,自默化潜移,而太平有象矣。
虽然,承平日久,古道难敦,此亦情所必至,理有固然,无足怪也;及创造频仍,繁华肇起,人心愈险,祸乱弥多,此又天地之气数,人所不能逃者。
惟圣人具保泰持盈之法、久安长治之谋,于文物初开之世,而以无为无作无思无虑浑然无名之太朴,为之修诸己而措诸人,导于前而引于后,纯乎天不杂以人,所以内镇宫廷,外镇天下。
《屯》之初九曰“盘桓,利居贞”,为草昧未开者之一镇也。
夫石蕴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凡朴之镇犹且如此,况无名之朴合民物而一为之镇乎?倘不归浑穆,断难使会极归极,咸登衽席之安。
惟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浑忘道德,不识天人,斯为得之。
故曰:“无名之朴,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自正。
”此殆恬淡无欲,郅治无为,上不知所为化,下不知所为应,上与下两相安于无为之道,有不知其然而然者。
舜之无为而治,所以独隆千古也。
为民上者,可不以无为为本哉?此论治世之道,无为为本。
修身之道,亦不外此。
侯王比人之身,至尊至贵,俗云“一劫人身万劫难,既得人身遇已奇”矣。
又闻正法,不更美乎?于此不修,则精神必耗,身命难延,一转眼间气息泯灭,又不知为鬼为蜮,或兽或禽,轮回六道,辗转不停,何时才得出头?今逢法筳大展,大道宏开,可不急急修持,而令岁月之蹉跎耶?万物比人身中五官百体、血气精神。
黄元吉道德经讲义

黄元吉道德经讲义一、什么是道德经1.1 道德经的背景与作者简介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广泛认为是道家学派的重要著作。
它由多篇诗文组成,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部重要组成部分。
道德经的作者是黄元吉(Huang Yuangi),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1.2 道德经的内容与特点道德经是一本关于人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书籍。
它阐述了人应该如何做人、如何与他人相处以及如何处理社会问题等方面的道德原则。
道德经的特点是言简意赅、含义深远,以及注重个人修养与道德教育。
二、道德经的基本思想2.1 天道与人道的关系道德经认为,天道是宇宙的规律和运行方式,它是人类生活的基石。
人道则是人类在天地间生存发展的道路和准则。
道德经强调人应当遵循天道,与之相应,积极追求和谐发展。
只有遵循天道,人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达到心灵的安宁与和谐。
2.2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德经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原则。
首先,个人应该注重修身,修养内心,提高自身的品德和修养。
其次,个人要注重家庭的和谐和发展,树立良好的家庭伦理观念。
再次,个人要关注国家的发展和稳定,为国家的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
最后,个人应当关心全人类的幸福,为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作出努力。
三、道德经的道德准则3.1 仁爱与道德道德经强调仁爱与道德的关系。
仁爱是一种无私,对他人的关怀和帮助。
道德经认为,个人应该以仁爱为指导,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的需求,以及为他人谋福祉。
只有通过仁爱行为,个人才能获得真正的满足与快乐。
3.2 诚实与正直道德经强调诚实与正直的重要性。
个人应当言行一致,说到做到,坚守自己的承诺和原则。
只有真诚待人、守信用,个人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此外,道德经提倡正直无私的行为,个人应该坚守道义,为大众利益着想,而不是为个人私利而行。
3.3 礼仪与道德规范道德经强调礼仪与道德规范的重要性。
个人应该尊重他人、注重礼节,遵循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乐育堂语录

乐育堂语录乐育堂语录乐育堂之名,是乐得英才而教育之地,语录是平时对弟-子们讲解之记录。
先生主张中派丹道,清静修为,援儒入道,援道入仙,非显非密,亦显亦密。
其澈始澈终之功-法,即守「中」一字。
中则无过不及,不用后升前降,不讲开阖,而是「中黄直透」。
指此「中」字,在身亦中,在心亦中,在天地亦中。
释曰:「不思善不思恶,正凭幺时,那个是自己本来面目。
」是禅家之“中”。
儒曰:「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
」是儒家之“中”。
道曰:「念头不起处谓之中。
」是道家之“中”,为修道一贯之工夫,如炼精化气,养神还虚合道,皆于此「中」字可得。
此书朴实言道,深入浅出,直截了当,阅后即能自悟,实自修悟道之不朽名著,应视作修仙修圣之不二法门。
先生自丰城至西蜀,设帐于乐育堂十有余载,先后入门弟-子数千人。
尝于注释心经与道德经之余,即与门人讲授性命双修之理,天人一贯之道,无不阐发尽致。
目的在造就人材,普渡世人。
此语录言理极精深,语意至明显,引人入胜,人皆可为,是以修真之士,得此梯航,不难悟道。
先生尝谓修道者,应性命双修,是以言命功者,见此而得其关窍;讲性学者,见此而知操存;谈因果报应者,见此而知重内轻外;修德行仁,其有益于人心风俗,实非浅鲜。
《乐育堂语录》是一部丹经著述。
它是清朝道咸年间,即约公元1841年到1860年之间,黄元吉先生为门下弟-子在“乐育堂”讲解丹法,其间经历十余年,后来弟-子们将其语录汇辑成篇,分为四卷,取名曰《乐育堂语录》。
中国道教历代之丹经,可谓是汗牛充栋。
其间门派林立,各有各的说法,且几乎尽是隐语譬词,让一般缺乏明师指示的求道者,往往一生陷入无可奈何、抱憾终身的迷茫之中。
《乐育堂语录》可谓是历代丹经中罕见的通俗著述。
然而,它的真正价值决不仅仅是通俗而已,而在于明示大道真传。
并且将丹道修炼付诸学者社会实践当中,不回避现实生活,不尚空谈,立竿乃能见影。
这可以说才是真正的不凡价值。
近代道教仙学的开拓者、原中中道教协会会长陈撄宁先生(18801969),曾对黄元吉《乐育堂语录》等丹经著述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黄元吉真人玄关绝学——仍示孕、调药功成景征

黄元吉真人玄关绝学——仍示孕、调药功成景征静虚子黄元吉真人传世三着,《道德经讲义》、《乐育堂语录》、《道门要语》三着,当以《道德经讲义》为主,来研究黄真人之示教。
《乐育堂语录》乃及门弟子记述的黄真人讲学内容,是否皆经黄真人亲自校阅认可,不能确定。
但至少卷五最后数段语录,记述众弟子送师之记录,乃追记之文,必未经黄真人亲自校阅认可。
虽然二着玄关之论,若合符节,但《道德经讲义》既有黄真人署名,又有黄真人自序,又有应受业弟子请求而着(见《受业弟子序》)之印证。
当能完全代表黄真人讲学之精义。
余今以《道德经讲义》为主,以《乐育堂语录》为辅,释黄真人玄关绝学。
天仙正法源于广成、黄、老,至魏伯阳、许逊便有专著传世。
后有王玄甫少阳一脉传钟离权,再传吕洞宾、刘海蟾,世人遂分出所谓北、南、东、西各派。
然而得道成真众仙,悉皆传承同一天仙正法,并无二法。
(若传二法,即为离经叛道,欺师背祖之徒,岂能成仙?)众真传世丹经,为尊奉天戒,不敢言全法,不敢明言真法:常以初成地仙功法,尤其是其中第一层次及第二层次的人仙功法为主,救度后世真修者入门。
常以不同文词、术语,隐示真法之实指。
正如北、南、东、西四派中,最后成真的西派开山祖师,清嘉庆、咸丰时人,李涵虚真人于《道窍谈》第四章末所告诫云“一切丹经,三五错综,词虽异而事则同。
”李涵虚真人传世丹经,所用文词、术语最多;故以此告诫后人,不要被表面文词、术语所囿,应了解其内所实指之功法。
黄元吉真人所示之玄关(玄牝),即天仙正法入手入门,孕、调药功成,求得先天一炁时之景征。
得孕药功成之景征示微阳生;得调药功成之景征示小药生。
以后当立即行小周天河车功。
微阳生即情来精至。
元炁由与神静合为一,刚刚突动,判分神、炁为二,元炁化元精之时。
《参同契》喻为月出庚方、九一潜龙勿用。
黄真人称之为“阳生”。
经调药功成而得小药生,即先天一炁从太虚中来,黄真人称为“药产”。
《阴符经》称为“盗机”,《参同契》喻为月望(十五干体就),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道德经讲义乐育堂语录清黄元吉原著蒋门马校注本

道德经讲义乐育堂语录清黄元吉原著蒋门马校注本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道德经讲义》《乐育堂语录》清·黄元吉原着(蒋门马校注本)总序东汉桓帝时,张陵创立道教,以神仙信仰为核心内容,以致道成仙为终极追求目标。
千百年来,道教徒为了实现这一理想,创造出了一系列修道成仙的方法,这就是道教的外丹修炼和内丹修炼。
外丹是以天然的药物和金石为基础,通过烧炼,制成可以服食成仙的丹药。
内丹是以人体为鼎炉,通过人体内精、炁、神的转化,脱质而成仙。
修炼二者的结合,即内功和外行。
道教修炼的根本是清静身心,以老子《道德经》“致虚极,守静笃”为圭臬。
称一念不起谓之清,灵台无物谓之静。
道教清静功夫强调的是少私寡欲,不喜不悲,不怒不恨,不嫉不妒,心正自明。
首先是事来则应,事去不留;不是没有思想意念,完全无知,与人事脱离;是“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而“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谜”。
在至清至静境界的作用下,人自身体内能产生反应,促进心理生理调节,引导体内平衡纯净,生理升化。
说明清静还是一切修炼方法的基础。
道教清静修持要求的就是清静寡欲,是“上善若水”,像“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一样,澄心绝虑,少私寡欲,不为尘染。
道教的修炼“内丹术”,每一步都是在身心清静的状态下去磨炼,每一次练功都是按无为——有为——无为的自然法则循序渐进地操练。
要以正至静,以静至明,以明至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从而合道存真,这是内功行印证。
同时,道教修炼还强调外行,就是要济世度人、慈心于物、积功累德,这样才能度己度人,得神仙之护佑、神灵之感召。
所以道教徒将一生的修炼历程概括为修道立德或修道养德。
外丹与内丹虽然起源时间相距不远,但受当时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影响,在唐末以前外丹修炼一直都十分盛行。
后来内丹修炼逐渐兴盛起来。
内丹派首先兴起的是钟吕派,不久便发展有南派、北派、中派、东派、西派、伍柳派、三丰派、千峰派、女丹派等,修炼的丹经主要有《钟吕传道集》、《悟真篇》、《灵宝毕法》、《入药镜》、《五篇灵文》、《大丹直指》、《道窍谈》、《金丹大要》、《张三丰大极炼丹秘诀》、《性命圭旨》、《伍柳仙宗》、《性命法诀明指》、《孙不二女丹次第诗》等,可谓是门派林立、卷帙浩繁。
黄元吉精华录六(先天一炁即玄关一窍)

黄元吉精华录六(先天一炁即玄关一窍)黄元吉丹法精华录《道德经讲义·乐育堂语录》原理原则次序分类整理目录天道丹道原理:一炁为本,分二为用一天之道,造化之源——先天一炁二先天一炁分阴阳,天地万物皆由此“二”而生丹道同于天道,也是一炁为主,分二为用三先天一炁与真阴真阳辨别四主次偏差旁门幻境1 迷失于丹道名词2 后天神气3 有为与无为4 神气未合一之时,“采取”的只是后天神气5 积德之重要6 幻境性命双修功夫次序:二合一为本,一分二为用一心乱数息,心静听息【有念有觉】二神气相依,渐而合为“一”之秘【无念有觉】(此前须我做后天有为功夫,此后只须顺先天自然去造去化)三还原为先天一炁,即成玄关一窍【无念无觉】四先天一炁分真阴真阳,天人合发【一惊而觉】与天地同造化。
即玄关一窍开【元和内运】五先天一炁分真阴真阳,如何应之【一二循环】六“虚空”二字犹著不得,何物可以添上?【体渐纯阳】第四章小目录1先天“一觉”,一分为二2先天一炁自虚无中来3周天之说4玄关几种层次之说一分为二详解:真性真命——元神真意元炁胎息一先天一炁分阴阳之真阳——真命·元炁·胎息二先天一炁分阴阳之真阴——真性·元神·真意三日常应事接物之玄关,真意: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四附:睡诀。
三还原为先天一炁即成玄关一窍古云:“修道之要,不在尘劳不在山,直须求到杳冥端。
”杳冥端,即虚极静笃之时。
虚之极,静之笃,而真精真炁真神即从此而生。
总之——清明之神由混沌而来。
古人曰:“玄关一窍之开,即如同太极一动,阴阳于此分。
”又谓“伏羲一画,两仪于此兆。
”其间千变万化,无穷无极,莫不由此混沌一刻立其基。
特患人不入于杳冥,无患玄关之不发现也。
人心不死,道心不生。
凡心不除,真息不现。
【2-12】八卦炉中火焰飞,神仙隐隐练玄微。
直向虚无寻密谛,端从元始辨真机。
空明洞达浑忘我,落点根源识者稀。
黄芽遍地群生育,白雪漫空万物归。
【5-28】太极无动无静,无思无为,无声无臭,浑沦磅礴,太极虽无一物,实为天下万事万物之根本。
黄元吉道德经讲义

黄元吉道德经讲义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哲学经典,被誉为“道家之源”。
其中
的黄元吉道德经讲义,是对《道德经》进行了深入解读和注释。
本文
将从三个方面介绍黄元吉道德经讲义对《道德经》的贡献。
一、对《道德经》中“道”和“德”的解析
首先,黄元吉道德经讲义对《道德经》中的“道”和“德”进行了深
入解析。
他认为,“道”是一种本质上难以捉摸的、包容万物的存在,是宇宙间的本原支配者。
而“德”则是人类在生活中要为之奋斗的道
德准则,是一种行为规范。
黄元吉指出,只有遵循道的安排,按照德
的要求进行行为,才能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二、对《道德经》中“无为而治”思想的解读
其次,黄元吉道德经讲义对《道德经》中的“无为而治”思想进行了
深入解读。
他认为,“无为而治”不是消极怠惰的放任自流,而是指
在行事时不强求功效,不急于获得结果。
黄元吉认为,只有让自然规
律自己运行,人们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这一理念对于现代社会依旧
具有启示意义。
三、对中西哲学融合的探索
另外,黄元吉道德经讲义还探索了中西哲学的融合。
他指出,中西哲学在精神上是没有根本区别的,都是以实现个体、社会、宇宙的和谐为目的的。
黄元吉以中西哲学相融为桥梁,使得不同文化的人们可以相互理解与交流,促进和谐发展。
总的来说,黄元吉道德经讲义通过对《道德经》的深入解析和注释,使得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到其中的思想内涵。
同时,他也让我们看到了哲学与文化相结合、多元文化交流相融合的美好前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经讲义》《乐育堂语录》清·黄元吉原著(蒋门马校注本)总序东汉桓帝时,张陵创立道教,以神仙信仰为核心内容,以致道成仙为终极追求目标。
千百年来,道教徒为了实现这一理想,创造出了一系列修道成仙的方法,这就是道教的外丹修炼和内丹修炼。
外丹是以天然的药物和金石为基础,通过烧炼,制成可以服食成仙的丹药。
内丹是以人体为鼎炉,通过人体内精、炁、神的转化,脱质而成仙。
修炼二者的结合,即内功和外行。
道教修炼的根本是清静身心,以老子《道德经》“致虚极,守静笃”为圭臬。
称一念不起谓之清,灵台无物谓之静。
道教清静功夫强调的是少私寡欲,不喜不悲,不怒不恨,不嫉不妒,心正自明。
首先是事来则应,事去不留;不是没有思想意念,完全无知,与人事脱离;是“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而“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谜”。
在至清至静境界的作用下,人自身体内能产生反应,促进心理生理调节,引导体内平衡纯净,生理升化。
说明清静还是一切修炼方法的基础。
道教清静修持要求的就是清静寡欲,是“上善若水”,像“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一样,澄心绝虑,少私寡欲,不为尘染。
道教的修炼“内丹术”,每一步都是在身心清静的状态下去磨炼,每一次练功都是按无为——有为——无为的自然法则循序渐进地操练。
要以正至静,以静至明,以明至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从而合道存真,这是内功行印证。
同时,道教修炼还强调外行,就是要济世度人、慈心于物、积功累德,这样才能度己度人,得神仙之护佑、神灵之感召。
所以道教徒将一生的修炼历程概括为修道立德或修道养德。
外丹与内丹虽然起源时间相距不远,但受当时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影响,在唐末以前外丹修炼一直都十分盛行。
后来内丹修炼逐渐兴盛起来。
内丹派首先兴起的是钟吕派,不久便发展有南派、北派、中派、东派、西派、伍柳派、三丰派、千峰派、女丹派等,修炼的丹经主要有《钟吕传道集》、《悟真篇》、《灵宝毕法》、《入药镜》、《五篇灵文》、《大丹直指》、《道窍谈》、《金丹大要》、《张三丰大极炼丹秘诀》、《性命圭旨》、《伍柳仙宗》、《性命法诀明指》、《孙不二女丹次第诗》等,可谓是门派林立、卷帙浩繁。
虽然如此,但内丹派功法仍然有规可矩,有蹈可寻,不外乎在“顺逆”、“性命”、“阴阳”、“有无”这四个方面下功夫,进而总结出了炼己筑基、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粉碎虚空)的修炼程序,这本身就是一个逆修的过程。
道教认为炼己筑基、炼精化炁、炼炁化神做的是命功,属于有为;炼神还虚、炼虚合道做的是性功,属于无为,所以有“性命”与“有无”的说法。
而整个修炼又是一个去除人体阴质,还就纯阳之体的过程,所以又有“阴阳”的说法。
既然如此,内丹修炼由于每个人的身体素质和所处的环境有所不同,因而在方法上也有相应的变化,这也是道教丹道法派林立的缘故。
鉴于此,我们将历史上道教内丹著名法派及其经典收集起来,加以整理研究,希望能对广大道教内丹爱好者有所裨益。
道教丹道修炼是一件非常神圣的事情,就当代社会而言,一个修炼丹道的人,一定要把忠于家国,孝于双亲,和于友邻作为修道的基础。
正如湖北黄陂木兰山道观的一副对联所言:织杼织声停,为国平寇,替父从军,忠孝劳名飘千古;庙貌庄严在,显化无私,灵威有赫,神仙妙通具千秋。
质而言之,一个人修炼必须有益于国家、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家庭、有益于自身、有益于子孙,这样您才能着手去做功夫。
这也是我们编写这套《中国道教丹道修炼系列丛书》的宗旨所在。
黄信阳2003年5月序于北京前言黄元吉,名裳,字元吉,一说号元吉,江西省丰城县人,生平不详,清朝时曾在四川富顺乐育堂传授内丹诀法,由门下弟子笔录并编纂成《道德经讲义》、《乐育堂语录》、《道门语要》三书留传于世。
据传尚有《玄宗口诀》、《醒心经注》、《求心经注》等书,可惜搜求不到。
黄元吉学际天人,修养工夫又达到“金液还丹”的高深境界,他以精深的学养透彻阐发道的全体大用,将内圣外王之学和千古口口相传的返本还原之法融为一炉,宣泄于《道德经讲义》之中。
《道德经》每章的讲义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以儒学为本并辅以丹道理法以讲解老学,后一部分则几乎纯以丹法诠释经文。
以儒学而论,一“仁”字可以贯之。
仁,修之于己即是“忠”(“中心日忠”,中即合也,使合于“天地之心”,也即自明明德),施之于人即是“恕”(“如心为恕”,推己及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以成己,恕以成人,已立立人,己达达人,正己以正人,无非推己以及人,重在一个“诚”字、一个“感”字(《中庸》25章:“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易经·成卦》:“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其根本在于个人的修养,所谓“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推而广之,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
道家则不同,谓一人之身即一国之象,神犹君,精犹臣,气犹民;知治身,则能治国;内圣外王,其理一贯。
治身之道,元神居中处和,自然精定气足,气血充盈,身得长生;治世之要,君上端拱无为,自然臣安民足,风俗淳美,国得长治;其际返本还原、治国平天下之法,顺行逆施,用文用武,因机而动,随时以行,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乐育堂语录》是记述黄元吉内丹心法最为详尽的一部书,细细品读,可以想见当时黄元吉随问而答、因机设教、因人而异、因病施治、对症下药、循循善诱的动人情景。
遗憾的是全书内容庞杂又没有条理,只有答案而没有弟子们的问题,看来这是一本指导实践的手册,不是真正亲身实践体验的人,是很难完全理解和融会贯通的。
《道门语要》比较有条理,略有门径可循。
工夫虽从守中入手,讲究采取烹炼之工、运行周天之法,似乎详说命功,然其要仍归于性学,盖以“性无命则不立,离命即不足以见性”,命如刀,性如刀之锋利,欲得锋利之性,宜从磨砺刀刃之命功下手,故知修命仍是为了修性。
尽管黄元吉之书无系统条理,但想看到黄元吉的内丹诀法整理得清清楚楚、有条不紊,恐怕是一个奢望。
陈撄宁的《口诀钩玄录》只完成初集就中止了,因为“道门中之卓识者多不赞成此举,谓为‘泄漏天机于道有损无益’。
”李永霖的《隐仙派丹诀指要》也是粗具条理梗概而已。
内丹学不同于其他学问,贵在明白原理后身心实践。
但各人的身心素质千差万别,效验反应也是五花八门,修养方法当然也因人而异,因此对《黄元吉文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但糟粕与精华全视学者的程度和见识而定,而且难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可能一概而论。
读者自己去细心参悟,印证自己的身心功夫吧。
整理校注说明一、《道德经讲义》,以上海新学会社藏版为底本,参校萧天石《道德经精义》本、梅自强《颠倒之术》。
各章另加标题,以便查阅。
《藏外道书》所收江起鲲校《道德经讲义》为残缺本,至53章止。
萧天石《道德经精义》实即是江起鲲校本全本,都署名“丰城黄裳元吉著。
后学奉化江起鲲校”,只是书名不同,精义本另增例言和马杰康序,错讹较少。
梅自强《颠倒之术》本,无弟子序和道德经总旨。
二、《乐育堂语录》以成都二仙庵刻五卷本为底本,参校上海古籍出版社五卷本、《道德精华》第六集之五、北京天华馆四卷本(也见《藏外道书》第25册)、中国道教协会内部流通四卷本。
各段依照大意,加上相应的标题。
以上各种版本都有龙腾剑跋。
上海古籍版的《乐育堂语录》与《道藏精华》其实是同一版本,但前者增加了题解,后者增加了萧天石序,前四卷有眉批为泰国赞化官本,第五卷无眉批为成都二仙庵刻本,都有王道源弁言、韩佛果序,都为影印本.版本较早。
北求天华馆四卷本为果圆居士重刊本,有果圆序、朱鹤亭序,版本较晚,而且眉批与上述版本不同。
道协内邮流通四卷本系据天华馆本重刊,无眉批。
三、《道门语要》,以北京天华馆本(《藏外道书》第26册)为底本,无参校本。
四、道家内丹学的入手功夫,一直是由师傅当面传授给弟子,不写在纸上;黄元吉的书中员有提到,但十分简略。
陈撄宁所撰的《静功疗养法》,对于入手功夫的理论和方法都非常详尽完备,可以弥补没有师傅传授者的缺憾。
青华老人传授给鹤臞子的内丹心法,完全在心性修养上立论,理论精深圆通,并可与黄元吉的丹法互相发明,黄元吉也屡有引用。
因此将《静功疗养法》和《唱道真言》附录于后。
《唱道真言》、《道藏辑要》为底本,参校守一子《道藏精华》录本。
五、各本文字不同的,反复推敲,择善而从;文字讹误的,认真查考以更正;引文与原文不同的,其义可通者尽量保留原貌,或酌情校正;《道德经》原文各章开头均有“太上曰”三字,今删去。
因内丹学重在亲身实践,不在字句上讲究,因此只对有关紧要的作校勘说明,无足轻重的就不作校记。
六、脚注文字有校记、注释和屑批。
注释基本上征引前人著述,或为解释说明。
或为引申发挥。
《乐育堂语录》赞化官本的眉批,与正文内容相关的改为脚注,表明“眉批”,不相关的就附于卷四之后;天华馆本的眉批不多又无甚价值,这里仅选取9条,标明“天华”。
此外尚有若干按语、夹注和附注杂于征文之中。
此书虽经十分认真的校勘,但限于客观条件和校注者的学识水平,未能尽善,不当之处谨请方家不吝指正。
来函请寄:315016浙江省宁波市文教路l号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外语系,或或电子信箱:*****************.cn。
本书的整理和校注,历时近两年。
在此过程中,湖北天门张涛、湖南长沙罗凌波做了大部分最初的文字录入工作,台北淡江大学萧进铭提供部分图书资料,天津商学院滕树军提供图书资料、校对部分书稿、共同推敲校勘中的疑难问题,安徽合肥杨济舟于佛家禅宗之学多有教益,浙江桐乡乌镇祁峰于道儒两家之学悉心指导。
此外,胡孚琛教授,系领导赵霞、毛东辉,同事李枫、任波等,妻子陈和平,以及其他友人,也都给予积极的支持和鼓励,均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公元2003年癸未仲夏宁波蒋门马谨识目录总序黄信阳前言蒋门马道德经讲义萧天石例言马杰康序江起鲲序朱有芬序受业弟子序黄元吉自序道德经总旨第一章有无妙窍第二章美善之称第三章虚心实腹第四章象帝之先第五章橐籥守中第六章谷神玄牝第七章外身无私第八章上善若水第九章功成身退第十章专气致柔第十一章有为利无为用第十二章为腹不为目第十三章大患有身第十四章大道纲纪第十五章善为士者第十六章致虚守静观复第十七章我自然第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第十九章见素抱朴第二十章求食于母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第二十二章曲则全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第二十四章余食赘行第二十五章道法自然第二十六章重为轻根第二十七章袭明要妙第二十八章知白守黑第二十九章去甚去奢去泰第三十章不以兵强天下第三十一章兵者不祥之气第三十二章道常无名第三十三章自胜者强第三十四章大道泛兮第三十五章执大象第三十六章将欲微明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第三十九章得一为本第四十章道之动用第四十一章大器晚成第四十二章冲气为和第四十三章无为之益第四十四章知足知止第四十五章清静为天下正第四十六章知足常足第四十七章不出户知天下第四十八章为道日损第四十九章圣人之心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第五十一章尊道贵德第五十二章知子守母第五十三章惟施是畏第五十四章何以知天下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第五十六章和光同尘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国第五十八章祸福互倚第五十九章治人事天莫如啬第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第六十一章大者宜为下第六十二章坐进此道第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第六十四章慎终如始第六十五章善为道者第六十六章善下不争第六十七章我有三宝第六十八掌配天古之极第六十九章用兵有言第七十章被褐怀玉第七十一章病病不病第七十二章民不畏威第七十三章天网恢恢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第七十五章无以生为第七十六章柔弱处上第七十七章天道犹张弓第七十八掌正言若反第七十九章天道无亲第八十章小国寡民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注后语《道德经》全文乐育堂语录萧天石序果圆序柳云亭序王道源弁言韩佛果序弟子等序乐育堂语录卷一一矢志修道二阳生之道三人生境遇四先天水火五明心见性六玄关一窍七下手识虚·炼心之道八外物害道·惜福修炼九心同太虚十进火采药十一真火凡火十二安心久坐十三顾諟上田·神气周身十四舍财积德十五玉液炼己十六玄牝的旨十七去欲存诚·交媾玄黄十八火候十九调和水火·采取烹炼二十天罡斗柄·进火退符二十一防火伤丹·始终工法二十二后天尸气·先天元气二十三虚无一气二十四真知灵知二十五性命双修二十六丹道全工二十七元精元气元神二十八火候神息·炼剑铸镜二十九阴阳之气,太极之理乐育堂语录卷二一除欲克念,凝神交气二最忌邪火,守拙顺应三炼心伏气,道在其中四炼己事大五有无气机·神气之要六认清元神七跳出牢笼·得药火候八真一之气九玄关窍开十收敛目光·集神玄窍十一听息眙息十二胎息凡息·真意为主十三阳生阴含·主翁中镇十四听息法机十五慎独·视鼻端·炼精化气十六功德·本来人·真铅十七真阴真阳·太和元气十八内药外药·采取河车十九元神做主·归真返本二十炼己于尘俗二十一虚为君,阴阳为臣,意为使二十二火符·真意·真阳二十三真觉真意二十四气穴·鼎炉·持念二十五炼已修性·水火既济二十六真一之气发生二十七真空妙有·借假修真二十八真药真火·吸舐撮闭·安炉立鼎二十九志愿金仙·神水神火三十真一之气·性命交会产真种乐育堂语录卷三一道贵真传,首务功德二道合虚无·踏实守中·天心元神三温养神火符火四玄关要诀五火候药物六药物老嫩·结丹于无七先有乐地·炼性见性八行工展窍九温养本原·清净药物十道即太极·山根玄膺十一周天功法十二志心修道·采取抽添十三道不轻传·顺受其正十四河车要诀·道即在虚十五生身受气初·本来人十六素位而行·随时觉照十七阴极阳生·神气交合十八养心养气十九乾坤交而结丹二十女子丹法二十一无上上乘妙道二十二止念功法二十三杳杳冥冥,真阳发生二十四玄关一动仙家种二十五静处炼命,动处炼性二十六返还赤子心·由渐而入乐育堂语录卷四一筑基了性,还丹了命二炼精化气三精生玄关,气动玄关四一窍之妙·阴气累积成阴鬼五得见本来,再定久养六主静立极·天罡斗柄·后天之先七慧光慧剑八参赞化育·上品丹法九持盈保泰·勉力用共:十识神元神·舍财求道十一静坐修持·集义生气十二尽人听天·性命阳生·不理景象十三造端夫妇十四性真·小大药·采先补后·内外火十五觉照之心十六世事真相十七炼铅尘世·知不如行十八屯蒙·琴剑·狠心修炼十九气质之性为害二十效法天地·性命之药二十一元神为主·无在非道二十二天机之发·元精化元气二十三先天胎息·修炼工夫二十四术语详解二十五邵子天根月窟诗解二十六采大药龙腾剑跋眉批乐育堂语录卷五一尽性立命·先天气后天气二清净神息·制外养中三尽其在己·不著形象四制烦恼情欲之法·敛神为本五有欲观窍,无欲观妙六居世出世七温养为先·有进无退八动处炼性,静处炼命·河车之路九性根命蒂·心肾玄关·积铅添汞十清源复本之学十一混沌一觉十二不动心·本来人十三进德修业·养心十四摄心之法十五识得心性·虚静觉常十六先得性真,继加命学十七三才一气,修德回天十八圣凡异流,天人一贯十九主宰在我常把持二十玄关一窍二十一阴阳理气·玄关窍二十二拓宽胸襟,不二其操二十三天人感孚·炼丹之道二十四玄关窍开·胎息元神二十五五守中炼精·炼气景象二十六逆来顺受·修性炼命二十七听天安命,唯务大道二十八珍惜光阴,莫负良缘二十九财色交游三十为歌叮咛三十一大道无穷附录道门语要黄元吉道门语要序一、探性命之原二、论精气神之实三、见性量之大四、言立命之要五、详守中采取之义六、运小周天之法七、行大周天之功八、重炼虚之学九、明修炼之序十、明炼己之功十一、分火药之功用十二、论人及早修持十三、训及门语录十四、励及门语唱道真言青华老人语鹤臞子录鹤臞子序青华老人自序唱道真言题词唱道真言卷一唱道真言卷二唱道真言卷三唱道真言卷四唱道真言卷五万清和跋郁教宁跋静功疗养法陈撄宁陈撄宁自序神经衰弱静功疗养法问答静功总说治遗精病的特效法最上一乘性命双修二十四首丹诀串述保和先生四大铭吕祖醒心真经孚佑帝君求心篇文昌帝君阴骘文太上感应篇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