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

合集下载

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与气势磅礴场景

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与气势磅礴场景

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与气势磅礴场景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可以说是一部具有重要地位的作品。

这部小说囊括了诸多历史事件和众多英雄人物的故事,其中战争描写与气势磅礴的场景是其一大特色。

本文将从几个典型战争场景入手,探讨其描写手法和对气势磅礴的呈现。

首先,我们来看曹操与刘备之间的战争场景。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和刘备分别代表了政治上的权谋和仁义。

曹操擅长运筹帷幄,计谋多样,他的战争场景多将军帐中的局势、谋略设计和士兵行军列阵等细节描写得栩栩如生。

例如,在夺取荆州的战役中,曹操亲自上阵指挥,他布下各种奇谋计策,运用火攻、偷袭等手段,使得整个战争场面紧张刺激,而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读者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曹操的谋略和对战争的掌控力。

这种场景描写使得战争情节更加紧凑,更加吸引读者的眼球。

而刘备则代表了仁义和英雄气概。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领导的蜀国所展现的战争场景往往注重对英雄形象和团结精神的表现。

以赤壁之战为例,刘备与孙权联合对抗曹操的大军。

在这场战役中,刘备和诸葛亮运筹帷幄,巧妙地利用火攻击败了曹操。

整个战役场景描写中,对刘备的仁义和团结精神的赞美渗透其中,使得整个战争场面显得威武而壮观,给人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除了曹操和刘备的战争描写,关羽的战斗场景也是《三国演义》中的一大亮点。

关羽被誉为“武圣”,他的战斗场景往往描述得非常英勇和霸气。

在与曹操的战斗中,关羽表现出了自己的勇猛和过人的战斗技巧。

无论是与曹操的正面交锋,还是与许褚等曹军将领的战斗,关羽的剑法和刀法令人叹为观止。

通过对关羽战斗的描述,读者能够充分感受到关羽的威武和神勇,使得整个战争场景更加震撼人心。

再来看吕布的战斗场景,他是一个勇猛无比的战士,所展现的战斗场景总是让人血脉喷张。

无论是与关羽的战斗,还是与张飞的交锋,吕布总是能够在战场上展现出令人惊叹的个人能力。

他的英勇与强大的气势磅礴被描写得淋漓尽致。

吕布的战斗场景中往往有激烈的对话和高潮迭起的剧情,使得整个战斗更加紧凑和刺激,给人带来无尽的惊喜和震撼。

三国演义中的战争场景描写

三国演义中的战争场景描写

三国演义中的战争场景描写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堪称是一部永恒的经典。

作为一部以历史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其中丰富而激烈的战争场景描写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赤壁之战到火烧连营,这些战争描写展现了那个动荡且英雄辈出的时代的壮烈与悲凉。

本文将重点分析《三国演义》中的战争场景描写,以期更好地体会其中包含的战争哲学和英雄气概。

第一段:赤壁之战《三国演义》中最著名的战争场景之一就是赤壁之战。

在这场关键的战役中,曹操率领庞大的军队欲夺取江南,而刘备与孙权则联手对抗。

小说中通过生动的描写,向读者展示了双方精锐的对决。

烈日炎炎下,火光冲天时,曹军与联军展开了激战,双方你来我往,不分胜负。

笔者感到,罗贯中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将战争的残酷和英勇展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如临其境。

第二段:火烧连营在《三国演义》中,火烧连营也被赞誉为一次战术上的伟大行动。

在此战中,诸葛亮巧妙地设计了火攻,成功的迷惑了敌军,并最终获得了胜利。

描写中,笔者特别留意到火焰的描述,作者通过细腻的文字,在读者脑海中勾勒出一幅熊熊烈火的图景。

同时,他还描写了敌军在火海中的绝望与困惑,这种描写很好地展示了诸葛亮的智计,同时也传递了战争中充满变数和无奈的现实。

第三段:长坂坡之战再来看一场著名战役——长坂坡之战。

在这次战役中,刘备和张飞成功地击败了曹操的追兵,展现了他们的勇猛无比。

战斗中,罗贯中通过描写战场环境和战斗细节,将读者直接置身于激烈的战争之中。

士兵们奋勇杀敌的场景以及英雄们仗剑厮杀的形象尽显威风,令人为他们的英勇壮举欢呼。

第四段:定军山之战定军山之战也是《三国演义》中的知名战役。

在此战中,虎将张辽坚守定军山,以少胜多,展现了他杰出的统帅才能。

通过对摆阵过程的精彩描写,罗贯中将其中蕴含的兵法智慧与张辽的军事才能展现得淋漓尽致。

阵型的布局、指挥官的决策,每个细节都让人们见识到战争的重要性以及对军事智慧的需求。

第五段:小吕洞宾飞剑斩华雄除了以上几个著名的大型战争场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也为读者呈现了一些个人英雄的决斗之战。

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特点

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特点

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特点《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小说经典之作,被列为四大名著之一、小说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以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孙权等历史人物为主线,以英雄人物间的斗智斗勇、权谋之争为主要情节,描写了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的战争环境。

以下是《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特点。

1.看似英勇无敌的英雄形象:小说中塑造了许多英勇无畏、勇猛善战的英雄形象,如关羽、张飞等。

他们在战场上几乎无敌,马术、武艺、兵器使用等方面都非常出众。

通过精彩的战斗描写,体现了英雄人物的英勇与过人之处,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3.战争的残酷与无情:在《三国演义》中,战争是残酷和无情的。

小说中的战争常常伴随着杀戮、血腥和死亡,无数士兵和将领在战场上残忍地丧生。

例如,小说中描述了战争中的百姓遭受军队的掠夺和屠杀,以及士兵们在战斗中的残忍行为。

这些描写凸显了战争对社会的危害和个人的悲剧,使读者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性。

5.忠诚与背叛:《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中,忠诚与背叛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许多人物在战争中表现出忠诚和背叛的行为,例如,关羽对刘备的忠诚和宋宪背叛刘备等。

这些形象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战争对人们忠诚与背叛观念的冲击。

6.敌我矛盾的对立与较量:《三国演义》中呈现了多个势力之间的敌我矛盾,如刘备与曹操、曹操与孙权等。

小说通过细致的对比描写,展示了各个势力的优劣与强弱,使读者对敌我双方的对立与较量有更加具体的了解。

7.宏大的战场与气势恢宏的场面:《三国演义》中战争描写的场面非常壮观,所展现的战争规模非常宏大。

战场上刀光剑影、箭雨纷飞,各种兵器、战马、军旗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壮丽的战争画面。

这些场景描写给人一种气势恢宏的感觉,使读者更能感受到战争的力量和威严。

总之,战争描写是《三国演义》的重要内容之一、小说中通过英勇的英雄形象、智勇双全的战争策略、残酷无情的战争场面等多方面的描写,生动地展示了那个混乱时代的战争环境,使读者陷入其中,感受到那段历史的战争激烈与紧张。

古代文学名篇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

古代文学名篇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

古代文学名篇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古代文学名篇《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部重要作品,以描绘三国时期的战争与政治斗争为主线,展现了众多英雄人物的智勇与气概。

在整部作品中,战争描写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生动的文字描绘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古代战争的残酷与英勇,以及背后隐藏的伟大智慧和战略策略。

第一部分:战争的背景与开端《三国演义》以东汉末年黄巾起义为起点,随后展开了长达数十年的战乱时期。

在整个作品中,战争是人物命运的转折点,决定了王朝更迭和人物命运的走向。

作者通过对黄巾起义的描写,营造出紧张且充满不确定性的战争氛围。

起义军在战场上展现出了顽强的抵抗力量,但最终却因为内部纷争而败于曹操的铁蹄之下。

这场起义为整个故事奠定了战争的基调,也为后续的战争描写打下了基础。

第二部分:战争的策略与智慧《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不仅仅只有血腥的厮杀和拼搏,更多地是关于智慧和策略的较量。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例子是赤壁之战。

在这场著名的战役中,刘备与孙权联合对抗曹操。

通过巧妙地利用地理环境和火攻等手段,他们成功地击败了曹操的强大军队。

这场战役不仅展现了刘备和孙权的智谋,也彰显了团队协作和合纵连横的力量。

第三部分:战争的血腥与残酷《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并没有回避战争的残酷和血腥,反而通过细腻的描写将读者融入到战争的现场。

例如,在赤壁之战中,战船相撞、火光四起的场景令人震撼,战场上的残暴和死亡无处不在。

另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是官渡之战,曹操击败袁绍的过程中,描述了长时间的决战和负重前行的艰辛,体现出了古代战争的惨烈与残酷。

第四部分:战争的英勇与坚韧虽然战争带来了血腥与死亡,但《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也展现了英勇和坚韧的一面。

无论是曹操、刘备、孙权还是其他各方势力的将领,他们都以勇敢和毅力闻名于世。

他们不畏艰险,奋勇杀敌,不断努力争取胜利的机会。

他们的英勇与坚韧精神成为整个作品中最为令人敬佩的特征之一。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一、战争场景的描写三国演义中的战争场景描写生动丰富,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例如,在赤壁之战中,刘备和孙权联军与曹操大军展开激烈的对抗。

小说中描写了江水波涛汹涌,火光冲天,战船相撞,箭矢纷飞,形成了一幅壮观的战争画面。

另外,在定军山之战中,张飞在陷阵营中大喊“谁敢过我此阵!”,形成了一种紧张激烈的氛围。

这些战争场景的描写不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受,也让人体会到了战争的残酷和紧张。

二、战略策略的运用在三国演义中,各个势力的领导者都有自己独特的战略策略。

刘备善于联合他人,形成强大的联军,以抵抗曹操的进攻。

孙权则利用水军的优势,巧妙地运用火攻,对曹操大军进行重创。

曹操则以兵力雄厚、兵器精良著称,善于运用计谋迅速攻城。

这些战略策略的运用不仅展现了各个领导者的智慧和胆识,也为整个战争剧情的发展带来了悬念和变数。

三、人物形象的塑造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不仅展示了各个势力的战斗力量,也塑造了许多英雄人物形象。

例如,关羽在长坂坡一战中单枪匹马击退曹军数万大军,展现出了他的勇猛无畏;赵云在长坂坡救出刘备时,以身体为盾,展现出了他的忠诚和勇敢;周瑜在赤壁之战中运用火攻,展现出了他的智谋和决断力。

这些英雄形象的塑造不仅让人们对他们产生敬佩之情,也为整个战争故事增添了色彩。

四、战争的意义与影响三国演义中的战争不仅仅是一场纷争,更是一场国家之间的斗争和人性的考验。

战争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伤痛和损失,也深刻地影响了整个国家的发展。

在这场战争中,有人得到了荣耀和权力,有人失去了亲人和家园,有人受伤又奋起,有人被背叛又崛起。

战争的意义和影响在三国演义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使人们对战争的深层次思考。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以其生动丰富的场景描写、战略策略的运用以及英雄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现了一幅壮丽的战争画卷。

通过对战争的描写,人们不仅可以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紧张,也可以思考战争的意义和影响。

三国演义作为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其战争描写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三国演义火烧赤壁的好段

三国演义火烧赤壁的好段

三国演义火烧赤壁的好段
三国演义中,火烧赤壁是一段极为经典的情节,以下是其中的一些优美段落:
1. 风吹鼓角,战鼓声中,孙权亲自率领百万大军浩浩荡荡来袭,甚至连江水都泛起了波澜。

而在赤壁上,刘备、孙权与诸葛亮等人却静待着南风的到来,以应对来敌。

2. 南风渐至,刘备和孙权便在赤壁之上各自点燃火把,一片火光顿时映照着整个战场,仿佛天地都被点燃了起来。

3. 夜幕降临,火势越来越旺,熊熊的火光映照着周围的山水,一时间,整个江面都被照得通明,宛如白昼一般。

4. 赤壁之上,刘备、孙权和诸葛亮等人一边观看火势的蔓延,一边暗自窃喜,他们知道,此时的大火已经成了一道无法跨越的天然屏障,让敌军无法通过。

5. 最终,火势熄灭,功夫到了,战争也就结束了。

而这场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也留下了火烧赤壁的经典场面,成为了三国演义中最为经典的一段描写。

- 1 -。

三国演义中的场面描写

三国演义中的场面描写

三国演义中的场面描写
1.《三国演义》开篇,描写了黄巾起义的场景。

乱党头领张角执掌黑暗妖法,聚集数万黄巾军,屯兵在高顺山,挥刀砍杀无辜百姓,烧杀抢掠,一时间乌云密布,烟尘遮天。

2.曹操与袁绍对阵的场景。

两军相对而立,旌旗招展,兵器交错,看似平静的战场上弥漫着激烈的厮杀气息。

马蹄声震耳欲聋,刀剑交击的声音不绝于耳,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将士们为了各自的理想和野心,奋力厮杀,血流成河。

3.赤壁之战的场景。

蜿蜒曲折的长江两岸,曹军数十万人马,浩浩荡荡,巨大的舰队占满江面,火焰沐浴中的船只如同一只只巨兽在江上游弋。

风卷残云,浪涛汹涌,大雾弥漫,形成了一幅惨烈的画面。

周瑜、诸葛亮等人操纵战船,利用火攻,与曹军展开激烈的战斗,整个江面被火焰所映照,形成了壮观的景象。

4.关羽单刀赴会的场景。

关羽刮目相看,单刀赴会,昂首而立,杀气腾腾,声势煞人。

百官们纷纷退避,惊恐不已,关羽的威严和威势深深震撼着在场的每个人。

5.周瑜夜袭曹军的场景。

周瑜带领精锐步兵穿越曹军防线,前者身穿铁甲,手持兵器,步履从容,后者闪烁着冷酷的杀意,悄然向曹军的营地逼近。

黑夜中的静谧被刺耳的战鼓声所打破,随后是忽然响起的战斗声,曹军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被周瑜率领的部队击败。

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与战术分析

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与战术分析

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与战术分析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通过对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的描写,展现了那个动荡年代的战争与政治。

其中,三国时期的战争描写与战术分析是整个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战争的描写和战术运用两方面进行分析,以便深入探讨三国演义中的战争场面。

战争描写方面,三国演义以其生动的笔触和详细的叙述,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战争的残酷和血腥。

例如,在赤壁之战中,刘备联合孙权对抗曹操,刘备军队在火攻之下成功击败曹操,使得战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小说中对于火攻的描写非常详细,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了火势蔓延的恐怖场景以及士兵们在火海中殊死搏斗的情景,使得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这种描写方式不仅增强了战争场面的真实感,同时也增加了小说的紧张气氛,使得读者对战争的恐怖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除了战争描写,三国演义还对战争中的战术运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在小说中,蜀国主公刘备以及他的谋士诸葛亮是以智取胜的代表人物。

他们在多次战争中运用巧妙的战略和计谋,化解了敌人的进攻,保证了自己的安全。

例如,在对抗曹操时,诸葛亮曾提出“苦肉计”,借助假意降曹的方式,躲过了曹操剿灭蜀国的危机,进而发展自己的势力。

此外,诸葛亮还提出了很多其他的战术,如木牛流马、八阵图等,都为蜀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和战术分析,既体现了作者对历史事件的深入了解,也展示了人物智谋和战略的精妙之处。

需要指出的是,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作品,作者在描写战争的时候往往夸大了一些情节,以增加故事的吸引力。

因此,读者在欣赏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和战术分析时,需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不可过分忽略小说本身的虚构性。

总的来说,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与战术分析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生动的描写和详细的分析,读者能够充分理解那个时代的战争场面以及人物的智勇之处。

同时,我们也要明确小说的虚构性,不可将小说中描绘的战争场面与真实历史混淆,理性对待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与战术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别在赤壁之战中,周瑜、诸葛亮等人正确地分析了敌我双方形 势,通过反间计、连环计、苦肉计等一系列有步骤、有计划的行动、 将己方的优势予以充分发挥,同时又巧妙而正确地确定和运用火力 攻等战术,最终以弱胜强击败了强大之敌。反观曹操一方,自恃兵 力雄厚,目空一切,骄傲自大,盲目轻敌,决策指挥一错再错,使 自己的优势逐步丧失,最终遭致惨败。
七月,进军阳武(今河南中牟北),准备南下进攻许昌。八月,袁 军主力接近官渡,依沙堆立营,东西宽约数十里,曹操也立营与袁军 对峙。九月,曹军一度出击,与袁军交战不利,退回营垒坚守。
经过一年多的对峙,曹操烧掉袁绍粮草辎重,然后发动奇袭最后以 全面胜利宣告告结束。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破袁军 十万。
《三国演义》反映了统冶阶级的内部矛盾酿成的军阀混战,给人们 带来的深重灾难,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性。
例如:第四回写道:董卓“尝引军出城,行到阳城地方,时当二月,村民 社赛,男女皆集。卓命军士围住,尽皆杀之,掠妇女财物,装载车上, 悬头千余颗于车下,连轸还都,扬言杀贼大胜而回;于城门外焚烧人头, 以妇女财物分散众军。”
《三国演义》于战争描写中体现了谋略的综合应用。因为三国军事 家们个个皆稍通兵学,因此在他们指挥的冬季战役中,兵学理论与 军事智慧得到充分发挥。在三国时期大小一百多次战役中, “心战、 奔袭、设疑,离间、火攻、空城计、美人计、苦肉计等各种军事奇 计纷纷运用,特别是三国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与夷陵之战, 军事谋略和战术用法对战争的胜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公元221年7月,刘备亲率蜀汉军队数万人,对吴国发动了大规模的 战争。
公元222年正月,蜀汉吴班、陈式的水军进入夷陵地区,屯兵长江 两岸。 陆逊看到蜀军士气沮丧,放弃了水陆并进、夹击蜀军的作战 方针,认为战略反攻的时机业已成熟。陆逊从中寻找到了破敌之 法—---火攻蜀军连营的作战方法。 此战,刘备军几乎全军覆没,阵 亡数万人, 《傅子》更是记载吴军消灭蜀汉军八万余,刘备仅以身免 。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更重要的是在人物塑造上。在人物塑造 上,小说特别注意把人物放在现实斗争的尖锐矛盾中,通过各自 的言行或周围环境,表现其思想性格。如曹操的奸诈,一举一动 都似隐伏着阴谋诡计;张飞心直口快,无外不带有天真、莽撞的 色彩;诸葛亮神机妙算,临事总可以得心应手,从容不迫。著名 的关羽“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张飞“威震长坂 桥”、“赵云”单骑救幼主”、诸葛亮“七擒孟获”、“空城计 吓退司马懿”等更是流传极广的篇章。
例如袁曹官渡之战,战争一开始,双方的力量对比、客观条件的优 劣差别都不利于曹军。但由于曹军这一方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利 用和扩大袁军决策错误、军心涣散的弱点,集中优势兵力,袭击袁 军屯粮之处,火烧粮草辎重,一战而胜,乘胜再下,各个击破,取 得击溃和全歼主力的胜利。
三、战争描写中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坂坡追到刘备,刘备迅速被击 溃,赵云反身杀入曹军,将刘备幼子救出,与刘备在江夏会合。张飞 率领二十起兵断后,据水断桥,曹军不敢逼近,刘备得以顺利逃亡。 江东孙权在鲁肃的建议下,派鲁肃来与刘备结成联盟,合力抗拒曹操, 刘备派诸葛亮随鲁肃到江东。
曹操为了北士卒不习惯坐船,于是将舰船首尾连接起来,人马于船 上如履平地。黄盖诈降用火烧了曹操的战船,曹操引军沿华容小道, 向江陵方向退却。孙刘联军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东吴守住了荆州,而蜀汉受到重创,元气大伤。此战两国实力都受到影响,
为双方日后消除矛盾、共同抗魏奠定基础。这场战役之后近四十年的时间内, 三国互相之间的疆域基本保持不变,吴汉重修于好的联盟再也没有发生动摇, 三国局势出现稳定的对峙,夷陵之战也因此被认为是前后三国的分界点之一。
一、
一、战争描写中体现了谋略的综合应用
赤壁之战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而孙刘双
方则借此胜役开始发展壮大各自势力,曹、刘、孙三家争夺荆州之战揭开 序幕。此后,曹操退回北方,再没有机会以如此大规模进行南征。
夷陵之战
战争概况:
公元219年,孙权袭取荆州,擒杀关羽,吴、蜀两国结仇。刘备为 夺回荆州,为关羽报仇,亲率大军攻打东吴。孙权闻刘备将来伐, 遣使求和,备不许。
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简介 贰 战争描写中体现了谋略的综合应用 叁 战争描写中体现了相同谋略的不同应用 肆 战争描写中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伍 战争描写中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性
官渡之战
战争概况:
公元199年(建安四年)六月,袁绍挑选精兵十万,战马万匹,企图 南下进攻许都,官渡之战的序幕由此拉开,袁军初战失利,但兵力仍 占优势。
二、战争描写中体现了相同谋略的不同应用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描写战争的艺术方法是丰富多样的。 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夷陵之战都是以少胜多的大战役,又都不得 是用火攻,但写来却毫不重复。一者是火烧连船,二者是火烧粮 草,三者是火烧连营;或以逸待劳,或出奇致胜,或静以待变。 相同的谋略却有着不同的应用,让人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第九十回“火烧藤甲军”:“忽见前面大小车辆,装载干柴,尽皆火起。 兀突骨忙教退兵,只闻后军发喊,报说谷口已被干柴垒断,车中原来皆 是火药,一齐烧着。兀突骨见无草木,心尚不慌,令寻路而走。只见山 上两边乱丢火把,火把到处,地中药线皆着,就地飞起铁炮。满谷中火 光乱舞,但逢藤甲,无有不着。将兀突骨并三万藤甲军,烧得互相拥抱, 死于盘蛇谷中。”“只见蛮兵被火烧的伸拳舒腿,大半被铁炮打的头脸 粉碎,皆死于谷中,臭不可闻。“
官渡之战是袁曹双方力
量转变,使当时中国北部 由分裂走向统一的一次关 键性战役,对于三国历史 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 响。此战曹军的胜利不是 偶然的,袁曹间的兼并战 争,虽属于封建割据势力 之间的争斗,但它实现了 地区统一。
赤壁之战
战争概况: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挥军南下,荆州刘表病死,刘琮 投降,刘备撤走。
《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
战争描写
《三国演义》是写古代战例的典范作品,全书共写 大小战争四十多次,展现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场 面。其中尤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又称 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最为出色。对于决定三国兴亡 的几次关键性的大战役,作者总是着力描写,并以人 物为中心,写出战争的各个方面,如双方的战略战术、 力量对比、地位转化等等,写得丰富多彩,千变万化, 各具特色,充分体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既写 出了战争的激烈、紧张、惊险,而又不显得凄惨,一 般具有昂扬的格调,还有的表现得从容不迫,动中有 静,有张有弛。
《三国演义》创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特别是一些主要人物,
无不个性突出,形象鲜明,有血有肉。曹操、关羽、诸葛亮,之所以被称 之为“三绝”,从艺术上来说,也主要是因为他们的个性特征是非常突 出的。通过才智相当的人物之间的较量来表现人物的个性,是《三国演义》 重要的艺术手法。
四、战争描写中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