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词三首》知识点+图文讲解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知识点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知识点一、我会写:昼:昼夜白昼极昼昼夜不息耘:耘田耕耘春耕夏耘桑:桑树蚕桑桑叶沧桑沧海桑田晓:拂晓破晓报晓知晓揭晓二、多音字:解:jiě解释 jiè押解 xiè浑身解数供:gòng供品 gōng提供三、形近字:昼(昼夜)耘(耕耘)晓(报晓)尽(尽头)耕(耕地)浇(浇水)四、问题归纳:1、三首诗中的孩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答:第一首诗中的孩子勤劳、天真;第二首诗中的孩子天真可爱,自得其乐;第三首诗中的儿童悠闲自在、无忧无虑。
2、这三首诗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答:相同之处:都写儿童自在快乐的生活状态,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充满了童真童趣。
不同之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描写的是繁忙的劳动场面引出儿童学种瓜的可爱场景。
《稚子弄冰》从稚子的心理出发,重点描写“脱冰作戏”。
《村晚》先写乡村晚景,再写牧童,构成了乡村晚景图。
五、课外积累:描写儿童天真可爱的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六、课后习题答案: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1、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诗意:小孩子虽然不懂得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一个“学”字使儿童天真的形象跃然纸上。
不仅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还表现了他们耳濡目染大人们的勤劳,从小就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
场景: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
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的桑树底下学种瓜,那一本正经的样子,真是太有趣了!2、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诗意: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盆中的冰块脱下,用彩丝穿起来,提在手中当钲来敲。
前两句诗主要对稚子进行了动作描写,“脱”“穿”等动词生动表现了稚子弄冰的动作。
场景:清晨,孩子们小心翼翼地从铜盆里取出冻好的冰块,用彩色丝线穿上,提在手中,当作银钲来敲打。
五年级下册第一课 古诗三首的笔记

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笔记一、课文概述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包含了三首脍炙人口的古诗,分别是《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稚子弄冰》和《村晚》。
这三首诗均描绘了自然景色与田园生活的美好,展现了古代诗人的情感世界与对自然的深刻感悟。
二、知识点总结作者及其背景《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作者范成大,南宋诗人。
此诗为《四时田园杂兴》组诗中的一首,该组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
《稚子弄冰》:作者杨万里,南宋诗人。
这首诗写儿童晨起玩冰的情景,表现了儿童天真、顽皮的性格特点。
《村晚》:作者雷震,南宋诗人。
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形象描绘了一幅有着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似被山咬住的红红落日以及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用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的景象。
诗句解析《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描绘了梅子成熟时节的晴朗天气和诗人山行溪游的情景。
其中,“梅子黄时”点明季节,“日日晴”写出了黄梅时节的天气特征。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通过对比来时路和归时路的景色变化,表达了诗人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黄鹂的鸣声更增添了生机与活力。
《稚子弄冰》“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描述儿童早晨起来,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用彩线穿起来当钲的情景。
通过“脱”、“穿”等动词,生动展现了儿童的天真活泼。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写儿童敲击冰块发出的声音,以及冰块落地摔碎后的声响,表现了儿童顽皮的性格特点。
《村晚》“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用“满”字和“衔”字,描绘出了一幅宁静的农村晚景图,池塘里水满了,草也长满了,远山衔着落日,倒映在水中。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描写了牧童骑着牛回家的情景,以及他随意吹笛的悠闲自得。
艺术手法意象运用:三首诗均大量运用自然意象,如梅子、黄鹂、稚子、冰块、池塘、落日、牧童等,通过这些意象的描绘,使诗歌呈现出生动的画面感。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优秀课件

诗歌品读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清晨,孩童将夜间冻结在盆中的冰 块凿下来,用彩丝穿起来当钲来敲。
表现出儿童的聪明伶俐、天真活泼和 脱冰作戏的盎然意趣。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敲出来的响声像玉磬一样穿过树林, 突然听见一声清脆的像水玉落地的响声, 原来是孩子把它敲碎了。
敲冰声 比作 玉磬响 声音的清脆、悦耳
初读古诗
zhì
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zhēnɡ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qìnɡ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日 尧 _晓__( 知晓 )
氵 尧 _浇__( 浇水 )
火 尧 _烧__( 燃烧 )
晓
词语解释
钲 一种金属打击乐器, 形状像钟,有长柄。
磬 一种打击乐器,形状 像曲尺。
玻璃 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 现在的玻璃。
板书设计
村晚
写景:青草、池塘、池水、 池岸、远山、落日、波纹
写人:牧童横牛背,随口 吹短笛
悠无 闲忧 自无 在虑
诗歌主题
诗歌描绘了一幅幽静美丽、富有 生活情趣的山村晚景图,表达了诗人 热爱山村自然风光,对闲适自在、无 忧无虑的生活的喜爱之情。
诗名 时间 景物(趣事)
情感
四时田园杂兴 从白天
耘田、绩麻;
课后习题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 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朗读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应该是在对古诗大 意的理解的基础上,把握住古诗的感情基调,读 出自己的感受。本课中的三首诗都是描写儿童生 活的,展现的是儿童生活的情趣,因此朗读基调 是淡婉的。但具体到每一首诗,还是有区别的。
背诵指导: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要背得 流利、有感情。还可以根据古诗大意进行理解 性背诵,这样对古诗的掌握会更透彻。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知识点梳理知识点我会写:昼:昼夜白昼极昼昼夜不息耘:耘田耕耘春耕夏耘桑:桑树蚕桑桑叶沧桑沧海桑田晓:拂晓破晓报晓知晓揭晓多音字:解:jiě解释jiè押解xiè浑身解数供:gòng供品gōng提供形近字:昼(昼夜)尽(尽头)耘(耕耘)耕(耕地)晓(报晓)浇(浇水)问题归纳:1、三首诗中的孩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第一首诗中的孩子勤劳、天真;第二首诗中的孩子天真可爱,自得其乐;第三首诗中的儿童悠闲自在、无忧无虑。
2、这三首诗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相同之处:都写儿童自在快乐的生活状态,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充满了童真童趣。
不同之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描写的是繁忙的劳动场面引出儿童学种瓜的可爱场景。
《稚子弄冰》从稚子的心理出发,重点描写“脱冰作戏”。
《村晚》先写乡村晚景,再写牧童,构成了乡村晚景图。
课外积累:描写儿童天真可爱的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课后习题答案:二、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1、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诗意:小孩子虽然不懂得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一个“学”字使儿童天真的形象跃然纸上。
不仅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还表现了他们耳濡目染大人们的勤劳,从小就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
场景: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
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的桑树底下学种瓜,那一本正经的样子,真是太有趣了!2、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诗意: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盆中的冰块脱下,用彩丝穿起来,提在手中当钲来敲。
前两句诗主要对稚子进行了动作描写,“脱”“穿”等动词生动表现了稚子弄冰的动作。
场景:清晨,孩子们小心翼翼地从铜盆里取出冻好的冰块,用彩色丝线穿上,提在手中,当作银钲来敲打。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1 古诗三首(教学课件)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宋]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古 诗 解
读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注释
【昼】白天。 【耘田】在田间除草。
【绩麻】把麻搓成线。 【儿女】成年男女。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翻译:白天锄地,夜晚搓麻线,农家 男女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各自有自 己的拿手本事。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讨
论 交
结合注释说一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流
将这些景物组合起来,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
样的画面?
诗中描绘了池塘、草地、远山、落日等景 物,让人想到的画面是夕阳西下,青山和夕阳 相互映衬,池塘水草丰美,水面泛起金色的光 芒,牧童正坐在牛背上随意吹着手中的笛子。
小孩子在“脱晓冰”时满心欣喜, “彩丝穿取”时小心翼翼,敲冰块时十 分得意,冰块碎地时则是万分懊恼。
合 作 探 究
找出三首诗中描写儿童表现的词语,
说一说:通过这些词,你发现不同诗人笔
下的儿童有着怎样的共同点?
合 作 探 究
三首诗中描写儿童表现的词语分别是“学种
瓜”“脱晓冰”“横牛背”,这些儿童都是非常
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
范成大晚年所作的组诗 《四时田园杂兴》,是他田 园诗的代表作品。
解 诗 幼小的孩子。 玩。
题 稚子弄冰
[宋] 杨万里
诗题:幼小的孩子玩冰。
解
诗
乡村的傍晚。
题 村晚
[宋] 雷 震
讨
论
交 流
自由读三首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边读边思考:三首诗分别写了儿童的什
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生字讲解课件

一致,长短要协调。
笔顺:
平舌音
昼
sānɡ 部首:又 结构:上下
耘
组词:桑叶 桑树
桑
形近字:搡晓Leabharlann 字义:落叶乔木,开黄绿色小
上下等长。下部横
长托上,撇捺伸展。
花,叶子可以喂蚕。
笔顺:
昼 耘 桑 晓
笔顺:
xiǎo 部首:日 结构:左右
组词:晓得 拂晓
形近字:浇
右部上斜下正, 字义:①天刚亮的时候。
“兀”的撇向左下伸。 ②使人知道。
1 古诗三首
要注意仔细观看笔画顺序哦!
昼耘桑晓
点击汉字跳转学习!
翘舌音
昼
zhòu 部首:一 结构:上下
耘
组词:昼夜 白昼
桑
形近字:居
晓
字义:白天(跟“夜”相对)。
“尺”的撇和捺宜长,
包住下部。
笔顺:
昼
yún 部首:耒 结构:左右
耘
组词:耕耘 耘锄
桑
形近字:耕
晓
字义:在田里除草。
“耒”横多,间距要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主要内容和知识点本篇文章主要介绍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这一课包括了三首古诗,分别是《登高》、《闲居》和《赋得古原草送别》。
《登高》诗的作者是杜甫,诗中表达了登高望远、仰观天地的豁达心情。
这首诗中用到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笑看风云衣露谷,银烛秋光坐石砭”,生动形象地描述了登高时的景象。
同时,也通过诗中对草木、山川、天地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崇高、豁达的情操和高尚品德。
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这首古诗,了解比喻和象征的相关知识,并且体悟到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可以通过艺术表达方式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闲居》诗的作者是刘禹锡,诗中表达了诗人清静自得、恬淡平和的生活态度。
在这首诗中,刘禹锡运用了叠句和对仗的手法,把“竹扉何处琴初至,花径还通蝶未归”、“翠阁峰前”、“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等经典语句通过对比和呼应的方式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
学生通过诗歌中对自然风景和人文情感的描绘,能深挖出团结协调、恬淡平和等珍贵品质,了解诗歌的美学价值。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是诗中著名的七言绝句。
通过描写离别的场景,展现了诗人和被送别者的深情厚谊和惜别之情。
学生能够通过这首古诗,了解中华民族传统哲学思想中的“爱与敬”理念,学习如何理解和体味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除了对七言绝句的认识,学生还能在理解诗歌表达深情大爱的同时,逐渐树立起自己的敬爱和感恩的观念。
总体而言,《古诗三首》这一课主要通过展现传统古诗中如何运用比喻、象征、对仗等技巧让诗歌表达更加深刻、生动的情感或思想。
并且,在学习中,学生还能发现诗歌表达的智慧和美感,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为自己的成长启发更多思考和想象。
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之一,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古诗体裁、丰富多彩的文学思想和深邃的文化内涵。
学习古诗,不仅能够加深学生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也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知识点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知识点古诗三首是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三首古代诗歌作品。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们将了解到古代诗歌的韵律、意境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下面从古诗的背景、韵律、意境以及作者写作手法等方面,逐一进行详细介绍。
一、背景古诗三首分别是《登鹳雀楼》、《江雪》和《悯农》。
这三首诗歌都出自唐代的诗人之手,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每一首诗歌都有其独特的背景和意义,通过学习这些背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诗歌作品。
《登鹳雀楼》是由唐代文学家王之涣创作的,他在诗中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和辽阔的舞台场景。
诗人通过描写群山环抱、云雾缭绕的鹳雀楼,表达了自己的壮志豪情和追求卓越的精神。
《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作品,描述了江面上飘雪的景象,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揭示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冷漠和对自然景观的热爱。
《悯农》是唐代伟大的诗人李绅的作品,以农民的苦难生活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触动。
通过对田地、农具等细节的描写,诗人反映了农民艰辛劳作、生活贫苦的现实。
二、韵律古诗是以韵律和章法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文学形式。
韵律是指诗歌中音调、音韵和节奏的组合方式,通过韵律的运用,使诗歌更富有感染力和美感。
《登鹳雀楼》采用了七言绝句的韵律,每句四个字,四行共十六个字。
每一句都有明显的押韵,使整首诗歌既优美流畅又富有音乐感。
《江雪》同样采用了七言绝句的韵律,每句四个字,四行共十六个字。
整首诗歌押韵简洁,给人以清新、纯净的感觉。
《悯农》的韵律则是五言绝句,每句五个字,四行共二十个字。
整首诗歌的韵律庄重而平稳,具有浓厚的音乐美感。
三、意境古诗三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感人的情感表达,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共鸣。
《登鹳雀楼》以壮丽的自然景色和高楼之上的壮丽场景为主题,给人以开阔的视野和豪情的激荡,使人联想到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精神境界。
《江雪》以雪景为主题,通过娴熟的写景和抒情手法,给人以宁静、纯净的感觉,使人陶醉其中,从而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感受自然的美与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词三首》知识点+图文讲解课文朗读知识点我会写:昼:昼夜白昼极昼昼夜不息耘:耘田耕耘春耕夏耘桑:桑树蚕桑桑叶沧桑沧海桑田晓:拂晓破晓报晓知晓揭晓多音字:解:jiě解释jiè押解xiè浑身解数供:gòng供品gōng提供形近字:昼(昼夜)尽(尽头)耘(耕耘)耕(耕地)晓(报晓)浇(浇水)问题归纳:1、三首诗中的孩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第一首诗中的孩子勤劳、天真;第二首诗中的孩子天真可爱,自得其乐;第三首诗中的儿童悠闲自在、无忧无虑。
2、这三首诗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相同之处:都写儿童自在快乐的生活状态,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充满了童真童趣。
不同之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描写的是繁忙的劳动场面引出儿童学种瓜的可爱场景。
《稚子弄冰》从稚子的心理出发,重点描写“脱冰作戏”。
《村晚》先写乡村晚景,再写牧童,构成了乡村晚景图。
课外积累:描写儿童天真可爱的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课后习题答案:二、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1、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诗意:小孩子虽然不懂得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一个“学”字使儿童天真的形象跃然纸上。
不仅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还表现了他们耳濡目染大人们的勤劳,从小就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
场景: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
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的桑树底下学种瓜,那一本正经的样子,真是太有趣了!2、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诗意: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盆中的冰块脱下,用彩丝穿起来,提在手中当钲来敲。
前两句诗主要对稚子进行了动作描写,“脱”“穿”等动词生动表现了稚子弄冰的动作。
场景:清晨,孩子们小心翼翼地从铜盆里取出冻好的冰块,用彩色丝线穿上,提在手中,当作银钲来敲打。
当孩子们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美妙的声音时,忽然冰块儿落地,发出了如玻璃破碎的声音。
唉,太令人失望了!从中体会到孩子自得其乐的盎然情趣。
3、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诗意: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把家还;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声腔。
“横”坐不是规规矩矩地坐着,表现了牧童的天真顽皮之态。
如改为“骑”则没有这种效果。
场景: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慢悠悠地走着;他的手里还拿着一支短笛,有模有样地吹着自己编的小曲,虽不成调但那头老牛似乎听懂了小主人吹奏的曲子,“哞哞”地叫着。
从中体会到孩子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
三、小练笔根据诗歌內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
示例:稚子弄冰冬天的早晨,凉飕飕的空气迎面扑来,稚子跑到昨晚放铜盆的地方。
一夜之间,铜盆里的水已经变成厚厚的冰了。
他把盆子倒过来,敲打一番,再慢慢地拿掉铜盆。
一块圆圆的、晶莹剔透的冰出现在面前。
小孩子在冰块中间钻出一个小窟窿,找来漂亮的五彩线,穿进窟窿,再把五彩线两头打结,提起来就像银钲一样。
他一面举起冰块,一面拿起棍子轻轻敲打起来。
“当当”,犹如玉磬发出的响声穿林而过,深远高亢。
忽然,“叮当”一声,冰块从小孩子的手中滑落,像玻璃落地一样,发出清脆的声音。
他提着手中的五彩线,呆呆地望着地上的碎冰,眼中满是无奈!《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正是初夏时节,水稻田里的秧苗都到了该除草的时候了。
白天,村子里的男人们就都到水稻田里去除草。
妇女白天忙完了家中别的家务活以后,晚上也不闲着,忙着又是搓麻线,又是织布。
全村的年轻人都各忙各的,忙得不亦乐乎。
那些孩子们既不会耕田也不会织布,可也闲不下来。
因为他们从小都对家中父母亲忙农活的事情见多不怪了,也都很喜爱劳动。
你看,在茂盛成荫的桑树底下,他们都在忙着跟父母学习种瓜的方法呢!《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宋] 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作者介绍:范成大,字至能,号称石湖居士。
南宋诗人。
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
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著有《石湖集》《吴船录》等。
主要作品:《夏日田园杂兴》《喜晴》《卖痴呆词》等。
主题:《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以朴实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乡村农人耘田绩麻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的情景,展现了农家夏忙时热闹的劳动场面,抒发了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译文:白天在田里除草,到了夜晚回来搓麻绳,男村里的男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
小孩子虽然不懂得耕织之事,却也模仿大人的样子,在桑树的树荫旁学着种瓜。
注解:①昼(zhòu):白天②耘(yún)田:在田间锄草③绩麻:把麻搓成线。
④各当家:各人都担任一定的工作。
⑤解:理解,懂得。
⑥供(gòng):从事。
⑦傍:靠近。
⑧阴:树荫。
鉴赏:①这首诗描写农村初夏时节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诗的前两句用昼和夜对比,生动地描绘了乡村里男耕女织、日夜辛劳的情形,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敬重之情。
②诗的后两句生动描写了农村儿童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的情形,一个“学”字让天真可爱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流露出诗人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喜爱和赞扬之情。
《稚子弄冰》稚子弄冰【宋】杨万里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作者介绍: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
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
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又作“中兴四大诗人”)。
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主要作品:《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舟过安仁》等。
主题:《稚子弄冰》从小孩幼稚贪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做戏”的场景,表现了儿童调皮、可爱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儿童的喜爱之情。
译文:一个小孩子,早上起来,从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用彩丝穿起来当钲来敲。
敲出的声音像玉磬一般穿越树林,突然冰落在地上发出玻璃一样的碎裂声。
注解:①稚(zhì)子:幼小的孩子。
②金盆脱晓冰:早晨从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
③取:这里没有实在意义。
④钲(zhēng):一种金属打击乐器。
⑤馨(qìng):一种用玉或石制成的打击乐器。
⑥玻璃: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鉴赏:①前两句通过对小孩子一系列动作的描写,刻画出一个天真快乐的儿童形象。
“脱”字形象传神,写出了孩子取冰的样子。
②后两句写孩子玩得正高兴时突然冰块落到地上,发出如玻璃碎裂的声音。
“忽作玻璃碎地声”一句,让我们仿佛听到了那清脆的声音,看到了孩子那失望的表情。
诗中从三个方面上描写稚子弄冰的情:形色泽上,“金”盘“彩”丝穿“银”冰;形态上,“金盘”脱出的冰犹如“银铮”;声音上,既有“玉磬穿林响”的高亢,又有“玻璃碎地声”的清脆。
有形有色有声,生动表现了稚子弄冰的无限乐趣。
《村晚》村晚【宋】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作者介绍:雷震,南宋,生平不详。
或以为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宋宁宗嘉定年间进士。
主题:《村晚》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诗人即景而写,描写了自然景物变化和牧童的活动,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表现了牧童无忧无虑、悠闲自在的情致,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以及对悠然恬静的农村生活的向往之情译文:池塘四周长满了青草,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塘岸。
远远的青山,衔着红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寒冷的水中,闪动着粼粼的波光。
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向家走去,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乐曲。
注解:①陂(bēi):池岸。
②衔:口里含着。
本诗中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咬住了。
③浸:淹没。
④漪(yī):水中的波纹。
⑤横牛背:横坐在牛背上。
⑥腔:曲调。
⑦信口:随口。
鉴赏:前两句写景。
诗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描绘了一幅非常幽雅美丽的图画,为后两句写牧童出场布置了背景。
两个“满”字,写出了仲夏时节的景物特点,描绘了景色的生机勃勃;“衔”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来落日将沉未沉的情态,将山写活了;一个“漫”字,写出和落日倒映在水中,生动形象。
后两句写人。
与前两句恬静相比,这两句描绘得生动活泼“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牧童吹笛也不是认真地吹,而是“无腔信口吹”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淳朴无邪。
图文解读同步练习1一、用“√”画出文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1.昼出耘田夜绩麻。
(zhòu zòu)2.彩丝穿取当银钲。
(zēng zhēng)3.草满池塘水满陂。
(bēi pō)二、按要求完成填空。
1.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这句话出自()代诗人()所作的一首田园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这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
本诗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中的一个场景。
2.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这句话出自()代诗人()所作的七言绝句《稚子弄冰》。
全诗四句,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的场景。
3.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这句话出自()代诗人()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村晚》。
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形象描绘了一幅有着四周长满青草的()、似被山含住的红红()以及放牛回家的()横坐在牛背,用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
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和()之情。
三、根据意思写出诗句。
1. 儿童不明白怎么耕田织布,但也在桑树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
2. 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响声时,忽然却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冰块落地,发出了水玉破碎的声音。
3. 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回家去,他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曲调。
四、请发挥想象,把《四时田园杂兴》改写成一篇短文(自由发挥)参考答案:一、1.(zhòu)2.(zhēng)3.(bēi)二、1.这句话出自南宋诗人范成大所作的一首田园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这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
本诗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2.这句话出自南宋诗人杨万里所作的七言绝句《稚子弄冰》。
全诗四句,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