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思乡意象研究
思乡诗诗意赏析方法及技巧

思乡诗诗意赏析方法及技巧思乡诗诗意赏析方法及技巧导语:游子思乡,自古有之。
看看诗人如何将这思乡之情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的。
下面思乡诗赏析方法及技巧,希望可以帮助到你们。
(一)、羁旅行役诗简介羁旅思乡诗歌,所写内容无非是抒情主人公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所叹。
指滞留他乡很久而不能回家所产生的思乡及思亲之情。
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
在古代,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所谓“羁旅”,即因上述种种原因,长久寄居他乡之意。
这类诗,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郁郁不得志之情。
阅读这类诗,要大抵了解诗人的历史和遭遇,弄清诗人所思所想和诗中寄寓的复杂感情。
如温庭筠《高山早行》中的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历来被人传诵,它塑造了旅客闻鸡而起赶路的特有情景和特定气氛,从而进一步勾起诗人思乡之情。
它往往表达羁旅之苦、行役之苦、宦游之艰。
人们思乡缘由是由于。
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漂泊在外;贬官异地;雁归故乡;逢年过节。
(二)、羁旅思乡诗的主要标志(1)诗题中多含有“驿站”“客舍”“登高”“望月”“忆”“孤”“寄”“行”“宿”“思”等能够体现漂泊客居之意的词语以及元宵、寒食、中秋、重阳、冬至、除夕等古代节日名。
(2)羁旅思乡诗常用的意象:月亮:对月思亲,常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丁香: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李煜《浣溪沙》: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芭蕉:常表达孤独忧愁的离情别绪。
李商隐《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
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杜鹃: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
古诗中表示思乡的意象

古诗中表示思乡的意象(1) 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特别是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从良好的祝愿出发,写兄弟之情。
意境豁达开朗,意味深长,用深邃无底而又美妙无空的自然境界体会人生。
(2)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
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元代《西厢记》结尾崔莺莺长亭送别时唱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情景相生,其情不堪,成千古绝唱。
(3) 传说晋朝的张翰当时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思家乡的美味“莼羹鲈脍”,便毅然弃官归乡,从此引出了“莼鲈之思”这个表达思乡之情的成语。
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
如曾任国民党中央日报社长马星野先生的《呈南怀瑾先生谢赠鲜味》诗:“拜赐莼鲈乡味长,雁山瓯海土生香。
眼前点点思亲泪,欲试鱼生未忍尝。
”使多少人洒下思乡思亲行行热泪。
(4) 鲤鱼代指书信,这个典故出自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再有古时人们多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诗文中以鲤鱼代指书信。
如:宋人晏几道《蝶恋花》词:“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
”清人宋琬《喜周华岑见过》:“不见伊人久,曾贻双鲤鱼。
”(5) 还有行为类意象,如“捣衣”,也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如唐代李白《子夜吴歌》之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关于诗词中的思乡之情的研究报告

关于诗词中的思乡之情的研究报告思乡之情是人们在离开故乡后所感受到的一种强烈情感,而在诗词中,这种情感常常被表达出来,成为了文学作品中的重要主题之一。
本报告将从诗词中的思乡之情的概念、表现形式、情感内涵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一、概念思乡之情是指人们在离开故乡后所感受到的一种特殊的情感,表现为对故乡的怀念、思念、渴望等。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思乡之情是最为常见的主题之一,许多著名的诗人和词人都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了这种情感。
二、表现形式1. 地名、建筑物、自然环境等的描述许多诗词作品中,诗人通过对地名、建筑物、自然环境等的描述来表现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比如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首诗通过对地名、自然环境等的描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2. 对故乡的描绘许多诗人通过描绘故乡的美景来表现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比如宋代词人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通过对故乡美景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 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中国古典诗词的特点是短小精悍,诗歌作品中常常通过对细节的描写来表达诗人的情感。
比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通过对草原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三、情感内涵1. 对故乡的眷恋思乡之情主要表现为对故乡的眷恋,对故乡的生活、亲人、朋友等的思念。
比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月是故乡明——关于我国古代思乡诗词的研究(精选五篇)

月是故乡明——关于我国古代思乡诗词的研究(精选五篇)第一篇:月是故乡明——关于我国古代思乡诗词的研究月是故乡明——关于我国古代思乡诗词的研究摘要:思乡怀人是我国古代诗词最常见的主题之一,思乡情结仿佛是诗人们无法逾越的心篱。
他乡为官,戍守边疆,却又道路崎岖,交通落后,通信不便,这使得古人离久逢难,难免产生无尽的思乡怀人之情,并最终通过一定的含有别情离绪的意象、特定的表达技巧来寄托这一深沉、浓郁的乡情、乡思与乡愁。
关键字:诗词思乡一、我国古代思乡诗词的产生提起关于思乡的诗词,我们可以说是耳熟能详,李白的“低头思故乡”,杜甫的“月是故乡明”,王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等等,不胜枚举。
那么,古人为什么会写下如此之多的思乡诗词呢?1.人情重怀土,飞鸟思故乡“人情重怀土,飞鸟思故乡。
”这是宋代欧阳修在《送惠勤归余杭》的诗句,它道出了一个千古不变的事实:安土重迁、依恋故土是人类的真性情,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飞鸟尚且故巢难离,又何况人呢?一个人,对于故乡,那是生于斯,长于斯,是人生记忆的发源地,是情感的寄托所。
故乡的土地,故乡的亲朋,在离别后都成了思念的对象,特别是在一个人得意或者失意时,千头万绪涌上心头,而此时最不能少的事情便是思乡、怀人了。
可是,路遥途远,通信不便,如何释放、传递此种情感呢?那就只有把它写下来,形成诗词,用这种最能抒情的方式来解决了。
2.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古代诗词中思乡内容多与道路崎岖,交通工具落后有直接关系。
从古人诗词中可见一般。
如“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晏殊的《蝶恋花》),“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唐•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晋•陶渊明《饮酒》)“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唐•王湾《次北固山下》)“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
诗词中的思乡意境解析

诗词中的思乡意境解析思乡,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人们心灵深处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思念之情的流露。
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不论是中国还是世界各地的文学作品中,都可以找到丰富的表达思乡之情的诗词作品。
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丰富的意境,深深打动了人们的心灵。
一、唐诗中的思乡意境唐代被誉为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众多大诗人留下了许多表达思乡之情的诗作。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这首诗以雄奇的壮丽场景点缀,通过壮丽的自然景观描绘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诗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了无边的思乡之意境,每一句都如同敲击在心灵深处的音符,引发了人们强烈的思乡之情。
二、宋词中的思乡意境宋代的词作以豪放洒脱、委婉秀丽著称,尤以宋辽金元时期为盛。
苏轼的《东篱乐府》中,流露出对北国乡音的浓浓思念之情。
词中“一声余响入冷烟,杨柳青青年复年”将读者的思绪拉回故乡,似乎置身于家乡的青绿的杨柳丛中,感受到熟悉的乡音。
三、元曲中的思乡意境元曲既是思乡之情的表达工具,也是对乡愁的抒发载体。
《西华山》是元代著名剧作家关汉卿的一部代表作品,在这部戏剧中,通过对残酷的战乱描写,以及对乡愁的深情抒发,表达了人们对家乡的痛惜和思念。
四、现代诗歌中的思乡意境现代诗歌表现方式多样,对于思乡之情的表达也有不同的形式。
现代诗人郭沫若的《等待》中,他以细腻的笔触重新诠释了思乡之情。
诗中“经年思念人儿来,只有枝儿抬头小”将读者拉回到狭窄的故乡胡同,思念之情由内而外,让人感同身受,不禁唤起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总之,诗词中表达思乡之情的意境是多样而丰富的。
不同的诗人通过不同的艺术手法和情感表达方式,描绘出了各具特色的思乡景象。
这些作品使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回味往事,思考家乡的美好,进而理解身份认同的重要性和乡愁与人情的深厚关系。
古诗十九首中的思乡主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古诗十九首中的思乡主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思乡主题一直是古诗文学中的热门话题,尤其是在古诗十九首中,对于这类主题的研究也不少,本文将对其进行分析。
一、国内研究现状1、《唐诗三百首》中彰显的思乡主题在唐诗三百首中,思乡的主题充分展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便是《滕王阁序》,诗人借着前人滕王去世为官的故事,一以贯之地表达衷心的思乡之情,对家乡的怀念更是油然而生,“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期望去学习而回来。
还有一首《梦游天姥吟留别》也表达了丰富的思乡情怀,诗人写尽家乡美景,并表示离别之时留下了思乡之情。
2、黄遵宪辩诗引发的思乡思家黄遵宪《阮籍谏议宣和册章》引发了一股思乡思家情绪,阮籍以壮DSU胸怀彰显了“思乡思家”主题,用一首十句诗表达了自己的思乡痛苦,“家乡何处,故乡何在?驻足在穷巷,强说旧时容。
”因此,阮籍的事件也成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乡思家”经典之一。
三、国外研究现状1、梁启超的思乡主题梁启超是中国现代作家,他以先进的观念彰显了“思乡”这一话题。
他的一首著名诗《雨夜又将披衣》描写了他对家乡的无尽思乡之情,“野田园,独秋夜醉心处。
空落落,庭草芊芊清影斜。
”此外,他的诗歌《凉州词》也展示了他把思乡极致的抒情,“同心秉承一片心,凝血为陇岭上的帆。
三山五岳锁浪涛,九州十程眼舞河。
”2、陆游的思乡情结陆游为宋朝著名诗人,他以其一首著名诗歌《正月十五夜望月》体现了思乡主题,诗中他写道,“月照江汉更隔空,故国相思知多少,水落石出发浪洲,月满人间笑呼哈。
”可见,他努力想象自己家乡的热闹场面,但却只能思乡而不能及时回家的情结。
以上是就国内外研究古诗十九首中的思乡主题所进行的现状分析,可见其中不仅蕴含着中国古代文化及历史内涵,更显示了其“思乡思家”情怀在古人心中的深厚位置。
唐诗宋词中的意象研究

唐诗宋词中的意象研究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大宝库,其中的意象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意象是文学作品中通过各种图像、符号所呈现出来的形象。
它揭示了作者深刻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意识,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和美学标准。
本文将对唐诗宋词中的意象进行研究,并探讨其影响和意义。
一、自然意象自然意象是唐诗宋词中最为重要的意象之一。
自然界的万物是诗人形象化表达的重要素材。
在唐诗宋词中,山水、花卉、鸟兽等自然肖像被描绘得栩栩如生、恰到好处,给人以美的享受。
比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白云千载空悠悠,不知乘月几人归”一句,通过云朵的形象,表达了人们对远方未知的向往和憧憬。
宋代词人苏轼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的“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一句,则描绘了春天的生机勃勃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自然意象的表达,除了具体的自然外貌特征外,还蕴含了诗人对人生、情感和人性的思考。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之所以被誉为高才卓识,就是因为他的笔下不只是描绘了雄伟的景色,还蕴含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表达了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二、人物意象人物意象是唐诗宋词中最为复杂和丰富的意象之一。
在古代诗词中,人物意象除了可以表现故事情节和人物特征外,还可以传达人物内心的情感状态和人性。
唐诗宋词中的人物意象可以分为两类:具体形象和抽象形象。
具体人物形象是对具体人物的描写,例如唐代白居易的《问刘十九》中的“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一句,描绘了乡村小清新的生活,在这种生活中刘十九的人物形象也显得非常深刻。
抽象人物形象则是对人物性格、心理状态的描写。
例如宋代文学家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的“红笺小字捎罗衣,薄汀澜翻思渺离。
角声吹散五更寒,梦中还觉被鞦韆”一节,通过刻画“思渺离”心情,表达了作者对离愁别绪的深深感慨。
三、万象意象万象意象是唐诗宋词中的另一类意象,也是较为抽象的一类。
万象意象更多地是通过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来表达某种抽象概念,例如李白的《将进酒》中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金樽空对月”一句,就突出了诗人对诗酒文化的追求和向往。
浅谈古诗词鉴赏中的意象和意境

浅谈古诗词鉴赏中的意象和意境意象和意境是诗家写诗、评论家评诗经常用到的两个术语,也是我们欣赏古诗词时必须要掌握的两个的重点,更是要分辨的两个难点。
比方全国语文高考卷曾考过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一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折柳”在这首诗里就是一个意象,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指曲名,即一支汉乐府古曲《折杨柳》,此曲抒写的是离别行旅之苦。
二是指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
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
在古诗词学习和鉴赏中,类似“折柳”的意象还很多。
下面谈谈有关意象和意境问题。
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
即诗中的形象,它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诗中所写的景和物,还包含了作者的情思。
诗歌意象因物象的不同,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多个的。
如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词人的怅惘心境正是由“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意象来表达的。
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由“竹林”、“孤琴”、“长啸”、“明月”等构成了清幽绝俗的意境。
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江花”、“江水”两个意象就足以说明白居易的快乐生活。
再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就能知道所传达出来的是伤别情怀。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是诗的基础;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诗的艺术境界才是目的。
意境与意象在本质上有一定的联系,它们都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诗词思乡意象研究
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或许是绝大多数文人骚客最常用的写作手法,而在这其中,借助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思乡情怀又是最重要的一块。
我并没有什么机会可以很深入地去研究中国古诗词中的思乡意象,但我在耳闻目染中也接触了不少,所以在这里,我所说的所谓研究不过是我对古人留下的经典有一些自己体会的小小感想和理解罢了,谈不上是研究,只是略微将中国深厚的古诗词文化浅谈。
意象,是在古诗词中通常用来寄托情思的自然景物。
我们最常见的表现思乡的意象的有“明月”、“杨柳”、“大雁”、“浮萍”等。
这些意象无一不能表现出所写之人在写诗词时强烈的思乡之情和无以言表的愁绪。
下面是表现出思乡之情的几种常见意象。
一.明月
在我所读到过的古诗词中,“月”似乎是其中最常见的表现思想情感的意象。
苏轼的一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最具代表性。
这里的“月”正是写出了他当时对月事寂寞孤独和思念家乡亲人的心境。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的名作《望月怀远》也正是借助了“月亮”这个代表着离别的意象寄托了他的希冀和渴盼。
“月亮”蕴含了人们的离愁、游子的思家之情和分别之苦。
在我认为是最能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意象之一。
二.杨柳
杨柳是暗喻离别的意象,“杨柳”一词中的“柳”字的谐音是“留”,也寓意了离别之苦和不舍之情。
我曾读到过不少借杨柳来抒发离别时的思念之情的古诗词,其中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给我的印象很深,许浑的
“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也让我至今难忘。
这些诗句散发出诗人内心之中深深地离愁,对故乡,对至亲至爱无尽的思念。
而“杨柳”也成为了他们道出心中惆怅和伤别情怀的极佳意象。
三.大雁
我最熟悉的一首思乡诗中这样写道:“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这让我们似乎可以体会到这首诗的作者是多么的思念家乡,恨不得变成一只大雁飞回家去。
而“雁”正是寄托了他的那种思乡情思。
“大雁”是承载了讯息、书信的那种企盼感的意象,它所蕴涵的是游子羁旅在外的伤感和急迫的思乡情怀。
薛道衡曾在《人日思归》中用大雁这个意象写道:“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以此来表达他急切地想归家的念头。
“归雁”是一种很多背井离乡的游子梦想成为的鸟儿,古往今来,多少流离在外的文人雅士用“大雁”来表达了他们无法道尽的愁思,而“大雁”这种意象也逐渐被更多的人所借用。
四.寒蝉
只是突然会想到柳永的《雨铃霖》,它的开篇即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
”本诗所用来表达诗人思乡之情的意象有很多,但“寒蝉”一词却已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即“戚戚惨惨戚戚”的离别之苦,长亭小径,寒蝉哀鸣,我们可以体会到的是诗人在离别之际的不舍之情,怅惘之心。
诗人用意象“寒蝉”,生动的写出了他思念的苦痛。
五.扁舟
不管是在古诗词还是在古文中,我们都常常可以看到“扁舟”这个表现思乡的意象的出现。
“扁舟”表现了漂泊之苦,思乡的愁绪。
我仍然记得“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孤寂,“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的强烈的思乡情怀,这些情感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