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佛经音乐史料类编》
论道藏中的音乐史料

论道藏中的音乐史料论道藏中的音乐史料道藏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涵盖了丰富多样的内容,包括哲学、宗教、历史和文学。
然而,在道藏中鲜为人知的一个方面是其丰富的音乐史料。
这些音乐史料记录了古代中国人民的音乐实践、音乐理论和音乐文化,对于研究古代音乐的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的价值。
道藏中的音乐史料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有关音乐的经典文章,另一类是有关音乐的乐谱和曲目。
在道教经典中,有关音乐的文章主要集中在《正一洞经》和《太上感应篇》中。
这些文章涵盖了音乐的起源、演变和奏效的观念。
其中,《太上感应篇》更是对音乐的神圣性和疗愈效果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以下将对其中的几篇进行介绍。
道藏中的第一篇音乐史料是《正一洞经》中的《五音陈声》。
这篇文章系统地阐述了古代五音音阶的理论和实践。
其中提到,音乐要与天地万物相和谐,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这种乐理观念对古代音乐的创作和演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篇音乐史料是《太上感应篇》中的《天人立象》。
该篇强调了音乐的疗愈功能。
它认为,音乐可以修身养性,净化心灵,帮助人们达到心神安宁的境界。
这种观点在古代音乐治疗中得以实践,也对后来的音乐疗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此外,在道藏中还发现了一些珍贵的音乐乐谱和曲目。
这些乐谱和曲目表明,古代中国人民的音乐实践非常丰富多样。
其中一部分乐谱是以琴、瑟、筝等传统乐器为主要表演工具的器乐曲目。
这些曲目既有象征着高雅文化的古琴曲,又有生动活泼的民间曲调。
通过对这些乐谱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古代音乐的演奏方式和技巧,还可以窥见音乐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另一部分乐谱是以歌唱和舞蹈为主要形式的曲目。
这些曲目包括了宗教仪式中的经文歌曲、宫廷乐舞、民间节庆曲目等。
这些乐谱不仅记录了古代音乐的旋律和节奏,还传递了当时社会生活和文化风貌的信息。
通过对这些乐谱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古代人民的日常娱乐活动和社交方式。
正是因为道教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的广泛传播和影响力,道藏中的音乐史料才得以保存和传承至今。
敦煌吐鲁番文献“最后的宝藏”——《旅顺博物馆藏新疆出土汉文文献》评介

敦煌吐鲁番文献“最后的宝藏”——《旅顺博物馆藏新疆出土汉文文献》评介姚崇新旅顺博物馆藏新疆出土汉文文献,总数多达26000多片,这在海内外庋藏新疆出土文献的所有公私收藏单位中可谓首屈一指。
这批新疆出土文献是“大谷收集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主要来源于吐鲁番地区,少量来自库车、和田等地的古城址、石窟寺和古墓葬等。
自1916年正式入藏关东都督府满蒙物产馆即今旅顺博物馆以来,已逾百年,但一直未得到全面系统的整理,不能不说是吐鲁番文献整理工作的一大憾事。
这批文献的主要内容,以佛教文献(包括佛经、佛经注疏等)为主,同时包括一定数量的道教文献、传统四部典籍、官私文书、寺院文书以及民间占卜文书等;时间跨度近千年,上至公元3世纪的西晋,下迄13世纪的蒙元,以写本为主,含少量印本。
这批文献是迄今国内外已知敦煌吐鲁番文献唯一尚未全面公布的大宗藏品,因而又被学界誉为敦煌吐鲁番文献的“最后的宝藏”,因此它的学术价值当然值得期待。
2020年11月,中华书局出版了《旅顺博物馆藏新疆出土汉文文献》(王振芬、孟宪实、荣新江主编,以下简称《旅博新疆文献》),这是对旅顺博物馆所藏的这批新疆出土汉文文献的全面整理。
《旅博新疆文献》系8开本精装大型图录,共32册,全彩版印刷,是名副其实的皇皇巨著。
整理者另将解题部分汇总成《旅顺博物馆藏新疆出土汉文文献总目索引》,16开本精装,共3册。
由于历史原因,相较于龙谷大学所藏“大谷文书”和新中国成立后新出土的吐鲁番文书的整理与研究,旅博所藏新疆出土汉文文书的整理与研究相对滞后,以往的研究也只是以“零打碎敲”的方式进行,涉及的内容也比较单一,因而难窥这批文书的整体学术价值。
本世纪初,旅博与日本龙谷大学合作,借助计算机技术整理研究旅博藏新疆出土汉文佛经残片,并于2005年召开了“旅顺博物馆藏新疆出土汉文佛经国际学术研讨会”,从而对旅博藏新疆出土汉文佛经的整理与研究有了较大推进。
这次合作的重要成果是《旅顺博物馆藏新疆出土汉文佛经选粹》(京都:法藏馆,2006年)和《旅顺博物馆藏新疆出土汉文佛经研究论文集》(京都:龙谷大学,2006年)的出版。
我国汉传佛教音乐的历史渊源及发展概述

我国汉传佛教音乐的历史渊源及发展概述我国汉传佛教音乐源远流长,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特的音乐文化体系。
本文将从历史渊源、发展过程和演变特点三个方面概述我国汉传佛教音乐的历史发展。
一、历史渊源汉传佛教音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印度的音乐文化也逐渐融入中国。
佛教音乐最早是以诵经的形式传入中国,后来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音乐体系。
佛教音乐在汉地的演变过程中,不仅吸收了印度古典音乐的精髓,还融入了中国的音乐元素,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汉传佛教音乐。
隋唐时期是我国汉传佛教音乐迅速发展的时期,隋代时期佛建立了石窟寺院,唐代时期佛教盛行,佛教音乐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唐代的佛教音乐主要分为宫廷音乐和寺庙音乐两大流派,其中宫廷音乐在大永乐京乐坊有专门制作和演奏的乐队。
佛教音乐在这一时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风格特点。
二、发展过程宋代是我国汉传佛教音乐的发展阶段之一,佛教音乐在这一时期进一步融入中国的传统音乐元素,形成了更加丰富多彩的音乐风格。
宋代的佛教音乐特点是以诵经为主,寺院中经常能听到诵经声和佛乐声。
近现代是我国汉传佛教音乐的发展新阶段,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多元化,佛教音乐也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近现代的佛教音乐从传统的表演形式中融入了现代的音乐元素,形成了更加多样化和丰富的音乐风格,包括钢琴、小提琴等西方乐器也被引入到佛教音乐中。
三、演变特点汉传佛教音乐的演变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多样化的音乐风格。
汉传佛教音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音乐风格,如宋代的诵经音乐、明清宫廷音乐等,每个时期和地域都有其独特的音乐特点。
融合的音乐元素。
汉传佛教音乐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印度古典音乐和中国传统音乐的精华,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音乐元素,如唐代佛教音乐就是印度音乐和汉乐相互融合的产物。
我国汉传佛教音乐的历史渊源十分悠久,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特的音乐文化体系。
我国汉传佛教音乐的历史渊源及发展概述

我国汉传佛教音乐的历史渊源及发展概述汉传佛教音乐,作为伴随佛教传入中国的重要文化组成部分之一,其历史渊源可追溯至公元前3世纪的印度。
在中国,汉传佛教的音乐始于东汉时期,相传当时一位名为安世高的和尚从印度带来了《佛经音乐谱》。
这部谱集记录了印度汉传佛教经的演唱音乐和舞蹈,对于后来汉传佛教的音乐演变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汉传佛教音乐也随之发展。
南北朝时期,佛教艺术发展达到巅峰,音乐成为佛教法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当时曾出现了许多音乐家和唱经僧,如佛教音乐家吴道玄、唱经僧谭嗣同等,他们的音乐作品影响了后世汉传佛教音乐的发展。
随着唐朝的兴起和佛教在中国的得到广泛传播,汉传佛教音乐出现了新的发展。
唐代佛教音乐受到了外来音乐的影响,同时也吸收了中华传统音乐的特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汉传佛教音乐体系。
唐朝时期曾经出现过以玄奘为代表的众多翻译家,他们所翻译的佛经内容也为汉传佛教音乐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宋代时期,佛教在中国逐渐式微,汉传佛教音乐发展也受到了影响。
不过,宋代的佛教音乐依然有其特殊的地位。
当时汉传佛教音乐重视声乐的表现,并且注重合唱、重唱等多种技法,从而增添了音乐的感染力和神秘感。
在现代,随着汉传佛教在中国的新兴和发展,汉传佛教音乐得到重视。
现代汉传佛教音乐主要以七声音阶为基础,在保留传统音乐特色的同时,也融入了现代音乐元素,形成了一种新的汉传佛教音乐形式。
总之,汉传佛教音乐作为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丰富多彩、变幻莫测。
在未来的发展中,汉传佛教音乐应该更加注重传承与创新,发扬佛教音乐的精髓,为佛教艺术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中国古代音乐文献集成》第二辑12册58种目录

《中国古代音乐文献集成》第二辑12册58种目录本辑收录汉代至元代的音乐专书58种,包括刘德《乐元语》、刘歆《钟律书》、宋均《乐纬》、释智匠《古今乐录》、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崔令钦《教坊记》、朱长文《琴史》、陈旸《乐书》、王灼《碧鸡漫志》、楼钥《乐书正误》、徐理《琴统》、熊朋来《瑟谱》、余载《韶舞九成乐补》等。
其中《乐书》元明递修本、《琴苑要录》铁琴铜剑楼抄本、《琴统》明抄本等,都是平日里极难见到的珍本。
这是一套音乐史研究者的基本文献。
總目錄第一冊樂元語 (1)樂記 (7)樂經 (15)鐘律書 (25)琴清英 (51)琴操 (57)樂緯 (103)雅琴名錄 (151)歌錄 (155)樂社大義 (159)鐘律緯 (169)樂書(信都芳撰) (179)樂律義 (189)古今樂錄 (205)樂譜集解 (269)樂部 (271)琴歴 (277)樂書要錄 (285)樂府古題要解 (373)樂府解題 (451)教坊記 (459)嘯旨 (481)冥音錄 (501)羯鼓錄 (507)觱篥格 (539)樂府雜錄 (543)琵琶錄 (589)琴書 (599)柘枝譜 (603)第二冊皇祐新樂圖記 (1)雜書琴事 (79)琴史 (89)樂書(陳旸撰,元明遞修本)卷一至卷十六 (325)第三冊樂書(陳旸撰,元明遞修本)卷十七至卷九十五 (1)第四冊樂書(陳旸撰,元明遞修本)卷九十六至卷一百五十 (1)第五冊樂書(陳旸撰,元明遞修本)卷一百五十一至卷二百 (1)第六冊樂書(陳旸撰,清刻本)卷一至卷三十 (1)第七冊樂書(陳旸撰,清刻本)卷三十一至卷八十三 (1)第八冊樂書(陳旸撰,清刻本)卷八十四至卷一百二十六 (1)第九冊樂書(陳旸撰,清刻本)卷一百二十七至卷一百六十八 (1)第十冊樂書(陳旸撰,清刻本)卷一百六十九至卷二百 (1)琴聲經緯 (547)琴曲譜錄 (551)第十一冊琴苑要錄 (1)碧雞漫志 (147)律呂新書 (267)樂書正誤 (405)唐樂曲譜 (469)琴統 (475)詞源 (551)第十二冊天基聖節排當樂次 (1)南渡宮禁典儀 (19)乾淳教坊樂部 (83)藝流供奉志 (115)雜劇段數 (141)古琴疏 (157)瑟譜 (173)律呂成書 (281)琴言十則 (457)琴箋圖式 (475)唱論 (493)韶舞九成樂補 (501)驃國樂頌 (569)管弦記 (575)鼓吹格 (579)。
我国汉传佛教音乐的历史渊源及发展概述

我国汉传佛教音乐的历史渊源及发展概述我国汉传佛教音乐源远流长,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沉淀和不断的发展演变。
在中国古代,佛教音乐是佛教寺院中传承千年的重要宗教音乐,它不仅承载了宗教仪式的神圣意义,也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特色,成为了中国特有的音乐形式之一。
从古代至今,汉传佛教音乐一直在中国的宗教、文化和音乐领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于中国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传佛教音乐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佛教传入中国的早期。
佛教音乐最早是通过印度传入中国的,并在中国土地上融合了华夏族民族音乐的特点,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化音乐形式。
在隋唐时期,佛教音乐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佛教音乐家们在不断吸收外来音乐文化的也表现出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理解和发展。
佛教音乐在这一时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特色,成为了当时文化艺术中的独特形式。
随着宋明清时期的到来,汉传佛教音乐在中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宋代的《法华经》《华严经》都记载了许多关于佛教音乐的内容,佛教音乐经过了精心的整理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规模宏大的佛教音乐体系。
明清时期,佛教音乐在中国的传播发展更加迅速,佛教音乐院校的建立和佛寺中的音乐演出,都推动了佛教音乐的发展壮大。
此时期所传承的佛教音乐不但在音乐形式上有其独特之处,也在音乐的精神内涵上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的精神。
在现代社会,汉传佛教音乐依然保留着古代的音乐形式和传统,同时也在不断地融入现代音乐音响技术并吸收外来音乐文化。
佛教音乐在现代社会所呈现的形式变得更加多元和丰富,佛教音乐已经成为了中国宗教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对于当代的音乐艺术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211247236_铜磬考述

20世纪70年代在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所出土的一枚石磬是目前中国境内考古发现所见最早的石制乐器。
①作为中国最为古老的乐器之一,石质的磬自新石器时代晚期产生至今已绵延四千余年。
此前,学术界对磬的形制、律制、演奏方式和制作方式的研究已取得了不少成果,特别是1978年湖北随县擂鼓墩一号墓战国时期的整套石质编磬的出土,更将石磬研究推向了新的高潮。
但是,这些研究不论是从文献的角度,还是以出土实物的角度,都集中于对石质磬或编磬的研究。
然而,在中国古代传统音乐中还有一些以铜为材质制作的磬。
在文献记载中,这些铜质的磬均被直接称作“铜磬”。
那么,铜磬与石磬之间,到底存在着哪些关系?在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与①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音乐舞蹈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第536页。
② [唐]杜佑撰,王文锦点校:《通典》卷一百四十四《乐四》,中华书局,1988,第29页。
③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第1076页。
④ [北宋]陈旸:《乐书》,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6,第211册,第34页。
发展中又曾起到过哪些作用呢?本文将中国古代铜磬分为编悬类铜磬和钵状铜磬两类,结合历史文献与近年来发掘的考古实物,对其形制、历史、应用略做考述,并从符号学视角探讨铜磬的文化意义。
一、编悬类铜磬关于编悬类铜磬的最早记载见于以下两则唐、宋时代的文献。
唐代杜佑所编《通典》载:“方响,梁有铜磬,盖今方响之类也。
”②后晋刘昫在《旧唐书·音乐志》中转载了这一论述③。
北宋陈旸《乐书》云:“方响之制,盖出于铜磬”“铜磬,梁朝乐器也,后世因之,方响之制出焉。
”④自此以后,元明清① [唐]杜佑:《通典》卷一百四十四《乐四》,第29页。
② [北宋]陈旸撰,张国强点校:《〈乐书〉点校》,中州古籍出版社,2019,第670页。
现存最早明确纪年汉文佛经

现存最早明确纪年汉文佛经
佚名
【期刊名称】《浙江佛教》
【年(卷),期】2005(000)004
【摘要】旅顺博物馆馆藏的西晋元康六年(公元296)《诸佛要集经》残卷,已被确认为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明确纪年的汉文佛经。
这一成果得益于旅顺博物馆与日本龙谷大学的一项合作。
两国的文博专家认为,流传至今的古代佛经经卷,虽然有少数署有确切年代,但未发现早于公元296年的经卷。
【总页数】1页(P19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6
【相关文献】
1.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木活字印本——宁夏贺兰山方塔出土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介绍 [J], 张玉珍
2.现存最早的汉文活字印本刍证 [J], 史金波
3.现存最早的汉文活字印本刍证 [J], 史金波
4.吐鲁番出土汉文佛经写本的最早类型 [J], 藤枝晃(撰); 刘祎(译)
5.我国现存最早的纪年脊兽 [J], 丁安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日 本 僧 侣 所 记 录 的 音 乐 。这 十 四 个 部 分 分 神 话 、 体裁、 乐器、 哲
学、 音声 、 记录等项 目, 基本 涵盖 了佛教 音 乐的各 个方 面, 为 中国音 乐
史、 中国古代文 学、 汉语 史、 中国艺术史 、 中国古代 哲学等诸 多学科 , 提 供一部极其有用的音 乐文化 资料 集。
则有 另外 的意义 , 后 面再加说 明。 ( 作者 单位 : 南开 大学文 学院)
期
^
总 第
一
CO (o
期
V
好 书推荐
《 汉文佛 经音 乐史料 类编 》
本 书 旨在将 分散在各部《 大藏经》 中的佛教音 乐史料 , 辑 录并按 类 编排 , 以反 映原始佛教音 乐的发生 、 传播及流 变。此 次修订 , 在初版 的
良辰美 景更 会“ 悲 伤憔 悴 而 不 能胜 ” , 对友 人 遭 遇表 示 同情 , 也是 抒 写
自己对世事 的不平 。这篇文章根本没有写快哉亭, 苏辙也根本没见过
呈
a)
这座 亭子 。
芷
第
①
上面三篇文章 , 内容都是记亭台之盛 , 都是借楼台抒发感慨, 但写 法有“ 虚” “ 实” 的不 同。三篇都 出 自大手笔 , 写来无论用“ 虚” 还是 纪 “ 实” , 都从容 自 得, 都作出了好文章 。不过从散文发展角度讲 , 用“ 虚”
王小盾 、 何剑 平、 周广荣、 王皓编著 , 凤凰 出版社 2 o 1 4年 1 2月版 ,
定价 2 2 0元
基础上增补 了一批《 大正新修大藏经》 、 《 中华 大藏经 》 二 书所遗 录的资
料, 且增收 了《 新纂 续藏 经》 中的音 乐史料 , 将 汉译佛典 中的音 乐资
料, 做 了穷尽 的搜 罗辑 录。全 书分十 四个部 分 : 一、 乐中的哲 学; 四、早期佛教 与俗 乐; 五、供养 佛 僧 的音 乐; 六、方音与一音 ( 诵经 、 说法音声之 一) ; 七 、声才和辩才( 诵 经、 说 法音声之二) ; 八 、如来音声 ( 诵 经、 说 法音声之三) ; 九 、菩萨音 声( 诵 经、 说 法音声之 四) ; 十、 体裁和语 文; 十一 、 佛 教音 乐传入 中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