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小雅翻译对比

合集下载

诗经:《小雅·小宛》译文和注释赏析

诗经:《小雅·小宛》译文和注释赏析

诗经:《小雅·小宛》译文和注释赏析小宛宛彼鸣鸠,翰飞戾天。

我心忧伤,念昔先人。

明发不寐,有怀二人。

人之齐圣,饮酒温克。

彼昏不知,壹醉日富。

各敬尔仪,天命不又。

中原有菽,庶民采之。

螟蛉有子,蜾蠃负之。

教诲尔子,式穀似之。

题彼脊令,载飞载鸣。

我日斯迈,而月斯征。

夙兴夜寐,毋忝尔所生。

交交桑扈,率场啄粟。

哀我填寡,宜岸宜狱。

握粟出卜,自何能穀?温温恭人,如集于木。

惴惴小心,如临于谷。

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注释(1)宛:小的样子。

鸠:鸟名,似山鹊而小,短尾,俗名斑鸠。

(2)翰飞:高飞。

戾:至。

戾天,犹说“摩天”。

(3)先人:死去的祖先。

(4)明发:天亮。

(5)有:同“又”。

(6)齐圣:极其聪明智慧的人。

(7)温克:善于克制自己以保持温和、恭敬的仪态。

(8)壹醉:每饮必醉。

富:盛、甚。

(9)又:通“佑”,保佑。

(10)中原:原中,田野之中。

菽:豆。

(11)螟蛉:螟蛾的幼虫。

(12)蜾蠃(guǒluǒ):一种黑色的细腰土蜂,常捕捉螟蛉入巢,以养育其幼虫,古人误以为是代螟蛾哺养幼虫,故称养子为螟蛉义子。

负:背。

(13)尔:你、你们,此指作者的兄弟。

(14)式:句首语气词。

榖:善。

似:借作“嗣”,继承。

(15)题(dì):通“睇”,看。

脊令:鸟名,通作“鶺鸰”,形似小鸡,常在水边捕食昆虫。

(16)载:则、且。

(17)斯:乃、则。

迈:远行,行役。

(18)征:远行。

(19)忝(tiǎn):辱没。

所生:指父母。

(20)交交:鸟鸣声。

一说是往来翻飞的样子。

桑扈:鸟名,似鸽而小,青色,颈有花纹,俗名青雀。

(21)率:循、沿着。

场:打谷场。

(22)填:通“瘨(diān)”,病。

寡:贫。

宜:犹“乃”。

(23)岸:诉讼。

毛传:“岸,讼也。

”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谓与“犴”通,犴,狱也。

(24)温温:和柔的样子。

恭人:谦逊谨慎的人。

(25)惴(zhuì)惴:恐惧而警戒的样子。

小雅·采薇先秦诗经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

小雅·采薇先秦诗经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

小雅·采薇先秦诗经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小雅·采薇(先秦诗经)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先秦]诗经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

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

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騤騤。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注释:【1】薇:豆科野豌豆属的一种,学名叫荒野豌豆,又叫大巢菜,种子、茎、叶均可食用。

《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说的是伯夷、叔齐隐居山野,义不仕周的故事。

《史记·周本纪第四》记载:懿王之时,王室遂衰,诗人作刺。

刺就是指《采薇》。

《汉书·匈奴传》记载:至穆王之孙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

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猃狁之故’,‘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2】作:指薇菜冒出地面。

【3】止:句末助词,无实意。

【4】曰:句首、句中助词,无实意。

【5】莫(mù):通“暮”,此指年末。

【6】靡(mǐ)室靡家:没有正常的家庭生活。

靡,无。

室,与“家”义同。

【7】猃(xiǎn)狁(yǔn):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名。

【8】不遑(huáng):不暇。

遑,闲暇。

【9】启居:跪、坐,指休息、休整。

启,跪、跪坐。

居,安坐、安居。

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席,危坐时腰部伸直,臀部与足离开;安坐时臀部贴在足跟上。

【10】柔:柔嫩。

“柔”比“作”更进一步生长。

指刚长出来的薇菜柔嫩的样子。

【11】烈烈:炽烈,形容忧心如焚。

诗经小雅全文及译文

诗经小雅全文及译文

诗经小雅全文及译文
诗经小雅全文及译文如下:
诗经小雅全文:芃芃黍苗,阴雨膏之。

悠悠南行,召伯劳之。

我任我辇,我车我牛。

我行既集,盖云归哉。

我徒我御,我师我旅。

我行既集,盖云归处。

肃肃谢功,召伯营之。

烈烈征师,召伯成之。

原隰既平,泉流既清。

召伯有成,王心则宁。

诗经小雅译文:黍苗生长很茁壮,好雨及时来滋养。

众人南行路途遥,召伯慰劳心舒畅。

我挽辇来你肩扛,我扶车来你牵牛。

出行任务已完成,何不今日回家走。

我驾御车你步行,我身在师你在旅。

出行任务已完成,何不今日回家去。

快速严整修谢邑,召伯苦心来经营。

威武师旅去施工,召伯经心来组成。

高田低地已修平,井泉河流已疏清。

召伯治谢大功成,宣王心里得安宁。

高低语境文化论视角下《诗经·小雅》英译本对比研究

高低语境文化论视角下《诗经·小雅》英译本对比研究

高低语境文化论视角下《诗经·小雅》英译本对比研究高低语境文化论视角下《诗经·小雅》英译本对比研究引言:《诗经·小雅》作为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快,注重文化交流与翻译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因此,在高低语境文化论的视角下对《诗经·小雅》进行英译本的对比研究具有实际意义。

本文将通过对比不同英译本的翻译策略与效果,探讨其在高低语境文化中的适应度和文化表达的差异。

一、高低语境文化论概述高低语境文化论是文化翻译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其核心概念是“语境”。

根据霍尔的定义,“高语境文化”指在交流中,人们倾向于依赖非语言、身体语言、直接经验和上下文信息进行理解;而“低语境文化”则强调文字表达和逻辑推理。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根据目标读者的语境背景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

二、《诗经·小雅》英译本的对比研究1. Dawe的《The Book of Songs》Dawe的翻译注重准确传达原文的意义,并尽量保留了原诗的音调和歌唱性。

这种翻译策略适用于高语境文化,特别是中国读者。

然而,对于低语境文化的英语读者来说,Dawe的翻译可能过于逼近原文,导致表达不够流畅。

2. Waley的《The Book of Songs》Waley的翻译注重英语的表达,他将古诗译为现代英语,更容易被低语境文化的读者理解。

然而,为了适应英语的表达,Waley在翻译过程中可能会改变原文的语意和表现形式,造成文化内涵的流失。

3. Coulston的《The Odes of Confucius and theSongs from the Book of Songs》Coulston在翻译《小雅》时注重文化背景的传达,希望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

他的翻译策略与高低语境文化论相结合,尽可能保持原文的意义同时又具有较好的英文表达。

然而,Coulston的翻译在传达文化内涵时可能过于解释或抽象,不够直接。

诗经:《小雅·菁菁者莪》译文和注释赏析

诗经:《小雅·菁菁者莪》译文和注释赏析

诗经:《小雅·菁菁者莪》译文和注释赏析菁菁者莪菁菁者莪,在彼中阿。

既见君子,乐且有仪。

菁菁者莪,在彼中沚。

既见君子,我心则喜。

菁菁者莪,在彼中陵。

既见君子,锡我百朋。

泛泛杨舟,载沉载浮。

既见君子,我心则休。

译文莪蒿葱茏真繁茂,丛丛生长在山坳。

已经见了那君子,快快乐乐好仪表。

莪蒿葱茏真繁茂,簇簇生长在小洲。

已经见了那君子,我的心里乐悠悠。

莪蒿葱茏真繁茂,蓬蓬生长在丘陵。

已经见了那君子,心情胜过赐百朋。

杨木船儿在漂荡,小舟上下随波浪。

已经见了那君子,我的心里多欢畅。

注释⑴菁(jīng)菁:草木茂盛。

莪:莪蒿,又名萝蒿,一种可吃的野草。

⑵阿:山坳。

⑶仪:仪容,气度。

⑷沚:水中小洲。

⑸锡:同“赐”。

朋:上古以贝壳为货币,十贝为朋。

王国维《说珏朋》云:“古制贝玉皆五枚为一系,二系一朋。

”⑹休:喜。

鉴赏因为诗的境界的空泛性和意象的可塑性,对其内涵能够有不同的开掘和把握。

《序》说流传二千多年,影响至巨。

人们说起《菁莪》,无不想起“乐育才”。

而批评《毛诗序》全失诗意的朱子,在其《白鹿洞赋》中,亦有“广‘青衿’之疑问,乐《菁莪》之长育”的句子。

此所谓习用典记,约定俗成者也。

对诗的主题,不同的理解能够并存,似不必存此没彼。

这首诗的主题,爱情说更有道理,证据之一是人们公认为《小雅》中典型描写男女相悦之情的《小雅·隰桑》篇,同《菁莪》不论章法、句式都非常相似;前三章中“既见君子”句式一般无二,第四章都变换声调,各自成章。

此诗前三章都以“菁菁者莪”起兴,也能够理解成记实,然不*于拘泥,因“在彼中阿”、“在彼中沚”、“在彼中陵”的植物,除了“莪”,当然还有很多,举一概之而已。

第一章,女子在莪蒿茂盛的山坳里,邂逅了一位性格开朗活泼、仪态落落大方、举止从容潇洒的男子,两人一见钟情,在女子内心深处引起了强烈震颤。

第二章写两人又一次在水中沙洲上相遇,作者用一个“喜”字写怀春少女既惊又喜的微妙心理。

第三章,两人见面的地点从绿荫覆盖的山坳、水光萦绕的小洲转到了阳光明媚的山丘上,暗示了两人关系的渐趋明朗化。

《诗经·小雅·无羊》原文翻译鉴赏

《诗经·小雅·无羊》原文翻译鉴赏

《诗经·小雅·无羊》原文翻译鉴赏《诗经·小雅·无羊》原文翻译鉴赏《羊》,《诗经·小雅·鸿雁之什》的一篇。

为先秦时代的汉族诗歌。

全诗四章,每章八句。

这是一首歌咏牛羊蕃盛的诗,旧说似无异议。

至于《毛诗序》指实其当“宣王”中兴之时的“考牧”之作,则又未必。

诗之作者大抵为熟悉放牧生活的文士,诗中的“尔”,则是为贵族放牧牛羊的劳动者。

全诗描述纯用“赋”法,却体物入微,图画难足,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无羊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

谁谓尔无牛?九十其。

尔羊来思,其角。

尔牛来思,其耳湿湿。

或降于阿,或饮于池,或寝或讹。

尔牧来思,何蓑何笠,或负其。

三十维物,尔牲则具。

尔牧来思,以薪以蒸,以雌以雄。

尔羊来思,矜矜兢兢,不不崩。

之以肱,毕来既升。

牧人乃梦,众维鱼矣,维矣,大人占之;众维鱼矣,实维丰年;维矣,室家。

译文是谁说你没有羊?一群就有三百只。

是谁说你没有牛?七尺高的有九十。

你的羊群到来时,只见羊角齐簇集。

你的牛群到来时,只见牛耳摆动急。

有的奔跑下高丘,有的池边作小饮,有的睡着有的醒。

你到这里来放牧,披戴蓑衣与斗笠,有时背着干粮饼。

牛羊毛色三十种,牺牲足够祀神灵。

你到这里来放牧,边伐细柴与粗薪,边猎雌雄天上禽。

你的羊群到来时,羊儿小心紧随行,不走失也不散群。

只要轻轻一挥手,全都跃登满坡顶。

牧人悠悠做个梦,梦里蝗虫化作鱼,旗画龟蛇变为。

请来太卜占此梦:蝗虫化鱼是吉兆,预示来年丰收庆;龟蛇变是佳征,预示家庭添人丁。

注释(1)尔:指放牧牛羊者。

(2)三百:与下文“九十”均为虚指,形容牛羊众多。

维:为。

(3)(chún):大牛,牛生七尺曰“”。

(4)思:语助词。

(5)(jì):一作“”,群角聚集貌。

(6)湿(qì)湿:耳动貌。

(7)阿:丘陵。

(8)讹(é):同“”,动,醒。

(9)牧:放牧。

(10)何:同“荷”,负,戴。

蓑(suō):草制雨衣。

诗经小雅74篇原文及译文

诗经小雅74篇原文及译文

诗经小雅74篇原文及译文1.《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3.《南陔》:南陔之原,埸莽茫茫。

霜雪悲风,旁闻哀响。

4.《汉广》:汉之广矣,不肯一日暴。

自西徂东,尔民何忧。

5.《巷伯》:巷伯之馆,在垣之端。

寤寐无为,有孚执言。

6.《车舝》:车辚辚,马萧萧。

行人弓箭,各在其右。

7.《车遄》:车之遄遄,马之疾趋。

骤发而驰,中道而阻。

8.《汝坟》:汝坟既荒,竹路斯幽。

言采其葛,实绩其鬱。

9.《丰年》:丰年多黍,饱食自得。

谁知我者,天子之嘉。

10.《黍离》:黍离之子,于归之娣。

言怀安之,实绩之历。

11.《曹衣》:曹衣其罘,维锜其裳。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12.《大东》:大东于蕃,既见君子。

乘肥马之首,有酒盈樽。

13.《大难》:大难涉兮,山川困。

车不可以乘兮,徒不可以行。

14.《公卿》:公卿于蓬,天子于降。

车服半双,君如不容。

15.《鹿鸣》:鹿鸣食野,鱼在于沼。

享福之家,必有余庆。

16.《鹿鸣之什》:饮彼旨酒,犹及肥羮。

无庶无饔,我心欢畅。

17.《南山》:南山有台,北山有石。

愿为此戴,长不相负。

18.《崧高》:崧高维岳,鲁侯之峯。

于以为岳,方将南行。

19.《任风子》:任风子兮,南山伊阿。

易水寒兮,冀与子同。

20.《鹤鸣》:鹤鸣九皋,声闻于野。

系彼竹帛,谁从者说。

21.《将仲子》:将仲子兮,宜戎于莒。

东家之女,畀我妻子。

22.《青门》:青门之牙,悠悠我思。

谁之矛矢,筑寝在庐。

23.《卫风》:蓼莪之猷,於戏前王。

於嗟徵夫!抱布贸丝。

24.《甫田》:甫田之荣,麦秀成行。

於嗟乎田,云雨其吉。

25.《东篱》:东篱菹兮,南浦之滨。

畀君君子,乐思今始。

26.《柏舟》:柏舟饰兮,载菇车。

秋风肃兮,木叶舞。

27.《蓼莪》:蓼莪之菹,在彼青莎。

乘彼四骆,驾言东行。

28.《卫风》:维天之命,于穆不已。

钦此匪人,谁谓荼苦。

29.《麟之趾》:麟之趾,振振公子。

于嗟麟兮,龙舒一指。

翻译美学视角下《诗经》英译对比分析--以《小雅·采薇》为例

翻译美学视角下《诗经》英译对比分析--以《小雅·采薇》为例

120翻译美学视角下《诗经》英译对比分析——以《小雅•采薇》为例郭素嘉(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4)摘 要:对翻译学而言,它的“本体论归属”不是语言而是美,翻译绕不开美学。

翻译美学关乎翻译中最高境界的艺术性,翻译的过程其实就是审美的过程。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诗歌的源头。

在翻译美学理论指导之下,从“意”“音”“形”三个方面,对理雅各、庞德、许渊冲《小雅•采薇》的英译进行了对比分析,探讨《诗经》英译带有普遍性的规律,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输出提供借鉴。

关键词:翻译美学;《诗经》;英译;对比分析作者简介:郭素嘉,女,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2019年第5期总第683期MODERN CHINESENo.5General No.683现代语文一、引言1986年,刘宓庆提出了翻译美学基本理论构想,认为翻译美学理论的任务就是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阐释和解决语际转换中的美学问题。

2011年,刘宓庆在《翻译美学理论》一书中,深入探讨了翻译美学范畴内的诸多问题及其相互关系,从“汉语之美”和“英语之美”两个角度阐释了不同语言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为探讨翻译审美提供了扎实的依据,他还致力于让翻译学回归本质,即翻译学必须与美学相结合。

许钧(2003:37-38)提出的文学翻译的第三个层次便是审美层次,也是诗歌翻译的最高层次,翻译求真而诗更求美,因此,译诗应该在真的基础上求美,求真是最低标准,求美是最高标准。

毛荣贵(2005:1)在《翻译美学》的绪论中指出,中国传统译论的理论基础就是美学,认为美学与翻译的结合,乃珠联璧合;美学与翻译的结合,乃天作之合。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诗歌的源头。

它不仅闪耀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光辉,而且也引起世界各国翻译同仁的强烈关注。

仅以英译本而论,从19世纪以来,《诗经》已经涌现出James Legge、William Jennings、Arthur Waley、Cranmer-Byng、H.A.Giles、Zllen Upward、Helen Wandel、Ezra Pound、杨宪益与戴乃迭、许渊冲、汪榕培等多种版本,对弘扬中国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雅·采薇》(第6章)的翻译。

原诗:
“昔我往己,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菲菲。

行道迟迟,载饥载渴。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

满心伤感满腔悲。

我的哀痛谁体会!
笼罩全篇的情感主调是悲伤的家园之思。

或许是突然大作的霏霏雪花惊醒了戍卒,他从追忆中回到现实,随之陷
入更深的悲伤之中。

追昔抚今,痛定思痛,怎能不令“我心伤悲”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这是写景记时,更是抒情伤怀。

个体生命在时间中存在,而在“今”与“昔”、“来”与“往”、“雨雪霏霏”与“杨柳依依”的情境变化中,戍卒深切体验到了生活的虚耗、生命的流逝及战争对生活价值的否定。

绝世文情,千古常新。

今人读此四句仍不禁枨触于怀,黯然神伤,也主要是体会到了诗境深层的生命流逝感。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加之归路漫漫,道途险阻,行囊匮乏,又饥又渴,这眼前的生活困境又加深了他的忧伤。

“行道迟迟”,似乎还包含了戍卒对父母妻孥的担忧。

一别经年,“靡使归聘”,生死存亡,两不可知,当此回归之际,必然会生发“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李频《渡汉江》)的忧惧心理。

然而,上述种种忧伤在这雨雪霏霏的旷野中,无人知道更无人安慰;“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全诗在这孤独无助的悲叹中结束。

综观全诗,《采薇》主导情致的典型意义,不是抒发遣戍役劝将士的战斗之情,而是将王朝与蛮族的战争冲突退隐为背景,将从属于国家军事行动的个人从战场上分离出来,通过归途的追述集中表现戍卒们久戍难归、忧心如焚的内心世界,从而表现周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反感。

《采薇》,似可称为千古厌战诗之祖。

(1)无韵体(也称散体或散文式)
理雅各的译文:
“昔我往己,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菲菲。

行道迟迟,载饥载渴。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At first, when we set out, The willows were fresh and green;
Now, when we shall be returning, The snow will be falling clouds.
Long and tedious will be our marching;
We shall hunger; we shall thirst.
Our hearts are wounded with grief.
And no one knows our sadness.
亚瑟·韦利的译文:
“昔我往己,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菲菲。

行道迟迟,载饥载渴。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Long ago, when we started, The willows spread their shade.
Now that we turn back The snow flakes by.
The march before us is long, We are thirsty and hungry, Our hearts are stricken with sorrow,
But no one listens to our plaint.
胡品清的译文:
“昔我往己,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菲菲。

行道迟迟,载饥载渴。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Long ago when we set off,Thick,thick were the willow shades.
Now that we start for home,Heavy,heavy are the rain and snow.
Long,Long is the march before us,We are hungry and thirsty.
Our hearts are pain-stricken, Nobody knows our woe.
理雅各的英译诗在内容上一贯极其忠实,但基本上是分行写出的散文,既无节奏,也未用韵脚,因此构不成抑杨顿挫的诗歌韵律。

韦利的译文也没有运用韵,每个诗行的音步也无法一致。

按他的说法,译诗用韵不可避免地要产生因声损义,所以他的要求就是准确地表达原诗的意义,因此他的英译文其实也就是散文。

但是无论如何不能回避的问题是:就《诗经》而言,如果译出的诗不能传达出原诗的韵味,没有感染力,那么再忠实也欠可读性,因而就很难认定为成功的翻译。

以上分别代表三人风格的典型例子已缺少了《诗经》原诗的“原汁原味”,因为诗歌成了散文,虽然分别也有可取之处,但从总体上来说,由于无韵,原诗的意象丧失殆尽,优美形式也荡然无存。

这样一来,译文可能因难以记诵而不易流传,也就是说:缺乏生命力。

(2)韵体(或称诗体)
我们欣赏一下对《小雅·采薇》的几则韵体翻译。

威廉·詹金斯的译文:
“昔我往己,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菲菲。

行道迟迟,载饥载渴。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At first,when we started on our track,
The willows green were growing.
And now,when we think of the journey back,
’Tis raining fast and snowing.
And tedious and slow the march will be,
Ah,food and drink will fail us.
Ah, hard to bear is the misery!
None knows what grief assails us.
詹金斯的翻译是比较规范的韵体翻译,读起来朗朗上口,基本移植了原诗的格式、韵律和节奏,因此再现了原诗外在形式的风彩。

他的译本全诗常是三音步抑扬格,而且在二、四行押韵,具有英语传统诗歌的韵味,显得古色古香。

为了达到这种境界,他曾分析了《诗经》诗章的字数和行数,还分析了原诗的押韵方式,虽然某些地方有增删或改变原诗意义(例如,hard to bear is the misery),但瑕不掩壁,总体来说,译文给人一种声美的享受。

庞德的译文:
Willows were green when we set out,
it's blowin' an’snowin’ as we go
down this road, muddy and slow,
hungry and thirsty and blue a doubt
(no one feels half of what we know)
庞德的翻译是自由式的,套用了译入语的民族形式,跟原文不太贴切,给人感觉是译者自己的创作。

但他的译诗由于用韵恰当,旨趣离原文不远,符合英美读者的口味,因此也自成一家。

汪榕培的译文中每行末尾音节都有韵脚,其韵律安排是abab,整个诗节结构严谨,音节铿锵,韵味无穷,再现了原诗的美感。

如此绝妙的规律说明译者对原诗的深刻理解和透彻的研究及译者深厚的英文功底。

汪榕培的译文:
When I set out so long ago,
Fresh and green was the willow.
When now homeward I go,
There is a heavy snow.
The homeward march is slow,
My hunger and thirst grow.
My heart is filled with sorrow;
Who on earth will ever know!
许渊冲的译文:
When I left here.
Willows shed tear.
I come back now.
Snow bends the bough.
Long,long the way;
Hard,hard the day.
Hunger and thirst
Press me the worst.
My grief o’er flows.
Who knows Who knows
许渊冲先生译诗一路用韵,在神形皆似方面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在保持原诗的形象、意思和旨趣方面都无懈可击:每行四个音节,与原诗相同,双行押韵,声美形美兼具,乃译诗精品。

在他看来,译诗如不传达原诗的音美,就不可能产生和原诗相似的效果;相反,用韵的音美有时反而有助于传达原诗的意美。

也就是说,用韵固然可能因声损义,不用韵则一定因声损义,用韵损义的程度反比不用韵小。

也许正是籍于由这样的理论才产生了其三美兼具的作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