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毕业论文范文精选
农业农村农民毕业论文参考

农业农村农民毕业论文参考农业农村农民毕业论文范文一:农村农民合作医疗制度的完善1新农合运行现状萝北县是鹤岗市的市辖县,位于小兴安岭南麓与三江平原交汇处,临近俄罗斯联邦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全县包括8个乡镇,总面积6784平方公里,人口23万。
全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53所,其中医院、卫生院16所,拥有诊疗床位633张,医疗技术人员1005人,防疫人员180人。
萝北县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来,经过近8年的探索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状况良好,全县应参合人数42948人,实际参合人数42906人,实际参合率达99.90%。
截至2021年,人均筹资标准从2021年的55元提高到2021年的470元。
筹资总额由219.3万元增至1181.3万元,增长444%;受益人次由14470人次增至26694人次,增长54.2%。
补偿面不断扩大,农民的就医保障水平显著提升。
2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筹资难度大。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筹资渠道主要以政府投入和个人筹资为主。
大多数农民感到补偿报销比例仍不够高,药价与定点医疗机构服务质量与期望有较大差距,导致部分农民在参合后又退出,影响了农民的参加新农合的积极性。
同时以政府提高补贴比例的方式促进农合基金增长,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合筹资难题,随着补偿比例的不断提高将会形成较重的财政负担,加大政府压力,影响新农合的健康发展。
二是农民受益程度小。
近年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筹资水平不断提高,补偿种类日渐科学丰富,补偿标准不断提高,参合农民的受益面进一步扩大,但“看病贵”的问题却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逐年上涨的医疗费用,使农民医疗费用的自负比重,尤其是大病治疗费用,农民的实际自负费用并没有明显降低。
三是基层诊疗水平低。
农民参与新农合都期望能够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对基层诊疗机构的服务水平要求也不断提高。
但多数乡镇卫生院的医疗设备还比较落后,医务人员的专业素质相对较低,服务水平不尽人意。
现代农业毕业范文精选.doc

现代农业毕业论文范文精选农业毕业论文篇一:《农业经济财政支农资金分析》1前言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是一切产业发展的源头和母体,也是当前保增长、保民生的基础。
支农资金的投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物质基础,是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化农业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
要实现科学跨越的战略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农业是基本国情的观念,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从更高层次上夯实农业基础,打牢农业根基,有效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2明确分工负责,落实管理责任对财政支农资金的分配、拨付和项目管理严格实行领导负责制,明确各乡镇政府党政一把手对本乡镇财政支农项目的可研论证、申报和资金安全运行、使用绩效等负第一责任;项目主管部门负责人对财政支农项目的确立、资金安排、项目监管等负第一责任;财政部门负责人对专项资金拨付和财务管理负第一责任。
严格实行财政支农项目和资金管理责任追究制度,财政局和项目主管部门明确职能分工,加强相互监督,审计局依法审计监督财政支农资金,对违规、违纪使用财政支农资金,给国家和群众造成重大损失的,依法追究行政责任和法律责任。
同时,实行专账管理,确保资金安全。
以县为单位,财政下拨到县直各部门、各乡镇的财政支农资金,都必须建立专账。
严禁将财政支农资金和单位预算资金合并使用;严禁将财政支农资金直接划拨到乡、镇政府或借调到县直主管部门使用。
对财政扶贫、义务教育、退耕还林补助资金、粮食三项补贴等各项财政支农资金,由县财政部门在国库设立财政支农资金专户,实行专户管理,专账核算,封闭运行。
3撬动社会资金投入以财政支农资金整合为契机,不断改进整合资金的引导和支持方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和财政政策的导向作用,调动民间、信贷、企业等社会资金投入三农的积极性。
利用补助、奖励、贷款贴息等办法,鼓励、引导、吸引民间资金投入三农,形成在政府投入的带动下,主要依靠农民自己投工、投资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有效机制。
大力推行财政担保、财政贴息等支农方式,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及农民群众借贷发展,吸引金融、信贷资金投入三农。
现代农业技术毕业论文5000字

现代农业技术毕业论文5000字发展生态农业势在必行摘要:本文从农业生态化的生产过程阐述了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实现机制。
通过结合宁夏彭阳县生态农业发展的案例,描述了该地区生态农业发展的产业化路径,并结合这一路径为彭阳县和类似地区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农业论文。
发展生态农业,能够缓解农业资源过度消耗、农业生产过度开垦、乱砍滥伐、过度放牧、过度捕捞等,对于适应气候变化有着明显优势;能够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包括化肥农药、畜禽粪便、作物秸秆、农用塑料薄膜等;能够降低农业生产对化肥、农药的依赖性,治理农产品生产加工以及农产品消费带来的污染;能够改善广大农民居住环境,促进新农村建设。
生态农业的发展,是全面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能够推动相关领域产业循环发展,使农业融入一个良性的循环经济之中。
1生态农业利于提高综合效益发展生态农业,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找到一条根本途径。
生态农业吸取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和国外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从我国国情出发遵照生态学的原理和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进行农业生产,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发展战略的转移和加速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发展生态农业,可以避免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经营和滥用,对农业的可更新资源注意增殖,对不更新资源注意保护和利用,使自然资源能得到持续的利用,促进生态良性循环,为农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地发展生态农业能大大提高经济效益。
生态农业能充分合理地利用、保护和增殖自然资源,加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有显著的生态效益。
它又能为社会创造数量多、质量好的多种多样的农产品,满足人们对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
因此生态农业的发展,必将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
现代农业新技术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

现代农业新技术论文范文精选3篇1农机化新技术推广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1.1是科技转化生产力的有效途径农业生产现代化首先要实现农业机械化,所以农机的普及是促进农业现代化进展的必须条件,而农业机械是科学技术的具体体现,通过农业机械才能将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通过农机在农业生产中的作业,发挥其高效优质的作用,达到促进农业生产效率及质量的目的,农机化推广是科研及生产之间的桥梁纽带,能有效推动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
农机化推广工作,要通过一些试验把最新的科技成果及技术在生产中进行实践,检验新技术装备的各方面特性,比如有用性、安全性、可靠性、适应性、经济性,经过实践总结,不断改进,才能形成标准和规范的机械生产模式及配置方案,促进新技术、新产品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在农机化进展中起到引领和促进作用。
1.2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增产增收农机化推广工作能把最新的科研成果、科学技术及新产品及时推广应用到农业生产中,能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起到增产增收的作用。
另外在农机化技术推广过程中,对于新型农民的培养及农机合作组织的培育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先进的农机化技术已成为农民增加收入及农业增效的手段。
1.3农机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在农机化技术推广过程中,由于农业生产方式、农民的思想意识、文化素养、传统习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存在农机、农艺、技术、信息等多方面的融合问题,农机与农艺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但在实际生产中,需要长期磨合才能使其相互融合,达到应用的生产效果。
在推广方面,有的机构性质不明确,在投入上经费不足,推广力度不够,还存在农机农艺难以融合的情况,所以对于农机推广工作,需要深入的细节还很多,任重而道远。
2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工作应采取的措施2.1增加投入,提高服务在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工作中,经费短缺是很多地区都面临的一个问题,经费不足导致推广工作的各个方面都上不去,服务能力低下,推广工作开展不利。
所以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明确公益性职能的定位,对于推广工作的条件加以改善,完善运行机制,对于工作活力及服务水平都非常重要。
农业学毕业论文范文(2)

农业学毕业论文范文(2)推荐文章关于农业科技的毕业论文热度:农业科技类的毕业论文热度:农业生产技术方面的毕业论文热度:农业技术的毕业论文热度:农业技术方面的毕业论文热度:农业学毕业论文范文篇2试谈我国农业市场化问题要推动我国农业发展就必须实行市场化经营,农业市场化也是应对入世挑战的有效措施,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重点问题。
目前我国农业市场化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市场主体薄弱、市场体系不健全等,导致我国农业市场化水平远远低于经济总体市场化水平。
这阻碍了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农村建设。
一、阻碍我国农业市场化的原因1.农业自身的局限性和高风险农业具有天生的局限性,农产品的生长都是有自然规律的,而且要受到土地等自然因素的影响,所以农业生产呈现周期性、分散性,再加上农产品不容易保存很容易腐烂变质,导致农业生产面临着巨大的风险,一方面是自然条件的风险,一方面是农产品市场的风险。
农产品是在很多自然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生产出来的,相对比较依赖气候、土地等自然条件,所以农业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面临巨大自然风险。
农产品流通受到土地规模、技术水平和生产周期的影响,加上新鲜易腐烂,这些给农产品的流通造成阻碍,导致农产品面临着巨大市场风险。
2.农产品运输流通存在困难农场品不容易运输和流通,经常是卖不出去或者是买不进来,这对农业市场化造成了严重制约。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农业市场不够完善,农产品结构和区域分布不均衡,另一方面是消费市场狭窄。
农产品的生产具有区域性、产能相对过剩;再加上农产品缺少规划,结构调整无序,给农产品流通带来困难。
首先,我国农产品市场狭窄,随着科技进步农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农产品产量大幅提高,但是我国城市消费人口确是有限的,因为城市化发展水平低制约了农产品的市场空间;其次,农产品流通系统不完善,农产品中介市场发育迟缓,农业生产还是以农户为主;市场基础建设滞后,表现在市场规则、机制的不完善;市场发育缺少规划,具有明显的自发性。
本科农学毕业论文范文(共10篇)

本科农学毕业论文范文(共10篇)本科农学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对劳动力的短缺会存在一些误区,第一种看法是认为农村劳动力仍旧是过剩的,其次种看法是认为农业劳动力短缺是好事,为机械化、规模经营制造了条件。
第三种看法是认为农业劳动力短缺为现代化和工商资本下乡承包土地制造了条件[3]。
对于第一种看法在我们所调查的村,几乎不存在可以转移的劳动力了。
留在村里的都是老年人和一些体弱多病的人或者是由于种种缘由而不能离开的人。
由于在农村,有的农夫不仅仅种地,由于种地是有季节性的,不再农忙季节,一般农夫都要到城镇去打工,所以让人们对农村劳动力统计造成错误的调查。
其次种看法在某种意义上好像有肯定的道理。
主要的缘由是机械化还是需要很高的条件的,比如需要平原地区,在我所调查的这种山区那确定是用不上的,还有对于这个规模经营同样需要许多的年轻人,而且需要素养更高的有文化的新型农夫,再说也不是全部的农产品都能用机械化来种。
像蔬菜、水果等。
第三种看法,首先,这种看法误会了现代农业,把现代农业等同于工商资本下乡承包土地,这就是很多地方政府感爱好并极力主见的。
由于对于一个工商资本家来说,怎样获得最大利益才是他们的目的,然而,一旦他们承包了大片的土地过后,他们就会不按季节,不按种植的粮食为主体,而是会想尽一切方法让自己获得最大利益,最终导致农业的生产化严峻单一,比如他们认为种稻谷获利没有种大棚蔬菜获利大,就大规模的种植蔬菜后导致粮食短缺。
本科农学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从朱启臻编写的《农夫为什么要离开土地》书中,“风调雨顺是很多人祈盼的年景,对于农夫来说,秋天收获的不单单只是粮食果实,还有一年辛苦后的幸福,同时也攒下了美妙的将来生活。
然而春种到了,未必就会秋收,农夫可以打算自己地里种什么种子,却无法打算秋天是否会收获种子结出的果实。
由于大自然随时会用它的残酷将农夫辛勤的劳作顷刻化为乌有。
没有了收获就没有了收入,没有了收入就没有了盼望。
”[1] 我们深刻地领悟到做农夫的辛苦和无赖。
农学毕业论文范文

农学毕业论文范文农业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农业的兴衰不仅直接影响了我国农村人口的生活,更是影响到了我国这个人口大国和粮食大国的经济发展。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农学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农学毕业论文范文一:农业经济增长点拓展分析(一)余姚市把发展现代农业的目标定位为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保障供给、促进增收。
为此,着力抓好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和标准化品牌化生产两大基础。
第一,积极推动农用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鼓励农民有偿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对剩余承包期全部转让者,在参加农保时给予一次性3000元的奖励性补助;对连片流转100亩以上的村集体,给予一次性每亩50元的财政补贴。
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组建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社,鼓励以承包权参股的股份制合作社;发展托管式经营;对服务强、管理好的合作社给予财政补助和贷款担保服务。
建立市、镇(街)、村三级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组织。
积极推动农民迁居城镇。
第二,着力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品牌化。
积极构建涵盖主要农产品的生产标准体系、质量检测监控体系、质量认证体系,加大检测设备财政投入力度,建立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全面实行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
对市级以上农产品品牌给予财政奖励性补助,完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共享机制和规范,严格市场准入制度,打击假冒违规行为。
(二)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也是农业生产转型升级、新的农业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的过程。
余姚市积极谋划从七个方面培育开拓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第一,积极引进和开发种养新产品。
鼓励各类组织或个人从国内外引进优质、高产的新种子、新种苗、新种畜、新种禽,通过驯化改良和繁育推广,开创农业新产品,开拓种养新产业;对批量引进农业新品种并取得成效者,由政府财政给予奖励性补助。
第二,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
进一步加强与中科院武汉植物园、上海农科所等科研单位的联合;鼓励农技单位和农业经营单位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各类农业科技创新活动;鼓励高校涉农专业毕业生到农业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工作;全面推进首席农技专家、责任农技员领办和负责项目责任制。
农业毕业范文

农业毕业范文农业毕业范文农业毕业范文第1篇同学毕业论文写作能全面检验其所学基础理论、专业学问和实践技能把握的程度。
目前,社会对人才写作力量的要求日益提高,但高职涉农专业许多毕业生的科技写作力量与社会实际需要还存在着相当的差距。
从我们走访过的几家园林公司、高山蔬菜公司和农业合作社来看,大多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写作力量都有较高的要求,对写作力量的要求甚至超过了对专业学问的要求。
但我们一些同学连写作基本技能都不具备。
有的同学理论课考试成果优秀,动手操作力量也很强,但写作上的缺陷影响了用人单位对其的满足度。
因此,在同学毕业论文写作期间加强对其科技写作力量的培育,使同学把握一技之长,更好地立足社会、服务社会,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高职涉农专业同学的毕业论文写作大都支配到三年高校生涯的最终一学期,而这个时间又往往是同学找工作应聘的时间,因此同学很难静下心来查资料、做试验和撰写论文。
有些同学不是通过艰苦细致的试验完成毕业论文,而总盼望能走捷径,没有试验数据就虚造几个,或者在网上或杂志上大段抄袭文献,东拼西凑成论文。
毕业论文的质量下降也就难免了。
有的老师教学和科研任务非常繁重,精力和时间投入不足;还有的指导老师对自己所带的同学要求不严,写好写坏都让毕业,成果好的同学就觉得很不公正。
这样不利于同学毕业论文整体水平的提高。
三、提高高职涉农专业同学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1、把好选题质量关目前,我校同学毕业论文的选题基本上是由本专业老师供应一些毕业论文的选题,然后由同学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选择,这样不会使同学的毕业论文消失大的偏差,但会在肯定程度上限制同学选题的爱好和偏好,影响同学的创新力量的发挥。
从前几年我们专业同学选题的状况来看,理论性选题偏多,而结合同学所处实习岗位的实际,生产实践需要的选题偏少。
教研室要组织老师依据同学专业特点、实习目标以及实习单位的详细状况,分析每一个题目的科学性、有用性及可操作性,还有选题的新奇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农业毕业论文范文精选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现代农业毕业论文范文精选》的内容,具体内容: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对于我国的经济有着重要的意义。
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农业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农业毕业论文篇一:《农业经济财政支农资金分析》1前言农...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对于我国的经济有着重要的意义。
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农业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农业毕业论文篇一:《农业经济财政支农资金分析》1前言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是一切产业发展的源头和母体,也是当前保增长、保民生的基础。
支农资金的投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物质基础,是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化农业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
要实现科学跨越的战略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农业是基本国情的观念,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从更高层次上夯实农业基础,打牢农业根基,有效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2明确分工负责,落实管理责任对财政支农资金的分配、拨付和项目管理严格实行"领导负责制",明确各乡镇政府党政"一把手"对本乡镇财政支农项目的可研论证、申报和资金安全运行、使用绩效等负第一责任;项目主管部门负责人对财政支农项目的确立、资金安排、项目监管等负第一责任;财政部门负责人对专项资金拨付和财务管理负第一责任。
严格实行财政支农项目和资金管理责任追究制度,财政局和项目主管部门明确职能分工,加强相互监督,审计局依法审计监督财政支农资金,对违规、违纪使用财政支农资金,给国家和群众造成重大损失的,依法追究行政责任和法律责任。
同时,实行专账管理,确保资金安全。
以县为单位,财政下拨到县直各部门、各乡镇的财政支农资金,都必须建立专账。
严禁将财政支农资金和单位预算资金合并使用;严禁将财政支农资金直接划拨到乡、镇政府或借调到县直主管部门使用。
对财政扶贫、义务教育、退耕还林补助资金、粮食"三项补贴"等各项财政支农资金,由县财政部门在国库设立"财政支农资金专户",实行专户管理,专账核算,封闭运行。
3撬动社会资金投入以财政支农资金整合为契机,不断改进整合资金的引导和支持方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和财政政策的导向作用,调动民间、信贷、企业等社会资金投入"三农"的积极性。
利用补助、奖励、贷款贴息等办法,鼓励、引导、吸引民间资金投入"三农",形成在政府投入的带动下,主要依靠农民自己投工、投资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有效机制。
大力推行财政担保、财政贴息等支农方式,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及农民群众借贷发展,吸引金融、信贷资金投入"三农"。
4整合财政支农资金近几年,由于政府对农业的投入渠道较多,造成"三农"资金在分配使用、实施范围等方面条块分割、重复投入,影响了资金的投放效益。
只有以资金整合为突破口,以协调部门管理和减少资金周转环节为重点,对各类资金进行统筹安排、捆绑使用,才能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过去支农资金以分散建设为主,农口各部门条条管理,很难"握指成拳"形成合力。
以项目整合带动资金整合,将各类支农资金集中投入到对农村经济发展有长期牵动作用的大项目,有利于最大限度发挥资金使用的整体效益。
5强化财政监督机制,确保支农资金安全运行实行财政资金跟踪问效制,专门负责对财政支农项目的预算、项目方案的审批、项目的实施以及项目竣工后的管理进行监管。
把事前控制和事后监督检查有机结合起来,对每一项财政支农资金都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确保财政支农资金的安全和有效。
同时,要严格拨款制度,保证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本着"不误农时、不误农事"的原则,严格执行财政内部拨款制度,根据单位用款计划及时拨付支农资金,保证了支农资金的及时到位。
6建立健全强农惠农政策体系应该不断创新财政支农举措,着力构建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建立涵盖农林牧副渔在内的从基地生产、品种研发、农产品加工到市场销售的全过程支持政策体系,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撑。
同时,推进财政支农资金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为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与监督,确保资金安全有效运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管理水平,应该制定出台《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县区级农业财政财务管理综合考评办法》等一系列资金管理办法和财政财务管理制度来规范项目申报、评审、检查验收和资金拨付程序。
开展支农资金专项检查,对财政投资的重大支农项目重点跟进、重点指导、绩效考评,建立健全以绩效为导向的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机制。
7实行集中支付,提高使用效益财政支农项目资金的拨付采取国库集中支付方式,除项目管理费、前期费等资金可拨付到项目管理部门外,其它用于工程、货物、服务类等资金支出经主管部门审核后由财政部门直接拨付到承包商、供应商和劳务提供者。
涉及村级的支农资金由村民委员会根据项目计划和施工进度写出专题报告,报乡、镇长和财经所长审核签字后,分期分批从村级支农账户上直接拨付到承包商、供应商和劳务提供者,严禁以取现金支票等方式由乡镇、村干部代领专款。
继续完善财政支农资金报账制管理办法,建立支农项目政府采购机制,所有工程项目资金必须履行招投标和政府采购手续,否则,县乡财政将停拨或不予拨款。
农业毕业论文篇二:《低碳时期绿色农业经济革新思路》一、河南省概况分析河南省是我国的经济大省,2010年我国GDP总量中河南省排名第五位,是我国中部四大经济区之一。
河南省地理位置位于我国中东部地区,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河南省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居全国各省区市第17位,我国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中河南省人口为9402万,全国排名第三位。
河南省属于温带季风性气候,河南省中东部为华北平原南部地区,西南部为南阳盆地,河南省的山地丘陵面积7.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44.3%;平原和盆地面积9.3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5.7%,河南省横跨黄河、淮河、海河、长江四大水系,全境内由1500多条河流纵横交错,超过100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河流有400多条,全省气温一般保持在12-16摄氏度之间,山地和平原地区的温度差异较明显。
河南省内的复杂地理环境和温度生长条件为农、林、牧、渔业的综合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河南省的农业主要以小麦、棉花、油料、烟草为主,粮食产量占到全国总产量的9%,油料产量为全国总产量的15%,牛肉产量为全国总产量的15%,棉花占到全国总产量的30%。
在我国的副食品加工行业河南省占比为35%,半成品与成品的销售占全国的50%。
河南省的农业发展基础比较全面,但是缺乏相应的技术提高与人才的培养,在绿色农业的标准与产业化进程上还需要投入更多的力量。
二、河南省绿色农业发展的特点与意义(一)河南省绿色农业的特点1、绿色农业的标准化。
河南省绿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对绿色农业进行标准化审查与监督的过程,绿色农业标准指的是对绿色化生产的系统性做出全面管理的一种低碳的绿色的标准尺度,利用这种标准尺度的制度、管理方式可以帮助绿色农业较全面和平稳的发展。
绿色农业的标准化其中包含:农业基础标准、种子种苗标准、产品标准、绿色农业管理标准、环境保护标准、卫生标准、农业工程和工程构建的标准。
2、环境保护。
河南省作为我国农业大省,又是中部地区四大经济区之一,所以绿色农业的发展会推动我国低碳经济时期的转型。
会加快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的发展节奏,河南省绿色农业的发展可以帮助环境保护实现更多的绿色化转型。
其中在农业的耕种、施肥、采摘、销售、食用、废弃过程中都可以起到一定的环境保护作用,从绿色农业的发展带动环境保护发展是"一举多得"的举措。
3、无毒、无公害、无污染。
河南省要从"无毒、无公害、无污染"的角度出发去考虑如何发展绿色农业,绿色农业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种实际行动。
"三无"为主题的绿色农业发展特点提高了绿色农业的发展动力,为绿色农业的发展目标确立了方向。
(二)河南省绿色农业的发展意义河南省绿色农业的发展需要考虑以下几种因素:首先,现代化工业发展的污染排放造成了河南省的水污染、土壤污染、空气污染,农业发展的落后技术和传统的耕种方式对河南省的农业发展带来了挑战,对河南省的农业发展的稳定性造成了影响,河南省必须发展绿色农业才能更好的带动地区农业经济发展,有效的保障农产品的产出数量、保障农产品的安全质量、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生态环境的安全、实现低碳经济时期的生活方式的转变。
其次,全国人民的生活条件不断提高消费理念不断增强,随着低碳经济转型的信号加强,绿色化的消费理念根深蒂固,对农产品的消费更加注重健康和环保,而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必须通过创造绿色农业产业的转型生产出让全国人民放心的健康绿色产品,为绿色食品的发展创造出更好的生存空间,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所以河南省要发展绿色农业经济。
最后,我国近年来与国际产品竞争激烈,尤其是与美国、澳洲、法国的农产品竞争,国际势力利用技术优势建立绿色贸易壁垒,抬高国际市场的"绿色门槛",对农产品的要求更加偏向于高品位、高质量、无毒、无公害、无污染,这就迫使我国农产品必须面临低碳经济的转型与发展,河南省做为农业大省必须走绿色农业发展道路,提高绿色农业技术,扩大生产规模,以产品质量与生产成本竞争优势,提高我省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
三、阻碍河南省绿色农业发展的难题1、绿色农业品牌少,规模小,自主可持续发展能力弱。
目前,由于我国仍然处于低碳经济转型时期,河南省绿色农业发展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河南省内的绿色农业品牌较少,规模较小。
河南省内的绿色农业品牌截止2010年有27家,占我国总体的1.5%,绿色农业试点单位在河南省内较少,而且由于分散较大,不能系统化运行发展。
而且河南省本身政府投资与鼓励建设中对绿色农业的重视程度不够,在政府参与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政府没有相关的绿色农业战略规划,也没有相对应的资本投入,这导致河南省缺乏绿色农业产业园区的建设,因为产业园区相对较少,河南省本身拥有的农机基础优势未能得到集群化的发展。
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河南省城镇建设投入资金不足,加上市场化经济带来的恶性竞争,导致了就业压力过大,农村农用资金的使用在复杂环境影响下,大部分被挪用,农业发展的配套设施不足,农业发展的制度与管理措施不合理,绿色农业的发展动力不能得到基本保障。
大部分农村的农业发展以家庭承包制为主,但是由于河南省外出务工人员过多,而留守人员大多以老弱群体为主,加上务农劳动力本身素质偏低,对农业发展的认识不足,务农劳动力的素质低下,农民发展绿色农业的比较效益就相对下降,产量增加质量和收入却为上涨,影响了农民与农业企业的积极性,也影响了社会资本对其的投资信心,降低了可持续性发展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