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鹅瘟

合集下载

鹅的八大疾病

鹅的八大疾病

鹅的八大疾病夏季鹅群中常见的八大疾病分别为小鹅瘟、鹅副黏病毒病、鹅大肠杆菌病、鹅霍乱(巴氏杆菌病)、鹅曲霉菌病、鹅软脚病、鹅白痢、鹅中毒症。

1、小鹅瘟:病鹅会排出黄白色或黄绿色的水样稀便,鼻孔会流出浆性分泌物,治疗时可皮下注射小鹅瘟血清。

2、鹅副黏病毒病:病鹅出现拉稀、精神萎靡等症状,可通过注射疫苗进行预防。

一、小鹅瘟1、症状(1)鹅发生严重的下痢,排出水样稀便,颜色多为黄白色或黄绿色,鼻孔还会流出浆性分泌物,且经常摇头。

(2)部分患病鹅会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突然死亡。

2、防治方法(1)种鹅产蛋前1个月,注射2次小鹅瘟疫苗,如果不对母鹅做防疫处理,可在小鹅1日龄时皮下注射小鹅瘟疫苗,或皮下注射小鹅瘟血清。

(2)发病时,皮下注射小鹅瘟血清,或喂服藿香正气水,每天2次,每次1毫升。

二、鹅副黏病毒病1、症状(1)症状具有3-5天的潜伏期,发病后病鹅会出现拉稀(排出黄色、绿色、白色、红色的稀粪)、眼中有分泌物、精神萎靡、随水漂流、行走无力的情况,部分鹅在发病后期会表现出扭头、转圈等神经症状。

(2)10日龄的雏鹅,会出现甩头、咳嗽等呼吸道症状,发病6-7天会有所好转,9-10天后自然恢复。

2、防治方法此疾病目前还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只能通过打疫苗进行预防。

三、鹅大肠杆菌病1、症状此疾病表现出来的症状取决于发病年龄、侵害部位以及其他疾病混合感染等因素,发病原因主要为饲养管理不当,其中饲料和饮水被病鹅的粪便污染是传播此病的主要原因。

2、防治方法(1)加强管理,定时消毒,舍内保持通风干燥,冬季做好防寒措施。

(2)向饮水中添加土霉素、庆大霉素、环丙沙星,轮换使用。

四、鹅霍乱(巴氏杆菌病)1、症状病鹅食欲废绝,从口鼻处流出粘液或泡沫,同时会排出绿色或灰黄色的稀便。

2、防治方法每升水中添加0.05克环丙沙星,让病鹅饮用。

每公斤饲料添加0.2克氟哌酸,喂服病鹅。

五、鹅曲霉菌病1、发病原因(1)管理不当,卫生条件较差。

小鹅瘟

小鹅瘟

小鹅瘟小鹅瘟又称鹅细小病毒感染,是雏鹅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病理变化特征是纤维素性浮膜性肠炎。

目前本病呈世界性分布,常引起雏鹅大批死亡。

一、病原特点小鹅瘟病毒属细小病毒科,呈正二十面体(正六角形),有空心和实心二种粒子,无囊膜,电镜下观察组织细胞中的病毒呈晶格状排列,无血凝性,但有试验认为该病毒能凝集黄牛精子。

本病毒在体内主要分布于肠道、肝脏等组织中。

抵抗力较强,能耐受56℃1小时。

本病毒只有1个血清型,可以在鹅胚、鸭胚尿囊腔中的增殖,导致胚体出血,死亡。

二、流行特点小鹅瘟主要发生于3周龄内的雏鹅,死亡率可达90%,且发病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

病雏和隐性感染的成鹅是主要传染来源,可经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并证明可经卵垂直传播。

本病的发生无明显季节性。

据报道,雏番鸭亦可感染小鹅瘟病毒,并有类似的临床表现。

三、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潜伏期3-5天。

常见雏鹅于3-5日龄即开始发病,病雏沉郁,厌食,废食,流涕,下痢(粪中有时混有纤维素性絮片),迅速脱水、消瘦、死亡,病程为1-2天。

病理变化表现为纤维素性浮膜性肠炎:小肠尤其是十二指肠膨大,浆膜失水、干酪化,黏膜脱落,露出光滑潮红的黏膜下层,肠内容物灰白色,呈柱状、条索状或管状。

非典型病例仅见黏膜充血或出血,肠内容物混有较多的灰白色纤维素性絮片。

四、诊断本病主要发生于3周龄内的雏鹅,病理变化特征为纤维素性浮膜性肠炎等有助于临床诊断。

确诊需进行病毒分离或血清学试验,如琼脂扩散试验可作出较准确的诊断。

五、防治严禁从疫区引进种苗和种蛋,尽量做到自繁自养,加强场地、孵坊的消毒,加强免疫预防。

较常使用的疫苗是小鹅瘟鸭胚化弱毒疫苗,参考免疫程序为:种鹅产蛋前15-20天,经肌肉注射2头份/只,产蛋中期加强免疫接种一次,2-4头份/只,可使小鹅出生后获得一定的特异性抵抗力(天然被动免疫力)。

亦可使用小鹅瘟高免血清于雏鹅2-5日龄作预防注射。

发病时,可应用小鹅瘟高免血清对病鹅进行肌肉注射治疗,用量为1-1.5毫升/只,同时适当投喂一些抗生素以控制消化道的细菌性继发感染。

鹅细小病毒感染

鹅细小病毒感染

鹅细小病毒感染鹅细小病毒感染(Gooseparvovirusinfection),又称小鹅瘟(Goslingplague)。

是初生雏鹅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病鹅的特征是精神萎顿,食欲废绝,严重下痢,有时出现神经症状。

病变的主要特点是肠道严重发炎,小肠粘膜有时大片发生坏死脱落和凝固,形成栓子,堵塞肠腔。

1956年方定一等在扬州首先发现本病,定名为小鹅瘟,并用鹅胚分离到病毒。

以后又成功地应用人工被动免疫和天然被动免疫,有效地控制了本病在国内的流行。

自1965年以后,德国、匈亚利、前苏联、荷兰、意大利、英国、以色列、法国、南斯拉夫、越南等国家先后报道有类似疾病发生。

【病原】本病的病原是鹅细小病毒(GooseParvovirus),本病毒属细小病毒属(Parvovirus)。

病毒呈球形,直径20―22纳米,无囊膜,其芯髓为单股DNA,对乙醚及有机溶剂不敏感,对胰酶和pH3稳定,耐热,能抵抗56℃3小时。

鹅细小病毒存在于病雏的各内脏组织、肠、脑及血液中。

初次分离的病毒不能在鸡胚、鸭胚中生长,只能在12―14日龄的鹅胚中繁殖,接种途径为绒毛尿囊腔,接种后5―7天死亡,死亡的胚体有广泛出血,尤以毛囊的出血更为明显。

肝脏变性和坏死,绒毛尿膜有轻度水肿。

在鹅胚连续通过多代以后,对胚致死的日程可以稳定在3天左右。

鹅胚与雏鹅对病毒的易感性有很大差异,来自免疫母鹅的胚和雏对病毒的感染有抵抗力,在分离病毒时应注意这一点。

有的毒株在鹅胚细胞中连续传代后,产生细胞病变,并能逐渐通过鸡胚。

本病毒对多种哺育类及鸟类红血球无凝集能力,但能凝集黄牛精子,并为抗小鹅瘟病毒血清所抑制,这一试验可用于病毒鉴定。

本病毒对不良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在冰冻状态下至少能存活2年,对一些消毒剂有较强的抵抗力。

国内分离的小鹅瘟毒株,在抗原性上无明显差别。

用方定一等分离到的SY毒株所制备的抗血清,能中和从两广、江、浙、皖、鲁、闽、沪等地区所分离到的毒株,但不能中和鸡新城疫、鸭瘟和鸭肝炎病毒。

小鹅瘟的病害症状及免疫防治

小鹅瘟的病害症状及免疫防治

小鹅瘟的病害症状及免疫防治小鹅瘟是由小鹅瘟病毒引起的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主要侵害20日龄以内的雏鹅,致死率在90%以上。

临床症状病鹅离群独处,毛松颈缩,闭目呈昏睡状,严重的不食,排黄绿色稀便,鼻孔周围黏附有污秽分泌物,死前发生颈部扭曲、两腿麻痹或抽搐等神经症状。

剖检可见特征性的消化道病变,小肠中下段肠腔内有黄白色带状假膜,堵塞肠腔,形成栓塞状物,质地坚实,形如腊肠,亚急性病例腊肠样物十分明显。

紧急防治雏鹅群一旦发生小鹅瘟,立即将未出现症状的雏鹅隔离饲养,并给每只雏鹅皮下注射高效价抗血清0.5~0.8毫升或1~1.6毫升卵黄抗体,在抗血清或卵黄抗体中可适当加入广谱抗菌素。

同时,给每只病雏鹅皮下注射1毫升高效价抗血清或2毫升卵黄抗体,对患病子鹅可按每500克体重注射1毫升抗血清或2毫升卵黄抗体。

免疫预防种鹅的免疫:若使用活苗,有两种免疫方法。

一次免疫法:种鹅产蛋前15天左右,用1∶100倍稀释的鹅胚化种鹅弱毒苗(简称种鹅苗,下同)1毫升皮下或肌肉注射。

在免疫后12~120天,种鹅所产蛋孵化的雏鹅能抵抗小鹅瘟病毒感染,120天后对雏鹅的保护率有所下降,必须再次进行免疫。

二次免疫法:种鹅产蛋前1个月用1∶100倍稀释的种鹅苗1毫升进行免疫,产蛋前15天用1∶10倍稀释的种鹅苗1毫升进行免疫,对后代雏鹅的保护率可到免疫后5个月。

雏鹅的免疫:对无母源抗体的雏鹅,或经小鹅瘟活苗免疫100天之后种鹅的后代雏鹅,可在1~2日龄用小鹅瘟雏鹅活苗皮下注射免疫。

免疫后7天须隔离饲养,防止感染病毒。

有母源抗体的雏鹅不要用活苗免疫。

注意事项:小鹅瘟主要通过孵化场传播,因此孵化场要做好各个环节的消毒。

发生本病后应立即停止孵化,对全场彻底消毒后方可再孵。

小鹅瘟

小鹅瘟

小鹅瘟(Goossingplague,GP)
概念:本病是由细小病毒引起的雏鹅的一种败血性传染病,特征是传播快,死亡率高,病雏以神经症状和肠炎、下痢为主。

典型病变是小肠的香肠样栓塞。

本病1956年首先于我国扬州,由苏农方定一教授分离出病毒并研究出完整的防制措施。

目前许多国家已有本病发生。

1978年更名为鹅细小病毒感染。

病原:本病病原为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亚科、细小病毒属的鹅细小病毒。

无囊膜,ssDNA,可在鹅胚上生长,鸭胚极其细胞上生长。

产生核内包涵体,抵抗力较强,无HA特性。

只有一个血清型。

流行病学:主要发生于雏鹅,特别是一周龄以内。

3周龄以上很少发病。

偶尔有雏鸭发病。

经消化道排毒,可水平也可垂直传播。

有周期性,每1-2年一次流行。

症状及病变:分为三型(最急、急、亚急),潜伏期5天左右。

症状因年龄及发病早晚而异。

特征症状是神经症状:卧地瘫痪,抽搐,泳动。

呼吸困难,拉灰白或绿色稀粪,角弓反张。

病变主要是肠道的卡他性炎症。

特别是回肠的坏死及香肠状栓塞。

诊断:主要依靠现场诊断。

也可分离病毒,检测抗体确诊。

防制:母鹅注射疫苗以获得母源抗体来保护雏鹅。

雏鹅及病鹅可注射高免血清。

见教材有关内容。

目前禽病流行特点:1.不断变化,新病、老病。

2.呼吸道、消化道、产蛋方面。

3.免疫程序不断变化、多样。

小鹅瘟的症状与防治

小鹅瘟的症状与防治

小鹅瘟的症状与防治
一、症状潜伏期为3~5天,可分三型。

1.最急性型:多发生在7日龄以内的雏鹅,往往不显任何症状而,突然死亡。

剖检:病变不明显,只小肠粘膜肿胀、充血和出血.出现败血性症状。

2.急性型:常发生在15日龄内的雏鹅,病雏初期食欲减少,精神萎靡,羽毛蓬松。

继而食欲废绝,严重下痢,排出混有气泡的黄白色或黄绿色水样稀粪,鼻分泌液增多,病鹅摇头,口有液体甩出,喙和蹼发绀,临死前出现神经症状,全身抽搐或发生瘫痪,病程1~2天。

剖检:特征性病变是小肠的中段、下段,外表包围着一层厚的坏死肠粘膜和纤维形成的伪膜,往往使肠腔完全堵塞。

部分病鹅的小肠内虽无典型的凝固物.但肠粘膜充血和出血,表现为急性卡他性肠炎。

肝、脾肿大,充血,偶有灰白色坏死点,胆囊也增大。

3.亚急性型:发生于15日龄以上的雏鹅,以委顿、不愿走动,减食或不食、拉稀和消瘦为主要症状,病程3~7天,少数自愈,但生长不良。

剖检:主要病变在消化道。

二、防治各种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对此病均无治疗作用,因此主要作好预防工作。

1.消毒:孵化用的设备、器具于使用后必须清洗消毒。

种蛋用福尔马林熏蒸20分钟消毒。

育雏室要定期用福尔马林熏蒸30分钟消毒。

2.小鹅瘟疫苗注射:母鹅产蛋前一个月,注射小鹅瘟疫苗,免疫期300天,母鹅所产的蛋孵出的雏鹅具有免疫力。

3.免疫血清注射:本病流行区,未经免疫种蛋所孵出的雏鹅,每只皮下注射0.5毫升小
鹅瘟血清,保护率可达90%。

出现症状时,注射量为0.8~1毫升,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4.新购入的种鹅应注射小鹅瘟疫苗并隔离饲养7天后,方可入场。

小鹅瘟的症状与防治

小鹅瘟的症状与防治

案例二:某养殖户的治疗经验
总结词
及时发现、隔离治疗、科学用药、精心 护理
VS
详细描述
该养殖户在发现小鹅瘟症状后,立即采取 隔离治疗的措施,以防止疫情扩散。他们 科学用药,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并 精心护理,确保病鹅得到充足的营养和适 当的护理。这些措施有助于治疗病鹅,减 少损失。
案例三:某地区的防疫政策
小鹅瘟的症状与防治
2023-11-09
目录
• 概述 • 症状识别 • 诊断方法 • 防治措施 • 案例分析 • 结论与展望
01
概述
病原学
病原
小鹅瘟病毒(GPV)属于细小病毒科,是单股、无囊膜、表面光 滑的病毒。
分子结构
GPV基因组为单股DNA,由三个开放阅读框(ORF)组成,分别 是VP1、VP2和VP3。
06
结论与展望
小鹅瘟的危害与影响
经济损失
小鹅瘟给养殖户带来的经济损失巨大,包括鹅死亡、鹅苗受影响以 及防治成本等。
公共卫生安全
小鹅瘟是一种烈性传染病,对其他动物和人类也有潜在的感染风险 ,威胁公共卫生安全。
生态平衡
大规模的疫情暴发可能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影响野生鸟类和家禽的 生存。
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提供营养均衡的饲料和饮水,增强鹅的免疫 力。
实施隔离措施
避免鹅群与野生鸟类接触,防止病毒传播。
避免与其他禽类混养
避免鹅与鸡、鸭等其他家禽混养,防止交叉 感染。
治疗措施
及时发现病鹅
一旦发现病鹅,应立即隔离治疗,防 止病毒传播。
使用抗病毒药物
可以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干鹅瘟后,病鹅可能 会出现行动不稳、站立不 稳的症状。
头颈弯曲
有的病鹅会出现头颈弯曲 、无法正常伸展的情况。

禽疫病的检疫-小鹅瘟

禽疫病的检疫-小鹅瘟
34
8
禽疫病的检疫-小鹅瘟
3. 检疫后的处理
立即停止孵化,将设备、用具及房舍彻底消毒。 对正在孵化的种蛋连同孵化器,立即用福尔马林熏蒸消毒15min;对同坊的 刚孵出的雏鹅全部皮下注射抗小鹅瘟血清,每只0.3~0.5ml,并注意与新进种蛋、 成鹅隔离。 对发病的雏鹅,病初用抗小鹅瘟血清皮下注射,每只0.8~1ml。 对于鹅可能接触的用具、设备、鹅舍、道路及其它建筑进行彻底消毒和清洗, 并尽可能消灭或隔离苍蝇。
34
9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10
(1)流行特点 主要侵害4~20日龄的雏鹅,尤其以7~10日龄时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 成年鹅呈隐性感染,成为带毒者,可长达15d的带毒与排毒。
(2)临床症状 ①最急性型 多发生在7日龄以内的雏鹅,无任何症状而突然死亡。 ②急性型 主要发生在7~15日龄的雏鹅,精神萎顿,嗜睡,厌食,饮欲增加;
嗉囊松软,内含大量液体和气体,鼻分泌物增多。严重下痢,排黄色或黄白色混
有气泡或假膜的水样粪便;临死前出现神34经症状,头颈扭转,全身抽搐或瘫痪。
③亚急性型 多见于15日龄以上的雏鹅,症状较轻,主要表现精神沉郁,不 愿走动,少食或不食,下痢,消瘦。
4
禽疫病的检疫-小鹅瘟
34
精神沉郁,羽毛松乱,下痢
5
禽疫病的检疫-小鹅瘟
1.临诊检疫
(3)病理变化 肠粘膜充血、出血,小肠尤为明显,肠粘膜大面积脱落。 小肠中、下段有灰白色或灰黄色似蜡肠样的栓子,长约2~5cm,堵塞肠腔。 全身粘膜、浆膜出血,皮下组织弥漫性黄色胶冻状,实质器官变性。
《动物检验检疫》
禽疫病的检疫-小鹅瘟
目录 Contents
1 临诊检疫 2 实验室检疫 3 检疫后的处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急性卡他性-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的病变可作出初步
诊断。本病确诊需经病毒分离鉴定或血清特异性抗体
检查。
1.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病料采集:以无菌操作法采取急性期病、死雏鹅的肝、 脾、肾等实质器官或血液作为分离材料。
(1)鹅(番鸭)胚接种:12-14日龄的鹅胚或番鸭胚 (无母源抗体)接种,如5-8日内有死亡,则收获尿囊 液和羊水做进一步鉴定。
③呼吸困难,喙的前端色泽变暗(发绀),眼鼻端有 浆性分泌物,嗉囊有多量气体和液体。
④病鹅临死前常出现神经症状,头颈扭转、两脚麻痹 全身抽搐。
⑤病程2~4d。
3.亚急性型:
①2周龄以上病例病程稍长,一部分转为亚急性型, 以精神萎顿,拉稀,消瘦为主要症状。病死率一般在 50%以下。
②大部分耐过鹅在一段时间内都表现为生长受抑制, 羽毛脱落。
2.其他器官的变化
后期,病鹅可见皮下充血、出血,全身肌肉暗红。 出血主要见于大腿内侧皮下,胸肌、心内外膜、肺 脏等,在这些部位有淤斑、淤点。
①心脏变圆,心房扩张,心壁松驰,心尖周围心肌 晦暗无光,颜色苍白。
②肝脏暗黄红色、明显缩小,仅为原来的1/2-1/3。 ③胆囊肿大(超过正常2-4倍),充满暗绿色胆汁。
3.传播方式:水平传播为主。
4.传播途径:消化道为主。
5.流行特点:无明显的季节性。
6.本病发生与母鹅的免疫状况有关。
当年留种鹅群的免疫状态对后代雏鹅的发病率和成 活率有显著影响。如果种鹅都是经患病后痊愈或经无 症状感染而获得了坚强免疫力的,其后代有较强的母 源抗体保护,因此可抵抗天然或人工感染小鹅瘟。
③成年鹅经人工大剂量接种后也能发病,主要表现为 排出粘性稀粪,两脚麻痹,伏地3~4d后死亡或自愈。 病程5~7d或更长。
④少数病鹅可以自然康复。
五、病理变化
最急性型病例仅肠道有急性卡他性炎症外。急性 病例表现为全身性败血变化。
本病的特征性病变为小肠发生急性卡他性-纤维素性 坏死性肠炎,小肠中下段整片肠粘膜坏死脱落,与凝 固的纤维素性渗出物形成栓子或包裹在肠内容物表面 的假膜,堵塞肠腔,外观极度膨大,质地坚实,如香 肠。剖开栓子,可见中心是深褐色干燥的肠内容物。 有的病例小肠内会形成扁平带状的纤维素性凝固物。
(2)细胞培养:病料接种在鹅胚或番鸭胚的原代细胞, 培养3-5天,可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经伊红-苏木精染 色,可见到核内包涵体和合包体。
(3)易感雏鹅接种试验:用病料接种易感雏鹅,感染 后3-5天后出现临床症状和病变。对照组正常。
第十七节 小鹅瘟(Gosling Plague)
(鹅细小病毒感染GPI、雏鹅病毒性肠炎GVE)
小鹅瘟(GP)是由细小病毒(小鹅瘟病毒)引起 的雏鹅与雏番鸭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败血性、高度 致死性传染病。主要侵害3-20日龄小鹅,特征为精神 萎顿,食欲废绝,严重腹泻和有时出现神经症状,病 变特征主要为渗出性肠炎,小肠粘膜表层大片坏死脱 落,与渗出物凝成假膜状,形成栓子阻塞肠腔。该病 传染快、发病率和死亡率高。
三、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本病仅发生于鹅(白鹅、灰鹅10 日 龄 以 内 发 病 率 和 死 亡 率 可 达 95% ~ 100%,以后随日龄增大而逐渐减少。1月龄以上较 少发病,成年禽可带毒排毒而不发病。
2. 传染源:病雏及带毒成年禽。
③鹅胚适应毒经鹅胚和鸭胚交替传代数次后,可适应 鸭胚并引起死亡,随着鸭胚传代次数增加,可引起绝 大多数鸭胚死亡,且GPV对雏鹅的致病力减弱。
④可在鹅、鸭胚成纤维细胞上生长,3~5d内引起明 显细胞病变,经H.E(伊红—苏木精)染色镜检,可 见到合胞体和核内嗜酸性包涵体。
3.理化特性
①该病毒经56℃ 3h、65℃ 30min毒力不受影响, ②在PH3.0溶液中37℃条件下耐受1h以上。 ③对胰酶、氯仿、乙醚和多种消毒剂不敏感。
现衰弱,倒地两腿乱划并迅速死亡,或在昏睡中衰竭 死亡。 ④死亡雏鹅喙端、爪尖发绀。
2.急性型
在第2周内发生的多为急性型。
①病鹅表现精神萎顿,食欲减退,进而废绝,渴欲增 加,缩头,行走困难,常离群独处。
②严重腹泻,排出灰白色或黄绿色带有气泡(粪便中 带有纤维碎片或未消化的饲料而产生气泡)的稀粪。
2.病毒培养与增殖
①首次分离宜用12~15胚龄的鹅胚或番鸭胚,一般 经5~7d死亡,典型病变为绒毛尿囊膜(CAM)水 肿、增厚,胚体全身性充血、出血和水肿,心肌变性 呈白色,肝脏出现变性或坏死,呈黄褐色。
②可在鹅胚和番鸭胚或其制备的原代细胞培养物中增 殖并形成CPE ,随着传代次数增加,CPE越来越明显。
④脾脏和胰腺充血,部分病例有灰白色坏死点。 ⑤部分病例有腹水。 ⑥胸腺充血。 ⑦腺胃黏膜肿胀,附有较多黏性分泌物。 ⑧肾暗红,浑浊肿胀,质脆。 ⑨脑膜及实质血管充血。亚急性型更易发现上述特有的
变化。
六、诊断
根据本病仅引起雏鹅、雏番鸭发病的流行特点,
结合严重腹泻与神经症状的出现以及小肠出现特征性
四、临床症状
潜伏期与雏鹅感染日龄有关,出壳即感染其潜伏
期为2-3天,1周龄以上的潜伏期为4-7天。雏鹅感染
本病时日龄不同,其临床症状,发病率、死亡率和病
程长短有较大差异。
1.最急性型
①多见于1周龄以内的雏番鸭和雏鹅。 ②发病突然,死亡和传播迅速,发病率100%,病死
率高达95%以上。 ③往往无前期症状,常出现精神沉郁后数小时内即表
1.肠道变化:
感染后1-2d:部分肠段轻度充血肿胀--→第3d 开始:小肠各段充血和明显肿胀,黏液增多,黏膜 上出现少量黄白色蛋花样的纤维素性渗出物。--→45d,这种渗出物增多,并在中、下肠段形成淡黄色 的假膜或直径约0.3cm,长20cm左右细条状的凝固 物,黏膜明显充血、发红,并见小点出血。--→69d:病鸭濒临死亡,肠内的纤维素性渗出物和坏死 组织增多,最典型的变化是在小肠出现富有特征性 的凝固性栓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