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鹅瘟卵黄抗体-鹅瘟特抗
鹅主要传染病及其免疫方法

1 雏 鹅免 疫 . 2
未经免疫种 鹅或免疫后期种鹅 的雏鹅 , 出壳 4 小 时之 在 8 内应用 1: 0 10倍 稀释 的鹅胚化雏 鹅弱毒 苗进 行免疫 , 5—0 每
雏 鹅 皮 下 注 射 01 升 , 疫 后 7天 内严 格 隔 离 饲 养 , .毫 免 防止 强
21种 鹅 免 疫 .
1 免 次
疫, 产蛋 前 l 5天左右 进行第 第 3次免 疫 , 只鹅每次肌 每
均 具 有 免 疫 力 。也 可 用 小 鹅 ;
右进 行
效地控制疫 病的流行 发生。在患病群 内使用疫苗时 , 可同时选
产蛋 期
乳剂 灭
用 抗菌素或磺胺类配合进行 紧急防治 ,由于鹅对 大肠 杆菌 内
32雏鹅 免 疫 .ຫໍສະໝຸດ 经免疫种 鹅群后代 的雏 鹅 ,可 在 1 5日龄左 右时进 行首
免 。未 免疫种鹅群后代 的雏鹅 , 可根据本病的流行情况 , 1 在 0 日龄以 内或 1— 0日龄进行 首免 , 52 每雏鹅 皮下注射 03 05毫 . .
升鹅疫 油乳 剂灭活苗 。在首免后 2个月左右进 行第 2次免疫 ,
高保护率 ; 联苗 , 种鹅产蛋 前半个 月左右 用小鹅瘟 一鹅副粘病
每只鹅每次 肌肉注射 05毫升 , 鹅群 在产蛋期具有免疫力。 . 使
毒病二联 油乳剂灭活苗 ,或用小鹅瘟 一鹅疫二联 油乳剂灭活
苗, 每只鹅肌 肉注射 1 毫升 。免疫后 3个月左右 , 用鹅 副粘病 毒病 一鹅疫油乳剂灭 活苗单苗或二联灭活苗加强免疫 1 。 次
较好 的预防效果 和治愈率。用小鹅瘟 一 副粘病 毒病二联抗 鹅
血清也有较好紧急预防和治疗 效果 。
鹅重要疾病的防治

鹅重要疾病的防治当前,严重危害养鹅业的疾病主要有:小鹅瘟、蛋子瘟、鹅副黏病毒和鹅禽流感等。
一、小鹅瘟小鹅瘟是由小鹅瘟病毒引起的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主要侵害20日龄以内的雏鹅,致死率高达90%以上,超过三周龄雏鹅仅少数发生,一月龄以上雏鹅基本不发生。
(一)临床特征临床上见到的典型病状是病鹅离群独处,毛松颈缩,闭目呈昏睡状,重者废食;排黄绿色稀便,鼻孔周围粘附有污秽分泌物,死前发生颈部扭曲、两腿麻痹或抽搐等神经症状。
剖检可见特征性的消化道病变,小肠中下段肠腔内有黄白色带状假膜,堵塞肠腔,形成栓塞状物,质地坚实,形如腊肠;亚急性病例腊肠样物十分明显,据此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有赖于采取肝、脾、胰等病料作病毒分离与鉴定。
(二)防制措施1.紧急防治:雏鹅群一旦发生小鹅瘟时,立即将未出现症状的雏鹅隔离出饲养场地,放在清洁无污染场地饲养,并每雏鹅皮下注射高效价0.5~0.8毫升抗血清,或1~1.6毫升卵黄抗体,在血清或卵黄抗体中可适当加入广谱抗菌素。
每只病雏鹅皮下注射高效价1毫升抗血清或2毫升卵黄抗体。
患病仔鹅每500克体重注射1毫升抗血清或2毫升卵黄抗体。
紧急预防时,应用鹅副粘病毒病灭活苗进行免疫注射,比用油乳剂苗产生免疫力快。
2.免疫预防:(1)种鹅免疫若使用活苗,有两种方法:一次免疫法:种鹅产蛋前15天左右,用1∶100稀释的鹅胚化种鹅弱毒苗(简称种鹅苗)1毫升皮下或肌肉注射。
在免疫12天后到4个月内,鹅群所产蛋孵化的雏鹅能抵抗病毒感染,有较高的保护率。
4个月后雏鹅的保护率有所下降,必须再次进行免疫。
二次免疫法:种鹅产蛋一个月以前用1∶100种鹅苗1毫升进行免疫,产蛋前15天用1∶10种鹅苗1毫升进行免疫,雏鹅的保护率可达到免疫后5个月。
或在一次免疫法后100天左右进行第二次免疫,用1∶10种鹅苗1毫升免疫,使免疫期再延5个月左右。
若使用灭活苗:单苗,产蛋前15~30天用小鹅瘟油乳剂灭活苗,每鹅肌肉注射1毫升,免疫后15天到5个月内出炕的雏鹅均具有较高保护率;联苗,种鹅产蛋前半个月左右用小鹅瘟和鹅副粘病毒病联苗均具有免疫力。
小鹅瘟病毒

小鹅瘟病毒小鹅瘟(又称鹅细小病毒感染)是由鹅细小病毒引起雏鹅的一种高度接触性、急性败血性传染病。
本病主要侵害4~20日龄的雏鹅,以严重下痢和渗出性肠炎为特征。
1 病原学鹅细小病毒为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成员。
病毒存在于病雏内脏组织、肠管、脑及血液中。
病毒对外界环境因素具有很强的抵抗力,在一15~一20℃下能存活4年,56℃3小时不会被完全灭活,但病毒对2%~5%氢氧化钠、10%~20%的石灰乳敏感。
2 流行病学传染源为病雏鹅及带毒鹅。
主要经消化道感染,也可垂直传播。
白鹅、灰鹅、狮头鹅以及其他品系的雏鹅易感。
番鸭也易感,其他禽类及哺乳类动物不易感。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主要发生于育雏期间。
雏鹅发病率和死亡率与日龄、母源抗体水平有关。
3 临床症状自然感染潜伏期为3~5天。
临床上可分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三型。
最急性型:多见于流行初期和1周龄内雏鹅,发病突然,快速死亡。
急性型:多发生于l~2周龄雏鹅,或由最急性转化而来。
具典型的消化系统紊乱和神经症状特征。
主要表现为离群、嗜睡,两肢麻痹或抽搐;下痢,排灰白色或淡黄绿色、浑浊稀便;眼和鼻有多量分泌物,病鹅不时甩头,食道膨大有多量气体和液体。
病程1~2天,多取死亡转归。
亚急性型:多见于2周龄以上雏鹅或流行后期发病的雏鹅,病程3~7天,部分能自愈。
【天健鹅瘟清用法用量】肌肉注射;未经免疫的雏鹅可用小鹅瘟高免血清进行预防和治疗。
预防时,每只雏鹅皮下注射血清0.5毫升;治疗时,15日龄以下每只注射1毫升,15日龄以上每只注射2毫升,一针治愈。
4 病理变化特征病变在消化道,尤其是小肠急性浆液性一纤维素性炎症。
剖检可见肠黏膜发炎、坏死,呈片状或带状脱落,与大量纤维素性渗出物凝固,形成栓子,质地坚实似香肠样。
最急性型仅见小肠黏膜肿胀充血,上覆有大量淡黄色黏液。
亚急性病例还可见肝、脾、胰肿大充血。
5 诊断5.1 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做实验室诊断。
雏鹅小鹅瘟发病原因与小鹅瘟治疗方案

雏鹅小鹅瘟的症状与小鹅瘟治疗方案小鹅瘟可以说是养鹅业的头号杀手、危害比较严重、发病致死率可高达90%以上,发病后耐过的鹅只容易形成僵鹅、饲料报酬很低,所以给养鹅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带来了巨大隐。
一、小鹅瘟病因小鹅瘟是由小鹅瘟病毒所引起的雏鹅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的败血性传染病。
引起小鹅发病的因素主要分为两种:一种鹅在产蛋期小鹅瘟抗体水平低,小鹅母源抗体就低、抗病力弱;二小鹅饲养管理不当、忽冷忽热、密度、湿度、饲料营养低等原因导致小鹅体质偏弱、引起发病。
二、临床症状发病鹅普遍出现下痢、口吐粘液、采食量减少等症状,个别鹅出现转脖、抽搐的情况。
日龄较大一般没有出现神经症状,发病鹅表现为下痢、采食量减少。
临诊症状本病潜伏期为3-5天,以消化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扰乱为主要表现。
根据病程的长短不同,可将其临诊类型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亚急性型三种。
最急性型多发生于3-10日龄的雏鹅,通常是不见有任何前驱症状,发生败血症而突然死亡,或在发生精神呆滞后数小时即呈现衰弱,倒地划腿,挣扎几下就死亡,病势传播迅速,数日内即可传播会群。
急性型多发生于15日龄左右的雏鹅,患病雏鹅表现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羽毛松乱,头颈缩起,闭眼呆立,离群独处。
三、解刨症状病理变化最急性型最急性型病例,剖检时仅见十二指肠黏膜肿胀充血,有时可见出血,解剖时可见肝脏肿大,充血出血,质脆;胆囊胀大,充满暗绿色胆汁;脾脏肿大,呈暗红色;肾脏稍为肿大,呈暗红色,质脆易碎。
肠道有明显的特征性病理变化;病程稍长的病例,小肠的中段和后段,尤其是在卵黄囊柄与回盲部的肠段,外观膨大,肠道黏膜充血出血,发炎坏死脱落,与纤维素性渗出物凝固形成长短不一(2-5厘米)的栓子,体积增大,形如腊肠状,手触腊肠状处质地坚实,剪开肠道后可见肠壁变薄,肠腔内充满灰白色或淡黄色的栓子状物(以上俗称为腊肠粪的变化,是小鹅瘟的一个特征性病理变化)。
也有部分病鹅小肠中后段未见明显膨大,但可见到肠黏膜充血出血,肠腔内有大量的纤维素性凝块和碎片,未形成坚实栓子。
鹅病防治技术

鹅病防治技术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鹅病防治技术(一)小鹅瘟小鹅瘟又名德斯氏病,是雏鹅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出壳后4-30日龄,传播快,死亡率高,据方定一教授首次报导,1956年发生于江苏杨州市郊,大批流行,随后在广西广东、浙江、安徽等省发生,普及全国各养鹅地区,世界有几个国家对该病作了报导,但他们将该病误认为鹅流感,方定一在1961年分离到病毒,测得其直径为20-25纳米,称做小鹅瘟病毒,匈牙利地尔斯在1971年建议将其称做为鹅细小病毒。
[病原]小鹅瘟的病原体是鹅细小病毒(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完整的病毒颗粒呈六角形,没遂膜,有32个壳粒,直径为20—22纳米,病毒的基因为单股线状DNA,鹅细小病毒对理化因素抵抗力很强,可耐受56℃30分钟加热处理,鹅细小病毒在不同条件下可抵抗多种化学物质的处理,在-20℃冰冻下至少能存活2年。
鹅细小病毒存在于病雏的各内脏组织、肠、脑及血液中,经免疫荧光直接染色证明,各脏器的检出率依次为肾、胰、肝脾、心肺、脑,以肾、胰、肝检出机会最多,也就是肾、胰、肝含病毒最多。
初次分离将病毒接种于12-14日龄鹅胚,鹅胚经5-7天死亡。
[流行病学]本病在自然传染的情况下只感染雏鹅,鸭和鸡不感染。
最早发病的雏鹅为3-5日龄,7-10日龄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以后又逐渐下降,死亡率一般为70-95%,最高达100%,20日龄的鹅发病率较低,一月以上的鹅极少发病,年龄越小,死亡率越高,年龄越大,死亡率越低。
被感染的鹅经粪便排出大量病毒,污染饲料、水源、垫料和各种管理用具,经消化道引起本病迅速传播,该病的发生大部分由垂直传播引起,成年鹅发生亚临诊感染并成为鹅细小病毒的携带者,经所产的蛋可将病毒传播给孵化室的易感雏鹅。
[临床症状]本病分为最急性、急性、亚急性三种。
1、最急性:出壳3-5天发病,发现即衰竭、倒地划动直至死亡。
小鹅瘟诊断要点

小鹅瘟(小鹅瘟病毒性肠炎),俗称"剥肠瘟",是由小鹅瘟病毒引起初生雏鹅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一、流行特点:
1、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流行,在自然传播情况下,一般多发生于1月龄以内的雏鹅。
2、各品种雏鹅都具有高度的易感性,雏番鸭也易感。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低与易感雏鹅的日龄有密 切关系,最小发病为2~5日龄的雏鹅,并在2~3日内迅速蔓延至全群;在7~15日龄时发病率和死亡 率高,可达90%~100%;21~30日龄相应为10%~30%;多数雏鹅群发病为7日龄左右。发病率和死 亡率的高低也取决于种鹅群有无抵抗力。
3、本病的传播感染途径主要是消化道。与病鹅直接接触或接触被病鹅排泄物污染的饲料和饮水, 是本病传播的主要途径。本病能通过种蛋传播,带毒的鹅蛋、被污染的孵化室也易传播本病。
二、临床诊断要点: 1、出壳后3~5天发病的雏鹅为最急性型,一般不呈现任何症状,突然死亡,并迅速蔓延至全群。
2、7日龄左右感染的雏鹅,表现为急性死亡,病程为半天到1天。发病时表现为精神沉郁、缩颈、 步行艰难;常离群独处,继而食欲废绝,严重下痢,排出黄白色、水样和混有气泡的稀便。喙前端 色泽变深,口腔和鼻腔中有棕褐色稀薄液体流出。临死之前可出现神经症状,颈部扭曲,全身抽搐 或发生瘫痪,病鹅通常在出现症状后12~48h死亡。
2、病鹅的肝脏肿大,呈深紫红色或黄红色;胆囊显著膨大,充满暗绿色胆汁,脾脏和胰腺充血, 偶有灰白色坏死点。
四、防制
1、本病的发生和流行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孵坊传播,以及雏禽出壳之后早期感染,因此必须搞好 孵坊及育雏舍的清洁卫生,加强消毒,严格清洗消毒种蛋和孵化器具。刚孵出的雏禽不要与新收进 的种蛋或成年禽接触,以防传染。降低饲养密度,加强饲料营养,提高雏禽的抵抗力。
鹅的常见病

鹅的常见病1 传染病1.1 小鹅瘟是雏鹅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
患鹅精神沉郁,食欲废绝,严重下痢,有时出现神经症状。
此病主要侵害4~20日龄的雏鹅。
患病初期食欲减退,精神萎顿,缩颈,羽毛蓬松,离群独处,行走艰难;继而食欲废绝,严重下痢,排出混有气泡或呈黄白色或黄绿色水样的稀粪;鼻分泌液增多,摇头,口角有液体甩出,喙和蹼色发绀。
预防主要是消毒。
种蛋经福尔马林熏蒸消毒,母鹅在产蛋前1个月每只注射1∶10倍稀释的小鹅瘟疫苗1mL,或按说明注射免疫血清,免疫期为300天,每年免疫1次。
注射后2周,母鹅所产的种蛋孵出的雏鹅具有免疫力。
1.2 鹅痢疾是由沙门氏杆菌引起的传染病,以雏鹅最常发。
气候突然变化、饲养管理不善、饲料变质等均易诱发此病。
患鹅喙的周围常粘有黏液,精神萎顿,羽毛松乱,垂头闭目,食欲不振或废绝,体质逐渐衰弱;病情严重时常排出未消化的食物,有时清晨发病,下午即死。
预防主要是不喂腐败的饲料,加强饲养管理,注意搞好环境卫生,经常消毒鹅舍及用具。
患病后用土霉素、氯霉素或呋喃唑酮治疗效果较好。
也可将大蒜洗净捣烂,1份大蒜加5份清水制成20%的大蒜汁内服,疗效较好。
1.3 小鹅流行性感冒此病是发生在大群饲养场中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常侵袭半月龄后的雏鹅,所以称小鹅流行性感冒。
初期患鹅鼻腔不断流清涕,有时还流眼泪,呼吸急促,伴有鼾声,甚至张口呼吸;患鹅身躯前部羽毛上粘有鼻黏液,体毛潮湿;随着病情的加重,患鹅缩颈闭目,体温升高,食欲逐渐减少,后期头脚发抖,两脚不能站立,死前出现下痢。
雏鹅死亡率一般为50%~60%,有时高达90%~100%。
治疗以预防为主,加强对鹅群的饲养管理,保证适宜的饲养密度。
保持鹅舍干燥和场地垫草的清洁。
对1月龄以内的雏鹅要注意防寒保暖,患鹅可选用氯霉素、磺胺噻唑钠或磺胺嘧唑啶治疗。
2 寄生虫病鹅球虫病:此病是一种常见的家禽原虫病,鸡、鸭、鹅都能感染,对幼禽的危害特别严重,暴发时可造成大批死亡,急性者发病后1~2天内死亡。
鹅常见的疾病以及治疗方法

鹅常见的疾病以及治疗方法图:鹅在养鹅的时候,鸡扒出现疾病了,经济效益低不说,还可能导致亏损,那今天就有本人来说说,养鹅擦汗年关键的疾病和治疗方法。
1、小鹅瘟。
此病应主要以预防为主。
在种鹅产蛋前1个月左右连用2次小鹅瘟疫苗,进行超前免疫。
也可对雏鹅用抗鹅瘟血清实行紧急免疫,预防每只皮下注射0.5毫升,保护率可达90%。
病鹅治疗时,15日龄以下每只注射1毫升;15日龄以上每只注射2毫升,隔日再注射1次,治愈率可达70—85%,也可用高蛋黄注射液进行紧急防治。
2、鹅白痢。
此病主要是由于细菌感染所致,可用辣椒粉、生姜适量,放入锅内炒几分钟,然后拌入米糠再炒。
待米糠炒熟放凉后饲喂,连喂2天即可治愈。
3、鹅流感。
主要发生于雏鹅,大多因温度突变所引起。
病鹅精神萎靡,食欲不振。
摇头晃脑。
治疗方法是给病鹅肌肉注射青霉素,也可以口服碘胺嘧啶片。
4、副伤寒。
7—10日龄的雏鹅最易感染,主要表现是食欲废绝,口干喘气,痉挛抽搐。
治疗此病可用按0.65%的比例拌入饲料中饲喂,连喂3~8天,即可见效。
5、禽霍乱。
病鹅闭目呆立,食欲丧失,体温高达40—43℃,发病后2—3天死亡。
发病后应及时用青霉素和链霉素合剂肌肉注射3~4天,每天2次,同时在饲料中添加0.02%的复方新诺明。
6、风湿症。
此病又称“风脚病”。
防治此病将雏鹅的脚掌叉剪开,挤出污血,放入人尿中浸泡3—5分钟即可痊愈。
7、球虫病。
该病主要危害21—90日龄的雏鹅。
预防应主要集中于21—90日龄。
可在饲料中加入氯苯胍。
预防量为每公斤饲料中添加50毫克;治疗量为每公斤饲料中添加100毫克。
8、寄生虫病。
寄生虫病是鹅的一种营养消耗性疾病,虽不至于造成饿死亡,但严重影响鹅的生长发育。
一般在雏鹅1月龄时进行第1次蛆驱虫。
一般在晚上对每公斤体重的鹅投喂硫双二氯酚150—200毫克,对防治绦虫有特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鹅瘟特抗---小鹅瘟克星
——北京国浩高科特点:对小鹅瘟有特效
【商品名】鹅瘟特抗
【主要成分】维生素C(内含小鹅瘟同源精致血清抗体)
【药理作用】小鹅瘟卵黄抗体-鹅瘟特抗是用小鹅瘟病原浓缩精制疫苗免疫健康鹅群,产生高效价抗体后,收集血清,采用酶切技术提取IgG、IgM、IgA Fab片段加保护剂制备而成。
IgG是血清中最主要的抗体蛋白,占总免疫球蛋白量的75%,能够促进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调理作用),中和细菌毒素的毒性(中和毒素)彻底去除垂直传播病原。
可迅速中和并清除血液中特定病毒,阻碍病毒在机体细胞内的复制,继而从根本上使机体摆脱病菌侵害,恢复正常功能。
【功能主治】主治小鹅瘟病毒引起的鸭小鹅瘟、鹅小鹅瘟。
临床表现精神萎顿,缩颈蹲伏,羽毛蓬松,离群独处,步行艰难;食欲废绝,严重下痢,排出混有气泡的黄白色或黄绿色水样稀粪,鼻分泌液增多,病鹅摇头,口角有液体甩出,嘴和蹼色发绀,病发前出现神经症状,全身抽搐或发生瘫痪等
【用法用量】肌肉注射;小鹅瘟卵黄抗体未经免疫的雏鹅可用小鹅瘟高免血清进行预防和治疗。
预防时,每只雏鹅皮下注射血清0.5毫升;治疗时,15日龄以下每只注射1毫升,15日龄以上每只注射2毫升,隔日再重复1次。
或遵医嘱。
【注意事项】1、小鹅瘟卵黄抗体内加入生物制剂,安全起效快
2、不得与酸碱溶液、磺胺类药、地米同时混合注射;
3、本品在运输保存时,避免反复冻融。
4、有污染,混浊及变色勿用;
5、本品长期使用不会有耐药性产生。
6、偶有个体发生过敏者用0.1﹪肾上腺素缓解。
【包装】250ml/瓶×30/件
【贮藏】避光,阴凉处常温可保存两年,冷藏时间更长,小鹅瘟卵黄抗体可保存5—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