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经典练习题
刑法经典练习题

刑法经典练习题试题1:我国刑法处罚的是()。
A: 构成犯罪的行为B: 一切违法行为C: 造成了社会危害的行为D: 触犯了刑律的行为答案: A试题2:制定刑法的法律根据是()。
A: 宪法B: 民法C: 行政法D: 侵权法答案: A试题3:下列哪种刑罚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附加适用()。
A: 有期徒刑B: 管制C: 剥夺政治权利D: 拘役答案: C试题4:刑事诉讼法属于()。
A: 程序法B: 实体法C: 特别法D: 临时法答案: A试题5:某市西区治安联防队行使该区公安分局委托的治安管理权。
某日联防队员李某抓获有盗窃嫌疑的王某,因王某拒不说出自己真实姓名,李某用木棍将其殴打致伤。
王某向法院请求国家赔偿,应由()承担国家赔偿义务。
A: 市公安局B: 区治安联防队C: 区公安分局D: 李某答案: C试题6:甲方主动携带邻居5岁小孩进入山中狩猎。
两人在林中失散,甲继续独自行猎,既不寻找孩子,也没返村告知小孩家人,径直回家。
日后,林中发现被野兽咬伤致死的小孩尸体。
甲的行为属于()。
A: 故意杀人B: 意外事件C: 过失致人死亡D: 不构成犯罪答案: A试题7:紧急避险的情况下,行为人所造成的损害()。
A: 可以大于危险可能造成的损害B: 可以等于危险可能造成的损害C: 可以小于危险可能造成的损害D: 特殊下可以没有限制答案: C试题8:我国刑法规定的完全不负刑事责任的年龄为不满()。
A: 14周岁B: 16周岁C: 18周岁D: 20周岁答案: A试题9:甲因急于继承其父财产而生杀父之念,一日雨夜乘其父病重之机,欲为其注射毒药。
刚拿起注射器,忽听一声惊雷致使注射器掉在地上。
他想到杀父是大逆不道,要为天理所报应,便被弃了杀害行为。
甲的行为属于()。
A: 杀人中止B: 杀人未遂C: 杀人预备D: 不构成犯罪答案: A试题10:普通累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加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犯罪人。
刑法练习题含答案

刑法练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 根据刑法规定,以下哪种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A.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人死亡B. 故意放火,致人死亡C. 故意驾车撞人,致人死亡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2. 以下哪种情况可以被视为正当防卫?A. 为了保护国家利益,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进行反击B. 为了保护个人财产,对正在进行的盗窃行为进行反击C. 为了保护他人人身安全,对正在进行的暴力行为进行反击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二、判断题1. 犯罪预备行为不构成犯罪。
(错误)2. 犯罪既遂是指犯罪行为已经完成,但尚未造成严重后果。
(错误)三、简答题1. 简述什么是犯罪的主观方面?答:犯罪的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时的心理状态,包括故意和过失两种形式。
故意是指犯罪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
过失是指犯罪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由于疏忽大意没有预见到,或者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
2. 什么是刑法中的“从轻处罚”?答:刑法中的“从轻处罚”是指在法定刑的范围内,根据犯罪人的具体情况,选择较轻的刑罚。
这通常适用于犯罪人有自首、立功等情节,或者犯罪行为的情节较轻等情况。
四、案例分析题案例:张某因与李某发生争执,一怒之下用水果刀刺伤李某,导致李某重伤。
张某随后逃离现场,但第二天主动到公安机关投案,并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行为。
问题:张某的行为构成什么罪?为什么?答:张某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
因为张某在与李某争执过程中,明知使用水果刀刺伤他人会造成他人身体伤害,仍然实施了这一行为,符合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
同时,张某在事后主动投案并如实供述,可以视为自首,依法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结束语通过这些练习题,我们可以看到刑法不仅仅是一系列条文的堆砌,它还涉及到对行为人主观意图的判断和对行为后果的评估。
希望这些练习题能够帮助大家更深入地理解刑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刑法经典考试题库及答案

刑法经典考试题库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哪项不属于犯罪构成的要素?A. 犯罪主体B. 犯罪客体C. 犯罪主观方面D. 犯罪客观方面答案:B2. 刑法中规定的“故意”是指:A. 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B. 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的危害社会的结果没有预见,并且轻信能够避免C. 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D. 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的危害社会的结果有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答案:A3. 以下哪种情形不属于正当防卫?A. 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等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B. 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C. 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D. 为了保护非法利益而采取的防卫行为答案:D4. 根据刑法规定,以下哪种情形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A. 自首B. 立功C. 犯罪预备D. 犯罪中止答案:A5. 以下哪种情形不属于犯罪未遂?A. 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B. 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C. 已经着手实行犯罪,但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内的原因而未得逞D. 犯罪分子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答案:C6. 以下哪种情形不属于数罪并罚?A. 判决宣告以前一人犯数罪的B. 判决宣告以后,刑罚执行完毕以前,发现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在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C. 判决宣告以后,刑罚执行完毕以后,发现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在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D. 判决宣告以后,刑罚执行完毕以前,又犯新罪的答案:C7. 以下哪种情形不属于累犯?A. 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B. 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拘役、管制或者罚金之罪的C. 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但是情节较轻的D. 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并且前罪和后罪属于同一类罪行的答案:B8. 以下哪种情形不属于自首?A. 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B. 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C.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被追诉前主动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D.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被追诉后,经亲友规劝、陪同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答案:D9. 以下哪种情形不属于立功?A. 犯罪分子到案后有检举、揭发他人犯罪行为,经查证属实的B. 犯罪分子到案后有阻止他人犯罪活动,经查证属实的C. 犯罪分子到案后有协助司法机关抓捕其他犯罪嫌疑人(包括同案犯)的D. 犯罪分子到案后有提供侦破其他案件的重要线索,经查证不属实的答案:D10. 以下哪种情形不属于缓刑?A. 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认为暂缓执行原判刑罚没有再犯罪的危险,并且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的B. 对于被判处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认为暂缓执行原判刑罚没有再犯罪的危险,并且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的C. 对于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认为暂缓执行原判刑罚没有再犯罪的危险,并且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的。
刑法试题及答案

刑法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犯罪行为的构成要件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犯罪主体B. 犯罪动机C. 犯罪行为D. 犯罪结果答案:B2.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刑法中的“故意”?A. 直接故意B. 间接故意C. 过失D. 无意识行为答案:C3. 以下行为中,哪一项构成故意杀人罪?A. 因争吵而推倒对方,导致对方头部撞击地面死亡B. 因误会而误伤他人,导致他人受伤C. 因自卫而击打他人,导致他人轻伤D. 因意外而致他人死亡答案:A4. 根据刑法,以下哪一项不属于正当防卫?A. 防卫过当B. 正当防卫C. 紧急避险D. 特殊防卫答案:A5. 刑法中规定的“累犯”是指什么?A. 犯罪后再次犯罪B. 犯罪后在五年内再次犯罪C. 犯罪后在一年内再次犯罪D. 犯罪后在三个月内再次犯罪答案:B6. 根据刑法,以下哪一项行为不构成犯罪?A. 盗窃他人财物B.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C. 捡到他人遗失物后归还D. 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答案:C7. 刑法中的“共同犯罪”是指什么?A. 一个人同时犯两个罪B. 一个人犯多个罪C. 两个人或两个人以上共同犯罪D. 一个人犯一个罪答案:C8. 以下哪一项不是刑法中的刑罚种类?A. 罚金B. 有期徒刑C. 死刑D. 社区服务答案:D9. 根据刑法,以下哪一项不属于犯罪的客观要件?A. 犯罪行为B. 犯罪结果C. 犯罪动机D. 犯罪手段答案:C10. 刑法中规定的“自首”是指什么?A. 犯罪后主动投案B. 犯罪后被抓获C. 犯罪后逃避侦查D. 犯罪后不认罪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1. 以下哪些行为可能构成故意伤害罪?A. 因争吵而故意伤害他人B. 因误会而误伤他人C. 因自卫而击打他人D. 因意外而致他人轻伤答案:A12. 刑法中的“犯罪预备”包括哪些行为?A. 购买犯罪工具B. 寻找犯罪机会C. 制定犯罪计划D. 实施犯罪行为答案:A、B、C13. 以下哪些情况可以认定为“正当防卫”?A. 为了保护国家利益而防卫B. 为了保护他人合法权益而防卫C. 为了保护个人财产而防卫D. 为了保护个人生命安全而防卫答案:A、B、C、D14. 刑法中的“犯罪未遂”是指什么?A. 犯罪行为已经开始实施,但未完成B. 犯罪行为已经完成C. 犯罪行为未开始实施D. 犯罪行为因意外原因未能完成答案:A、D15. 以下哪些行为可能构成“贪污罪”?A. 利用职务之便非法占有公共财物B. 利用职务之便非法占有他人财物C. 利用职务之便非法占有单位财物D. 利用职务之便非法占有国家财物答案:A、C、D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6. 犯罪行为的主观要件包括故意和过失。
刑法简单试题及答案解析

刑法简单试题及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 我国刑法规定的完全刑事责任年龄是:A. 14周岁B. 16周岁C. 18周岁D. 20周岁答案:B2. 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的区别在于:A. 犯罪预备是犯罪行为的开始,犯罪未遂是犯罪行为的结束B. 犯罪预备是犯罪行为的准备阶段,犯罪未遂是犯罪行为的实施阶段C. 犯罪预备是犯罪行为的计划阶段,犯罪未遂是犯罪行为的实施阶段D. 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没有区别答案:B二、判断题1. 故意杀人罪的法定刑为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答案:正确2. 盗窃罪的构成要件不包括非法占有的目的。
()答案:错误三、简答题1. 简述犯罪构成的四个要件。
答案:犯罪构成的四个要件包括犯罪主体、犯罪客体、犯罪主观方面和犯罪客观方面。
犯罪主体指实施犯罪行为的人;犯罪客体指犯罪行为侵犯的社会关系;犯罪主观方面指犯罪行为人的故意或过失;犯罪客观方面指犯罪行为人的客观行为及其社会危害性。
2. 什么是正当防卫?正当防卫的法律效果是什么?答案: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保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等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
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四、案例分析题案例:张某在夜晚回家途中,发现李某正在盗窃自己的自行车。
张某为了制止李某的盗窃行为,用手中的钥匙链击打李某,导致李某轻伤。
张某的行为是否构成正当防卫?答案:张某的行为构成正当防卫。
因为张某是在保护自己的财产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且其防卫行为没有超出必要限度,因此不负刑事责任。
五、论述题1. 论述刑法中的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的区别。
答案: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都是犯罪行为未能完成的状态,但二者有本质区别。
犯罪未遂是指犯罪行为已经开始实施,但由于犯罪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完成犯罪。
而犯罪中止是指犯罪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
犯罪未遂可能构成犯罪,但犯罪中止一般不构成犯罪,或者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刑法的试题及答案

刑法的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根据我国刑法,以下哪项不属于犯罪的构成要件?A. 犯罪主体B. 犯罪客体C. 犯罪主观方面D. 犯罪客观方面答案:B2. 甲在公共场合故意放火,造成重大财产损失,甲的行为构成:A. 故意杀人罪B. 故意伤害罪C. 放火罪D. 盗窃罪答案:C3. 乙在没有得到车主同意的情况下,将他人汽车开走,乙的行为构成:A. 盗窃罪B. 侵占罪C. 诈骗罪D. 抢劫罪答案:A4. 丙因过失造成他人重伤,丙的行为构成:A. 故意伤害罪B. 过失致人重伤罪C. 故意杀人罪D. 抢劫罪答案:B5. 丁在醉酒状态下,无意识地伤害了他人,丁的行为:A. 构成故意伤害罪B. 构成过失伤害罪C. 不构成犯罪D. 构成故意杀人罪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以下哪些情况可以作为犯罪的主观方面?A. 故意B. 过失C. 意外D. 无罪答案:A, B2. 以下哪些情形属于正当防卫?A. 甲在被乙持刀攻击时,反击致乙受伤B. 丙在看到丁偷窃他人财物时,将其制服C. 戊在被己追赶时,逃跑途中不慎将己撞倒D. 庚在被辛抢劫时,用随身携带的防身器械反击答案:A, D3. 以下哪些行为构成贪污罪?A.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占有公共财物B.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占有他人财物C.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占有私人财物D. 非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答案:A4. 以下哪些情形可以视为犯罪的客观方面?A. 犯罪行为B. 犯罪结果C. 犯罪动机D. 犯罪手段答案:A, B, D5. 以下哪些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A. 甲故意用毒药毒死乙B. 丙在与丁争吵后,用棍棒将丁打死C. 戊在醉酒状态下,无意识地将己打死D. 庚在自卫过程中,不慎将辛打死答案:A, B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1. 犯罪的主观方面包括故意和过失。
刑法试题及答案解析

刑法试题及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根据我国刑法,以下哪种行为不构成犯罪?A.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B. 非法侵入他人住宅C. 捡到钱包后归还失主D. 未经许可擅自砍伐树木答案:C解析:故意伤害他人身体、非法侵入他人住宅、未经许可擅自砍伐树木均可能构成犯罪。
捡到钱包后归还失主属于正当行为,不构成犯罪。
2. 我国刑法规定,犯罪的主观方面包括以下哪些要素?A. 故意B. 过失C. 动机D. 目的答案:A、B解析:犯罪的主观方面主要包括故意和过失两种形式,动机和目的属于犯罪的客观方面。
3. 以下哪种情况属于正当防卫?A. 甲在被乙追赶时,为了逃脱,将乙推倒致其受伤B. 甲在乙家中盗窃时,乙发现后将甲打伤C. 甲在乙家中盗窃时,乙发现后用枪将甲击毙D. 甲在乙家中盗窃时,乙发现后用棍棒将甲打伤答案:D解析:正当防卫是指为了制止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对侵害者采取的防卫行为。
选项A中甲的行为属于逃避,不属于正当防卫;选项B中乙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但选项D更符合题意;选项C中乙使用枪支超出了正当防卫的范围。
4-20. (此处省略类似题目及解析)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以下哪些行为可能构成故意杀人罪?A. 甲在与乙争吵中,用拳头击打乙,导致乙死亡B. 甲在与乙争吵中,用刀具刺伤乙,导致乙死亡C. 甲在与乙争吵中,用棍棒击打乙,导致乙轻伤D. 甲在与乙争吵中,用石头砸伤乙,导致乙重伤答案:A、B解析:故意杀人罪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
选项A和B中的行为均可能导致他人死亡,构成故意杀人罪。
选项C和D中的行为虽然造成了伤害,但未导致他人死亡,不构成故意杀人罪。
2-5. (此处省略类似题目及解析)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 犯罪预备行为不构成犯罪。
(错误)解析:犯罪预备行为是指为了实施犯罪而进行的准备行为,根据我国刑法,犯罪预备行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构成犯罪。
2-10. (此处省略类似题目及解析)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 简述我国刑法中关于犯罪构成要件的基本内容。
刑法小知识测试题及答案

刑法小知识测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题,共20分)1. 刑法规定,犯罪行为的主观方面必须是()。
A. 故意B. 过失C. 故意或过失D. 无罪过答案:C2. 根据刑法的规定,以下哪种行为不构成犯罪?()A. 故意杀人B. 盗窃财物C. 捡到钱包后归还失主D. 非法持有毒品答案:C3. 刑法中规定的“犯罪预备”是指()。
A. 已经着手实施犯罪行为B. 犯罪行为已经完成C. 为实施犯罪而准备工具、制造条件D. 犯罪行为已经造成严重后果答案:C4. 下列行为中,哪一项属于犯罪未遂?()A. 计划盗窃但未实施B. 盗窃过程中被抓获C. 盗窃成功后逃离现场D. 盗窃未成功但未被抓获答案:D5. 根据刑法,以下哪种情形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A. 自首B. 犯罪后逃逸C. 犯罪后拒不认罪D. 犯罪后毁灭证据答案:A6. 刑法中规定的“共同犯罪”是指()。
A. 两人以上共同实施犯罪B. 两人以上共同预谋犯罪C. 两人以上共同实施犯罪行为D. 两人以上共同策划并实施犯罪答案:C7. 刑法规定,以下哪种情形不属于自首?()A. 犯罪后主动投案B. 被抓获后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C. 犯罪后逃跑D. 犯罪后主动向司法机关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答案:C8. 根据刑法,以下哪种情形可以构成正当防卫?()A. 为保护国家利益而进行的防卫B. 为保护个人财产而进行的防卫C. 为保护他人人身安全而进行的防卫D. 以上所有情形答案:D9. 刑法中规定的“犯罪中止”是指()。
A. 犯罪行为已经完成B. 犯罪行为已经造成严重后果C. 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D. 犯罪行为已经着手实施答案:C10. 根据刑法,以下哪种情形不属于立功?()A. 揭发他人犯罪行为B. 提供侦破其他案件的重要线索C. 协助司法机关抓捕其他犯罪嫌疑人D. 犯罪后逃逸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5题,共15分)1. 以下哪些行为可以构成故意杀人罪?()A. 预谋杀人B. 激情杀人C. 过失致人死亡D. 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答案:A、B、D2. 根据刑法,以下哪些情形可以构成盗窃罪?()A. 秘密窃取他人财物B. 公然抢夺他人财物C. 捡到他人遗失物后占为己有D. 以欺骗手段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答案:A、B3. 以下哪些行为可以构成诈骗罪?()A. 以虚假的合同骗取财物B. 以虚假的身份骗取财物C. 以虚假的承诺骗取财物D. 以虚假的证据骗取财物答案:A、B、C、D4. 根据刑法,以下哪些情形可以构成抢劫罪?()A. 使用暴力抢夺他人财物B. 使用胁迫手段抢夺他人财物C. 以其他方法使被害人不能反抗而抢夺财物D. 以暴力手段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答案:A、B、C、D5. 以下哪些行为可以构成贪污罪?()A.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公共财物B.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C.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D.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收受他人财物答案:A、C、D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5题,共5分)1. 犯罪未遂比犯罪既遂的处罚要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刑法经典练习题试题1:我国刑法处罚的是()。
A: 构成犯罪的行为B: 一切违法行为C: 造成了社会危害的行为D: 触犯了刑律的行为答案: A试题2:制定刑法的法律根据是()。
A: 宪法B: 民法C: 行政法D: 侵权法答案: A试题3:下列哪种刑罚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附加适用()。
A: 有期徒刑B: 管制C: 剥夺政治权利D: 拘役答案: C试题4:刑事诉讼法属于()。
A: 程序法B: 实体法C: 特别法D: 临时法答案: A试题5:某市西区治安联防队行使该区公安分局委托的治安管理权。
某日联防队员李某抓获有盗窃嫌疑的王某,因王某拒不说出自己真实姓名,李某用木棍将其殴打致伤。
王某向法院请求国家赔偿,应由()承担国家赔偿义务。
A: 市公安局B: 区治安联防队C: 区公安分局D: 李某答案: C试题6:甲方主动携带邻居5岁小孩进入山中狩猎。
两人在林中失散,甲继续独自行猎,既不寻找孩子,也没返村告知小孩家人,径直回家。
日后,林中发现被野兽咬伤致死的小孩尸体。
甲的行为属于()。
A: 故意杀人B: 意外事件C: 过失致人死亡D: 不构成犯罪答案: A试题7:紧急避险的情况下,行为人所造成的损害()。
A: 可以大于危险可能造成的损害B: 可以等于危险可能造成的损害C: 可以小于危险可能造成的损害D: 特殊下可以没有限制答案: C试题8:我国刑法规定的完全不负刑事责任的年龄为不满()。
A: 14周岁B: 16周岁C: 18周岁D: 20周岁答案: A试题9:甲因急于继承其父财产而生杀父之念,一日雨夜乘其父病重之机,欲为其注射毒药。
刚拿起注射器,忽听一声惊雷致使注射器掉在地上。
他想到杀父是大逆不道,要为天理所报应,便被弃了杀害行为。
甲的行为属于()。
A: 杀人中止B: 杀人未遂C: 杀人预备D: 不构成犯罪答案: A试题10:普通累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加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犯罪人。
A: 三年B: 四年C: 五年D: 十年答案: C试题11:挪用公款罪的主体是()。
A: 一般主体B: 国家工作人员C: 国家工作人员和其他依法从事公务的人员D: 国家机关答案: C试题12:我国刑法对于未遂犯的处罚原则是()。
A: 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B: 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C: 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D: 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答案: C试题13:王某见自己的女友遭两个流氓调戏,前去制止,而反遭流氓攻击、立即进行反击。
此时,便衣民警李某赶到,未及表明自己的身份即迅速抓住王某以制止殴斗。
王某视李某为流氓团伙,随即拔刀将李某刺成重伤。
王某的行为属于()。
A: 故意伤害B: 过失伤害C: 正当防卫D: 假想的防卫,应按意外事件处理答案: D试题14:无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限为()年。
A: 五B: 十C: 十五D: 二十答案: B试题15:《刑事诉讼法》规定,不服判决的上诉和抗诉期限为()。
A: 5日B: 10日C: 15日D: 20日答案: B试题16:司法工作人员对明知不符合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条件的罪犯,故意予以减刑、假释或者暂予监外执行的行为,应判处()。
A: 徇私舞弊罪B: 司法工作人员玩忽职守罪C: 司法工作人员徇私舞弊D: 行政执法人员徇私舞弊罪答案: C试题17: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行使职权时违背法律授权的宗旨,超越职权范围或者违反职权行使的程序,从而导致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应判处:()。
A: 玩忽职守罪B: 滥用职权罪C: 拘私枉法罪D: 徇私舞弊罪答案: B试题18:个人或单位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以财物、或者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的行为,应判为()。
A: 行贿罪B: 向单位行贿罪C: 介绍贿赂罪D: 以上答案都不对答案: B试题19: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违反国家规定,将应当上交国家的罚没财物或者其他国有资产,以单位名义集体私分给个人,数额较大的行为,应判为()。
A: 贪污罪B: 挪用公款罪C: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D: 集体私分国有资产罪答案: D试题20:法定最高刑为五年以上不满十年有期徒刑的,追诉期限为()。
A: 五年B: 十年C: 十五年D: 二十年答案: B试题21:根据《刑法》规定,减刑必须有一定限度,即减刑以后实际执行的刑期,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的,不能少于原判刑期的(),判处无期徒刑的,不能少于()。
A: 三分之一/五年B: 三分之二/十年C: 二分之一/十年D: 二分之一/五年答案: C试题22: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为()。
A: 原判刑期以上一年以下,但不能少于二个月B: 原判刑期以上五年以下,但不能少于一年C: 原判刑期以上三年以下,但不能少于三个月D: 原判刑期以上二年以下,但不能少于二个月答案: B试题23:拘役的缓刑考验期为()。
A: 原判刑期以上,一年以下,但不能少于二个月B: 一个月以上,二年以下C: 一年以下,半个月以上D: 原判刑期以上五年以下,但不能少于一年答案: A试题24:在数罪并罚中,如果数罪中有判处附加刑的,附加刑仍须执行;对数个附加刑采用()。
A: 限制加重原则B: 吸收原则C: 相加原则D: 以上答案都不对答案: C试题25:在数罪并罚中,判决宣告以前一人犯数罪的,除判处死刑和无期徒刑的以外,采用限制加重原(),拘役最高不能超过(),有期徒刑最高不能超过()。
A: 二年/一年/十五年B: 三年/一年/二十五年C: 三年/一年/二十年D: 一年/三年/二十年答案: C试题26:犯罪后自首又有重大立功表现的()。
A: 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B: 可以免除处罚C: 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D: 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答案: D试题27:累犯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犯罪人。
A: 二B: 三C: 四D: 五答案: B试题28:在一定期限剥夺犯罪分子的人身自由,强制其从事劳动生产,并进行教育和矫正的一种刑罚,被称为()。
A: 管制B: 拘役C: 有期徒刑D: 拘留答案: C试题29:对犯罪分子在短时间内剥夺人身自由,就近予以监察的一种刑罚,被称为()。
A: 管制B: 拘役C: 有期徒刑D: 拘留答案: B试题30:有期徒刑的期限一般是()。
A: 六个月以上,二十年以下B: 十五日以上,十五年以下C: 六个月以上,十五年以下D: 十五日以上,二十年以下答案: C试题31:管制的期限为()。
A: 半个月以上,三个月以下B: 三个月以上,二年以下C: 一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D: 三个月以上,5年以下答案: B试题32:某甲与某乙有仇,遂寻机报复。
一天某甲得知某乙一人在家,便身带匕首向乙家走去,途中突然腹痛,便返回家中。
某甲的行为属于()。
A: 犯罪中止B: 犯罪预备C: 犯意表示D: 不构成犯罪答案: B试题33:犯罪的中止只能发生在()。
A: 预备形态B: 实行过程中答案: D试题34:紧急避险成立的合法性条件之一是()。
A: 必须是合法利益受到危害的威胁B: 危险即将来临C: 危险行为必须经过慎重的考虑而实施D: 只要能避免危险不惜造成任何危害答案: A试题35:紧急避险行为不能超过必要的限度,这里所说的“必要限度”,错误的说法是()。
A: 必要限度指紧急避险行为所造成的损害必须比所避免的损害要小B: 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C: 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D: 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不应当负刑事责任答案: D试题36:犯罪的目的和动机是指行为人()。
A: 意图通过实施某种犯罪行为达到的某种危害结果B: 通过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所希望达到的结果C: 实现其内心愿望的起因D: 行为追求的最终结果答案: B试题37:根据我国刑法规定,有关精神病人具有的刑事责任能力,错误的是()。
A: 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不具有责任能力B: 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时犯罪应负刑事责任C: 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应负刑事责任D: 精神病人任何时候都不应负刑事责任答案: D试题38:我国刑法规定,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应理解为()。
A: 是犯罪不以犯罪论处B: 是犯罪不以犯罪处罚C: 不构成犯罪D: 是缩小打击面的特殊策略答案: C试题39:有关刑法的时间效力范围,错误的说法是()。
A: 我国刑法在时间上的效力,始于生效日,终于废止日B: 在溯及力问题上,我国刑法采取了从旧兼从轻的原则C: 我国刑法在公布一段时间后再施行D: 它与刑法的空间效力范围共同构成刑法的效力范围答案: C试题40:我国刑法对于空间效力的规定,采取的是()。
A: 属地原则B: 属人原则C: 保护原则D: 以属地原则为主,兼采属人原则、保护原则和普遍原则答案: D试题41:我国刑法的任务是用刑罚同()行为作斗争。
A: 反革命犯罪B: 流氓犯罪C: 其他刑事犯罪D: 一切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和其他刑事犯罪试题42:刑法是()的法律。
A: 某个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根据自己的意志,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并给犯罪人以何种刑罚B: 规定阶级压迫的工具C: 国家法律中最重要D: 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政治上的统治和经济上的利益,根据自己的意志,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并给犯罪人以何种刑罚处罚答案: D试题43:刑法学是研究()的科学。
A: 刑事法律B: 刑法C: 犯罪D: 刑法及其所规定的犯罪和刑罚答案: D试题44:有关贪污罪、侵犯公民民主权利罪、渎职罪的条件应由下列哪个机关直接受理()。
A: 人民法院B: 公安机关C: 人民检察院D: 国家司法行政机关答案: B试题45:下列哪种刑罚可单独使用,也可附加适用()。
A: 有期徒刑B: 管制C: 剥夺政治权利D: 拘役答案: C试题46:下列哪种强制措施不是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
A: 取保候审B: 罚款C: 监视居住D: 逮捕答案: B试题47:我国刑法规定的一般刑事年龄为()。
A: 14周岁B: 16周岁C: 18周岁D: 男22周岁,女20周岁答案: B试题48:我国刑罚主刑中规定犯罪分子在服刑期间每月可回家一至两天,有选举权的在选举期间可回原住地参加选举的刑种是()。
A: 管制B: 拘役C: 有期徒刑D: 劳动教养答案: B试题49:我国普遍刑事犯罪中危险性最大的一类犯罪是()。
A: 反革命罪B: 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罪C: 故意杀人罪D: 危害公共安全罪答案: D试题50:强奸妇女罪侵害的对象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