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阅读训练(含答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定风波》《临江仙》 《太常引》《浣溪沙》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定风波》《临江仙》 《太常引》《浣溪沙》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 4.这首词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词简要分 析。
• 运用虚实结合与对比的手法。上片由一个“忆”字引起, 回忆二十年前英豪的欢聚,是想象虚写;下片用“二十 余年如一梦”来概括世事的变幻无定,写历尽沧桑之后 的无奈之感,感叹盛衰兴亡,是对现实情感地抒发。忆 昔和感今形成鲜明的今昔对比,发为浩叹的苍凉之音。
• 5.这首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作者描写往昔 情景的用意是什么?
• 词的上片描绘了往昔一幅优美闲适的图景:大家曾在 午桥豪饮,座中多是杰出的英雄。月光随着长沟的水波 静静东流;在杏花的疏影里,词人与朋友们借着酒兴, 畅谈理想, 尽情游乐吹笛直到天明。
• 用意:与下片如今的情形形成鲜明对比,进而感慨抒怀。
• 5.能表达本词主旨游 》(陈与义)
• 1.《临江仙》全诗表达了词人什么感情? • 这首词上片忆旧,下片抒怀,词人通过对旧游生活的回忆,
抒发了对国家沦陷的悲痛和漂泊四方的落寞孤寂的情怀。
• 2. 请从语言、意境、表现手法任选角度,赏析“杏花疏影 里,吹笛到天明”。
• 6.赏析“山头斜照却相迎”一句的表达效果。 • 这句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相迎”一词,
把斜阳当做人来写,表现了词人经历风雨之后, 感受到夕阳斜照给他带来的雨后无限清新喜悦之 情。
《定风波》苏轼
7.赏析经典名句:“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人写眼前景寓心中情,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同时还
采用一语双关的手法。词中的风雨既指自然界的风雨,也 暗指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全词将深邃的人生哲理寓于日 常生活小景中,令人领略不尽。
雨,吟诗长啸的句子是: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 3.词中的“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 三句饱含人生哲理,也是点睛之笔。词人认为只要怀着轻 松旷达的心情去面对人生的一切风雨,也就无所谓风雨无 所谓晴了。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1《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1《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1《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首课外古诗词。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纳兰性德的佳作,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本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富有音乐性和韵律美。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领略到古典诗词的魅力,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阅读基础,对古典诗词的语言、意境和情感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鉴赏诗词时,往往注重表面的字词理解,忽视了诗词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此外,学生对清代诗词的了解相对较少,对纳兰性德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不太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内容,感悟诗词情感,领略诗词之美。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地背诵并默写《浣溪沙》;了解诗人纳兰性德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分析诗词的语言、意境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生能够解读诗词内容,品味诗词语言,感受诗词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准确地背诵并默写《浣溪沙》;理解诗词的语言、意境和情感。

2.教学难点: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感悟诗人的故乡之情和人生哲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内容,感悟诗词情感。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人纳兰性德的画像、创作背景和相关资料;播放古典音乐,营造优雅的学习氛围。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纳兰性德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浣溪沙》,理解诗词大意,体会诗词情感。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巩固训练(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巩固训练(含答案)

巩固训练一、补写出下面句子的空缺部分1.戍鼓断人行, 边秋一雁声。

( 杜甫《月夜忆舍弟》 )2.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 杜甫《月夜忆舍弟》 )3.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4.汉文有道恩犹薄, 湘水无情吊岂知? (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5.寂寂江山摇落处, 怜君何事到天涯! (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6.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7.知汝远来应有意, 好收吾骨瘴江边。

(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8.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 温庭筠《商山早行》 )9.槲叶落山路, 枳花明驿墙。

( 温庭筠《商山早行》 )10.因思杜陵梦, 凫雁满回塘。

( 温庭筠《商山早行》 )二、根据提示,完成下列诗句的填空1.《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表明韩愈效忠朝廷的态度和决心的诗句是“欲为圣明除弊事, 肯将衰朽惜残年”。

2.《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诗人以景物来寓写前途坎坷难料的诗句是“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3.《商山早行》中运用意象叠加表现早行之早的诗句是“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4.《月夜忆舍弟》中,诗人感叹离乱所造成的亲人离散的句子是“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

5.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中,通过时间的对比表现出抑郁沉重的悲凉之感的句子是“三年谪官此栖迟, 万古惟留楚客悲”。

三、古代诗歌阅读( 一 )阅读《月夜忆舍弟》,回答问题。

1.简述这首诗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

战争频仍,时局动荡,民不聊生。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①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②忧国忧民,渴望社会安定。

( 二 )阅读《长沙过贾谊宅》,回答问题。

1.本诗颔联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颔联通过对“人去后”“日斜时”的“秋草”“寒林”等景物的描写,渲染了长沙贾谊故宅萧条、冷落、寂寥的氛围,烘托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为下文抒发感慨做铺垫。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_课外古诗词诵读》2022年(有答案)同步练习卷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_课外古诗词诵读》2022年(有答案)同步练习卷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2022年(有答案)同步练习卷1. 古诗词鉴赏。

咸阳城东楼[唐]许浑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1)诗人在首联中是如何表达愁绪的?请简要分析。

(2)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画面,联系全诗,说说这个诗句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3)根据诗句推测,尾联中的“当年事”指的是什么事?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 古诗词鉴赏。

无题[唐]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东风无力百花残”,这句描写在诗中有什么作用?(2)下面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以抒情开篇,再用景物烘托,显得摇曳多姿。

以“见难”加重“别亦难”的分量,以花残比喻美好年华之将逝,渲染了离别的悲凉气氛。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诗人借春蚕和蜡炬的执着精神,寄托了对情人的思念之情。

而今人多用这两句来表达无私奉献的精神。

古今之间意思不同,没有内在联系。

C.“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诗人以高超的技巧为我们展示了两幅生动的画面,真切地表现了一对真挚相爱的情人分别后的痛苦情状,读后使人为他们落下同情之泪。

D.“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这是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的寄语,也是男主人公的自我安慰之词。

全联的大意是双方住地相距不远,希望有信使传递相思的音信。

3. 古诗词鉴赏。

行香子[宋]秦观树绕村庄,水满陂塘。

倚东风,豪兴徜徉。

小园几许,收尽春光。

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

飏青旗,流水桥旁。

偶然乘兴,步过东冈。

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1)下列关于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词上片定点观察,以村庄为中心描写四周景物,写出了词人所见的烂漫春光。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阅读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阅读练习(含答案)

九下《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阅读练习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学号_____(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1.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起句“转”、“又”字,抒发了对日月轮回、人生短暂的感伤,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通过问月来表达年事渐高、无可奈何的情感。

C.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借喻手法表达铲除朝廷中投降派的决心。

D. 本词运用了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借月咏怀,语言蕴藉而又不失明快。

2.“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3-4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本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作者时在建康(今南京)江东安抚司参议任上。

13.下列对这首词作的赏析,不恰当的是( )A.开篇破题,写中秋圆月皎洁似金波,升高后逐渐变得像重新磨过的铜镜般明亮。

B.词人举杯赏月,由月亮联想到月中仙女,作者向嫦娥劝酒提问,浪漫而有意趣。

C.结句展现了作者奇特的想象:要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

D.作为豪放派词人,作者在本词中运用象征等手法托物言志,浪漫主义风格明显。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阅读训练(含答案)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阅读训练(含答案)

九下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阅读训练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学号_____(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南安军①文天祥梅花南北②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谁同出?归乡如此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③。

(注)①这首诗是文天祥被俘后北行途经南安军大庾岭时所作。

南安军:地名,今江西大余。

②南北:相传大庾岭是南北气候的分界岭。

③采薇:指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采薇首阳山,最终饿死的典故。

1.颈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你读过的《过零丁洋》,说说“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文天祥的《南安军①》一词,完成小题。

梅花南北路②,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③。

(注)①诗人被俘押解北上,途经家乡江西南安军,曾绝食。

②梅花,指梅岭即大庾岭。

③商亡,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逃进首阳山,采薇充饥,最后饿死。

1.选出下列对本词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A.首联写梅花在风雨中摇曳,雨水濡湿了押着兵败后被擒的文天祥的兵丁的征衣。

初步显示了行程中心情的沉重。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山坡羊·骊山怀古》知识点整理及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山坡羊·骊山怀古》知识点整理及练习(含答案)

九下《山坡羊·骊山怀古》知识点整理及练习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学号_____【诗歌】山坡羊·骊山怀古张养浩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至今遗恨迷烟树。

列国周齐秦汉楚。

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一、文学常识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山东济南人,元代散曲作家。

自幼嗜学,诗、赋、词曲、文章无所不能。

代表作品有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二、问题探究1.请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的景象。

再不见昔日豪华的宫殿,只有野草稀疏地铺在地上,河水在那里迂回的流淌,树林茂密,烟雾弥漫淹没了所有的遗恨。

2.“草萧疏,水萦纡”属于景物描写,请简要说说其作用。

借景抒情,由景抒发作者对封建统治的无奈,表达了对统治者互相残酷厮杀的讽刺。

3.这首曲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怀古感伤之情?对历史上王朝兴衰更替中的残酷及那些穷奢极欲的统治者的彻底否定与强烈批判。

4.张养浩在另一首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的结尾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是从百姓的角度看封建王朝的更迭,带给人民的全是苦难。

请分析这首散曲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什么样的主旨的。

这首散曲是从王朝的统治者的角度来谈的。

封建统治者无论输赢成败最终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

作者辛辣地批判了封建统治者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残酷厮杀,焚烧及夺得政权后大兴土木的奢侈无度。

伴随着各个王朝兴亡交替的,是无休无止的破坏,以及无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财富都化为灰烬。

5.请简析这首小令的艺术表现手法。

(1)借景抒情。

“只见草萧疏,水萦纡”两句是说再不见昔日豪华的宫殿,只有野草稀疏地铺在地上,河水在那里迂回地流淌。

草的萧索,水的萦纡更加重了作者怀古伤今的情感分量。

(2)借古讽今。

秦王朝因奢侈,残暴而亡国的遗恨已消失在烟树之间了。

而这种亡国的遗恨不只是秦朝才有,周朝,战国列国直到楚汉之争,哪个不抱有败亡的遗恨呢?实际上作者在这里寄托了一种讽刺,是说后人都已遗忘了前朝败亡的教训。

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基础训练(含答案)

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基础训练(含答案)

基础训练一、补写出以下句子中的空缺局部。

1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谁同出?归乡如比归!(文天祥《南安军》)2 .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夏完淳《别云间》)3 .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

(张养浩《山坡羊・骊山怀古》)4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

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王磐《朝天子•咏喇叭》)二、根据提示,完成以下诗句的填空。

5 .《南安军》中,运用比照的表现手法,突出了作者亡国之痛的句子是“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6 .《别云间》中,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情怀以及对祖国山河破碎的悲愤之情的句子是“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o7 .《山坡羊•骊山怀占》中,描写呈现在作者眼前的景象的句子是“只见草萧疏,水萦纤” o8 .《朝天子•咏喇叭》中,揭露宦官装腔作势、狐假虎威嘴脸的句子是“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 O三、古诗词阅读。

(一)阅读《南安军》,回答以下问题。

1 .“风雨湿征衣”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描绘出梅岭的梅花在风雨中摇曳,濡湿了兵败后就擒被押往大都受审的诗人及兵「的征衣的凄凉景象。

表达了诗人兵败被俘的沉重心境。

2 .本诗颈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运用了比照的表现手法。

将祖国山河依旧与城郭已面目全非进行比照,突出了诗人的亡国之痛。

(或:将祖国山河万世永存与城郭一时沦陷进行比照,突出了诗人对恢复大宋江山的信念和对元人的蔑视)(二)阅读《别云间》,回答以下问题。

(D)1 .以下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首联高度概括了诗人艰苦卓绝的抗清斗争。

B.颔联抒写了诗人按捺不住的满腔悲愤。

C.颈联袒露对故乡、亲人的依恋不舍之情。

D.尾联抒发了诗人壮志未酬的无奈和痛苦。

2 .“己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中,作者“难”在何处?“难”在抗清事业难成;老父己经殉国,家中老母尚在,无法尽孝;妻子孤守,生死不得相依。

(三)阅读《山坡羊•骊山怀古》,回答以下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训练
一. 阅读《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完成以下问题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山头斜照却相迎”句中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试简析其表达效果。

2.词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人借此要表达怎样的人生感悟?又能够体现出词人怎样的性格特征?
3.本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作者在这首词中表现了什麽人生态度?
4.作者在词中又是如何表现这种人生态度的?
二.阅读《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完成以下问题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
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1.这首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作者描写往昔情景的用意是什么?
2.请指出此诗中所包含的复杂情感。

3.这首词的上片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描绘出“旧游”中怎样的美好情境?请作简要分析。

4.全词如何围绕“闲”的心绪,发出怎样的感慨?
三.阅读《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完成以下问题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1.作者在这首词中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2.“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3.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简要概括。

四.阅读《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完成以下问题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古今幽恨几时平。

1.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附答案
一.《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1.拟人。

把斜阳当作人来写,表现了词人经历风雨之后,感受到斜阳给他带来的雨后无限喜悦之情。

2.感悟:自然界如此,人生亦如此。

一切的风雨都会过去,经过暴风骤雨的洗礼,得到的常常是轻松与平静。

性格:表现出了词人胸怀旷达、性格开朗、积极乐观的性格。

3.作者在这首词中表现了面对人生苦难之时,无喜无悲、荣辱皆忘、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4.词人写眼前景寓心中情;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同时还采用一语双关的手法,词中的风雨既指自然界的风雨也暗指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全词将深邃的人生哲理寓于日常生活小景中,令人领略不尽。

二.《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1.词的上片描绘了往昔一幅闲适的图景:大家曾在午桥豪饮,座中多是杰出的英雄。

月光随着长沟的水波静静东流。

在杏花的疏影里,词人与朋友们借着酒兴,畅谈理想,尽情游乐吹笛直到天明。

与下片如今的情形形成鲜明对比,进而感慨抒怀。

2.①对美好往事的深切怀念之情。

②对时光飞逝,闲居湖州,功业未成的感慨之情。

③对二十年颠沛流离、知交零落,如今独登小阁的伤感之情。

④感慨古今兴衰变幻,看新晴,听渔唱,自我排解的旷达之情。

3.①动静结合。

②借月色迷蒙、疏影斑驳和豪英坐饮、流水无声、笛声阵阵来构成一幅人与景、情与境相谐和的优美游乐图。

动静结合:碧空中,月色迷蒙;花丛中,树影斑驳(静);午桥上,豪英坐饮(动);长河中,流水无声(有动有静);杏花里,笛声阵阵(动)。

构成一幅人与景、情与境相谐和的优美游乐图。

4.从洛阳旧游到现今偏寓江南(湖州)之“闲”,感慨国事的盛衰兴亡;从昔日与豪英交往到如今此身独在之“闲”,感慨个人知交零落;从二十多年的转瞬即逝到夜登小阁之“闲”,感慨时光飞逝而功业无成。

三.《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1.①作者问姮娥¨白发欺人”等词句,表达了自己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功业难成的愤懑。

②“直下看山河”“斫去桂树”等词句,表现了坚定的报国理想:扫清朝廷的妥协投降力量,驱除入侵中原的外敌势力,把光明带到人间。

2.①运用想象、象征(比喻或托物言志)的手法,作者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洒向人间的月光更多,形象地表达了作者要扫清朝廷的妥协投降力量,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
3.此句通过描写自己的行和言,①表达了作者因岁月流逝、功业无成而生的愁思与抑郁,②更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与痛苦。

四.《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
1.这首词描绘了深秋远塞,荒烟落照的凄凉之景,景中含有悠悠苍凉的今昔之感,抒发了词人奉使出塞凄惘之情。

2.前两句写眼前景色,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