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与“善良意志”在道德境界中的对比-5页精选文档
道德与仁义

道德与仁义作者:汪韶军来源:《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20年第02期关键词:道德;仁义;儒道关系摘要:老子不认同仁义,甚至要绝弃仁义。
但绝弃仁义,不是向下沉沦为不仁不义,而是上达于大道。
《老子》又名《道德经》,本来就在“言道德之意”。
与仁义相比,道德不会沦为伪善,不会临人以德,不会事事干预,不会依贵贱亲疏而爱有差等,甚至不知道自己合乎道德。
道家认为,仁义如果只用作个人修德,那就可以拥有一块存身之地;如果越出个人修德的铁门限来“矫”天下,那就失去存在的合法性。
世人需要做的只是不相为害,圣人则需要达到比仁义更高的道德,两种场合都用不着仁义。
在学派初创时期,老、孔只是就如何重建秩序提出各自的方案,孔子欲恢复传统,老子则批评传统,两人基本上属于自说自话,没有相互攻讦。
中图分类号:B22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2435(2020)02-0039-07Daode and Renyi—on Laozi’s Attitude towards Renyi and the Original Relation between Confucianism and TaoismWANG Shao-jun(College of Humanities & Communication,Hainan University,Haikou 570228,China)Key words:Daode;Renyi;relation between Confucianism and TaoismAbstract:Laozi does not approve of Renyi,even claims to discard it. However,discarding Renyi is not becoming inhumane,but attaining the realm of Dao. Laozi is also called Daodejing. It is always discussing Daode. Compared with Renyi,Daode will not decay into hypocrisy. Those who cherish Daode will not be critical of other people’s morality,nor interfere with other people’s affairs.They will not apply benevolence of various degrees according to people’s status,and they even do not know that their behaviors are in accordance with Daode. Lao-Zhuang assert,if Renyi is limited to personal morality cultivating,it may exist;if Renyi is used to control others,it will lose its rationality. What ordinary people need to do is not to hurt each other,while sagas should attain the realm of Daode which is superior to Renyi. Under the two circumstances,Renyi is redundant. Originally,Laozi and Confucius only propose their respective solution to the issue of order rebuilding. Confucius wants to restore the tradition,while Laozi criticizes the tradition. They have not attacked each other.古今人们多持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以为老子既然要绝弃仁义,便是主张不仁不义,而儒道两家也就水火不容。
儒家的道德标准

儒家的道德标准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的道德标准一直以来都对中国社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儒家的道德标准主要体现在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这些标准不仅影响着个人的行为举止,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首先,仁是儒家道德标准中的核心。
仁是一种对他人关怀的情感,是一种宽厚和善的态度。
儒家强调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要善待他人,关心他人的感受和利益。
在现实生活中,仁的表现可以是关爱家人、帮助他人、乐善好施等。
通过仁的实践,可以促进社会和谐、人际关系融洽。
其次,义也是儒家道德标准中的重要内容。
义是指做到公正、公平,遵守道德规范。
儒家认为,人们在处理事务时应当考虑到公共利益,不偏袒个人或小团体的私利。
在现实生活中,义的表现可以是守信用、遵守法律、尊重他人权益等。
通过义的实践,可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秩序稳定。
再次,礼在儒家道德标准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礼是一种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是社会生活中的一种规范。
儒家强调要尊重传统、尊重长辈、尊重礼仪,注重言行举止,不做出不雅或伤害他人的行为。
通过礼的实践,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维护社会风气。
此外,智和信也是儒家道德标准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智是指要有正确的认识和判断能力,不偏听偏信,要有谨慎的态度对待事物。
信是指言行要真实可信,要守信用,不欺诈他人。
智和信的实践可以使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更加理性、更加诚实,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合作。
总的来说,儒家的道德标准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对中国社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儒家的道德标准不仅是中国古代社会的行为准则,也是现代社会的精神财富。
在当下,我们也可以从儒家的道德标准中汲取智慧,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希望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秉承儒家的道德标准,做一个有仁、有义、有礼、有智、有信的人。
五德(仁义礼智信)对身体和关系的影响

五德(仁义礼智信)对身体和关系的影响五德养性,是指根据“仁、义、礼、智、信”来养自己的性。
肝里边藏仁,心里边藏礼,肺里面藏义,肾里面藏智,脾里面藏信。
如果五德品格缺失,五德能量缺乏,都能够使我们的身体里面产生很多的疾病。
一、仁德养肝仁德丰厚的人,一般从眼睛就可以看出来。
他表现出了一种慈爱、善良、宽容,宽容忍辱,博爱万物,举止非常端庄,随时都可以发自内心的微笑。
在待人接物上,也表现出一种柔和畅达,能够宽容、包容,称之为“慈眉善目”。
为什么会“慈眉善目”呢?因为肝开窍于目,所以从人的眼睛上就可以发现这一个人是否具备比较浑厚的肝木仁德和品格,有了品格才有能量。
仁德品格缺乏,仁德能量缺乏,这样的人性格上肯定自傲抗上,不服人管,常自己生气。
这种人很多,女性一般就表现出爱生闷气,在心里仇恨别人,但外在表现不显露出来,可以憋到自己对着墙角流眼泪,但是却淤积在自己体内。
★表现在健康上,就会伤肝,造成气滞血瘀,头晕眼花,胸闷腹胀。
肝五行属木,仁德为肝脏之本,肝主筋(血管、韧带)。
仁德缺乏的人,晚年最容易四肢麻木,中风瘫痪。
而且,仁德品格缺乏表现在命运际遇上,就会人际关系紧张,一生各种事业发展困难重重。
二、义德养肺义德能量丰厚、义德品格强的人,他就非常快乐,以助人为乐、为本,常常侠肝义胆,助弱扶危,济安拔险,身周围常常能聚拢讲义气的朋友,因为他考虑自己少,帮助别人多,所以处善聚缘。
这种人,一般处事果断,不拖泥带水,因为义德属金,快刀斩乱麻,有这样的性格特点。
为人排忧解难,就像及时雨一样。
交到这样义德充沛、义德品格强的人作朋友,也是一种幸福。
有这样的朋友在身边,那么对我们的事业、对我们的人生、对家庭,都是个好事。
肺五行属金,义德又称为金德。
金德为肺脏健康之本,也是上焦调节的一个能量体。
肺主皮毛(皮肤、毛发),金德缺乏的人容易患上很多顽固性皮肤疾病和毛发的疾患。
★在健康方面,会因气恼别人而伤肺,经常出现口舌溃疡、气喘咳嗽、咽喉肿痛、,肺痨咯血等呼吸系统疾病。
仁、义、理、智、信

仁义理智信仁、义、理、智、信指的是“五常”之道,“五常”在封建社会中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和伦理原则,用以处理与谐和作为个体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组建社会,依五常之伦理原则处之,则能直接沟通;通则去其间隔,相互感应和和治。
所以五常之道实是一切社会、成员间理性的沟通原则、感通原则、谐和原则。
仁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
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
仁者,仁省,人人心德也。
心德就是良心,良心即是天理,乃推己及人意也。
所以仁字,从二人相处,因为人不能离群而独存,别人之观念立,人之人格显,方能雍容和谐,以立己立人,发挥老吾老幼吾幼之怀抱,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与人,事物为人,而不为己,发为恻隐之心,宽裕温柔,仁也。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他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
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生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论语.颜渊》:“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有“克己复礼为仁。
一人克己复礼,天下归也。
”又《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
”《庄子.在宥》:“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
”清谭嗣同《仁学.界说》: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虚心,故虚识。
”义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
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
义者,宜也,则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之意也。
所当做就做,不该做就不做。
见得思义,不因果滥取不义之财物。
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不义而富而贵,於我如浮云。
所以人发为羞恶之心,发为刚义之气,义也。
孔子最早提出了“义”,孟子则最早阐棕了“义”,他认为“信”和“果”都必须以“义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孟子.离娄上》:“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孔子说仁,孟子讲义,仁与义有哪些不同

孔子说仁,孟子讲义,仁与义有哪些不同我们知道“仁义”是儒家的主流主张,儒家的很多学说都是围绕着这两个字来展开思考的,但其实仁义讲的是两个方面,它们在本质上的意义并不相同,解决的问题自然也不尽相同。
从儒家的历史来看,“仁”更多的是孔子的主张和学说,也是孔子发扬儒家体系的根本,而“义”则是孟子的主要主张,是孟子在继承孔子之后的儒家学说的根本,这两者结合起来才是完整的儒家的仁学体系和道德体系。
那么,“仁与义”又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呢?它们分别解决的又是哪些问题呢?为什么说,单讲“仁”或者单讲“义”都不足以建设完整的儒家体系呢?这些问题我们要从儒家的根本思想方面来进行分析。
本篇文章,我们就来看一下“仁”与“义”的各自含义,看一看这两个方面的体系是如何构建的,儒家又是如何通过这两种体系来继承和发扬他们的思想的?首先,“仁”学体系主要是由孔子构建的,大概分为三个部分,一个是人际关系的基础,也就是孔子常说的亲亲之爱,是一种父母,兄弟,宗族之间的基础的爱,这些情感大多数都是源自于人之常情,比如说晚辈对长辈的尊敬和孝顺,同辈之间的相互扶持,宗族之间的相互帮助等等,这些大多数是因为血缘关系而萌生的一种天生的情感,而这些情感也是人们搭建人际关系的基础。
所以,孔子以种自然而然的情感为基础,提出了亲亲之爱的学说,希望人们能够将自身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搭建,类比于自身与亲人之间的关系,如此也就搭建了不同家族之间的关系,如果家族与家族之间能够如同亲人一般和平共处,那么,所有的人际关系其实也都成为了网络中的一部分,人们达到和平共处的境界就有了根基。
其次则是“忠恕之道”,忠恕之道,讲的是为人处世的两个方面,“忠”指的是要让自己能够在天下立足,并且在自己有余力的情况下,也要帮助他人在天下立足。
“恕”指的则是约束自己的行为方式,核心点在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也绝不强加在别人身上,如此在搭建完人际关系之后,人们又能通过合理的方式来约束自身的行为,并凭借自身的能力为所搭建的人际关系网络做贡献,那么就巩固了关系网络的成型和发展。
儒家的道德标准

儒家的道德标准儒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思想流派,其对于道德标准的探讨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的道德标准主要体现在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这些道德标准对于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儒家强调的“仁”是指对他人的关爱和关心。
在儒家思想中,仁是一种内在的道德情感,是人与人之间应有的相互关怀和尊重。
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通过尊重他人、关心社会弱势群体、乐于助人等方式来体现仁的道德标准。
其次,儒家的“义”强调的是做事情应当合乎道义、合乎正义。
在儒家的道德标准中,义是指在行为上要符合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道德规范。
在当今社会,我们可以通过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尊重他人权利等方式来践行义的道德标准。
再次,儒家提倡的“礼”是指在人际交往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
在儒家的道德标准中,礼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礼仪。
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通过尊重他人、注重礼貌、遵守社会规范等方式来体现礼的道德标准。
此外,儒家的“智”是指人们应当具有的理性和智慧。
在儒家的道德标准中,智是指人们应当具备的理性思维和明智决策能力。
在当今社会,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智慧来体现智的道德标准。
最后,儒家强调的“信”是指人们应当具备的诚实守信的品质。
在儒家的道德标准中,信是指人们应当具备的诚实守信的品质和道德操守。
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通过遵守承诺、言行一致、诚实守信等方式来体现信的道德标准。
总的来说,儒家的道德标准体现了对于人际关系、社会秩序、个人修养等方面的深刻思考,这些道德标准对于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应当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践行儒家的道德标准,为社会和谐、稳定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论语》中的仁、义、礼、智的道德观念

论语中的仁、义、礼、智的道德观念《论语》是一部记录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经典文献,对于传统道德观念有着深远影响。
其中,仁、义、礼、智被视为核心道德观念,在《论语》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从每个概念的定义和内涵出发,探讨《论语》中仁、义、礼、智的道德观念。
1. 仁的道德观念在《论语》中,仁是孔子最重要的价值观之一。
它指的是人们对他人关怀、同情和善良心意的表达。
孔子认为,通过实践和修养,人们可以培养自己内心深处的仁爱之情,并将其运用于社会和个人生活中。
本质上,仁是一种无私奉献和尊重他人需要与权益的道德姿态。
2. 义的道德观念义在《论语》中被解释为履行个体与社会间应尽责任所表现出来的品质。
孔子认为,在社会关系中,个人应该以义为准则行事,做到遵守诚信和道德规范。
这意味着人们应该按照法律、道德和责任来处理自己的行为,并为社会秩序和公众利益负责。
3. 礼的道德观念《论语》中对待礼的定义是一种关于行为方式、言谈举止和社交习惯的规范。
孔子强调,通过履行适当的礼仪,人们可以建立起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
礼作为一种文化传统,不仅能够体现个人修养水平,还能够维护社会秩序、促进亲情友谊,并塑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环境。
4. 智的道德观念智是《论语》中最常提及的概念之一,其涉及到思考、判断和决策等认知过程。
孔子认为,在追求道德行为时必须要有智慧,在获得知识基础上明辨善恶。
智慧使一个人具备正确评估事件、判断事物真伪以及采取有效行动等能力。
通过对以上四个概念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出,《论语》中仁、义、礼、智的道德观念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和现代社会。
它们作为孔子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们提供了道德准则和价值取向,对于个人修养与社会和谐十分关键。
孟子的仁义道德与人性本善

孟子的仁义道德与人性本善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中国古代著名的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说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孟子强调了仁义道德与人性本善之间的紧密联系。
在他所倡导的思想体系中,人人皆可成为仁人,实现道德和人性的完善。
孟子深信人是天生具有善良本性的。
他认为每个人都具备了一种内在的道德感知能力,这种能力可以使人遵循仁义道德。
他将人性的善视为一种天赋的品质,只要人们以正确的方式引导和培养,就能展现出良好的道德品质。
他用“天下之心也一”,来说明每个人天生都有一个共同的道德心智,这个心智能指引人们做出正确的行为抉择。
对于孟子来说,仁义是一个人应该追求的最高道德准则。
仁义体现了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而不仅仅是自我中心的追求。
他认为人应该通过实践仁义来完善自己,并将之应用于现实生活中。
仁义不仅仅是一种道德准则,还是一种具体的行为方式和态度。
通过行为举止和待人接物,可以表达和传递仁义的价值观念。
在孟子看来,仁义是可以被教育和培养的。
他主张借助正面的教育方法来引导人们发展和完善仁义之心。
他认为,通过教育可以激发和培养人的道德潜力,引导人们追求仁义道德的境界。
他提出了“爱人”教育方法,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指出只有正确引导人们的道德情感,才能在每个人心中种下仁义的种子,使之茁壮成长。
在实际生活中,孟子通过不同的事例和故事来阐释仁义理念。
例如,他提到“不仁者,不可与有子也”,即没有仁爱之心的人是不能与之共同生活和建立家庭的。
他还举例说,如果一个人看到别人掉入井中,会立即感到恐惧和惊慌,这种心灵共鸣是出于对他人的关心和爱护。
这种例子说明了仁义的力量和作用,以及人性中所蕴藏的善意。
然而,孟子也明白人性的善良本质是需要不断修炼和发掘的。
他认为人的本性虽然善良,但是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和条件的影响。
只有通过学习和实践才能将善良的本性转化为积极的道德行为。
孟子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并主张人们应该在学习中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仁”与“善良意志”在道德境界中的对比孔子的仁和康德善良意志的提出背景有比较大的差异性,时间跨度大,地域也不同,因此针对问题也并不相同,但是在这样的背景差异下,在伦理道德境界中却殊途同归。
一、突显了意志自由的精神
在孔子和康德的道德体系中,意志的自由作为一条线索贯穿整个思想的始终。
孔子的仁是自由意志的选择,康德的善良意志是自由意志的体现。
商朝时,“帝”“天神”是人们政权的赐予者,成为国家、人民行为的指挥者,周武王东征,灭掉商朝,建立了周王朝,为了解决王朝的正统性,提出了“以德配天”的思想。
《尚书?召诰》中说“惟王其疾敬德,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
国王要崇尚道德、用德统治才能永固江山。
在周朝明确了“天”的道德功能,“天”有赏罚,对具有道德的人永保安康,对品德败坏的人进行惩罚。
春秋战国时期“以德配天”的天的道德功用和混乱割据的社会现状形成鲜明对比,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人的生活动荡不安。
因此,孔子将人自身当做道德的主体,继承和发挥了“仁”的思想,让仁成为新的道德准则和道德目标,充分体现了人的意志自由。
仁是每个个体的内在要求也是整个社会的行为规范。
《中庸》中说:“成己,仁也”,以仁为核心的内在修养是作为人的根本,是人自身的重要属性。
道德不再是天决定的,也是人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而达到的。
人的意志是自由的,通过克服自身的私欲去接近仁,仁是意志自由选择的结果。
康德认为人是具有不完全理性的感性理性混合体。
人的感性方面体
现在:个体意志总会有自身的不同的质料,每个体都欲求自身的幸福和快乐;人的理性意志总是和善良意志的指向一致。
康德的道德准则具有绝对普遍意义的,是一种意志的绝对必然发展。
对个体而言,对道德准则履行就是人作为人的一种职责或义务。
人作为一种感性存在,总是受内心不同的欲望的质料的支配,是不自由的表现;而作为理性的人,其行为是遵循理性自身的结果,是理性的自然和必然发展指向,是意志的自由体现。
自由意志在康德道德哲学里的体现就是道德自律。
“意志自律是一切道德律和与之相符合的义务的唯一原则;反之,任意的一切他律不仅根本不建立任何责任,而且反倒与责任的原则和意志的德性相对立”。
意志自律作为道德的最高原则即是自由的本质。
纯粹理性自身具有的普遍性和绝对性,是符合所有形式的普遍原则。
在道德实践中,理性把经验质料和先天形式统一结合起来,人就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自由。
孔子和康德都认为人是在道德中而获得自由的。
孔子的仁通过理性认知和实践而达成,康德的道德法则通过道德自律而实现,他们共同的目的就是让人获得真正的自由。
但是孔子更强调的是群体自由而康德更注重的是个体的自由。
孔子把人的自由放在社会中考量,康德所推崇的是纯粹的意志自由。
二、共同立足于人的道德生命和内在人格世界
关于人性的问题,孔子和康德更突出人的道德属性,认为理性可以克服部分自然感性。
人从愚昧无知到建立起社会国家和文明,就是自然属性的淡化过程。
因此人更应关注自身的认知修养,这才是发展的趋势。
孔子和康德的道德体系的出发点就立足于人的道德生命和内在人格世界。
孔
子对人性谈及不多,也没有规定人本性的善恶,他重视的是人成善还是成恶,重视人的道德修养。
《论语?里仁》里孔子说“仁者安仁”,有一个强大的内心世界和完美的道德修养才是幸福和自由的条件。
康德的道德哲学也是抛弃了所有感性欲望和生理本能,完全从先验的无条件的责任和善出发,这样才能建立完全适应于任何人的道德法则。
孔子的仁和康德的善良意志都体现了人的主体性和自由性,但不受制于人的欲望。
道德行为自我克服弱点和欲望,排除感性干扰的过程,是以自身立法,自我救赎的过程,是突破了人类生理本能的限制,而获得意志自由的过程。
在孔子和康德的道德哲学中,无论是孔子对仁的追求,还是康德的道德律都是出于善的要求,出于社会责任,而不是出于自身的私欲和生理本能。
人克服了自己的生物性,作为一个社会人而存在。
孔子和康德对内在人格的重视,对道德宣扬,正是在给人的精神世界找一个归宿点,建立一个道德的家园,实现人的自由和尊严。
让人不活在自身属性的束缚里,挣脱生理、心理的局限,改变狭义自由与社会普遍规范的矛盾,让自由意志和幸福生活统一,实现“至善”。
三、道德人生与自由人生的一致性
卢梭说的:“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人总是希望能冲破这种束缚状态而获得自由即达到自由人生的状态。
自由人生中的人因不再受到束缚而感到幸福,所以也称为幸福人生。
但是幸福人生却有两个方面:一种是获得自由的自由人生,一种是欲望、偏好得到满足而产生快乐情绪的快乐人生。
人不光是个体,还是社会这个整体的组成分子,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
人不光光作为个体静态的存在,更多是与他人互动的动
态存在。
行为、行为的规范、行为的评价就是道德的研究对象。
善的行为就是道德的行为,行为符合善的标准就是实现自己的道德人生。
1、内容一致性
在孔子的道德哲学中,仁作为道德的核心观念,和人性的基本体现,一方面遵从礼、实践仁、追求仁。
用仁来修炼内心,规范行为就能实现自身的道德人生。
另一方面仁作为人性的体现,人的自由意志会不自觉的指向人,回归本性。
人的自由和仁的追求方向是统一的。
所以在孔子的道德哲学中自由人生和道德人生是一致的。
同样在康德的道德哲学中自由人生与道德人生也是一致的。
康德的道德人生就是对善良意志的尊敬与执行。
康德所认为的自由人生就是意志的自由。
意志的自由就体现在理性的选择,就是排除所有感性的束缚而获得先验的、纯粹的普遍的原则。
自己为自己立法,自身以自身为目的而不是手段,使人从欲望中解脱出来,实现自由人生。
因此他们二者都认为道德人生是与自由人生一致的。
2、目的一致性
在康德的道德哲学中他最后提出了至善的概念,因为遵从和执行绝对命令出于善的义务去做事常常发生的结果是与快乐背道而驰的。
而快乐作为幸福的一个要素,常常让人误以为快乐等同于幸福。
至善是一个幸福与道德统一的境界,在至善中道德的结果必然获得幸福,而寻找幸福也是实践道德原则的推动力。
那么这里的幸福应该是不受生物本能和情感欲望束缚的自由。
孔子仁的境界也需要“克己复礼”,遵循礼的规范。
这些规范也与人的生物本能、情感欲望相矛盾,需要人们克服自己的私欲,压抑自身的欲望。
也正是因为如此人的意志能够自由发挥作用,不再被欲望和
本能压制,不再受欲望满足时短暂快乐的迷惑,人摆脱了愚昧、无知的状态,挣脱了欲望的奴役,意志从生理中解脱,从而走向文明,走向自由、走向真正的幸福。
由此可看出,道德人生与自由人生和幸福人生在孔子和康德的哲学中是一致的。
康德和孔子的道德哲学的目的都是解放人,使人获得真正的幸福。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1、上帝说:你要什么便取什么,但是要付出相当的代价。
2、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量源泉之一,也是成功的利器之一。
没有它,天才会在矛盾无定的迷径中徒劳无功。
3、当你无法从一楼蹦到三楼时,不要忘记走楼梯。
要记住伟大的成功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学会分解你的目标,逐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