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五步教学法教好古诗词
小古文之五步教学法

小古文之五步教学法小古文是指古代文言文中的短文,它通常包含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观点,语言简练,表达含蓄,是古代文学的珍贵遗产。
小古文的学习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非常重要。
而五步教学法是一种教学方法,通过五个步骤来引导学生学习和理解知识,通过实践和感悟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本文将围绕小古文之五步教学法展开讨论。
第一步:导入引导,激发学生兴趣在教学小古文之前,教师应该先从学生的经验和认知角度出发,引入话题,激发学生对古文的兴趣。
可以通过举例讲述一些古文中的哲理故事或者常见的古文名句,在学生中引起共鸣。
教师可以从《庄子》中引用一段富有哲理的话语,或者讲述“三人行,必有我师”等蕴含深刻哲理的古文故事。
这些引言可以唤起学生对小古文的好奇心和兴趣,为学习古文打下基础。
第二步:讲解解读,指导学生理解在激发学生的兴趣之后,教师可以着重讲解一些典型的小古文,指导学生理解其中的意义和情感。
可以选择一些富有代表性的小古文,如《韩非子》中的“人有不为而后己无”等,然后通过分析其中的情感和意义,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古文的内涵。
教师还可以从作者的角度出发,介绍古文的背景和特点,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文。
第三步: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悟在理解了古文的内容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情感体验来感悟古文中所蕴含的哲理和情感。
可以通过朗读古文,或者进行一些情感体验活动,如角色扮演、情感表达等,让学生深入体会古文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从而加深对古文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步:创作表达,引导学生运用第五步:反馈检测,促进学生提高教师可以通过反馈检测来促进学生对小古文的进一步提高。
可以通过一些问答、小组讨论或者作业检测等方式,检验学生对古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指导。
还可以鼓励学生多读多想多写,提高他们对古文的感悟和运用能力,从而达到提高综合素养的目的。
五步教学法

1、“找、抓、泡、补、融”五步教学法“找、抓、泡、补、融”五步教学法的确立得益于谢冕老先生的《论诗》,先生提出运用“泡”“找”“融”“猜”“补”等方法重新创造艺术的天地,进行诗歌赏析。
我们将这一思想发挥、改进形成了“找、抓、泡、补、融”五步教学法并对其进行研究。
第一步,找,即找信息。
诗歌的标题、作者自身的经历、小序或文后注释中往往有隐含信息,找到这些信息就可以为理解诗歌提供一定的帮助。
如,2005年高考全国Ⅱ卷诗词鉴赏《邯郸冬至夜思家》,从标题我们可以推断出作者抒发的应当是羁旅之人思家时的一种孤寂的心情。
第二步,抓,即抓意象。
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而意象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抒发情感的载体,引导学生抓住这些意象,仔细品味,通过联想、想象来理解诗歌,从而准确“入情”。
第三步,泡,即还原生活。
引导学生结合写作背景等,把诗人由繁复的生活现象加以高度精炼的东西,还原到它原来的状态中;抓住重点词语泡开,还原生活场景,抓住抒情句子,还原情感;把浓缩了的东西“泡”开,这是诗歌赏析中必经的一道工序。
第四步,补,即补空白。
诗的语言是不连贯、断断续续的,跳跃性很大,因此在鉴赏时需要引导学生发挥联想与想象,对这种不连贯进行“加工”——即把不连贯的地方加以增补。
依据前面的理解,进行合理的想象与联想补出情景与情感。
如读崔护《题都城南庄》如果不发挥想象和联想进行猜测和填补,把这四句诗中包含着一前一后两个场景相同、相互映照的场面还原出来,是无法理解到作者的情感的。
第五步,融,即融情。
古诗词的学习不能脱离一个“情”字,诗的本质是抒情的。
只是抒情的方式有所不同:有的直抒胸臆,有的间接抒情。
如何做到对“情”的理解,那么就必须要求我们能“融”入诗的情感中,融入作者所绘之境中,融入作者所处的时代中,甚至融入作者的想象中。
这样才能“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入情入理,自然而然的就对古诗词有了全面准确深刻的理解。
五步教学法的使用不讲求照搬照用,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做出适当的调整,或者使用你感兴趣的几步都是可以的。
学古诗五步法顺口溜

学古诗的五个步骤口诀:拆、看、读、懂、赏。
学习古诗常用的五种步骤:
一、拆题目。
例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可以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
“杜少府之任蜀州”我们知道这首诗是写给即将到蜀州任职的友人杜少府的。
由题目我们可以对诗歌内容有大体的了解。
二、看作者及背景。
知人才能论事,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我们只有了解了作者的生平经历、诗作风格才能对其诗歌有高度的共情,同时我们只有了解了写作背景才能知道诗歌具体要表现的内容和情感是什么。
三、读诗歌明诗意。
首先我们要根据诗歌内容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总结概括诗句内容。
这样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悟诗情。
四、懂主旨和情感。
通过诗句内容的了解,我们可以从中分析出诗人想要写作对象或读者传达什么的内容,想要表达什么的思想感情。
五、手法作赏析。
不同的诗它都会运用不同的写作方法来表情达意,将其用于找出并逐步赏析能够更深入地去理解诗句内容和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做到三必看:
1、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
2、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
3、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
小古文之五步教学法

小古文之五步教学法五步教学法,是一种高效、系统的教学方法,也是古代教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教学法主要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通过五个步骤的循序渐进,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变。
第一步,引导学生产生兴趣。
教师首先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有助于学生主动投入学习的状态。
在讲解古代文学时,教师可以通过朗诵古诗、讲故事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二步,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利用感观刺激学生的五感,让学生亲身体验、感知学习的内容。
在讲解诗词时,可以让学生欣赏音乐、观看图片等,让他们从感性方面逐渐了解和认识。
第三步,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
在学生产生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基础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出问题。
通过设立问题,可以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通过让学生解答问题,教师可以检验学生的理解程度,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升华。
第四步,进行巩固和拓展。
在学生进行了一定的理性思考之后,教师要帮助学生巩固和拓展他们的学习成果。
可以选择适当的例子、经典案例等,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和拓展。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彼此交流,共同学习进步。
第五步,总结和归纳。
在上述几步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归纳,让学生从碎片化的知识中提取出重要的思想和结论。
通过总结和归纳,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并将其运用到实际中去。
五步教学法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和主体地位,通过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的过程,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这种教学法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和动力,提高学习效果。
五步教学法在古代教育中被广泛采用,也被现代教育学家们所重视和应用。
诗歌教学的五步法

诗歌教学的五步法一、读通诗句。
诗歌嘛,首先得读得通顺。
就像我们走路得先把路走顺溜了一样。
学生拿到一首诗,先让他们大声地读出来,把每个字的音都读准咯。
有些古诗里的字现在不常用,读音可能比较特别,比如说“远上寒山石径斜(xiá)”,这个“斜”字可不能读成“xié”。
读通诗句就像是给诗歌的大门找到了钥匙,要是连字都读不对,那后面可就全乱套了。
在这个阶段呢,可以让学生多读几遍,第一遍可能磕磕巴巴的,但是读着读着就顺了。
而且在读的过程中,他们能初步感受到诗歌的节奏。
就像儿歌一样,诗歌也是有它自己的节奏的,读通了才能体会到这种节奏美。
二、理解字词。
读顺了诗句,就得开始琢磨里面的字词了。
这就好比我们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得知道他叫啥名字,是做什么的。
诗歌里的字词都很有讲究,一个小小的词可能就蕴含着大大的学问。
拿“春风又绿江南岸”里的“绿”字来说,王安石可是费了好大的心思才选了这个字呢。
之前他用过“到”“过”“入”等字,最后才确定为“绿”,这个“绿”字啊,一下子就把春天那种生机勃勃的感觉给写出来了,它不只是说春天到了江南岸,还让我们仿佛看到江南岸一片翠绿的景象。
所以在教学的时候,就要带着学生一个词一个词地去理解,这个词在诗里是什么意思,有没有什么特殊的用法或者含义。
三、剖析意象。
理解了字词,接下来就要走进诗歌的意象世界啦。
意象就像是诗歌的密码,每个意象都代表着一种情感或者一种意境。
比如说月亮这个意象,在很多诗里都有出现。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里的月亮就代表着思乡之情。
在教诗歌的时候,要引导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然后分析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或者意境。
像“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里面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就营造出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表达了游子漂泊在外的愁苦。
通过剖析意象,学生就能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了。
小古文之五步教学法

小古文之五步教学法五步教学法是一种高效和系统的教学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小古文之五步教学法。
第一步:导入知识在导入知识的阶段,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的注意。
对于小古文这门学科来说,可以通过唤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引用一些古诗词来导入学习内容。
可以用《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来导入关于黄河的文章。
教师还可以通过提问、图片展示等方式来引发学生对话题的思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第二步:呈现学习内容在呈现学习内容的阶段,教师需要准备一些教材和教具,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对于小古文来说,教材可以是一些经典的古文篇章,教具可以是一些与古文相关的图片或文物。
在呈现学习内容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提问和回答问题,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第三步: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的阶段,教师需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或合作讨论,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对于小古文来说,可以组织学生一起朗读古文,分析古文的词汇和句法结构。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相互帮助,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习的效果。
第四步:个性化学习在个性化学习的阶段,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设计一些个性化的学习活动。
对于小古文来说,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设置不同的任务,比如让学生根据古文内容写一篇短文,或者设计一幅插图配合古文讲述。
通过个性化学习,教师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有更大的获得感。
第五步:评估学习效果在评估学习效果的阶段,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和反馈。
对于小古文来说,可以通过考试、作业、口头表达等方式进行评估。
通过评估学习效果,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学习成绩。
小古文之五步教学法是一种有机结合了导入知识、呈现学习内容、合作学习、个性化学习和评估学习效果的教学方法。
通过这种方法,教师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成绩和综合素质。
古诗词五步教学法

古诗词五步教学法
哎呀,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古诗词那可是咱中华文化的瑰宝啊!
今天我就来跟你们讲讲古诗词五步教学法。
第一步,那就是诵读!你想想,读诗就像唱歌一样,得把那节奏、
韵律给读出来。
就好比咱们跑步,得先迈开腿才能跑起来,读诗也得
先读顺了,才能感受到其中的韵味。
比如说读李白的,“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读着读着,是不是那种思乡的情绪就出来啦?
第二步,是理解诗意。
这就像解开一个谜团,得把每个字词的意思
搞清楚。
比如说“疑是地上霜”里的“疑”,不是怀疑的意思,而是好像。
不搞明白这些,怎么能懂诗人到底想说啥呢?
第三步,感受意境。
这就像是走进一幅画里,去亲身体验那种美妙
的场景。
像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你是不是能想象出那
广阔的沙漠、直直的狼烟、流淌的长河还有圆圆的落日?那种画面感,多震撼啊!
第四步,体会情感。
诗人们都是有感情的呀,他们把喜怒哀乐都藏
在诗里。
比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满
满的忧国忧民之情,难道不令人感动吗?
第五步,背诵积累。
这就像存钱一样,把好诗都存在咱们的脑袋里,以后随时都能拿出来品味。
总之,这古诗词五步教学法就像是一把钥匙,能帮咱们打开古诗词那神秘而美妙的大门。
朋友们,你们难道不想试试吗?。
古诗词教学五步法——读、品、想、悟、比

2 . 学生读后作画 、 交流( 鼓励学生走 出诗句 , 想象更大 的空
间) 。 ( 五) 悟— — 感 受诗 歌 的情 感 美
过渡语 : 诗言情 , 每首诗都是诗人情感 的积淀 , 你从这两首 诗感受到 了诗人什 么样 的情感?
1 . 思考 、 交流 。
2 . 用 自己的声音把你 的理解读出来 。 ( 六) 比— —感受诗歌 的空间关 过渡语 : 学 习古诗 , 不能仅仅局 限于眼前 的这一两则 , 还要 拓展开来 , 寻求与之相类似的诗篇 , 从而感 受诗歌 的空间美。
过 渡语 : 诗歌是读不尽的 , 诗 中有画 , 我们只有插上想象的
翅膀, 走进画 中, 才能感受到诗歌的图画美。
绘了一 幅意境雄浑 、 视野开阔的边塞奇景 ; 岑参 的“ 忽如一夜春
风来 , 千树 万树梨花开 ” 比喻新奇 、 想象奇特 , ( 下转 第 1 8 9页)
1 2 7・
3 . 你认为诗 中哪个词句用得好 , 为什么?
4 . 学生思考 、 交流。 ( 四) 想— — 感 受诗 歌 的 图 画 美
丽的画面中飞翔 。 诗 中有画 , 很多抒情诗都具有这个特点。 我们
不妨拿起 画笔 , 去勾勒诗 中美好的画面 , 或在头脑 中想象 , 然后 用 自己的语言描绘 出来 。王维的“ 大漠孤烟直 , 长河落 日圆” 描
无 尽的韵味。因此 , 需要我们细细咀嚼 , 对重点词句反复琢磨 , 不断感 受诗 歌的语言美 。 1 . 结合 注释 , 边读边理解 每句话 的意思 , 然后 用 自己的话
说 说整首诗的意思。 2 . 学 生读 书 、 理解 , 然后交流( 只要 说 出大 体 意 思 即 可 ) 。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用五步教学法教好古诗词
对于文言文的教学,一直是令很多教师感到头疼的问题,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大都有为难情绪,有的甚至是畏之如虎。
我邻居家有一小孩,今年读高二。
有一次他对我讲,他们的语文老师课讲得不怎么样,却很厉害。
当我问怎么厉害时,他说他们老师有一次在讲完一篇文言文后让他们背诵,不想背诵就50遍。
结果他选择了抄50遍。
可当我问他抄的是哪篇文章时,他却说不出题目。
让他随便说两句文中语句我来猜一下,可他尽然一句也记不起来了。
后来还是通过翻书才找到那篇课文,原来是李煜的《虞美人》那首词。
我当时很纳闷地问道:就这么短的一首词,你背不下来也就算了,可抄了50遍,你却连题目都记不住,真是不可思议。
可他却振振有词的说:“我压根就不想学古文,看着头就疼,再说我们现在讲的是白话文,写的是白话文,古文也不用,学它干吗?老师上课,满嘴之乎者也,一会儿什么使动用法,一会儿什么宾语前置,搞得人头昏脑胀,枯燥无聊极了,我们班有好几个同学都选择抄50遍。
”
这件事对我触动很深,如果说是一篇叙事说理性较强、语句比较难懂的文言文,学生不感兴趣那也罢了,可是像《虞美人》这样语言优美,内容精深的诗词,学生也望而却步,
那就值得我们思考了。
究竟问题出在哪呢?是学生的问题还是教师的问题呢?我想这主要是我们师生对文言文教学价
值认识的偏差所造成的。
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识》中说:“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而长期以来我们文言文教学一直重在它的实用价值,而忽略了它的文化、教育和艺术价值。
就连有很高文化艺术欣赏价值的古诗词的教学也深受
此偏差的影响,出现了讲的多、读的少,理解分析能力训练的多、思维表达能力训练的少,以致缺乏对古诗词审美鉴赏创造能力的培养。
针对这些问题,结合古诗词特点我们不妨将古诗词学习分为以下几步。
第一步:精心设问,促进理解。
古诗词特点是:语言简炼,内容精深,往往一句一词乃至一字含有一个或多个文化背景和经典典故。
学生单从字面很难理解透彻,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精心设问,以启发和帮助学生正确理解。
如在学习李煜的《虞美人》这首词时,对于词中喻愁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理解时,我们不妨采用由浅入深层层设问的方式。
第一层从表层提问,此句好在哪里?学生大都能回答此句好在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愁比作江水,具体、生动。
但若问具体在哪里?生动在何处?学生未必能说出。
我们不
妨如此设问:若将此句改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座泰山压心头”好不好。
这样一改同样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愁比作泰山,泰山看起来又高又大,似乎比将愁比作江水还要好?经过师生讨论得出,此句没有原句好。
因为原句以江水喻愁,不仅写出愁之多之大之深,更写出愁之连绵不断、延延无期。
因为江水有源头而无尽头,象征着词人愁苦无期的心情。
而将愁比作泰山,只写出愁之大之重,但泰山无源头而有尽头。
若词人发扬愚公精神兴许能将这座泰山之愁从心头搬走。
因此改句没有原句好。
第二层进一步提问,将此句改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河春水向东流”好不好。
学生可能回答:不行,因为河没有江大,河水没有江水多。
这个回答是站不住脚的,因为除了长江外,黄河要比其他江大得多。
再次经过师生讨论得出:原来此处“江”乃特指长江,词人李煜故都乃在长江之畔金陵,词人望江兴叹,更是激起他心中无限的亡国之疼、故国之思。
第三层设问,能否将此句改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秋水向东流”呢。
此处将春水改为江水,秋天在常人眼里大多是悲秋、秋风瑟瑟、凄凄惨惨,将愁比作秋水不更能体现词人心中冷冷清清、凄凄惨惨之愁苦吗?经过师生仔细推敲,我们可得出此处词人用“春”字,至少有以下两层含义:一是“春”字点明词人写该词时的季节是在春季,该词
写于977年,史料虽无明确记载是什么季节所写,但从文中“小楼昨夜又东风”一句我们可推出是春季,因为这里的“东风”就是指春风,而春天里一般刮的是东风。
二是这里用“春”字有对比的作用,在这个万物复苏、生机盎然、充满希望的春光里,词人心中却充满愁苦,对生活失去信心,对前途充满失望。
由此可见词人心中好一个“愁”字了得,我们不得不佩服此句不愧为千古喻愁名句。
至此通过三次设问,学生经过讨论、琢磨就不难对此句作出正确理解。
如果说我们教师这样讲,还有学生课后记不住此句的话,要问我们教师有几多愁?那将真是恰似万江春水向东流了。
第二步:展开想象,再现诗境。
这一环节就是在学生理解诗词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想象、联想,去想象诗词所描写的内容,再现诗词的意境。
如在学习王维的《山居秋暝》这首诗时,对于诗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几句就极富想象的空间,我们可以采用电影蒙太奇的手法,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的隧道,来到王维生活的时代和环境。
我们就仿佛看到:诗人王维独自漫步在雨后宁静的青山之中,他一边沐浴着晚来的清新而又凉爽的秋风,一边欣赏着大自然的美景,一轮明月缓缓升起,偷偷躲在松林背后,又悄悄地将月光透过松林撒向地面;一
弯清澈的泉水蜿蜒而来,从刚刚入睡的山石上轻拂而过,发出温柔的叮咛声,像母亲唱着摇篮曲。
正当诗人沉浸在这宁静美妙的景色之中时,突然从远处茂密的竹林传来阵阵少女的嬉闹声,诗人走近一看,原来是洗衣归来的浣女,随之从那湖边亭亭玉立的莲叶间窜出一只小渔船来,那时辛苦了一天的渔民带着疲惫和收获回家来了。
至此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雨后山村美景图就跃然展现在我们面前,此时我们可要求学生让他们把自己想象的意境用笔画下来。
这未尝不是一种艺术美的陶冶和享受。
第三步:深入感悟,弄清诗旨。
在理解想象的基础上,学生对诗的内容有了较好的了解,此时我们要求学生感悟作者通过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正确理解诗词的主旨。
如《山居秋暝》一诗中,学生通过理解、想象,了解了作者所描绘的充满闲适自得的山居生活,而诗中两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便是作者由景生情直抒胸怀的反映。
结合王维生平和当时的思想,我们不难看出,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社会的态度。
此时我们可适时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达到文道统一。
第四步:体验品味,陶冶情操。
在对诗词的意境主旨有了整体理解和把握之后,学生就
会自觉地去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写作艺术,可以通过诗词去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和对话,从而聆听先贤古圣们的教诲,学习他们博大精深的思想以及崇高伟大的人格。
可让学生表演性的像作者一样带着情感去吟诵诗词,抒发情感。
如果有条件的话,音乐有MTV,诗词可以拍个PTV即诗词TV,让学生在尽情享受生活乐趣的同时得到艺术美的熏陶。
第五步:作诗。
作诗是对学生诗词学习综合能力的检测,也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手段。
作诗可先从仿诗开始,其实具备一定古诗词修养的学生,大都有强烈的作诗愿望,一旦在适当的条件下,他们往往能够脱口而出。
记得有一次我带学生去白云湖公园郊游,我们坐船渡过白云湖,后弃船登上白云山,学生玩兴大酣,一直玩到日落才下山,来到山下我将学生分两批乘船返回。
第一批船已出发,我在第二批船上,这时岸上有一同学迟迟不肯上船,我上前一问,他却对我吟诗一首:《郊游》,“青山郊游后,暮色惹人愁。
夕阳松间照,湖水身边流。
林喧归少年,碧波荡轻舟。
斗胆向师问,吾可独自留。
”我听罢是又惊又喜,也回敬一首:《劝归》,“景色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劝君赶快走,他日再来游。
”听罢,他只好恋恋不舍的上了船。
受这位同学的启发,以后我在每上完一篇诗词时都要求学生进行仿写,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仿写的质量也越来越
高,有一次在讲完《虞美人》这首词时,有位同学说道,虽然我们现在没有象李煜那样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疼的愁苦,但我们学生有我们自己的愁苦,这愁苦在某种意义上丝毫不亚于李煜之愁,并现场仿作了一首词《虞美人》:“数理化外何时了?作业知多少,小考昨日又答空,故卷不堪落入师手中,雕虫小解应犹在,只是师严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胡波,湖北随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