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偏瘫患者上下肢康复训练
脑卒中偏瘫上下肢康复训练PPT课件

上肢的康复训练
人体的上肢以灵活协调和技能 性运动为主
偏瘫后不容易获得代偿 恢复比下肢差 目的:促进运动、恢复功能
一、双手上举训练
患者双手叉握、患侧拇指在上、掌心 相对
取仰卧位或坐位,健手带动患手上举 过头
作用: 恢复肩胛带、肩、肘、手各关节
的解剖关系 缓解肩痛及上肢水肿
患肢的体位摆放功能位 避免肩关节的拉伤 患手手指分开、手心向上 尽量使用患侧上肢、患手完成可行的动作
十七、利手交换
尽可能用患手完成力所能及的动作,恢 复患手的最大功能,不要废弃患手
因患手功能恢复困难,如患手是利手( 如右利者右手瘫痪)应将手的功能进行 交换,如可训练左手进餐、写字等。
瘫痪下肢 的康复训练
十、手的抓握与松开训练
前提:患手指已能活动且出现分离运动后,才能练习 手的抓握及控制能力
过早训练此动作可加重手指的集团屈曲,应特别注意 抓握的器具应选择直径较大的杯子、球开始,再慢慢
过度到铅笔、火柴棍等 练习抓握的同时,注意练习抓握后的松开训练 治疗者从患手中拉出握住的刷子可刺激屈曲、伸展
十一、滚筒训练
目的:改善关节活动范围,诱发促进 上肢的运动功能
患者取坐位,桌上置一训练用滚筒 患者双手叉握,有健侧带动患侧向前
方滚动滚筒,促进上肢的伸展运动
十二、木钉盘训练
目的:改善关节活动度和手眼协调性,提高运动 和控制能力和运动水平
从粗木钉开始,逐渐过度到细木钉 患者取坐位,双手叉握,由健手协助患手抓起木
另一手控制膝部 嘱患者主动屈曲并缓慢伸展膝关节 刚开始时患者自己难以完成,治疗者可给一
定力量的协助 下肢屈伸的范围、角度从大到小
脑卒中偏瘫下肢的康复训练

图 3 图 4 a 图 4 b
运 动 , 高控 制力 。 提 4 髋 关节 伸展 的控 制训 练( 桥运动 ) 搭
患者取 仰卧 位 , 双膝 , 屈 双脚 撑 于床 面 。令患 者 拾
起 臀 部 并 保 持 骨 盆 呈 水 平 位 , 疗 者 用 一 只 手 压 住 患 治
5 下 肢 届 曲 、 展 的 控 制 训 练 伸
图 6 图 7 图 8
治疗者用 一 只手 控制患 者患 足 , 持足 背屈 、 保 外
作 者 单 位 : 1 0 0广 东 广 州 市 . 州 市 康 复 中心 康 复 治 疗 科 ( 15 0 0 广 石 中婚)2107 | 0 0 7北 京 市 , 国康 复研 究 中 心 附 属 博 爱 医 院 运 动 疗 法 科 中 ( 冬 梅 ) 神 经 康 复 科 ( 立 嘉 ) 作 着 简 赍 : 中 蝠 ( 9 6) 女 , 师 常 、 陈 石 17 , 技 长. 主要 研 究 方 向 : 神经 康 复 。
下 肢 的 主 要 功 能 是 支 撑 体 重 和 行 走 。 脑 卒 中偏 瘫 患者 由于患 侧 下肢 功 能 障碍 , 成行 走 困难 , 此 , 造 因 需 通过 下肢 的 康复训 练恢复 其功 能性 恬动 。
l 利 用 Ma i- i 射 训 练 reFox反
翻 , 一 手 控 制 膝 部 , 患 者 主 动 屈 曲 并 缓 慢 伸 展 膝 关 另 让 节 。 刚 开 始 做 此 动 作 时 , 患 者 难 以 自行 完 成 , 可 由 若 则
维普资讯
国 康 复理 论与 实 践 2 0 0 2年 第 8卷 第 2期 ChnJRe a iTh o yP at , e 0 2 Vo , . i h bl e r r i F b 2 0 , l No 2 8
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障碍的疗效

汇报人:XX
时间:X年X月
-
1 运动疗法的作用 2 运动疗法的实施方式 3 疗效评估
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障碍的疗效
脑卒中是一种突发的脑血管事件,
01
可能导致神经功能缺损,影响患者
的运动能力,表现为偏瘫等症状
下肢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中常见
02
➢ 在另一项研究中:研究者 对12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 进行了为期12周的对比试 验,其中60例接受了运动 疗法。结果显示,接受运 动疗法的患者在平衡能力 、肌肉力量和日常生活能 力方面有显著改善。这表 明运动疗法不仅可以改善 患者的肢体功能,还能提 高其日常生活能力
疗效评估
➢ 在一项对70例脑卒中偏瘫 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中: 研究者发现接受为期8周 的抗阻训练和平衡训练的 患者在平衡能力、肌肉力 量和生活质量方面有显著 改善。这表明针对下肢功 能的特定训练可以有效地 改善患者的平衡能力和生 活质量
在一项随机对照试验中:研究者将7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接受 常规康复治疗,实验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接受为期8周的个体化运动疗 法。结果显示,实验组的Fugl-Meyer运动评估得分在治疗后显著高于对照组, 且步行速度和步幅也有显著改善。这表明运动疗法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下肢运 动功能和步行能力
防止肌肉挛缩
主动运动:患者通过自主 收缩肌肉来完成的动作, 有助于恢复肌肉力量和协
调性
抗阻训练:使用外部阻力 来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
平衡训练:通过调整身体 姿势和重心来提高平衡感
步行训练:针对步态的纠 正和改善,提高行走能力
3
疗效评估
疗效评估
对于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障碍的疗效,多项研究已经进行了评估。以下是 一些相关研究的结果
三级康复治疗对卒中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恢复作用的临床研究概要

三级康复治疗对卒中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恢复作用的临床研究1脑血管病三级康复治疗方案研究课题组(A组)[摘要] 目的探索三级康复治疗对于卒中偏瘫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本研究采用大样本的、多中心的、前瞻性的随机对照研究方法。
各分中心分别随机入选患者,然后患者在脑梗死和脑出血二个层次上区组随机化地被纳入到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组688例,对照组677例,共计1365例,康复组予以三级康复治疗,对照组不予以三级康复治疗,但是一般的神经内科常规诊疗同康复组,分别于入选时,病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末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进行上下肢运动功能状态的评测。
结果入选后脑梗死和脑出血康复组患者的上下肢运动功能测评积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脑梗死康复组入选时,病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末评分分别是:28、47、65和75分,对照组的评分分别是:26、37、48和55分。
脑出血康复组入选时,病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末评分分别是:23、44、67和80分,对照组的评分分别是:21、32、46和55分。
各阶段肢体运动功能积分差值的比较发现,脑梗死和脑出血康复组患者入选后的功能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6个月随访治疗后,脑梗死和脑出血康复组患者的上下肢运动功能分别改善了47分和56分,而对照组分别改善了29分和34分。
即和对照组相比,脑梗死康复组则多改善18分,脑出血康复组多改善22分。
结论三级康复治疗对于卒中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的提高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基金项目:国家科委“十五”攻关课题基金资助项目[2001BA703B18(A)]通讯作者:胡永善,200040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康复与运动医学系[关键词] 脑血管意外;偏瘫;康复Clinical study of standardized tertiary rehabilitation program in promoting upper and lower limbs motor function in stroke patientsThe Research Group of the Standardized Tertiary Rehabilitation Program in Cerebral Diseases’ PatientsCorresponding Author: HU Yong-shan, 200040 Shanghai,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Huashan Hospital & Rehabilitation and Sports Medicine Department of Shanghai Medical College, Fudan University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standardized tertiary rehabilitation (STR) on the upper and lower limbs’ motor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stroke accompanied by hemiplegia. Methods 1365 subjects were enrolled sequentially from the 22 hospitals, but stabilized in vital life signs in the past week. They were classified into two groups of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hemorrhage while being enrolled, and then randomly subdivided into two groups of test and control, the former was composed of 688 cases, and the latter, 677. Those in the test group were administered STR in addition to routine interventions of neurological medicine, while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only given the routine ones. All patients were assessed with the scale of Modified Fugl-Meyer Motor Assessment (M-FMMA) at the time of the enrollment, at the endof the 1st, 3rd and 6th month after the stroke, respectively. The evaluation was blind on the part of the physician. Results At each of the following post-stroke checkpoints, the scores of the functions in the cerebral infarction or hemorrhage test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P < 0.01). At the entering time, the end of 1st , 3rd and 6th month after stroke, the cerebral infarction patients’ scores were 28, 47, 65, and 75 differently in the test group, and 26, 37, 48, and 55 respectively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cerebral hemorrhage patients’ scores were 23, 44, 67, and 80 differently in the test group, and 21, 32, 46, and 55 respectively in the control group. During the STR, the scores of the functional improvement in the cerebral infarction or hemorrhage test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P < 0.01). By the end of 6th month, the scores went up by 47 or 56 in the test groups respectively, while in the control groups they increased by 29 or 34 correspondingly. In other words, according to the control group, the test group scores went up by 18 or 22. Conclusion Standardized tertiary rehabilitation could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neurological function in the patients with cerebral strokes accompanied by hemiplegia.[Key word] Cerebrovascular accident; Hemiplegia; Rehabilitation 急性脑血管意外又称卒中,大部分患者会遗留有肢体偏瘫,表现为一侧肢体功能障碍[1],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方法,通过6个月规范三级康复治疗,对患者各阶段上下肢运动功能进行测评与比较,来探讨三级康复治疗在改善偏瘫患者的上下肢运动功能方面的影响及意义。
康复训练联合绳带捆绑法对脑卒中后偏瘫下肢运动及平衡功能的影响

8中国乡村医药康复训练联合绳带捆绑法对脑卒中后偏瘫下肢运动及平衡功能的影响钱纪聪 毛文浒 俞佳锋 陈忠强 顾昭华脑卒中患者下肢肌肉无力、伸肌痉挛和伸肌共同模式等常被认为是导致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1]。
也有部分患者会呈现下肢屈肌协同占优势的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的站立支撑和步行转移。
本文采用康复训练联合绳带捆绑法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异常下肢屈肌协同模式,以观察其对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步行能力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1.1 对象与分组 2018年1—12月在嘉兴市中医医院住院的脑卒中偏瘫患者56例,均为首次发病,单侧偏瘫,生命体征稳定,意识清,能配合治疗,可独立或监护下步行至少10m,典型下肢屈肌协同步态,患者知情同意。
排除:合并重要脏器功能减退或功能衰竭而影响下肢运动功能,合并出血性疾病,病灶位于脑干、小脑共济失调患者。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8例。
观察组男14例,女14例;年龄(51.6±6.5)岁;病程(44.1±5.7)天;脑出血13例(46.4%),脑梗死15例(53.6%);偏瘫侧:左侧12例(42.9%),右侧16例(57.1%)。
对照组男16例,女12例;年龄(52.3±7.3)岁;病程(42.3±7.4)天;脑出血11例(39.3%),脑梗死17例(60.3%);偏瘫侧:左侧14例(50.0%),右侧14例(50.0%)。
两组基本情况接近。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包括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平衡训练、步态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等,每次30分钟,每天2次,每周训练5天,连续6周。
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联合绳带捆绑法(一种具有弹性固定的弹力训练带,专利号为ZL201620323179.9)作者单位:314001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嘉兴市中医院康复科(钱纪聪、俞佳锋、陈忠强);福建德化县医院康复科(毛文浒);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科(顾昭华)通信作者:顾昭华,Email:***************进行步态训练,保证每次总训练时间与对照组一致。
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训练指导

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训练指导脑卒中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随着对脑卒中的诊断、治疗、抢救水平的提高,此类患者的死亡率明显降低,但致残率明显升高,据报道可达80%,生活不能自理者的比例达43.2%[1] 。
偏瘫是脑卒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为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早期实施康复训练指导至关重要。
1 心理护理指导脑卒中发生后,大部分患者伴有不同程度心理障碍,主要是焦虑、抑郁,心理护理直接影响康复效果。
1) 首先给患者提供脑卒中有关治疗、预后及相关疾病的可靠信息。
2) 多与患者沟通交流,鼓励患者及时表达自己的感受,使其正确对待疾病。
3)避免任何刺激和伤害患者自尊的言行。
4)让患者和家属参与制订康复训练计划,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5) 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耐心倾听,给予相应的措施,应用疏导法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请康复效果好的病友介绍康复经验,帮助患者树立信心,同时做好家属的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指导。
2 肢体康复训练指导在发病48h 后[2] ,如生命体征稳定,病情未再发展,便可开始进行肢体康复训练。
2.1 首先将肢体放置于功能位[3] 1) 仰卧位:肩下垫一支撑软枕,使患肩上抬前挺,上臂外旋稍外展,肘与腕伸直,掌心向上,手指伸直分开至于分指板上,上肢放在一高度适宜的软枕上,患侧臀下放置枕头,使骨盆和髋前挺,大腿稍向内夹紧并稍内旋。
患腿下也放置枕头支撑整个大腿外侧,防止下肢外旋,足底与床尾放一硬枕,使踝呈90°,足尖向上,防止踝关节跖屈。
2) 健侧卧位:患者胸前放一枕头,使患肩前伸,肘关节伸展放在枕头上,腕指关节伸展,不得垂腕,大拇指与其余四指放置于分指板或用布条卷将其隔开。
患腿屈曲放在另一枕头上,髋、膝自然屈曲,下肢不能外旋,健腿自然放置。
3) 患侧卧位:将患臂小心轻轻拉出避免受压,患肩置于前伸位,肘伸直,前臂旋后,手指张开,掌面朝上,健腿屈曲向前置于体前支撑枕上,患腿在后,膝微屈,踝关节尽量保持90°。
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影响

目前,脑卒中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首要致残疾病,且致死率高,我国每年的新发脑卒中患者在250万例及以上,且大部分患者均会遗留一定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脑卒中后偏瘫运动功能障碍,特别是步行障碍,是脑卒中致残的一种重要因素[1]。
目前主要通过传统神经促通技术为基础的康复疗法来进行脑卒中后的运动功能恢复[2]。
其能够帮助患者提高日常活动能力,改善其生活质量。
传统的训练方法存在一定局限性:采取一对一的训练模式将会导致康复治疗师的数量严重不足,从而加重康复治疗师的负担;且恢复情况也主要依靠康复治疗师的主观判断,没有客观性的定量评估方法,因此会对患者的精准训练产生影响;治疗师的主观经验也会一定程度限制有效的康复效果评估。
近些年来,下肢康复机器人系统(A3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及评估系统)成为了一种新的临床康复治疗方法,其不仅可以降低康复治疗师的工作负担,同时还可增强康复治疗效果,促进功能恢复[3-4]。
因此,其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为了进一步探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予以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将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展开研究,以期为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提供一定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影响罗玲华黄丽钦陈健南昌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江西南昌330008[摘要]目的探讨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50例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其中对照组予以常规基础康复训练,观察组予以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平衡及步行功能。
结果两组治疗前BBS、FAC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BBS、FAC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的BBS、FAC评分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脑梗塞偏瘫康复训练

脑梗塞偏瘫康复训练何时开始起坐训练坐位训练是步行和日常生活动作训练中最基本的,如果病人能坐起,对于进食、大小便、上肢活动均带来很大方便。
坐位进食可以防止呛咳或气管窒息,坐式有利于大便的排出,坐位穿衣方便,坐着轮椅可以四处活动,另外坐位锻炼对预防肺炎、褥疮、泌尿系统感染等均有良好作用。
一般神志转清的脑血栓老人,发病后7~10天;无意识障碍的,在发病第二天;脑出血的老人在发病20~30天,都可以进行坐位训练。
如何进行起坐训练家属在床上放好靠垫,老人以健侧上肢支撑,缓慢坐起。
开始时,可以半卧位(30度左右),每天两次,每次尽量坚持5分钟。
如果老人无头晕、恶心等不适,可以隔天提高半卧位角度,每次l0度;也可隔天延长半卧位时间,每次延长5分钟。
这样交替进行,直至可坐起80度,维持l小时。
在起坐训练同时,还要训练坐位平衡,即用枕头或其他垫子垫在偏瘫一侧上肢外方,背部靠垫。
但在开始时家属要轻轻扶持,否则老人在开始时易向患侧后外方倾倒。
如果能在家属扶持下,背部不靠,静坐1小时,就可让老人坐在床沿,两足着地,或者床前放个小凳,让老人两足踩在小凳上。
也可让老人用健侧手握住床架,家属双手扶住老人两肩,每次保持此姿势20~30分钟,每天3~5次。
再过渡到家属可以放开双手,老人自己能扶床保持平衡坐位,直至老人完全能自行坐稳、站起。
也可以在后床架上系上布带,让老人借力于拉布带练习坐起。
脑梗塞偏瘫康复训练--站立前准备训每天可做3~4次,每次做10遍,做10天左右第一节,老人坐在床沿,两腿分开,两脚着地,以手撑床。
在上肢支持下,身体慢慢地向左右倾斜。
第二节,姿势同第一节,用健侧上肢将偏瘫一侧上肢托起,然后以健侧下肢托起偏瘫侧下肢,交替进行。
每次托起要保持5~6秒钟,然后在手支撑下做躯干左右旋转运动。
第三节,姿势同第一节,使头及身体尽量前屈,每次15分钟。
第四节,姿势同第一节,家属扶住老人两上肢肘部,老人两上肢在胸前交叉,老人使自己臀部略离床沿,身体稍向前屈,并向左右两侧做弯腰动作,每次5秒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患者取坐位,桌上置一训练用滚筒 患者双手叉握,有健侧带动患侧向前
方滚动滚筒,促进上肢的伸展运动
十二、木钉盘训练
目的:改善关节活动度和手眼协调性,提高运动 和控制能力和运动水平
从粗木钉开始,逐渐过度到细木钉 患者取坐位,双手叉握,由健手协助患手抓起木
背屈踝训练
十、利用内翻矫正板站立
患者立位 将患脚侧向踩于楔型板上 依靠重力改善踝关节活动范围
和内翻倾向 此项练习适用于足内翻、足下
垂严重的患者
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 对于脑卒中患者来讲:神经内科是救人 命,康复科治人病
✓ 康复开始的时间应尽早,康复效果最好 的时机是发病后3个月内
✓ 不能强化屈肌的训练(如:健身球、起 身绳)
下肢的主要功能是支撑体重和行走 下肢瘫痪可造成行走困难 训练的目的是恢复其功能性活动
一、良肢位的摆放
髋关节下垫枕,使髋关节
保持内收 膝关节外侧垫枕使膝关节
保持内收 膝关节下垫枕,使膝关节
微屈曲 脚掌下垫支撑板使踝关节
背曲
二、诱发髋关节内收
此项训练适用与偏瘫早期 患者屈仰卧位,双髋、膝关节
于屈曲位时,增加健侧内收运 动的阻力,诱发髋关节内收
十、手的抓握与松开训练
前提:患手指已能活动且出现分离运动后,才能练习 手的抓握及控制能力
过早训练此动作可加重手指的集团屈曲,应特别注意 抓握的器具应选择直径较大的杯子、球开始,再慢慢
过度到铅笔、火柴棍等 练习抓握的同时,注意练习抓握后的松开训练 治疗者从患手中拉出握住的刷子可刺激屈曲、伸展
十一、滚筒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练
目的:诱发、促进上肢的主动运动
五、上肢屈肌痉挛的抑制
患肢屈肌协同运动阶段时,屈肌痉挛明显 治疗者一手握住患者前臂,另一手握住上
臂,缓慢柔和地将患肢的肘伸直,使患肢 处于伸展状态 然后,一手控制患肢使肩关节外展、外旋 、腕背曲、手指伸展,持续数秒,另一手 轻拍或快擦上臂伸肌,刺激伸肘。
六、手指与腕关节痉挛的抑制
够位于前方的治疗者,在回够自己的对 侧肩,并多次重复此动作 在肘屈伸能力提高后,嘱病人在任意角 度停住并保持数秒,目的训练上肢的空 间控制能力
九、前臂运动训练
前臂的运动为旋前、旋后,对前臂进行 关节松动及相应关节活动后,在患者有 一定自主运动的前提下,,可进一步诱 导、加强前臂的运动性
如翻转扑克牌、翻书等训练
将手指放在指槽内 用固定带固定好手指和手掌 分指板可用合适的石膏模型代替 使用不受时间限制
十五、冰水刺激
目的:反射性的抑制手指和手腕屈 肌的痉挛
将患手放于冰水中,浸泡约3秒 可反复3次,间隔数秒
十六、患侧上肢的管理
因为多数患肢的机能恢复至较低水平时, 患者或家属的训练不再强化,易导致功 能的下降,所以要求:
另一手控制膝部 嘱患者主动屈曲并缓慢伸展膝关节 刚开始时患者自己难以完成,治疗者可给一
定力量的协助 下肢屈伸的范围、角度从大到小
六、膝屈曲训练
患者取俯卧位,治疗者站在患侧 治疗者一手握住患者踝部辅助屈
膝,另一手压住患者臀部防止代 偿,做屈膝练习
七、踝背屈训练
患者取仰卧位,治疗者站在患侧 患脚支撑在床上 治疗者用一只手固定踝关节,另一
三、髋关节内收、外展的控制训练
目的:促进髋内收、外展运动,提高控
制力 患者屈仰卧位,双膝屈曲,健侧下肢保
持中立位 患侧下肢在内收外展时保持不同的角度
,进行髋关节内收、外展的控制训练
四、髋关节伸展的控制训练 (搭桥运动)
目的:促进髋关节的伸展,对下部躯干
及骨盆的控制有良好的作用 患者取仰卧位,屈双膝,双脚撑于床面 嘱患者抬起臀部并保持骨盆呈水平位
治疗者一手握住患手四指 另一手握住患手拇指 并将五指及腕关节均置于伸展
位
七、活动伸展的上肢
目的:诱发、促进上肢的主动运动 病人取仰卧位,肘伸展 治疗者辅助患肢上举、外展、内收
或旋转上肢 活动范围由小到大 随着主动性的增加,减少辅助量
八、肘屈伸控制训练
目的:自主屈伸肘关节 病人取仰卧位,肩屈曲,瞩病人用患手
✓ 在肢体功能未达到功能要求时,不能强 求进行进一步功能(如:过早站立、过 早走路、过早持物,易诱发联合反应
谢谢大家 !
治疗者站在患者的患侧,一手把住患者 的膝关节,另一只手刺激臀部,促进患 侧髋关节伸展
当患者能独立完成后,可改为患侧下肢 独立支撑
当患肢独立完成后,可将健侧下肢搭在 患肢上,增加重量,增加难度
五、下肢屈曲、伸展的控制训练
目的:训练下肢的控制能力 患者取仰卧位,治疗者站在患侧 治疗者一手控制患足,保持足背屈、外旋,
钉,移至另一处放下 加大难度时将木钉翻转插至另一木钉盘上 加大难度由患手独立完成 应反复训练,每天训练30min以上
十三、铁棍插盘训练
目的:训练手指的精细动作,改善 协调性,促进运动水平的提高
熟练练习木钉盘后可练习铁棍插盘 方法同类似与木钉盘,因铁棍更细
更适合精细动作的练习
十四、分指板
目的:矫正手指姿势,防止挛缩变 形、抑制挛缩
将重心逐渐移向患侧,维持数秒再恢复 原位
重复进行训练 注意: 初期需治疗者协助伸肘
中期可向长轴方向加压 后期可进行肘关节的屈伸运动 以促进肘关节的运动控制能力
四、治疗球训练
患者取坐位,治疗者立于病人的患 侧与以保护和辅助
病人双手交叉放在球上,将球向前 、后、左、右推
当患侧上肢有独立活动能力后,可 单用患肢推球
患肢的体位摆放功能位 避免肩关节的拉伤 患手手指分开、手心向上 尽量使用患侧上肢、患手完成可行的动作
十七、利手交换
尽可能用患手完成力所能及的动作,恢 复患手的最大功能,不要废弃患手
因患手功能恢复困难,如患手是利手( 如右利者右手瘫痪)应将手的功能进行 交换,如可训练左手进餐、写字等。
瘫痪下肢 的康复训练
只手协助患者踝关节做背屈、外翻
八、屈髋、屈膝训练
患者仰卧位,治疗者站在患侧 治疗者一手托住患足,患者屈
膝并将患肢放到床下 在髋伸展的状态下,由治疗者
协助患者将患脚抬至床面
九、伸髋、屈膝、背屈踝训练
患者仰卧位,治疗者站在患侧 患腿屈膝垂于床边,伸髋 治疗者托住患者患足使其处于背屈
位,并向头侧运动(即屈膝) 协助患者在伸髋状态下继续屈膝和
脑卒中偏瘫患者上
下肢的康复训练
刘 忠 华
上肢的康复训练
人体的上肢以灵活协调和技能 性运动为主
偏瘫后不容易获得代偿 恢复比下肢差 目的:促进运动、恢复功能
二、上提肩胛骨训练
患者取坐位 上臂自然下垂 用力向上耸肩并保持 2—3秒,然后放松
三、上肢负重训练
患者取坐位
肩关节轻度外展、外旋、肘伸展,手指 伸展支撑于健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