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论》自解6页word文档

合集下载

杨云中:王宗岳《太极拳论》心解

杨云中:王宗岳《太极拳论》心解

楊雲中:王宗岳《太極拳論》心解太極拳是中華武術非常重要的里程碑,它將武術、武功引入武道、武學,武道通佛道,武學通聖學。

《太極拳論》就是太極拳極為重要的經典,也是太極拳的心要,它以中華文化、中華智慧、儒釋道三學闡明中華武術,使中華武術成為智慧拳、文化拳、哲學拳、藝術拳、養生拳、武術文練拳。

王宗岳將中華文化核心——太極思維與中華武術融為一體,發明了太極拳;他是太極拳的開拓者、奠基人。

要學好太極拳須由王宗岳《太極拳論》入門,直入太極核心。

一、《太極拳論》釋名太極乃萬物之源、萬物之始、萬物之心、萬物之能、萬物之用,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一切歸太極,太極生一切。

太極:可用儒學「中庸」、「中和」、「中定」;道學「道」、「元氣」、「混元」;佛學「圓覺」、「妙有」、「一心」來理解。

拳:權衡、掌握、拿住、持之。

論:立論,以假名說真理,假即是真。

就是用太極之理來說明武術、武功、武藝、武道、武學,大道一同。

總而言之,心中先確立太極之理: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

陰由陽生、陽由陰生、陰陽互生、互不生;陰極生陽、陽極生陰,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即是陽、陽即是陰,陰陽相濟、含三為一,即為太極。

要在心中反復玩味,了然於心,以此立論來講武術(或世間萬事萬物),都能圓通無礙。

與佛學無住生心(心即太極)如同一理。

不住陰、不住陽、亦不住中;不離陰、不離陽、亦不離中,無住無所不住,即為太極妙用。

明確了太極拳釋名的心義再讀《太極拳論》經文,更為簡明易懂。

二、太極之理「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

」經文一開頭,單刀直入,直指核心。

真理,無理可言;真法,無法可立。

實際太極之理亦無,太極之法也無。

太極者,無極而生;無極乃隱而不顯、非斷滅無。

是為了說明事理建立而已,建立一個太極,以方便說法。

首先將心空下來,萬物由心造,法界由心生,一切唯心所現,唯識所變。

道理、事相可由語言文字來說明。

具體到修煉太極拳,太極者無極而生。

王宗岳《太极拳论》浅解

王宗岳《太极拳论》浅解

王宗岳《太极拳论》浅解《太极拳论》为清代太极名家王宗岳所著,其论点精辟,文字生动,言简意晐,字字珠玑,被历代太极拳家奉为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要练好太极拳不可不仔细研读,深刻理解其中的内容。

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王宗岳《太极拳论》浅解。

王宗岳《太极拳论》浅解一.“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这句话是告诉我们什么是太极。

有不少人,打太极拳多年,你问他什么是太极,却说不出来,也就是说,是在稀里糊涂地打拳。

俗话说,“练拳须明理,理通拳法精”。

练太极,不明理,就难入太极之门,当然,就更谈不上练好太极功夫了。

这里需要弄清,什么是“无极”,什么是“太极”。

所谓“无极”,其本义是“太虚之初,天地未开,混沌未分,动静无始,元气混而归一。

”也就是宇宙的最初状态。

无色无象,无声无臭,无形无端,空空洞洞,混混沌沌。

古人将此名之“无极”,并以“o”表示。

其基本含义是“空”、“无”,但此时却是“无一物而包万物”。

对于人体来说,无极即是虚静,心中一物无所着,一念无所思,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太极”,生于“无极”。

“无极一动生太极,太极动静阴阳分,阴阳开合万物生,生生不息理循环。

”古人在代表无极的圆圈之中画上一对旋转对称,首尾相合的黑白鱼,代表阴阳,黑者为阴,白者为阳,黑鱼中有一白眼珠,代表阴中有阳,白鱼中有一黑眼珠,代表阳中有阴,阴阳交合旋转互为其根,无始无终,绵绵不息,这就是太极图。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无极生太极,太极分阴阳。

阴阳的高度融合就是太极。

明白了“无极”、“太极”、“阴阳”,三者之间的关系,就为我们练习太极拳指明了方向。

“不入无极圈,难成太极图”,要练好太极拳,首先要“静”,使自己进入“无极”状态,全身心地放松, 然后静极生动,在意念的指导下,气沉丹田,主宰于腰,由内而外地按照拳架套路的要领进行练习。

在练习的过程中,注意体会“静极生动,动中求静,虽动犹静”;“开中寓合,合中寓开”;“柔中寓刚,刚中有柔,刚柔相济”;“内动产生外动,外动引导内动”等阴阳关系。

《太极拳论》精解

《太极拳论》精解
场我 就拜王先生 为师 了,从此迷 恋上 已 。 太极拳学而不能 自拔 。 为丰富 ,其理论水平 已经上 升到了哲 历史上有关 太极 拳的文献 资料 极 之 机 , 阳之 母 也 。 阴
释放 的能量 ”。 储存并提升这种能量才
原 文 : 极者 。 无极 而生 。 太 本 动静 是太极 拳修炼 的根本 。
》 蒌
■■■—■
手, 都是些业余 队员 , 我就经 常跟他们
据前辈 云 : 澄清于 15 年 得到 的指点 : 武 82 修炼太极 者 , 也必须懂 得 吕洞 比划 , 当然是各有胜 负 , 因此也 结交 了 原本 时 , 中并 无 “ 谱 太极 拳 ”的字样 , 宾所说 的 “ 个 天地 , 两 四个 阴 阳”, 只 很多朋友 。他们 和我 一样 , 都认 为 : 太 太极拳论是武李两 家后加上去 的。而 有人身的小 阴阳与宇宙 的大 阴阳相互 极 拳是养生 的功夫 ,跟搏击没有 太大 家师常春先生和谭 长科 师叔各 自收藏 交换 、 相互融合 , 才能修炼成天 日的那 一 天 , 家 耳 。 师常春 先生 把我介 绍 给谭 师叔 时说 :
打合一 , 在瞬间把 对方 发放 出去 , 这些
阴 方 辉 璞先师的拳谱 写的是 “ 如平 高手 应该 达 到 了 “ 阳相 济 , 为懂 立 劲” 的境界 。但窃 以为: 发放还不能成 因此他 的诠 释道 : 身躯一 站要 像 我 岁数大了 , 不能来小河 沿 了, 就带 准”, 你
着张方玩吧。” 于是谭师叔领我认识 天平秤 物一样的准确 。而姚继 祖先生 为太极拳 的技击 目的 ,太极拳也 必须 枰 上 了很 多前辈 , 包括 后来的吴本 萍师傅 。 认 为 “ 准”是一 种博 具 , 下一 体 , 要修炼 出一击必杀 的内 力 ,才能称之 为武术 。 不过粘走还是不能丢 , 它是练 一动无有不 动。 谭长科师叔还让 我抄录 了他珍 藏 的拳 旋转 自如 , 至于 “ 偏沉 则 随 ,双 重则滞 ” 一 习触觉功夫 的基础 。 谱, 使我受益匪浅 。 一百 年来争 议最多 。 先看看辉璞先 原 文 : 为论 , 是 甸甸真切 并无一字 原文 : 察四两拨千斤 之句 , 非力 句 , 显 非有夙慧者不能悟也。先师 生所藏 的拳谱 : 双重 为病 失 于填实 , 敷衍陪衬 , “ 胜 。观耄重能御众之形 , 快何能 为?

详细解读《太极拳论》

详细解读《太极拳论》

详细解读《太极拳论》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不动为无极,己动为太极。

空气磨动而生太极遂分阴阳,故练太极先讲阴阳,而内包罗万象,相生相克由此而变化矣。

太极本无极生,而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练太极,心意一动则分发四肢,太极生两仪四象八卦九宫,即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

静本还无极心神合一,满身空空洞洞,少有接触即知。

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

与人对敌,如推手或散手,无论何着数,有大圈,有小圈,半个圈。

阴阳之奥妙,步法之虚实,太极之阴阳鱼,不丢顶之理,循环不息,变化不同,太极之理则一也。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弥长,退之则愈促,仰为上,俯为下。

敌欲高攻,吾即因而高之而不可及;敌欲押吾下,因而降使敌失其重心。

与己说,仰之弥高眼上看,心想将敌人掷上房屋;俯之弥深,想将敌人打入地内。

班侯先生有轶事,六月某日在村外(即北方收粮地方)场乘凉,突来一人拱手曰:“访问班侯先生居处。

”答:“吾即杨某也。

”其人疾出大食中三指击之,班侯师见场有草房七尺高,招手说:“朋友,你上去罢。

”将其掷上,又言:“请下罢,速回医治。

”乡人问曰:“何能掷其上?”曰:“仰之弥高。

”乡人不解其说。

北方有洛万子从学焉,习数年,欲试其技。

班侯师曰:“将你掷出元宝式样可乎?”万笑曰:“略试之。

”较手如言,两手两脚朝天,右胯着下如元宝形,入地不能,将胯摔脱矣。

医好,至今腿略颠跛。

此人拳甚好,其人至今还在,常曰:“俯之弥深,利害极矣。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与人对敌,不出有一定架式,使敌无处入手。

如诸葛用兵,或攻或守,敌莫能预测。

谚云:“不知我葫芦卖的是什么药。

”敌不知我练太极有审敌之法,如搭手素熟懂劲,我手有灵动知觉,敌手稍动我早知来意,随手凑巧以发即出。

如离远用审敌法,以望即知其动作。

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王宗岳太极拳论原文注解

王宗岳太极拳论原文注解

古拳谱】王宗岳太极拳论原文注解修炼太极拳者,多熟知《王宗岳太极拳论》,在太极门中开宗立派者,更是引用拳论之语,为其宗派技法之理论基础。

王宗岳相传为明朝万历年间人,更有民间传说他的太极功夫为张三丰亲传。

但据河南省博爱县地名办公室魏美智先生考证,《王宗岳太极拳论》实为其师李鹤林于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 年)二月二日在唐村讲武堂所作的一篇训论。

由于李家有“未成功器,勿名师门”之严训,王宗岳先生没有注明老师李鹤林的姓名。

太极拳是否张三丰所创,张三丰所创之太极拳架式、套路是什么样式,今天已无法考实,而《王宗岳太极拳论》与其他有关著述,则白纸黑字留传至今,成为毋庸置疑的经典,因此,王宗岳(或其师李鹤林)实是可考的太极拳的创始人,以后各派各式,具出诸门下,万变不离其宗,也要用拳论之语,来考量其是否正宗。

犹如道教,尊原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上三清”为最高神,实际的创始人可以说是春秋时的老聃。

一部《老子》,是文本意义上的道教的原始经典,《太极拳论》亦复如是。

但以我四十多年学研太极推手的体会,这三百六十三字(不计标点符号)的太极拳论,语辞通俗,意义深奥,真正登堂入室者恐千万人中无一二。

现在的环境,修习太极拳者比之五六十年前已大大减少,学太极拳也为了养生锻炼,学太极推手不过是提高学拳兴趣的辅助手段,太极推手比赛规则也离此项技击运动的特点(也是其优越性)远矣,一般来说,参加这项运动的基础人群少了,提高就更困难了,太极拳论所说:“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并非杞人之忧。

但从另一方面说,随着中华传统文化日益被公众重视,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太极拳中文化积淀非常深厚,从太极拳术比较直感的角度,也有利于形象地领会中华文化的真谛,或者也是太极拳精义重新显发于世,或至少能于后世传承不绝的大好时机。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故此不揣浅陋,作此夹注心解,以期抛砖引玉。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太极功夫更要面授机宜,亲身体验,勤加修炼,但有正确的理论引导,或可以少走歪路,也不至于买犊还珠。

牛春明《太极拳论》解

牛春明《太极拳论》解

牛春明《太极拳论》解原注云:此系武当山张三丰老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武艺之末也。

太极拳论{原文}:未有天地以前,太空穷之中,浑然一气,乃为无极。

无极而太极。

太极者,天地之根(HAI),万物之原始也。

解:由于太极处处分虚实----即阴阳,而我国的阴阳学说是由太极图而来的。

同时,我国古代学者,是用太极学说来解释宇宙和地球的起源,所以在太极拳的论文中,便先讲太极的由来。

这一段原文是说:在天地未形成以前,大宇宙是完整一体的,这各状态叫无极。

经过不知多少年后,地球在宇宙中诞生,绕着太阳运转,球表面有阴有暗,这种状态叫做太极,它是由无极演变而成的。

经过亿万年后,地球上有了大气层,天地分明,生命也随之出现,所以说太极是地球的根本,也是地球上生命起源的开端。

{原文}:“太极拳者”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

解:练太极拳,与练其他拳种不同,首先在于不用力,因为不用力方可使全身轻灵自如,练拳时还要注意使前后各式动作连接起来,比来绵绵不断地练下去,不可中断,这样才能使周身灵活无滞,气血畅通。

{原文}: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无使有凹凸处,无使有断续处。

解:练拳时随着动作的变转虚实,一面使气下沉,一面使气保持动荡状态,以易于调用;也就是使气上下自如,不可屏住气,因为屏气则动作就僵硬不自然,气也不易调动;同时,神意要专一不可散乱,使气随神意而行,贯串在外部动作上,动作自能圆活,这时务要使三者相辅而行,不可有缺此少彼或相互不连贯的地方,更不可有突出或凹下的地方,困为不论是动作的凹凸或神气的盛衰,都容易为人所制。

{原文}: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

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

解:太极拳术呼吸深长,上可至顶,下可达踵,即是能使气上下无间的周流全身。

在需要的时候,其根由脚而达于腿、腰、顶,以臂腕手指,这乃是一气的完整。

比如推手时以手发人而跌出,其力并非尽手指之力,乃是发于脚。

王宗岳《太极拳论》全文注解阐释

王宗岳《太极拳论》全文注解阐释

王宗岳《太极拳论》全文注解·阐释王宗岳《太极拳论》全文注解·阐释王宗岳《太极拳论》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①,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②。

由着③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④。

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领顶劲⑤,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

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⑥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准⑦,活似车轮。

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

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阐释】先贤王宗岳以“太极”立论,阐述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理、法、术功,形、意、体、用,及修炼方法、准则、规矩、规律和攻防功夫艺境升华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其所论述的传统拳学之宗旨适用于传统拳术各门派、各拳种,不独为太极拳门派的专著。

太极,乃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易经》天人合一学说中的一个哲学命题。

虽然王宗岳先生以“太极”立名,但如深刻分析其所论的全部内容,则囊括了《易经》天人合一学说中“无极、太极、两仪、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星、八卦、九宫、十精”的全部内容。

故欲精通王宗岳《太极拳论》中之深刻内涵及其意义,必须精心研习《易经》,才是方便之门径。

历代先贤中,以《易经》天人合一学说的理法研究、论述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境升华之内容者可谓代不乏人。

王宗岳的《太极拳论》通解

王宗岳的《太极拳论》通解

王宗岳的《太极拳论》通解《太极拳论》是拳界公认的经典。

近日在百忙之中完成心得《通解》,这一心得主要参考《沈寿注》及其他相关文论,加上自己的理解。

心得粗疏之处难免,仅作留存。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拳论》首句开章明义,从“太极”的解释入手,解释太极拳名。

就是说,什么叫太极,什么叫太极拳?名正,则言顺。

我们考证“太极”这个词,沈寿说最早见于《易经?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唐代孔颖达(574-648)注:“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太初,太乙也。

”两仪,就是指天地,天为阳,地为阴。

这里说太极是由“无极”孕化而出,又是阴阳的母体。

这里是从我国古代朴素辩证法思想出发,阐释变化的道理。

也就是说天下的各种物体都是可以分为阴阳的。

比如说,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

生物中雄性称为“阳”,雌性称为“阴”。

动作中“开”为阳,“合”为阴,向上为“阳”,向下为“阴”。

诸如此类,这样理解“阴阳”,实际上也就不神秘了。

“无极而生”这一句话,是与《老子》中“有,生于无”的观点一致的,这显然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宇宙生成观。

在古代,人们没有能力去解释世界的根源时,一些古代先贤圣哲就辩证的理解为“有,生于无”,当然这与我们今天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是不一致的。

但我们不能一概否定古人的思想中的合理内容。

这里我们可以理解古人以“太极”作为拳艺套路的命名,其重点是在于把阴阳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具体地运用到拳术中,同时也是用“取象于天”的形象譬喻,来为武术教学服务罢了。

《太极拳论》的第一句话的来源沈先生说是根据宋代理学家周敦颐(1017-1073)在《太极图说》中所说的“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无极而太极”等语。

所以我们理解这句话时,首先知道太极拳中的一动一静、一开一合、上下相随、前进后退等等都是符合辩证法的;其次要知道在套路的起势,由无极势一抬手,由静而动,就是“无极而太极”了,其实没有必要从更深的层次理解是不是“唯心主义”的,没有那么神秘,要求在全身放松静养之后,慢慢开始运动,开始做第一动作就是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拳论》自解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太极,是由无极演化而来的,其中时刻含有动静转换的预兆,是阴阳的对立统一体。

同样,太极拳都是由无极桩而起势的,太极拳处处时时刻刻都准备着进行动静虚实阴阳的相互转化。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太极拳运动中招式变换运动时,就要分阴阳,辨虚实。

而太极拳运动中每一招式静止定势时阴阳合一,虚实一体,不过这只是瞬间的,并且也预备着下一动作的分虚实。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过,动作幅度过大超过度,也可称为“贪”,贪容易出现“顶”的毛病;不及,动作幅度过小不到度,也可称为“欠”,欠容易出现“丢”的毛病。

太极拳运动讲究中正,动作幅度适度。

不能大而过度,也不能小不及度,要不贪不欠。

过和不及都会使身体失中。

与人交手要在保持自己身体不失重心的前提下迁就顺从别人的动作,随对手的弯曲伸展变化而调整自己的动作,不能与人顶劲抗力。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与人交手如果对手用强硬之力对付我,则我就应该用柔活劲化之,这在太极拳中称之为“走”。

要时刻让自己处于对敌的有利形势,而使对手处于不利的形势,这在太极拳中称之为“粘”。

“走”用以化敌,“粘”用以制敌。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对手出手迅速我就快速地招架他,对手出手缓慢我就柔缓地应付他。

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

虽然太极拳运动动作千变万化,但是其拳理原则却是唯一不变的。

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太极拳运动练习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或者说是三层功夫。

第一层是“招熟”阶段。

招熟,就是熟练动作及具体招数运用阶段。

是知己阶段。

在此阶段,要拜名师学习高质量的标准拳架子。

然后下功夫练架子并不断的经过纠正架子。

赵堡太极拳称为“盘架子”、“捏架子”。

最终,拳架子标准无误并且练习熟练灵活,动作快慢急缓适中,各式连接停顿合理,动作不撇不听不流水,招式运用灵活自如,随心所欲。

此阶段与人交手打人为“招打”。

第二层是“懂劲”阶段。

懂劲,就是体悟明确劲力以及运用劲力阶段。

为知人阶段。

在此阶段,要多请师父做喂劲练习,多与人推手交流,练习劲力的听、引、化、发。

最终达到与人交手对人劲力感知准确,引领合理,柔化巧妙,发放轻灵的境界。

此阶段与人交手打人为“劲打、气打”。

第三层是“神明”阶段。

神明,太极功夫出神入化,全身轻灵空透,无形无象。

此阶段是在前两阶段基础上通过自己不断修炼,多读书明理,广泛研读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书籍及道武医儒释等典籍,用心揣摩,边访各家各派名师交流学习,最终达到的出神入化的神明境地。

此阶段与人交手打人为“意打、神打”。

太极拳练习要遵循上述的拳理原则而循序渐进,首先要下功夫练熟具
体招数,然后通过不断的盘架体会感悟而逐步达到对内劲的听引化发,最终通过不断的与人交流学习读书明理自我修炼而更进一层至出神入化神明阶段。

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然而以上任何一个层次,如果不是经过长时间的刻苦练习、用心研磨都是无法了然通透随心所欲的运用的。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虚,若有若无,轻灵飘渺。

领,脖颈。

丹田,肚脐以下三寸处。

道家谓丹田有三:一居头顶(泥丸宫)以藏神,一居中腕(横膈膜)以蓄气,一居脐下(脐下三寸)以藏精。

此处指下丹田。

下丹田为全身重点所在。

习太极拳者沉气于此则岿然不动,不易撼倒。

头为全身纲领,纲举目张,顶头悬是关键。

故杨澄甫先生说:“丢掉顶头悬,白练三十年。


颈脖放松虚灵,头向上顶劲,气血下沉至肚脐下三寸处。

重心稳固,立身中正,身体不能偏离重心,也不能靠外物支撑自身重心。

运劲若有若无,随心所欲,令人不可捉摸。

“中定”即太极拳的根本。

太极十三势以“中定”为主,其余十二势为辅。

“站住中定,往开里打”(杨露禅语)为推手的秘诀。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太极拳运动就如同一些酒店里安装的旋转门的活动,对手在我左边加力我就让出左边来化解之,对手在我右边加力我就让出右边来化解之。

如果对手扬攻我,我就向更高处引领他使他落空;对手俯攻我,我就向更低
出引领,对手向前攻击我,我就大踏步后撤引空他。

以上要求不能让对方捉到我身上的任何着力点,不给对手做“拐棍”,都是“走”的具体运用。

而对手如果后撤,我则应该紧随其后,不给其空挡,使其逃脱不得,这又是太极拳“粘”的运用。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太极拳运动及其轻灵,稍触即知,稍纵即逝,即使是一片羽毛、一只苍蝇都无法粘落到身上。

这说明太极拳化劲水平之高超。

极小的一点力加到身上都能敏锐察觉并化解掉。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高超的太极拳家与人交手时能够做到让对手捉摸不透我的劲力,摸不透我的意图,而我却能够准确敏感的察觉出对手劲力的轻重缓急,清楚的判断出对手的意图。

使我意在人先,后发先至。

说大丈夫能够所向披靡处无敌手之境地,也许都是由以上诸方法而达到的吧!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
武术技击各种门路派别很多,虽然具体的动作套路有所不同,但大体上不外乎身体强壮的欺负身体虚弱的,动作身手敏捷的欺负身手迟缓愚钝的罢了!
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也。

力量大的取胜力量小的,动作身手敏捷的欺压动作身手迟缓的,这些都是与生俱来的先天本能,不是因为后天学习锻炼而产生的能力。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仔细思考“四两拨千斤”这句话,很显然不是靠先天力量大而取胜的。


看一些上了岁数的老人迎战数人的围攻的情形,仅仅靠快怎么能够做得到呢?再说了,老人动作也根本快不了。

立如秤准,活如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太极拳运动要求两腿支撑身体要有虚有实,两腿既不能平均用力,也不能完全由一腿支撑。

一般要求两腿3:7分担身体重量,实腿为七分,虚腿为三分。

如果身体重量完全由一条腿支撑,即0:10分,则称之为偏沉;如果身体重量由两腿平均支撑,即5:5分,则称之为双重。

在用走法而不辅以粘法,走法过度形成丢,无力自恃,依随不能自主,称为随。

在用粘法而不应变为走法,粘法失度形成抗,转换不灵,僵硬不化,称为滞。

太极拳运动时必须立身中正,重心稳固,劲向上顶,胸内含,背拔起,沉下肩,垂下肘,腰正胯落。

活动起来要像车轮子一样以腰脊为轴,带领着四肢而动,轻灵圆转,支撑八面。

太极拳运动如果身体重心完全集中于一条腿,则易于形成丢的毛病,无力自恃,依随不能自主。

如果身体重心由两条腿平均承担,则易于形成抗的毛病,转换不灵,僵化。

这都会被对手所制。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常常见到有些人练了好多年功夫却不能灵活运用转化,并且交手时都是被对手所牵制,原因都是双重、偏沉的毛病没有弄明白啊!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要想避免这些毛病必须弄明白阴阳的道理。

粘中寓走,走中有粘,两
者融为一体。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交融才是真正的懂劲。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懂劲后越练技艺越精通高超,将这些道理记在脑中常常思考琢磨,逐渐的达到随心所欲的境地。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

本来是要舍己从人,结果人们常常做一些舍近求远的错误举动。

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是为论。

正如古人所说的“失之毫厘,谬之千里”啊!学习的人不能不仔细辨别思考理解啊!所以做了这篇《太极拳论》。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1、生命对某些人来说是美丽的,这些人的一生都为某个目标而奋斗。

2、推销产品要针对顾客的心,不要针对顾客的头。

3、不同的信念,决定不同的命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