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品微生物
乳品中的微生物

乳品中的微生物⏹微生物的进展史⏹差不多微生物⏹乳中微生物⏹发酵微生物微生物的发觉及微生物学的进展1.微生物学的启蒙期—形状学期2.微生物的奠基时期—生理学期3.微生物学的分子时代—分子生物学期微生物学的启蒙时期—形状学期⏹1590年,荷兰人Janssen制作了第一架显微镜;⏹1664年,英国人Robert Hooke用自己设计的显微镜观看软木塞切片,发觉细胞,成为细胞学研究的开创者;⏹第一个详细描述生物学形状的是荷兰的一个显微镜业余爱好者列文虎克。
微生物学的奠基时期—生理学期⏹尽管在十七世纪就通过显微镜发觉了微生物的存在,然而微生物学直到十九世纪才得到进展。
⏹十九世纪两个焦点问题的争辩促使了微生物研究技术的产生。
⏹问题之一:微生物能不能自发产生⏹问题之二:传染病的性质是什么⏹1748年,John Needham提出微生物自生学说,他认为腐败肉汁中的微生物是自发产生的。
当时相当多的人都认同此观点。
⏹法国科学家Louis Pasteur是自生说的最强烈的反对者。
⏹1876年,科赫证实是患病的起因微生物的分子生物学期⏹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从此微生物进入了分子时代⏹半保留复制⏹冈奇片断⏹乳糖操纵子模型:1960-1961雅各布和莫诺,开创了基因表达调控的新机制⏹遗传密码词典:1965年,尼伦博格⏹1952 J.lederberg 提出质粒概念⏹1976年限制性内切酶的发觉⏹1976年以后基因工程菌不同时期观看到酵母细胞结构差不多微生物⏹细菌酵母霉菌细菌⏹细菌类型⏹球菌(Cocci):⏹- spherical shape⏹- 0.4 - 1.5 µ m⏹Examples: staphylococci - form grape-like clusters; streptococci - formbead-like chains⇨单球菌:细胞呈球形,细菌独立存在。
⇨双球菌:细菌细胞分裂沿一平面进行,新形成的两个球形细胞成对排列,如肺炎双球菌⇨链球菌:细胞成链状排列,如溶血链球菌、乳链球菌⇨四联球菌:细胞分裂沿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进行,两次分裂后形成的细胞呈田字形⇨八叠球菌:细胞分裂沿三个相互垂直的方向进行,分裂后每八个细胞特点性地叠在一起。
乳品微生物指标及检验标准介绍

微生物指标监管政策的完善
制定更严格的乳品安全标准
01
针对乳品中的微生物指标,制定更为严格和具体的标准,确保
乳品安全。
加强监管力度
02
加大对乳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监管力度,确保微生物
指标符合标准。
建立追溯体系
03
建立乳品生产全过程的追溯体系,对不合格产品进行追溯和处
理,保障消费者权益。
提高消费者对乳品安全的认知
普及乳品安全知识
通过各种渠道向消费者普及乳品安全知识,提高消费 者的安全意识。
倡导健康消费观念
引导消费者选择安全、优质的乳制品,倡导健康消费 观念。
加强与消费者的沟通
建立与消费者的沟通机制,及时回应消费者关切,提 升消费者对乳品安全的信任度。
THANK YOU
VS
详细描述
李斯特菌在乳品中主要来自加工设备和环 境,也可通过包装材料污染产品。感染李 斯特菌的病例通常在摄入后1-4周内出现 症状,包括头痛、发热、肌肉疼痛等。
志贺氏菌
总结词
志贺氏菌是一种可导致细菌性痢疾的病原菌 ,具有较强的传染性。
详细描述
志贺氏菌在乳品中主要通过感染病牛传播, 也可通过加工设备和环境污染产品。感染志 贺氏菌的病例通常在摄入后1-2周内出现症 状,包括腹泻、腹痛、发热等。
微生物指标的检测结果可以为乳品的生产、加工、储存和运输等环节提供改进和优化的依据,提高乳 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02
乳品中常见的微生物 指标
大肠菌群
总结词
大肠菌群是肠道细菌的一种,通常作为食品污染的指示菌,表示食品是否受到粪便污染。
详细描述
大肠菌群包括大肠杆菌、肠球菌等,主要来源于动物肠道。在乳品中,大肠菌群的存在通常与奶牛的健康状况和 生产过程中的卫生条件有关。
微生物在制造乳制品中的应用

微生物在制造乳制品中的应用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微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和酵母等。
在食品加工行业中,微生物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乳制品的制造中。
本文将介绍微生物在乳制品制造中的应用及其作用。
一、发酵剂的应用发酵是乳制品中微生物应用的主要方式之一。
在乳制品制造中,发酵剂主要是指乳酸菌和酵母。
乳酸菌是一种对人体有益的菌种,它能将乳糖转化为乳酸,并产生一种特殊的酸味。
酵母则是一种能将乳糖转化为乳酸和二氧化碳的微生物。
发酵过程中,乳酸菌和酵母能够分解乳糖,产生乳酸和二氧化碳,从而使乳制品呈现出丰富的口感和特殊的香味。
二、乳酸菌的应用乳酸菌是一类常见的乳制品中微生物。
它能够将乳糖转化为乳酸,并产生一种特殊的酸味。
乳酸菌不仅能改善乳制品的风味和质地,还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
在制造酸奶、酸乳和乳酸饮料等乳制品时,加入适量的乳酸菌能够促进乳糖的发酵,产生更丰富的乳酸,提高乳制品的口感和保质期。
三、益生菌的应用益生菌是一类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微生物,广泛应用于乳制品中。
常见的益生菌有嗜酸乳杆菌、双歧杆菌和酪酸菌等。
益生菌能够调节人体肠道菌群的平衡,提高免疫力,改善消化系统的功能。
在乳制品制造中,添加适量的益生菌能够改善乳制品的营养结构,提高乳制品的功能性。
四、酵母的应用酵母是一种常见的微生物,广泛应用于乳制品的制造中。
酵母能将乳糖转化为乳酸和二氧化碳,使乳制品具有酵母特有的香气和口感。
酵母还能产生丰富的维生素B群和蛋白质,提高乳制品的营养价值。
在制造发酵乳、面包和蛋糕等乳制品时,加入适量的酵母能够促进发酵过程,使乳制品具有独特的风味和营养特性。
五、乳制品工业中的微生物控制在乳制品工业中,微生物控制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过多的微生物污染会导致乳制品变质,降低乳制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因此,乳制品生产过程中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微生物控制措施,如严格控制生产环境的卫生,使用合适的消毒剂进行杀菌处理,以及定期检测产品的微生物指标,确保乳制品的质量和安全。
室内乳制品过程中的微生物污染控制

室内乳制品过程中的微生物污染控制摘要:在室内乳制品加工过程中,微生物污染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微生物可以引起食品变质,产生毒素,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因此,控制室内乳制品过程中的微生物污染非常重要。
本文将讨论通过实施严格的卫生标准、合理的工艺控制、设备及环境管理、员工培训和消毒措施等措施来控制室内乳制品过程中的微生物污染。
通过有效的控制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微生物污染,确保室内乳制品的安全性和质量。
一、引言在室内乳制品加工过程中,由于乳制品的高含水量、丰富的营养成分和适宜的生长环境,微生物易于在其中生长繁殖。
如果未能控制好微生物的生长,就会导致食品的变质和质量下降。
乳制品微生物污染主要来自环境、设备和人员。
二、卫生标准的实施为了控制乳制品加工过程中的微生物污染,首先要对加工场所实施严格的卫生标准。
加工场所的墙壁、地面和天花板应采用易于清洁和消毒的材料,以防止微生物滋生。
同时,应定期清洁和消毒设备和工作台。
保持场所的清洁和干燥,避免潮湿环境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
三、合理的工艺控制在乳制品加工过程中,合理的工艺控制也是控制微生物污染的重要手段。
首先,要严格控制原料的质量,确保原料的新鲜度和卫生安全。
其次,要正确使用各种辅料和添加剂,以确保其不会成为微生物生长的营养来源。
此外,温度和时间的控制也非常重要,加热和冷却的过程应严格按照工艺要求进行,以杀灭微生物和防止食品变质。
四、设备及环境管理设备的清洁和维护对于控制微生物污染至关重要。
设备应定期进行检修和清洁,清除积存的污物和残留物。
此外,还应确保设备的密封性和防护性,防止微生物污染的侵入。
同时,设备周围的环境也需要保持清洁,避免尘土和垃圾的积聚。
五、员工培训员工是乳制品加工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他们的个人卫生对于控制微生物污染尤为重要。
工作人员应定期接受食品卫生和安全知识的培训,了解微生物的危害和预防控制措施。
此外,员工应正确佩戴卫生装备,如工作帽、口罩和手套,以保护食品免受微生物的污染。
牛奶微生物检测标准我国乳制品的标准

牛奶微生物检测标准我国乳制品的标准
在中国,牛奶微生物检测的标准主要参考国家标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牛奶及乳制品微生物检验方法》(GB 4789.5-2013)以及国家标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牛奶及乳制品微生物限量》(GB 2715-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牛奶及乳制品微生物检验方法》(GB 4789.5-2013)规定了牛奶及乳制品微生物检验的方法和程序,包括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霉菌和酵母菌等指标的检测方法。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牛奶及乳制品微生物限量》(GB 2715-2016)规定了牛奶及乳制品中各种微生物的限量要求,以确保产品的卫生安全。
根据该标准,牛奶及乳制品中的各种微生物的限量要求如下:
1. 菌落总数:不超过1×10^5个/ml(牛奶),不超过1×10^6个/g(乳制品);
2. 大肠菌群:不得检出;
3. 金黄色葡萄球菌:不得检出;
4. 沙门氏菌:不得检出;
5. 霉菌和酵母菌:不超过1×10^3个/ml(牛奶),不超过1×10^4个/g(乳制品)。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标准只是基本要求,实际生产过程中,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制定更为严格的内部标准,以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
同时,不同地区和不同产品可能还有其他特定的标准和要求,所以在具体情况下,还需要参考相关地方性和行业性标准。
乳与乳制品微生物检验方法

乳与乳制品微生物检验方法1.菌群总数测定方法:菌群总数测定方法是衡量乳制品中微生物质量的基础方法之一、目前常用的菌群总数测定方法有总计数平板法、液体培养法和荧光素酶法。
总计数平板法是将样品分别接种在琼脂平板上,通过平板上菌落的形成来计数。
液体培养法是将样品接种在适当的培养基中,通过测量培养液的浑浊度或菌液悬浮液中的细菌数量来计数。
荧光素酶法是通过加入荧光素酶底物,菌落会释放出荧光,通过测量荧光强度来计数。
这些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测定样品中菌落总数,从而确定乳制品的微生物质量。
2.根据德国奶酪乳制品行业协会VDF指南的要求,共有500多种病原菌可以检测,包括沙门氏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其他致病菌。
这些方法多是PCR技术、荧光定量PCR技术等。
以沙门氏菌检测为例,主要有传统培养法、分子生物学培养法、酶免的葡萄糖酸盐液体培养基、黄金标准法等多种方法。
其中,PCR技术可以通过扩增沙门氏菌的DNA序列,快速、准确地检测样品中的沙门氏菌。
3.酸奶产品中乳酸菌数量的测定:乳酸菌是酸奶中的一类重要菌群,其数量多少直接影响酸奶的质量。
常用的测定乳酸菌数量的方法有直接显微法、涂布法、测定菌落数量法等。
直接显微法是将样品显微镜下直接观察和计数乳酸菌的数量。
涂布法是将样品涂于适当的培养基上,通过菌落的形成来计数。
菌落数量法是将样品稀释后均匀涂布在琼脂平板上,通过菌落的形成来计数。
这些方法可以可靠地测定乳酸菌的数量,从而评估酸奶的质量。
4.冷藏和储存条件检验方法:乳制品的储存条件对其微生物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常用的储存条件检验方法包括温度检测、湿度检测、pH值检测等。
温度检测可以通过温度计或温度记录器来测量乳制品的储存温度,确保其符合相关标准。
湿度、pH值等的检测可以通过仪器设备进行测量和监控。
这些方法能够及时发现和纠正乳制品储存条件的问题,保证乳制品的微生物质量稳定。
总结起来,乳与乳制品微生物检验方法包括菌群总数测定方法、病原菌检测方法、乳酸菌数量测定方法和储存条件检验方法等。
第十四章乳及乳制品的微生物污染及控制(1)_—乳品微生物学

LOGO
2、牛乳中微生物种类及特点 细菌
致病菌 腐败菌 益生菌
LOGO
致病菌(病原菌)
一般不改变乳与乳制品的性质,但可通过乳传播流行病,对 人、畜的健康有害,甚至危及生命。如溶血性链球菌、沙门 氏菌、结核杆菌等。不允许在乳品中检出。 产生毒素: 外毒素:细菌细胞内释放出的一种毒性蛋白,通常由革兰氏 阳性菌产生。 内毒素:是由于细胞自溶或其他原因破坏细胞,而从细胞壁 上释放的毒性脂多糖,一般由革兰氏阴性菌产生。 主要来源: 来自人体: 伤寒沙门菌、副伤寒沙门氏菌、痢疾志贺氏菌 、霍乱弧菌、白喉棒杆菌、猩红热链球菌 来自牛体: 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 来自人畜: 结核分枝杆菌、流产布鲁氏菌、炭疽杆菌
LOGO
一、鲜乳中的微生物及其腐败变质
乳中微生物:牛乳中微生物的主要类群为细 菌 鲜乳中的微生物来源:乳牛的乳房、挤乳过 程所接触 、环境及牛体本身的污染、贮运过 程中的污染 鲜乳中微生物的变化途径:抑制期、乳酸链 球菌期、乳酸杆菌期、真菌期、胨化细菌期 。
LOGO
1、鲜乳中微生物的污染来源
LOGO
第二节
乳及乳制品的腐败变质
LOGO
牛乳是母牛分娩后,为给犊牛提供生长所需 营养,而从其乳腺分泌出来的物质,它含有 幼小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成分,是哺乳动物 降生后最易消化吸收的完全食物。牛乳的成 分主要包括:水、脂肪、蛋白质、乳糖及灰 分等。
LOGO
正常的牛乳中各种成分的组成大体上是稳定的,但受乳牛的 品种、个体差异、泌乳期、年龄、饲料、季节、气温、挤奶 状况及健康状况等因素影响而有所不同,其中变化最大的是 脂肪,其次是蛋白质,乳糖和灰分含量相对比较稳定。
LOGO
噬菌体
在酸乳和干酪制造过程中,噬菌体污染是后,会导 致产酸速率严重下降,从而影响产品的得率和品质 ,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乳制品微生物学

六、 微生物学检验
鲜乳的微生物学检验
1.含菌数检验:反映乳品受微生物污染的程度。 涂片计数法或稀释倾注平板汁数法等 2.大肠菌群最近似数测定: 说明乳品可能被肠道致病菌污染的程度。
3.鲜乳中病原微生物的检验:
常见的病原菌,如结核杆菌、布氏杆菌、溶血性 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道致病菌等的检查。
作用:繁殖速度快,使鲜乳 均匀凝固;产生芳香物质; 抑制一般腐败性微生物生长。
常见乳酸菌比较
名称 乳杆菌属 形态 革兰染色 代谢类型 最适生长 分解物 温度 长杆,成 + 化能异养 30~40度 糖类 链 兼性厌氧 弯曲、棒 + 状、分支 状 球形或卵 + 圆形 发酵产物 分布 常见菌属 双歧杆菌属 大部分终 产物为乳 酸 化能异养 37~41度 碳水化合 主要为乙 严格厌氧 物 酸和乳酸 化能异养 37度 兼性厌氧 动物消化 嗜 酸 乳 杆 道、蔬菜、 菌,干酪 食品 乳杆菌 人、动物、 两栖双歧 蜜蜂肠道 杆 菌 , 短 双歧杆菌 碳水化合 主要产生 血液 嗜热链球 物 乳酸 菌
变质牛奶
牛奶发臭,呈豆腐脑状,表明 已经变质,不能饮用。 已经变质的牛奶绝对不能再饮 用饮用了变质的牛奶会危害人体健 康,轻的拉肚子、消化不良,严重 的可能导致过敏、中毒。 常温奶不要放置太久,最好在 距离出厂时间一个月内饮用,这样 营养成分流失不多。
二、 生物类群及特征
1、 乳酸菌
定义:乳酸菌是一类能使乳 汁发酵产乳酸的细菌群细菌 总称。
大肠 菌群 最近 似数 测定
5 、胨化菌期
乳凝块被消化(液化)、 乳液的pH 逐步提高向碱性 方向转化,并有腐败的臭 味产生的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82)
牛奶的变质
凝固
甘性凝固:蜡样杆菌、枯草杆菌、变形杆菌、 液化链球菌等细菌产生凝乳酶(rennin)所致。 酸凝固:牛奶加酸或由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 使酪蛋白凝块而沉淀。
Copyright© 2007, 3M. All Rights Reserved.
(26/82)
牛奶的变质
产气 (gassy fermentation) 牛奶中含有乳糖,含量为4.5-4.8%。大肠埃希氏 菌、产气肠杆菌等G㈠肠杆菌,能分解乳糖,产 酸并产气。 产碱:粪产碱杆菌对奶中有机盐可分解形成碳酸 盐,使牛奶变为碱性。
(29/82)
Copyright© 2007, 3M. All Rights Reserved.
牛奶的变质
粘稠化(ropiness) 低温储藏的牛奶如果污染了某些微生物,会生 成一种外聚糖,外聚糖的积累可引起牛奶发粘。 引起发粘的细菌多来源于水的嗜冷菌,常见的 有假单孢菌属和产碱杆菌属细菌,在低温时仍 能繁殖。能产生粘稠化的细菌还有枯草杆菌、 大肠埃希氏菌、肠膜状明串珠菌等。
Copyright© 2007, 3M. All Rights Reserved.
(7/82)
生鲜牛乳微生物
需氧嗜温菌 嗜冷菌 嗜热菌 芽孢菌 致病菌
Copyright© 2007, 3M. All Rights Reserved.
(8/82)
需氧嗜温菌
乳酸菌
链球菌属、串珠菌属、乳酸杆菌属
肠杆菌科
Copyright© 2007, 3M. All Rights Reserved.
(23/82)
生鲜牛乳微生物
需氧嗜温菌 嗜冷菌 嗜热菌 芽孢菌 致病菌
Copyright© 2007, 3M. All Rights Reserved.
(24/82)
与牛乳变质相关的微生物
Copyright© 2007, 3M.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2007, 3M. All Rights Reserved.
(2/82)
3M PetrifilmTM微生物测试片
细菌总数
大肠菌群
快速大肠菌群
高灵敏度 大肠菌群
大肠菌群 /大肠杆菌
Copyright© 2007, 3M. All Rights Reserved.
肠杆菌
霉菌酵母
金黄色葡萄 环境李斯特菌 球菌
Copyright© 2007, 3M. All Rights Reserved.
(10/82)
乳酸菌
乳酸球菌科 链球菌属 串珠菌属
乳酸杆菌科 乳酸杆菌属
Copyright© 2007, 3M. All Rights Reserved.
(11/82)
生鲜牛乳微生物
需氧嗜温菌 嗜冷菌 嗜热菌 芽孢菌 致病菌
Copyright© 2007, 3M. All Rights Reserved.
(17/82)
嗜热菌
主要嗜热菌
嗜热脂肪芽孢杆菌 嗜热链球菌 嗜热乳杆菌 嗜热解糖梭状芽孢杆菌 嗜热链霉菌 干酪链霉菌
Copyright© 2007, 3M. All Rights Reserved.
T/°C
opt
T/ 分离源 °C
多数假单胞菌属细菌能使乳和乳制品蛋白分解,从 而导致产品变质
Copyright© 2007, 3M. All Rights Reserved.
(15/82)
假单胞菌属 (pseudomonas)
产荧光色素 能发酵葡萄糖 会分解脂肪和蛋白质 最适温度约20 °C 大部分对防腐剂具有抵抗力 生长需要较多水分 盐、糖作用可降低其活力 加热易被杀死
(20/82)
生鲜牛乳微生物
需氧嗜温菌 嗜冷菌 嗜热菌 芽孢菌 致病菌
Copyright© 2007, 3M. All Rights Reserved.
(21/82)
芽孢菌
芽孢菌为典型的内生孢子,革兰氏阳性菌,是芽孢菌科
(Bacillaceae)菌群的总称。
芽孢杆菌属(Bacillus)
枯草芽孢杆菌、炭疽芽孢杆菌、蜡状芽孢杆菌等
埃希氏菌属、肠杆菌属、耶尔森氏菌属
丙酸菌 丁酸菌 假单胞菌属
铜绿假单胞菌(P. aeruginosa) 嗜麦芽假单胞菌(P. maltophilia)
Copyright© 2007, 3M. All Rights Reserved.
(9/82)
乳 酸菌
乳酸菌 指分解乳糖产生乳酸的细菌 同型发酵乳酸菌 发酵乳酸只能产生乳酸的乳酸菌 异型发酵乳酸菌 发酵乳酸产生乳酸并同时产生酒精、乙 酸、CO2和氢的乳酸菌
Crit.
50~65 40~45 50~62.8 55~62 50 40~60
(18/82)
70 52 65 68 60
腐败食品 牛乳、乳制品 灭菌乳及酸奶 罐头食品 干草 灭菌乳、干酪
嗜热脂肪芽孢杆菌
Bacillus stearothermophilus
65°C能生存 可用作发酵剂 抗酸性弱,pH 5.0以下停止生长 不是来自牛乳本身,而是来自淀粉、糖或谷物 等配料 孢子耐热,但营养体对不良条件敏感
Copyright© 2007, 3M. All Rights Reserved.
(13/82)
嗜冷菌
乳中常见嗜冷菌是革兰氏阴性杆菌,主要是假单孢菌。革兰 氏阴性嗜冷菌在巴氏消毒后无法存活,所以主要通过加工后 污染的途径污染产品。产孢子的嗜冷菌有腊样芽孢杆菌等。 嗜冷菌可能会在用于冲洗设备的供水设备中少量存在,因此 脏的设备或冷却不足时会导致乳品中污染较多的嗜冷菌。 嗜冷菌会产生蛋白酶和脂肪酶。这些酶很难被巴氏消毒或其 它热处理方式灭活,所以最终会影响乳品的质量。研究表 明,蛋白酶和脂肪酶在150度时的D值为5s和84s。 控制:牛奶进入贮存罐3 h内迅速冷却到4 ℃;原料奶在4 ℃ 条件下贮存不得超过24 h;原料乳采集和加工过程中嗜冷菌 控制;可以将冷藏温度降至2 ℃,或充二氧化碳气体。
Copyright© 2007, 3M. All Rights Reserved.
(31/82)
乳品加工过程中的微生物监控
Copyright© 2007, 3M. All Rights Reserved.
(32/82)
巴氏杀菌乳的生产
原奶
革兰氏 阳性菌
牛奶
巴氏杀菌乳
HTST 后革兰氏阳性 菌能存活: 芽孢杆菌, 葡萄球菌, 链球菌
Copyright© 2007, 3M. All Rights Reserved.
(30/82)
牛奶的变质
变色(colour fermentation): 牛奶正常为乳白色不透明液体,脱脂后透明 度增加略带兰色。饲料中含胡萝卜素高时, 可稍带黄色。牛奶变质后可出现异常颜色, 多由微生物引起。假单孢菌属中很多能产生 色素。奶被污染后,细菌产色素呈现不同颜 色,如黄色、蓝色、红色等。
恶臭假单胞菌
P. Putida
荧光假单胞菌
P. Fluorescens
腐败假单胞菌
P. Putrefaciens
绿针假单胞菌
P. chlororaphis
Copyright© 2007, 3M. All Rights Reserved.
(16/82)
生鲜牛乳微生物
需氧嗜温菌 嗜冷菌 嗜热菌 芽孢菌 致病菌
HTST后革兰氏阴性菌 会被杀死:大肠菌群, 大肠杆菌和 假单胞菌
HTST
牛奶
消毒奶储罐
巴氏奶储罐
牛奶
灌装机
罐装
管路和阀门 革兰氏 阴性菌
管路和阀门
革兰氏 阴性菌
Copyright© 2007, 3M. All Rights Reserved.
革兰氏 阴性菌
(33/82)
革兰氏 阴性菌
革兰氏 阴性菌
(3/82)
3M TECRA致病菌检测产品
沙门氏菌、李斯特菌、大肠杆菌O157、弯曲菌、金葡
Copyright© 2007, 3M. All Rights Reserved.
(4/82)
3M ATP检测仪
Copyright© 2007, 3M. All Rights Reserved.
(5/82)
产碱菌 链球菌 肠球菌 乳酸杆菌 捧状型菌 微杆菌 芽孢杆菌 梭状芽孢杆菌属
(34/82)
巴氏杀菌乳生产中的检测
原奶 细菌总数,芽 孢,耐热菌,嗜 冷菌 巴氏杀菌乳 细菌总数、大肠菌群 细菌总数、 大肠菌群
牛奶
Copyright© 2007, 3M. All Rights Reserved.
(14/82)
牛乳、乳制品的主要低温菌种类和出现率(%)
菌株 假单胞菌属 气单胞菌属 产碱杆菌属 无色杆菌属 黄杆菌属 产气大肠杆菌 属 微球菌属 链球菌属 节枝菌属 其它 冷藏消毒乳 36.1 - 8 51.3 0.4 2.1 - - 2.1 - 16.0 3.0 - 26.0 8.0 生乳、市乳 47 - 冷藏消毒乳 90.7 3.0 - - - 5.6 - - - 0.7 牛乳、乳制品(两种样品) 43.0 3.1 - 20.4 10.2 11.6 4 - - 7.7 52.0 - 4.6 27.6 2.2 4.0 5.0 3.3 - 1.3
Copyright© 2007, 3M. All Rights Reserved.
(12/82)
嗜冷菌
psychrotrophs
假单胞菌属 (pseudomonas) 明串珠菌属 (Leuconostoc) 醋杆菌属 (Acetobacter) 奈瑟氏球菌属 气单胞菌属、色杆菌属和黄杆菌属 微球菌属(Micrococcus) 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