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1《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1《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古诗《古诗三首》的主题和意境。
2.能够通过诵读和朗读古诗来感受古诗的韵味。
3.能够运用适当的语音语调朗读古诗。
4.能够简单描述古诗的意境和格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古诗《古诗三首》的意境。
•教学难点:运用适当的语音语调朗读古诗。
三、教学准备1.教材:《古诗三首》课文。
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录音机。
3.学具:学生课本、笔记本。
四、教学过程1. 导入•让学生看到题目《古诗三首》,询问学生对古诗的了解,并引导他们谈一下自己对古诗的想法。
2. 学习新诗1.让学生单独阅读第一首古诗,理解古诗的意境并朗读。
2.引导学生讨论古诗的主题、情感以及意象等内容。
3.通过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古诗的构思和表达方式。
3. 讲评1.教师对第一首古诗进行点评,指导学生理解古诗的内涵。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关键词、核心句,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古诗的主旨。
4. 学习第二首古诗1.让学生朗读第二首古诗并讨论。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第二首古诗的情感表达和意蕴。
3.让学生分组进行古诗朗读比赛,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
5. 学习第三首古诗1.学生认真阅读第三首古诗,理解古诗表达的情感。
2.学生群体讨论古诗的语言运用和诗意表达。
3.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首古诗,体验古典诗歌之美。
6. 教学反思1.教师与学生一起分享本堂课的感想和收获。
2.教师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完善。
3.教师鼓励学生继续欣赏古诗,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教授《古诗三首》,让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
课上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让学生在朗读古诗中感受语言之美和情感之深,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加强学生审美情感的引导,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悟古诗的内涵。
同时,教师在点评中应更加注重学生的表现,帮助每位学生在诗歌朗诵中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一)第一课时(《牧童》)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
3.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
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
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
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
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
(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铺,铺开。
弄,逗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2.反馈:你读懂了什么?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二则[名师教学]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二则[名师教学]](https://img.taocdn.com/s3/m/ebff9b9ef121dd36a32d82f9.png)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二则《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之一【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2、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3、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
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学习重点】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回顾激趣我们曾经学过不少关于描写儿童的诗,你还记得吗?试着背一背。
二、初读诗文,展现画面1、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两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
请同学们朗读两首古诗。
在学生朗读中,注意正音。
“蓑”读suō,“遮”读zhē,不要读成平舌音。
2、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你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三、精读诗文,走近画卷1、你最喜欢哪首古诗?选一首自己研读理解。
2、自由组合小组,合作探究,选择一首诗进行研读,了解诗意,理解字词,逐句解决。
3、老师参与学生的研究。
四、品读诗文,走进画卷1、学习第一首诗:⑴“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你感受到了什么?六七里方圆的原野铺满了青青的野草,三四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微微的晚风传来。
可以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两句。
⑵“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你看到了什么?说说感受和意思,然后朗读。
牧童牧牛回来已到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无忧无虑,还没脱下蓑衣就躺在院子里,悠然自得地看那渐渐升起的明月。
可以感受到的是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⑶诗句中描写了牧童归来后的场景,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从哪里看出来的?一个“弄”,一个“卧”。
(可爱、调皮、疲倦。
)⑷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加上自己的想象,把两句诗意连起来说一说。
2、学习第二首诗:⑴“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一只小船上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把篙收了,棹停了,坐在船上。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说课)

设计(人教版五年级
汇报人:
说课)
2023-12-31
目录
•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分析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教学过程设计 • 评价与反馈 • 作业布置 • 教师自我反思
0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三首古诗词的生字、生词,理解诗词的基本 01 含义。
了解三首古诗词的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 02
06
作业布置
基础作业
背诵并默写《泊船瓜洲》 、《秋思》和《长相思》 三首诗词。
收集与本课诗词主题相关 的诗句,加深对诗词的理 解。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课堂 所学知识。
拓展作业
创作一篇以“思乡”为主题的 小作文,运用所学诗词中的意 象和情感表达方式。
搜集并阅读其他诗人所写的思 乡诗词,比较与本课诗词的异 同点。
新课教学环节
总结词:深入理解
详细描述:逐首讲解《古诗词三首》中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意境和含义 ,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味。
巩固与拓展环节
总结词:巩固知识
详细描述:通过背诵、默写、填空等形式,巩固学生对古诗词的记忆和理解。同时,提供一些相关的古诗词,引导学生进行 拓展阅读,丰富学生的古诗词积累。
02 作者介绍
了解三首古诗词的作者生平、创作风格及作品影 响。
03 作品地位
阐述三首古诗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以及它们对后世的影响。
重点词句解析
01 难解字词
挑选课文中的生僻字、多音字和易混淆字,进行 辨析和解释。
02 诗句赏析
选取课文中的经典诗句,深入解析其语言特点、 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学生活动设计
小组朗诵比赛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设计

要求:插图要富有创意,能够体现出诗词的主题和情感,色彩搭配和谐。
4.研究性学习:分组研究一位古诗人,了解其生平、作品特点、艺术成就等,撰写一篇研究报告。
要求:报告内容要详实,观点明确,论述清晰,体现出对古诗词的深入理解。
5.课后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与古诗词相关的书籍,如《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拓展知识面,提高文学素养。
要求:做好阅读笔记,记录自己的心得体会,与同学分享阅读感悟。
4.学会运用关键词、关键句进行诗词解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讨论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内涵和美感。
2.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音乐、动画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3.设计丰富的课堂活动,如诗词接龙、角色扮演、创意绘画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和鉴赏方法。
2.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3.教师强调古诗词在文学素养、审美情趣、价值观等方面的意义,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文学素养,特布置以下作业: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古诗词,提高语文素养。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经过前几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对古诗词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本章节《古诗词三首》的学习既有兴趣,也存在挑战。兴趣方面,学生对古诗词的韵律美、意境美有较高的欣赏欲望,愿意主动去学习、品味;挑战方面,古诗词的内涵丰富,寓意深远,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文化素养提出了较高要求。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古诗词三首》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古诗词三首》第一篇: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古诗词三首》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古诗词三首》唐山市玉田县鸦鸿桥镇河西小学刘杰博QQ:449276438 知识与能力: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
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学习重点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配乐磁带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学习《牧童》(一)复习《所见》,范读导入师:有一首题目为《所见》的古诗大家十分熟悉的,我们一起来背诵一遍。
1.全体同学齐背《所见》(清袁枚所著──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突然闭口立。
)2.交流《所见》一诗中的牧童形象。
3.过渡:听同学们背《所见》这首诗,仿佛看到了一个活泼可爱的牧童骑在牛背上的样子,现在,我也给大家读一首题目就叫《牧童》的诗,看看诗中的描写敢一个什么样的牧童。
4.师配乐范读。
5.生猜大意,交流诗中描写了一个怎样的牧童。
引导学生用一些词来描述,如:悠闲、舒适、自在、自得其乐等。
(二)自主合作,探究诗意1.生自由读全诗,要求读通,注意“牧、蓑”的字音、字形。
2.借助工具书、注释、与同学合作,初步理解诗歌大意,并在小组内练习诵读全诗。
3.指名诵读,正音。
提示学生按一定的节奏来读。
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4.师生互动交流对诗歌大意的理解。
5.师:请同学们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脑海中把诗歌的语言变成一幅画面,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茫茫原野,一眼望去,尽是长势茂盛的青草,晚风中,牧童吹奏的笛声悠扬悦耳。
黄昏时分,吃完晚饭,连蓑衣也不脱,就悠闲自在地躺在月光下欣赏月夜的美景。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三篇.doc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三篇篇一一、教学设计:1、认识古诗生字,指导书写“蓑”,准确,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2、通过注释,边读边想象的方法,感知诗歌大意。
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歌大意。
3、通过对诗歌的感受、体验诗歌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感悟诗人的心。
二、教学重点:能通过读、想象,体验诗歌的境界。
三、教学难点:是人的心理,并能正确,有感情的朗读。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诗人导入,整体感知1、导入: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两位诗人(板书:吕岩、杨万里)。
吕岩,我们对他很陌生;杨万里呢?(引导背诵杨万里的小诗)。
看来大家很熟悉它们了。
但是老师要说,看似陌生的诗人,其实我们早已耳闻他的大名;看似熟悉的杨万里,但我们并未真正走进他的内心。
相信吗?不信,等我们认真学完它们的古诗,你一定会恍然大悟。
2、你们说,怎么学?(读准-〉读懂-〉读出感受)。
请同学们慢慢地,认真、仔细地将这两首诗读三遍以上。
(老师板书课题)3、谁有勇气单独为大家朗读这两首诗。
(评价、正音。
指导书写“蓑”字:手和老师一起书空,默记5秒钟)4、故事读正确,读通了,我们还应该争取把诗歌——(读懂)。
请大家借助注释,理解故事的大意。
同学们可以单独思考,也可以前后左右相互提醒学习,还可以询问老师。
5、学生说故事大意,老师纠正。
6、从刚才同学对故事的理解,你能发现这两首诗有很多共同点吗?(1)、都是些孩童的故事。
(2)、都是表达一种愉快的心情。
(3)、都表达了诗人向往孩童生活的闲适。
(学生如果说不全:老师相信同学们学完他们的两首古诗,一定还会有更多地发现)(二)、从形象入手,教学《牧童》1、让我们先来认识第一位孩童,他是一位——(牧童),大家在电视动画片中看过牧童吗?你印象中的牧童是怎样的?2、让我们认真地读,没读懂,细细体会,你一定会从诗句中找到牧童的形象。
3、大家说你从古诗的哪些字句中看到了牧童?[预设一]: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人教新课标)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优秀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通过多媒体展示与诗词相关的图片、音乐或视频,让学生在感官体验中进入诗词的意境。
-运用故事导入法,讲述诗人的生平趣事,引发学生对诗人及其作品的兴趣。
2.精讲精练,深入理解
-对每首诗词进行详细的解析,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和创作背景。
-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如填空、改写句子等,帮助学生掌握诗词中的重点词汇和修辞手法。
(人教新课标)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优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熟练地背诵《静夜思》、《登鹳雀楼》和《早发白帝城》三首古诗词,理解并掌握诗词中的生字词及重点词汇。
2.学生能够把握三首古诗词的主题和意境,分析并领会诗人表达情感的手法。
3.学生能够运用诗词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意写作,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词学习基础,对诗词的韵律、意境等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古诗词的兴趣日益浓厚,但部分学生对古诗词的深入理解仍存在困难。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应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对古诗词的朗读和背诵能力较强,但部分学生对诗词内涵的理解尚需加强。
2.学生在诗词创作背景、诗人情感把握等方面存在认知差异,需要教师针对不同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把握三首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尤其是《静夜思》中的思乡之情、《登鹳雀楼》中的壮阔景象以及《早发白帝城》中的旅途感慨。
2.诗词中重点词汇和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如对仗、夸张、拟人等。
3.学生在创意写作中能够灵活运用所学诗词的意境和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象。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文学素养,特布置以下作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华罡教材分析:1、认识古诗生字,指导书写“蓑”,准确,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2、通过注释,边读边想象的方法,感知诗歌大意。
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歌大意。
3、通过对诗歌的感受、体验诗歌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感悟诗人的心。
学情分析:教学目标:1、认识古诗生字,指导书写“蓑”,准确,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2、通过注释,边读边想象的方法,感知诗歌大意。
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歌大意。
3、通过对诗歌的感受、体验诗歌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感悟诗人的心。
重点难点:能通过读、想象,体验诗歌的境界。
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二次备课第一课时诗人导入,整体感知1、导入: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两位诗人(板书:吕岩、杨万里)。
吕岩,我们对他很陌生;杨万里呢?(引导背诵杨万里的小诗)。
看来大家很熟悉它们了。
但是老师要说,看似陌生的诗人,其实我们早已耳闻他的大名;看似熟悉的杨万里,但我们并未真正走进他的内心。
相信吗?不信,等我们认真学完它们的古诗,你一定会恍然大悟。
2、你们说,怎么学?(读准-〉读懂-〉读出感受)。
请同学们慢慢地,认真、仔细地将这两首诗读三遍以上。
(老师板书课题)3、谁有勇气单独为大家朗读这两首诗。
   (评价、正音。
指导书写“蓑”字:手和老师一起书空,默记5秒钟)4、故事读正确,读通了,我们还应该争取把诗歌——(读懂)。
请大家借助注释,理解故事的大意。
同学们可以单独思考,也可以前后左右相互提醒学习,还可以询问老师。
5、学生说故事大意,老师纠正。
6、从刚才同学对故事的理解,你能发现这两首诗有很多共同点吗?(1)、都是些孩童的故事。
(2)、都是表达一种愉快的心情。
(3)、都表达了诗人向往孩童生活的闲适。
(学生如果说不全:老师相信同学们学完他们的两首古诗,一定还会有更多地发现)(二)、从形象入手,教学《牧童》1、让我们先来认识第一位孩童,他是一位——(牧童),大家在电视动画片中看过牧童吗?你印象中的牧童是怎样的?2、让我们认真地读,没读懂,细细体会,你一定会从诗句中找到牧童的形象。
3、大家说你从古诗的哪些字句中看到了牧童?      [预设一]: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1)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牧童?       (你看他,正撑着小肚皮,一路归来,吃饱了,喝足了。
困了,就往草地上一趟,有清风明月为伴)(2)这样的生活真是——?(板书:悠闲、自在、无拘无束)(3)请同学们想象一下,牧童会是怎样归来呢?(展开丰富的联想)(4)如此悠闲、自在、轻松的牧童,谁能将他读出来?(指导朗读,范读)     [预设二]: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1)你能给我们描述一下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0;  (在一片葱茏的广阔原野上,牧童正在逗弄他的短笛,偶尔吹出几声清脆的笛声,好不自在)(2)那是一片怎样的原野?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铺”:着一“铺”字,让我们想起眼前绿草葱茏,一片生机。
“六七里”:眼前是无限宽阔的原野。
随身一躺,都似乎躺进了大自然的怀抱。
         0;    (3)你能读出这样的原野吗?         0;    (4)眼前绿草茵茵,我们耳畔似乎又听到什么?            (清脆悦耳欢快牧童的笛声。
你是从哪个字中,听到了这样的笛声。
)   “弄”:逗弄的意思。
快乐的牧童吹着悠扬的笛声。
同学们,张开我们想象的翅膀,听着晚风中传来的牧笛声(音乐《牧童短笛》)或许,他刚一吹气,老牛便张起头看着牧童;或许,不远处传来了更有远的牧童声,或许老牛一听着笛声,便……或许……4、眼前绿草茵茵,耳畔牧笛声声;白日老牛牧笛为友,晚上清风明月为伴,真如世外桃园的生活。
在这样的怀抱中的牧童,是怎样的牧童?(板书:童乐)你能读出这样的快乐吗?5、你向往这样的生活吗?读出你的向往。
6、吕岩又为何要写这样的牧童呢?(展开吕岩小传)你知道了些什么?7、总结:生于兵荒马乱的吕洞宾更渴望能过上这样安悠、快乐的生活。
谁能读出这种渴望。
(三)、从场景入手,学习《舟过安仁》1、牧童在清风明月下安然入睡,让我们目光跟随杨万里。
在晴空之下,碧波之上,路过安仁,看到了什么?(课件: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你看到了什么)2、看到这样的一幕,假如此时你也和杨万里立于船上,心中会发出怎样的疑问?3、诗人也和我们一样百思不解,左思右想,愣是想不明白。
大白天撑着一把雨伞,撑篙、船桨叶放在船上。
忽然,他明白了,他——(恍然大悟),原来是用伞使风,让船前进,你是从哪里读出了诗人的恍然大悟?——怪生(理解“怪生”)来,谁能读出这样的恍然大悟?(知道朗读)4、请同学们想象:假如是你,假如你便是杨万里,恍然大悟,你会是怎样的表情?(体验诗人情绪——〉引出童趣)5、小结:一个“怪生”让我们看出了诗人的恍然大悟,还让我们看到两个有趣的孩童,更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对孩童的喜爱之情。
6、如此有趣的一幕,如此可爱的诗人,谁能用你的读书声,传递给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呢?7、拓展:诗人杨万里,还写过其他描写孩童的诗篇呢。
请同学们读读这几首诗,再看看我们今天学的诗歌(轻音乐起),结合起来,你能见到诗人一颗怎样的心?(喜爱儿童,未泯的童心)8、总结:诗人杨万里就是这样一位对孩童充满喜爱之情,童心未泯的大诗人。
杨万里还写了许多其他的田园杂诗,每一首诗的背后,我们都能见到诗人深藏的美好的心。
四、诗人结尾,两手整合。
1、现在我们在读这两首诗(老师范读),你发现他们还有什么共同点?2、陌生的诗人:吕岩,其实我们早已认识,今天更让我们看到了吕岩对悠闲、安定生活的向往。
熟悉的诗人:杨万里,之前我们并没真正走进他的内心,今天让我们看到了他那颗未泯的童心。
千百年前的诗人,今天依然呈现他们那么美好的心,让我们怀着对诗人的崇敬,齐读一遍,老师引读。
你们愿意了解更多的诗人吗?那就去读更多的诗,是个给我们指明了一条走进诗人内心的路。
第二课时清平乐村居课前预热1同学们,你在农村生活过吗?2和城里相比,有什么特别的感受?一、导入1、时光如水,岁月如流,今天让我们一起慢慢回头,走进南宋词人辛弃疾笔下的田园,去品味那个时代的乡村生活------一起读:《清平乐?村居》。
2自己读一读这首词,看看和我们平时所学的诗有什么不一样?(读)       交流:(词牌名    上下片     押韵      长短句)二、初读1、打开课本,自己读读课文,注意读正确,读流利,争取读得有感情。
2、谁来读一读。
(1-2人)3、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再读一读,看看你能读懂哪些词句。
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1)学生自由读。
(2)交流:我们来交流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A翁媪:根据字形就能猜测它的意思。
在这首词里,老爷爷和老奶奶的关系是?(夫妻)所以,在这首词里“翁媪”的意思是?(一对年老的夫妻)相媚好:你认为呢?吴音:吴的地方话!醉:知道意思吗?可能是谁喝醉了?你们认为呢?无赖:调皮的样子。
卧剥:谁知道?(躺、趴)词语的意思你们都读懂了,这首词你们读懂了吗?谁来说一说。
三、品读。
过渡:刚才有同学提到了“相媚好”,老师还有更深的思考:词中说到“茅檐低小”,足以看出生活的清贫,可为什么他们还这么“相媚好”呢?(一)自由读:自己读一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这个问题。
(二)交流:(感悟大儿、中儿的勤劳孝顺)这个问题读懂了吗?谁来说一说。
1、学生发言:我觉得儿子勤劳孝顺,他们才相媚好。
2、你是从哪儿读懂的?出示: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3、你是怎么理解的?大儿子正在锄草,他觉得父母年纪大了,想尽孝心,体谅父母。
(谁来补充的?你认为呢?你是怎么想的?你是怎么理解的呢?)二儿子正在织鸡笼虽然没有哥哥力气大,能干,但也很尽力。
4、小结:夫妻俩看着勤劳能干的大儿、中儿,心中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那么年幼的小儿也让他们喜欢吗?(三)感悟小儿调皮可爱。
  1、你是从哪儿读懂的?点击“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2、为什么喜欢?(小儿子调皮可爱)  3、自己读一读这句话,哪些地方写出了小儿的调皮可爱?无赖:a  一般情况下“无赖”是指什么样的人呢?(蛮不讲理  游手好闲)      b  在课文中是这个意思吗?        C从“无赖”这个词你读懂了什么?(老夫妇对小儿特别喜欢,是对小儿的爱称)卧   (点击图)a“卧”可能是什么姿势?(躺  趴)b从“卧”字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无拘无束  自由自在  天真可爱   调皮可爱)    C练习说话:看看图,想象一下小儿顽皮的样儿,可以自己说一说,好可以同桌讨论讨论。